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时间:2019-05-13 02:0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第一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b.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a.能通过看动画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懂。

b.学会抓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寓言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b.通过对寓言特点的了解,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亡羊补牢》的寓意,让寓意回归并融入到生活的实例中。【教学准备】PPT 动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对寓言故事感兴趣吗?看图猜寓言: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师生共同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故事王国,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设疑:那“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动画片。

4、播放动画片,了解故事大意。

5、回答问题:“亡”、“牢”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亡羊补牢”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6、引入课文: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品读体会。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2.学习词语。课件出示:羊圈 窟窿 叼走 劝告

街坊

(1)指名读,“窟窿”,注意“窿”读轻声。“羊圈”的“圈”的读音,“圈”是多音字。(2)换词理解:窟窿— 破洞;街坊—邻居

3、指读课文,思考: “亡羊”和“补牢”分别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讲述?(“亡羊”在1—4自然段;“补牢”在第5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学习“亡羊”部分

1、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分别是什么原因?

2、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3、结合“亡羊”事件,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小组内交流评价。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评价: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理由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a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b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指名尝试读。

c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心情。

理由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

a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b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二)学习“补牢”部分

1、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2、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3、“补牢”之后,你对这个人有什么新的认识?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评价: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理由:a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b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c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认识到错误后,认真改正。)d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四、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教师小结,揭示寓意:

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犯了错误,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当他一旦认识到错误后,就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板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2、了解关于《亡羊补牢》的历史故事。你们知道吗?《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在古时候还帮助过一个国王呢!(放动画片)

3、创设情境,语言训练: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a请你做庄辛来讲讲这个故事,我来作楚襄王,看看你们那个庄新的讲得最动听,最能打动我!(练故事)b师说:“庄辛你可回来了!快来帮帮我吧,我该怎么办啊?”(指名讲故事)c评价

4、学了《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如眼睛近视,环境污染„„)

五、总结学法 指导书写

1、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联系实际。

2、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窟窿:就是个洞,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隆”右面中间有一个“-”。【课后作业】

1.把这则寓言讲给别人听。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板书设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为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迟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南辕北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然后板书:南辕北辙我们看课题其中“辕”“辙”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请同学们观察从这几方面入手:生答(1)观察偏旁(2)理解“辕”“辙”这两个字。(3)指导书写辕字。

师:我们再来看“南辕北辙”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生:由一对反词组词的成语)师:你们能不能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呢?(生答)

师:(相机出示课后内容:

南辕北辙

南腔北调

南来北往

天南海北

声东击西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思前想后

左膀右臂)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我们一起读读。

过渡: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南辕北辙”这个成语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深入研读课文

(1)师:同学们把书打到53页,自由读课文,要将读不准的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并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概括)

(2)师:我们再来读课题谁来说说你对“南辕北辙”字面上的理解?

师:下面我们将深入的理解课文,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1、那个人要到哪里去?

2、他有哪些有利条件?

3、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

师: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读课文吧!

师:谁来汇报第一个问题?生:1人。师板书:(楚国)在文中哪找到的?出示那两句话:

路上遇到的人(好奇地)问他:“你往哪里去?” 他(高兴地)说:“我到楚国去。”

师:同学们我们要远行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个去楚国人都做了哪些准备呢?他有哪些有利条件?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A、(板书: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内容知道的?出示对话部分(然后指导朗读。)

让学生读读这些对话,边读边想:路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和语气去问话的?坐车的人又是怎样语气回答的呢?

师:这个坐车人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他最终到达楚国了吗?(生答:不能)他为什么到不了楚国?用文中的话说一说。师:他不知道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师: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却到不了楚国?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用上关联词语。(1、尽管你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人的技术好,但是你把方向弄错了,也到不了楚国。

2、虽然你的马好,路费多,驾车人的技术好,但你的方向错了,还是到不了楚国。

3、即使你的马跑得快,路费多,驾车人的技术好,但是的方向错了,无法到达楚国。)

师:是啊!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的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同学们我们学了“南辕北辙”这个寓言故事,你读懂了什么?(生说寓意:可以用上关联词语。一个人如果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是实现不了目标。用南辕北辙造句。)

二、拓展训练

(1)师:同学们我们身边也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说说你见过的“南辕北辙”的现象。同桌之间说说(1生答)师指导说。

(2)那个坐车的人和路人分手后会怎么样?请同学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有时间的话先让同学在底下说说,再让生回答)师:随机今天的作业就是将这个故事的续编写在积累本上。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可真多,不但知道了南辕北辙的寓意,还有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老师还发现课文中的对话部分运用到最多的标点符号是:(生:引号)填标点,思考引号的不同用法。(1、表示人物所说的话;

2、重点描述对象。)

1、他说:()我到楚国去。()

2、“袁”这个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上边是“土”而不要写成“士”。

3、象形字()水()的意思指河流中的水。

三、作业:

将续编的故事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目的 方向

有利条件:马好、路费多、驾车人的技术好

无法到达

第二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的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

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

寓言:“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

羊圈 街访 窟窿 后悔 授受

多音字:

四、学习生字

横向记。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通过寓言故事使孩子们懂得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生字组词。

2、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问题

这个人到楚国了吗?为什么?

1、楚国在什么方向?他向什么方向走?

2、他带的盘缠不多,马跑的多快,车把式再好,能到他想到的地方吗?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讨论

“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3、收集寓言故事,并会讲。

第三篇:《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的意思是关牲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不要读成 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2、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3、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

《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⑴ 读书,小组讨论。

⑵ 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

行动:动手做,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⑴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⑵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⑶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第四篇:9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36页至第3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② 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 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 齐读 ② 自由读 ③ 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⑴ 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 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⑶ 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 口头说答 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 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⑵ 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a角色 :坐车人 b角色:朋友

⑶ 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 ▼(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 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 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⑶ 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课后反思

1、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好。

2、学生爱读寓言故事,基本明白文中的道理。

第五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2

〖教学目的〗

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

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

羊圈 街访 窟窿 后悔 授受

多音字:

四、学习生字

横向记。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下载《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辕北辙教案

    一、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 课前活动:老师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教学重难点】理......

    亡羊补牢教案(范文)

    《寓言两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五四》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中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目标依据 相关课标陈述: 总目标最接近表述: 语文课......

    亡羊补牢教案(大全)

    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12级小学教育专业,30号,我叫高敏。今天我试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下面开始......

    亡羊补牢教案

    9、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韩店小学 王多福 教学目标 1.学习《亡羊补牢》,会认“窟、窿、叼、劝”4个字,会写“寓、则 等”9个字。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寓言故......

    亡羊补牢教案

    第一课时 一、情景设置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二、阅读质疑自主体验 (一)、理......

    《亡羊补牢》教案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这则寓言。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

    《亡羊补牢》教案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叼”等字的字形。 2.学会抓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文中的道理。 3.理解《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