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困惑
我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困惑
1、如何注重客观的他人评价的同时关注评价中的主体参与。长期以来,评价多是他人组织实施的对相关对象的评价。评价功能的发挥,要求被评价者充分地理解评价的意义,了解评价的过程,而且有些评价追求的往往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只有学生亲身参与的自主评价,才会获得更大的收效。在自我的评价这方面确实是一个缺失,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不足,自我调整的过程。
2、如何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关注形成性评价。长期以来,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过于强化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语文也曾经追求标准代考试,以大量的客观性试题去考学生,只看重思考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考查。我们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只注重结果,而对于过程可以不闻不问。当我们发现某位学生考试成绩差时,我们只认为他由于懒惰造成的,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3、如何避免过于注重知识和能力,忽视了其他语文素养的评价。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只能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多的关注,至于学生的情感、人格、态度之类的不列入考核范围,关注较少。
第二篇: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我感到困惑又有压力。
困惑一:如何对历史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学校前几年将历史课比起语数外等课程称之为“副课”。近几年在“副课”老师的反对下,又改之为“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得分数比较低,所以多数家长,甚至个别领导都不重视,学校有时期中考试也不考,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到位,致使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到了九年级就很难教学,很难适应中考了。
困惑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我认为像杜郎口那样让学生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课内来展示成果(),我们学校既没有提供学生上网,上图书室的时间和空间。去年起全县搞“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每位教师都讲了一次公开课,体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为数不多。今年全市历史课堂比武在蕲春举行,我听了多堂,但“满堂灌”“满堂问”的也不乏其人,还是“我的课堂我做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知道”的教学模式呢?
困惑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将手新课既没有教学用书,也没有教学挂图,就凭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就凭一张嘴巴夸夸其谈。有时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室又不合格(听说马上搞“班班通”)。历史教学在我校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学生成绩怎能提高啊?
总之,我觉得历史教学要发展,首先教育思想要革命。什么“应试教学”,“正副课意识”,“读史无用论”这些狭隘观念必须更新。另外,学校要配备专业历史教师,加强师资力量,搞好历史教学配套设施,我希望历史教学的春天早日到来。
第三篇: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方水中心学校
龚小琼
浮生若梦,红尘易老!一转眼,我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二年。时间越长,困惑也就越多,简单整理一下,把最困扰我的几点罗列如下,偏激不当之处,还请张老师不要见责才好:
其一,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究竟在何方?回顾这十二年,我好像跟风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洋思中学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以及现在搞得轰轰烈烈的尝试教学法。但现在,我却不知该怎么教,教什么了。我总是忙着跟随着专家的足迹,拾人牙慧,但却把自己给跟丢了。总觉着这几年我是不进反退了。
其二,语文教学该不该给其他科让路?从私心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肯定想让学生多学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使不怎么教,学生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似乎都说明语文就该少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数理化和英语,提高总成绩,顺利升学。但这样的话,很多要求就无法落实,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三,能否给老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教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很随意、盲目,这就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难如人意。
一直以来,我都把张老师当作一位宽厚的老师,所以趁此机会把我心中的困惑呈现给你,请原谅我的莽撞!
第四篇:我在跨越式教学中几点困惑
我在跨越式教学中几点困惑
从上学期接手四年级网络班开始,我了解了网络下跨越式教学的模式。从好奇到尝试,再到适应,我经历了太多的磨练,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同时也还有几点困惑萦绕心头,不知所措。
困惑一:网络班学生和普通班相比,没有太明显的优势。对于网络班学生来说,优势应该体现的比较突出,尤其是在写作和阅读方面。学生通过三年的网络班学习,应该在这两方面胜过普通班,但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对比,这种优势并不突出。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比较低下,很多人面对作文题目无法下手。班里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打字速度跟不上。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可能仅仅停留在看喜欢看的那些书上。比如科教类的、探险类、漫画类,对于文学类的书籍学生兴趣并不高。
我能感受的优势就是电脑整体操作水平可能和普通班相比要好一点,课外知识看的多一点,视野开阔一点。但这种优势学生都可以通过看书获得。并不需要抱着电脑上网络班。
针对这个困惑,我也想过很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原因,有差异。二是老师原因,这个方面的因素多一点。学生从一年级接触网络班,打好坚实的基础很重要,任课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很重要,针对这个问题我曾询问过我的学生,他们告诉我在我之前的老师对电脑的利用率是很低的。甚至除了打写基本上都不用电脑。我认为这对网络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用的少,学生的打写速度和电脑知识的了解就无法提高,不能总
是希望学生回家以后在家里练习。那是普通班学生应该干的事。
困惑二:盲目的追求学生打写的篇数和字数,忽略了质量,实效性不高。
对于网络班的学校规定晚饭后的看电视时间为打写小练笔时间,这是雷打不动的,除了一些不可抗因素外,基本上在时间上做到了保证。这段时间大约有25分钟。如果打字快的学生在这段时间完全可以打写出500字左右的小作文,打字慢的学生大约可以打写200字左右。由于时间的仓促,学生打写完后,老师没有时间逐个批阅,就是有时间的话,这个工作量也是繁重的。由于这个原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一直在写,老师只能抽查几个学生看看,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写作情况,只会造成前头不突出,后头没进步的局面。所以,小练笔的打写质量无法保证,达不到通过小练笔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安排不开。既要做好常规检查工作,又要兼顾到网络班的特色任务,总是顾此失彼,或者双双失利。
建议对于网络班学校是不是可以建立“特区”,“一国两制”或者政策给予更多优惠呢?
困惑三:到底怎么做才是网络下的跨越式教学?也许解决了这个困惑,上面两个就都解决了。
对于网络班的工作虽然接触快一年了,但大多时候是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都是在尝试,没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学校
很有必要把网络班的老师带出去到跨越式模式搞的好的学校参观学习。这样比坐在这里讨论交流更直接,有效。
其实我们这些网络班老师都在为此事困扰,都在想着把网络班工作做好,但总是不知如何下手,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好网络。我们迫切希望能有机会出去学习。
期盼中„„
以上是我在这近一年网络班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希望从此能得到解决,走出困惑。
第五篇: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探索
浅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探索
龙口市徐福中学 杨奎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作文课。好多学生一提写作文,顿时疾首蹙额,执笔无言,一写作文,就在下面翻作文书,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写出来的作文问题多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书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有很多错别字;格式不正确,如小标题和小标题的位置,起段的缩格等;标点符号有明显的错误,标号和点号不能区分,位置放不对。
二是病句太多,语言不通畅,语言贫乏,干瘪,不能做到语言鲜明,简练。大部分学生只会泛泛而谈,语言缺乏生气,不会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三是选材缺乏典型性,材料或事例陈旧,没有时代特点。比如一写“母爱”类的文章,就是妈妈给我送雨伞,给我做饭洗衣,陪我打调瓶等,没有新鲜感。四是审题立意缺乏突破口,部分学生不是立意太浅就是平淡,或是没有积极向上思想。
五是缺乏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不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中不会穿插描写、抒情、议论等;描写时方法也很单一,不会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结合运用等。
以上是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现象。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待写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一切问题也就应运而解。平时教学中我也总结了几点:
一、以“趣”导航,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我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积累素材,扩大阅读,引导学生会“抄”。“写好日记积素材,多读勤记常摘抄。”这两句话作为我教学作文的基本思路。现在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他们为什么还觉得作文没有内容可写呢?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不敏感,不善于发现身边熟悉的写作素材。怎样使他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写日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日记本,把自己所见所闻或所经历的事都记下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科书不是大家的世界,世界才是大家的教科书”。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要阅读天文、地理、文艺、科技等书籍,摘抄优美词句,把读后感用简要的文字整理下来,写出读书笔记。
三、教会学生审题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而审题又是立意的基础,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做不好这两点,哪怕是文章的语言再优美也难成大器。可能所有的老师都会说到审题立意,但学生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应该告诉他们其准确的含义,即审清所给题目或材料的意思,并确立自己文章的思想主旨,也就是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怎么做到这个要求呢?推荐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准确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二是弄清楚这些词语有没有限制。比如在苏教版八下说明文单元当中有这么一个题目:××的自述。这里就有一个限制词“自”,就是自己,也就是在行文当中要用第一人称。光审好题了还不行,如何从思维的角度去完善,另辟蹊径呢?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
四、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必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我们学《推敲》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魄力,古人尚且能做到,我们今人未尝不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师生取得双赢。相信通过学生自改作文,不仅教师能从作文本中解脱出来,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让我们的写作教学声色俱全。好的方法还有很多,愿向更多的老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