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传统教学认识的批判
1、现代的教学,有的教师停留在“因教而教”,而不是“因学而教”,这样坚定地认为:“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想尽千方百计,去“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而不去过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学到了什么程度。而学生的学,也因家长、老师“要我学”,所以“我得学”,从来不问“我为什么要学”和“我要怎样学”,总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和动力。
2、认为让学生自学,就会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就是不相信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体现,也就是不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培养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背离的。
二、发挥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作用
1、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符合现代教材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基础性知识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反感。这就更需要学生怀着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迫切需求获得知识的渴望,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然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借助情感体验方式,是诱发和巩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根本。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2、发展全体学生,符合现代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我们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要让原来的后进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学习的信心。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学生进步的阶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成为他们进步的直接动力,进而达到发展全体学生的目的。
3、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语文是主观感受性特别强的学科,语文学习需要个体的内在体验,具有差异性和独立性。语文自主学习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选择、独立鉴赏,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具备独立解读和感悟的能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既是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
第二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及能力的培养(获奖)[推荐]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及能力培养
摘 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授——接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减少,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逐渐降低。有必要对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掌握科学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和习惯等方面对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义;能力培养 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使得我国教育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中小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总量的矛盾。中小学教育方式必须由单纯重视学习和知识,尽快转到既要实现学知识,更要重视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发展的轨道上来。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把学习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及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标准
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研究者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可作出不同的理解。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莫曼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国内有的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学生具有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1] 不过,尽管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这一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 但在自主学习的外延特征上,看法基本一致。一般来说,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 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自主学习的首要特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即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它明确了学生无可推诿的主体责任,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表现为“我能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全面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被忽视。
3.自主学习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学生本身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学习达到最优化”系对学习有效性的强调。所谓学习的有效性,意在突出强调单位时间内 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收益的多少。
4.自主学习具有差异性
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有个性地、差异地开展学习。学习的差异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
(二)自主学习的意义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则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影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原因探究
新课程改革施行虽然已有一段时间,但由于多年形成的定性思维模式,教师仍不能在客观上把学生放开,而总是习惯于给学生指出一条道路,让学生沿着这条路前进。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了惰性,不主动思考,不主动发问,缺乏个性化见解,有观点也不讲出来,一切都等着老师剖析,等老师发问。而老师也往往总是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概括和本可以多样化的答案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
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如此缓慢,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深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缺乏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学生的内在因素
大多数同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一旦外在压力减弱,学生学习就容易松懈,学习成绩就直线下降。[3]
[2]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是课堂学习的“总导演”,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少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与压力,于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有意无意地在对学生“授之以鱼”,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行为潜意识地依赖于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
(三)现行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
从我国日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仍然是以分数的多少,这种教育评价机制迫使着教师在课堂上丝毫不敢放松对学生系统地灌输知识。学生为了应对考试,便依赖于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也满足于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应试教育严重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我见
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结合教学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转变观念,加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导学生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二)了解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学”[4] 1.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特点等
我们知道,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知识有限、学习能力不强,而且活泼好动。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其自信心的不稳定与不持久,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困难和失败的耐挫力不强,更经不起反[5]复、连续的打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2.充分发扬民主,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应确立如下教学观念:(1)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2)当好自主学习的引路人;(3)努力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机会。
(三)激发兴趣,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学” 1.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7]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兴趣越大,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就越强。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
2.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出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跃跃欲试,产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诱发出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想学”
(四)指导学法,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重视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得到结论。
1.指导学生养成看书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大家都知道,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和句,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有些实验学生只有在同伴的合作下才能成功,通过合作学习能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养成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3.指导学生踊跃质疑习惯 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在《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质疑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勤于质疑、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说“不”,激发学生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探求科学知识的精神。
(五)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使学生“坚持学”
世界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天才=99%汗水+1%灵感”。这其中汗水指的就是人的意志。所以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意志行为的养成。
作为教师除了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德外,还应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小处、易处入手,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看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为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喝彩,使学生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乐此不疲,不仅能通过意志努力 “坚持学”,且会越学越轻松,从而建立起良性循环。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教师只有在实施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创新课堂,让课堂本身充满生命活力,才是对《义务教育法》中有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的深入贯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哈进文.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J].青海教育。[3] 丁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教育科研。[4]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5] 王玉琴,王加勤.开展自主学习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科研。
第三篇:浅谈自主学习
浅谈自主学习
“新课标”的施行,网络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课堂观。
以往的教学,我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扮演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体现。而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就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抓好下面几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同时还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真正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更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却常常为“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不一致”而埋怨,于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常常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尽快地将教案中设计的步骤“走”完。至于学生在此过程中是从容品读了还是走马观花,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其实,这仍然是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一篇文章,学生能理解多少,哪里有疑惑,可能于何处反复质疑讨论,即使教师在备课中“备”了学生,也仍难以完全确定。因而,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适当调整教学设计方案,不能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完成了多少“任务”而牵着学生走。如果学生明明在此有疑惑却臵之不理,那么,即使教学设计中各环节都完成了,又怎能说是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在设计教学时,我常常注重“备课的细致”,所谓“细致”,即将每一个环节细化,细到每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教学中每句话应当怎么说等等,甚至每一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也要精密设计。这样的设计,恰恰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上的不确定性给忽略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及学习过程,课堂中就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而,设计教学时,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只能设计教学的大致程序,而不可能将每个环节细化成条条框框。教学设计应当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设计也应要有整体性,更应突出学生的活动。我的教学设计突出下面两点。
1、教学设计要具有整体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文章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只有设计从整体着眼,学生才能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2、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活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怎样让学生在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少考虑教师如何讲,教师的讲只是引导和点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三、变“教学”为“导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育论著《学记》就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更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要让学生去参与作者的创造,去对作品中的“未定点”与“空白”进行创造性的补充与组织,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
四、给予充足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是值得研究的。教学中比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回答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是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习还是被动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疏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空间。
综上所述,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目的、意义)(范文模版)
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改善就业结构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蕴含着很高的床在热情和创业的潜能。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以下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毕业生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有专家指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因此,今后在很长时期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强化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通过公共政策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把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作为一个促进就业的基本政策取向。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致富梦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就了一批批富有者,其中有改革开放初期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投机倒把”致富者,有经济调整期沿海的房地产“暴发户”,有90年代中期的股市“超级操盘手”,有迅速崛起的私营企业主。着眼于未来,中国的财富将更多地被拥有这样两个条件的人分享:一是必须拥有智慧,受过良好教育和规范训练,又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二是必须具备创造财富的激情、愿望和善于运用自己智慧的能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崇拜创业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原先由政府包揽的就业和创业活动逐渐被市场取代,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创业机会,以及政府出台“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促使大学生创业潜流涌动。然而,创业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事业,不仅需要创业的精神、创业的素质和创业的经验,而且需要奉献、长期坚守和不断创新。问卷调查显示:71.8%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先锻炼二三年,进行知识、能力储备,准备再创业;对于在创业历程中可能遭遇失败和挫折,70.4%的学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勇往直前。
3、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等量资金投资于小企业,它所创造的就业的机会是大企业的四倍。一个国家有99.5%的企业属于小企业,65%—80%的劳动者在其中就业。美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比较重视,称其为“美国经济的脊梁”,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而我国小企业太少,据著名经济学家周天勇教授分析,截止2003年6月底我国城乡中小企业数量为1158万个,每千人企业不到9个,与发达国家每千人40—55个水平相差较大。因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严重缺失。据国际教育界预测,21世纪全世界将有过半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我国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当前,我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
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
第五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小编推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棋 盘 中 学
张 璐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如:“兴趣教学法”,“诱导、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先谈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的需要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必要性。青少年的特点是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不断增,依靠自己学习,摆脱束缚,表现自我的意识也越发明显。如果将这一特点加以肯定保护和正确引导,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时代在进步,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考,学生背,老师满堂灌”的现状仍旧存在,在这样低效率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厌学情绪越发严重,既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同时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更相信学生些,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自己带着疑惑去看书学习,得到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印象更为深刻。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从社会的需求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其重要性。当今社会最缺少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也就是社会真正需要的社会人,而不是书呆子,并且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即在顺境中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在逆境中不怕苦,不低头,勇闯难关。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意志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积极探索进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养成学生们的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