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大的灵魂
这是一位教师饱蘸期望的病榻绝笔——
“亲爱的同学们,我虽被病魔暂且击倒,却时刻祝愿高考前的你们信心十足,欢快而勇猛地冲刺;我虽暂且如一株病树,却迫切守望生龙活虎的你们在这美好的春天灿烂盛开……”
这的确是全班学生一次勇猛而有力的冲刺——
在2012年高考中,环县一中高三理(1)班69名学生成绩全部高于二本分数线,其中64人高于重点线,2名同学分别以664分、662分的高分名列甘肃省高考理科第21名和第24名,位居庆阳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和第二名。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最想知道这个消息的,就是病榻卧笔鼓励学生的高三理(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孙扬;学生最想告诉的,也是孙扬老师。可是,这位让学生难以割舍的老师,在公布成绩前32天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2012年5月20日15点30分,孙扬带着牵挂溘然长逝,他的生命定格在44岁。
同事、学生都知道,孙老师最大的遗憾是,他没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毕业班带出来:高中3年,只剩下最后一学期,他病倒了;距高考只有17天,他却悄然走了。
亲人、朋友都知道,孙老师最感愧疚的是,他没能再给年迈的父母尽一次孝,没能再给妻子一次惬意的旅行,没能还女儿一个主动的拥抱。
一
2012年3月13日,孙扬因胃部多处溃疡,不得不请假前往兰州治疗,随后转至北京肿瘤医院。
这是他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请假。
诊断结论异样残酷:胃癌晚期!双肾功能衰竭!无法化疗!
3月28日,孙扬回到环县人民医院治疗。
无情的病魔肆意吞噬着他的生命!
正在全力备战高考的学生牵挂着他们的老师。他们四处打听老师的病情,多次请求去医院看望老师,但都被拒绝了。孙老师的语气委婉而坚定,说自己的病不要紧,不要来看他,不要挂念他。他知道,高考在即,决不能因自己而影响学生。
在此之前,孙扬带病上课。
3月13日上午,孙扬强忍着腹部疼痛,坚持上完了最后一节课,学生却没从老师的脸上看出丝毫异样。
这是孙扬人生中的最后一节课,他再也没有走进他倾注满腔心血的课堂。
正在同病魔奋力抗争的老师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学生。
2012年4月16日,星期一。
早晨,病床上的孙扬把自己的牵挂凝聚笔端,写成一封信。中午时分,高三理(1)班班长杨刚应约来到病房。看着自己带了3年的学生,孙扬一把抓住杨刚的手,两行泪水从他枯瘦的脸庞滑下,说话气息微弱的他显得有些激动:“我对不起同学们,你们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躺在这里……”
杨刚心里难过极了,他强忍住就要夺眶而出的泪水,接过老师的信。离开时,孙老师还把1260元钱塞给杨刚,说是给同学们春游的费用,并叮嘱说,高考前一定要搞一次春游。
当天下午,杨刚在班上读信。
“……大考月余前,老师希望大家谨记以下要点:一要坚定信念,乐观开朗;二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三要劳逸结合,加强锻炼调适;四要抽空多睡觉,午休大于一切,渐渐适应于晚上十一点前进入睡眠状态;五要调节好饮食,保持充沛精力……”
……
全班沉默了许久,突然,一些学生禁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这是全班同学最后一次聆听孙老师的教诲。
二
孙扬老师病重!
消息在学生的QQ、微博、手机短信间迅速传开。以前带过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自己的恩师。
耿廷彦从拉萨赶来。在此之前,他已经委托父母看望了孙老师。正是孙老师当年的资助,让他鼓起勇气完成了学业。环县一中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尽管家庭困难,父母年近古稀,妻子没有工作,自己每月的工资仅供全家人的衣食,但孙扬经常十元、百元、甚至千元地接济困难学生。多年来,他接济过的学生就有40多人。
复旦大学在读博士张佰隆从上海赶来。孙老师爱生如子的情怀让他铭记在心。那年篮球联赛,正是秋末冬初,天气很冷。别的班运动员喝的都是凉矿泉水,孙老师觉得运动员身体盐分流失严重,就给班上的运动员买有盐分和糖分的饮料。他怕运动员打球打热时喝凉饮料伤身体,就到家里把饮料温热,包在自己的棉大衣中,跑着送到篮球场。
孙扬对学生好,学生对孙扬亲。还有学生从深圳、从长沙、从兰州赶来看望。孙老师对他们的点滴之爱,都让他们刻骨铭心。
在北京治病期间,已经在北京开办公司的学生谢正宝,开着自己的车跑前跑后,照料自己的老师。谢正宝怎能忘记,他上初中时,一次感冒,孙老师给他买了感冒药,泡了红糖水,还让他住在自己的教师宿舍养病,自己则和别的老师挤着住。
学生纷纷捐款,他们要和老师共渡难关。孙扬知道后,马上给妻子发了一条短信:
“捐款立即停止!”
三
对于高三理(1)班的同学们来说,高考前的这个四月因一封信而倍加充实:学习、备考、查缺补漏,当然还有春游。
一切都在按孙老师的安排进行,除了学生对孙老师的牵挂。
进入5月,学生愈发思念自己的孙老师。他们继续打听着孙老师的病情,多次要求去看他。
孙扬这次请假后,学校让道粉兰老师接任这个班的班主任。道老师和学校总是按孙扬的意愿,告诉同学们:孙老师需要安心治病。
同学们多想去看看他们的孙扬老师!
5月20日15时30分,孙扬走了……
道粉兰老师的手机上收到几条短信:“老师,您不该骗我们……”一种莫名的悲痛涌上道老师心头,她无言以对,无法回复这些短信。
学生要求参加孙老师的追悼会。
校长张克裕再也不忍心阻拦了。他眼含热泪:“让孩子们见他们的孙老师最后一面吧!”
5月21日,孙扬的追悼会在环县一中举行。
这天,学校专门为学生准备了小白花,可老师们看见,140多名学生来时已经戴着洁白的小花,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抬着花圈,眼里噙满泪水,陪着他们的孙老师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012年的高考如期而至。
考场上,高三理(1)班69名学生,完成了一次孙扬期待的勇猛的冲刺。
四
这是2011年10月30日。孙扬因胃出血请假。在环县一中工作的13年里,这是第二次。
病情稍微缓解后,孙扬就要求上班,学校没有同意。但他却在治疗间隙奔波于医院和学校,给学生批改作文,陪学生上早晚自习,找学生谈心。
对于陪学生上早晚自习,妹妹孙玉霞很有“意见”。
“班上的学生那么自觉,有必要时时都跟着吗?”
“我不是要去盯他们的梢,而是要注意每个学生学习、情绪、生活各方面的变化,这很重要。”孙扬的回答耐心而郑重其事。
早自习上学生的一个哈欠也能引起孙扬的注意。
何磊是高三理(1)班的学生,一天午饭时间,他走进学校食堂刚坐下,孙老师就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何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早自习上的几个哈欠,没能逃过老师的眼睛,还把班主任引到了食堂。师生俩边吃边聊,孙老师对他讲了许多熬夜的坏处,嘱咐他学习要注意身体。何磊从此很少熬夜。
学生都爱上孙扬老师的课。他课余时间积极搜集整理教学素材,上课生动有趣,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他常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他创办《摆渡》班刊,让学生当社长,自己当主编,并自掏腰包印刷。他同学生一起为刊物写稿,在实践中共同探究写作技巧,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孙扬眼里,教育是一种理解,一种感化,一种师生间的同舟共济。他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关爱学生;他尊重学生人格,欣赏学生亮点,激励学生进步;他用爱的眼睛发现学生,用爱的鼓励调动学生。他和学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背地里亲切地称他“老孙”。每接到一个新班,他都会利用课间、晚自习前或周末同学生单独交流。学生进步了,他比学生还高兴;学生退步了,他比学生还着急。这时的他,不像严肃的班主任,更像个和蔼慈祥的父亲。
学生把能和孙老师单独交流视为难得的机遇。这样的交流,短则几分钟,也往往在不经意间便是几个小时。正是这样的交流,改变了许多学生的命运。曾经,班里的一个学生沾染上了赌博恶习,成绩下滑。为了帮助他,孙老师每天同他谈心,苦口婆心地引导。他顶着压力,硬是没让这位学生调出自己的班。他的真诚终于使这个学生回心转意,顺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作为一名党员,多年来,孙扬一直担任班主任并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2004年,他所带的理科毕业班本科升学率为85.6%;2005年,他所带的文科班有一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2007年,他所带的文科毕业班有3名学生进入全省文科前100名;2009年,他所带的理科班高考语文成绩高于庆阳市平均分8.92分。1997年、2010年,他被环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称号。
2012年2月26日,新学期开学,请假治疗、休息3个多月的孙扬再也坐不住了,他再三要求上班。学校慎重考虑后,只安排他担任高三理(1)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之前,他还兼任另一班的语文老师。
这时候,高考备考进入关键阶段,孙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同事都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
“看到学生信任的目光时,一切劳累和疲惫便烟消云散了,这是做一名教师的幸福。”
五
孙扬在环县一中第一次请假,是2010年8月28日,原因仍是胃出血。仅5天后,他便返校上班。
从两年前的第一次请假,直到他病逝,虽请假三次,但孙扬没有安安心心地治疗过一次。孙扬留恋三尺讲台,挚爱自己的学生,毅然把家庭的困难和疾病的折磨化解在工作之中。
2008年暑假,张佰隆专程看望孙老师,师生二人谈及幸福。
“孙老师,你觉得自己幸福不幸福?”
“幸福。因为我的努力,老人能有安稳舒适的晚年,孩子能快乐读书,老婆可以帮我料理家庭。因为我的努力,学生学习进步,考上大学。学生是我最大的幸福。”
孙扬认真地回答,像每次回答学生的提问一样。
在孙扬的幸福观里,有亲人、有学生,唯独没有他自己,哪怕只是身体健康。他最大的幸福体验,来自他的学生。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幸福创造者,他因创造幸福而幸福,他要努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为此,孙扬苛求自己,甚至苛求自己的身体。
为此,孙扬燃烧自己,直至蜡炬成灰。
六
对家人幸福的“低门槛设置”,则成了孙扬今生难酬的未了情。
他一定还想再给父母尽一次孝!
洪德乡梁岔村孙家河组,自然条件极差,这里生活着孙扬年近七旬的父母。他家的十几亩地,几乎全部斜挂在家对面近60度的山洼上,是环县典型的“滚牛洼”。
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名符其实的“顶梁柱”,除了用微薄的工资,孙扬以自己的方式孝敬着父母。每次回家,他都要尽可能地多干家务活和地里的农活,然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
那年暑假,洪水冲毁了山路,地里刚收割的小麦无法运回。
不能把农活留给年迈的父母!孙扬心一横,一口气从地里背回400多捆小麦。
那一次,孙扬第一次出现了胃出血的症状,但他并没有在意,直到8月28日开学后第二次胃出血,他才第一次做出了请假的决定。
他一定想带妻子再做一次惬意的旅行!
妻子殷丽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工作,多年来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夫妻俩从未吵过嘴、红过脸。这个家虽清贫,却温馨。
在殷丽的记忆里,5年前孙扬带她一起游沙湖,是夫妻俩结婚多年来最惬意也是唯一的一次旅行。
她多想自己和丈夫再有那样一次旅行!
今年3月在北京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病床上的孙扬对她说:“没想到以这种方式带你游北京……”
为这句话,殷丽不知偷偷抹过多少回眼泪。
孙扬曾私下对朋友说,他是最不合格的丈夫,也是最不合格的父亲。特别是女儿,连二本都没有考上,现在山东淄博私立医学院读书,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他一定想还女儿一个主动的拥抱!
女儿孙辰筱讲起这一幕,口未开,泪先流。
寒假过完,孙扬决定送女儿上学。西安到淄博的火车,要30多个小时,父女俩买的是硬座。
那是今年二月份,天气还很冷。孙扬的病情已经开始加重,他面色腊黄,体质急剧下降。对他来说,硬座车厢里很冷。
夜里,他冷得实在难以忍受,就对女儿说:“抱着爸爸。”说着就依偎在女儿的怀里。
这是女儿第一次抱着自己的父亲,整整一夜……
孙辰筱几乎哭了一夜。
返回时,为了及时赶到学校开学,孙扬买的是站票。孙辰筱至今都不敢去想,30多小时的路程,自己托着病体的父亲是怎样站回去的。
今年4月,孙扬病情不断恶化,正在上学的女儿请假回来看望父亲。孙扬怕影响女儿的学业,发了脾气。
女儿要走了,妻子殷丽央求他:
“给娃说几句吧!”
“说什么!她都知道,做人、学习、求真、务实!”
孙扬的气息虽弱,但字字清晰。
此时,女儿多想父亲用一个拥抱来送自己!但这终成永久的遗憾。
今生的孙扬,还欠着女儿一个拥抱。
第二篇:一个伟大的灵魂,海子 (演讲稿)
题记---在今天早上我通过一个作为高中语文老师的朋友,对大约一百名学生进行演讲。主题关于我们中国伟大的诗人,海子,也因为明天就是他的忌日了。虽然我从头到尾演讲的时间不足40分钟,但我想我们对他的热爱可以是一生一世的。演讲时,我努力控制着自己,不要流下泪,海子没走,他还在我们的思想里。。。
你们好,我今天的演讲分两不部分,一是海子的死亡。二是对海子的追忆。
(一)死亡
海子在诗里无数次在诗歌中直接提起死亡。死在他的诗歌中成为最常见的一个词汇。如“女儿它不会属于死神/它不会死亡/就象我必然活不多久一样”。“死亡是事实/唯一的事实/是我们天然的景色”“除了死亡,还能收获什么/除了死的惨烈,还能怎样辉煌”。甚至,他对死亡从心中还有着某种朦胧的带有解脱性质的期望,“如果我死亡/我将解脱/我将鲜花怒放”。“我把天空还给天空,死亡是一种幸福”“我知道自己已经完全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空”。这种绝望的渴望死亡的幸福情绪叫人悲伤。但这也许是海子早有预兆的一个表象,他的死,只是时间问题,他已经艰难的挣扎多年,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而干净的死去是他自己的事。
他似乎把自己的死亡看成了一种回归,那自然那麦地等待的结果。他到达了幸福之处。
海子说,一切死于中途。但我认为他超出了这一切,他的死亡点是飘升到终点那里的。他热爱着自然,但他不知道那心髓向往的自然在哪里,于是他写着诗,诗告诉了他方向,诗给他铺平了,他上路了,静静的走着。路的末尾,海子看到了生命真正的地方,那自然之地,他感觉自己的是在升华了,诗已完成了诗的使命。海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归宿。他离开了诗,开始了生活,或许那里是有一个大海的,他沉默的看着春暖花开。正如他写,我在人类的尽头/抱住一个宝贵的诗人痛哭失声/却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该想到有的人死后方生
(二)追忆
明天是26日了,对许多人来说这与昨日并无什么不同,但对于真正热爱诗歌的人却是摆脱不掉血泪的一天。16年了,一个王一个灵魂消逝了16年,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他的诗不再被更新,他的生活不再困顿的继续了,但我们不能否定他的死已然是一种结束。他的诗是一次又一次的火焰,燃出了他新的血,他的诗是一次又一次的日出,赋予了他新的思想。
海子的离开对中国的诗歌是一种凝重的打击与质疑。他生前,每一首诗在人们眼中不过是一些无什么意义的文字,带不给别人任何安慰与热爱。海子说过,诗歌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一直寂寞的创造自己的生活的亮点。
运用自然主义,意识流以及批判主义创作诗歌的你,怎能不受当时的那种远离自然忽视意识以及空想泛滥的现实给你的重压以及挫伤。幸好你是最接近真理的那个人,并用上百万字来来把真理形象化,易让我们接受,原来你一直在澄清与拯救我们的思想,而对于当时人们是那种冷漠,你并不怪罪,现在,我们对你是充满感激与热爱的,请你不要拒绝,似拒绝生活那样的拒绝,这些是属于你的,作为一个王,拥有享受我们的纳贡的权利。
自然是你生命上的那颗海王星,而非断来的点。你的远行大约只是为了走进自然,这在人们眼中分明是个茶余饭后的玩笑,而你做到了,你运用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情,让那麦田那高山那大海有了新的心血,新的思想,新的生命。。。至今,那自然依旧念着曾经一个叫海子的诗人对她的抚摩以及在你怀里的温暖。
你一生只写了一首空想主义的诗,那春天的暖花,无数人在寻找,你面对的大海,无数人在向往,或者真如你所说,一旦溶如自然,所见的尽是花的美丽,呼吸的尽是海的惆怅。在你写完这首幸福小诗两个月后,便告别了我们,也许真的有一处仙境,如你所说,那儿的神等我很久了。
你知道吗海子,每一次沉于你的诗里,那反沉于我思想中的温暖与疼痛是多么的巨大。
你知道吗海子,为你精神所鼓舞与震惊的心髓有那么多条在蠕动。
你知道吗海子,如今中国诗歌创造一直处于虚之华丽与苍白中,只因缺少似你一样涌着无限激流的灵魂。
你知道吗海子,神的家乡的鹰在怀念你。
你知道吗海子,只要理解热爱你的文字,我们每一次的呼吸都可嗅到你的忧郁气息。
你知道吗海子,你一直自称王的习惯已被大家接受,你已是王,统治着众多魂灵。
(完)
第三篇: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触摸伟大历史复兴的灵魂 2007-06-07 陈凤娥
诚信如毛遂一言九鼎;工作似赵奢奉公守法;团结像廉蔺将相和睦;改革同武灵胡服骑射;纠错仿廉颇负荆请罪„„一条条用脍炙人口的邯郸成语编篡而成的短信,蕴含深刻,荡气回肠。改革、进取、包容伟大的赵文化之精神特质,凝结着冀南儿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冀南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
血脉和思想精华。
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灭人国,比先去其史”。毋庸置疑,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纵观历史长河,邯郸自殷商后期兴起以来,在人类社会风云多变中,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历程。早在8000年前的远古时期,邯郸先人在河沿岸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磁山文化”;殷商又是重要的“畿内地”;春秋时期发展为黄河北岸的工商业城市;战国和西汉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号称“五大都会”之一,赵国在此定都长达158年之久,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世界版图上,邯郸就是当今世界上的“巴黎”。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邯郸的璀璨文化,哺育了数不尽的英雄豪杰,蕴藏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广为流传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历史典故,折射出邯郸当时繁荣昌盛的优美画卷和历史中心地位。赵文化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揭示了邯郸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冀南人民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市委书记孙瑞彬说:“只有感知历史,才能拥抱未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没有人能撇开历史的积淀而构筑现实和未来的大厦。而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正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1959年9月24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邯郸视察,提出“邯郸是要复兴的”。建国以来,勤劳勇敢的邯郸人,始终牢记一代伟人的嘱托,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已经将一个解放初期3万人口的小城,建设成了一个拥有880万人口的河北省第三经济强市。在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挑战也前所未有。新目标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新思路激发着冀南儿女无限的豪情,面对构建和谐邯郸的新任务、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实现邯郸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变文化资源为现实生产力,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文化中心”。
沿着邯郸历史的长廊,翻阅其春秋画卷,先后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梦文化等文化脉系,总体上构成了宏观性的邯郸历史文化。知史可以明志,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为此,我们的宣传教育必须创新内容、实化载体、谋求实效;必须从点滴抓起,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必须力求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上下功夫,去枯燥而增情趣,少艰涩而通俗,忌说教而重启发;充分采用皮影、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剪纸等多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公民的审美情趣、文明修养、道德情操。
点燃创业激情,传承复兴梦想。在我市提升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专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孙瑞彬所作的《战略研究与路径选择》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邯郸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是历史文化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是开启复兴的一把“金钥匙”,更是实现邯郸伟大复兴的一条最佳路径,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市人民紧跟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的节拍,同心协力、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我们坚信,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邯郸实现伟大复兴将不再是遥远的期待!
—1—
第四篇:平凡工作中的伟大灵魂Microsoft Word 文档
平凡工作中的伟大灵魂
长寿区洪湖镇三合小学樊治文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人说: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孔子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以说,教师育人是既平凡又伟大的一项工作。要用一颗平凡的心热情地投入进去,要有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如果你只是为名和利进入这一行列,或者仅仅是为了求得一份生活的保障,那还是赶紧离开。因为教师这个职业限制,不可能求得崇高的地位和荣誉,更不可能获得挥金如土的生活待遇。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平凡,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平淡,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意味着相对的清贫!
就拿我们山区小学的教师来说吧,地处高寒,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可是,就有那么多的老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块土地上。比如我现在的同事,也是我曾经的小学数学老师黄显荣老师。她十七八岁就是这里的公分教师,当年拿着十几块钱的工资,一辈子勤勤恳恳地扎根在这里。尽管工作认认真真,送走了不知多少批学生,自己的青丝变白发,如今的学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自己还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临到快退休了,学校安排她上点综合学科,可是她一口拒绝,把机会让给了别的老教师,仍然主动承担着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不仅如此,工作上也是非常投入。都五十
三岁的人了,学生的每一样作业都是详细批改,眼睛花了,戴上老花镜熬夜也得改完。学校特批老教师允许写简单教案,可是我们的黄老师每次写的每一节课都是详详细细的,从不马虎了事,甚至有些年轻教师的教案也比不上她!不仅如此,黄老师还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只要做不到的作业,一定得留下补课。课补时间长了,就主动联系家长,家长还怪罪她,她就亲自送孩子回家,并给家长道歉!
正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成就了她骄人的教学成绩。几乎是年年拿第一,岁岁得优秀。作为一名老教师,在绩效工资到手,有些高级教师都无所追求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却保留着对教育和教学的高度热情。有人说,那是为了职称问题吧?非也。我们的的黄老师聘高级职称都十几年了,教龄又长,工资是全校最高的,离退休也不过两年时间,按理说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该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有时候我们有些人追问这个问题:都一把年纪了,图个啥嘛?有人还笑话说:难道要入党啊?她笑着说:“哪里哟,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做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黄老师读完中师民师班,本来是有机会到城郊教书的,她的一个亲戚曾经是区里可以说得上话的人物,还主动想帮助他调离山区。可是黄老师婉言拒绝了,她说:在山里呆习惯了,我离不开那帮孩子!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教育尤其是山区教育的那份执着!黄老师是山里人,当年是一边教书一边做农活,长期的艰苦生活使她患上了很严重的风湿病。每次快到下雨时节,腿就痛得厉害,有时候看着站在讲台上大汗淋漓,腰干
都直不起,可她还是咬牙坚持着。那一次,我们都叫她赶紧休息,我们找教师顶替他,可她摇摇头说:“没关系,挺一挺就过去了!”除了风湿病,黄老师还有很多疾病,常年的山区教育生活使她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多问题,我们都劝她去办病退,反正没几年了。她说:山区本来就缺教师,年轻人又留不住,我再提前退休,孩子们怎么办呢?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几十里外的镇上读书,我实在于心不忍。
是啊,于心不忍。作为她曾经的学生,现在的领导,我对这样一位平凡而执着的老教师如果不闻不问,也是于心不忍啊!于是这学期我只给他排了十节课,可是他主动要求增加工作量,要去照看图书室(安排的年轻教师不愿去,说待遇不高)。当时我感觉泪都快流出来了,毕竟刚刚上任校长的我政令还不通畅,个别老同志摆资格,有的年轻教师又喜欢讲价还价,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又迟迟不能落实人选。而我的老师,在这个时候没有因为我上台了就讲条件,图轻松,而是主动为我排忧解难,怎能不让我感动呢?后来一位稍年轻的老教师说不想上数学课,黄老师于是主动承担起了14节课的重任。在黄老师的身上,没有英雄豪杰的气概,也没有大义凌然的豪情壮语,她总是微笑着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教师。对于名和利,她从不向学校主动要求什么,对待生活和工作,总是那么坦然和从容,那么热情而又执着!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这就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尽管没有大书特书的典型故事,也没有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正需要有这样一大批普普通通,默默奉献,尽职尽责的教师吗?
像这样的山区老教师在我们这里还有很多。比如当了一辈子代课教师,才刚刚转正两年已经退休的张述均老师,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来是可以让他轻松地退休的,可是接任毕业班的他没有理由,毫无怨言的圆满地送走了这届毕业班,自己也光荣地退休了。在退休欢送会上,我代表学校给他敬酒,他艰难地说:“我真不想离开学校,毕竟堂堂正正地成为一名教师才两年多,我真舍不得离开讲台„„”是啊,舍不得,我又何尝舍得这位人老心不老,热情执着,好胜心极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呢?回想他刚刚接任毕业班的时候,我记忆犹新。那时候,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考调到长寿区实验二小,这个班级一直是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很多教师都没有信心接任这个班的数学,怕搞砸了不好交代。刚刚调到我校的代转公老教师张述均听说以后说:“让我来试试吧!尽管我以前都教的是语文,我愿意在快退休的时候尝试一下数学,能否给我这个机会?我敢立下军令状。“我们行政组的领导一笑置之,我说:您老啊,精神可嘉!只是您快退休了,我们不想给你加重负担„„可是张老师没有放弃,继续争取。实在执拗不过,我们决定让他试试。第一学期,张老师起早摸黑,认真上课,不知疲倦的给孩子补课。但是由于师生教与学的不适应,加上长期没有接触数学课,张老师第一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没有能够保持该班第一名的成绩。在期末总结的酒桌上,我们都表示不怪罪他。可是五十九岁张老师,居然潸然泪下,泣不成声!他说:我对不起领导的信任,我有责任。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重夺第一名.。”我们当时都慌了手脚,都知道很多老师把教学成绩看得很轻,不以为然,没想到临近退休的张老师却如此在乎,执着坚持!我们当即表示:“行,我们相信您!”张老师破涕为笑,认真地说:“看我的吧!”张老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熟悉学生,深钻教材,终于在第二学期取得了六年级全镇数学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张老师喜欢喝酒,喜欢抽烟,为了学生他都戒了。张老师喜欢唱歌,学校里总能听到他《当兵的人》的豪迈歌声。他还主动承担了学校的音乐教学任务,教师才艺表演主动请缨去拉二胡,赢得阵阵喝彩!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张老师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第二学期,张老师是9月15日退休。我们说:算了,您老就在家呆着等到退休吧,不用天天来点名了。可是张老师说:“站好最后一班岗,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没有安排教学任务,他就自己找事做。给老师们打扫办公室,端水,收拾办公室的书报。直到退休,他邀请我们学校教师吃饭,做个纪念。我们说:这哪能啊?你请,我们学校买单.。餐桌上,临到他要去付钱,我们的出纳已经结账。这次他又泪流满面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这是我的的意思啊,是要感谢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我的关心和照顾的啊!”我说: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感谢您对学校、学生的支持、教育和扶持吗?您是学校的功臣,教育的功臣啊!
多么可亲可爱的教师啊!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值得炫耀的丰功伟绩,就是这么一班子平凡的老教师,用他们无私的情怀,高尚的师德,严谨的工作作风,支撑起了我们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他们无愧于蜡烛、园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他们为师者,不仅传道授业,更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楷模,让我们向这些平凡工作中的伟大灵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11-11-20
第五篇:《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的写作特色
分析《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的写作特色
本人物通讯富有生活味、人情味、文学味,描写形神兼备,选材精细。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因为工作才有意义。在描写“鱼片”的生活、工作中,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写“鱼片”在助学生涯中的事迹,语言,如实纪录了“鱼片”的生活,而不是工作,但“鱼片”的崇高形象顿时因此在读者的心底树立起来,而且矗立成一座永久的丰碑,让人敬仰。写事迹不能通篇罗列功劳,交待过程,还要对他的言行进行生动形象的画龙点睛的刻画和描述。这期间,对他的言行的描写,除了增加生活气息,使之更为可信,拉近了英雄与读者的距离之外,还从另一方面挖掘了“鱼片”的性格。“还有好多事,忙不赢哩。”这一句话,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使人物形象充满动感,使作品富有生命力,让人更为觉得“鱼片”的朴实无华“。
文中溢满的人情味让人物形象更为可信。这么一个令人佩服的人物,“酷爱运动的他何尝不想多看几场电视转播,欣赏运动员争金夺银的场面。但是他知道,小艳下学期的学习费用还没着落,贫困学生需要他!他临走时对妻子说:‘我早去早回,回来和你们看奥运。’”“每年大年初一都带领家人去炎帝陵祭拜的他,教导四岁的女儿8个字: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等。文中对他的事迹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用富有人情味的语言的描写,让人物更为贴近,让他的选择和人生目标追求更为感染。因为处处充满着人情、人性味。
而文学味则让人物形象更鲜活。人物通讯中,这种简洁明快自由散文化的写法,使人物通讯最有条件成为“艺术品”。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从形式到结构上打破旧框框,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使作品更为出色。认识和不认识的车友、网友纷纷在株洲、长沙等地举行悼念活动,在炎帝广场,在湘江边,点燃盏盏烛光,漂送河灯。中国的、外国的成千上万的人们在网上寄托哀思。一网友留言:“鱼片已超越生死界限。身躯倒下,灵魂却永远飘飞在我们心里,飘飞在山水之间,鱼片不朽!记者的痛感和祝愿,既写出了“鱼片”对大众的影响,一方面丰满了新闻人物形象;同时,也倾注记者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这些文字看似闲笔,却胜过一些未必有效的故事材料。它其实也是“写真”,写出了当时记者的真情实感。新闻作品不是冰,但也不是火。但文学笔调,往往如同画布上的一抹曙光,让人心生暖意。
同时本文的细节描写,选材引用,同样出色。对于关键性情节,精雕细刻,着意渲染,一般情节一笔带过,整个通讯有张有驰,详细得当。而选材和对“鱼片”和其他人的话语的引用,选择其当,使人物得到生动的再现。
总之,这是一篇不错的人物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