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2: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

第一篇: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

铁道部

摘要:分析了“八五”、“九五”以来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阐述了《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编制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支撑条件;指出到“十五”末期,我国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国际水平。

关键词:铁路发展;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高速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环保技术;设计施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快速客运;快捷货运;重载运输 现状和形势

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铁路以信息技术和高速技术为龙头,带动铁路整体技术迅猛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实现了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客货快运网络化、市场营销信息化、行车指挥自动化、安全装备系统化,使传统铁路的产业面貌焕然一新,铁路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当前,加快发展铁路已成为许多国家带动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八五”、“九五”期间,我国铁路在科技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相继问世,大量新技术、新装备被广泛采用。

(1)我国铁路已基本掌握旅客列车时速160km等级的成套技术和装备。DF11、DF4D、SS8等提速机车、客车和提速道岔已批量投入生产,繁忙干线全面提速,三大干线等线路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160km,郑武线提速综合试验最高速度达到240km/h,我国第1条时速160km以上的秦沈客运专线已开工建设。多种形式的动车组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时速120km的P65行包棚车及X1K集装箱专用平车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基本掌握5000吨级和万吨级货运重载技术,DF8B、SS7B、SS4C等25t轴重机车成功试制,DF8B投入批量生产,在京沪等干线已正常开行5000吨级重载列车。

(2)信息技术与应用取得突破.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全路计算机联网售票,计算机编制区段列车运行图获得成功,路网性编组站基本实现了综合自动化,电气集中、自动闭塞等装备率显著提高,铁路通信基本建成数字化传送网,程控交换网和数据通信网。

(3)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无线列调、机车信号和列车监控记录装置得到大面积推广,计算机联锁投入应用,红外轴温监控系统已基本成网。

此外,设计施工新技术在南昆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型养路机械在繁忙干线上已逐步配套应用,高速技术研究有重大进展,铁路技术监督工作和软科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总之,铁路科技进步在促进铁路改革与发展,提高铁路市场竞争能力,拓展铁路经营领域,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面对世界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铁路实现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中国铁路技术创新任务仍十分艰巨。WTO后,铁路必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更严峻的挑战。

新的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将迈入为实现第3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的新阶段。未来15年,中国铁路将面临既要扩大路网规模,又要提高运输质量,还要提高经济效益、保证安全运输的艰巨任务。路网建设要大发展,运输质量要大提高,要依靠信息技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铁路安全要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认真落实“科教兴路”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加快科技进步步伐,为铁路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科学技术在铁路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的编制原则和发展目标

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的编制,以国家和铁路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确保行车安全为前提,以全面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目的,把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课题作为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铁路现代化水平。

2.1 编制原则

(1)突出行业目标,强化市场导向。加强对运输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开展战略对策研究,明确铁道行业重大技术领域和技术发展方向,做好统筹部署。重点支持涉及全路的基础、重大、综合性科技项目。对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的项目,通过政策导向和创造环境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2)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根据中国铁路的特点,积极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以信息技术、高速技术等高新技术为龙头,改造铁路传统产业。从较高起点开始,走有中国特点的技术跨越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突出再创新,提高技术引进成效。

(3)坚持突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国情路情,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层次部署科技发展工作。将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具有全路意义的重大科技课题上,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点放在提高铁路大通道运输能力和质量上。在兼顾数量与质量、货运与客运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质量的提高和客运的发展。

(4)强化系统集成,提高综合能力。充分重视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在单项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按体系发展技术装备,使之整体最优,形成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所蕴涵的巨大效能。

2.2 目标

(1)推广最高时速160km相关技术,既有繁忙干线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40~160km/h,其他线路120km/h,形成覆盖我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2)时速160km以上客运专线成套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并投入运用,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3)高速铁路配套技术取得突破,研制成功时速270km高速动车组,掌握高速铁路建设相关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4)完善货运重载体系,积极发展25t低动力作用四轴大型货车。

(5)初步形成快捷货运网,快运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km/h,一般货物列车达到90km/h。

(6)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发展铁路宽带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行车安全技术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8)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和交流传动技术,在主要繁忙干线、客运专线、运煤专线等线路上普遍采用电力牵引,实现牵引方式的更新换代。

(9)提高铁路建设技术水平,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装备,掌握青藏铁路建设技术。

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

2.2 2015年长期规划目标

到2015年,采用高新技术改造铁路产业获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全面掌握高速技术,客运专线技术大面积推广,客货快速运输网络覆盖全国;建成完善的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基本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具有中国特点的铁路现代化技术体系。铁路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根据“科教兴路”战略部署和铁路发展方针、目标以及技术创新的要求,《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分为3个层次。

3. 1 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

3.1.1 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全力推进铁路信息化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铁路信息化体系结构和数字铁路技术,对系统集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构筑铁路信息化开发应用的基础平台;

⑵完善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研究原始信息三级建库、四级系统的综合应用和网络安全及体系结构调整。开发建设以货票、确报和车号信息应用为主的列车、车辆、机车、集装箱和货物实时追踪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研究以行车调度指挥为核心的DMIS系统,实现调度“透明”指挥。建立铁路信息系统综合维护管理体系;

⑶研究全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优化升级和联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技术及行包邮运管理信息系统;

⑷开发适应铁路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铁路运输成本、收入清算财务管理系统,研究运输企业市场营销和面向社会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

⑸研究电子数据交换安全认证技术和铁路物流信息系统,发展铁路电子商务;

⑹研究铁路办公系统现代化相关技术,建立政府网站和铁路各级网络化办公系统,开发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⑺研究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研究产品及工程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

⑻研究铁路信息化通信网络需求、安全保证及运用模式,开发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建成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路编组站、主要区段站和货运站计算机联网管理,实现列车、车辆、货物、集装箱的实时追踪;建成以客运调度、客流管理、售票系统和行包管理为主的客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全国主要繁忙干线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建成铁路成本核算和收入清算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铁路办公系统网络化;逐步建成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到2015年,在铁路各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铁路信息化程度。重点发展客运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具备信息实时处理功能的货运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化决策系统,开发具有预测、决策等新功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全路综合电子商务系统及数字铁路。基本实现铁路信息化。

3.1.2 建立安全监控网络,形成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铁路运输生产应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行车安全为核心,保障旅客安全为重点,依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科学管理和高素质人员,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加强铁路运输安全设施建设,建立集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网络。

“十五”期间,运输安全方面的重点任务:

⑴研究完善移动设备的自我安全监测、诊断、控制技术,研究移动设备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监测技术,研究移动设备与地面信息交互系统及相关技术;

⑵研究开发对机车车辆运行品质和货物装载状态监测技术和装备,建立车辆状态和货物装载地面监测网络;

⑶研制速度达到200km/h,能进行轨道状态检测、轮轨作用力检测、通信信号检测、弓网状态检测和环境图像检测等于一体的安全综合检测车;

⑷研制速度达到80km/h的快速钢轨探伤车;

⑸开展泥石流、洪水、滑坡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及整治技术,隧道、桥涵和路基等隐蔽建筑物的状态检测、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开展桥梁、隧道耐久性技术研究;

⑹研究开发不同速度等级的列车自动防护与列车自动控制装置,完善信号安全防护系统;

⑺研究事故救援、快速抢修技术与装备,加速救援手段的现代化;

⑻研究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的相关技术。

“十五”期间,以沪宁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示范工程,在京哈(含京秦)、京沪、京广、京九(含广深)、陇海和浙赣(含沪杭)等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网络。推广应用各类安全综合检测车和快速钢轨探伤车。实现对线路、接触网等固定设施的动态检测,实现对移动设备的随机监控,实现集中联锁车站信号系统的在线自动检测、远程诊断及故障预报预警,加强对货车状态和装载情况的检测,建立行车事故分析和快速救援抢修系统。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车对地”、“地对车”、“车对车”、“地对地”的安全监控网络,应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技术和理论,建立机控为主,人控优先人机联控的安全闭环系统,建成覆盖全路不同等级线路的行车安全保障体系。

3.1.3 开发高速技术,建设高速铁路

“十五”期间,高速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开展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技术,特殊地段路基处理和工后沉降控制技术,高速道岔和钢轨生产工艺,牵引供电技术,高速铁路检测、养护维修技术,沉管隧道和大跨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研究,进行高速铁路综合试验;

⑵研究高速列车动力学、高速转向架、减振降噪技术,交-直-交牵引传动技术,制动技术,高速受流技术、空气动力学性能、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及密封技术以及高速列车车载网络控制系统技术;

⑶研究开发集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自动控制、安全监控和综合信息管理为一体的列车运行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

⑷研究行车技术设备自诊断系统、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侵入物监视系统、事故现场快速反应系统以及事故救援系统的综合安全监控系统;

⑸研究高速列车运输组织管理办法,研究高速铁路运行图编制、调整的自动化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高速与既有线最佳匹配的运输组织方案,研究充分发挥高速与既有线综合效益的组织措施;

⑹开展长大干线采用高速磁悬浮交通方式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研究磁悬浮线路设计参数、轨道梁系列设计及其制造技术、磁悬浮车辆关键技术、牵引供电技术、列车群控制技术及运输组织方法。

“十五”期间,完成高速铁路综合试验,研制270km/h的高速列车并实现产业化,开发300km/h的高速列车样车。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到2015年,全面掌握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并具备生产高速铁路成套技术装备的能力。

3.1.4 发展铁路环保技术,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十五”期间,铁路环保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积极进行铁路噪声、振动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发展列车、桥梁、轨道结构等减振降噪技术,声屏障实用技术,轨道吸声技术;

⑵开展旅客列车集便器及地面接收系统和旅客列车排污处理工艺的研究,进行铁路客运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置系统研究及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内燃机车废气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⑶开展电磁辐射的防护技术研究,研究牵引供电系统功率因数补偿、谐波治理技术;

⑷开展铁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及铁路工程水土流失评价方法、指标及工程防治方案的研究;

⑸开展危险品运输事故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方案及应用技术研究。

“十五”期间,建成满足环境保护评价要求的示范线,逐步使铁路成为新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

2015年基本达到运输环境优美,技术先进,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2 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需要在“十五”期间立项研究,取得突破,并逐步推广运用,实现产业化,为“十五”铁路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服务的技术开发项目。分为6个领域。

3.2.1 完善快速客运技术,建立快速客运网络

“十五”期间,快速客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编制铁路“十五”提速计划和既有线提速技术条件;

⑵开展进一步提高时速160公里客运系统技术装备安全性、可靠性的研究;

⑶研制适应提速需要的电力、内燃动车组及摆式列车;

⑷研究提速区段机车信号主体化技术装备;

⑸研究提速区段路基、轨道、桥梁和隧道状态评估、诊断、加固技术;

⑹研究开发适应中国铁路特点的工务设备,开展提高复线开通速度及利用天窗进行综合作业的研究。

“十五”期间,进一步延展提速里程;新线建设要考虑提速需要;既有繁忙干线推广应用最高时速160km快速客运技术,在固定设备、移动设备、运营和维修管理方面形成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成套提速技术装备系统。到2005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到1.4~1.6万km左右,实现500km距离“朝发夕归”,1200~1500km“夕发朝至”,2000~2500km“一日到达”。

3.2.2 研制时速160km以上的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建设技术与装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对中国铁路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建成将使我国铁路能够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相关技术,并为建设时速300km的高速铁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示范性工程。

“十五”期间,时速160km以上铁路成套技术攻关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制时速200km交-直-交电动车组和交直交客运电力机车;

⑵研制牵引变电所安全监控及综合自动化成套技术及关键设备,接触网悬挂系统及主要设备;

⑶研究开发综合调度系统、区域性计算机联锁系统及配套技术和设备;

⑷研究基于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以车载信号为行车凭证的列控系统及列控、联锁一体化技术,研制配套设备;

⑸研究新型无碴轨道结构技术及铺设装备,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

⑹研究桥梁建造、铺架成套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制路基质量监控检测装备;

⑺进行京沈快速客运通道综合运行试验。

“十五”期间,全面掌握时速160km以上铁路的修建和改造技术,建成京沈快速客运通道。在秦沈客运专线建设综合试验段,试验速度达到250km/h以上。为我国其它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提供技术储备。

3.2.3 研究快捷货运技术,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快捷货物运输体系是以适应运输市场的需求,特别是高附加值货物快速、便捷运输需求为特征的新型铁路货物运输体系。

“十五”期间,快捷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开发完善时速120km货运机车和货车,研制适应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的新型快运货车,研究客货混编列车技术;

⑵研究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关技术,开展集装箱运输组织方法及专用货车、专用装卸设备的开发研究;

⑶开发新型冷藏运输工具,研究加快冷藏货物送达速度的运输组织办法及管理体制;

⑷研究对货物运输实行全过程管理的运输过程控制体制及适应直达、快速输送需要的快捷货物列车编组计划;

⑸研究分组列车组织办法和快捷货物运输对装卸基地、技术站站场配置装备需求及相应的改造方案;

⑹研究快运货物装载加固技术条件、列车安全会车技术条件;

⑺完成转8A转向架的全面改造,采用高摩闸瓦,使货车运行速度达到90km/h,以提高提速区段的运输能力。

“十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五定班列”、“集装箱专列”和“快速货物列车”运输组织;力争在全路30个大、中城市所在地的枢纽间,组织开行城市间客车化的快捷货物列车;在3大干线建成快捷货物运输体系。

3.2.4 发展重载货运技术,完善重载运输系统

“十五”期间,重载货运技术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完善25t轴重低动力作用大型货车技术;

⑵完善5000吨级重载列车和运煤专线重载列车的配套技术;

⑶研究适应于25t轴重的线路和桥梁结构,完善桥梁疲劳寿命评估和加固技术。研究桥梁设计活载标准,修订桥梁设计活载图式;

⑷研究25t轴重的双层集装箱专用车辆,研究建设双层集装箱运输通道。

“十五”期间,生产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和双层集装箱车辆,在运煤干线上开行5000t以上重载列车。

京沪、京广、京

九、京哈、石德、陇海线郑徐段等繁忙干线扩大开行5000t重载列车,形成与客运提速协调发展的全路重载运输系统。

3.2.5 开展青藏铁路施工、运营技术研究,建设青藏铁路

“十五”期间,青藏铁路建设方面的重点任务如下。

⑴研究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

⑵研究青藏铁路的线、桥、隧新型结构、新材料和相应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机械;

⑶研制开发高原高寒地区铁路的机车车辆、通信信号技术与装备;

⑷研制青藏铁路设备的检测和养护维修技术和装备;

⑸研究青藏铁路运营成本、运输组织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⑹研究青藏铁路建设与运营中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措施;

⑺研究地质情况复杂、自然灾害较多的横断山脉地区的勘测设计和施工技术。

“十五”期间,为修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青藏铁路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和装备。

3.2.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提供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装备

21世纪的城市交通将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发展大容量、高速度、低能耗与少污染的城市轨道交通技术。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重点任务包括:

⑴研究城市轨道列车的技术条件、交流传动技术、安全检测技术、新型转向架、微机控制的模拟式制动系统,开发新一代城市轨道列车和适应短途运输的动车组;

⑵研究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中低速磁悬浮技术;

⑶研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新型轨道结构、信号及控制技术装备;

⑷研究城市和市郊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技术及综合治理措施;

⑸研究国铁、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技术。

“十五”期间,在技术装备方面将能够提供国产化的列车、先进的信号与控制系统等成套技术装备。

3.3 强化基础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推进技术创新所必需的基础理论、试验手段以及铁路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等工作。分为6个领域。

3.3.1 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要针对高速、安全、信息化等领域重大技术的发展,开展轮轨关系、弓网关系、列车空气动力学、车线桥动力学、电磁兼容研究;开展结构、装备可靠度理论研究;开展运输能力计算理论研究。

3.3.2 重视试验基地建设

重视铁路科技试验基地建设。“十五”期间,要充分发挥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牵引动力实验室、交通运输模拟和运输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成国家智能运输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环行铁路综合试验中心部级实验室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3.3.3 健全铁路标准化、计量体系,加强铁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与铁路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计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十五”末期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采标率达到80%;积极发展先进的专用计量检测和在线检测技术,改革传统的量传方式,“十五”末期强检计量器具和铁路专用主要计量器具的受检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铁路主要工业产品的监督管理,严格对发证(生产许可证和制造特许证)产品的控制。建立并实行铁路工业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十五”期间,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要铁路工业产品可比性监督抽查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实施GB/T19000-ISO9000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3.3.4 积极开展铁路软科学研究

铁路软科学是以解决铁路改革与发展,决策与管理中重大政策课题为主要任务的一门交叉学科。“十五”期间要着重研究铁路发展战略,铁路“网运分离”实施方案,铁路运输企业重组和管理创新,铁路法规体系建设,铁路市场预测和融资对策等重大问题,为铁路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

3.3.5 积极开展铁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鼓励、支持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要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废旧资源、余热余能的综合利用技术,铁路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3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研制、开发、推广利用新能源,逐步调整铁路能源消耗结构。到“十五”末重点用能设备要基本达到国家能耗标准。

研究分质综合利用、废水回用、一水多用技术,水的净化和循环利用等新技术要达到国家或有关地方政府标准。

3.3.6 加强铁路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十五”期间,铁路科技信息工作应坚持面向行业和市场,以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拓宽信息服务渠道。要大力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设适应铁路发展需要的数据库及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为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发展起点,为领导决策和运输生产提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服务。

综上所述,到“十五”末期,铁路主要技术装备要接近20世纪末国际水平,其主要标志为:

(1)建成时速160km以上的京沈快速客运通道;

(2)掌握青藏铁路建设、运营相关技术,建设青藏铁路;

(3)解决高速铁路相关技术问题,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

(4)建成1.4~1.6万km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

(5)基本形成大中城市间的快捷货运网;

(6)基本建成铁路综合运营管理信息系统;

(7)主要繁忙干线初步建成铁路行车安全监控系统;

(8)研制成功时速270km动车组、摆式列车及先进的城市轨道动车组;交流传动电力、内燃机车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9)研制成功时速200km速度等级的行车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综合自动化系统;

(10)繁忙干线养护维修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化。支撑条件

完成《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开创面向21世纪的铁路科技发展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坚持“科教兴路”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构筑铁路创新体系,加强铁路技术创新工作,全面促进铁路科技进步,促进铁路产业技术升级,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深层次问题,优化配置铁路科技资源。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4. 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投入、执行、受益和风险承担主体,铁路企业要切实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铁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关键措施。以市场为导向,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制定技术创新规划与计划,加强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技术岗位责任制。

4. 2 鼓励多种形式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推进铁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大力发展铁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速铁路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转让,为铁路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

4.3 加快行业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

要按照国家有关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要求,完成部属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企业化转制,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优化铁路科技资源配置。转制后的科研院所,要不失时机地优化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应的管理体制,要建立一支精干队伍,积极追踪国际铁路行业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研究开发和推广铁路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能力,建立面向铁路,服务社会的技术开发基地,提高我国铁路的持续创新能力。

4. 4 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

要按照铁道部党组《关于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决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铁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运输企业可按运输支出的0.3%和更改支出的2%、工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1.5%、施工企业可按工程结算收入的0.45%,作为本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铁路技术创新的支持,充分利用扶持技术创新的财税和金融政策。鼓励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科技经费,争取风险投资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对铁路高新技术的投资。铁道部每年在运输总支出和铁路建设基金中分别安排0.06%和0.25%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用于铁路行业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科技成果示范性推广。

4. 5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国务院国办发[1999]29号文《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健全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广大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当的权益,调动科技人员投身铁路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 6 重视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要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和培养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高度重视铁路职工业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培养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全路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二篇: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报稿)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汇报稿)

一、形势和现状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四、发展重点

五、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

六、加速人才培养,建设跨世纪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七、支撑条件和措施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制定好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对科技发展和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国家的繁荣强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形势和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最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使支撑经济竞争的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决定性因素。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因此,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利用这一时机,结合本国国情,调整科技政策,加速科技的发展,以期提高经济竞争力、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潮流和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科技,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经过十年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我国的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指引下,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和发布有关科技工作的各项法规、政策、规划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一个有利于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大批以农作物新品种、中低产田治理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使粮棉油单产和总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开辟新产业,发展农村工业,探索了一条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工业技术进步步伐加快,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起点,缩短了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十多年坚持不懈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改造等工作,增强了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了我国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高技术研究发展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像大型程控交换机、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逐步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科技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勘查研究、灾害预测预报、节育药具和疾病防治技术等科技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在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同时,科学技术的自身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国家设立了自然科学基金,建设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10多项重大科学工程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如高温超导、五次对称准晶的发现等有国际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一大批新兴学科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体系,使我国基础性研究总体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手段不断得到加强。国家组建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100个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具有行业带头作用的技术中心。

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工作已经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但是,我国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科研与设计、生产脱节的局面仍未有根本改善,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仍未很好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经济建设尚未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国民经济主要还是依靠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模式。

科技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研究水平呈下降趋势,重大理论建树和科学前沿的突破甚少,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尤为缺乏。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近年又呈下降趋势。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继续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指导方针,切实推动经济建设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转移,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科技持续协调发展,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基本原则:

1、科技发展要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依据,为提高综合合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科技发展要把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作为首要目标。

2、科技发展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要把攻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把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

3、科技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多方联合,优势集成,分工有序,力量集中。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要优先安排,大力推广,形成规模,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立足技术创新,着力形成我国自己的知识产权。

5、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要把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作为重要任务。

6、加强国防科技的预先研究,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7、要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大胆使用年轻科技人员,创造公平竞争、协同合作、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要坚持专业科技队伍与群众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科技普及、推广相结合,科技与教育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和任务

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形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使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十大科技强国之列,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努力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加速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到2010年,重点行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生产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

2、到2000年,要力争攻克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加强工程化研究,使全国主要工业领域如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达到国际八十年代末水平或九十年代初水平。在逐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使部分行业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缩小差距。

3、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到本世纪末,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左右;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从6.2%提高到15%左右。到2010年上述比重分别提高到30%和25%。

4、基础性研究要合理调整学科布局,集中力量在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一些重大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

5、全面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解决一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缓解由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所带来的制约和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6、要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稳住一支从事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10万人左右的科技队伍。行业和地方也要按照需要和财力,确定应该稳住的科技队伍。

7、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到2000年使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5%。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率都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更大些。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争使企业的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50%左右。

8、实现高效、协调的宏观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主要手段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四、发展重点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九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点是:

1、为确保到本世纪末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为净增500亿公斤粮食(总产达5000亿公斤)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把加速成果转化,推广成熟适用新技术作为重点。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示范区,将良种、植保、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以提高良种普及率和提高单产为目标,加快大面积推广应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先进技术,加强中试环节,在“九五”期间内形成增产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速推广应用。

2、为下世纪前10年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储备。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针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良种选育、区域综合治理、病虫害的防治、资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生态环境、支农工业等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攻关,进行基础性和高技术研究,为下世纪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3、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为农民奔小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8000万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农林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和装备技术,使农林产品附加值提高30%左右;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乡镇企业向技术密集、经营集约、外向型的方向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速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并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科学技术要紧密围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交通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以发展运输大通道为中心,为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为解决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九五”着力于高速客运、重载运输和信息化管理三大技术,重点研究250km/h高速铁路关键技术;公路以开发国道干线系统的关键技术为主,重点研究道路沥青的改性应用技术、山区高等级公路修筑技术等;水运以解决沿海、长江“T”型主通道的关键技术为重点。

2、通信:以增强全国的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络技术水平为重点。完成2.488Gb/S同步数字系统软硬件技术研究和10Gb/s同步数字系统关键技术、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数字微波以及宽带交换技术的攻关,研究开发公共信息网、同步网和监控网的技术装备。

3、能源: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解决能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解决开采、勘探、燃烧、利用等技术。

煤炭工业要向高产、高效、安全方向发展,着力于综合机械化采、掘技术与装备,煤炭灾害防治,共伴生资源开发利用和高效选煤技术。

石油工业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总体方针下,综合运用地震、钻井、三次采油技术,提高老油田的采收率;加强地质研究,开发油气勘探新技术,为大油气田的后续接替问题寻找新的技术途径。

电力工业要为全国电网互联提供技术基础。结合三峡工程建设进行70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和大型施工机械关键技术研究;解决60万千瓦核电站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制问题。

4、原材料: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为中心,研究开发规模化生产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冶金工业重点研究高效选矿综合技术,大力提高连铸连轧比和板管比;有色金属工业要加强紧缺资源勘探、开发、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研究;化学工业以开发农用化学品的生产技术为重点,开发以煤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和规模化的氯化钾、磷铵生产新工艺技术,加快新农药、精细化学品的创新研究。

5、水利:重点围绕防治水旱灾害,水土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水利效益,改善水利环境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

(三)支柱产业

科技要在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支柱产业的发展中提供技术保障。

1、机械工业:以关键的基础机械及基础零部件、重大技术成套设备和机电一体化为重点,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结合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研究开发石油、化工、电力、冶金、交通等工程成套装备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CAD、CAM、CAPP、CIMS等技术。

2、电子工业:重点研究开发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及软件工程;开发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技术;研究消费类电子产品数字化技术;集成电路重点突破0.5μm集成电路成套工艺技术,建立0.8μm工艺技术示范线,研究开发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等。

3、石油化工:实行大型、先进、系列、集约的技术发展战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加工深度。重点开发重油深度加工技术,低碳烯烃生产技术,化纤原料技术、聚烯烃生产技术,石油化工新型催化剂及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生产技术,并实现石化生产过程优化控制。

4、汽车制造:重点解决汽车车身和关键零部件设计、电控和车用材料技术,适度发展无污染的电动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为实现30万辆轿车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和装备。

5、建筑:以城乡居民住宅工程、特种工程、城乡建设为重点,解决建筑设计、产品开发、工程施工和管理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研究超高、大跨度建筑、城市地下空间和水下工程、隧洞工程等特种工程的设计方法、结构和施工技术。

(四)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制高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对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支持各类高技术企业共同发展。航天航空、核能、造船、电子、通信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开发实力,应注重发挥他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作用;新成长的高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灵活机制,是发展高技术产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九五”期间要重点扶植并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2、发展高技术产业要与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相结合。“九五”期间以支柱产业为主要对象,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功能,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形成一批应用CIM、计算机辅助技术、精密成形及加工等技术含量高的示范企业,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走高技术内涵发展的道路。

3、择优支持若干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在5年内使一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年产值过百亿元,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五)高技术研究与发展

高技术研究与发展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九五”期间以市场导向为主,将主要侧重在对国计民生和国防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力求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世界高技术研究中占居一席之地。

1、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和重要元器件为基础,加强系统及其应用技术和大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现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新型光电子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汉字计算机及软件工程技术等。

2、生物技术,以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开发转基因动植物育种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粮食和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重要疑难病基因治疗技术等。

3、先进制造技术,要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发展方向,重点研究开发现代设计、精密成形与加工、激光、机器人、数控、传感、系统管理等技术,为传统制造业的高技术化提供技术支撑。

4、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能源、环境及国防建设等高技术研究发展提供支撑。

5、新一代能源,重点发展先进核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提高能源技术水平与利用效率。

6、海洋技术领域,开展维护海洋权益和公益服务技术研究,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海洋环境要素监测技术研究。

(六)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以全面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为中心,主要任务是:

1、抓好重点领域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在人口控制、新药创制、疾病防治、污染控制、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2、推动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建立,使医药、环保、资源循环与综合利用、住宅、海洋、商业流通和社会服务产业达到新的水平。

3、结合区域开发或重大工程建设,利用新技术和管理成果,建立一批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试验区,推动城镇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人口控制和动态管理系统、资源核算体系、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体系和进行中药标准化研究。

(七)基础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把国家目标放在首位,瞄准国际前沿,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1、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布局。

从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中确定一批发展重点,并以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为主要优先发展领域,加强交叉学科发展,形成基础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协调发展的合理学科结构。

2、完善和发展自然科学基金制。

着重资助创新性特别是首创性的研究工作和科学数据、基础资料的积累

与研究工作,支持科学家自由选题,努力提高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3、继续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关键项目。

选择一些我国具有一定优势、有望产生较大影响的项目,给予较大的投资强度和持续、稳定的支持。

4、加强以大科学装置为重点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九五”期间,逐步建设若干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对相关学科有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大科学工程。

5、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开展管理和决策科学的研究。

(八)国防科技(略)

五、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

“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要着重于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改变科技结构分散和分离的状况,使科技工作进一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全面推进科技与经济的配套改革,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

调整科技系统结构,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并建立起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精干的独立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农村技术服务体系、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

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分流人才。“稳住一头”的工作,要在深化改革中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在开放和竞争的动态过程中保持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放开、搞活是使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机构以多种形式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并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

要鼓励和引导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可整体改制转型为科技企业;将一批科研机构转化为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工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对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活动要按市场机制运行。国家以及行业、地方的科研任务应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择优承担单位。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集体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加快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建设,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3、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建立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管理体系。科技部门要与经济部门加强协调、密切合作,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科技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科技进步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技行为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建立国家、行业(部门)、地方和企业科技计划体系,形成相互衔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六、加速人才培养,建设跨世纪高水平的科技队伍

“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科技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

1、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包括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组织管理人才和科技企业家的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使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总体数量和质量基本上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

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技队伍的建设,力争到2000年使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技术人员的比例有大幅度提高;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为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积极充实和加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吸纳科技人员的环境;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注重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中选拔、培养科技人才及各类专业技术能手。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继续实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制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力争在2010年前,在优先领域、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带头人。

2、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形成流动、竞争、开放的人才成长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开放的科研基地等较好的工作条件,大胆地把青年人才推上重要的学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在竞争中锻炼成长。

3、坚持国内培养与国外培养相结合。要在立足国内培养的同时,积极选派优秀青年人才出国学习和进修;努力创造条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欢迎他们以多种形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七、支撑条件和措施

为了保证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目标的实现,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增强科技意识,用科学的态度、思想和方法处理问题。各级组织要把科技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第一把手要抓好“第一生产力”。

2、多渠道、多层次、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投入。

为到2000年实现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都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幅度。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促使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重点、骨干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不少于企业销售额的1.5%,高技术企业应高于5%。

有条件的行业可以根据各自发展的需要,建立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行业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

在国家信贷计划中要增加科技贷款比例,扩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对于综合性的高技术重大工程项目,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增加科技信贷规模,给予重点支持。国家还要运用贴息等手段,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要逐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3、切实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工作环境。

国家将抓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的建设,提高科研仪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在重要的交叉学科前沿建立若干新模式的综合性开放的科研基地。加强科研图书、资料、数据库等的建设。加强科技出版工作,办好重点科技期刊。有计划地建立全国科技信息资源传输设施。继续组建若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

4、制定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把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技术产业化放到优先的位置,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

5、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开展。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多种方式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要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教育人民,战胜迷信和愚昧。

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知识教育;强化对农民的科普教育,要将宣传科学知识和科技扶贫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在对广大职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的质量、环境和资源意识。

要继续抓好各种科普设施和专业科普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推动科普工作。

6、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当代世界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重点加强在先进生产技术、高技术领域和国际区域性重大项目的科技合作,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促进我国的技术出口。要支持外国专家和华裔科学家来华工作或开展科技交流。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努力争取使我国著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中任职。

第三篇:宁波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长期规划

5-RE 合金镀层渔用钢丝绳、电站网锅

炉膜式水冷壁精密扁钢(卷曲线式扁钢)、冷弯型钢、输送胶带钢丝绳、高铅稀土铜合金棒材 与线材的质量。

(5)研究提高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的管线比、宽带比、合金比技术;大力开发银铜复

合带、电解铜箔、内肋空调管、铝 PS 板及 PS 涂复板,以及金、银、铝及

其合金精密铸件等有色金属新产品。

(6)以节能为中心,以降低工艺耗能为目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冶金炉,使

产品工艺能耗和综合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研究冶金生产自动化技术,实现冶炼、连铸、轧制、加工等环节的自动控制;

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企业管理,提高冶金企业现代化水平。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世纪将是高科技的世纪。为取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全面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战略目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国内外经济发展总的趋势,也是使我市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

1、电子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的技术基础,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手段。“九

五”期间,重点发展微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建成国际性现代化信息港。

(1)微电子产品重点开展专用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制,发展模块化技术,研制表面

安装元器

件与设备,推进电子元器件和整机产品的升级换代。

(2)利用我市显示装置的技术优势,开发高分辩率 VGA、LCD 等新型显示器;研制与

多媒体技

术配套的系列产品;努力开发磁光盘等新型存储设备,尽快建成磁光盘存储器和专

用微机生

产基地。

(3)现代通讯设备以系统和整机为龙头,开发各类为新业务配套的外围设备、接口

设备、基

础元器件和部件、用户终端、高速图文传真机、高速无线寻呼机、舰船内部综合通

信系统等

产品,为跟踪国际先进通信技术奠定基础。

(4)通信导航设备重点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定位设备,从 SKD 起步,攻克解

决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关键技术,建成国产化 GPS 应用系统生产基地。

(5)广播电视产品重点研制为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声音广播配套的发射设备、接收

设备

及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发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线电视、电缆电视配套产品。

(6)加快实施“三金”工程。金桥工程完成进入国家金桥网的汇接点,建成包括数

字数据网

和公

共分组交换数字网在内并能覆盖全市的中速数字通讯网;金卡工程建成全市信用卡

清算、授权中心,实现异卡通用;金关工程包括海关、外

经贸、港务、银行、财税、商检、外贸公司和有外贸自主权的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无

纸贸易。

(7)加快通信网络建设,建成数字数据网(DDN)和公共分组交换数字网,扩大建设覆

盖全市的 中速数字通信网,加快发展用户网,并为建成光缆与卫星、无线(微波)结合,空地

一体,能

支持数据、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的建成做好技术储备。

(8)初步构筑成以市级政务信息系统为中心,经济、财税、金融信息系统为骨干,港务、科

技、公安、电业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城市信息系统框架,并与国家及省级信息中心联

网,与国

际联机接轨,为全市提供公共信息和专用信息。

(9)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数据为依托,采用国内外通用标准处理、储存并提供

类信息;发展各种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机构,促使全市信息服务业

朝电子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10)开发应用计算机软件和系统软件,引进推广国内外优秀、成熟的软件产品、软

件工程

、方法和工具,促进软件开发规范化、标准化、工程化。

(11)大力推广 CAD/CAM 技术,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缩短新产品开发的设计研制周期,到 200

0 年全

市 CAD 技术的普及率和覆盖率达到 70%以上。机械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于汽车、拖拉

机、模具 CA

D/

CAM 系统;电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于 IC-CAD、PCB-CAD 系统;工程建筑重点推广建筑

设计、结

设计 CAD 系统;纺织、服装行业重点推广织物结构、印花图案、测色配色 CAD 系统。

(12)抓好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MIS)建设,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建成产供销为核

心的 生产计划、质量、物资供应、设备管理的 MIS 系统,并加快向决策、管理、操作控

制三个层

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2、机电一体化技术

应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紧紧抓住数控装置、工

业控制及

电力电子系统三类共性基础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机电一体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九五”

期间,重点应用自动控制等技术,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改造现有的传

统产业,开发一批高性能、集成化、小型化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的新产品和系统成套技术。

(1)根据我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研究单机控制、单元控制所需的有效方法

和装置;

以数控数显为起点,改造现有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逐步向

机控制、分布式控制乃至过程控制过渡;设备先进、基础好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广应

计算机集散系统技术。

(2)研究电子技术与机电设备配套设计技术,开发直流电源、中频电源、变频调速

器等电

力电子产品,为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提供先进适用的配套装置。

(3)研究、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机电产品进行嫁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

值;在 新产品开发中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研制全新设计的光机电结合的机电产品。

(4)具有本地特色的婴儿培养箱、渗析装置、高压氧舱等医疗器械和制药设备要提

高机电

一体化程度,加速产品向高精度、智能化方向转移。

(5)采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研制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空调器等新型家用电

器,重振

我市家电产品,创建名牌。

(6)充分发挥我市低频、超低频仪器的技术优势,开发智能化的参数测量、数据记

录、信号

分析等仪器系列产品。

(7)引进先进技术,加速试制用于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控制的新型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分析仪表等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发展工业自动

化仪表产

业。

(8)开展高性能、智能化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的开发研究。重点研制力、热、磁、湿、气

敏五大类传感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离子注入、等离子刻蚀、激光微调等微细

加工技

术,进行光纤传感器、薄膜应变网传感器、智能气体传感器、复合型传感器等高新

技术类传

感器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制备技术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材料的高质量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是材料工业

发展的方

向。“九五”期间,重点开发功能性的金属、非金属及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

(1)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特种功能材料。研制氧化铝、碳化硅纤维金属基复合材

料及制品

,突破铝基复合材料制造发动机、船舶零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加快铝合金控爆

材料商品

化开发进程;继续开展提高钕铁硼永磁合金性能的研究,开发研制钕铁硼〖HT5,6”〗钅〖KG-*2/5][HT5,6〗阑钴稀土永磁。

(2)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开发各种功能性陶瓷、结构陶瓷新产品和新型建筑材

料。同时

开发光学玻璃、光敏与热敏变色玻璃、微晶玻璃、载体玻璃及各类石英制品。

(3)有机高分子材料主要解决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脂的工程改性,制备

高性能的 结构材料和各种功能复合纤维,提高性能价格比;采用共聚、交联、助剂混配和增

韧等技术

,开发超韧、超润滑、超导电、可电镀、高流动等工程塑料和塑料合金新品种;研

究开发

各种功能的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组件及装置。

4、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和工程原理,提供商品或社会服务的综合性

科学技术。“九五”期间,重点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良种,基因诊断及基因工

程药物的 开发应用。

(1)进行农业生物遗传规律和育种新途径研究,及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调控技术研

究。开展光

、温敏核不育系和两系法品种、亚种间杂交稻组合研究,重点研究粳三系亚种间杂

交组合,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2)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开展水稻外源基因导入及正、反向调控基因导入技术研

究,重点开

展把抗白叶枯病、抗稻热病基因导入本地当家品种的研究,培育出优质、抗病的中

间材料供

常规育种应用,建立起全过程的技术程序,进一步开展提高水稻蛋白质含量和超高

产研究。

(3)应用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实用化技术,研究猪水泡病、口蹄疫等单抗诊断

盒的工业

化生产技术及鸡瘟、猪瘟的探针、单抗诊断技术。

(4)研究草本及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种苗及弱毒苗的快速繁殖技术,扩大应

用范围;开展对优良林木、花卉、药用植物种苗的组织培养、种苗的工厂化生产技

术的 研究。

(5)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对各种传染病、癌症、遗传病的研究,特别是从分子

生物学的 角度研究病毒、细菌的分布、扩散及基因组成的变化。在通过基因扩增反应直接诊

断的基础

上,开发基因工程药物。

(6)应用现代医药技术,在现有单克隆抗体建株的基础上,加快研制在临床上有实

用诊断价

值的单克隆抗体,并开展独特性抗体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酶联诊断试剂、超氧化

岐化酶、药用 HCG 以及新型疫苗、血液制品等生物药剂。

(7)加快大输液新产品开发,重点研制高附加值、高档次的氨基酸系列大输液、氟

嗪酸等抗

素系列大输液,积极开发非离子造影剂、碱离子抗剂、抗心血管药、老年保健药、抗精神病

药和控释缓释制剂等新药物。

(8)利用我市石化优势,以合成药为主,重点研究开发治疗性国家级新药和合成原

料药物,如胞拉定、枢丹原料等;采取“中药西提”方法,开发高档次治疗类和滋补类中

药,如银杏

叶、贝母、麦冬等系列产品。

(9)开发利用海洋药用动植物资源,提取抗癌、抗菌、抗病毒、抗衰老物质,研制治疗和保健类药物。

(10)研究推广酶制剂在食品、造纸、日用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

;开展生物技术在资源、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5、精细化工技术

“九五”期间,精细化工要依托大型石化工程,重点研究开发

药、涂料、染料、化学助剂、添加剂及电子化学品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工产品,促

使

全市化工产品结构优化。

(1)研制开发为镇海炼化总公司、浙江化工厂、浙江腈纶厂、中华纸业总公司四大

工程配套

的 38 类助剂、催化剂,以及为东海油田开发建设服务的破乳剂、堵水剂、防蜡剂、降凝剂、钻井液、压裂液等油田化学助剂。

(2)研究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方便的杀虫、杀螨、杀菌、杀地下害虫的 新农药,以及农药中间体;研究提高药效的农药复配技术,开发复配品种;研究开

发新

型高效的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3)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染料进口替代品种。以色谱配套为主,开发酸性染料、直

接染料、分散染料三大系列产品。

(4)研究开发船用、车用、航空用、集装箱用及包装材料用的各种专用涂料和特种

涂料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现有化学合成漆和天然漆的质量。

(5)提高氨基酸系列产品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食用级复合氨基酸的纯度

和质

量,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四)支柱产业

机械、电子、石化、轻纺、建材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其中石化又是我 市

的主导产业(注:有关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部分已列入高新

技术产业

发展

领域)。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支柱产业,对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积累资金,提高城

市地位至

关重要。

1、机械工业技术

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外,重点发展关键的机械基础零部件、电工产品和大型成套

备,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一批原有主要工艺装备,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

,到“九五”期末,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

全国平均水平,重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机械基础件。粉末冶金重点开发为家电、汽车工业服务的高精度、高强度、异

形结构的 铁基构件;液压、气动元件重点研究高性能、集成化、小型化的机电液(气)一体产

品和系统

成套技术;提高碳化硅、氮化硅、膨胀石墨制品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

性能;标准件要按照国际标准要求,开发大型高强度的紧固件,为出口和大型工程

设服务。

(2)电工产品重点研制为 50 万伏交流输变电和 60 万千瓦大电流变电系统服务的 成套设备和元器件。

(3)电机产品重点是研究提高效率、降低噪音、缩小体积等关键技术,利用我市钕

铁硼永磁

合金的优势,研制家电、汽车、仪表用的各类微型电机和专用电机。

(4)研制为港口、交通、石油、基建和东海油田服务的港口机械、化工机械、工程

机械

,逐步形成大型成套机械设备设计和生产能力。

(5)汽车工业要利用依维柯轻型车总装条件,开发为引进技术生产的汽车或

口汽车配套的国产化零部件;摩托车重点研究主机制造、整机装配等关键技术,开

发高品位

的新型摩托车,推进摩托车生产的规模化、集团化。

(6)微机控制注塑机向大型化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

艺积极发

展塑料模具制造业。

2、化学工业技术

除精细化工外,重点提高石油化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深度加工技术,改善产品结

构。

(1)围绕镇海炼化总公司从 900 万吨扩大到 1600 万吨的炼油装置、60 万吨对二甲苯、万吨丙

烯腈等大型工程,开展提高技术水平和深度加工的关键技术攻关。

(2)引进意大利的氟丙烯法和日本的醋酸丙烯酯法生产技术,开发环氧氯丙烷产品

;引进韩国 LG 化学公司技术,生产 ABS 树脂;引进美

国的光及生物降

解母料及功能添加剂技术,生产降解农用地膜和包装袋,制止塑料垃圾环境污染。

(3)农药及医药化工原料,重点研制无水哌嗪、磷酸氯喹,开发高浓度氯乙酸、甲

基丙烯酸

乙二酯等产品。

(4)加大力度推广离子膜烧碱科技成果,使国产化率达到 90%以上;应用水合肼省碱

生产技术

,降低碱耗,推广乙烯苯胺路线生产二氯苯胺技术,提高产品的纯度。

(5)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工艺优化、高效低耗,提高企

业生

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3、轻纺工业技术

纺织和轻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九五”期间重点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

(1)化学纤维重点研究仿真纤维、功能纤维等差别化纤生产技术。涤纶产品主要开

发细旦丝

、超细旦丝及异形、复合、有色、中空、变形等新型纤维;粘胶产品以开发仿毛及

仿棉类短

纤和仿丝类长丝为主;丙纶产品侧重开发研制高强低伸丝、烟丝束等产业用化纤。

(2)棉纺重点开发细支及特细支纱、粗支及特粗支纱两极产品;研究用非棉天然纤

维生产纺

织品技术;推广应用短片段自调匀整、电子清纱、自动络筒等技术。

(3)织

造方面,要尽快扩大无梭织机的比重,提高织物质量和生产效率,侧重开发高密织

物和稀疏

织物两极产品。

(4)针织重点开发全棉高支精疏、丝光、烧毛针织品,研究针织胚布烧毛、圆筒丝

光等新技

术,采用石磨、水洗

、轧花、拷花、印花等先进的染整工艺,开发超细旦纤维针织系列产品;组织对针

织品

时装化工艺的技术攻关。

(5)毛纺织重点开发高支轻薄化、原料多样化及多功能化的羊毛产品。

(6)染整重点研究解决织物缩水、色差、纬斜三大质量关键,开展化纤仿真整理和

功能整理

的研究。

(7)以开发汽车用纺织品为突破口,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不断提高医用纺织品的档

次,增加

品种;装饰用纺织品以提高设计水平和功能整理为重点。

(8)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与装备自动化程度;研究服装辅料无(少)醛衬及薄型衬的生产技术

;形成里子布、线带类制品系列产品。

(9)造纸业要调整原料结构,提高木浆、废纸浆使用比

例,开发长纤维浆;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涂布白板纸、涂布牛皮箱版纸、低定量

涂布卡纸

、食用包装专用纸、生活用纸及高档办公用纸;继续进行废纸脱墨除杂技术的研究。

(10)食品业要不断开发新的原料源,重点开发儿童、老年、营养、旅游、疗效等

特需食品和

功能性食品;提高食品加工深度,开展食品工业废液、废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11)包装印刷业要为提高出口产品外观质量服务,实现印前处理电子激光化、彩色

印刷高速

多色化、印后加工整饰联动化;研究应用整页拼版、彩色桌面组版、激光全息防伪

印刷等新

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12)组织力量重点攻克模具设计加工、产品包装、表面处理及装饰、原材料开发与

节材等轻

工行业的共性技术,为发展轻工产品提供技术支撑。

4、建材工业技术

重点利用我市重化工原料、电力工业粉煤灰及我市特有的矿产资源,开发新型建筑

材料。

(1)研究开发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砌块,以及“三 D 板”、GRC

板、石膏

、聚氯乙稀为主体的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扩大应用面;研究粉煤灰在混凝土拌和筑路工程中的应用技

术。

(2)研究水泥生产均化技术、粉磨技术、烧成技术、环保技术,推广计算机自控配

料等先进技术,增加水泥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产量。

(3)研究玻璃深加工技术,开发安全玻璃、幕墙玻璃、镀膜玻璃、汽车玻璃及玻璃

空心砖等特种玻璃系列产品。

(4)研究开发荧石、瓷土、花岗岩、膨润土、山砂等非金属矿产开采应用技术和深

加工技术,生产多种建材新产品。

(5)大力推广利用江、湖、河泥和海涂泥、工业废渣制作砖瓦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制止毁田制砖,保护良田。

(6)开发高档防水材料;配合全市给排水工程,开展大口径玻璃钢输、排水管道的工艺研究。

(五)社会发展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科技工

作促进社

会发展的主

要任务。“九五”期间要组织力量解决一批与医疗保健、资源利用、海洋开发、环

境保护及

住宅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产业,以促进科技、经

济、社会协

调发展。

1、医疗卫生保健技术

坚持以预防为主,研

究和应用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症的防治措施。

(1)以防病治疾,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重点研究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技术,控制病毒

性肝炎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大力推广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建立完整的病毒

性肝炎检

测体系,开展病理学研究。

(2)开展胎儿先天性畸形和遗传性疾病产前基因探针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胎儿生长

发育监护

水平,普及优生检查,杜绝小儿麻痹症的发生,提高婴儿身体素质。

(3)加强对恶性肿瘤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非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施行心脑血管搭桥术,提高心电导管检查和电生理检查技术水平;开展心脑血管

疾病防治

药理学研究和对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及早期诊断技术研究。

(4)开展脏器移植、显微外科、整复外科等多种高难度外科手术的技术研究,力争

又有新的 突破。

(5)从输血技术、“三衰”病人抢救、临床检验手段等着手,提高急救医学技术水

平;研究

解决一血多用、浓缩红细胞、浓缩白细胞、Ⅷ因子、洗涤红细胞、新鲜血浆等技

术。

(6)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强老年医学保健、老年心理及康复学研究。

(7)开展中医学研究,提高中医对常见急重疾病的防治能力,重点研究急性热和痛

症、中风

、原发性高血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毒蛇毒虫咬伤等中医防治技术;应用现代科

学技术,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律。

(8)医学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物及其应用于海洛因成瘾戒毒等临床

研究;

逐步开展对爱滋病、性病等监测和防治技术研究,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2、海洋开发技术

我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上宁波”是振兴宁波经济的一项跨

世纪宏伟工程。“九五”期间重点是采用高新技术,加速建立一批海洋科技产业,形成经济

增长新的生长点。

(1)实施“4158”工程,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具体是:积极开发港口、渔业、滩

涂、岛屿四

大优势

,建设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以北仑港为核心的大型港口群体,分别形成杭

州湾南岸

滩涂开发利用、象山港海洋资源开发、三门湾、大目涂开发等五个开发区域;搞好

海域环境

染防治、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水增养殖和苗种基地等八大整治工程。

(2)以耕海牧渔、围海造地、海岛开发、海洋天然物质开发利用和水产增殖及深加

工为发展

重点,用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海洋产业、培植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

化程度和经济效益,使全市主要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年均递增速度保持在 25

%左右,明显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3)开发利用海洋天然物质,研究提取抗癌、抗菌、抗衰老物质,制造海洋药物和

海洋保健

食品技术,形成产业化。

(4)研究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利用膜技术和海洋能源转化技术进行海水淡化的研

究;利用海

水制

盐后的残余母液苦卤提取钾、镁、溴等化学物质,进行化学资源深加工,抓紧工业

化试验,实现产业化。

(5)开展海岛、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远景评价,重点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

建立海洋环境和资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

3、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必须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这

对促进我 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把宁波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

市,改善投

资环境尤为重要。

(1)针对我市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引进、推广投资

少、见效快、环境效益好、综合利用率高、运行费用低的环保科技成果,提高我市

环境污染

防治水平,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2)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建成铜盆浦垃圾场

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和垃圾无害处理试验示范工程,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开展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水治理技术、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技术、城市

污水资源

化技术、入海河流与近海水域污染物稀释扩散规律及纳污能力等课题研究,提出水

污染防治

系统的优化方案。

(4)进行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规律的研究,建立大气扩散规律模式,提出大气污染

控制优化

方案;积极组建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研究。

(5)开展对我市环境噪声源强度分析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提出综合治理的有效方

法和途径。

(6)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重点抓好奉化滕头村和鄞县上李家村的生

态农业研

究和推广,推动全市农业生态村的建设。

(7)研究防止和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技术;制定改善沿海及港口环境质量的基本方

案,提出控

制污染排放,特别是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和防治海上油污染的方案;同时开展对海

上突发性

溢油应急系统技术研究。

4、住宅建设技术

以形成住宅产业为目标,重点研究新式住宅的建筑设计标准化体系和产品体系,发

展小

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

(1)引进先进的住宅小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提高住

宅小区的规划质量、环境质量、配套水平和建筑的科技含量,改善住宅的功能,推

进住宅产

化。

(2)建设好宁波住宅产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小康住宅示范区和建成住宅产业科技

工业区。

(3)改革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采用大开间住宅体系,大力推广新型轻质墙体材

料。

(4)针对宁波软土地基的特点,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遥测技术、静压振拨沉管灌注

、CFG 桩复合地基、深层水泥搅拌桩等新桩基技术,研究深厚软土地基浅层加固和

软土地基

房屋纠偏技术。

(5)提高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研究深地基挖土、地下连续墙、锚杆技术、逆

作法等施

工新技术。

(6)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九五”期末,甲乙级建筑设计单位 CAD 应用

出图率达

到 90%以上。

五、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HT5H〗(一)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教兴市的战略思想,

及科技

知识教

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真正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

会环境,为科技发展计划及规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内在的动力。

2、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领导干部带头学好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政策水平

决策能力。市委、市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门研究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

部抓好面上科技进步工作的同时,抓好一、二个关键项目,当好科技进步的后勤部

。把对科技投入的多少和科技对经济

增长贡献率的大小,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

3、健全市科技领导小组和专门办事机构,加强对全市科技工作的宏观决策和管

理。

建立由

专家组成的市科技咨询委员会(智囊团),充分发挥其参谋作用。各县(市、区)、镇

(乡)都要

配备好主管科技的副县(市、区)、镇(乡)长,并设立相应的科技咨询委员会。

4、加强软科学研究,重点面向政府领导决策层,抓好带有综合性的重大疑难问

题和应急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研究,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抓好城市发展和

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重视经济社会的中长期研究

和社会科

学理论研究,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本保证

。各级政

府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

科技投入

,尽快扭转目前我市科技投入过低的局面。到 2000 年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

生产总值

的 比例达到%,并力争超过这个比例。

2、“九五”期间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确保每年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

幅度高于

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 2000 年,市(含县级市)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

重分别达到 3%,县、区达到 2%,其中科技三项经费不低于 50%。在建设资金安

排中,要

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应用基础

研究机构、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实验室、中试(工试)基议、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

心等基础

设施建

设。各级政府在用于

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经费中,应提留 10%用于技术开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

吸收和创

新。

3、采取各种鼓励政策,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

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但不得少于企业上产品销售总额的 1%,大中

型企业应

超过同年产品销售总额的%,高新技术企业

可按 3%提取

。企业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中应有不少于设备总额 10%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到

2000 年力

争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 50%左右。

4、金融系统要增大商业科技贷款规模,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贷款额度

,把支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作为重点,保证一定比

例的专项贷款。对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科技贷款项目,实行政策性优惠。

与此

同时,建立政府扶植的科技风险基金。

5、利用对外开放的优势,开拓和扩大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和海内外援助渠道。努力

办好城市

科技信用社,积极筹建科技银行,广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科技开发。

6、市和各县(市、区)都要通过财政拨一点、部门出一点、社会集一点、海外捐一

点等多渠

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建立起科技发展基金或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继续办好市青

年科学

发展基金,基金的使用要做到规范化,主要用于重点科技项目的研究、技术开发,支持科技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奖励科技进步突出贡献者和科技进步获奖项目。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

1、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努力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

进一步

进科技系统组织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化,加速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体制。

2、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

原则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要求,搞好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的总体规划和优化配

置,通过

与国内大院大所及大企业的联合、兼并、进入企业集团转为科技型企业等形式,对

现有基础

好、与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院所予以重点支持,保证重大科研活动开展。通过几年努力,使

之跨入省内同类科研机构先进行列。

3、集中优势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方面必须加快建设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甬江新区的国家级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园区、农业高科技园区和大学科研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贯彻“放开、搞活、扶导、引导”的方针,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繁荣技术贸易和技术咨询。逐步形成以市为中心,县(市、区)为骨干,行业和企业为基础的技术市场体系。每年选择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优秀的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行推广,尽快产生规模效益。

4、支持一批科研机构转变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和行业性服务组织,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技术培训、企业诊断等科技服务和技术标准、技术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发展自己的“一所一品”,凡科研院所开发并投入生产的产品和兴办的实业,免征所得税,返还地方留成的 25%增值税,暂缓征收营业税,集中用于技术开发。

5、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成一批上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鼓励民营

科技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以合作开发、技术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开展协作联合,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共建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他们租赁、承包、兼并中小型企业,使民型科技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6、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抓紧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中试(工试)基地。

7、不断扩大和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积极开展技术出口和技术合作,基本形成合作面广、联系紧密、信息灵通的国内外科技合作网络和经济技术信息网络。

8、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和普及工作,建立和健全科普工作的政策法规,增加对科普工作的投入,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不断壮大科技队伍,高度重视跨世纪人才培养 1、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的能力。为建设科学文化发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应高度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壮大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根据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定向资金投入。

2、针对我市科技力量薄弱、断层现象严重的状况,要努力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及部分有条件的成人高校的改革、改制,调整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办出高等职业教育

特色。到 2000 年在甬普通高校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15000、2000 和 20000 人以上;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中、老年专家骨干作用和实施知识更新继续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较高业务水平,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青年专家队伍。

3、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增加全市人才总量。在 2000 年前继续实施每年“万名人才引进工程”;敞开大门,放宽政策,大批引进外地人才,尤其是获得国内外硕士以上学位的研究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具有特殊专长的科技人员,特别是大型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以及发展高新技术的急需人才,重点引进人才,安排住房、安家费、科研起动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外省流动来我市工作的科技人员,不迁户口的,实行《工作寄住证》制度,可凭证到公安部门办理暂住手续,享受常住人口的有关待遇;创造条件,吸引在国外学成的留学人员来我市工作,确保其来去自由;积极主动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人才。

4、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尽快形成以市人才市场为龙头,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人才市场网络;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人尽其才的人才管理制度,实现人才信息储存电脑化,进而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才市场的计算机联网,并扩大到与上海等区域性人才市场的横向联网;进一步拓宽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建立流动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档案库和流动人员集体户口,增加人才集市次数和定期举办专业人才市场。

5、不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加大奖励力度,除政府奖励外,凡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完成单位,可以从项目批量投产后一年内,在该项目的新增利润中提取 3-5%用于奖励项目的主要完成者。凡获得国家、省、市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推广奖的主要人员,适当提高退休待遇,其专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比照同等级劳动模范、劳动英雄、先进工作者的待遇执行,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2000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2000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2000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n

bsp;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nb

sp;--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储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

第五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XX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XX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XX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XX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XX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XX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XX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XX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XX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实现优势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业增效。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围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双低油菜适温榨油新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菜籽壳及油脚等副产品利用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加工转化技术方面重点突破;蓄牧业要实现重大疫病监测防治技术、饲料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特色地方水禽新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名特优水产品要实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水产品保鲜保活与安全贮运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林产品要从林木产品和林产化工两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杨树等工业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名优花卉组培技术;优质水果与特色蔬菜要重点突破莲藕贮运保鲜技术、莲藕出口系列产品开发、莲藕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及莲藕等工厂化组培生产技术、蔬菜贮运保鲜技术、特色地方蔬菜资源开发技术、特色水生蔬菜资源开发技术、水果采后综合处理与加工技术;特色资源要重点突破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蜂产品系列开发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板栗贮运保鲜和深加技术。

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攻关,在六大优势领域的30项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培植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带动我市特色农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十一五”期间,要以富民、富县为目标,以优势资源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致富行动,推进科技扶贫致富,带动全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实施大别山科技致富行动,重点建设一个网,抓好5个“十”。建设一个网就是建设农村信息网,推进大别山区农业信息化。抓好五个“十”,即抓好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十个重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十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六、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同时要强调以人为本,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研究发展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二)开发应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要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重点开发金矿渣和粉煤灰等废物资源的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材料复合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三)积极开展减灾防灾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四)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示范”作用,开展面向科技影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科技类期刊、报纸记者和科普管理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黄冈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建立竞争、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增强我市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农业、汽车、纺织、化工等重点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主要农作物育种、玉米、油菜、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及制剂、生物材料、数控技术、汽车数字化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积极支持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优质水果种苗基地等科技产业化基地等。

(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无形资产和科技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管理。要鼓励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转变为面向企业、农村及社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加大信息资源、信息园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抓好科技资源信息库、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三)创立若干知识创新基地,推进知识创新

建设知识创新基地是发挥创新优势,在国内外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培育一批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为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要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优势学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和成果库,并为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联合,建立知识创新基地与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着眼长远竞争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对各市州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发挥科技、计划、经济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集成,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教兴市中的“前线指挥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的投入意识,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要积极落实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的有关规定。科研、设计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按规定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科技发展基金;要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投入。按照“有限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持扶兴办一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及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的国际标准化运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或到创业板块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要根据科教兴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拨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鼓励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要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在农村,要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对新增加的城镇劳动者要全面进行职业教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对于下岗待业人员,要根据产业流动的要求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在岗人员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制定关于知识资本化并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区域进行试点;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为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狠抓已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的落实。

加大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推进贯彻落实。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重点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产业化工作,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加快科研机构的改制改革步伐。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机构。

大力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主要科技领域发展纲要的宏观指导下,调整计划体系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按三大类计划设置,即研究发展类计划、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类计划、科技能力及产业化环境建设类计划。第一类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第二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第三类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建立纵深部署、横向协调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阵管理模式,实行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约束机制,增强计划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的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

组织全市科技力量,选择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合作计划,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术创新起点,为提高全省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全方位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发挥黄冈海外留学生、同乡会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华人带技术、成果、资金来鄂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对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资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来;实施科技兴贸计划,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产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出口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科技产品出口的产业基地;构建对外科技合作信息系统网络,搞好“三库”(信息库、人才库、渠道库)建设;大力开展民间对外科技活动,促进民间组织机构成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发挥其作为官方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补充和延伸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战略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各地、各行业、各单位都要从战略上对“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行总体研究,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预测研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动态和趋势,对有较大潜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筹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本运作等多层次的战略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和布局,更好地加快企业发展。科技发展计划要加大对战略与规划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下载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铁路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