第一篇:取消一般公务车解读:针对副省级以下官员公务用车
取消一般公务车解读:针对副省级以下官员公务用车
原标题:公车改革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是在回归最本源的公车制度,即副省级及副省级以上的干部配备专车,副省级干部退休后不配备专车。
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条例规定,“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中国的公车改革终于尘埃落定。
对于这一条消息,我和大家一样,期待已久。
此前,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提到“不准违规配备公车”。在“三公”经费中,最高最难管的就是公车经费,公车经费占到“三公”的60%以上,如果加上司机的经费的话,还要高出一头。在过去的十天,很多人一直在期待反浪费条例有没有车改的内容,显然,已公布的反浪费条例内容可谓不负众望。
本次车改主要亮点如下: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在市场经济之下,到底还有没有必要一个单位养一个车队,包括车辆与司机,这里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市场能做的事完全可以交给市场去做。这就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如果有公务员站出来反对,就是在留恋可以自由地“公车私用”的日子。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这里有很丰富的含义。联系到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的“不准违规配备公车”,我觉得是在回归最本源的公车制度,即副省级及副省级以上的干部配备专车,副省级干部退休后不配备专车,安徽已经再次启动这项工作。在公车中,除了专车就是一般公务用车,而一般公务用车是取消。随后就是公车拍卖、聘用司机不再续聘、有编制的司机转岗等问题。当然,公车拍卖之前要评估。同时,会“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除了特殊用途的车之外,其中有“机要通信”的提法,我估计一个单位可能有一两部车会被保留下来。
——“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这是最关键的一句话。单位不养车队,社会上有的是提供者。预计,在市内以及需要出市区要用到车辆时,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提供,办公室只要准备一笔钱即可。租车公司会和定点饭店一样有个名单。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适度”二字已经说明车补会有的,但是不会很高,估计会低于杭州的水平(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是“公务交通补贴”,不是公务员所有的交通补贴,办私事不在其中。而且也只是市内的公务交通补贴,出差依然可以报销。
总体上说,该方案综合各地的车改方案,又超越了各地的方案,保持了公车制度的一致性与严肃性。与我的车改实践也十分的接近——“自购私车,一月补助1200元,出差实报实销。”希望车改在节约800亿到1000亿之外,还能够重树政府的形象。
第二篇:我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省部级以上官员专车
我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保留省部级以上官员专车
中顾法律网 今后,我国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共分12章、65条,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作出全面规范。
制定分地区公务活动开支标准
《条例》提出,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公开透明,除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外,公务活动中的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等情况应予公开并接受监督。
《条例》要求,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工作特点,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要加强相关开支标准之间的衔接,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定期根据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相关开支标准。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这意味着,今后公开接受监督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同时,花钱方面会逐步改变现有“领导说了算”的格局,先花钱后预算的模式会逐步改变。此外,各个地区将会有相对统一的公务活动的经费限额,而不是完全自行确定,甚至没有标准。严禁集中安排热门国家出访
《条例》指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此外,统筹安排因公临时出国计划,严格控制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得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严禁集中安排赴热门国家和地区出访,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公款出国旅游。
出现浪费将对领导干部问责
《条例》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造成浪费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此前,在这些方面,偶尔有媒体曝光后有个别领导被问责,但并未形成制度。曾康华认为,《条例》出台后,领导干部的问责力度有望加大。
■ 专家解读
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置、豪华装饰……近年来,“车轮腐败”屡见报端。
从1994年“两办”下发公车管理文件算起,“公车改革”已近2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实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尽管如此,整体来看公车改革并不尽如人意,公车数量和购置费用仍呈增长态势。
此次,《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于公务用车进行了规范。
条例摘要: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用车总量将大幅削减
北大教授王锡锌表示,我国市场化、社会化的公车改革方向此前一直在探索。自1994年以来,有10多个省份陆续开展了公车改革。
湖北省统计厅副厅长叶青(微博)称,当前的公车改革从具体模式看,一是实行公务车号牌、安装GPS等手段,加强对公车的监管。不过具体效果并不好,这一方面监管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在改变公车浪费方面收效不大。更为常见的则是市场化的模式,即实行补贴制度。由于各地都是试点,举措不一,也引发多种争议。但从长期来看,启动社会化、市场化方向的公车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
叶青认为,此举带来的最大的结果,就是公务用车的数量要大幅度削减。
数据显示,近年来公车消费一直是我国三公消费的重头戏。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是公务接待费的4倍。
条例摘要: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
“官员专车仍然予以保留”
叶青表示,这意味着专车还是予以了保留。“这也回应了此前三中全会中的一句话:严格公车的配备制度。”
按照国家现有的规定,省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其他的都叫一般公务用车。此前杭州在车改中规定,只有副省级以上的官员才有专车,正厅级干部都被纳入了改革的范畴。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则表示,当前的公车管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对规范,越到基层公车越是滥用。一些基层政府机构一个科长甚至都有专车,这个量非常巨大,要如何落实需要细则。
王锡锌也认为,这样的改革,最大的担心是落地时打了折扣。如果改革,是否意味着部分基层政府将来一辆公车都没有?这一方面难以执行,一方面也未必有利于政府履职。为此,改革过程要循序渐进,一方面要确保公车不被滥用,一方面也要不影响正常的公务出行。
上海律师咨询:http://sh.9ask.cn
第三篇:相关条例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相关条例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严控出国团组数量和规模等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条例》共分12章、65条,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作出全面规范,是党政机关做好节约工作、防止浪费行为的总依据和总遵循,对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具有重要意义。
降低公务活动成本
《条例》强调,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严格按程序办事;坚持总量控制,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总额;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安排公务活动;坚持公开透明,除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外,公务活动中的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等情况应予公开并接受监督;坚持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长效机制。
建开支标准调整机制
《条例》指出,党政机关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水平,制定分地区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建立开支标准调整机制。
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
《条例》强调,要建立健全公务接待集中管理制度、接待单位审批控制制度、公务接待清单制度、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强化公务接待管理。要建立接待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国内公务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
《条例》指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
《条例》指出,要严格控制出国团组数量和规模,不得安排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加强出国培训总体规划和监督管理。要精简会议,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会期和参会人员规模,严格执行会议费开支范围和标准。
《条例》强调,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应当从严控制,凡是违反规定的拟建办公用房项目,必须坚决终止;凡是未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办公用房项目,必须停建并予以没收;凡是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概算建设的办公用房项目,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限期腾退超标准面积或者全部没收、拍卖。
违反规定将依法追责
《条例》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检查机制,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监督、办公厅(室)督查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要建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造成浪费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
■解读
针对公众诟病现象开治理“药方”
据新华社电年底突击花钱、超标准公务接待、公款旅游、超标配备公车、建豪华办公楼……针对这些广受公众诟病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一开出治理“药方”。
●关键词:经费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
《条例》明确提出,“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条例》指出,“党政机关应当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或者无预算安排支出,严禁虚列支出、转移或者套取预算资金。”
“公款浪费之所以成为顽疾,表面原因在于„公款‟,其本质在于埋单的钱不受约束。”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说,如果各部门的接待、会议等经费使用都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就等于从源头上拧紧了党政机关花钱的“阀门”。
●关键词:公务接待不接待无公函活动
《条例》明确,要通过建立健全四项制度,扎紧“篱笆”,从源头上狠刹公务接待当中的奢侈浪费之风:公务接待集中管理制度——“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公务接待审批控制制度——“对无公函的公务活动不予接待,严禁将非公务活动纳入接待范围”;接待费支出总额控制制度——“接待单位应当严格按标准安排接待对象的住宿用房,协助安排用餐的按标准收取餐费,不得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费用,不得以举办会议、培训等名义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如实反映接待对象、公务活动、接待费用等情况,接待清单作为财务报销的凭证之一并接受审计”。
●关键词:公务用车
普通公务用车实行社会化
《条例》明确提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并提出多项具体举措:“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无疑是此次公车改革的亮点之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公务出行社会化,可以包括公交、出租车、私车公用、专业租赁等多种形式,这种做法可以从总体上降低行政机关的成本,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改善。
●关键词:措施明确办公楼禁配建大型广场
针对存在于差旅出国(境)、会议活动、办公用房等领域的浪费现象,《条例》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从严控制”的措施:
“从严控制国内差旅人数和天数,严禁无明确公务目的的差旅活动,严禁以公务差旅为名变相旅游”。“党政机关办公楼不得追求成为城市地标建筑,严禁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领导干部不得长期租用宾馆、酒店房间作为办公用房”……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这些规定“非常细致、具体,直面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不打马虎眼,不笼统模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给任何想钻空子、想„打擦边球‟的人机会”。
●关键词:加强监督
10个方面监督厉行节约
在监督检查方面,《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做得怎么样,要接受10个方面的监督:民主生活会监督、办公厅(室)督查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十面监督”的安排表明了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力度和决心,体现出党政机关要用真心实意、实际行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原标题:中央65条铁规反对奢侈浪费)
第四篇:取消国企官员行政级别势在必行
取消国企官员行政级别势在必行
即将在下月举行的三中全会,被国际国内都寄予厚望——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如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将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更加广阔和崭新的阶段。无论是从最高层各种场合透露的讯息看,还是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改革路线图分析,这次会议上推出的改革措施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将是空前的。在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这块难啃的骨头必然是重头戏。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国企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全面亏损,到目前不但扭转亏损局面,而且给国家税收、百姓就业以及各种社会公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支柱性力量。国企特别是央企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改制上市,内部治理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并给继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上一轮改革效应正在逐渐减弱,一些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继续向纵深发展的羁绊。这些羁绊如果不尽快清除,我国经济可能走向死胡同。这其中,国企包括央企发展中的一些弊端不容忽视。国企规模过大、战线过长、领域过多,正在侵蚀其他经济体的利益和活力;国企特别是央企垄断越来越严重,正在使得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消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活力不振;国企特别是垄断性国企利用其垄断地位,不断控制价格,上游侵占产业链条顶端利润,下游推高商品价格。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国企管理层的严重腐败问题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伤害着国企在公众中的形象。另外,国企董事会和高管人员的离谱高薪和内部大大超过社会收入平均水平的高收入,容易引发社会民众巨大对立情绪和严重不满。
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国企改革作为重点之一,抓住了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不妨先从理顺国企内部的各种复杂关系开始,比如:国企是独立法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细胞,而国企却按照行政机构套用行政级别,国企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高管却按照行政官员套用级别待遇。矛盾之处在于:国企老总薪酬待遇上按照市场化的企业标准要求与国际接轨,从而拿着天价年薪,而却按照行政级别戴官帽。这种“四不像”机制是中国的特色和专属。
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把市场化的国企仍然按照行政机关对待,使得企政不分,企业不能真正按照市场规律要求运行。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容易被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抓住具有主权背景企业的把柄。这种做法使得国企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容易背靠国家这棵大树而沾沾自喜,没有创新竞争发展动力。
同时更加容易使得国企高管“进退维谷”,而不是一心扑在企业上,把企业搞好。是为
了把官做大而在搞企业。使得国企高管们,想拿高薪了就去当企业老总,高薪捞得差不多了,就去当官。反正国企高管有行政级别待遇的后路和退路。
深化国企改革的第一步就应该先从废除国企高管的行政级别待遇和国企行政级别开始,使国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而不附带任何行政色彩,真正依靠市场竞争而站住脚,与其他市场主体平起平坐,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取消国企高管行政级别,彻底断了其行政官员级别待遇的后路,一方面才能使得国企高管一心扑在企业上、背水一战、心无旁骛地把企业搞好,另一方面其拿着高薪也能让民众心服口服一些,再一方面为国企高管彻底实行面向海内外的市场化招聘奠定基础。
当然,从根本上深化国企改革还需要继续完善内部股权结构,按照市场化取向改革原则,国有股份逐步从国企退出,使得国企真正成为完全的市场细胞。余丰慧(河南 职员)更多信息查看:池州人事考试网池州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第五篇:河南官员解读信访条例
河南官员解读信访条例:不得拦堵正常信访
河南报业网讯 核心提示: 作为我国2005年第一部做重大调整的法规,新《信访条例》于1月17日正式颁布,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与基层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条例,不仅将“保护信访人权利”确立为信访工作的重要原则,还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在接待、处理群众信访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公布接待群众来访时间、地点和相关联系方式。
新的《信访条例》如何保护信访人的权利?信访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新的《信访条例》对相关部门、政府、公务员有什么约束?针对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省信访局副局长谢海洋,请谢副局长详细解读新《信访条例》。
解读1 适应信访新情况
“过去不是没有《信访条例》,而是形势变了,《信访条例》也要跟上形势。”谢副局长介绍说,国务院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信访条例》,将信访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一方面,信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信访总量上升,群众越级上访增多等;另一方面,信访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信访渠道不够畅通,对新出现的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现行条例缺乏必要的规范等。
为了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在当地尤其是在基层提出信访事项,使人民群众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就像在省城或者北京提出一样,需要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信访工作新机制。因此,国务院对现行的《信访条例》及时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1月17日正式颁布。
解读2 信访办理效率提高
问题不会“泥牛入海”
按照现行《信访条例》的规定,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办信访事项没有告知的义务,加上以往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有时存在层层转办、效率低下的问题,常常造成写信人的信“泥牛入海”的现象。新的《信访条例》规定了严格的告知制度。只要写信人姓名、住址清楚,反映有实质问题,就不会再没有回音了。如,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后,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群众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对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群众向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
限时办结
新的《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群众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自受理之日起60~90日内能够得到处理结果。
不满意可复查复核
新条例中规定了严密的复查和复核制度。群众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书面答复。信访群众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解读3 群众信访须按规矩来
上访注意“找对门”
“如果上访,是不是一定要到市政府、省政府甚至京城去?”对此,谢副局长提醒说,如果你有问题需要反映,要注意选准信访的部门。原则上,群众对属于哪个机关管理的信访问题,就到哪个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反映。
对属于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就应该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或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反映;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就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反映。对已经或者依法应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应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
上门上访不是唯一方式
许多群众上访时,都愿意亲自到有关部门找“青天大老爷”。其实,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写信、发电子邮件反映问题一样受重视,新条例中专门对此作出了规定。
问题要真实,姓名要写清
对于信访人来说,要注意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反映的问题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此外,信访人应当写清自己的姓名、地址。
集体上访不超过5人
新条例中明文规定,“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为啥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谢副局长说,条例这样规定,一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考虑,多人上访一般会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和有关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信访群众的经济负担考虑;三是集体上访无论人数多少,都是为了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选派代表完全可以把共同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出来。
“拦轿喊冤”不可取
在一些老百姓心里,古戏文中常常能看到“拦轿喊冤”,那么拦截领导的公务车辆是不是有利于问题早日解决?
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谢副局长答复:这种行为不可取。因为按照新的《信访条例》,拦截公务车辆上访是违法的。
信访人在信访中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但信访人也有自己的义务。新的《信访条例》对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阻断交通,携带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等六类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并与刑法和正在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作了衔接,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4 信访机制更加透明
推诿扯皮追究法律责任
针对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推诿、敷衍、拖延等问题,条例规定:
第一,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各级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
第二,因行政机关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应当作为而不作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或者拒不执行处理意见,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县级以上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有违反条例规定的,应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收到改进建议的机关要及时反馈,说明理由。
此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违反规定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畅通信访渠道
“有群众反映,他们在当地反映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往上级部门上访途中,又被当地干部截回,回去之后,反映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遇到这种情况群众该怎么办?”记者的问题有些尖刻。
谢副局长的回答很诚恳:近年来,确有一些地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对群众正常信访拦卡堵截,使信访渠道不够畅通,造成群众赴京、来省上访量上升。
对此,条例作出了许多新规定,如:各级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群众正常信访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上访群众打击报复,违反规定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情况等相关事项。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协调处理信访事项。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应坚持下访制度,就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可以到其居住地与其面谈沟通。
为保证贯彻落实新的《信访条列》,省信访局正在制定包括《信访听证制度》、《信访案件终结制度》、《信访案件督办制度》在内的7项制度6项规范,确保新条例稳步实施。此外,省信访局还公布了24小时热线0371-65902186,方便群众随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