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牧民定居、集镇建设汇报材料
过马营镇人民政府
2011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和集镇建设各项
工程进展情况汇报材料
(2011年4月13日)
各位领导、代表: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要求,现将我镇2011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和集镇建设各项工程进展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视察组成员给予指正。
一、基本情况:
过马营镇位于贵南县东北部,东与贵德县接壤,南与森多乡连接,北与沙沟乡相邻,东南与泽库县相接。平均海拔为3200米,总面积为191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境内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为209.93万亩,荒漠化土地53.48万亩,共有耕地67783亩,其中:水浇地3270亩。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38个社,辖区内有藏、汉、回、土、蒙古、撒拉等7个民族,社会总人口为21965人(包括草业公司2869户8517人),其中:农牧户3060户12277人(劳动力5385人),藏族占95%,201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062元。过马营2001年撤乡建镇以来,经过十年的不断建设,集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商、金融、税务、司法、法庭、居委会等机构设置齐全。共有省州县驻镇单位和镇属行政企事业单位32个,干部职工237名(除草业公司)。个体工商户334户,注册资金886万元;私营企业为5户,注册资金140万元,从业人员550名。随着集镇中心辐射作用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集交通、餐饮、畜产品交易、商贸等行业为主的新型城镇。
二、采取的措施和工程进展情况
(一)游牧民定居工程方面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在州、县游牧民定居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程的实施,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宏广为组长,政府镇长华青、副镇长扎西拉旦为副组长,兰德才让、尕藏加、华列、公保太、才让本、孟庆虎、南杰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扎西拉旦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镇领导小组与施工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限定了建设时间,明确了目标任务。同时,各项目组也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定居工程项目任务的分解、落实和实施工作,确保责任、任务落实到户、到人。确保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2、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镇游牧民定居工程,由青海大学设计师负责设计;建设方为贵南县农牧局,由青海宏星建筑有限公司承建;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为贵南县城建局监督站;监理单位为海南州工程建设监理站(委派3人负责现场监理);工程自7月份开工以来,上级领导及各部门高度关注工程进展情况,省委常委、副省长邓本太于去年8月份前来我镇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州委、县委也委派工作组经常性开展工程督促、协调、指导等工作,在施工期间,镇委、镇政府抽调专门工作人员经常到施工点进行督促、协调、检查指导和阶段验收工作,积极配合施工方开展“三通一平”工作,并通过月报及时了解工程建设投资完成情况、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情况、形成实物工作量情况、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加快工程建设采取的工作措施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为保质保量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3、积极宣传动员,逐步收缴自筹资金。工程开工以来,镇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严格按法律章程办事,深入边远牧区与牧户推心置腹交谈进镇定居的优势,讲透州县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动员游牧民进镇定居,确保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番走访动员,截止目前全镇共收缴152户自筹款310万元,收缴工作还在积极有序的开展之中。
4、充分发挥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尊重民意,积极采纳牧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广大牧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项目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进行公示,让群众了解项目实施的每一个环节,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并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对房屋面积、结构、国家补助资金和自筹资金等进行登记造册,建立详细档案,增强监督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群众主动参与建设、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全过程接受老百姓监督,得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5、合理安排施工,确保工程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宜聚则聚、合理布局、整村推进的原则,全镇游牧民定居工程自2010年7月开工建设以来,227户建设任务已全面开工,每户建筑面积86.574平方米,共计19652.3平方米,每户房屋造价110118.16元(其中政府专项补贴3.5万元,群众自筹75118.16元),全部工程分布5个定居点实施,分别是南街路东102户、路西96户、老四局5户、加工厂东侧3户、牛羊肉市场门南侧3户和新村大门两侧18户。全部建设任务共有13个工程承包施工小组完成,工程进度较快的南街路东已完成19幢114户,一层主体完成19幢,二层主体未完成5幢,其余建设房屋已完成第一层平口。今年续建项目自3月25日开工以来,部分建筑的彩钢屋面及门窗正在安装,大多施工方正在积极配料之中。下半年二期工程线主要为西久公里两侧,预计修建游牧民定居房300余套。
(二)集镇建设工程方面
自2001年撤乡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集镇完善布局,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以提高集镇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结合我镇集镇资源、环境特点和实际,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集镇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镇整体面貌不断改观,人居环境得到大的改善。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为加强对过马营集镇建设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张宏广任组长,政府镇长华青、副镇长扎西拉旦为副组长,镇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草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开展我镇集镇建设日常工作。
2、积极争取项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2009年我镇争取了192套城镇廉租房建设工程,去年年底主体工程已交付使用,今年外围工程已开工续建,预计6月份全部工程完工;2010年7月开工建设的过马营镇中心技校锅炉房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学生公寓楼建设正在施工当中;乡镇卫生院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正在组织施工人员安装门窗;由工商所负责新建的综合市场主体已基本完工; 2010年我镇投入资金重新整修了集镇街道路面,并对洪水排放系统进行淤泥清理,使之排污功能有效改善;并购置垃圾清运车一辆,对全镇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今年3月份以来,我镇从各单位筹集资金1.8万元,全面开展集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并与各单位、商铺、住户等逐层签订环境卫生目标责任书,将逐步改变集镇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下半年我镇将进一步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力度,计划新建垃圾填埋场地一处;投资在街道两旁架设路灯,实施亮化,并对集镇主要街道实施大面积绿化、美化工程。购置1辆垃圾清运车,按放封闭式垃圾箱20个,便于居民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并在集镇十字等地段设置交通红绿灯、警示牌,并划定泊位线、斑马线和分界线,彻底改变交通混乱局面。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游牧民定居方面:一是由于过马营地区严重缺水,施工地段断水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二是个别工程承包人缺少投入资金,购进工程材料相对困难。三是大多数游牧民家庭经济条件差,自筹资金的筹集难度较大。三是受传统游牧生活的影响,让其自愿定居有相对难度。
2、集镇建设方面:一是集镇规范管理难度大,摊点乱摆乱放,占道经营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群众参与集镇建设的意识须进一步提高,建设过程中一些矛盾化解难度较大。三是集镇污水、洪水排放系统不畅,导致脏乱差现象严重。四是集镇缺乏公共卫生厕所、垃圾处理设施,随意乱扔杂物、随地大小便现象严重。五是集镇交通缺乏管理,各种车辆随意停放,交通秩序相对混乱。六是建设资金不足,规划难以实施,集镇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难以发挥。
四、意见和建议
1、游牧民定居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依靠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长期不懈努力,通过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引导及政策宣传,使群众对国家的这项游牧民定居工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惠农惠民工程,着实为了彻底解决游牧民无房和住房困难,无畜圈无饲草房的困难,让游牧民安居乐业的一项民心工程,调动游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变其思想观念,引导其自愿定居下来。
2、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户是无房户、危房户和地质灾害搬迁户等,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外,大部分定居户自筹资金困难。为此,建议国家及省适当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标准。
3、妥善解决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从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关心住房特困户、无劳力,无资金困难户。对家庭困难户部分资金政府先期承担,待定居房建成后分期偿付。
4、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集镇建设投资机制,采取县级政府拨一点,依法开征合理的税费收一点,鼓励社会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引一点,引导集镇农民筹一点多种办法解决。
5、积极推进集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
6、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县级政府应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对乡镇集镇建设给予补助扶持;将集镇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如集贸综合市场建设等项目列入城镇建设统筹考虑,重点扶持。
第二篇:黄南州游牧民定居情况调研
黄南州游牧民定居情况调研
黄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全州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1%,是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地区典型的草原牧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全州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广大牧民群众基本上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由于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相对先进的生产、生活设施难以进入牧民家庭,居住条件和生活饮食结构难以改善,学习教育和科技文化难以普及,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质量长期难以改善等问题十分突出,藏区游牧民定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州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2009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我州藏区游牧民定居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藏区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全州游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对促进全州各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黄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期,我们对全州游牧民定居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进一步做好游牧民定居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黄南州游牧民定居建设意义深远
1.游牧民定居建设是构建和谐甘南的必然要求
畜牧业是黄南州的基础产业,游牧民长期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畜牧业收入是游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后的游牧经济必将会被现代畜牧业所替代,传统的畜牧业游牧生产方式也必须转变为规模化饲养,实行草场轮牧与圈养相结合,向畜牧业产业化和有机
畜牧业发展,而游牧民只有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定居才能从传统的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的需要,必然会促使全州游牧民群众实现定居,这也是实现全州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黄南的必然要求。
2.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广大游牧民普遍面临“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许多现代化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更是难以付诸实施,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游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全州牧区经济的发展。只有游牧民实现定居,牧区的公共产品生产才会得到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从而为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全州有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把游牧民定居作为一个“平台”,积极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牧业生产技术,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牧业生产,促进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围栏圈养和人工草地种植,暖季放牧、冷季舍饲,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还可以增强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游牧民靠天吃饭问题,把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小。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绿色畜产品 的附加值,从而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州畜牧业。从根本上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加快发展,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还可使广大游牧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果。
4.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全州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全州城镇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十分有限,自我发展力和综合承载力较弱,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积累量少,导致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影响社会的转型。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把游牧民定居作为一个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突破点”,可以使牧区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牧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绿色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商品贸易和发展旅游,促进民族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游牧民收入,增强藏区游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5,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全州民族教育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切入点
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基础教育教学和成人相比,与其他藏区民族教育教学相比,我州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及群众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年限都存不同程度的差别。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各种差别,积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让牧民的孩子能就近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让游牧民享受较高水平的城镇教育和公共资源,尽快融入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实现全州民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6,游牧民定居建设是实现我州干部群众思想大解放的有力抓手
黄南州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干部群众思
想不够解放、观念相对滞后,对外开放的领域、层次和水平较低。尤其是游牧民群众长期居于封闭的边缘牧区,思想僵化落后,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游牧民定居,能够拓宽农牧民群众的视野,减少游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运输成本,增加牧民创业的门路,改变干部群众旧有的观念,使干部群众较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潮流。二,游牧民定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减轻草场负担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转变游牧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质量,州委州政府对游牧民定居建设十分重视,游牧民定居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入住率低,利用效益差。据调查,2009年全州游牧民定居工程3920户,入住户只有1593户,入住率为40.64%。2010年全州游牧民定居工程4570户,入住户只有1285户,入住率为28.12%。入住率较低,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藏区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游牧民群众入住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游牧民家庭仅将老人和小孩住在定居点,青壮年劳力仍然在原有的牧场生产和生活。其次,入住后群众感觉生产和生活存在较多的不方便,有的游牧民群众就采取冬天派老人和小孩住在定居点,夏天则到原牧场和定居点生产和生活,就出现了夏季定居点入住率更低得情况。最后,定居点一般修建在离城镇边缘地带,有的定居点距离城镇中心地带两至三公里的地方甚至更远的地方,小孩上学、老人看病、买菜买米需要步行很吃力,有的牧民又把小孩接回去了,没有设立学前幼儿园和医疗室游牧民感觉生产和生活存在诸多不便,也使定居点入住率无法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游牧民定居后,生产方式开始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过渡,游牧民不能再一如既往地完全依赖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必须相应转变生产方式。但黄南州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技能的限制,游牧民的畜牧业生产活动并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摈弃传统的游牧方式,而另一方面相关产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也相对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从而对全州游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水、电、路、卫生、教育等配套设施没有一次性到位,影响了游牧民定居的积极性和就近创业的难度。其次,我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享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群众基本上都是贫困户,缺乏自主创业的资金,原有的牧区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加之定居点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游牧民群众虽然搬迁到了定居点,但是生产无以为继,终日无所事事,许多年青人又回去原来的草场放牧,影响到生产方式的转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以形成。最后,部分年青人在定居点所在城镇就近打工挣钱,因为语言不通、思想不活、缺乏技术,劳务输出难度很大,日常生活都难以为继,不得不从原来的定居点拿来生活必需品进行生活,难以实现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的愿望。
(三)缺乏必需的公共管理。定居点规模大小不同,就小规模定居点涉及二三百户牧民,五六百人,涉及各个方面复杂的群众问题,需要及时成立必要的公共管理体系,解决各种矛盾,防止矛盾复杂化或矛盾升级。首先,搬迁到新的定居点后,各种问题陆续呈现出来,一些党员牧民需要寻找党组织,党支部要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主心骨,一些涉及群众琐碎的小事需要群众团体及时出面解决,急需成立各种社
会管理体系,而目前我州许多定居点仅仅有村支书、村长等两三个村干部,他们难以解决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次;而且,定居点的以宜居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建立,有的定居点离乡镇中心较远,群众刚刚搬迁到新的环境,一些急需处理的涉及生活的事项如用水、用电、买菜买面买百货、买药等涉及日常生活必需物品的事项纷纷出现,一些问题单靠群众个人的力量则无力解决,需要以政府或组织的身份出现才能得以解决,这时如果出现政府缺位,会让群众感觉失去了依靠。最后,目前群众在定居点急需政府对牧民进行产业支持,脱贫致富、劳务输出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事项,而不是简单的将牧民群众集中居住在一起只解决其居住问题,这些大的事项需要政府替群众分忧解难尽快得以解决。
(四)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我州游牧民定居点建设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游牧民群众存在的困难是这项民心工程的宗旨所在,结合我州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按新标准目前尚有九万多名农牧民没有脱贫致富,其中牧民占80%以上。搬迁到定居点的游牧民基本上赋予贫困户,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2010年,全州社会保障水平还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新农保制度还未实现全覆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游牧民定居点,游牧民的户口仍然在原来的定居点,群众看病需要报销依然要到原来的村、乡镇去,尤其是居住于离乡镇较远,异地居住的游牧民来说,困难更大。其次,我州养老金覆盖面很小,基础养老金在年龄上的限制很大,定居点的老人享受的人数很少,一些老人年龄上达不到享受养老金的条件,但他已丧失了劳动能力,迁移到新的地方后又没有新的合适的岗位,生活确实艰难,成为定居定突出问题之一。最后,因为修建定居点需要游牧民自筹,数目不仅相同,少的5000元,多的1400元,对于条件稍好的牧民家庭来说,卖出一些牛羊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我州游牧民家庭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两千多元多,这笔自筹就造成游牧民家庭一段时间的生产和生活困难,甚至造成他们再次返贫。
(五)群众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丰富充实的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就我州定居点的游牧民群众来说精神生活极度匮乏。首先,我州属于群众基本信仰宗教地区。藏传佛教在我州群众精神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本上是村村有寺庙,家家有佛龛,而搬迁到新的定居点后群众没有可以朝拜的地方,群众感觉精神生活很匮乏。其次,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婚丧嫁娶的事物。我州农牧区在老人去世后一般会进行天葬,但是,新定居点没有可以举行天葬的地方,因此老人在新的定居点过的不踏实,有病的老人家人又会把他送往原有的定居点。有婚嫁的家庭,因为亲戚朋友多在原来的定居点,所以也会回到原定居点办理婚嫁事宜。最后,年轻人要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定居点没有图书室、影剧院、演艺厅等场所,由于目前一些定居点通电、通水、通路等配套设施尚没有完成,年轻人就不愿意居住,有的出外打工,有的人又回到原来的定居点了。
三,对策
实施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现黄南州游牧民定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牧民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也能使广大牧民平等地享受国家提供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医
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可见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对于南 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因此要通过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这样一个载体,转变农牧区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牧民重大改革,把游牧民定居建设作为“牛鼻子”来牵,牵出新的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牵出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逐水草而居转变到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农牧业的增产、增效,农牧民的增收,真正把游牧民定居建设项目做为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为构建和谐黄南做出更大的贡献。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定居点建设中统筹考虑供水、供电、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等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切实让游牧民“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在认真总结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邮)、五有(有饲料地、有宅基地、有棚圈、有牲畜、有住宅)、六配套(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商业网点配套)”的要求,认真做好定居点的选址以及定居房屋、配套设施的设计工作。选择的定居点既要安全、防灾,适合居住,方便生产生活,充分考虑定居点牧民最低户数与配套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又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搞二次搬迁。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向国家有关部委充分反映藏区的特殊困难,尽可能多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提高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财政承担的比例。同时,利用国务院对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有关政策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定居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争取省财政逐年加大对游牧民定
居工程的投入,包括对定居点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投入。三要积极向上反映我州藏区的特殊困难,积极争取各类贷款、退耕还草、生态畜牧业、人畜饮水安全、牧区道路交通、国家能源沼气、抗震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与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四是适当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可根据地方财政状况适度利用银行中长期贷款来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问题。在定居工程完成后,再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分偿还银行贷款。
(二)抓好定居点社会管理工作。游牧民定居点无论大小都是居住小区,需要有效管理。一是及时成立定居点村党委村委会,设立办公机构和办公地点,成立党支部和其他必要的社会团体,共同管理村委会的各项事宜。二是将定居点牧民纳入社区管理。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游牧民能享受到医疗卫生、教育培训、公共设施等城镇化的完善服务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积极为游牧民群众外出务工和群众投资搞畜产品加工、商业贸易牵线搭桥。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也有利于促进定居点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牧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加强对游牧民定居点住房的管理,制定类似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管理政策,对定居点住房的买卖、转让、馈赠等进行一定限制。四是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解决群众用水、用电、儿童入学、孤寡老人病患及便民服务等群众维持日常生活的社会服务事项。
(三)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后续保障能力
作为影响牧区发展的长久大计,游牧民定居工程并不是一个短期工程,它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长期努力。定居工程只有依靠持续和强有力的后续保障,才能不断扩大工程 的实施范围,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这也是定居工程实施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是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倡导现代生活新模式,推行生产区与生活区相分离,生产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生活区实行集中化高标准建设,统筹规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牧民、发展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继续加大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游牧民群众及时了解国家支持藏区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使藏区游牧民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游牧民定居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要强化草场退化危害性、保护生态重要性和退牧定居必要性的宣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转变游牧民游牧的思想观念,引导其自愿定居下来。三是建立对定居游牧民进行文化教育、科技知识、城镇生活及工作技能培训和藏汉双语培训的制度体系,帮助游牧民顺利完成由草原分散游牧向城镇集中定居的转变。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游牧民自筹资金渠道的拓展。可以建议相关金融机构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从建房户的实际还债能力出发,因户制宜,科学合理地为游牧民发放贷款,以切实减轻农牧民的筹资难问题。五是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与生态畜牧业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草场流转、牲畜入股使富余的牧民群众能在城镇有房住,安心从事二、三产业。既注重解决牧民定居、就医、子女上学等现实民生问题,又始终坚持“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目标,真正实现安居乐业。五是引导鼓励定居户富余劳动力就地创业,投入到二、三产业,开办商业网点,从事交通运输、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草原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加工、奶业生产和短期劳务等,努力提高牧民收入。
(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是改善游牧民生产和提高游牧民生活质量的条件。一是加强定居点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定居点建立学前幼儿园,适龄幼儿可以就近入学。建立定居村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服务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垫付直报制度在定居点全面推行,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便民服务点,群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定居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计划指标内,提高游牧民人口质量;二是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扩大定居点养老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特别困难群众依法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三是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使定居点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基本解决定居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五)积极建立发展定居点文体广电事业。河南县赛马场等体育设施,新建黄南州热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库房和热贡文化广场,改建黄南州影剧院、体育健身中心,一是全面建成定居点综合文化站,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提高定居点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二是定居点村委会每年夏季举行赛马会、拉伊大赛等游牧民群众喜爱的群众节庆活动,积极的把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新的定居点上来。三是在定居点建立图书室、棋牌室、歌舞厅、影剧院、农牧民科技示范点,吸引中青年牧民学习新的科技知识,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四是针对游牧民定居点群众普遍信仰宗教的特征,依法积极引导群众信仰宗教,依法组织群众进行佛事活动。五是积极引导群众在
Ihui
第三篇:2011年游牧民定居户集中户、散建汇报材料
汇 报 材 料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泉吉乡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乡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农业村),19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334户,5331人,劳力2560人,有藏、汉、蒙、回、土、东乡等6个民族,藏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0%。全乡可利用草场185.9万亩,其中冬春草场84.42万亩,夏秋草场101.49万亩;农作物耕地2595亩,退耕还林还草1892亩。全乡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营各类牲畜18.9万头(只、匹)。农牧民人均收入达6050.76元(其中,牧民人均收入达6521.63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368.13元)。
二、定居点实施情况
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186户,其中县城建设房6户,乡镇集中建设33户,国道315线建设旅游房10户,各村共散建游牧民定居房137户。
2010年共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集中点3处,建设158户,其中,乡镇驻地海心山居(冶合茂村)63户、湖畔新居(切吉、宁夏、扎苏合村)50户、鸟岛新区(年乃索麻村)43户;散建2户。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乡政府乡长任组长,主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财务、行政干部和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成员的泉吉乡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村级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人员到位,措施有力,责任到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无房户、危房户的核实登记做到有户籍证明,并经村民大会讨论,乡村两级游牧民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对纳入集中点建设和自建户数进行了张榜公示。
(二)健全工作机制,全程监督管理
一是为保障全乡游牧民定居工程工作有序开展,充实工作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游牧民定居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乡党委、政府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了会议联系制度、工作协调、定期汇报,财务管理、全程监管等各项工作职责,按照工作需要,进行了人员分工,并落实了责任。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在验收期间,工作人员坚持实地检查,对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开具验收单,对达不到要求的进行了停工通知或返工整改措施,保证了工程的基础质量。三是严格财务支出。严格财务制度,坚持专款专用。对施工单位的建筑质量和工程进度进行实地检查,按照验收标准协同上级主管部门和工程监理共同验收后由牧户、村委会主任、乡政府主管领导签字。并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质量和进度状况,酌情支付资金。2009、2010年已验收的工程拨付款全部发放到各户、各施工单位。
四、2011年工作打算
一是我乡继续以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抓好游牧民定居建设工程工作,为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住房问题。重点抓好难以交纳自筹资金的无房户、危房户特殊群体的住房建设工作。
二是按照刚察县游牧民定居小区管理办法,我乡制定了集中小区管理试行办法(草案)。为保持整洁、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各小区成立管理委员会,按小区管理区域的大小由3至5人组成。乡政府选派管理人员1名,会同小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制定小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划各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小区的公共卫生、绿化、公共设施监管力度,并加强对共用设备和公共实施进行集中养护。
三是2011年计划建设游牧民定居房429户,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在现有“六个小区”中计划增建游牧民定居房50户,在牧区集中建设20户(一个点集中建设3-4户),散建297户;国道315线、环湖西路建设62户。其中切吉村40户,散建35户,国道315线、环湖西路建设5户;宁夏村30户,散建27户,国道315线3户;扎苏合村50户,散建25户,在牧区集中建设20户(一个点集中建设3-4户),国道315线、环湖西路5户;冶合茂村149户,散建80户,集中建设20户,国道315线49户;年乃索麻村160户,散建130户,集中建设30户。
四是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2009年实施的圣泉人家(原乡政府北侧)定居户9户,71人,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占地面积2.5亩,需要建设管道150米,预算费用3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2.69万元,硬化路250米,预算
费用23.6万元。
2、西海骏区(原泉吉收购站院)定居户21户,74人、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占地面积3亩,需要建设管道600米,预算费用9.7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13.6万元;硬化路498米,预算费用38.37万元。
3、实施的卓隆新区(环湖西路旅游区)建设户10户,37人,建设面积600平方米,占地面积4亩;需要建设机井1眼,预算投资23.9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34.95万元;硬化路410米,预算费用24.54万元。
4、2010年实施的湖畔新居(切吉、宁夏、扎苏合村)定居户50户,243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5亩,需要建设管道3957米,预算费用83.19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18.47万元;硬化路1415米,预算费用110.8万元。计划建设120平方米两用暖棚5幢。
5、海心山居(泉吉加油站西冶合茂村定居点)定居户63户,210人;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占地面积92亩,需要建设管道3957米,预算费用80.11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16.17万元;硬化路1883米,预算费用137.05万元。计划建设120平方米两用暖棚20幢。
6、鸟岛新区(年乃索麻)定居户45户、226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亩;需要建设管道2674米,预算费用58.34万元;输电工程预算费用20.69万元;硬化路934米,预算费用76.3万元。
第四篇:2011年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工程村建汇报材料
2011年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工程村建部分
完成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代表托叶玛乡党委、政府就2011年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工程村建部分完成情况做如下汇报:
托叶玛乡游牧民定居村建部分总户数为142户,其中夏吾特村28户,材料未进场的有6户,材料准备就绪但没有开工的有3户,已完工的有19户。
曲海村共有17户,材料没有进场的有5户,材料准备就绪的有9户,已开工的有3户,没有1户完工。
曲龙村共有34户,材料半个已进场的有3户,砂料没有进场的有31户。
托叶玛村共有28户,砂料已进场的有11户,砂料未进场的7户,已完工的有10户。
文群村共有17户,材料已进场的有8户,材料未进场的有4户,已完工的有4户。
宁赛村共有18户,材料已进场的有10户,材料未进场的有2户,已完成的有6户。
我的汇报已完毕,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五篇:博乐市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工作总结5
博乐市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情况
一、项目建设地点及户数
博乐市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为300户,建设内容为60平方米住房、100平方米暖圈、50平方米草料棚、50立方米青贮窖各300座,其中,阿热勒托海牧场科孜里加尔村82户,小营盘镇青得里浩特呼尔村69户,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18户,青得里乡亚麻滩定居点50户,乌图布拉格镇卡拉嘎西定居点50户,达勒特镇苏得力定居点18户,达勒特镇夏拉兰布拉格定居点13户。
二、项目完成情况
1、项目投资情况
博乐市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3290.06万元。其中:场内工程投资2777.06万元,场外工程总投资513万元。场内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住房,暖圈,草料棚、围墙等,场内工程资金包括:国家专项资金825万元,整合项目投资540.81万元。整合项目资金有沼气池项目资金33.67万元,生态移民项目资金207.14万元,抗震安居项目资金300万元。牧民自筹资金1411.25万元。牧民每户总投资9.26万元,户均自筹4.7万元。场外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道路、供电、饮水、文化室等其它,场外工程资金包括:整合安全饮水工程项目89.06万元,兴边富民工程项目122.4万元,电力基础设施工程项目89.54万元,基层组织建设项目84万元,道路工程项目128万元。
2、资金到位情况
截止目前,国家专项资金及整合项目资金已全部到位,牧民自筹资金到位50%,缺口资金705.63万元。
3、工程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博乐市2009年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住房、暖圈、青贮窖、草料棚等工程已全部完工。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作法
1、建立健全项目组织机构,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和管理
项目成立了“《博乐市2009年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主管牧业的常委、副市长为副组长,发改委、畜牧兽医局、财政局、建设局、草原站、乡镇场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对重大事宜进行决策,并监督项目资金不被截留,监督项目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等有关事宜。本项目由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层层建立了项目建设管理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逐级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为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严格按照自治区的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建设,抓好抓实这一得民心项目建设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自治区的要求,以尽量为游牧民减轻负担为原则,结合各乡镇场实际情况,减少部分中间环节,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切实抓好这一得民心工程。
3、透明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使建设资金始终处于监管之下,为项目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到位资金使用过程中,实行捆绑式运行,实行资金专户储存、专户管理,工程建设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禁对建设资金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同时要根据项目进度及完成质量,定期进行检查、验收、付款,确保了项目资金的专向性。
4、狠抓工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组织管理要求,项目经理、施工员坚持每天在岗,中途不得更换,严格按照工程规范和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实行进场材料与合同约定规格一致,确保工程质量。
5、加强项目监管,做到工程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确保工程质量
除青得里乡、乌图布拉格镇聘请了监理公司建立外,其余乡镇项目工程监理由各乡镇场城建办、规划办等机构对各自牧民定居建设进行监理。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及监理程序对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博乐市畜牧兽医局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