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版本1)

时间:2019-05-13 02:5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版本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版本1)》。

第一篇:教育学(版本1)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具有相对性,专业性,在一定形式与机构之中实施,对象特定。)

<“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学教育”。2.研究历史:休伯《英国的大学》;纽曼《大学的理想》,“博雅教育”。[美]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高等教育”课。[英]阿什比《大学的社区》,《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1978年8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1984年潘懋元著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出版。3.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树立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实践,提高工作自觉性。(2)有助于掌握正确的高等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提高从事高等教育实际工作的能力和创造性。(3)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高等教育活动的科学方法和工作规程,提高我们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4)有助于我们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实际工作中研究高等教育,把我们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成果。培养“实践反思型”教师。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古希腊的“雅典大学”、古埃及的“亚力山大学”以及中国的稷下学宫、太学,都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1.西方古代 专门性学校:(1)两河流域:A宫廷学校和官职学校;B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2)古希腊:“雅典大学”。A修辞学校:“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B哲学学校:柏拉图,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增“四艺”,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博物馆和图书馆:古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古伊斯兰,清真寺。

2.中国古代(西周-19世纪中叶)(1)西周大学:“学在官府”。天子,“辟雍”;诸侯,“泮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目的是培养有纲常道德观念,又有文武统治才能的新一代统治者。教育家:孔,孟。教育理论:《大学》《学记》。“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私学:春秋,齐国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书院:始于唐末。江西庐山白鹿洞,湖南衡阳石鼓,河南商丘应天府,湖南长沙岳麓。

(3)太学:其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汉五帝时专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博士弟子。3.西方近现代

(1)中世纪大学:

11、12世纪。意,波隆那大学、萨莱诺大学;法,巴黎大学,“母大学”;英,牛津、剑桥。

特点:行会性(同乡会、教授会),自治性(独立审判、免赋税兵役、罢教迁校),国际性,专业性。教学:“七艺”;法学(民法、教会法);神学(《圣经》)。

教学方法:读课,辩论。

局限: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松散;教学繁琐、经院哲学。

意义:是最早的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的高等教育机构,确立了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孕育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在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带动了其他教育层次的发展,为科学的体制化提供了温床;在某种程度上孕育着尔后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预示资本主义黎明时期的到来。(2)近代化: A制度化分层:[法]孔多塞方案:五阶段:初级小学校、高级小学校、中等学校、专门学校、大学校。B世俗化:“新大学运动” C国家化:[法]帝国大学,学区制。

(3)德国高等教育改革:

洪堡思想:A“完人”教育目的观;B纯粹科学的教育;C建设新大学的原则:一是教育与科研相统一;二是学术自由(大学独立自主,学者思想言论自由,教学过程自由)。

柏林大学意义:A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B设立“习明纳尔seminar”和研究所;C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D孕育了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4)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莫利尔法案:州立,农工,赠地。威斯康辛思想(范海斯):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C把知识转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和经济服务。(高校三大职能)4.中国近现代

(1)清末民初:京师同文馆:1862年,北京,最早、最具代表性、最富高等教育性质。京师大学堂:完整意义上的大学,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癸卯学制”:初、中、高三阶段。高等学堂,预科;大学堂,本科;通儒院,研究生教育先河。蔡元培:学术自由,以学为本,教授治校。

(2)建国后:高教改革:1985,改变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1992,新一轮“院系调整”,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1993,启动211工程;1998,拓宽专业口径,减少种数; 1999,《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法律: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1.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内容

(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其方向。办学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其利益追求。谁有资格入学。(3)政治任务影响其重点。教什么。(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其主要环节。办学思想。(5)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高教 机会的扩展。更多人入学。(6)建立国家高教体制。国家直接办学、规范。2.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性质

(1)直接作用,指国家政治制度撇开中介手段,直接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如规模、速度、目标、体制更新、内部效率、资源配置、领导权限等。

(2)间接作用,主要表现政治要求、政治观念、政治利益通过间接途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

[美]舒尔茨、贝克: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总是那些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较多的国家。**4.经济与高教发展的一般关系

(1)经济制约高教的发展规模。(2)经济制约高教的发展决策。

(3)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各级各类大学。

(4)促进高教终身体系的形成。**5.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关系(1)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高等教育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调节。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划的调控。

**6.经济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1)经济水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表现和意义越来越明显。(2)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变化。

(3)经济发展改变了高教的功能,为高等教育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展人——发展社会)(4)经济发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

*7.科技进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1)促进了新的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拓宽了其发展空间;(2)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丰富了其内容;(3)改革了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4)促使高等学校强化科学研究;(5)强化了高等院校与产业联系;(6)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为其发展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政治价值:

(1)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延续 ①促进社会政治目标的实现。A直接为统

治阶级培养政治领导人才;B通过培养其他

高级专门人才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提高其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能力。②维持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A高等教育通过适应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社会政治阶层的重组;B某些社会阶层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增加其文化资本,从而提高其政治地位。

(2)高等教育推进社会政治生活

①高等教育通过提高统治阶层的文化水平而使管理趋于科学化;②使整个社会的法律趋于完善,决策更趋民主;③还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从而增强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3)高教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所谓个体政治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政治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以适应社会政治生活的过程。社会成员的个体政治化水平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影响个体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的有家庭、社会、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

其中学校教育则发挥着强有力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主流政治得以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场所。

**经济价值(1)高等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提高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正越来越多地替代着其他生产要素,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等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生产效率,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了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提高个人处理经济条件变化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分配能力”而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3)高等教育能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①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②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少。③对教育投资的增加,可以提高全社会中劳动所得所占的比重,降低财产所得所占的份额。

文化价值:(1)大学亚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大学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为上。”

(2)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的文化。2.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

(1)提高个人知识与智能水平;(2)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3)促进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3.高等学校的职能: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2)发展科学研究的职能;(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威斯康辛思想”: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五章、高等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辨正

目的:在一定的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宏观、抽象。

目标:培养人的质量与规格。广义的目标即目的,狭义的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2.高等教育目标的概念及性质

概念: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和专业规格。性质:(1)主观性。(2)客观性。A对存在的反映,B实践,客观化。(3)复杂性。A对“人”的理解复杂,B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复杂。

*3.高等教育目标的作用

(1)导向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作用。(2)调控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3)检验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4.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主义:(1)高等教育目标首选是为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总和——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所决定。(2)还应按照人的需要来确定。A人要在社会中发展自己,B高等教育的对象身心发展有自己的内存规律,不因外界影响而变化。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1)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2)大工业生产不仅向劳动者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3)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6.人的全面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心与身(2)道德与才智(3)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4)知识、智力、能力。

***7.素质教育

外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

内部:重级课程结构设置,打破专业壁垒,文理交叉。

素质定义: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通过个体认识、社会实践养成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各方面(德智体,心理生理)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人素养的内化。兴起背景:(1)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迁移、转化的要求。(2)社会发展要求:合作能力、伦理观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社会进步(文明、公平、民主、公正、博爱)的要求。(4)德才兼备,身心和谐。(5)终身教育。(6)教育自身发展。定位:(1)理念:非针对专门专业。(2)过程:非阶段性。(3)环境:双方积极性,学风、校风。

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1)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2)学会选择。(知无涯)(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4)发展情感。(落后于认知)(5)转化为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8.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类型: 层次:本专科、研究生。

种类、专业:哲经法、教文历、理工农医军。

人才类型: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学术人才与实用人才、通才与专才。

9.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1.专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种类,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单位。2.专业层次与种类结构

11个学科门类“科”、71个专业种类“类”、249种具体专业“种”。3.专业模式

大专业模式——通才教育,美英法德日;小传业模式——专才教育,前苏。4.课程结构

纵向: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横向:必修、选修。5.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推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6.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1)科学性(2)量力性(3)满足性(4)过程性(5)经济性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1.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认识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认识活动。即以认识活动为起点,通过掌握他人和前人的间接经验发展能力、经验以及态度倾向的过程,是包含认知和交往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A认识已知:书本、间接经验。B非独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再发现。C可控制:有时间、范围的限制。(2)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3)是全面发展的过程,既授业,更传道。3.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专业理论性;独立性;创造性;实践性。4.教学原则及其性质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性质:(1)实践性。(2)客观性。(3)反映教育目的:阶级性,时代性。(4)发展性。**5.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各科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教学原则。

要求:A确保教学的方向性和科学性。B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C充分发掘教材内的思想性。D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质。E言传身教,潜移默化。F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以正确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要求:A教师要通晓所教学课的理论,并了解学生实际,生活生产需要。B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C联系实际,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防止实用主义倾向。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的发展。要求:A明确高校培养能力的任务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B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C提倡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D充分挖掘智力因素。E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教学形式提出不同的培养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实践完成。F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双方双边活动,要求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要求:A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B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学习和思考方法探索创新。C发扬民主,教学相长,造成生动活波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勇于探索创新的能力。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应用直观手段,获得生动表象;并以感知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

要求:A明确直观目的,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运用直观手段。B在直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既从学校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使不同学生都充分发展。

要求:A制度保障;B坚持大纲;C分类指导;D充分利用选修课程;E不歧视学习困难的学生。

(7)博与专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质的内存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

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每门课程、每种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B在专业教育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知识面。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

要求:A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B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C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形式

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法体系。

2.高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1)师生共同控制信息传递。(2)组成教学法的双方在整个体系中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3.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讲解和演讲等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优点:短时间内传授较多信息,效率高。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其中,感染力。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性。B保证科学性。C注重思想性。D要理论联系实际。(2)问答法:(答辩法、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已知并获得新知。优点: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和较大的兴趣。

要求:A课前充分准备。B精心设计问题。C提问要面向全体同学。D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3)讨论法:(辩论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围绕着一定的问题,经过认真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或小组里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独立获取知识和培养智能。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能力、合作能力,开阔思路,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要求:A选择好讨论的课题;B设计好讨论课的结构;C灵活引导与控制;D注意小组讨论的成员组合和环境;E及时引导。(4)实验实习法: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技巧。优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A要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有关学生教学实习和生产劳动;B结合教学、科研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与新产品的试制和开发,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产品,特别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演示法。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电影等)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的表演、实验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6)参观法。(现场教学法)

(7)自学指导法。(8)练习法。*4.教学方法的现代化:(1)发现教学法。(科研式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有答案)(3)案例教学法。(评论,非结论)(4)程序教学法。(CAI)(5)暗示教学法。(舒适,乐趣)(6)电化教学法。(视听教学法)5.教学工作体系:是教学组织形式 以及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总称。6.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它规定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和方式,安排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基本形式:班级上课制。优点:(1)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发挥。(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A不利于因材施教,B限制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选修制:萌芽于德国,成型于美国。1869年,艾略奥特接任哈佛大学校长,确立了选修制在大学的地位;1917年蔡元培首先在北京大学实行选修制。选修制是一种教学制度,教学管理模式,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有限制或无限制选择学科或课程。学分制与绩点制:(积点制)优秀4,良好2,及格1,不及格0。7.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1)小规模化,(2)短学程化,(3)活动场所多样化。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辅导答疑、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生: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独立作业、解决疑难、自我检查与小结。**9.备课

在深刻理解所教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进程,编写教案的过程。要求:(1)钻研大纲,吃透教材,(2)广泛阅读,储备知识,(3)了解学生,心中有数,(4)制定目标,构思实施方案,(5)编写教案,熟悉教案。

类型: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明确主题、任务;设计教学进程;设计提问、举例;板书设计;教具准备。)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1.科研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1)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A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学校整体水平的标志。B科研是学校发展和水平提升的推动力量。C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D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源泉。

(2)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A跟踪学科发展,有利于改革教学。B科研启发创新。C科研可以锻炼教学骨干。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A科研活动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B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视野;C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D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特质和创新的精神;E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措施。科学研

究是创建学科和发展学科的基本途径。(5)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的现代化,而管理的现代化更离不开强大科学研究成果的武装。

(6)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随着时代的推进日益提升到重要的位置。2.高校科研的特点

(1)研究——基础性,(2)学科——综合性,(3)人才——密集性;(4)信息——丰富性,(5)力量——充足性。3.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向统一的原则。(2)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按比例发展原则。(3)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的原则。(4)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教育科研是高校科研的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1)教学管理制度(2)教学内容(3)教学组织形式(4)教学方法 **5.高校科研的程序

(1)确定选题和申请立项阶段,(2)研究实施阶段。重要。步骤:

A设计研究方案;B搜集资料与实验证明;C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D解释、论证结果。(3)科研成果审核。5类:A理论研究成果;B应用性研究成果;C阶段性研究成果;D教学研究成果;E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4)科研成果的评审和鉴定。(5)研究成果的登记和申报。(6)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师 1.教师的概念

首先必须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含义:(1)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2)专业人员是教师的身份特征。A应达到规定的相应学历;B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C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它有关规定。其次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2.教师的角色特征:(1)传授者;(2)管理者;(3)代理人的角色。

3.教师节: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9月10日教师节。4.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A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的传播科学文化知识。B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其能力。C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是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3)通过知识技术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5.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劳动的复杂性。A脑力劳动复杂,B劳动对象复杂,C劳动过程复杂。(2)劳动的创造性。A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挑战,B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灵活性。(3)劳动的示范性。德高为范。(4)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合作。6.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从教师劳动的特点谈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素养。A普通文化知识,B所教学科知识,C教育学科知识。

(2)教师的专业技能: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能力。技巧:导入、强化、变化刺激、发问、分组活动、教学媒体运用、沟通与表达、结束、补救(个别辅导)。能力:A教学设计能力。掌握和运用教学大纲、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B教学实施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组织,教育机智等。C学业检查评价能力。设计评价目标和标准,收集评价资料,选择和运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分析评价结果。

(3)教师的专业情意:指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和自我意识等。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个性倾向)、专业自我。

职业道德素质:(1)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

(2)职业道德素质。A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根本原则、基本规定。B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核心内容。C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D以身作则,为人师表。E团结协作,有集体主义精神。7.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

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8.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9.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教育法》和《教师法》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公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取得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3)具有教学教育业务能力,(4)具备规定的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聘任形式:招聘、续聘、解聘、辞聘。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管理

1.高等学校管理的特征:学术管理 高等学校管理核心:人的管理

2.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高校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完善组织体系和权利结构,强化学术管理;借鉴目标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努力营造大学组织学术自由的氛围,坚持学术自治和办学自主,坚持教授治校和教师参与管理。

4.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5.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欧洲大陆模式:教授与国家官僚机构相结合。

英国模式: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适度影响结合。

美国模式:教授群体与院校董事及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结合。

6.我国高校管理的组织结构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1)直线型。自上而下,垂直。(2)职能型。多头指挥。(3)直线-职能型。(直线-参谋制)(4)分权-矩阵型。(学院制模式),综合性大学。

校院系三级建制。系建于19世纪上半叶,始于哈佛大学。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培训的学习经历。但是,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制度 1.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集权模式。欧陆模式。(2)分权模式。美国模式。(3)并重模式。2.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集权管理。中央与地方分组管理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

国家教育部和省辖市人民政府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立。

3.高等教育资源的取得与分配

六种类型:政府高等教育拨款,学校企业营利,学生交纳学费,学校社会服务创收,学校科研开发获利,社会捐助。资源配置三大模式:市场调节,政府计划,学校自主。

十三章、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网络化、综合化、终身化、社会化、私营化、等趋势。

2.国家高等教育三阶段 1973年,[美]马丁特罗:精英教育阶段,在校生与适龄人口的比例<15%;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5%-50%;普及高等教育阶段>50%。

第二篇:教育学1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2〃.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第五,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3〃教学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仟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上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它们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要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5〃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6〃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7〃德育内容主要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8〃教学的任务有:(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墓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利〃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9〃学校教育的地位是:(1)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式。(2)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3)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导向和枢纽。

1〃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发展的冲击和影响:(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并引发了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正是人们在自觉适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现代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需要。(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广泛渗透厂科技的成分.具备现代科技素养是时代刘人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使得现代科技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教育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的科技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教学中所采川的新工艺、新技术。使整个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变。

2〃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1)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教师应该情绪乐观、稳定、兴趣广泛,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2)有较强的自信心、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首先,教师应相信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获得成功。其次,教师要有主动进取的精神,发挥自己的潜能。(3)善于合作,兼容并包。教师工作是个体性和协作性的统一,教是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课程标准的作用:课程标准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是国家领导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教师必须全面透彻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该了解相近学科的课程标准.以保证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衔接。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成绩提供了依据。

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3)学生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水平。因此,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4)教学时间、设缶、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有些方法对教学设缶的要求较高;(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这些因素也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5〃班级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冈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设

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甚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足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6〃(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之间: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百的都是由国家规定,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刘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闽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2)教育目的与培养日标之间的区别: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即无论何级教育、何类学校,都要按照这个总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墓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7〃教学过程本质:(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的活动是属于变革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范畴,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间接性:②引导性;③简捷性;④交往性。8〃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几方面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他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2)对社会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泰勒认为,应包括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等。(3)对学科的研究。

9〃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特点如下:(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汁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3)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全面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了可能。(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利〃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4)课程理论。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3〃20世纪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4〃现代学制的改革趋势:(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2)增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把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建构。

5〃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能力素养。与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自我反思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3)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7〃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促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9〃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第三,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1〃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2)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5)改革学生的德育评价制度;(6)充分发挥校外资源的影响作用。

2〃活动课程论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课程应是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通过活动学习和获得经验,培养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3〃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贯彻系统性原则:(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4〃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2)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3)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5)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6〃舒尔茨的教育功能观: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其作用是远远超过被看做实际价值的建筑物、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资本的。人力资源观: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舒尔茨看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并认为人的这种价值是可以培养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作用。但他把人的价值单纯放到人的技能上,忽视了人的思想同样是重要的价值所在。这是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源。

7〃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如何认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统一。(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9〃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应抓好那几个方面:(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发展。(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4)人可以发挥或培养其主观能动性以抵御环境带给人的消极影响。

6〃近代教育的变化特点: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7〃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通过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逐步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方面不断需要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教师专业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适应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专业化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1)教师积极反思。(2)教师成为研究者。(3)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4)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建立职业准人制度、从业教师的基本管理制度等。

第三篇:教育学1

《小孩不笨》观后感

上次课,老师给我们放了《小孩不笨2》这部影片。《小孩不笨2》是一部反映教育题材的电影,拍得生动、深刻,对家长、教师教育孩子,以及孩子的自我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整个故事围绕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展开的,从孩子有“好孩子”到“坏孩子”再到“好孩子”。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子女与父母沟通以及子女教育问题,可谓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光在新加坡,在中国也很普遍。用电影里的原话来说,家长与小孩之间沟通的那扇门已经关了,而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钥匙。其中一位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个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个苹果还是一个好苹果。多称赞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

电影的学谦、杰利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不断地努力奋斗,但得到的却是父母的奚落,这种失落感现在好多孩子都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鼓励和赞赏也在逐渐减少了,总觉得孩子们做得不够好,真的是孩子们做的不好吗?如果当家长的因为缺乏教育而像电影中的学谦走上一条不归路,那挣来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成才爸爸临终前才觉悟的,他不是不爱成才,但是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后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成长和回头。

正因为在孩子进步时,家长没有及时表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好好教育,只是一个劲地责怪孩子,才导致孩子一错再错。剧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说: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其实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作为家长、老师,要做的是要唤醒他身上的好孩子。而唤醒好孩子的方法就是去赏识他们,去多发现他们的优点。

第四篇:教育学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可夫

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3.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6.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

A.个性的自由发展B.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C.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学生各门功课成绩均好,不偏科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C.辐合决定论D.心理决定论 9.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B.《教育法》和《教师法》C.《宪法》和《民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0.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理论基础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 B.《民本主义与教育》C.《大教学论》D.《理想国》 11.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2.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5.“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6.“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1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8.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臣习

A.教学法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19.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好班主任必须

A.注意观察 B.培养良好的班风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了解和研究学生 20.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21.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22.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C.科学性 D.国际性E.终身性和未来性 23.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表现包括

A.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B.教育的世俗化C.初等义务教育的实施D.教育的终身化

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24.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25.《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包括

A.发展基础教育 B.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C.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 D.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E.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6.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

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27.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内容的丰富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C.课程结构的更新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28.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29.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D.激励

E.情感交流

30.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A.政冶教育 B.知识教育 C.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

E.心理健康教育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31.课程计划 32.教育研究

33、教学模式

34、教育途径 35.谈话法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36.为什么说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37.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38.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39.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五、论述题(10分)40.结合教育实际论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六、案例分析(10分)41.下面是一位学生考试后的自我感受,请结合新课程改革,运用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对这一案例中教师的做法进行相关的评析。“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但一想到考完后可以玩电脑游:戏,便好受多了。我认真的做卷子,不知不觉就写完了。老师把试卷发下来做试卷分析,一看,自己是72分,及格了,有进步了,高兴多了。可老师做试卷分析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扎句话,老师就走过来,说让我、不要太高兴,虽然是72分,但是全班第48名,是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刻低下去,我考的再好也考不过人家,我总是失败,唉!”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2.B【解析】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教育漫话》。

3.D【解析】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问题的发展。4.C【解析】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5.C【解析】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6.B【解析】考查全面发展的内涵。

7.B【解析】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在同一阶段是不乎衡的。8.B【解析】严师”和“棍棒”为外在力量。

9.A【解析】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10.C【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

11.A【解析】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学科课程。

12.C【解析】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直接经验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13.A【解析】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认识活动。14.D.【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5.C【解析】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16.A【解析】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相对评价。

17.D【解析】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社会性功能。18:B【解析】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19.D【解析】班主任首先应当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20.A【解析】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技术小组。

二、多项选择题

21.BCD【解析】文法、修辞、辩证法是古希腊“三艺”的教育内容。

22.ACDE【解析】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公共性和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23.ABC【解析】教育终身化是现代才出现的,教育的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特点。24.ABCD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分四个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5.ABE【解析】立法宗旨指的是立法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

26.ABC【解析】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措施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27.AC【解析】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28.ACD【解析】学校教育可能通过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29.BCDE【解析】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功能有: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30.ACDE【解析】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不包括知识教育。

三、名词解释

31.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任务,由 刊杂志,以确保思想上的领导权。

(3)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反映在受教育权上,是否能接受教育也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受教育权一般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或由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及其他方面的条件所决定。36.【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一个教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内面对几十个学生施教,使学生获得统一的系统的知识,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又能促进学生互相启发,相互帮助,发挥集体教育作用。(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37.【答案要点】

(1)首先依据教学任务。这指的是每一节课的具体任务。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由此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就是说,要依据所讲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有自身的学习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因此,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此外,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师的自身教学风格,也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38.【答案要点】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家庭教育不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而是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进行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父母与子女间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情感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运用,不但使子女易于接受,还能受到独有的熏陶和感染。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设有固定的模式,比较自由,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子女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育。

五、论述题

39.【答案要点】(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1

教育学论文

专业:电气专09—1班

班级:教育学(1)班

辅导教师:张羽翔学号: 91 号

姓名:

成 绩:

浅论我国的教育改革

1教育的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成存在并发挥作用。它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国家教育也要求不同,我国也不例外。

教育改革是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教育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

自从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教育就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改革旅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了。至今,中国的教育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中国的教育非改革不可呢?为什么我国的教育改革一改再改,但就是不见效果呢?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呢?

其实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与学生也有一定的关联。

2教育改革需环境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太,改革也不一样。○要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要有一个好的法治环境,好的法治环境或法治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取得应有成效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法治环境不好,必然影响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效果。这如同一个地方的法治环境不好,必然影响这个地方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一样。但时下教育的法治环境与教育改革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已有不少教育类法规,但法治却严重不足,法制与法治很不平衡;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的法治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作为学生,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什么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实这并不是教育真正的本意。教育它应该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它应该像调酒一样,教师只需要把调酒的技巧教给学生就行了,至于要挑什么酒,调什么酒那是学生们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时下很多学校等级化、学生班级的等级化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遭受歧视性对待等不公平现象所造成的不良环境,严重挫伤了改革参与者的改革积极性。

3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改革顺利进行,但是,○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同时还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我国的教育并没有遵循这一点,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的教育改革一改再改,不仅改得多,而且改得快,根本就没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学习。

我们不可否认,教育部改革的初衷是为了使中国的教育逐步迈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学到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东西。但这种教育改革越改越乱,越改越糟。改得越多越快,学生的负担就越重,离素质教育也越远。

其实,我国每次的改革都是少部分人自愿的,根本就没有征得师生的意见,每次教改都把学校闹得鸡犬不宁。我们都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真正的教育痼疾,可这又能怎样呢!教育的改革,使得师生变得麻木、愚钝。可每次的教改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吗?听过他们心声吗?学生为了升学就业,只能任人摆布,就连老师的权利也受到剥削,连教什么、考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像这样的教育改革能取得好的成果,满足人们的要求吗?试问这样的教改又怎能取得成功吗?

所以,要使教育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而不只是对部分的人热衷。

1○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

○2吴全华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观因素》 ○

下载教育学(版本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版本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论文1

    关于探讨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

    教育学习题1

    习题一 (第一~三章)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______,是培养人的一......

    幼儿教育学1

    北京爱福幼师培训学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A.幼儿的活动B.教师的活动C.幼儿与教师的活动D.个别活动 2.人本位儿童观认为。A.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B.儿童是......

    教育学模拟题1

    .幼儿教育学 2.综合性原则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

    1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简答题: 广泛的兴趣 45. 德育的意义(p191) 1.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25.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

    教育学错题1

     学校教育始于奴隶社会初期  西方首先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的是杜威 近代社会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其变化包括 1.公立教育系统的建立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1[推荐]

    教育学部分整理复习资料 判断分析题: 1、 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 答:这句话是正确的。教育的投入是财力,人力,时间的消费。但无形中培养的人才又会成为潜在的生产力......

    1、幼儿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幼儿教育学概说之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等概念;理解“幼儿教育”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