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当作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益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468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84万,农村总劳动力为182万,富自余劳动力约120万人。到6月末,全市有91.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76.2%。据对5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比重增大。从年龄结构看:16岁到35岁的外出就业人员明显增多,至6月末为315人,占全部外出人员的81.4%,其比重较上年末提高6.6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人员由上年末的20人减少到7人。
2、外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地域分布看: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有25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7成,其比重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省会城市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由上年末的119人减少到81人;在地区级城市和县市城关镇就业的人员增多,其比重由上年末的61.4%上升到66.9%。
3、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还是有所提高。到6月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8%下降到60.2%,中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9%上升到14.2%。
4、务工人员从事二产业者居多。从三次产业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到6月末,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58人,占全部人员的66.7%。在第二产业中,有约八成人员从事制造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25人,占32.3%,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4人。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呈企稳回升态势。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整体下滑,但到今年2、3月份开始回升。据对550户农户调查,到6月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尽管比上年末减少42人,但比3月底增加了17人,呈稳步回升态势。
(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情况。到6月底,全市返乡人员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3%。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蓬勃发展,更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主要特征: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个体工商户居多。据调查,安化县申办个体工商执照的占8成多。从创办企业的科技含量看: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从主营业务涉及的范围看,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居多。从三次产业看:从事一、二、三产业的都有,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小型运输业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鼓励本地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据55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劳动力人平外出务工收入为887.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自主创业(从事二、三产业)人平收入为450.94元,增长50.3%。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减缓,但留在本地创业的增多,两项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2.2%,其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弱,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风险大、付出多、待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来抓,面对市场需求,全方位开展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输送到企业厂矿接受岗前培训的同时,在企业管理、城市生活、大市场的熏陶下,个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全市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岗前培训、企业洗礼、市场竞争,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方面普遍得到提升,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三)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积累了资金,又培育锻炼了人才、积蓄了智慧,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我市有不少农民是靠务工增加收入来改善居住环境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是以劳务经济为突破口奠定了建设的物资基础,务工收入投入占60-70%。二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经过培训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除部分已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居住外,无一不将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带回家里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和集镇,使农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转成为可能,大量的农村土地流向种田能手,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市农用地(含山林、水面)流转面积143.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8%。
(五)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目前,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水电站、益宁城际快速干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急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益阳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在这些建设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益阳农民工的身影,特别是经过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培训后的农民工,更是深受重点工程建设的欢迎,在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支援了辖区内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存在三大制约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各类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更难以适应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
(二)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和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全市“春风行动”联动大型招聘活动看,招聘现场爆满,但成功招聘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只想谋求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岗位,而自身素质技能却不高;二是本地企业招工条件苛刻、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即使招进去了,也难以留得往。如赫山区今年3月份组织一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8家企业提供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当场签约的只有1480个,一个月后回访,仅有600来人在正式上班。尤其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大多只想坐办公、搞管理,不愿下车间、当工人。因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尴尬局面。
(三)资金短缺制约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特别是资金问题。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虽然返乡农民工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与创办企业所需资金比起来,可谓杯水车薪。二是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需要的后续发展资金也较缺乏。有的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由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创办企业大多是租用场地,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担保人,小额担保贷款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贷款扶持对象,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四、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问题,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引导促进机制。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既要搞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又要保证本地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以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利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把年轻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职教三年攻坚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依托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和返乡农民工意愿,围绕当前失业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升级开展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培训要聘请本地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讲授创业知识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创办好自己的企业,组织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参观考察;并请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讲授相关知识和政策。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有创业愿望、有资金、有技术,并掌握一定信息的返乡农民工,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他们搭建好创业平台。特别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给予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能手和“领头羊”。同时,要推出一批自强自立、创业创新的农民工典型,推介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使他们既有事业成就感,更有社会认同感,起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融资力度,化解资金瓶颈。一些返乡农民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对他们来说,资金成为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现有融资渠道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小企业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点。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并发展壮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加大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由原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扩大到扶持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同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
(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维护合法权益。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开辟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及时处理重大劳务纠纷和集体劳动争议;积极协助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二是要主动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三是要积极探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依法解决土地纠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流转收益。四是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加强返乡农民工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及子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服务。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5月11—15日,**调查队对全县10个农村抽样调查点所在的村组进行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10个调查点所在村民小组的全部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和对10个调查点所在村总共100户返乡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汇总数据及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
情况
1、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0个调查小组总户数为263户,总人口数为1023人,其中16—70岁的非在校劳动力为652人,占总人口数的63.74%;截止2009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93人,占总劳动力人口数的60.28%。以**2008年底农村总人口数64.56万人推算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1.15万人,截止3月底转移就业人数为24.8万人。
2、按地域转移就业情况。从地域上看,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393人中有102人在本乡范围内从事非农产业,占25.96%;在乡外县内从业的有60人,占15.27%;县外省内的有44人,占11.2%;省外的有187人,占47.57%,其中,在广东地区就业的有157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9.95%。
3、分行业就业情况。根据调查统计,652个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分别为259人、121人、272人,比例为2.14:1:2.25。详细行业分类如下图。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
1、返乡农民工比例。调查显示,截止3月底10个调查小组的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35人,占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2.03%,占总人口数的3.43%,由此推算**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2.21万人。
2、农民工返乡前就业状况。根据100户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返乡前有35%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65%的从事第三产业;最近一次返乡前在外务工的月平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8%,1200—1600元的占24%,1600—2400元的占32%,2400—3000元的占26,3000元以上的占10%;最近一次返乡的主要原因,有54%是企业倒闭或者停产歇业,有24%是返乡创业或者务农,有9%的是由于工资太低,有5%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还有8%是回家探亲或者其他原因而返乡的;最近一次返乡农民工,有9%拿到了全部或者部分经济补偿金,有91%没有拿到任何经济补偿金。
3、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最近一次返乡后,已重新就业的占17%,已创业的占11%,在家务农的占47%,未就业的占25%。在重新就业人当中,有5%从事第一产业,48%从事第二产业,47%从事第三产业。对于今后的就业打算,有25%的将继续外出打工,19%的将在家乡创业,36%的将在家务农。
4、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在10个调查小组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总共有4人,由此推算**返乡创业农民工总数为2525。返乡创业行业选择第一产业的有2人,第三产业的有2人,这也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如网岭镇杨家洲村的董三毛与人合伙成立了**地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包了上千亩农田进行集中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大同桥罗家潭村的丁志刚办起了规模养猪场,他们选择投资于第一产业,原因一是因为本身对这一产业相对熟悉,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尤其是对种粮和养猪的补贴政策。在第三产业创业主要是个体经商户的形式,如逐步遍布乡村的通讯服务站等商业服务机构,这对于返乡农民工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技能培训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100个农民工返乡后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的只有2人,其余98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而接受培训的2人平均接受培训时间不到3个月。
2、农民创业观念有待加强。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对于如何进行投资理财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农村突出地表现就是盲目攀比建房子。比如,在**鸭塘铺乡杉园村,有多个返乡人员年前返乡后今年就没有到外面去找事做,原因一是找工有难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家里建房装修,平均每户人家的总投资超过了25万,对于一些人来,这不但花费了这些年在外务工的全部收入,甚至还要背负一定的债务。这种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返乡农民工身怀技术,了解市场,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比例很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2010-06-29 18:56: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2)
5月11—15日,**调查队对全县10个农村抽样调查点所在的村组进行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10个调查点所在村民小组的全部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和对10个调查点所在村总共100户返乡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汇总数据及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1、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0个调查小组总户数为263户,总人口数为1023人,其中16—70岁的非在校劳动力为652人,占总人口数的%;截止2009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人,占总劳动力人口数的%。以**2008年底农村总人口数万人推算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万人,截止3月底转移就业人数为万人。
2、按地域转移就业情况。从地域上看,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3人中有102人在本乡范围内从事非农产业,占%;在乡外县内从业的有60人,占%;县外省内的有44人,占%;省外的有187人,占%,其中,在广东地区就业的有157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
3、分行业就业情况。根据调查统计,652个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分别为259人、121人、272人,比例为:1:。详细行业分类如下图。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
1、返乡农民工比例。调查显示,截止3月底10个调查小组的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35人,占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占总人口数的%,由此推算**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万人。
2、农民工返乡前就业状况。根据100户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返乡前有35%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65%的从事第三产业;最近一次返乡前在外务工的月平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8%,1200—1600元的占24%,1600—2400元的占32%,2400—3000元的占26,3000元以上的占10%;最近一次返乡的主要原因,有54%是企业倒闭或者停产歇业,有24%是返乡创业或者务农,有9%的是由于工资太低,有5%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还有8%是回家探亲或者其他原因而返乡的;最近一次返乡农民工,有9%拿到了全部或者部分经济补偿金,有91%没有拿到任何经济补偿金。
3、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状况。问卷
调查显示,最近一次返乡后,已重新就业的占17%,已创业的占11%,在家务农的占47%,未就业的占25%。在重新就业人当中,有5%从事第一产业,48%从事第二产业,47%从事第三产业。对于今后的就业打算,有25%的将继续外出打工,19%的将在家乡创业,36%的将在家务农。
4、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在10个调查小组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总共有4人,由此推算**返乡创业农民工总数为2525。返乡创业行业选择第一产业的有2人,第三产业的有2人,这也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如网岭镇杨家洲村的董三毛与人合伙成立了**地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包了上千亩农田进行集中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大同桥罗家潭村的丁志刚办起了规模养猪场,他们选择投资于第一产业,原因一是因为本身对这一产业相对熟悉,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尤其是
对种粮和养猪的补贴政策。在第三产业创业主要是个体经商户的形式,如逐步遍布乡村的通讯服务站等商业服务机构,这对于返乡农民工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技能培训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100个农民工返乡后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的只有2人,其余98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而接受培训的2人平均接受培训时间不到3个月。
2、农民创业观念有待加强。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对于如何进行投资理财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农村突出地表现就是盲目攀比建房子。比如,在**鸭塘铺乡杉园村,有多个返乡人员年前返乡后今年就没有到外面去找事做,原因一是找工有难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家里建房装修,平均每户人家的总投资超过了25万,对于一些
人来,这不但花费了这些年在外务工的全部收入,甚至还要背负一定的债务。这种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返乡农民工身怀技术,了解市场,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比例很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
第四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情况,笔者通过多种形式对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应城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围绕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四大平台”建设,通过制定各种扶持和保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就业、有序转移、保障权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格局。截止2011年6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7.4万人(男劳动力16-60岁,女劳动力16-50岁),已有18.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5%)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有11.8万人、第三产业有6.7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0%和24.5%,尚有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总体情况来看,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1.转移渠道多元化
据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工作,12.5%的人员从事建筑业,8.4%的人员从事商业批发零售,4.1%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16.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8.2%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
2.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20家企业近2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调查统计,目前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3.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外地
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外地,市内仅占20.9%,市外孝感市内占8.3%,孝感市外湖北省内占16.6%,省外占54.2%。
4.市内就业季节性强、兼职式就业所占比例较大
“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农民工,其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务农。市内就业的农民工中27.4%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68.2%属兼职式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1.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造成就业的低层次化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8.4%,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1.6%。这些不仅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目前务工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收入少的低层次工种。然而近年来,各类企业对具备一定技能水平和专业职称的劳动者需求有较大幅度提高,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增大。
2.培训基地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
目前,市人力资源、教育、农业等部门的培训基地多达24家,其中17家是依托镇(办事处)成人学校建立的。培训基地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设施陈旧、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缺乏、培训专业单
一、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企业对技工的技能的需求。各个培训部门相互配合和协调不够,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有的培训基地对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劳动力受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培训效果。农村劳动力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参加集中脱产培训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培训组织工作难度较大。
3.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大部分是靠亲戚朋友介绍的,由政府组织的较少,缺乏有序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较滞后,人力资源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运作不够规范,存在乱收费、不办证的现象。劳务信息的搜集发布覆盖面窄、手段落后、时效性差,导致不少农民盲目流动,走了很多弯路。
4.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
调查统计,51.6%的农民工已更换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企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只占37.4%。稳定性差、流动性大是困扰用工单位的一大难题。
5.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监管力度不够,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当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件主要包括:企业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劳动、拖欠克扣工资、参保率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和卫生条件差、安全保障缺乏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据调查,在去年应城市劳动监察部门受理的133件投诉举报案件中,拖欠克扣工资的约占8%,不缴保险的约占70%,超时劳动的约占12%,其他(包括不签合同、扣档案、扣押金等)约占10%。个体私营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项保险平均投保率仅有13.6%。劳动监察部门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导致其对部分企业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查处。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和空间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大力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对外贸出口、针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及时进行重点帮扶。政府在财税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信贷、担保金融政策上有新突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促其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机会。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搞好总体规划,完善基础功能。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和社会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把发展小城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效益。三是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上。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把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作为战略调整重点,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使有限的土地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2.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培训促就业。一是加强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指导。市、镇财政在加大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增加培训补贴,配齐培训设施,设立重点培训基地,集中资金和师资力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档次与标准,满足不同层次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并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将其纳入政府就业计划的总体目标。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多方配合协作。政府要整合有关部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等各类网络媒体的作用,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机制。三是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增强培训项目与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大力发展“订单式”、“定向性”培训,做到以市场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四是依托政策保障,推动企业培训。加强对企业“谁用人、谁培训”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促使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依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中关于企业负有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律义务、职工的培训经费按一定比例提取、税前列支等有关规定,充分调动企业对农民工开展培训的积极性。
3.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涉及人力资源、农业、教育、公安、司法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协作,把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改变“多头管、无人管”的局面。建议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来加强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等综合管理工作。各镇(办事处)应配齐配强人员,认真做好职业培训、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各村(社区)设立劳务信息员,落实工作经费和工资补贴,形成上下贯通的劳动力管理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市、镇(办事处)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为所有劳动者
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同时,大力培育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现有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依法整顿或取缔不合法的中介组织。三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整合劳动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镇(办事处)、企业服务的一体化,做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镇(办事处)、村两级要建立起劳动力电子台帐,动态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利用政务、村务公开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设立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频道,滚动播放用工信息。
4.全力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积极鼓励引导在外务工经商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注重培养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良性循环局面。一是完善创业政策。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创业启动资金、税收优惠等政策。让返乡创业农民工能够享受到城市失业人员创办个体私营经济同等待遇,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搞好创业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在登记、发证、信贷、用地、场所,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应简化办事手续,搞好“一站式”服务。建议市、镇(办事处)两级财政建立创业扶持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项目征集论证等创业推动工作,促进创业工作的开展。三是优化创业环境。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创业典型经验,调动和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积极开展创建“创业一条街”和“创业示范基地”等活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平台。
5.健全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制度,尽快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尽快完善劳动保障监控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对侵害农民工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及时受理劳动争议。推进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可借鉴外地做法,依照一定程序向社会公开聘任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加强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的状况;建立完善企业欠薪欠费报告制度和保证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正常支付。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和企业承受能力的社会保险方案,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可实行分类推进和分步实施,相应完善社会
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办法。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民工纳入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安排适当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福利和必要的救济、救助等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三是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规范土地流转运行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本文作者系应城市人社局就业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李和平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状况调研思考
5月11—15日,**调查队对全县10个农村抽样调查点所在的村组进行了一次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此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调查对象为10个调查点所在村民小组的全部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和对10个调查点所在村总共100户返乡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汇总数据及情况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转移就业
情况
1、基本情况。调查显示,10个调查小组总户数为263户,总人口数为1023人,其中16—70岁的非在校劳动力为652人,占总人口数的63.74%;截止2009年3月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93人,占总劳动力人口数的60.28%。以**2008年底农村总人口数64.56万人推算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1.15万人,截止3月底转移就业人数为24.8万人。
2、按地域转移就业情况。从地域上看,从农业生产转移出来的393人中有102人在本乡范围内从事非农产业,占25.96%;在乡外县内从业的有60人,占15.27%;县外省内的有44人,占11.2%;省外的有187人,占47.57%,其中,在广东地区就业的有157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39.95%。
3、分行业就业情况。根据调查统计,652个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分别为259人、121人、272人,比例为2.14:1:2.25。详细行业分类如下图。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
1、返乡农民工比例。调查显示,截止3月底10个调查小组的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35人,占今年外出务工人数的12.03%,占总人口数的3.43%,由此推算**返乡农民工总人数为2.21万人。
2、农民工返乡前就业状况。根据100户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统计,返乡前有35%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65%的从事第三产业;最近一次返乡前在外务工的月平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占8%,1200—1600元的占24%,1600—2400元的占32%,2400—3000元的占26,3000元以上的占10%;最近一次返乡的主要原因,有54%是企业倒闭或者停产歇业,有24%是返乡创业或者务农,有9%的是由于工资太低,有5%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还有8%是回家探亲或者其他原因而返乡的;最近一次返乡农民工,有9%拿到了全部或者部分经济补偿金,有91%没有拿到任何经济补偿金。
3、农民工返乡后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最近一次返乡后,已重新就业的占17%,已创业的占11%,在家务农的占47%,未就业的占25%。在重新就业人当中,有5%从事第一产业,48%从事第二产业,47%从事第三产业。对于今后的就业打算,有25%的将继续外出打工,19%的将在家乡创业,36%的将在家务农。
4、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在10个调查小组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总共有4人,由此推算**返乡创业农民工总数为2525。返乡创业行业选择第一产业的有2人,第三产业的有2人,这也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如网岭镇杨家洲村的董三毛与人合伙成立了**地集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包了上千亩农田进行集中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大同桥罗家潭村的丁志刚办起了规模养猪场,他们选择投资于第一产业,原因一是因为本身对这一产业相对熟悉,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家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出台了许多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尤其是对种粮和养猪的补贴政策。在第三产业创业主要是个体经商户的形式,如逐步遍布乡村的通讯服务站等商业服务机构,这对于返乡农民工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技能培训明显不足。问卷调查显示,100个农民工返乡后接受过再就业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的只有2人,其余98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或者职业教育,而接受培训的2人平均接受培训时间不到3个月。
2、农民创业观念有待加强。由于农民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多数人对于如何进行投资理财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农村突出地表现就是盲目攀比建房子。比如,在**鸭塘铺乡杉园村,有多个返乡人员年前返乡后今年就没有到外面去找事做,原因一是找工有难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家里建房装修,平均每户人家的总投资超过了25万,对于一些人来,这不但花费了这些年在外务工的全部收入,甚至还要背负一定的债务。这种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3、资金缺乏现象普遍。返乡农民工身怀技术,了解市场,但流动资金、发展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普遍面临的最大障碍。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回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在投入办企业的资金来源总额中,自有资金、私人借款占大部分,政府和银行支持的资金比例很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回乡
创业的需要。
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一些建议
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农村工作的重点,同时,返乡农民工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各级党委、政府要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并
出台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助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返乡创业的毕竟只是小部分的人,对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来说,在本地再就业才是更现实的。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一技之长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措施,把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原有富裕劳动力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唯有授之以“渔”而非“鱼”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农民创业最突出的就是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对此,应该加大农村金融支农力度,改革担保信贷制度,增加小额贷款幅度,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奖励资金等。同时,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规范收费用行为,为返乡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信息服务。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方式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发和亲戚朋友介绍的,而在回答转移就业方面您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的问题时,67%的回答者选择了“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帮助联系就业”。由此可见,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的再就业。对此,我们建议劳动就业部门应该组织一些招聘就业信息下乡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和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