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1.农户收入及其主要来源
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填写收入信息的2056户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在样本农户获取收入的来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种植业,比例高达 75.54%;其次是外出务工,比例达49.16%;再次是养殖业,比例达到31.89%。相比之下,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也较大。
2.农户主要支出
如果不考虑盖房或修房支出,农户支出最多的是教育支出,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大化肥的支出最多,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支出,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支出,分别为893元和161元。即使不计算盖房或修房支出,其他几项主要支出也达到户均 16183元,其中仅4项生产性支出也达到了4120元。
3.农户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看法
对于大化肥、农药、叶面肥等3项生产性支出,还询问了农户对其价格和质量是否满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六个省区农户对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是40.66%和61
三、农户养殖业情况
农户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是猪、牛、羊和各种家禽。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调查的2346户中,饲养畜禽总数为96986头(只),户均饲养规模为41.34头(只)。在填写了养殖业收入的516户中,养殖业总收入为5997081元,户均养殖业收入为11622.25元。
农户之间在发展养殖业方面的差异也较大,以样本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共有329户农户填写了饲养畜禽的种类。其中养殖猪的有132户,占填写农户的40.12﹪;养殖牛的60户,占18.24﹪;养殖羊的71户,占21.58﹪;养殖家禽的59户,占17.93﹪;选择其他的40户,占12.16﹪。饲养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1—15头(只);有45户农户养殖在15头(只)以上;只有4户在100头(只)以上;1户达到5000头。至于养殖收入,共有152个农户填写了此项信息,户均养殖业收入7396.38元。其中最高收入70000元,只有一户。
七、农户贷款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限制了专业农户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贷款农户的总体比例为10.32%,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农户获得贷款。有48.67%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
一、农业生产形势
(一)、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全市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33.46万亩,比去年增加12.3%;单产250.6公斤/亩,比去年增长4.5%;总产58.51万吨,比去年增长17.4%。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及总产分别下降3.1%、增加4.5%、增长1.3%。油菜播种面积224.14万亩,比上年增加0.6%;单产112.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5.4%,总产25.11万吨,比上年增长6.0%。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下降13.6%、增长10.9%、下降4.1%。夏季粮油的单产水平双双创历史最好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加上2004年的粮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粮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比较效益的上升,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来从事粮食生产,一度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扭转,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加之气候条件总体属于风调雨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油实现丰收真正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诸多有利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油菜、小麦的种植方式是撒播,移栽的、点种的油菜、小麦比例在下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做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一些家庭的劳动力外出创业,精耕细作的劳动力保证不了。
(二)林业产值稳定增长,植树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林业实现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加2.8%。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明传电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根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0.4万亩,占预下达任务的104%;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124公里,林带造林94公里,分别占任务的104%和94%;完成四旁植树2010万株,义务植树1460万株,占任务的105%和108%。
(三)畜牧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畜牧业实现产值2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肉类总产20.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13.77万吨,增长1.1%;羊肉产量4145吨,增长16.3%;家禽肉产量58214吨,增长6.3%。禽蛋产量61179吨,增长3.7%;牛奶产量3378吨,增长199.0%;蚕茧产量2851吨,增长12.3%。但是大牲畜存栏28.97万头,下降5.0%;生猪存栏165.58万头,下降1.6%。
(四)渔业产值、产量、效益全面上升。上半年实现渔业产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水产品产量100977吨,增长6.3%。今年以来雨水充沛,市场行情走高,各地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渔业的投入,表现为增加了鱼种投放数量,加强了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渔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根据调查,今年渔市行情一直看好,产销两旺,常规鱼类价格上扬近30%,是整个农产品中增幅最高的。在渔业大县和重点区域由于渔时和渔市的拉动,渔业收入成为渔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二、农民现金收入和支出双双快速增长。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34.2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83.3元,增长26.8%,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37.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38.5元,增长10.9%,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52.1%;转移性收入人均107.9元,下降1.0%。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收入267.9元,增长34.2%;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0%。农民人均现金支出897.1元,增长16.5%,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05.4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7元,增长21.1%。
四、农村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有升有降。
1、我市今年油菜籽取得了单产和总产双增加的好收成,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全市平均收购价格只有2.2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
2、全市优质小麦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2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9.9%。
3、原粮及成品粮的价格全面下降,与上月比,早籼稻1.56元/公斤,下降6.3%;中籼稻1.48元/公斤,下降6.3%;晚籼稻1.76元/公斤,下降5.4%;粳稻1.80元/公斤,下降3.2%。
4、名优茶叶价格上扬。六安瓜片均价上扬30%,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等名优茶均价也上扬15%以上。
5、水产品上市均衡,价格一路上扬,常规鱼货价格上扬30%左右,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上扬40%以上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市迅速掀起了宣传高潮,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车、横幅、标语、明白纸等工具,面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各级农村工作部门组织大批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市政府多次组织开展良种补贴、农业税免征等政策落实情况检查。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各地对农民的“一免征、三补贴”的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进行改革,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在全面推行“一卡式”服务,避免了中间环节,使得每一个农户应该得到的补贴,直接到银行支取。从对舒城、霍山、金寨三县的调查,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增长点是兑现国家的惠农政策所得到减免和补贴。据测算,我市兑现国家税收减免等惠农政策使得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抓手,千方百计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项目、协调贷款、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争创品牌,积极参与推介,扩大知名度,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第五届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上,我市40余家企业、120余种农产品参展,展位数18个,达成招商引资、农产品贸易合同15项,总金额达3.63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在今年初进行的六安市名牌农产品评审会上,30个农产品被评为六安市名牌农产品。我市霍山县被命名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4家龙头企业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还组织全市近10家龙头企业参加全省农产品进超市培训,并与相关公司进行对接洽谈,效果明显。
五、问题和建议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今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认真全面落实,气候条件的风调雨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去年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带来比较效益上升的惯性。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农业生产的效益提升没有持续的、有规律的道路。从报表资料分析看,由于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较快增加,抵消了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一是兑现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农民外出创业收入的增长。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国家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情况的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和特征 总体而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实施下,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组织有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初显的特征,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综合各区县情况来看,全市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耕地、茶园流转以出租为主,山场以林权拍卖为主。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参与流转的除一般农户外,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业大户、外来投资商等,呈现出多元流转趋势。三是流转取向特色化。土地流转经营范围从以种植粮油为主,逐步扩大到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流转经营规模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就业,相应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推进了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二、值得推荐的几种类型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符合地方实际且效果良好的流转类型,现归纳推荐如下:
能人大户带动型。即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外出返乡农民和致富能人二次创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项目优势,领办或创办农业项目,带动农户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黄山区三口镇农技站站长严长杰利用技术优势,转包了集中连片的水田200亩,进行规模经营;黟县返乡农民孙同苗利用在上海打工期间学到的芦笋种植技术和其他资源,于2009年流转耕地50亩,规模种植芦笋,效益良好,并正在扩大规模。
特色产业牵动型。通过选择市场前景看好、适宜地方发展或者是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达到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祁门县药谷公司依托新安医学优势,流转荒山2000余亩,规模种植金银花,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并联合合肥工业大学进行科技研发,综合利用金银花的药用价值,开发各类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休宁县庆元堂徽菊公司依托徽州贡菊优势,大打有机牌,在商山镇流转土地665亩,建设大规模的有机菊花标准化基地,再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流转户和周边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拉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一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成片租赁农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与农户联合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农民技能,带动农民致富。较为典型的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屯溪植物大观园,不仅带动奕棋镇朱村农户发展苗木基地,且组建了振化苗木合作社,以无偿提供苗木等方式,组织附近村民发展苗木生产,每年合作社返利35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工变技工的转化,呈现出“屯溪区苗木市场遍布朱村村民”的景象。歙县霸王山生态农业公司流转集体林地1400亩,规模种植银杏、杨梅等经济作物,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该公司还流转了摇铃湖等水面,发展霸王龟等珍禽养殖,种植荷花、茭白等作物,并拓展为乡村旅游景区。休宁县荣山茶厂投资兴建黄山茶文化生态农业产业园,流转集体茶园5680亩,租金以逐年递增模式结算,仅2010年,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农户8000多户,辐射带动3万茶农增收致富。
合作组织发动型。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企业化形式,农民以承包地作股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徽州区竦塘苗木基地按照“公司+村委会+农户”组织形式和“基地+合作社+农民”经营模式,通过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1100余亩,规模种植苗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且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为发挥土地资源作用壮大集体经济作出了典范。歙县建新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流转国有歙县特种经济林场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种植基地共计2250亩,计划在5年内使雄村乡油茶基地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十二都木竹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山场流转转包农户荒山830亩,建设优质丰产油茶基地,立体种植良种香榧、山核桃,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预期可使该村林农人均增收2000元/年。
立体综合提升型。该类型是在黄山区发现的一种新型流转方式,既黄帝源景区林坑村民组的香林乡村项目。香林乡村公司按农田500斤稻谷/年〃亩、林地60元/年〃亩的价格租赁该组村民全部农田和林地,以拆一还一的原则将全组12户农民搬迁到新建的村民住宅小区,组建兴宏农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自然农耕种植法,建设高端的集生态农业、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守净农庄和“至乐山谷”度假村。通过该运作方式,有效确保了农民增收,农户常住人口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人均收入约6000元和稻谷约350斤,还可通过参加农庄务农领取农工工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村的整体风貌,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
调研组认为,这些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类型,极大调动了流转双方的积极性,有效确保了各方权益,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并积极推广。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良好,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流转机制不活、渠道不畅通、管理不规范、利益保障缺位等实际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一)对流转工作缺乏全面理解,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事而疏于管理,甚至有极少数地方尚未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发放没有全部到位;有的盲目地夸大土地流转的作用,漠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地方不结合当地实际,以行政命令推动土地流转;有部分基层群众由于信息渠道窄、来源少,加之文化程度低,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甚了解,存在着畏惧、茫然的心态,要么不敢流转,要么无序流转。
(二)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流转机制不活。中介组织不健全。虽然各地基本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受农经、林业管理人员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只能承担基本的权证变更登记和监督等工作,无法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重要资讯。纠纷调解仲裁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区县尚未建立相应的仲裁机构,即使建立了机构,也缺乏有效的调解和仲裁手段,其实际作用发挥非常有限。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我市尚未出台林地流转办法。部分区县的林权流转办法没有及时修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农民恋土情结浓,农村社保体系弱,流转意愿不强。由于山区农村地理、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贫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把土地看成是“保命田”、“退路田”,要么宁荒不转,要么漫天要价。少数城郊农民期盼城市扩容一次性买断土地,以获得眼前短期高额收入和补偿。偏远山村的农民因交通闭塞,道路不畅,而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对流转兴致不高。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土地流转后造成的客观失地农民的各种生活保障无法确保,农民只能简单地把“土地作为最大的社会保障”紧握在手,不肯或者不敢流转。
(四)流转要素市场建设不平衡,管理不规范。要素市场不平衡。虽然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比较到位,但对资源资产的评估没有统一执行的标准和办法,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脱节。耕地要素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为耕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服务。制约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变更农用地使用用途情况偶有发生,少数外来投资商流转林地重林木采伐轻资源保护和造林更新现状突出,对其制约处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执行也不到位。合同违规违法多。流转期限超出承包期、发包方未备案、直接与乡镇政府签合同、权益分配不明确等等问题比较普遍,流转双方权益无法保障。农户间的代耕代种绝大多数只达成了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维护权益将无凭无据。档案管理较松散。个别乡镇、村对土地承包合同及相关流转档案管理不严,档案遗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权证变更不及时。部分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疏于权证管理,未主动及时跟踪服务,致使农户间互换、转让土地的权证变更登记不准确。
(五)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流转效益不高。在当前政策框架的客观操作上,某些政策不相配套,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比如如何发挥林木限额采伐指标管理对林权流转过程中的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的作用还有待完善提高;流转耕地无法抵押贷款,林业生产资金回笼周期长,融资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未能真正补到流转后的种植者手中,影响着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四、促进规范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稳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是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结合黄山山多地少、耕地零星分散的具体实际情况,现就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稳定政策为前提,提高思想认识。
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前提,既要看到土地流转是形势所趋,也要深刻认识到市情和实际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黄山实际引导土地流转,避免盲目流转、行政流转。要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基本国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长期稳定。要加强干部教育。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结合黄山实际正确认识土地流转工作,要主动做好服务引导,而不能盲目推动。要提高群众认识。多途径、多渠道在群众中开展土地流转宣传,提高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既要让群众知道“主动权”一直在他们手中,承包权不会因流转而改变,更要通过成功的流转典型、可观的流转效益触动引导农民主动流转。要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着重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和知识培训,强化壮大集体经济意识,发挥村、组基层组织在流转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典型示范为引导,稳步推进流转。
总结经验,发现典型,稳步推进。深刻总结土地流转经验教训,在认真分析不同案例,提炼成功运作模式,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不断完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开。以优势产业带动流转。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牵头推动土地成片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以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升土地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结合重大项目引导流转。以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要节点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契机,引导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
(三)以权益保障为目标,维护和谐稳定。
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切实保障各方权益。土地流转要以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为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保障受让方的合法利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体现出土地所有权者的利益,利用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特别要加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制度,尝试在流转过程中直接缴纳社保费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土地流转。
(四)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出台土地流转细则。要依据政策法规加紧修订完善黄山市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办法或细则,明确耕地和林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规程。各区县也应及时跟进,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文件,指导、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工作。要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六中心一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出台森林资源流转招标拍卖等办法。特别要加快建立耕地流转要素市场,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纠纷仲裁、供求信息、政策咨询、中介服务、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要加强农经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各级农经机构,配齐农经从业人员,加强政策学习和业务指导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耕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和林权流转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鉴证制度;要积极推行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开展土地流转合同清查,对不规范的合同及时更正完善、登记备案;要加强对乡镇档案管理的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的相关档案完备齐全。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土地抛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土地资源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等行为发生;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变相开发房地产等行为,确保土地流转不留遗憾,更不留后患
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收入来源基本情况
在我市常住户中,有11.80万户的依靠家庭经营获取收入,占常住户的50.24%,依靠工资性收入的11.02万户,占47.24%,依靠其他收入的0.59万户,占2.52%。
3、我市农村常住户耕地经营和口粮来源情况
普查结果表明,到2006年底我市常住户从户籍所在村集体承包过耕地的户21.63万户,占常住户的92.13%;经营耕地的户21.03万户,占89.58%。租入或租出过耕地的户2.46万户,占10.47%,实际经营耕地面积174.14万亩,户均经营8.28亩,人均1.76亩。从口粮来源看:有18.33万户的口粮来自自产,占常住户的78.06%;口粮靠购买的户5.07万户,占21.61%;口粮救济户0.08万户,占0.33%。
二、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特征
通过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生产的领域,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比重高达90.67%,家庭经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农户数较少,参与土地流转的户数很少,即便是经营非农行业的户,也多集中在规模小、收入低的行业,这些特征反映出我市农户收入渠道单一,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还是农业生产经营,且经营理念有待更新、经营渠道有待拓宽。
三、转变家庭经营方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是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靠政策、二是靠投入、三是靠科技、四是要不断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近几年中央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扶持;取消农牧业税、实施种养业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等等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投入。
在目前农村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家庭经营状况决定农户收入的高低。我市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占种植面积大部分的露地作物只能收获一季农产品,仅仅依靠土地经营增收难度很大,在我市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1.29万户,占常住户的九成以上,非农行业经营户只占到不到一成的比重,因此,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使我市农户的家庭经营方式和理念得到改变。
1、大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我市农户经营非农行业的总量偏小,影响到家庭经济总收入。在经济发达省份,农户家庭非农行业家庭经营所占比重较大,收入也主要依靠非农行业经营或务工。虽然在我市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较多,但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工资收入较少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长期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有限。目前,在我市农村常见的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形式是小车间、小作坊、店铺、饮食店、跑运输、私人承包小规模建筑工程等。
要想有效、稳定的增加农户收入就应该在拓宽农户家庭经营渠道上下功夫,改变目前农户家庭经营单一的现状,尤其是要在经营非农行业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要利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的有利因素,不断提高从事非农行业家庭户的比重。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上向家庭经营非农行业的户在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促进农户兼业和从业提供有效途径农村二三产业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弹性大,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是农户兼业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加快乡镇集体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二篇: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选择某市中连乡民主村3户农户,对每户农户2009种植业基本情况、养殖业基本情况、林果业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务工情况以及家庭支出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中连乡民主村是一个人口不到600户,只有2000人左右的小村。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收入情况:
1、种植业基本情况:
主要种植各类蔬菜,如辣椒、白菜、南瓜、黄瓜等等,也有农户种植花生、玉米等,但大部分农户一般都是小面积种植,供自家食用,也有部分用来销售。
2、养殖业基本情况:
养猪是近几年来影响农户较大的产业。近几年猪肉涨价,一头可净赚1000元左右,如此大的利润导致原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纷纷改投养猪进而改变了农村产业分布。村里多以家庭散户养猪为主,生猪一般可卖9.4元一斤。其中饲料是一个重头,一袋饲料140多元,而一头猪平均吃掉四袋饲料,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但养猪的高额利益,村里以养猪致富的也有不少。农户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3、林果业基本情况:
民主村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为柑桔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但一般农户柑桔种植量并不多,一亩地平均年产3000-5000斤,年产5000斤已经达到极限了,假如一户一年卖柑橘1万来斤可赚5000块钱,而近年来化肥的大幅度涨价使农户的负担越来越重。除去化肥的花费后就只剩两三千的利润。如此低的回报率不禁让农户心寒。因此,少量种植的柑桔主要供自家食用,多余的分给亲朋好友或就近销售。
4、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基本情况:
由于民主村工业落后,手工业收入低,服务行业不发达,所以民主村农户一般很少从事此类劳动,此类收入基本可忽略不计。
5、家庭成员务工情况:
村中外出务工人员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80、90后,如果不是在上学,就是外出打工。由于物价上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从作物种植到日常的吃穿住行,不是靠单薄的纯传统产业可以支付的起的。因而很多人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投身外出打工的行列。他们看到的是外出打工的相对于纯农业较高的回报率和部分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的思想。
二、家庭支出情况:民主村农户家庭支出主要为生产成本、生活开支、子女教育、医疗开支。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劳动力外流严重。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物价上涨给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日常消费及各类开支不是靠单薄的纯传统产业可以支付的起的。因而很多人
放弃了传统的务农形式而投身外出打工的行列。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当然我们对这种现象无可指责,任谁都会被高回报率吸引,且这种养家糊口的方式也在各地区广为认同。但事实证明,外出打工的行列并非想象的吃香。一个人在外需要承担生活所有的开销,养家糊口成了不现实的空想。轻壮年出走又面临了新的问题。原先的农业由谁来管理?现象表明,老弱病残挑起了繁重的农务。而有些土地也开始荒芜,引起了资源的浪费。指望外出打工推动经济发展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该反思,以这种形势下去,谁来推动经济?哪种形势才能带领民众真正致富?
2、农民素质偏低。民主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8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8%。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不够高。大部分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很多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基本上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3、低保,医疗保险等福利问题。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其本质目的是改善百姓的生活。而医疗保险,低保等问题也成了真正惠及百姓的关键。低保问题也并非表面现象那么明朗。许多孤苦无依的老人唯有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过活。日常的营养摄入根本不够,生活清贫如此却无人问津。更有反映所谓的低保并没有落实到实处。由于一些暗箱操作使得农村真正低保的农户没有得到低保而相对富一些的农户却莫名其妙的有权享受低保政策。养老保险的政策也由于投保费用高而未能实施。很多问题村民看在眼里却憋在心里,有不平却不知道提出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政府也只是做了表面工夫,未能真正替群众考虑到所有问题,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4、贫富差距问题。新农村推动了村经济的发展,在表面光鲜亮丽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贫富差距甚大。富者拥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产不在话下。这样少数一批人通过大规模养殖种植或承包农业来发家致富从一开始的小规模经营到后来利用廉价劳动力逐步扩大规模。投资工业带来的巨大利润更是吸引富者集资生产。而贫困户既无资金支持又无知识储备,即使有心致富也无能力集资。虽说一个地区的发展肯定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但事实证明贫富两个极端正在不断扩大,很少有人注意到贫困的农户还住着黄土茅草屋,而富者却开起了奔驰宝马。虽说村里一些富裕者兴办工厂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但实际上是压轧廉价的劳动力,不提供技术资金,贫者想富也难。
5、物价上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归结到底一切问题都跟物价上涨有关。我们清楚地看到,菜价涨了,药价涨了,化肥价涨了。农业生产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农户的大部分收入。由于农业投资大,获利周期长,收入微薄,给农户带来了厌农情绪,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断上升的物价和停滞不前的收入水平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可以看到农户的购买能力在下降。涨价的一系列变化变化慢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导致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现象,地区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四、建议:
1、立足农业特色。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部分人轻视农业生产,嫌乡贫旧的思想等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
乡镇的农业特色,创造品牌效应,促进农户收入的提高。加强精神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嫌乡贫旧的思想。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政府政策应该公开化明朗化。村民应该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些政策之所以难以实施是因为政府没有与村民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例如养老保险遇到的阻碍可通过政府的扶持来解决。针对一些贫困户可实行暂时补助的政策,先由政府承担一部分费用,等受助者有能力偿还了再停止补助。实行人性化的政策管理。而低保问题应给予严格的等级划定并适当提高低保费用。
4、贫富差距一直存在但我们可以尝试缩小这一差距。实施互帮互助原则。有经验的成功者可以给贫困者传授经验与技术。而政府应该在技术与资金上给予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计划、财政、农业、扶贫、交通、民政等部门的优势,为村民创业贷款提供绿色通道。这样可以让创业者无资金方面的顾虑,也可以大胆创业。相关的风险政策也应该及时到位。
5、适当调整物价。物价上涨的问题是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个政策或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变的。我们只能作出适当调整来缓解物价上涨对民众带来的压力。政府已经在逐步发挥它的作用减轻民众负担,各类补贴补助,限制物价无牵制上涨的政策也正在取得一定成效。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间政府与市场,民众的合作配合是置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对农户家庭收入及支出的调查,我对农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农业、农民是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深切地希望党和政府能够更加关注这个新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在切实解决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农村将是改革开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篇:家庭的收入与支出
调查问卷
(说明:为了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现需要您的协助来完成此份调查问卷,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并积极配合,谢谢!)
1.请填写您所在的居住地。
2.请选择您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单选)。
A.3000元以下B.3000---4000元C.5000---7000元D.8000---9000元E.10000元以上
3.请问您家庭的收入来源(可多选)(选“A”请填后面的横线)
A.工资元B.存款利息C.股息或红利D.债券利息
4.请问您家庭的月支出状况(单选)。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3000---4000元D.5000元以上
5.请问您家庭的支出去向(可多选)。
A.食品B.服装C.交通D.居住E.购买保险F.旅行G.娱乐H.书籍、杂志或报纸I.电子产品J.其他
6.请选择您家庭支出的主要去向(双选)。
A.食品B.服装C.交通D.居住E.购买保险F.旅行G.娱乐H.书籍、杂志或报纸I.电子产品J.其他7.请问您的家庭是否有存款的习惯(单选。A.是B.否
8.请问您的家庭在购买商品时更注重的是商品的(双选)。A.价格B.功能C.质量D.外观E.口碑F.品牌
9.请问您的家庭是否会购买名牌(单选)。
A.从不购买B.经常购买C.偶尔购买D.依情况而定
10.请问您家庭购买名牌的原因(单选.第9题选择“A”项的选“”)。A.B.身份的象征C.广告D.他人推荐E.质量好 F.跟随潮流
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第四篇:农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石青乡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
———2012年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关键字】 农民;收入;支出;平衡
盛夏八月,燥热的夏天,到处充斥着蝉鸣。稻谷的谷穗颤微微地垂立在细细的茎干上,谷穗的尖端微泛着金黄。一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是山峰,耸立在上面的是一棵棵有一定年龄的树,下面是密密的草,随风招摇,仿佛在招着手向你打招呼。村民们,有的冒着热暑穿梭于果林间寻找蝉壳;有的摇着一把半旧不新的圆扇坐在大树下聊天乘凉;也有的在家看着电视吹着风扇昏昏欲睡。一路走过一路打招呼,三姑六婆,这就是我的家乡,到处充斥着浓浓的乡情,这儿有我的家人。我的根就在这。这儿有勤劳而节俭的农民,他们朴实而快乐,只愿守着自己的根。但是若只是按照原本的方式生产如何致富,因此在此,我做了一次调查,针对我村的乡民的收入与支出,并且自行查阅资料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脚下的地,而且部分地区已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从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以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且农民的收入的来源中农业种植收入占了75%,外出务工收入占15%,其他收入占5%,由此可见,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种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而且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科技投入,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其他因素,其中科技投入是影响农业收入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我村应彻底贯彻实施科教兴农。而支出方面,根据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家庭最主要的支出中基本生活占了30%,教育和农业种植占了20%,养老占了10%,住房、医疗和其他方面各占5%。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农民的家庭支出主要花在了基本生活、农业种植投入和教育三个方面,生活支出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农民收入与支出状况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其一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品低,大部分的人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生产,而且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存在滞销和贱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损失,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销售和产品服务市场。其二,劳动力的宿主不高,农民对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不科学,没有有备无患的意识,全凭少什么才买什么缺什么才用什么,如此这样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种对农业、畜牧业采取的粗放式的管理不仅致使农作物、牲畜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不利影响,而且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不足,文化水品不高,我走访了当地的学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的教师水品不高,而且当地青年农民中拥有初中文化以上水品的比例仅占15%。其三,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影响农民的消费,主要是商品的售后服务差,而且农民消费负担重,消费购物不方便,存在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农民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申请维护自身权益,村民的维权意识差,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只是打落牙齿和血吞,相关人员缺乏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其四,大多数村民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而且村民易受迷信、传销的侵害。
由于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依赖某个单项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决定了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中货币性收入的比重,重视解决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从多方面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第一,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从三点来进行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跳 出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业圈子,跳出局限于传统种养业的小农业圈子,跳出“小而全”的自求平衡的圈子,着眼于大食物、大农业、大市场,使地方和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减少盲目性。二是技术和信息服务工作。抓紧推广一批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有明显作用的先进技术。抓好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三是完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农产品收购的优质优价政策,制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信贷支持办法。四是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调整农业资金投向,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同时,把农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时总结各地特别是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经验,因地制宜予以推广。
第二,搞活农产品流通。着重抓四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农产品购销政策。主要是做好引导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村民直接签订自用粮特别是优质粮产销合同的工作。同时,要抓紧研究和制定部分劣质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的流通政策。二是推广发展“订单农业”的经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以销定产。三是加快以“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重抓好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四是积极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农民专业运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改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在搞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运销组织投资“龙头企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规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现每一个地方都是新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是农村向城镇发展。
第五,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科技部和农业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围绕《纲要》的落实,我们将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科研方向、结构与布局;推动科研与生产结合,大力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经济实体,积极鼓励企业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逐步实现应用型农业科研单位的企业化。二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重点引进节本增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及储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三是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规模,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转变机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的发展越加重要,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更加和 谐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第五篇:农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石青乡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
———2012年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关键字】 农民;收入;支出;平衡
盛夏八月,燥热的夏天,到处充斥着蝉鸣。稻谷的谷穗颤微微地垂立在细细的茎干上,谷穗的尖端微泛着金黄。一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是山峰,耸立在上面的是一棵棵有一定年龄的树,下面是密密的草,随风招摇,仿佛在招着手向你打招呼。村民们,有的冒着热暑穿梭于果林间寻找蝉壳;有的摇着一把半旧不新的圆扇坐在大树下聊天乘凉;也有的在家看着电视吹着风扇昏昏欲睡。一路走过一路打招呼,三姑六婆,这就是我的家乡,到处充斥着浓浓的乡情,这儿有我的家人。我的根就在这。这儿有勤劳而节俭的农民,他们朴实而快乐,只愿守着自己的根。但是若只是按照原本的方式生产如何致富,因此在此,我做了一次调查,针对我村的乡民的收入与支出,并且自行查阅资料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脚下的地,而且部分地区已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从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以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且农民的收入的来源中农业种植收入占了75%,外出务工收入占15%,其他收入占5%,由此可见,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种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而且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科技投入,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其他因素,其中科技投入是影响农业收入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我村应彻底贯彻实施科教兴农。而支出方面,根据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家庭最主要的支出中基本生活占了30%,教育和农业种植占了20%,养老占了10%,住房、医疗和其他方面各占5%。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农民的家庭支出主要花在了基本生活、农业种植投入和教育三个方面,生活支出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农民收入与支出状况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其一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品低,大部分的人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生产,而且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存在滞销和贱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损失,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销售和产品服务市场。其二,劳动力的宿主不高,农民对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不科学,没有有备无患的意识,全凭少什么才买什么缺什么才用什么,如此这样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种对农业、畜牧业采取的粗放式的管理不仅致使农作物、牲畜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不利影响,而且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不足,文化水品不高,我走访了当地的学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的教师水品不高,而且当地青年农民中拥有初中文化以上水品的比例仅占15%。其三,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影响农民的消费,主要是商品的售后服务差,而且农民消费负担重,消费购物不方便,存在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农民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申请维护自身权益,村民的维权意识差,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只是打落牙齿和血吞,相关人员缺乏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其四,大多数村民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而且村民易受迷信、传销的侵害。
由于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依赖某个单项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决定了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中货币性收入的比重,重视解决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从多方面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第一,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从三点来进行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跳 1
出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业圈子,跳出局限于传统种养业的小农业
圈子,跳出“小而全”的自求平衡的圈子,着眼于大食物、大农业、大市场,使地方和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减少盲目性。二是技术和信
息服务工作。抓紧推广一批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有明显
作用的先进技术。抓好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和
技术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三是完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农产品收
购的优质优价政策,制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信贷支持办法。四
是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调整农业资金投向,有选择、有重点地
扶持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同时,把农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
湖还草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时总结各地特别是农民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经验,因地制宜予以推广。
第二,搞活农产品流通。着重抓四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农产品购销政
策。主要是做好引导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村民直接签订自用粮特别是优质粮产销合同的工作。同时,要
抓紧研究和制定部分劣质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的流
通政策。二是推广发展“订单农业”的经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
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以销定产。三是加快以“菜篮子”
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重抓好产地批发
市场建设。四是积极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农民专业运销组织
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发
展的政策,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
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
企业,改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在搞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运销组织投资“龙头企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规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现每一个地方都是新农村,加快
农村的发展,是农村向城镇发展。
第五,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科技部和农业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定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围绕《纲要》的落实,我们将突出抓好
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科
研方向、结构与布局;推动科研与生产结合,大力支持农业科研
机构兴办经济实体,积极鼓励企业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逐步
实现应用型农业科研单位的企业化。二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
进。重点引进节本增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及储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三是加快
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
规模,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
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转变机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
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的发展越加重要,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更加和
谐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