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忧保—广东省大力推进工伤预防体系建设
近年来,广东省加强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2012年至2014年,广东省提取使用工伤预防费10118万元、9395万元、7805万元,有力支持了工伤预防工作的开展。
“我们对工伤预防费实行预算管理,提取的费用由社保经办机构会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提出下年度用款支出计划,报同级人社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纳入人大预算管理,发生支出时据实列支。同时,我们加强了费用结算支付管理。” 日前,谈到工伤预防体系建设,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左孟新如数家珍。
建立费率浮动机制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为了做好工伤预防工作,广东省人社厅指导各地制定了 《工伤保险费率浮动管理办法》,并且根据工伤保险费收支率、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定期调整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推动工伤预防重心下移到企业。
深圳市对于工伤保险费收支率低于30%则分档降低缴费费率,高于100%的单位再根据工伤发生率(以2.0‰为基准)分档提高缴费费率; 对于应下浮或执行基准费率单位发生因工死亡的,按行业基准费率上浮一档执行; 对于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评级的单位,下浮一档执行。
针对行业工伤风险情况,广东省人社厅开展了工伤预防项目研究,掌握工伤发生规律,理清工伤风险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为开展工伤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东莞市邀请专家团队研究制定了 《五金模具行业工伤预防标准》,目前正在5家企业推广。
中山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五金行业非致死性职业伤害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了用人单位工伤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能力。
广东省还建立了工伤预防费绩效评估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首先,优化项目评估流程。用款单位撰写绩效自评报告上报人社部门进行总体评价,通过绩效评价,改进、调整和优化工伤预防经费支出方向和结构。
其次,量化项目评估指标。他们实行三层级指标设置,科学规划全年项目工作落实情况,对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最后,强化项目监督管理。工伤保险职能部门每月对资金投放、预拨、使用进行检查; 财务和基金管理部门每年年底检查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提高工伤预防技能
近年来,广东省人社厅通过“社保部门出资、多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提供培训服务” 的方式,开展工伤预防培训教育,突出在4个“注重”上。
注重部门联动。他们发挥人社部门的经费优势,安监部门行政执法的职能优势,卫计和住建部门的管理优势,多部门联动,对参保企业进行培训,形成合力,提升了培训效能。
注重方式方法。他们针对培训内容和对象,采用讲授法、实操演练法、案例研讨法、宣传娱乐法等进行培训。
注重重点推动。他们以高危行业、高危岗位、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为培训重点,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回头看活动检验培训效果,使受训企业的工伤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注重互动参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市开展了职业健康持续改善计划培训项目,以高风险行业参保单位为对象,运用双向互动模式,鼓励生产一线职工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提出改善工作环境建议,协助企业建立内部职业安全健康委员会、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增强了职工劳动保护意识,改善了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减少了工伤事故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省为职业健康培训项目投入了745万元,对340家工伤事故发生率、职业危害因素较高的参保企业的近6万名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 广东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处长李辉介绍说。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格局
做好工伤预防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为此,广东省人社厅建立了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参保企业积极性。
他们与安监部门对参保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考评,对工作好、工伤事故发生率低的企业给予通报表彰和物质奖励,支持用人单位的工伤预防项目经费,激发了参保企业的积极性。比如,深圳市从2006年起,社保局与安监局联合举办 “工伤预防先进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召开工伤预防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在主流媒体上对数十家先进企业事迹连续报道。
广东省各级工伤保险部门与安监、职业卫生、住建等部门,在工伤预防宣传培训、信息共享、监督检查等方面开展合作。省人社厅与住建厅、地税局、安监局举办培训班,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政策培训。
广州市人社局与安监局联合制定了 《关于联合开展工伤预防及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伤预防性职业健康检查与检测工作的通知》,共同开展工伤预防工作,加强高危行业和事故多发企业的检查和监管。
珠海市人社局、安监局、总工会等部门成立工伤预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部署全市工伤预防工作。
东莞市社保局与安监局成立了工伤事故预防工作小组,社保部门接到重大工伤事故的报案后,及时通知安监、卫生部门,要求参保单位明确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另外,广东省人社厅还建立了职业危害防控机制,促进早期发现预防,他们把噪音、粉尘、有毒有害等职业病危害企业列为工伤预防的监控重点领域。
自2010年以来,广州、珠海、东莞、佛山、惠州、中山、江门、顺德等市,通过基金补助参保职工职业健康体检与生产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等方式,对部分企业劳动作业环境提出整改建议,协助企业建立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职业健康检查与有害因素检测数据库,在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职业病的 “三级预防” 机制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累计投入工伤预防经费6600万元、补助职业健康体检33.67万人次,从源头上抓职业病防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二篇:大力推进“三深入两服务”和“四大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三深入两服务”和“四大体系”建设
为促进辽宁全面振兴做出新贡献
——李铁民同志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过去五年和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也是全省工商系统基本实现职能转型的关键之年。值此“十二五”开局之际,我们有必要对过去的五年作以系统的回顾,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着眼振兴发展主题,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能,创新思路。从“执法服务环境年”到“三深入两服务”;从实施“五大建设”到构建“四大体系”,这一系列思想、举措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全省工商系统服务振兴发展、适应监管需要、符合系统实际的思路体系基本形成。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着眼长效机制建设,始终坚持探索监管服务规律,按照“四化”要求,着力拓展监管服务领域,理顺工作流程,健全约束机制,规范自身行为,“服务、执法、维权、考评”四大体系初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着眼工商未来发展,始终坚持将信息化作为革命性工程来抓,全省统一、规范高效、共享联动的工作支撑平台搭建完成并全面使用,基本实现了各种业务和内部事务管理的数字化全覆盖。广大工商干部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工商行政管理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着眼队伍整体素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握垂管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加强班子建设为核心,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素质建设为着力点,初步形成了思想作风、教育培训、选人用人、考评激励及基础保障相统一的队伍建设格局。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着眼系统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机遇、创造条件的原则,妥处办管脱钩、人员分流、两费停收、津补贴理顺等复杂问题,全系统团结稳定、奋发向上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加强。
总体来说,过去的五年,是系统上下把握大局、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全省工商系统改革卓有成效、解决制约影响工商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也是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满意度逐步提高的五年。同志们,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省各级工商机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辽宁振兴发展大局,突出“三深入两服务”这一主线,狠抓“四大体系”建设,创造性地履行工商职能,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深度融入,积极推进“三深入两服务”,服务发展效能得到新提高 创新工作载体,实施了“商标战略、转企升级、兴企解难、就业帮扶、消费维权”五大工程。深入企业41.7万户次、深入社区、村屯4万余个次,服务政府重点项目5850个,解决百姓难题8760个。一是通过完善商标战略政策措施,年内新增驰名商标36件,总数达99件,全国排名上升到第8位。沈阳、大连、鞍山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二是落实扶持政策,促进市场主体提质增量。新增个体工商户27.4万户,私营企业6.5万户,引导帮助个体工商户升级为企业3.3万户。丹东市局通过转企升级工作,新增GDP近10亿元,受到政府表扬。三是针对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提前介入、跟踪服务2.4万余次,帮助解决企业上市、改组改制、股份制改造等问题1256个,组建企业集团90个;发展担保公司64户、小额贷款公司46户;办理股权出质登记411件,涉及被担保债权近134亿元。工商机关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被评为省直机关最佳实事。鞍山市局采取联合会诊、上下联动的形式,齐心协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葫芦岛市局大力实施“三百工程”,实现了深入企业目标、内容、人员和时间四个到位,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四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建立就业安置平台425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357个、就业培训基地526个,促进、引导、安置实名制就业11.8万人次。五是组织实施了电信服务、家电售后服务、霸王条款、虚假广告、家装欺诈等系列维权行动,受理消费诉求20.6万件,处置消费争议1.9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多方联动,成功解决了“三星”等洋品牌平板电视显示屏“三包期”维权难题,媒体称为“辽宁消协维权、全国百姓受益”;数字电视转换服务及紫砂锅群体性诉求等问题的解决也得到消费者的高度赞誉,分别获评省直机关最佳实事。
(二)坚持制度创新,全面完善“四大体系”,长效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
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梳理、整合、完善,形成了《辽宁省工商局服务经济发展政策措施》(70条);围绕沈阳经济区建设,出台《沈阳经济区工商登记注册一体化工作机制》,沈阳市局积极支持跨区域投资创业,对异地投资创业的给予“市民待遇”;本溪市局推出工商动态数据周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盘锦市局多措并举,服务特色农业取得新成效。执法体系建设,通过对职能、资源和制度的系统整合,确立了执法体系框架。出台了市场准入、主体监管、执法办案规范意见,进一步健全了执法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指导工作,完善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铁岭市局通过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进了行政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维权体系建设,通过构建12315执法平台和以“一会两站”为基础的消费维权网络,不断完善社会联动、纠纷调处等6个机制。落实《处理消费者申诉工作规范》,在331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开通绿色和解通道,维权机制更加完善。抚顺市局以工商社区工作站为依托,拓展维权新途径,深受社区群众欢迎。考评体系建设,突出对职能工作的保障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绩效考评的制度措施,将远程考评与实地考评、业务考评与综合考评、网上考评与传统考评有机结合,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人人参与的全方位绩效考评体系基本确立。辽阳市局量化、细化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三)坚持依法行政,努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执法工作有了新进步 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一是严厉查处损害辽宁投资环境和百姓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共查办案件5.3万件,案值20.6亿元。积极推进商业贿赂治理,建立与检察、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查处机制;严查限制竞争行为,对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领域进行重点摸排和整治,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明显。锦州市局强化专业执法培训、严格自身规范,办大案、办铁案,提高了执法效能。二是深入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整治,以农村食品、非食品添加剂、问题奶粉、地沟油、节假日食品市场等为重点,检查食品经营户55.6万户次,抽检食品5066批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489件,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16.9万份,依法核发食品流通许可证6万户,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营口市局创新食品监管方式,积极推行预包装食品备案追溯系统,“流通领域放心食品工程”列为政府15件惠民实事之一。三是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对45个品种6650批次商品进行检测,发布检测通报和消费提示210期,查办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474件。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强化农资监管,查处各类农资案件2995件,为农民挽回损失1180余万元。朝阳市局将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做法拓展到商品质量监管领域,成效显著。四是加大市场主体规范力度。积极推进“清无”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政府领导、工商牵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取缔无照经营2.6万户。五是始终保持打击传销的高压态势,取缔传销窝点1157个,教育遣散传销人员近2万人次,“无传销社区(村)”和“无传销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六是认真开展高危行业整治、扫黄打非、校园周边治理等工作。积极介入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平安市场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阜新市局通过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次数、定奖惩“五定”责任制,有力强化了高危行业的监管。
(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三个过硬”的要求抓班子带队伍,基础保障能力有了新提升
始终把人作为工商事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实现工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紧紧抓住“新三定”的契机,积极适应现实任务需求,确立了“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化解矛盾”的思路,通过充分调研,反复协商,千方百计,多方努力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理顺了体制机制,化解了历史性矛盾,最大化地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工商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各级班子建设得到强化。始终坚持把选准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作为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突出党员干部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落实,坚持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公开竞聘的原则,调整、充实了班子力量。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选拔后备干部,通过上挂下派锻炼提高综合素质。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各项制度,领导班子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基层基础建设更加扎实。狠抓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基层规范化意见,强化日常管理,提升了基层整体建设水平。强化业务训练,举办各级培训班300余次,培训干部1万余人次。强化公务员基本功训练,组织全系统1.6万名公务员参加了统一考试;推荐10名同志参加全省机关公文写作竞赛,其中3名同志获一等奖。大连市局倾力基层建设,加强基层基本功训练,在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上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四是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坚持抓党风正行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执法监察和政务督察,开展了收费行为专项治理和社团清理整顿,深入推进“双风险”防范管理与加强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的有机衔接,严肃查办违法违纪问题,廉政建设不断加强。五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工商监管执法的信息化进程,系统网络升级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搭建了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完成了省局数据中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升级工作,接受了总局组织的数据质量检查,数据服务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六是宣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高端媒体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宣传,产生重要影响。改版后的《辽宁工商》成为系统理论研究和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组织开展读书、文化建设等活动,发挥了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作用。
各级协会、学会等单位在非公党建、行业自律、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政府和总局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一是长效监管机制探索还需进一步推进,“四大体系”建设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二是“三深入两服务”工作内容和方法还需不断创新,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还不够,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形象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和2011年工作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变化新特征,科学制定工商行政管理发展规划,对于开创服务振兴的新局面,提升市场监管的新水平,实现工商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谋划“十二五”时期的工商事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坚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按照总局“五个更加”的要求,以“三深入两服务”促振兴为主线,以全面推进“四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法治工商建设步伐,提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全面振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辽宁工商事业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十二五”末,伴随着辽宁全面振兴的基本实现,辽宁工商的职能优势、效能优势、队伍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工商事业的发展将跨入充满活力的崭新时代。我们的基本目标是:
——全面提升服务发展的效能化水平,基本形成与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服务新机制。服务发展更加能动自觉,职能服务资源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面提升市场监管的规范化水平,基本形成与市场秩序相适应的监管新模式。监管方式更加科学,监管手段进一步丰富,监管领域进一步拓展,监管机制健全完善,市场监管能力得到切实增强。
——全面提升消费维权的科学化水平,基本形成与消费新形势相适应的维权新体制。维权理念更加先进,维权渠道更加畅通,维权主体更加多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提升行政执法的专业化水平,基本形成与法治建设相适应的执法新格局。执法方式进一步改进,执法手段进一步改善,执法监督进一步强化,执法行为公正文明、公开规范。
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2011年全省工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深化“三深入两服务”工作为主线,强力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工商服务、执法水平。
“三深入两服务”是实现工商职能、展现工商形象的重要载体。当前的工作重点在深化,要始终注重方向性,“三深入两服务”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服务政府发展重点,服务百姓关注热点来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因此就必须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百姓切身利益去思考、去推进;要始终注重针对性,地区经济发展和服务对象需求的差异,决定了“三深入两服务”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体现地区特色,实施个性服务;要始终注重实效性,“三深入”是方法,“两服务”是目的,要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要注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认真总结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善于将其上升到政策层面统一考虑,扩大服务的惠及面。
“四大体系”作为“工作主线”的支撑和保障,其根本目的是推进工作的长效化和规范化。因此,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至关重要。要在完善“四大体系”基本框架的同时,认真分析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市场监管的内在规律,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在健全各类约束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作用,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逐步通过信息化予以规制,努力达到“四化”要求。要在专题研究、重点推进的同时,把握工作推进的力度和节奏,强化各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内在统一联系,实现整体控制,科学高效。
围绕“三深入两服务”和“四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今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围绕政府发展重点,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工基地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服务、职能服务、窗口服务、数据服务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如何进一步创新方法,拓宽领域,不断深化提升效能,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1.着力助推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一是充分发挥促进沿海经济带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完善服务沿海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特点的长效工作机制。要主动加强与重点园区招商机构的对接联系,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向42个重点园区派驻工商联络员,对园区重点企业的筹备、设立和经营及时跟踪服务,实施“无障碍”登记,确保招商项目的落实。二是认真贯彻沈阳经济区工商登记一体化工作意见,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措施,完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加快推动沈阳经济区登记审查、名称核准、检验、对接服务、信用监管一体化工作进程。三是结合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农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牵动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的集聚能力,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当地资源性开发企业和加工企业发展,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2.大力支持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一是扩大民营企业增量。鼓励全民创业,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培育更多“小老板”,引导其进入新兴产业和新放开的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总结转企升级经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个体工商大户发展为私营企业。要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企业登记职能作用,支持组建民营企业集团和民企上市,通过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大力扶持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积极探索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债权转股权及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出质的新途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四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为外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吸引外资综合环境的改善。
3.积极服务工业五项工程。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是辽宁工业全面振兴的战略之举,我们要主动介入,跟踪服务。一是积极推动企业上市。主动与发改委、金融办等部门沟通协调,对重点改组改制企业派出专人服务;加大企业上市事前、事中、事后服务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登记注册规范等实际问题。二是加强企业集团培育。按照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支重点骨干企业战略重组,通过职能服务和政策引导,鼓励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集团化经营,提升产业丰厚度。三是利用准入职能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市场准入关,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完善企业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小造纸、小轧钢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4.强力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各级工商机关要积极支持各类服务业竞相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企业化改革,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采取事前介入、全程跟踪、确定联络员等方式,及时提供便捷服务。二是围绕省政府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积极探索现代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文化等行业的新特点,大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积极支持总部经济发展,通过总部经济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三是积极鼓励服务商标注册,加大服务业争创驰、著名商标力度,坚决查处侵犯服务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行为。四是积极促进广告业发展。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广告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作为现代服务业和创意经济中重要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5.加大推进商标战略的力度。一是加强品牌培育,在积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提升市场主体总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商标注册工作,推行“三书一表”指导制度,提高我省注册商标总量。二是加强宣传培训,通过调研走访、媒体宣传和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商标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三是按照“三个一批”要求,加强驰名商标争创及其战略梯队建设,逐步调整优化驰名商标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四是积极鼓励商标国际注册,认真研究商标国际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帮助企业搞好商标国际保护,建立健全商标海外维权机制。
6.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工商责无旁贷。一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实施政策惠农、市场兴农、经纪活农、商标富农、合同帮农等举措,支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二是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从准入、商标、合同、融资、维权等各方面积极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入股、合作等形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积极培育涉农商标和地理标志,进一步规范农业订单,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7.切实深化数据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数据就是力量。各级工商机关要切实提高数据意识,丰富数据资源,深化数据分析,推动数据共享,不断提高数据服务水平。强化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录入,要在及时、准确、完整的基础上,结合深入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数据分析要动态反映市场主体数量、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产业优势等综合情况,为政府决策服务;要善于从产业层次、行业分布、区域发展状况等方面入手,全面客观地反映市场主体发展状况,为投资者服务;要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披露制度,利用消费提示、消费警示、企业信用、注册登记等基础信息,为社会大众服务。
(二)抓住百姓关注热点,全力推进维权体系建设,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尽职尽责 百姓关注的热点,就是我们维权工作的重点。要充分挖掘利用好12315申诉举报信息,发挥好“一会两站”功能,及时发现维权热点,并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个案找出规律,提升维权水准,完善维权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始终把食品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在巩固专项整顿成果、强化监管执法、规范日常监管和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要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实行区域网格,定人定位,落实职责,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无死角;要继续深入开展重点时段、重点品种、重点场所的专项整顿;要推进食品抽样检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强化食品质量监管,完善食品经营者自律体系建设;要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可追溯机制,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源头监控体系、零售终端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实现源头管控和全程监管。
二是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要重点引导和规范家电、建筑、装饰材料、成品油等重要商品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质量准入制度,确保源头有效追溯;要切实加强重点商品定期质量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检测通报和消费提示;要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提高12315受理处置能力,畅通消费诉求渠道,深入推进“一会两站”维权网络建设,认真受理和查办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是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巩固促进就业再就业成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畅通市场准入渠道,大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工作,以创业拉动就业;要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以高校毕业生安置和引导就业为重点,不断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要通过手拉手、连心桥、一帮一结对子,建立就业安置基地、就业培训基地等形式,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对接等工作,力争实现全年10万人次就业再就业目标。
四是要深入开展“平安市场”创建活动。要切实承担起牵头部门的责任,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努力创建一批秩序井然、诚信经营、服务优良、安全放心的示范市场。同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控制通胀的政策措施,把稳定市场价格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要加大市场巡查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鼓励“场地挂钩”、“场厂挂钩”,推进农超对接,努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五是要大力推进工商职能进社区。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商机关深入社区,既可为社区服务,又能广泛发动群众协同工商监管,实现双向互动。深入社区服务百姓,重在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区的建制和“一会两站”,发展社区联络员、义务监督员、维权志愿者等,在机构组织上构建工商职能进社区的网络,实现社区功能与工商职能的有机结合,使工商机关及时把握和有效解决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使消费维权、再就业、“清无”、打传等各项工作,在社区有一个最佳着力点。
(三)突破监管执法难点,推进执法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科学的监管体制机制 监管执法是本质要求。构建以市场准入为前提、信用监管为基础、执法办案为手段、快速反应为保证的执法体系,旨在破除长期存在的权责不清、效能不高、执法利益化、随意执法等问题,形成适应监管执法需要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职能配置层级化、执法事权统一化、执法队伍专业化、行政执法效能化。
一是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厘清系统各层级的执法权限,明确职责分工;要突出执法的专业化,重点案件、疑难案件和专业化较强的案件要实行归口管理;要建立各层级相对独立的执法调度指挥系统,完善案件发现、分析、分办、调度、移交等制度,避免多头执法和越级执法;要下沉监管权,逐步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全部由属地监管的工作机制。省局要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结合系统实际,对执法体制机制问题予以进一步明确。
二是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通过对监管和执法办案情况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明确执法方向和工作重点。要将涉及食品安全、高危行业、商业贿赂、行业垄断、“两虚一逃”、假冒伪劣、侵害知识产权、虚假广告、违法直销和传销等违法行为作为执法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出查办一批大案要案,打出影响力和震慑力,体现行政执法权威,切实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针对重大疑难案件,采取联合办案、集中办案、挂牌督办等方式,以排除阻力,提高效能。要加强对违法案件规律性研究,深挖“行业潜规则”,提高执法办案的技术含量;要将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的专项整治融入日常监管之中,实现科学监管。
三是进一步推行行政指导。要将行政指导作为全局性的重要任务,切实融入到监管执法之中,通过建议、辅导、提醒、规劝、示范、公示等方式,引导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促进经营行为规范。要注重由刚性执法向刚柔并重转变,惩大恶,诫小过。对违法行为需要处罚的,要讲清理由,督促改正,并衔接好后续监管和服务。实现查办一起案件,警示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
四是进一步加强信用分类监管。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数据是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各地要按照“谁产生、谁录入”的要求,对登记注册、检验、日常监管、执法办案等各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确保及时录入。要深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联网应用,实现系统内部各监管执法层级的信息互通,切实运用好信用数据,确定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五是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加强登记注册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登记,坚决防止违法登记和不作为情况发生;要进一步明确执法办案的指导思想,严肃执法办案纪律,坚决防止利益化倾向;要规范办案程序,实现有效制约,重点从立案、强制措施、定案、涉案财物处置等环节加强控制和管理;要严格执行案件网上运行,加强检查指导;要强化执法监督,落实过错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四)把握队伍建设规律,深入推进考评体系建设,为全面履行职能提供坚实保障 建设“三过硬”队伍,必须把教育、管理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完善考评体系,促进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服务、执法、维权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领导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讲政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着眼辽宁全面振兴和工商事业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要讲学习,认真领会党的大政方针和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工商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讲团结,始终将团结作为班子建设的生命线,班子成员间要多沟通、多补位,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心实意地促进班子的团结和谐;要讲责任,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负责,对工商事业长远发展负责,对干部职工负责,要敢于承担责任;要讲创新,注重在学习中吸收、在实践中积累,积极探索、大胆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讲实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是大力加强基层建设。按照“精局强所”要求,完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人员配备、业务规范,实现“新三定”后整体工作全面提升。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核心,认真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的思想问题;要按照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范工商所各项工作,推进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信用分类为依据、动态巡查为方式”的四位一体综合监管方式;要继续开展规范化工商所创建工作,强化考评,促进工商所全面建设。
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要按照总局要求,进一步深化“数据质量建设年”工作,严格执行数据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认真开展数据清理,确保数据完整率和数据准确率达到98%以上;要加快推进全省工商系统信息化平台一体化进程,实现全省工商系统信息资源共享;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针对“新三定”后人员岗位变动情况,切实抓好交流干部上岗前业务软件培训工作;要认真落实好省局出台的市场主体准入、企业监督管理两个业务子系统的应用规范,进一步强化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要大力推进省局数据中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以企业登记管理数据为重点,加大数据分析挖掘力度,切实做好信息综合应用服务工作。
四是大力加强素质能力建设。要依托总局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及省内高校,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培训;依托千山培训中心,重点抓好各层级业务骨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依托远程网络教育平台,面向系统一线干部职工,以公务员基本功训练科目为基础进行普遍培训;要加强培训制度建设,落实培训计划,做到培训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并要求;要注重培训效果,坚持从严要求,通过组织基本功全员考试、比武竞赛等方式,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督导考核;要不断创新培训载体,建立全系统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以信息化提升培训质量和效能。
五是大力加强工商文化建设。要结合庆祝建党90周年,广泛开展“发扬传统、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炼辽宁工商核心价值理念,弘扬工商核心价值观,创新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总结经验,推动工商文化深入开展;要大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干部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加大宣传报道工作力度,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加强重大选题策划,突出重大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是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深入开展以依行政、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廉洁从政教育;要切实抓好“双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强对权力运行主要环节的监督,全面推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要组织开展好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团的清理整顿;要加强政风建设,严格执行“六条禁令”,积极推行政务、党务、局务(所务)公开;要认真坚持基层“双述”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加强执法监察,从严管理干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重点解决反腐倡廉热点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落实。
2011年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各地要认真领会省局的决策部署,提升系统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要认真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着力推进省局各项制度、规范的落实;要加强重点任务的督察督办,结合考评体系建设,强化奖惩,形成保障任务落实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工作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在调研与实践中不断提升指导能力。
同志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工商机关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现状]我县工业园区规模小,效益差,运行质量不高,占用资源与产出效益不成比例;名牌拳头产品缺乏,市场占有率不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小。
[建议]首先,开通“绿色通道”,创新服务手段。根据园区市场主体准入情况,及时开通“重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等“绿色通道”。服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开展 “一站式服务,现场办公服务,全程跟踪服务”等行政指导服务。凡企业涉及的质监业务安排专人办理,针对每户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办理业务,专门制作《服务指南》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支持企业重建、迁建、转移和配套项目向园区集中,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服务小组,深入园区企业建设现场开展分类指导,提前介入、建言献策、实行现场办公服务;为确保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安排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每项服务事项的落实结果,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其次,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确保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企业快速发展,建立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实行“一对一”帮扶。每年对企业的回访和调研不低于2次。经常与企业进行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对企业在特种设备检验、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检定等方面需要帮助的,“提前介入,答疑解惑”,积极指导企业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其补充完善手续,最大限度方便企业。
第三,加强内外协调,为园区企业疏通服务关系。一是实行市、县联动,强化市、县质监部门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业园区企业质监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对工业园区新落户企业、试开工企业采取上门告知前置服务,实行追踪问效、上门服务,督促其规范经营。二是要注重加强与县招商局、经贸委、工业园区办等部门横向联系和合作,互通信息,形成上下、左右联系机制,实现对园区企业和重点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务实的服务。
第四,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推动园区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支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激励更多企业争创中国、江西名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多邀请专家对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加大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
第四篇: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
机关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在机关工作中的综合体现,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决定机关工作的成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和改进人大系统机关作风建设,努力营造清新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培育新作风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机关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任务重要,面对新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机关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部分机关干部在更新观念上适应能力差,思想解放的不够。在工作中思维受约束严重,思路不广,办法不多,缺乏创造性思维。在遇到新事物时,总是习惯用老方法解决问题,缺乏风险意识,缺乏闯劲。
二是学习氛围不浓。机关内部仍存在着厌学情绪,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处于应付态度。虽然制订了学习制度,但集中的政治学习时间常常被挤占,往往难以落实。一些专业性强的部门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三是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和农村少,宗旨观念、公仆意识淡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的现象。
四是缺乏创新精神。部分机关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境界不高,眼界不宽,总是打不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工作缩手缩脚,不敢闯,不敢试,不思进取,缺乏创造性,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依赖性强,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
五是表率作用不明显。部分机关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以身作则,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已却没有做到,没有起到一个率先垂范作用。存在不能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的现象,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没有很好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因素分析,主要是社会生活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激荡的形势,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撞击和渗透,对党员干部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的变化。
从自身因素分析,主要是党员干部个人放松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在新时期下有些机关干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淡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逐步丧失,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出现了滑坡;体现在平时工作中,出现态度不端正,不负责任,重权利的享受,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损害群众对机关的形象。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按照“精简、实用”的原则,对机关干部深入开展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尤其要突出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广大机关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切实摆正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事;引导广大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明确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机关干部人格、品德、意识等方面的修养,增强其廉政意识,自觉地拒腐防变。各部门可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干部学习计划,年终按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撰写读书笔记或调研文章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分记录在干部学习档案里。
(二)健全机制体制,规范干部队伍的工作纪律 重点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完善责任机制,包括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同岗替代制等制度。实行按岗定责,责任到人,明确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二是建立考评机制,以机关作风建设、队伍建设、效能建设为主要内容,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评议、日常考核与年终考评、机关自评与社会评议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三是推行奖惩机制,把目标考核和干部评先、晋级、任用结合起来,对重大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因责任未落实、作风不扎实致使工作出现失误或违反相关规定的坚决给予诫勉教育,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三)加强监督制约,促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效开展 干部监督,是作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要切实强化各项干部监督措施,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使各机关干部都置于经常的、有效的监督之下。一要建立健全谈心制度,上级领导对下级干部经常谈心,了解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有问题的干部要及时提醒。二要建立诫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部门领导要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对干部提出诫勉,并限期改正。三要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总结和运用“三讲”教育中的经验和做法,严格按照中纪委、中组部的规定,开好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一步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质量,增强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我监督的能力。四要实行重大事项民主决议制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重大事项,决策前实行常委会民主决议制度,广泛征集常委委员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改进完善。
(四)加强班子建设,用先锋模范行为带动干部队伍作风根本好转
一要培养机关干部的良好学风,着力抓好思想建设这个首要问题。采取相关措施培养学习型、创新型机关领导干部,督促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学出成效。二要切实改进机关干部的民主作风,着力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这个根本问题。要加强对机关领导干部的民主集中制教育,使他们懂得党内制度。抓好对机关领导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督查,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程序,努力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三要进一步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着力抓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解决目前机关领导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改进机关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树立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典型,加强对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的宣传,大力弘扬正气,鼓励争先创优,通过充分发挥领导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教育干部,带动全体。同时,把年轻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要教育年轻干部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年轻干部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要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高校、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参加研究生班进修等高层次教育培训。要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特别是环境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努力培养年轻干部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勤政爱民、艰苦朴素的作风。
(五)突出重点抓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群众对我们工作满意不满意、印象好不好,能直接通过是否替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来衡量。从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出发,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基层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要求最强烈的事情做起,这样群众才会满意。在面对群众投诉时,先是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把问题明摆出来;再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下基层、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争取让群众满意。
机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又要根据不同时期形势任务的要求重点地抓。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从上级提出的要求和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进行切实的行之有效的机关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看到一个高效、务实、诚信、公正的人大机关。
第五篇:大力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h1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22pt;MARGIN: 17pt 0cm 16.5pt;LINE-HEIGHT: 240%;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22pt;MARGIN: 17pt 0cm 16.5pt;LINE-HEIGHT: 240%;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FONT-SIZE: 16pt;MARGIN: 13pt 0cm;LINE-HEIGHT: 173%;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LINE-HEIGHT: 18px
}
廉政风险是指各级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和日常生活中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中央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这是中央纪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应对反腐败斗争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反腐倡廉建设理念思路、机制制度和方式方法的重大创新。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立足于预防,防范于未然,是惩防体系网格化构建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三个更加注重”基本要求。
一、基本认识
思想认识的深化是工作有效展开的前提。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为此,我们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从去年7 月开始,在市财政局和海宁市先行探索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今年3 月份,又在市工商、社保、市政园林等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并在8 月份召开了全市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此项工作。通过试点,我们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形成了较为清晰、到位的认识。
(一)岗位廉政风险的存在是现实的。任何掌握权力的公务人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都有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是非常现实和客观的。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例反复表明,有岗位就有职责,有职责就有权力,有权力就有风险。每个涉及公众权力的领域、每位掌握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都有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现实中,除位高权重的岗位外,一些相对“不起眼”的岗位同样也会发生较大的案件。如2007 年市纪委查处的嘉兴市公路路政管理支队高速路政大队受贿窝案,涉案人员达48 人。事实证明,面对各种腐败,任何人都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也没有终生的免疫力,只要有岗位廉政风险存在,那么在一定的诱因下,就有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岗位廉政风险的防控是紧迫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就是将预防腐败的工作理念和风险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方法等应用于行政审批或管理事项的工作岗位和重点工作环节,深入查找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点,并科学评定等级,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监控对策,以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在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风险防控迫在眉睫。一是为了使惩防体系真正“落地”。去年我市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 年实施细则》,启动了第二轮体系构建,按照抓纲带目的思路,《实施细则》明确了十大重点构建领域,这一特色化构建的思路,得到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的充分肯定。如何将体系构建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落地、关键在扎根,而要扎根和落地,必须以网格化的思路,从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节点入手,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前,软环境的地位日益凸显,而通过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提升嘉兴的软环境建设。三是为了实现对党员干部的最大保护。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通过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实现对干部最大的保护和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就是广大党员干部享受的最大政治福利。
(三)岗位廉政风险的防控是可行的。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一条被称为“海恩法则”的事故法则,这就是每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必然有29 起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要想消除这一起重大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 起事故隐患控制住。“海恩法则”以明确的数据和事实告诉我们,重大事故是由轻微事故、事故未遂先兆和事故隐患所引发造成的,而这些事故是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海恩法则”同样适用于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众多案例表明,腐败的频频发生,固然是因为贪官道德败坏,但安全隐患的存在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为我们预防腐败工作指明了方向。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首要的就是把其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作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其运行机理,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和预案。从运行机理来说,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是“预”、“防”两个方面很好的结合与统一。通过“预”,可以预见和判断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并进一步预判出具有廉政风险的环节和领域;通过“防”,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将在“预”中梳理出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因此,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措施到位,岗位廉政风险一般是可以预控的。
二、初步实践
实践是理清和完善防控思路的必由之路。在前一阶段的探索实践中,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推进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并不断加以修正,形成了目前在全市面上推开的“四步四关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计划查找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制定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行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廉政风险存在的客观性与现实危害性,自觉参与到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来,主动查找风险点;二是紧密结合部门的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实际,重点围绕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分领导岗位、中层岗位和其他重要岗位三个层次,通过岗位人员自己找,其他岗位人员互相提,所在处(室、科、队、站、所)集体摆,分管领导分别点,利用举报投诉、财务审计、执法检查、行风评议、干部考察情况广泛搜,部门党政组织集中审等途径,深入查摆思想意识、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外部环境等“五类廉政风险”,有组织有计划地查找风险点,并通过召开由行风(效能)监督员、服务对象及其他有关方面代表参加的民主恳谈会,通报廉政风险查摆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风险点,确保廉政风险查全、查深、查准。在此基础上,按风险发生几率或危害损失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将风险点登记汇总,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三是建立岗位廉政风险信息档案库,利用现有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廉政风险数据库,实行集中管理,并根据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为廉政风险的分析、预测、防控提供参考依据。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把好准确关。
(二)措施防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查找的廉政风险点,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建立防控模式和预警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环环相扣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一是建立防控模式。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体现共性的防控模式。针对部门(单位)职能,重点围绕“重大事项、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健全完善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第二类是体现个性特点的防控模式。各单位根据岗位职责和行政、业务工作流程,健全完善针对具体岗位的防控机制。二是制定防控措施。各单位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的要求,对确认的岗位廉政风险,锁定履权界限、规范操作程序、相互制衡权力、控制自由裁量权,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三是公开承诺。各单位的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以及其他重要岗位人员,针对建立的防控措施和制度,作出执行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把好管用关。
(三)督查落实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查纠出现的问题。一是实时监控。各单位利用已建或在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进行实时监察和数据测量,实现岗位廉政风险的动态监控。二是积极预警。各单位通过岗位廉政风险动态监控和廉政风险信息分析,及时发现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廉政风险,并向有关岗位或个人发出预警信号,化解廉政风险。三是强化督查。各单位和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对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制度不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及时指出,责成整改;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不积极的,严肃追究责任。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把好跟踪关。
(四)评估优化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及运行的质量、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作进一步优化。这个阶段的关键是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此项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唯一标准,把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成效的测评权交给群众,切实把好评审关。
目前,市工商局等三家单位的试点工作已经结束,市级机关各部门(单位)和各县(市、区)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从面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领导带头。各部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都把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领导带头查找,强化组织协调,扎实有序推进。二是重点突出。各部门(单位)紧密结合业务工作,以权力相对较大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职能处室和工作岗位为重点,深入查找岗位廉政风险。三是贯穿教育。各部门(单位)把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每位干部把岗位的廉政要求变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开放互动。各部门(单位)通过调研走访、民主恳谈、公开征集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帮助查找和甄别存在的岗位廉政风险,力求把风险点找深、找透、找全。目前,共有36 家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从700 多个岗位中梳理出风险点2210 个,并正在积极拟定预控措施,为以廉促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前一段的工作,机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明显增强,惩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成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的重要成果。
三、若干思考
虽然我市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工作,需要随着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还有不少具有共性的难点问题需要协力解决。一是如何消除廉政风险防控的阻力与障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实施,需要人人查找风险、人人公开风险、人人制定措施、人人参与监督,这必然会触及某些人、某些部门的既得利益,难免会产生抵触。如何进一步通过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要求,消除这些阻力和障碍,是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能否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二是如何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常规性和长效性。只要公共权力存在,腐败就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廉政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防控制度措施的执行和落实,防控不能流于形式,管理必须具体化、细致化,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三是如何保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廉政风险也会出现在新的领域、表现出新的形式。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寻求新的平台与模式,与时俱进地推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一)将廉政风险防控与风险教育有机结合。把深入感知、认知廉政风险作为提升防控水平的前提。一是要做到过程和结果并重。“排雷”、“扫雷”是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目标,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教育、警示作用同样不能忽视,风险查摆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防范的过程。只有人人摆进去的教育方式,才是效果最理想的方式。二是要树立“找不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的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同类岗位曾经发生的案例,因岗施教、因人施教,提高廉政风险意识。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模式,如可通过摄制、编制情景模拟片、模拟题等形式,使党员干部对违反党纪条规行为的性质、后果了然于心,从而提升廉政教育的渗透力。
(二)将廉政风险防控与业务提质有机结合。把廉政风险防控渗透到业务工作、日常管理的全过程。一是要突出同步防控。把防控廉政风险与提升业务工作水平结合起来,与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做到一起谋划、一起推进、一起落实。结合机关部门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工作,将廉政风险点纳入岗位流程改造范畴,对一些重要岗位、重点环节实行权力分解、权力制衡,控制廉政风险。二是要突出联动防控。统筹分析和把握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突出重要节点、关键环节和主要薄弱点,进行制度、机制的关联设计,切实增强联动效应。三是要突出综合防控。充分发挥部门单位行政管理、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的功能,整合相关监督资源和力量,促进防控体系建设。
(三)将廉政风险防控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以开放的思路、科技的手段,拓宽防控体系工作的空间。一是要加大科技促建力度。有条件的单位要依托已建成或在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平台,建立岗位廉政风险监察系统,实现实时监控;执纪执法单位要普遍推行电子影像实时摄录、存档制度,有效规范行政行为;其他单位都要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手段,探索个性化的科技促建之路。二是要加大公开力度。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要根据廉政风险点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对不同岗位实行风险定级,分类管理。岗位廉政风险等级、风险点及制定的预控措施要通过各种渠道公示、公开。三是要发挥第三方监督的作用。探索建立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层面、各方面代表,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作用,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四)将廉政风险防控与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评价评估系统,推进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廉洁型机关考核中加以体现,增加持续完善的动力。二是强化纠偏机制。通过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增加党风廉政建设巡视督察工作的频度和力度,及早发现不良倾向和苗头,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岗位廉政风险的产生,离不开行政权力的土壤。要进一步压缩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进一步规范公职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营造一个有利于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的社会环境。(冯志礼:嘉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