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员拉票层级上移的政治解读
官员拉票层级上移的政治解读
随着换届过程中一件件拉票贿选事件的曝光,舆论对贿选官员的斥责不绝于耳。拉票贿选现象确实让人深恶痛绝,但近年来日频的贿选事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官员道德问题,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中国民主进程的必经阶段,折射的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带来的困扰。
拉票贿选与民主近年来,拉票贿选事件在中国的基层选举中并不新鲜,但在这次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工作中,被中组部通报进入人们视野的拉票贿选事件似乎格外多。在党委换届中,陕西省副省长李堂堂为进省委常委拉推选票受查处;河南省商丘市某区委书记换届前违反程序,突击提拔干部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湖南省衡阳市所属某县级市副市长,在市委换届民主推荐大会前,以向市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乡镇主要负责人发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拉票,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暂停其领导职务的处理;等等。
地方政府换届刚刚启动,河北省省长助理李俊渠便因采取打电话、当面拜访、请客、送礼品等方式拉推荐票,被河北省委免去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职务。这是地方政府换届中被查处的第一个正厅级官员。今年1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进行换届,选举产生新的省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法院院长和检察长,同时,各省参加明年3月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也将在这一轮大换届中敲定。随后还有国务院几十个部委办的调整换届。在如此集中的换届中,到底会有多少贿选事件发生,已经引起关注。据中组部的统计数字,从党委换届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各级组织部门共查核反映领导干部和选人用人问题的举报2.5万余件,经查属实或部分属实的举报1844件,1968名责任人员受到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或刑事处罚。
贿选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向选民或人大代表送钱物的,有提供桑拿、酒席、卡拉OK、旅游等消费的,有明码标价购买选票的,也有承诺当选后给投票者升迁、优惠政策等好处的,这种方式比较隐蔽。“贿选过去在基层比较普遍,主要是乡镇县一级,现在则呈现明显上升蔓延趋势,这个信号说明以往的治理措施不得力,贿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中国的官员选拔正从过去的有举无选向有选才能举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贿选的出现也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正在逐步发展,因为选举正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汪玉凯如是说。拉票贿选现象的出现和中国民主进程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民主则是通向公平正义的途径。差额选举实质就是竞争性选举,而竞争性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和保证。
在上个月召开的八党派和工商联全国代表大会上,到场致贺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在对八个党派的八份贺词中,八次重申同一主张:按照十七大精神,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早在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做重要讲话之际,党中央就出席会议的400多位高级干部范围进行了第一次“你认为合适的政治局委员人选”的提名工作,虽然,最后实际当选的委员和民主推选的票数之间还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是一个具有充分导向性的信号,它向高级干部暗示了党中央在干部提拔问题上向民主方向推进的决心。近些年来,从党内到党外、从地方到中央选举范围不断扩大,选举方式不断改进,某种程度上,这是贿选现象愈演愈烈的背景原因。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党内民主要求,并提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出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等。在十七大代表的选举中,就很好地坚持了差额选举,并提高差额比例,各单位选举差额比例不低于15%。在党委换届中,省区市党委换届的差额考察比例扩大到1∶2.4。因为有了差额选举,也就有了某些人拉票贿选的可能性。这和选举只是形式,实际上是上级委任制的情况下,某些人势必要跑官要官,是一样的。
虽然如此,“干部制度改革中,加大选举力度是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各级官员才会向下负责,而不只是向上负责。现在差额选举主要还是针对副职,以后正职也应该进行差额选举。”汪玉凯说。
贿选背后的政治精英博弈
官员升迁制度的设计对社会精英的导向作用很大。多年来,公务员系统一直是相对封闭的,而现在,这种封闭正在被打破。
随着干部人事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出现职位空缺后,经常会搞竞争上岗,并向社会公开招考,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竞选,同时通过公开考试发现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并进行储备。干部选拔制度逐渐由伯乐相马变为公开赛马,于是千里马的数量有可能以几何级数递增。原来因为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基层公务员缺乏足够宽阔的成长上升通道,许多优秀人才被阻断在基层,近年,随着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在干部使用上也逐渐打破体制禁锢,更多的基层优秀人才开始有了顺畅的上升通道。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阶层处于不断变化中,新的阶层陆续出现崛起,从政治学角度说,每个阶层都会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而中国历来就官本位思想浓厚。“现在执政的并不完全是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有民营企业家这样对记者说。一些社会新组织阶层成员也认为,公务员系列之外的众多精英,在党性和能力上并不比公务员差,他们也应该得到平等的进入官场升迁轨道的机会。上海市有民营企业家经过公开选拔,担任了市政府信息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江苏省公开选拔20名高校优秀人才到省级机关和地市领导岗位任实职。
党外人士的比重也在提高。有统计表明,目前,各地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3.1万人,27个省区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配有党外副省长、政协副主席、副市长,90%以上的市和87%的县配备有党外副市长、副县长。2007年11月15日发表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重新强调了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将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将有更多管理国家的机会。而中共十七大也透出信息,“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在十七大记者招待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欧阳淞称,并非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才有权利管理国家。今后还将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并不是共产党员的万钢和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与卫生部部长,为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作了很好的注脚。这客观上也为官员的提升造成了压力。十六大以来,不少地方就开始努力拓宽选拔干部视野,到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步形成地域内外、体制内外、身份内外各类干部资源融会贯通的用人机制。政治精英经过几次替换后,已经进入一个平面竞争的时期,每一个位子,都有众多相类的人竞争,这样的竞争必将异常激烈。社会上不断涌现新的政治精英,更冲击着原有的政治精英格局。
在传统干部选拔机制中,干部的升迁路线很清楚,因为人员和编制都相对固定。当这个封闭系统被打破,传统的干部提拔路径变得模糊,官员升迁不仅面临内部竞争,也面临着外部竞争,越来越多的原有体制内官员开始看不清自己的升迁路线,影响官员职业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变得不确定,于是每一次机会变得格外珍贵。这种心态之下,拉票贿选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因为官僚体制必然是金字塔结构,中上层政治精英的竞争问题尤为突出,这导致贿选现象必然从基层上移。规则时代的政治
自200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后,两年来中国有4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了述职述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在这次换届中,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中,坚决防止和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换届纪律的问题,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并强调,对换届期间特别是民主推荐和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一经发现坚决查处,已经提拔的要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封官许愿、突击提拔干部的,要排除出考察人选,已列为候选人的取消候选人资格并记录在案,同时依纪依法严惩。
中央高层已布置中纪委及中组部启动督查选派工作,督查组分赴各地,紧盯换届工作,以确保公正、公开、民主、廉洁。
但这些都没能阻住官员拉票贿选的脚步,贿选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行为,只是靠道德批判和出台法律规章,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选人用人的制度设计。
十七大之后的中国被称之为规则时代。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执政党领导机构的换届和其历史上历次换届相比,呈现出来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权力博弈过程变得更加“规则化”了。一个规则化的时代,既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严格的实施,也需要对制度的清晰界定。
随着社会阶层日益复杂,选民或代表的结构复杂化,分别代表业界、地方、城乡等各方面利益,应该让这些利益都有诉求渠道,让这些人都得到合法表达。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虽然不断趋于公开化、民主化,但目前仍未能从根本上克服相对封闭的缺点,参与推荐、考察、酝酿、决定的还是少数部门和少数人,群众无法了解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汪玉凯认为:“要杜绝贿选,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选举人要有自由表达自己意愿的环境和机制。被选举人在一些情况下,也应该有和选举人见面表达意见的制度。选举机制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早在党的十三大就提出,国家公务员分作政务和业务两类,政务类必须实行任期制,业务类则实行长期制。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提法销声匿迹了,这也证明了干部体制改革推进之难。一般说来,政务类干部是选举产生,而业务类干部多是任命产生,也就是现在说的选任制和委任制官员,这两类干部必须区分开来,适用不同的制度,现在两者界限还很模糊,这给制度的完善带来困难。表面看来,近年出台了一系列干部体制改革的文件,几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实际上,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章,都是对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的任命与管理监督制度的探索。
虽然“制度选人用人”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不少地方都做了一些尝试,北京市建立后备干部资格准入制度;河北省制定出台《调整不称职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广东省制定《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聘任制实施办法》;深圳市建立行政首长问责制等等。但对选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本上还是处于基层和小范围内的试点之中,并没有大范围推开。选任制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拉票贿选的屡禁不止。
对现有法律法规,在执行中也往往走样。《组织法》第22条明确规定,“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而现实是,大多数时候,这些职务实行都是等额选举。很多乡镇一级拉票贿选案例中,有不少是通过拉票手段将等额候选人选掉的情况。2007年12月7日《人民日报》署名仲祖文的文章《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提出,探索实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和考察情况在一定范围通报制度,探索实行让推荐人选、候选人与推荐人、选举人见面,介绍情况、回答问题或发表公开演说等做法。只有确立合理的“显规则”,“潜规则”才无法滋生、繁衍。
第二篇:中纪委官员解读廉政准则
中纪委官员解读廉政准则:力促党员干部作风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中央印发的《廉政准则》,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中央纪委委员李洪峰3月4日上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我们要抓住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的重要契机,着力增强领导干部制度意识,着力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他解析道,按照《廉政准则》的要求,要着力解决六个方面问题。
严禁谋取不正当利益
《瞭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公众意见集中的问题之一,对此,《廉政准则》有哪些具体要求和规定?
李洪峰: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大大小小的权力,权力和职务也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和职务影响,对每个领导干部都是重要考验。
《廉政准则》第一条规定: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宴请以及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以交易、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用知悉或者掌握的内幕信息谋取利益;违反规定多占住房,或者违反规定买卖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
第三条规定:禁止违反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假公济私、化公为私。不准有下列行为: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违反规定借用公款、公物或者将公款、公物借给他人;私存私放公款;用公款旅游或者变相用公款旅游;用公款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和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违反规定用公款购买商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滥发津贴、补贴、奖金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者以象征性地支付钱款等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或者拆借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公共资金或者其他财政资金。
这两条分别就严禁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以及严禁违反公共财物管理使用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要求和规定,坚决杜绝以各种名义收受钱物,坚决杜绝通过各种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坚决杜绝利用公款公物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行为,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严禁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
《瞭望》:怎样理解《廉政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谋私利问题提出的规定?
李洪峰:党员领导干部作为肩负重要责任的国家公职人员,不但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带头遵守公务员法,还要带头遵守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的特殊规定。
《廉政准则》第二条规定:禁止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不准有下列行为:个人或者借他人名义经商、办企业;违反规定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违反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个人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违反规定在经济实体、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兼职或者兼职取酬,以及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上述规定,坚决杜绝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行为,切实把精力用到履行职责、服务群众上来。
严禁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
《瞭望》:从近些年暴露出的腐败案件中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干预土地使用权出让、插手房地产开发等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并以此谋取私利等违规现象突出,《廉政准则》如何作出规定?
李洪峰:经济建设是全党的工作中心,也是国家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大局开展工作,但搞经济建设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办事,特别重要的一条,是领导干部不能直接干预和插手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
《廉政准则》第七条规定: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不准有下列行为: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介机构服务等市场经济活动;干预和插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产权交易、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转让、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活动等事项;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干预和插手经济纠纷;干预和插手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分配、承包、租赁等事项。
我们一方面要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切实解决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的问题,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从根本上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
严禁为“身边人”谋取利益
《瞭望》: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为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属等关系密切的“身边人”谋求利益的行为,《廉政准则》有哪些明确的要求?
李洪峰:党员领导干部的职务是公职,权力是公权。一定要公私分明,坚持用权为公、用权为民,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公权私用。
《廉政准则》第五条规定: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不准有下列行为:要
求或者指使提拔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用公款支付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学习、培训、旅游等费用,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出国(境)定居、留学、探亲等向个人或者机构索取资助;妨碍涉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案件的调查处理;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默许、纵容、授意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其他亲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利用职权相互为对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异地工商注册登记后,到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规定,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发现他们有违纪行为要及时制止。
严禁违规选拔任用干部
《瞭望》: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怎样把握《廉政准则》的相关规定?
李洪峰: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是出主意、用干部,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党的事业关系极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特别重要的是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遵守选拔任用干部的各项规定。《廉政准则》第四条规定: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不准有下列行为:采取不正当手段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职位;不按照规定程序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免干部;私自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干部等有关情况;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选举中搞拉票等非组织活动;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工作调动、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调整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封官许愿,任人唯亲,营私舞弊。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这些规定,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自身的进退留转,严守纪律、胸怀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和群众选择;另一方面,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标准,正确处理对干部的选拔使用,发扬民主作风,公道正派用人,严格按条件和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切实为党和人民选好人用好人。
促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转变
《瞭望》:在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上,《廉政准则》提出了怎样的具体要求?
李洪峰: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和生活作风,对党委和政府形象影响极大。领导干部作风不是小事,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廉政准则》第六条规定: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不准有下列行为:在公务活动中提供或者接受超过规定标准的接待,或者超过规定标准报销招待费、差旅费等相关费用;违反规定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和办公用品;擅自用公款包租、占用客房供个人使用;违反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或者使用小汽车;违反规定决定或者批准用公款或者通过摊派方式举办各类庆典活动。
第八条规定: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准有下列行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虚报工作业绩;大办婚丧喜庆事宜,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借机敛财;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显失公平;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荣誉、职称、学历学位等利益;从事有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活动。
我们要把贯彻落实这些要求,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的要求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的要求结合起来,通过党组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党员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从严要求自己等方式,促使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有明显转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2月24日,经过多年的准备酝酿,《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下文简称《廉政准则》)正式印发颁行,并于当日起实施。
从2009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到2010年1月初,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胡锦涛强调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再到2010年2月23日,中央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贯彻实施《廉政准则》提出要求;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央就一份文件两次召开会议,足可见其分量之重。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始终要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分析,新出台的《廉政准则》替代了199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下文简称《试行准则》),其意义重大。“《廉政准则》的出台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约束;对公众来说,体现了中央推陈布新、取信于民的信心和决心;对各级纪检机关来说,是指导。”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认为,《廉政准则》从试行到“转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与把握逐
步成熟,也确立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洁从政的基本从政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的官德追求和官风追求,当须符合《廉政准则》的8个‘禁止’、52个不准。”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指出,《廉政准则》的出台,标志着依靠党内制度治理腐败进入到新阶段。
从试行到转正
“《廉政准则》的首要特征是‘转正’了,由过去的试行性质转为正式的党规党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李成言分析说。
《试行准则》对于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参与过《试行准则》起草工作的叶笃初认为,《廉政准则》是在《试行准则》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行修订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治标与治本、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
叶笃初分析说,“按党内法规学分类,《廉政准则》在党内法规系列中属于准则级,其法规等级很高。这意味着,今后还可能继续出台实施办法等。从性质类别来看,《廉政准则》属于典型的‘禁止型’的法规。从适用对象来看,也更加明晰、准确。”
对比13年前的《试行准则》,可以发现,修订后的《廉政准则》篇幅更长、条数更多。叶笃初分析,与之相比,此次《廉政准则》加上了“总则”一章。《廉政准则》吸纳了试行版本中200多字的前言的部分内容,扩充为500多字、共三段的“总则”,结构设计更加突出,其意义重大。
一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重大意义作了更全面、更系统的阐述。在第一段中先后出现“重要保障”、“重要内容”、“基本要求”、“重要基础”等表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使之与形势发展相适应,阐明了立法的前提、宗旨、指导原则,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作了全面阐述,涉及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用发挥、廉洁奉公、作风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三是对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阐述。总结了近年来开展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工作坚持的方针、原则以及取得的重要经验,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指导思想,更具统领性、指导性、前瞻性和科学性,逻辑关系更为严密。
“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是廉政准则的核心内容。《试行准则》在该部分规定了6个条文,可概括为“6个禁止、30个不准”。《廉政准则》在这一部分规定了8条,即“8个禁止、52个不准”。
在具体条文的设计上,《廉政准则》继续沿用《试行准则》的表述,即禁止哪些行为,不准有哪些行为。鉴于在总则部分已对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行为规范部分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应当怎样做”再未作进一步规定,条文表述上的这一变化比《试行准则》更显简洁。《廉政准则》规定的“52个不准”中,保留《试行准则》的原有规定3项,修改、调整《试行准则》有关规定形成25项,增加新规定24项。“这8个禁止、52个不准,是迄今为止对反腐倡廉经验全面的总结、概括,是关于廉洁从政最充实的规定,也是对腐败现象多发易发点最全面的覆盖,试行版受发展阶段所限而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均有突破”,叶笃初这样说。张希贤认为,《廉政准则》从试行到转正具有着扎实的实践基础,是我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更是一次自我完善,修改、增加了很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强制力和指导性。
同时,《廉政准则》的修订印发也基于对新世纪以来反腐斗争形势的需要。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腐败仍处在高发时期,党中央惩处腐败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注重制度反腐,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腐败治理,属于国家社会制度化治理的领域,在制度方面由试行而‘转正’,必将大大提高《廉政准则》的规范程度和公信程度”,李成言认为,过去的试行准则虽然也具有重要的制度意义,但毕竟是“试行”,无论从心理还是实践上看,都尚有回旋余地。但正式的准则则不同,从条文上看,《廉政准则》从总则到分章论述,尤其是将八个方面的准则进一步列为52种具体的“不准”,有主线,成系统,内涵大大丰富,原来的试行准则是无法与其比肩的。“在具体的实践中,《廉政准则》必然会时时起到一种提醒的标示性警戒作用,在此基础上成为党以制度治理腐败的有力依据。”
紧贴经济建设实际
公生明,廉生威。纵观《廉政准则》,“8大禁止”、“52个不准”涵盖了行政权力使用中极易滋生腐败的各个领域,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的问题、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浪费挥霍等干部作风问题,触及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人处事的底线,并抓牢选拔任用干部这个源头,直指党风廉政的根本,切中要害。中央纪委监察部杭州培训中心教育长陈武明分析,从近年来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作案人数最多的就是捞钱捞好处,经济类腐败每年都是第一位。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处分贪污贿赂金额100万元以上的县处级以上的干部人数增长19.2%。以制度治理经济犯罪已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的重点之一。
李成言认为,《廉政准则》的突出特色在于与时俱进,全面深入。其治理经济腐败的条和条下面的目,大都紧贴当今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实际,点面结合,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
比如,对经营企业、持有公司有价证券和金融投资的不准,是针对具体的实业和金融两个主要经济领域作出的规定;对境内外经济事务方面作出的不准,则是对空间上经济活动的规定;兼职和退休前后行为的一些不准,则在党员领导干部个人职业生涯的时间方面进行了规定。
“这些规定,有效涵盖了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有可能取得不法收入的主要渠道和形式,并从个人主体经营开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进行了规约。”李成言认为,这种规定具有很高法规制定水准和实施针对性。在实践中,这样的条目也必然会收到以制度治理腐败心理上和实践上的双重实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希贤认为,1997年制定试行准则,是因为当时我们党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从政、执政仍处于探索阶段,经过多年的认识、了解、把握,在实践中逐步明晰、逐步发现问题、把握规律,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反腐败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都对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廉政准则》中诸如“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等一些新的提法,正是体现其修订既继承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传统,又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是对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回应,紧扣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实际,将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规范与市场运行规则统一起来,这正是执政党摸索执政之道的又一进步。
李成言认为,《廉政准则》的深刻内涵还在于全面详细地对“炫耀性”腐败和“身边人”腐败进行治理和规约。比如说《廉政准则》第一章第六条就明确规定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在具体的条目中,从公款报销、楼堂兴建、公款住宿、公款行车以及庆典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约;在第八条中,《廉政准则》还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弄虚作假行为进行规定。这样,就基本上涵盖了党员领导干部有可能进行“炫耀性”腐败的主要途径,为有效治理“炫耀性”腐败准备了党内治理依据。对于“身边人”腐败,《廉政准则》在第一章第五条中予以明确界定,从提拔干部、公费资助、接受调查、私人谋利和经济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八个不准的规定。这样,就深入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层次,将腐败治理的制度化落到了实处。构筑制度反腐的“铁壁”
李成言认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的腐败治理关键在于体制治理。这种体制治理,是一种以制度化建设为基本标志的反腐败治理。应该说,《廉政准则》经过了相当长阶段的酝酿、试行和增订,经受了时间和实施的双重考验,正是党中央体制治理腐败思想的具体实现。
“《廉政准则》的出台,是中国依靠制度反腐败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李成言认为,在实施中仍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廉政准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和监督设计需要从中观和微观层次落实。《廉政准则》第二章与
第三章对这一点进行了宏观的有效规定,而具体分管机构、实行程序、处理方式以及监督设计等方面的明确界定也是必要的,所以后续的具体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相关的中观和微观规定仍需进一步跟进;其二,《廉政准则》从本质上说属于党规党法范围,如何界定《廉政准则》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关系和比照,是关系到落实《廉政准则》精神,更加有效地威慑惩治腐败分子的关键点。
“这一党内约束性、禁止性法规,必将在党员干部中产生深刻影响,既有激励,也有压力。下一步将在全党加强对《廉政准则》的学习落实,在实践中,各级党委要承担起重要责任,确保其生效、管用,这样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叶笃初最后说。
第三篇:河南官员解读信访条例
河南官员解读信访条例:不得拦堵正常信访
河南报业网讯 核心提示: 作为我国2005年第一部做重大调整的法规,新《信访条例》于1月17日正式颁布,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与基层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条例,不仅将“保护信访人权利”确立为信访工作的重要原则,还明确规定了有关部门在接待、处理群众信访中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公布接待群众来访时间、地点和相关联系方式。
新的《信访条例》如何保护信访人的权利?信访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新的《信访条例》对相关部门、政府、公务员有什么约束?针对一系列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省信访局副局长谢海洋,请谢副局长详细解读新《信访条例》。
解读1 适应信访新情况
“过去不是没有《信访条例》,而是形势变了,《信访条例》也要跟上形势。”谢副局长介绍说,国务院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信访条例》,将信访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一方面,信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信访总量上升,群众越级上访增多等;另一方面,信访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信访渠道不够畅通,对新出现的破坏信访秩序的行为,现行条例缺乏必要的规范等。
为了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在当地尤其是在基层提出信访事项,使人民群众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就像在省城或者北京提出一样,需要建立高效透明、便于监督的信访工作新机制。因此,国务院对现行的《信访条例》及时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1月17日正式颁布。
解读2 信访办理效率提高
问题不会“泥牛入海”
按照现行《信访条例》的规定,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办信访事项没有告知的义务,加上以往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有时存在层层转办、效率低下的问题,常常造成写信人的信“泥牛入海”的现象。新的《信访条例》规定了严格的告知制度。只要写信人姓名、住址清楚,反映有实质问题,就不会再没有回音了。如,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收到信访事项后,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应当告知群众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对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告知群众向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
限时办结
新的《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群众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自受理之日起60~90日内能够得到处理结果。
不满意可复查复核
新条例中规定了严密的复查和复核制度。群众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书面答复。信访群众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在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
解读3 群众信访须按规矩来
上访注意“找对门”
“如果上访,是不是一定要到市政府、省政府甚至京城去?”对此,谢副局长提醒说,如果你有问题需要反映,要注意选准信访的部门。原则上,群众对属于哪个机关管理的信访问题,就到哪个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反映。
对属于行政机关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就应该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或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反映;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问题,就应当分别向有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反映。对已经或者依法应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应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
上门上访不是唯一方式
许多群众上访时,都愿意亲自到有关部门找“青天大老爷”。其实,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写信、发电子邮件反映问题一样受重视,新条例中专门对此作出了规定。
问题要真实,姓名要写清
对于信访人来说,要注意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反映的问题应当客观真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此外,信访人应当写清自己的姓名、地址。
集体上访不超过5人
新条例中明文规定,“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为啥会作出这样的规定?谢副局长说,条例这样规定,一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考虑,多人上访一般会影响社会公共秩序和有关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二是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轻信访群众的经济负担考虑;三是集体上访无论人数多少,都是为了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选派代表完全可以把共同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出来。
“拦轿喊冤”不可取
在一些老百姓心里,古戏文中常常能看到“拦轿喊冤”,那么拦截领导的公务车辆是不是有利于问题早日解决?
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谢副局长答复:这种行为不可取。因为按照新的《信访条例》,拦截公务车辆上访是违法的。
信访人在信访中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但信访人也有自己的义务。新的《信访条例》对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阻断交通,携带危险物品或者管制器具,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等六类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并与刑法和正在审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作了衔接,规定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4 信访机制更加透明
推诿扯皮追究法律责任
针对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推诿、敷衍、拖延等问题,条例规定:
第一,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各级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
第二,因行政机关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应当作为而不作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或者拒不执行处理意见,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县级以上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发现有关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有违反条例规定的,应及时督办,并提出改进建议,收到改进建议的机关要及时反馈,说明理由。
此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违反规定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畅通信访渠道
“有群众反映,他们在当地反映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往上级部门上访途中,又被当地干部截回,回去之后,反映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遇到这种情况群众该怎么办?”记者的问题有些尖刻。
谢副局长的回答很诚恳:近年来,确有一些地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对群众正常信访拦卡堵截,使信访渠道不够畅通,造成群众赴京、来省上访量上升。
对此,条例作出了许多新规定,如:各级政府、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应当为群众正常信访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上访群众打击报复,违反规定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情况等相关事项。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协调处理信访事项。县级以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领导应坚持下访制度,就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可以到其居住地与其面谈沟通。
为保证贯彻落实新的《信访条列》,省信访局正在制定包括《信访听证制度》、《信访案件终结制度》、《信访案件督办制度》在内的7项制度6项规范,确保新条例稳步实施。此外,省信访局还公布了24小时热线0371-65902186,方便群众随时咨询。
第四篇:MOFCOM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_官员解读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谈《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2009-04-01 14:06 文章来源:新华社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负责人17日就刚刚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个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管理办法有两个核心内容:推进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强化引导服务,明确商务部为企业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记者:请谈一谈出台这个管理办法的背景。
答:近年来,我国境外投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境外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行业越来越广泛,境外投资的再投资情形逐渐增多等。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政府部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此外,为与各国共同应对当前危机,拉动需求,也需要推动境外投资加快发展。
因此,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商务部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这个管理办法。
新华社记者:这个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这个管理办法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推进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二是强化引导服务,明确商务部为企业服务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记者:这个管理办法从哪些方面推进了境外投资便利化?
答:这个管理办法的便利化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下放核准权限,根据这个管理办法,商务部仅保留对少数重大的、涉及多国利益的境外投资,以及在未建交国、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投资等,地方企业其他境外投资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
二是简化核准程序和企业申报材料,缩短核准时限,根据这个管理办法第八条、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绝大多数境外投资只需按要求填写并提交《境外投资申请表》即可在3日内获得《企业境外投资证书》;
三是减少了征求驻外使(领)馆经商处室意见的境外投资事项,中央企业境外投资改由商务部征求意见,地主企业一般境外投资事项不再征求意见。
新华社记者:商务主管部门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答:这个管理办法规定,商务主管部门主要从双边政治和经贸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履行国际义务等方面进行审核。境外投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企业自行负责。
新华社记者:这个管理办法是如何加强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
答:一方面,这个管理办法总则明确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应当认真了解并遵守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办法第四章提出境外投资行为规范,要求企业应当客观评估自身条件、能力和东道国(地区)投资环境,积极稳妥开展境外投资,这些都是从服务企业、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另一方面,办法第二十八条专门对商务部引导促进服务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了商务部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此外,根据这个管理办法,商务部建设“境外投资管理系统”,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申报和证书发放,方便企业办事。
新华社记者:这个管理办法如何体现部门协作?
答:这个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向商务主管部门提出核准申请时,须提交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准或备案文件,加强了部门间政策的协调。
新华社记者:商务部下一步对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有何打算?
答: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这个管理办法的内容,不断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第五篇:政治热点解读
政治热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四中全会到底讨论什么?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传递了什么政治信号?今天小编带领同学、家长们紧跟时事热点,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
一、什么是中央全会?
中央全会指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综治局召集,历届中央委员会在任期内会召开七次全体会议,每次会议履行的职能均不同,一中全会将进行党的换届;二中全会将进行政府换届;三中全会最受关注,将布局未来五年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工作;四中全会惯例以党建专题为主,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五中全会主要审议国民经济规划问题;六中全会每年的主题不确定,一般是根据当前阶段相对重要的问题而确定会议主题;七中全会一般为下一届党代会做准备。
二、历届四中全会都讨论什么?
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如何加快农业发展问题。
1985年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讨论确定了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
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
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
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讨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议题。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看点
1、看点一:依法治国
这是中共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外界预测本次会议将会规范依法行使权力、依法监督权力以及纪检和司法体制改革。
2、看点二:人事调整
本次会议将会对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两名中央委员蒋洁敏、李东生腾出的空缺,由排名靠前的中央候补委员递补。
3、看点三:反腐
本次四中全会将可能通过对原中共政治局常委***、原中共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的初步处理意见,将二人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将可能进一步规范反腐的制度建设。
四、四中全会怎样开?
按照历届中共中央全会惯例,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代表政治局向全会作报告,总结一年来中央在经济、改革、反腐以及军事、外交和党建方面的工作,布置下一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全会将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然后进行部分的人事调整,最后发布公报,对外介绍全会召开情况。
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