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2: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篇: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

目前,社会需求和日益变化的市场对本科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新开设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根据培养“工程型”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以过程及其应用为主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对当前陶瓷的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考核等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了较深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非材料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创建于1958年的工科院校,办学定位为以陶瓷为特色,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各专业追踪学科发展动态,设置学生最必要、最先进、最有效的基本课程,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专业办学特色,景德镇陶瓷学院各专业均开设了《陶瓷工艺学》课程。在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背景下,针对非材料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新开设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是高等院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改革和实践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 1 页

二、《陶瓷工艺学》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目前,非材料专业学生所学的陶瓷工艺学仍是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主要是借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的《陶瓷工艺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该课时数(包括授课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为72学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非材料类专业学生并未有相关的材料理论专业知识,只凭在高中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很难学好这门理论性极强的《陶瓷工艺学》课程,这不仅因为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理论推导多,相关的生产图片较少,对于非材料专业而言,这必将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如何能够在短短的72学时中讲授完这门课,将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如果老师上课方法不当,讲得太快、太多,就会导致学生不想听、厌学,反而适得其反。因此,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会提高非材料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1.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非材料专业的特色

针对非材料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新开设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跟以往《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相比,不再讲解陶瓷的烧结原理、显微结构和工艺特性,而是更加注重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讲解生产过程

第 2 页 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办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2.设计实践教学

非材料专业突出的就是动手能力,它的实践性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相关设备和科技在不断变革,也不断赋予了现代陶瓷新的功能。只有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地检验理论,并反过来促使实践的开展。通过实践,学生能够认识课堂理论与实际陶瓷工艺制备的差距,进而了解社会和适应市场。其中,学生不仅接受老师的辅导,同时,也可以听取工程师、销售部和产品开发部门等部门专家的评议,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拓宽了教学视野又充实了教学内容。陶瓷工艺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促进了老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陶瓷工艺学》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改革

1.构建陶瓷文化

江西陶瓷文化资源是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感知陶瓷文化历史的客观载体。如“千年瓷都”景德镇,是以陶瓷为背景与文化底蕴的一种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而陶瓷工艺学

第 3 页 正是讲述如何把这种美体现在陶瓷材料的过程和方法。通过了解陶瓷工艺让学生从朴实的泥土中发现美,对具体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增加个性的深度,启发大脑敏感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愉悦感。那么,如何在讲解《陶瓷工艺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陶瓷文化构建将会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发。比如,在讲解宋代“建盏”时,首先讲其文化起源,由于宋代文人或雅士多喜欢茶文化,经常斗茶,而斗茶最重要的是“咀华”,即在茶盏中放适量的茶叶末,倒入少量沸水调匀,然后再注入水,使之四分满,此时盏中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沫,称为“华”,谁的白色泡沫保持时间越久,谁就为获胜者。而黑釉茶盏最适合衬托白色的茶沫。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黑釉的颜色不同,是由于釉中的氧化物不同以致其配方组成不同等因素所致,就好比讲故事一样展开。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不同,力图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材料媒介中,用全新的框架、角度和手段去创造当代陶艺的模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复合材料,呈现出新的陶瓷文化精神。

2.引入现代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陶瓷产品及其相应的制备工艺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同时,作为非材料专业的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基础知识并没有涉足。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

第 4 页 尤为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不断引入现代教育手段,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在卓越班《陶瓷工艺学》实训中,让学生使用数控仿真加工软件,模拟数控机床加工陶瓷模具的整个过程,通过模拟仿真练习,让学生既结合了自己的专业,又很好地掌握了陶瓷模具的成型过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非材料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由于陶瓷工艺学实践性很强,非材料专业学生并未有相关的基础,因此,采用多媒体以及相关陶瓷工艺生产环节的录像,并结合实物、样品进行教学,能较全面地带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遵循“以人为本、过程控制、内外结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及师资选聘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要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

第 5 页 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为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力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第 6 页

第二篇: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摘要:《植物学》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生物学知识模块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展开,一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园林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近年来,随着植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对该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创新能力

《植物学》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生物学知识模块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层面而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个体形态、结构、发育和植物界的系统演化规律,为后续的植物分类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从实践层面而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植物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课程设置的深入改革,传统的《植物学》教学受到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冲击。如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把握课程精髓,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对本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以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构建合理的课堂课程体系

传统的《植物学》教学过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繁多枯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的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发育特点,以及植物系统分类2大部分内容。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比较突出,具有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的特点。(2)教学方式单一刻板。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老师讲授、学生记忆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知识点不易理解、难以记忆、缺乏趣味性。(3)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由于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考核一直都是采取“考勤+实习报告+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实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不高,导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发挥。

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主线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成为《植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点。

1.1教学资源立体化

“立体化教学”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采用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自主式、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新理念,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

1.1.1教案讲稿电子化。传统教学往往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植物学》的教学内容繁多枯燥,使得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不断讲,学生不停抄”的现象。我们在该课程的备课过程中,针对这一现象做了有效的调整。事先由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将其整理成授课教案。上课前将教案拷贝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听课”环节,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记笔记,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1.1.2教学资源立体化。《植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突出的基础性学科,单纯地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常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广泛搜集相关电子图片及影像纪录片资料,并注重收集和补充平时野外调查及相关科研成果,制作成内容丰富的图片资料,供制作课堂讲授课件时使用。例如,在讲授“被子植物的开花、传粉和受精”这一章节的内容时,首先由授课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随后播放由著名的博物学家大卫?爱登堡制作的纪录片――《植物私生活――开花》,使学生完整地观看花粉从花粉囊中散出、落到雌蕊柱头上、萌发花粉管、进入胚珠、完成双受精的全过程。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为课堂讲授过程增加了趣味性,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1.1.3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教与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采取“考勤(10%)+实习报告(20%)+期末考试(70%)”的方式。其中,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达到70%,这种考核方式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重结果、轻过程”,“平时不听课,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养成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

在《植物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们主张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内容,例如组织课堂讨论、布置植物调查任务、撰写调研论文;另一方面,对考核内容所占进行了调整,将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讨论、植物调研、论文撰写)的比例提高至30%,实习报告(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降至5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2改进现有教学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每一节精彩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师生交流、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本课程尝试采取设置讨论环节、开展小专题汇报等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

1.2.1设置互动式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植物学》是一门以描述性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非常容易形成“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调整自身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打破传统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引导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针对这一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增设了互动式讨论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例如,在学习“营养器官的变态”时,开展了以“植物的生存智慧”为主题的讨论。通过搜集资料和实物展示的方式,由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各种变态器官的变态方式及由此衍生出的生存智慧。在学习“被子植物的分类及常见植物”一章时,首先由教师介绍被子植物的相关基础知识,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指定2~3个科,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搜集所指定科的代表陛植物5~6种,最后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所搜集到的植物的分科特点、识别特征及应用方式。展示过程中由教师进行适当提问和引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实践表明,增设互动式讨论环节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关系。

1.2.2开展小专题汇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前沿性问题制作成小专题,然后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评阅。例如,在学习“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质”时,为学生介绍了通过超性杂交得到的新品种――泡马豆。许多学生对这种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无性杂交,培育出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得到具有各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围绕“细胞融合技术”这一主题制作成小专题。这种方式不仅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并且很好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我们还针对一些质量较高的小专题,在课堂上安排时间由学生本人进行汇报和展示,台下学生可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最后由教师对讲解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此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1增加拓展性、研究性实验内容

《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包括40个理论学时和20个实验学时。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呼应,主要包括植物细胞、组织、根、茎、叶、花、果实、植物类群的观察。目前,实验授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实验内容缺乏探索性,大部分为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改革,主要包括缩短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课时和增加拓展性、研究性实验课时(表1)。基本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不同的植物器官,其操作方法和技术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将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组织,以及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课时进行了缩减。拓展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侧重于对基础技能的综合与扩展。我们增加了植物制片技术、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利用植物检索表鉴定种子植物、变态营养器官的调查和特征鉴别等内容。研究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研能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本实验技能,针对新材料确定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该类实验可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分别实施,并与课程组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以上新增实验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此外,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中,大多采用永久制片进行观察。针对这一环节,我们除了为学生提供常规的永久制片外,还选择校园内常见的植物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例如在观察植物根、茎、叶的形态和结构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在校园中采集部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营养器官,将其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并比较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营养器官的外部形态、初生结构以及次生结构的区别。这种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使验证性试验也能够具有探索性。

2.2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其数目庞大、种类繁杂、形态各异。植物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的6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解剖、发育,以及植物分类2大部分内容。其中,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学习植物系统分类的基础。由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枯燥乏味、混乱繁杂的感受。为了有效地克服这一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利用校园植物开展教学内容,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北京农学院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十分丰富,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植物景观,为我们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学习完植物的茎和叶这两节内容后,我们安排了1个课时的校园实习。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茎的生长习性、茎的分枝方式、叶的组成、叶片的不同形状、单叶和复叶的区别、不同的叶序以及叶镶嵌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这部分结构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学生也反映对课堂所讲授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3培育创新专业技能型人才,提高整体科研素质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就会失去灵魂。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将直接促进教学工作的提高,两者相互融合,并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科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在本科阶段扩展其知识面,对其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训练,是我们在《植物学》教学工作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坚持将《植物学》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组教师所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中,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术,而且能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深化课程改革

创新性实验是《植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课程的深化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创新计划”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本专业特点和前沿发展情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验热情。该计划为部分大

二、大三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科研、思考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其目标在于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

3.2注重培养科研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突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深化该门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写作是训练缜密思维的最佳方法,亦是从实验笔记到研究报告,到形成期刊论文,最终形成学位论文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具体的规则和严格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从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结课讨论4个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例如,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以对知识点的复习为主,学生从教科书上找答案、抄重点,起不到系统复习的作用。我们尝试将传统的作业转变为一个小的科学题目,鼓励学生在公共数据库上寻找资料进行写作。例如,在学习“叶的形态和构造”后,布置学生围绕“植物叶片对城市PM2.5的吸收作用”这一题目,完成一篇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叶片的形态结构人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围绕植物叶片吸收PM2.5颗粒物的原理和过程展开写作。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从一开始的几百字的报告到最终结课时完成一篇符合国内期刊发表要求的小综述,逐步地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投身植物学深层次研究工作的兴趣。

4总结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改革要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首要目标。这也是《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全面革新,才能使《植物学》这门传统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第三篇:PLC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作者根据职中生的能力特点,认为plc教学适宜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并介绍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以及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 plc 案例 任务 教学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学的前提和归宿。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中职教育者普遍探索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我根据plc(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特点,以及教材的局限性,在plc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种教学模式涉及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案例与任务。前者侧重于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后者则侧重于学,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如何选取并运用好案例,如何设计任务,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以案例为主线的教

plc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典型而实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于案例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主线,围绕着案例来开展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因而案例设计与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案例应是课程某一单元或环节的知识的概括,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覆盖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抓住某阶段学习知识体系中重点和难点,精心选取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例如,我在介绍plc梯形图编程方法时,选取了“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程序设计”的案例。这个案例简单、实用、典型,通过案例重点介绍了基本指令ld、ldi、and、ani、or、ori、out、end等的功能与用法,梯形图的绘制方法,难点是梯形图程序与指令表程序之间的转换。透过分析案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

另外,案例的运用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保障。首先,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对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是主角,但不等于教师可以置身事外,无所作为。相反,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要事先花更多的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计划安排案例的个数,根据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给每个教学案例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内容包括:案例类型、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设备的配备,等等。其次,教学中对所应用的案例不妨先演示,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激发求知欲望。

在职业中学,plc的教学侧重于实际的基础性编程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以传统的线性顺序进行,每一个问题先分析清楚再进行下一个问题,这对pl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一个个独立的概念、指令很枯燥。另一方面,plc指令的数量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指令融合到实际案例中,在分析案例的功能、实现方法等的过程中讲述相关的概念、指令,那么学生首先接触到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指令知识,而是一个实用、典型的案例。在教学内容变得实例化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以任务为驱动的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蕴涵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蕴涵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plc教学,在形式上是: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学或协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讲评。

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实用性、适宜性、渐进性等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所在。然后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引导交流,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习步进顺序图应用于plc程序设计教学时,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个任务:“请你设计一个控制十字路口交通灯的程序。”围绕这个任务,讨论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需要提供的功能,需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

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任务进行切分,从母任务中分解出一个子任务,即要求学生先完成控制十字路口东西或南北单方向交通灯程序的设计,然后进行十字路口两个方向的合成设计,从而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设计任务,更好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必须正确了解十字路口交通灯的控制功能,否则无从入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比如,学生阅读一段描述交通灯控制功能的文字说明后,普遍提出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及时作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可以采用流程图或波形图来描述其控制流程?帮助学生通过更直观方法去解读其中的内容,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一种处理类似任务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接受设计任务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者参照老师讲过的案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指导,或参与一些学生的讨论或探讨。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应随时随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回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全班回答或讲解。

在大约一半的同学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召集学生进行任务讲评,具体做法是:教师将学生完成的程序浏览一遍,挑选出几位编程技巧较高而思路各异的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程序,谈谈各自的设计思路、编程技巧等,然后教师进行比较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引导其他学生吸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学记》中有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相互切磋技艺,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案例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载体,任务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这种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在实践性较强的plc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教,以任务为驱动的学”的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案例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上机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

第四篇:浅谈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隋杰礼贾志林王少伶论文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专业特色改革论文摘要:以烟台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形态构成》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突出形态构成课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教学特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形态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该课程一般分为3部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从传统形态构成课程多年的教学内容来看,无论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机械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等,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几乎都是通过抽象的点、线、面、体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训练的步骤也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这种形态构成教学模式从20世纪引入我国建筑教育开始到现在,曾经对我国设计类教学中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为专业特色或专业侧重点不同,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以前,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是与本系视觉传达专业同堂上课,师资相同,讲授的课件内容和方法也都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但渐渐发现,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仅适应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因为该专业过多的是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建筑学专业的

学生,感觉形态构成课程纯粹的点、线、面学习很抽象,形态构成课的内容与建筑设计没有直接的关联。特别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有点脱离实际。学生渐渐对形态构成课程失去了兴趣和学习动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形态构成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构成课的过程中觉察它与今后建筑设计课的紧密联系,又如何突出构成教学的建筑学专业特色,成为我们探索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改革的初衷。2006年,经过酝酿,决定对形态构成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探索性的改革尝试。一反往日单纯抽象的点、线、面、体训练,而是将它们的训练结合在建筑平面、立面、形体的生成过程之中,即把点、线、面、体的训练与建筑平、立面以及形体的设计直接联系在一起。训练的要素不再是抽象的点、线、面、体,而是将建筑平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建筑立面中的门、窗、细部构件连同构件的色彩、材质作为点、线、面、体的组成素材,成为建筑平面、立面的生成要素,按照构成的美学原则,进行一个平面或一段立面的构成训练,让学生在平、立面的构成过程中体验或掌握点、线、面、体的构成原理。例如在点、线、面的训练中,选取一段建筑立面(20cm×20cm,比例1∶50),让同学在这段限定的立面上,运用点、线、面要素做立面设计,立面设计要符合构成的美学原则。图1是学生的点、线、面作业,为了做到训练由简单逐步过渡到复杂,不仅忽略了建筑内部实际的建筑功能,而且也摒弃了色彩和材质在立面上的考虑和表

达,只限定用黑白灰三色表现,目的是让学生能全心关注形状之间的构成法则。这个作业极大地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在把玩建筑立面设计的同时,也体会和掌握了点、线、面的作用和美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了如何利用点、线、面来组织平面和立面,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图2也是点、线、面的练习,让学生寻找一些建筑平面,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抽出平面组成中的点、线、面组成元素。图3是改革后的色彩构成。该作业是在第一个点、线、面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点、线、面作业生成的立面付上色彩和材质,体现色彩构成及突出某个或某些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一个既成的建筑立面上进行色彩构成。这3个作业完成之后,同学感觉很新鲜、很兴奋,体会到了构成在建筑平、立面设计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构成课与建筑设计课有机衔接的目的。对于训练的第4个环节——立体构成,它仍然是前面3个作业的延续,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体和空间的体验,强调尺度概念的表达。结合学生自己的建筑设计作业,分组合作,把自己的作业修改成兼顾建筑形体和建筑基地整个环境都符合尺度、空间构成法则的作品。从这次形态构成课教学改革实验的结果来看,将形态构成课的学习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一个个作业环节的递加,让学生在一条有序的训练主线中,结合建筑设计完成自己形态构成课 的训练学习是可行的。鉴于该项改革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会在今后的课程讲授中,逐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让它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五篇: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工学

门类:材料类

专业名称:宝石与材料工艺学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外语基础,具备从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珠宝及材料工艺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生产管理、商贸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德育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培养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试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体育培养要求: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能有一两项擅长的体育项目。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电脑图文设计、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石学、珠宝首饰基础、有色宝石学、钻石学、宝石加工学、首饰工艺学、宝石改善与人工合成、材料工艺学、市场营销学、推销原理与商务谈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珠宝玉石的性质、合成、鉴定、加工、设计、镶嵌、贸易、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熟悉国家关于珠宝玉石、材料工艺科学、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了解珠宝及材料工艺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本专业产业的发展状况;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专业特色:珠宝与材料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强调结晶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理论和方法在珠宝与材料工艺科学中的实际应用,与市场紧密结合,重视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珠宝玉石资源,合理改善材料性能,掌握珠宝玉石的性质、宝石合成、鉴定、优化、加工、设计制作、评价、贸易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开发新材料,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技能的创造性技术人才。

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毕业后可在有关珠宝鉴定、贸易、加工、旅游等行业,从事珠宝与材料工艺学研究评估、检测鉴定、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

下载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材料类专业《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功能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范文

    摘要:成果导向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工程教育认证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探索性地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到功能材料的课程建设体系中。......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特点,从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实践等方面对《旅行社经......

    几何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几何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的发展,在几何光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取舍、数学处理的详略、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多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探索,取......

    “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精选五篇)

    摘要:“电路”是军械工程学院四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学员思维训练、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阐......

    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 一个学期的陶瓷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结束啦~收获颇丰>......

    浅谈高职院校《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改革200911-21

    浅谈高职院校《煤化工工艺学》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改革【摘要】概括介绍了《煤化工工艺学》教材内容的改革和教学过程的改革,这些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煤化工......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无锡交通分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于2017年建成并开始招生,现为学校重点专业。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对于学员下部队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