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风险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光大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综述
加强风险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光大银行建立信贷风险
管理长效机制综述
加强风险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光大银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综述
2004年8月31日,随着光大银行南部、东部和北部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正式挂牌,光大银行酝酿已久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终成正果、开始运行。新系统上线、管理架构重组、人员调配走马上任……一连串势大力沉的“动作”接踵而出,再次引起同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
这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是光大银行长期以来持续加强内控建设,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最新成果。改革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复杂程度之高,在光大银行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国内同业也少有先例。
时间回溯到1999年,光大银行整体接收原中国投资银行后,一度使经营活动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的压力陡然增加。怎样处理好发展业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把风险控制到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成为光大银行高级管理层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经过认真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光大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日益坚定了一个理念:必须大力加强内控机制,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在拓展业务与内控管理发生矛盾时,内控优先,坚决杜绝以牺牲资产安全为代价的短暂繁荣。几年来,在“大总行、小分行”经营管理模式下,依托全行“大集中”帐务处理系统,光大银行在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信贷文化建设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光大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实现规范化上市银行与精品银行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重组组织架构:信贷管理垂直化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光大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建设上一直走在同业前列。2003年2月,为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改进信贷风险评价和决策系统,加快信贷流程再造,全面提高光大银行识别、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光大银行开始了新一代信贷风险管理项目建设。新项目按照“信贷控制、审批、业务三条线分离,信贷审批、信贷控制垂直管理,信贷审批、信贷控制职能专业化”的原则,力求通过整合光大银行目前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决策机制、风险监控评价体系和风险检查纠偏机制,进而全面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的资产组合管理、经济资本分配管理、风险准备管理、产品定价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使银行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跃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
经过一年多来的开发测试,9月初,新系统已正式上线。配合系统上线,光大银行对组织结构上进行了调整,使信贷管理实现了垂直化:总行设立信贷审批委员会,将信贷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效分离;将信贷管理部分设为信贷审批部和信贷控制部,强化贷款审批和贷前贷后的审核与监控职能,并形成制约机制;在广州、上海和北京分别设立南部、东部和北部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各自辖区内分支机构授信项目的集中审批;各分(支)行设立信贷控制部,负责低风险授信的审批以及超权限授信项目推荐、贷后检查和放款审核;信贷控制部下设放款审核中心,负责对审批机构批复条件落实情况以及授信材料完整性、一致性的审核,利用放款审核岗的独特地位,实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在总、分行和部门之间适度分离管理,把好资金出口关,既有效地控制风险,又提高审批效率。
新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引入国际先进的评级工具和技术手段,改善了信贷决策流程,实现了信贷业务的过程管理和全程电子化。新的授信决策流程既讲程序和制约,又讲科学和专业,既注重控制也注重效率,既有民主又有问责,充分体现了授信决策的程序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垂直化,为有效遏制和降低短期行为以及道德风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审贷分离:建立三个区域审批中心
光大银行此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动作之一,是建立三个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辖区分支机构权限内授信项目的集中审批。中心信贷审批人员均有严格的准入条件,经总行考核通过方可上岗。独立的信贷审批机构,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高素质的信贷管理人员,不但有效整合了全行的授信审批资源,有利于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信贷审批队伍,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也从体制上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各级信贷审查人员的“中立”,避免外来因素的干预,从而真正实现了“审贷分离”,将以往的形似分离、实则一体的审贷制度摒弃在外。
“成立区域审贷中心,将规避各地分支机构由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的内生性风险。”光大银行一位审批中心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为了完成总行的任务,分支机构有冒风险的冲动。而审贷中心则因为独立于地方分支机构,并直接受总行领导,可以更少的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光大银行此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是向现代化银行迈进的重大举措,从组织架构、人员管理到审批体系都要重新调整,光大高层从董事会到经营班子,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光大银行行长郭友在与即将赴任的各区域信贷审批中心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实行信贷审批的垂直管理是建立长效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证银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行都会支持大家把工作做好。”显示了光大银行高层对本次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资本占用收费:体现资本约束机制
2004年2月23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最迟在2007年1月1日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对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光大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以敏锐的眼光牢牢把握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审视度势,为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逐步过渡到经风险调整的并以价值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于2004年改革对分支机构经营管理考核办法,在国内率先对风险资产总量考核、控制,超额资本占用收费。即对超过总行下达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计划的分(支)行按20%的比例收取资本占用费,扣减当期的考核利润,以经济手段约束分支机构风险资产的非理性扩张。
资本收费,是光大银行自我约束,为建立业务发展长效机制而在今年实行的多项改革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引导各经营单位树立资本有限、有偿使用的观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授信业务的风险和收益匹配情况,优先选择风险转换系数低、综合收益相对较高的授信业务品种,把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到能带来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的优质客户上,坚决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此外,总行还视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实现情况对分支机构分类管理,对部分分支机构采取调高二级存款准备金比率、提高系统内拆借利率、提高贷款利率,直至上收贷款利率浮动权限等手段进行调控,保证总行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落到实处。
在加强资本管理,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同时,光大银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以保障业务的长期稳健发展,增强业务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健康的信贷文化:治标到治本的升华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持续的企业文化建设达到由外在制度约束到内在自我约束,由他律上升为自律,不但是由治标到治本的升华,也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更高要求。
翻开光大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汇编》,可以发现规章制度内容十分齐全,涵盖了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公开承诺、责任追究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制度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制约,环环相扣,形成体系。《中国光大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信贷审查审批工作的公开承诺》、《中国光大银行不良贷款公示制度》、《中国光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中国光大银行放款审核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中国光大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中国光大银行信贷政策手册》、《中国光大银行信贷业务操作手册》等几十部信贷业务规章制度,使信贷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为建设健康的信贷文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建立了好规章制度,抓好贯彻落实是关键。光大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明权同志反复强调:“有了好的规章制度,但只是挂在墙上,束之高阁,不抓落实,这种规章制度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助长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的歪风邪气。只有动真的,来实的,才能有效震慑各类违法违纪者,弘扬正气。”为此,光大总行通过专项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稽核等方式加大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违规行为坚决按规定严肃处理,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和严肃性,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弘扬正气,在全行形成了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不断加强风险意识教育,目前光大银行的信贷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等信贷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全行信贷管理人员所普遍接受,不但成为光大银行信贷管理文化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也成为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又一道铜墙铁壁。
信贷政策:与时俱进
光大银行《2004年信贷政策指引》中写到:在信贷资金的地区投向上,重点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倾斜;在产业投向上,向垄断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行业、基础设施行业、现代制造业及其他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行业优势行业倾斜;在授信产品上,向低风险授信、短期贷款、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出口打包贷款、出口贸易融资、有价单证质押贷款等风险系数较低的各类产品倾斜。应该说,这样的政策规定较好地契合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并兼顾了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目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事实上,光大银行总行为加强对分支机构信贷工作的指导,每年年初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等制定《信贷政策指引》,确定当年新增授信在地区、产业、客户、产品、期限、担保等维度上的投向指引和组合指导目标,区分出支持类、控制类和压缩类,指导各分支机构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客户营销,防范和控制信贷业务风险,不断促进信贷资产的最优化配置。
今年一季度,国家为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光大银行管理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为此及时对信贷政策进行了调整,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将加强内部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原则相结合,将授权授信管理与行业风险管理、区域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集中度风险管理以及客户准入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对存量贷款“回头看”,严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授信管理,将五个过热行业的授信管理严格控制并将授信审批权全部上收总行,进一步加强授信审核,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发放新的贷款,对已发放的贷款要坚决收回,对暂时收不回来的要采取有效措施保全资产。对正常类和关注类的存量贷款进行全面检查,做出信贷投向评价,对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及时退出,严防存量贷款劣变,避免与客户“同归于尽”;另一方面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调控精神,按照“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继续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行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支持,杜绝简单地“一刀切”,以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和重新配置。
从管理体制改革到深层文化营造,从规章制度建设到实施措施,光大银行在信贷管理领域的一系列动作,使其向“建设规范化上市银行与精品银行”的目标迈出了坚实而意义深远的一步;先进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垂直的信贷管理组织架构、现代的信贷管理理念、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为光大银行筑起了层层坚固的风险防线。在致力于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道路上,光大银行正以稳健的步伐,矢志不渝,阔步前行。
第二篇: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平安港口
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打造“平安港口”
20XX年我集团公司为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为抓手,以落实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为目的,强化安全执行落实力,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使整个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工作趋于平稳的态势,切实提高了集团公司安全管理水平。现将我司20XX安全生产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建立长效机制。
我司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把安全生产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安全,船前会均能将生产任务和安全工作重点同时布置,节假日前必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会议、文件精神,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强调和布置下一阶段中应采取的整改措施。正确处理安全、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把安全生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防汛防抗台风期间,对可能影响我港口的每一个台风,我公司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提前部署,严格检查,加强值班,积极落实各种预案,如今年我公司在防抗“南玛都”等台风时认真布置,积极应对,集团公司领导多次带领相关技术人员到码头一线检查防汛抗台准备情况,发现薄弱环节及时给予纠正,面对险情做到有措施、有准备、有落实。
二、完善制度,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管理依据,我公司自组建以来,根据港口生产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20XX年制定修订《船舶货舱安全装卸管理规定》、《安全工作会议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和《安全质量奖惩暂行规定》等13个安全管理制度。各分公司利用集团公司部署开展有关安全活动的有利契机,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XX年年初,集团公司总经理与各分公司、外雇装卸队、外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分公司经理把与集团公司总经理签订的20XX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签订到部门、签订到班组,签订到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体系。企业主体责任级别评定工作已完成初评、复核及复核确认工作,其中XX公司、XX木材除害有限公司、XX港务公司被定为A级,XX集装箱有限公司、XX理货有限公司被定为B级。平安企业创建工作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现已完成乡镇上报,在区安监局复核中。认真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接到《国资委关于转发莆田市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后,立即进行了传达,下发了《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计划在二年之内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三、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我公司采用简报、墙报、标语、横幅、专题宣传栏及一系列安全活动对有关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进行宣传,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企业氛围,XX年我公司开展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
1、今年张挂以宣传各类安全活动为主题的横幅二十一条,张贴招贴画65张、标语401张。
2、每星期向集团公司每一位职工各类安全警句短信息一条。
3、集团公司认真组织11人参加省局举行的“消防竞赛”和“安全知识现场抢答竞赛”活动,其中“安全知识现场抢答竞赛”活动获得一等奖。
4、组织全员学习安全知识,每星期一下午定期观看《安全责任、重在落实》、《最新事故案例精选》、《火灾预防、现场扑救、自救与逃生》、《事故的血泪诉说》和《血的代价》等安全录像,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也增长了职工的安全知识。
5、开展以各公司为单位的六支代表队共72人参加的港口安全及设施保安知识竞赛活动,评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五名及鼓励奖若干名,分别给予奖励,并以各代表队为单位进行评比,平均分高者分别在年终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考评中给予加分。
6、集团公司组织22位职工参加交通运输部举办的港口设施保安员培训班,并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组织2位职工参加交通运输部举办的危险货物运输岸上管理人员培训班,并顺利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还派遣5位职工参加剧毒品使用企业安全知识培训。
7、为了使外雇装卸工掌握安全装卸操作技能、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今年集团公司共组织举办了《装卸工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班》,共有58人次参加。
8、为增强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提高了广大职工应对突发事件和抗御风险能力。集团公司邀请消防在多功能会议室举办了一场消防安全知识、船舶货舱空气质量检测及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知识讲座。共124人参加了讲座。
9、为及时反映安全生产动态和安全工作情况集团公司今年共编写了13期《安全工作简报》及积极宣传安全生产的《港口
信息》4期;在显要位置刊登以集团公司2011年安全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宣传栏四期。
10、为了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职责,9月19日-20日我司邀请市安协技术培训中心到集团公司内举办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安全资格培训班,集团公司各单位及外租单位、装卸搬运队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共129人参加培训。
通过各种方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在集团公司内形成人人讲安全的新局面,增强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凝聚力,也同样增加了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推动了整个集团的安全管理水平前进步伐。
四、港口设施,认真做好履约。
为了做好港口设施保安履约工作,我公司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1、为保障港口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除了做好日常维护保养,今年以来我公司共投入32万元对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2、6月22日在8#泊位举行港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参加演练的有港口管理局、海事局、消防大队、船务公司等单位。演练检验了《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是可操作的,而且提高了应急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消防技能和应对港口设施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知识,酿造安全生产氛围。4、11月17日,集团公司在4#泊位举办专项应急处置预案演练——沥青管道泄漏应急处置预案演练,演练检验了港口危险货物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应急队伍协调作战能力。
5、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结合消防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等“五大活动”和安全生产“双基”建设“五个一”
活动和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集团公司分别于11月30日和12月7日在码头现场举行两场灭火器和消防水带、水枪使用实战训练,共有200多人参加,加深了广大职工对消防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消防技能,进一步宣传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五、隐患排查,跟踪落实到位。
集团公司为深入落实XX年“安全生产年”和“责任落实年”的各项工作要求,紧紧结合各级关于加强安全生的一系列通知,并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港口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大整治的通知》等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推向深入,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1、日常的安全检查:即经常性检查,对机械设备、库场、作业现场等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由安全质量部不定期的抽查,各分公司专(兼)职安全员随班监督,及时纠正了“三违”现象的发生。
2、季节性安全检查,根据各季节气候特点和港口生产实际,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单位在自查基础上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并将检查情况及整改意见通报全公司和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如“春节”前、“五一”节前、“安全生产月”期间、“国庆”节前组织的安全大检查,并作了“关于港区‘春节’前、‘五一’节前、‘安全生产月’期间、‘国庆’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报”等。
3、专项安全检查,由有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港区机械设备、船舶设备、消防设施、作业现场情况等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通过专项安全检查发现各公司码头使用的漏斗、码头现场的消防栓、港区内的道路交通标志、标识存在着薄弱环节,然后召开安全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制定整改
方案,投入专项资金由专人负责整改到位。现在港区内安全生产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今年在各专项检查中以函件和整改通知书的形式发出整改通知书179份。
4、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工作,结合集团公司“港口安全生产大检查”围绕各薄弱环节和作业现场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今年以来通过“拉网式” 共排查整治大小隐患304个。
通过各种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在整改上力求做到及时有效,对于无法立即消除的隐患,采取预防措施做好监管。
总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经过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我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措施、有总结,安全态势平稳,实现了年初的预期目标,为港口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第三篇: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初探
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初探
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公安部党委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改进公安机关作风,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公安机关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笔者就建立长效机制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两年的“三项教育”实践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安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队伍建设三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在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机关为充分发挥职能,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有关队伍管理的法律、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在队伍建设和警务执法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长时间动态平衡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等级管理、竞争上岗、低分培训、末位调整辞退、目标管理、立功创模等在内的动力机制;全面规范公安机关和民警行为的组织形式和工作运行机制;将公安机关和民警行为置于多层次、全方位监督之下的监督制约机制;为公安机关提供的组织、思想、素质和物质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安队伍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们始终将抓队伍建设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先后开展了学济南交警、学漳州 “110”、集中教育整顿、执法大检查和“双争”、“三项教育”等一系列旨在加强队伍建设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力度也越来越大。应该说,这些活动对提高民警素质、增强队伍的整体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队伍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但是,从公安机关总体的情况看,每次开展队伍建设活动的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活动一结束,一些问题又出现,甚至比以前更严重。正如贾春旺部长所指出的在队伍建设上存在的“怪圈”问题: “队伍问题严重———集中教育整顿———队伍问题又严重———又集中教育整顿”,也就是说,每当公安队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多时,就开展集体教育整顿;通过教育整顿,问题有所遏制,就停止集中教育整顿;整顿结束后,队伍中的问题又开始增多,就再开始集中教育整顿。形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少单位孤立地对待这些队伍建设活动,把队伍建设当成短期行为,在队伍管理上缺乏一套长期、管用的机制,不能做到互相结合,一以贯之,整体推进。公安队伍管理机制问题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无可回避问题。要跳出公安队伍建设的“怪圈”,就必须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期发挥积极作用的队伍管理机制。
二、建立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环节
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作为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工作,必须要抓住制度建设、机制运行、机制效果评估这三个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环节,建立起一种既有责任又竞争激烈适合新形势和任务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确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制度,长效机制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杜绝过去那种“活动接二连三,制度堆积如山,”的行为。必须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提高民警素质和队伍战斗力这条主线,将不同时期队伍建设的各个主题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制度贯穿其中。要对现实和将来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内容变化等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新情况建立现在很需要、将来也适用的制度。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把新制度建立起来,再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第二,确保制度的顺利运行。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去在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不认真落实上级机关的制度,本单位的制度也不能做到全面落实;二是生搬硬套或照抄照搬,教条地贯彻执行上级机关的制度,不能与实际有机结合;三是形式主义严重,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形成不了实际效果。所以,建立队伍长效机制,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有关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坚决把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正确评估,推动制度的良性运行。以往在队伍管理机制的运行过程,忽视对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估,尽管出现了问题,也很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都模糊不明,于是又建立一些毫无新内容的所谓新制度新措施。“冷硬横推”经过多年的整治却得不到根本解决,以致成为“顽症”,其原因就在于制度措施出台以后,对其实行效果的评估不到位、真正解决问题的制度得不到落实所致。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队伍管理机制运行评估体系,对机制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监督,评判其优劣,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改革、充实和完善,使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地趋于合理,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
三、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全方位探索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同时,要搞清楚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长效机制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制度建设是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然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制度建设就是长效机制。因为,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除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外,还包括制度的落实以及对制度运行效果的评价。倘若只注重制度建设,忽略制度的落实及对制度落实效果进行评价,制度建设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所以,在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将制度建设、制度落实、评价制度运行效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要正确认识长效与长期的关系。长效机制并不等于长期不变,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就是要求我们在保持制度相对 稳定的情况下,实现队伍管理的长期有效,保持队伍建设的连续性、长期性、一致性。这并不表示队伍建设的制度始终不变,社会形势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为此,我们恰恰要不断对机制进行改革创新,适时调整制度政策,使队伍建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是要正确认识队伍管理长效机制与公安业务工作的关系。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民警的素质和队伍的战斗力,从而促进公安业务工作的胜利完成。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是手段,完成各项公安工作才是最终目的。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必须要和公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并随业务工作的变化而调整,从而实现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篇:光大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xiexiebang推荐)
光大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摘要】
信用卡面临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信用风险,就是持卡人到期不能偿还,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二是欺诈风险,是一部分人或组织有目的地骗取银行信用,如恶性申请、恶意透支、伪冒交易等等;三是操作风险,是由内部原因造成,包括员工职业道德,管理模式等。
【关键字】信用风险,消费萎缩,欺诈风险,套现,操作风险,信用卡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投资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收回本息,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伤及美国实体经济后,如今又蔓延到消费领域,美国信用卡行业因而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许多家庭财务状况的急剧恶化,美国信用卡违约率急剧上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资料显示,截至10月份,17家大型信用卡托管机构逾期30天未还款的违约账户已经激增26%,未还款总额逾173亿美元。与此同时,信用卡坏账率上升18%,坏账总额逾9.61亿美元。”
对于国内而言,尽管我国的信用卡消费尚未达到美国的层级,但由于国内信用卡产业刚刚起步,以邻为鉴,我们仍然可以从美国的教训中得到诸多启示。
我们知道,信用贷款是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需提供抵押物或者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而信用卡贷款具有典型的无担保、无抵押性特征,因此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质上是一种信贷的形式,但是由于金额小、数量多、时间短,所以在风险控制上银行难度更大。
首先,在信用卡发放环节,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后,银行将对申请人进行信用评估。对信用风险进行防范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尽量获取最大量的客户信息。银行发卡使用得比较多的有两个公共信息平台。“一是人民银行提供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在里面可以看到在商业银行有贷款的账户的信用情况。另一个是银联提供的风险数据,主要是各商业银行报送的黑名单,以黑商户代码报送的交易会被限制。此外,银行间也在开展合作,互换黑名单,光大银行参加了所有的银行间交换合作。”
光大银行主要依靠对申请人的信用评估作为发放信用卡的基础,客户经理受理业务时,需要对申请人收入、信用历史和贷款偿还能力等进行评估。客户经理的报批材料和建议将提交专职审批机构或人员进行审批。
然而在业绩压力下,以及各银行“跑马圈地”的宏观环境下,不排除银行拼命发卡,为了追求数量,基本上只要申请人填写的信息真实就能发卡,而忘记信用卡本身是基于信用的卡。在营销中确实存在过度宣传、风险提示不足,以及过
[2]
[1]度授信、多家银行多头授信等情况,导致持卡人累积信用额度过高,增加了信用卡业务的潜在风险。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于2005年底成立,仅用短短1年的时间发卡量就超过80万张;截至07年底,光大银行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90万张;而2008年计划新增信用卡200万张,截至9月份,已经新增了120多万张。
其次,消费萎缩使得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增大。世界经济形势今年遇到严峻挑战,中国的实体经济也遭受不小的打击,加上资本市场的萎靡,致使个人还款意愿减弱。
我国信用卡行业起步较晚,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绝对规模很大但相对规模偏小,因此风险仍旧可控。但以邻为鉴,我们仍然可以从美国的教训中得到诸多启示。
经济下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是必然的。“中国光大银行信用卡总经理戴兵说,此次的金融危机对其他西方国家的信用卡市场产生了非常深的影响,‘而我国经济下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是必然的。’”“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总裁杨科也预测:明年经济形势可能持续低迷,消费继续萎缩,信用风险不断加大,若银行风险控制不严,国内信用卡行业的不良率可能会上升到3%-4%。”
在低端客户层面,客户只要换了地址和号码,银行就难以追还欠款,而派人寻找面临更大成本问题。
再次,今年发生了重大自然灾害,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目前银行在5个省市的贷款不能催收,这也为银行不良贷款造成影响。
“5月19日,央行和银监会下发《关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包括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中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
鉴于光大银行在拓展信用卡业务的同时,对持卡人的信用审批普遍较为严格,持卡人多为优质客户,集中于经济发达城 市的中高收入阶层。加之我国居民长期的“高储蓄、低消费”的消费观念成为了我国信用卡风险的一道防火墙,这些现实情况决定了信用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光大银行信用卡在风险防范上比较成功,目前180天以上的逾期率是千分之三,“从某些机构给我们提供的数字来看,银行业的平均水平是2.7%。”
[4][3]
二、欺诈风险 “欺诈风险主要是伪冒别人的身份证申请信用卡和盗录信用卡。” 信用卡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但在国内因为法制环境、执法处置的力度、信用文化、用卡习惯等诸多原因,结果反而是欺诈成为主要风险。
首先,利用虚假资料申领信用卡所产生的风险是银行最为担忧的,容易产生恶意透支、非法套现等重大风险事件,有时还常常形成团伙作案。代办信用卡也一切资料是真实的,然后恶意透支。
其次信用卡非法套现活动曾大量出现,循环信用账户透支余额和循环信用使用户数猛增,同时一些不法中介开始进行空卡套现,中介公司利用POS机假消费真提现的非法套现,信用卡循环信用业务环节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根据此前中国银联不完全统计,2007年信用卡套现金额超过2亿元,同比上升45%;已确认套现商户数量达5400多家,同比上升547%。”
“欺诈风险在“福”卡发行之后下降了80%-90%,上门请客户做面签大大降低了欺诈申请的风险。”
[6]
[5]
三、操作风险
“光大银行以电子化方式强化业务运作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逐步形成自动识别,分析和决断的功能,以排除个人的主观分析,减少操作风险。因为信用卡是业务量非常大的业务,光靠人的分析判断是不能做这个业务的,因此需要做一些数据的分析、挖掘,上到流程管理系统中去,使得很多业务作业和处理能够自动化,我们很多的作业实施无纸化,对很多的操作结果是有很多的评分模型来做检验的。
同时监控作业全过程的信息反馈,记实调整现场作业情况,杜绝作业风险,提高作业处理能力。我们对于整个业务的处理有相关的环节进行处理,由于这种作业的分散使得操作风险大大降低,使得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
信用卡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依靠循环信贷产生利息,故在合理逾期期间,银行才能获得利息收入,这决定了信用卡应有自己的一套呆账提取百分比例。而对于欺诈风险,套现者大多是银行本身给予了较高的授信额度,应当加强对信用卡透支额度、持卡人领卡的管理。
[7]在未来信用卡业务规模会越来越大,整个外部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健全,富裕人群越来越多,都给信用卡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信用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信用卡消费:刺激消费与信用风险的“双刃剑”
http:// 2008-5-20 袁芳
[5]循环信用暗存风险 信用卡显监管难题
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7/09/009710451.shtml 2008-11-5 胡婧薇
[6]戴兵:中国光大银行福信用卡
http://finance1.jrj.com.cn/news/2007-09-28/000002740095.html 2007-9-28 戴兵
[7]戴兵:流程银行模式在中资银行信用卡管理的应用
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7-01-21/000001937897.html 2007-1-21 戴兵
第五篇:建立内管长效机制,打造特色管理队伍
建立内管长效机制,打造特色管理队伍
强化烟草企业的专卖内管工作对于整个烟草行业开展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话建设活动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烟草企业要想得以深入、高效、科学的发展,真正实施低投入、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精细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而这种管理活动的开展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烟草专卖内部监管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而这一两年来芷江内管工作在怀化市局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关于内管工作开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局党组的高度重视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有力保障。年初第二轮人力资源改革后,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专卖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我局在内管人员的配备上进行合理调整,既有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又有新进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在实施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经常是以老带新,互补互助互学,使得内管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和执行力,因此预期成效比较明显。对于内管工作,无论是党组会还是局务会、职工大会,做到逢会必讲,反复强调“一要规范,二要规范,三还是要规范”。当效益与规范发生冲突时,宁要规范,树立起规范就是最大的效益意识。在每月的局党组例会上,必须听取内管工作专题汇报,对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 题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对策。对于重点、难点问题,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限期督办整改。今年5月份,组织实施了“内管工作回头看”,局党组几次召开紧急专题会议予以研究和部署,对于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查到底,不留死角。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研究对策,整改到位,决不后犯。对于内管工作上报的各种报表和资料,主要领导亲自审核把关,基本上杜绝漏报和错报现象,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从工作运行质量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二)对内管工作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基础所在。由于全局上下对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有正确的理解认识和有效开展,使得全局职工队伍对内管工作关注程度很高,都能够真正深刻认知和理解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内容、环节、要求、措施和实施目的,更能深刻认识到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对整个企业建设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有力地促进了我局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
(三)部门之间的协调互动,内管人员的大胆工作是开展好内管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监管方面,由于芷江地理位臵特殊,因此监管的广度和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比如卷烟仓库的一号工程扫码监管和烟叶生产的监管很多县都没有。在包括营销、物流、烟叶、仓库、专卖等五个部门的监管上面,部门协调非常密切。我局各个业务部门注重与内管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将新的部 门文件资料交于内管办备案,而内管人员也能够及时将检查情况通知到各个业务部门。部门之间良好的配合协调为我局内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协调、协调、再协调,仔细、仔细、再仔细,认真、认真、再认真,反复、反复、再反复!每月相关业务部门定期召开例会,肯定自查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完善提高工作水平和效果。
1、在营销方面,我们主要针对月供超20件以上客户进行重点监管,月初由客服部提供客户的月供基数,再由内管员把客户名单交到市管员处,由市管员对这些客户进行监管,尤其是对销量与门面规模严重不符合的情况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存在经营规模与营业场所面积不符,或者发现有分摊代订等现象发生时,市管员将会把情况反映到内管办,再由内管办统一上报到局党组,立即核实到位、处罚到位、整改到位,力求做到不偏不倚,不留死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市管员必须对客户的经营业态有很充分的了解,才能在第一时间对其销量作出正确的判断,看是否存在违规现象。这一点,我们的市场管理员就做得相当不错,他们经常走街串巷了解客户,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他们对芷江的1000余户零售户的经营状况熟记于心,可以说芷江的这支优秀的市场管理员队伍对内管工作的全力推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在烟叶生产方面,前阶段主要是对烟叶生产合同签定的情况进行审查,首先是落实合同种植地域面积,对照合同数量实 地进行核实。尤其是在落实烤烟种植面积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诚恳细致的工作态度进行认真核查,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监管到位。目前,烤烟生产正进入收摘烘烤初期,在收购期间,我们将安排市管员、内管员下到各个烟叶收购站点进行现场监督。从种植、收购源头严格把关,严厉打击不法烟贩的炒买炒卖行为,确保收购到的每一片烟叶都能放心。严防计划合同内的烟叶外流到不法烟贩手中甚至造假分子手中,决不给造假分子提供任何可趁之机,从源头上切断其原辅材料的供应。对于内外勾结,扰乱烟叶收购秩序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严惩,确保烤烟收购秩序规范有序。
3、在物流方面,主要是按照以按单送货为重点内容以及终端到货确认进行有效监管,特别是送货司机送货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所谓的人情送货的现象发生。每月每个片区必须抽查不少于10位客户,由市管员向这些客户核实看物流部门送货是否到位,是否存在送人情烟甚至是假冒卷烟的行为,是否存在代签字行为或不签字行为,是否货款回笼及时,按时结帐等等。我们的做法就是由市管员不定时的跟车下乡送货,这样做既可以对物流送货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也可以随时了解客户的动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4、在中心仓库方面,我们主要是针对一号扫码工程的监管,看到货数据与实际扫码数据是否一致,对于破损条码要进行备案备查。
5、在专卖执法方面,主要是对市管员的行政执法进行监管,看是否有违规执法的情况存在,在队伍建设中是否守法自律,是否存在索、拿、卡、要行为,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今年在新证的办理过程中,我们对于新办证的客户每月要建档备案说明。而且严格按照省局要求的合理化布局来进行实地严格勘查实施,对于不符合办证条件的,一律不予以办理。
6、关于痕迹化管理备查方面,在痕迹化管理中,我们注重加强对原始材料的保存,并且按照市局的要求对文本档案进行整理归类,讲究整齐划一。一般来说是把每个月的监管内容归类为一本并统一装订。这样使得资料看起来既美观大方,也便于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查找。
二、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虽然我们在内管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们对市场的监管存在局限性,有些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监管到位。比如我局今年5月的内管工作“回头看”就是一个例子,因为市场的复杂性和变化之快往往超出我 们的预料,我们对于客户的监管效果不是很好。而且我们的市管员人数有限,内管员发现的可疑情况有的时候因为市管员办案等等原因失去了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的机会。并且客户大都熟悉我们的市场管理员,往往是客户看到市场管理员到来的时候,就将相关线索转移了,这极大的增加了我们检查的难度。
(二)内管工作还没有走出一条新的管理之路,基本上沿用往年的模式。这是内管工作开展中所普遍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而正因为这些普遍性的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解决,其重要原因就是对整个内部监管工作缺乏立体视角,偏重于跟风、追随,不能从全局的战略角度来思考存在的各种问题,减弱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县级局内管工作的开展对市局存在过度的依赖,从而也使得县局在内管工作开展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整套与监管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效率和水平。
三、对内管工作的几点思考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理顺关系,通过整体内部监管目标的要求和规划,层层分解到部门直至岗位,每个目标的执行者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并按要求对各个流程和作业填写各类指导书,使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思路条理清晰,目标明确。通过紧紧围绕和依靠主管部门的决策指挥,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坚决克服“本位主义” 和“拿来主义”,以应对行业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规范经营要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问题。内部监管需要若干部门参与,指挥者要主动出面协调,建立联合机制,提高监管工作的实效性,决不能盲目地将监管工作凌驾于各项工作之上,抱有“我是监管我最大”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应全局看待各种问题,发挥上下级的职能,共同协调做好工作。只有内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推动公司内部监管延伸到基层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监管方式、方法的反馈和传递发挥好作用,并为上下联动、部门之间协调、各项工作和任务的执行提供了一个渠道,一个口径,使监管部门与各职能业务部门各司其职,互相协调,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和贯彻力。
第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许多地方的内部监管部门人员都承担着“防火墙”的角色,哪里出现问题就整改哪里,而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事前预防。烟草改革体系中的与时俱进和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事情的发展和变化蕴藏着很多必然的结果和不确定的因素,那么在对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考虑时务必要分清主次,掌握重点,也就是说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式推理。比如我们今年5月内管 “回头看”工作,如果没有目标的在全县一千余户零售户处进行监管检查的话,不仅仅效率低下,更得不到什么好的效果。而是将这次检查的重点放在罗旧、公坪等省外烟集中销售的区域,再通过市管员对该区域内广大中小客户的摸底调查后得知 当地存在代订卷烟等违规现象。因此,在管辖区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时搜索检查、走访的重点,在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特别是一些季节性很强的业务销售旺季,查处时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专卖人员对重点监控对象心中有数,及时做好市场分析。有的零售大户屡次出现违法经营行为,应采取灵活的动态的监督管理模式,及时跟踪被监控对象的变化,为执法检查行动当好参谋。内部监管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现在的整改模式不一定以后符合,现在要达到的目标以后可能不适合,这就要求专卖人员不断提高内部监管模式,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从繁多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真正弄清内部监管这个新生事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根源性问题,防患于未然,使内部监管职能从事后的整改的重心转移到对事前潜在变化的预防上来。
因此,我们的内部监管工作要力争做到:监管方式由集中检查向日常监管转变,监管人员由学习摸索向提高水平转变,监管对象由管理人员向一线人员转变,监管手段由建章立制向完善体系转变,以实现内管工作的四个根本性转变。
内管内管,已经不再是坐在办公室足不出户就可以监管好全局这种老旧的模式了,必须扭转“重办案、轻管理、重外打、轻内管”的局面,使得监管职能发生了质的转变,突出对卷烟零售户经营动态的监管,顺势延伸专卖内部监督管理职能和趋势,实现专卖内管的专职化、日常化和信息化。理清专卖内管工作的脉络和发展,全面推进机构内管体制的良性发展,不断总结和创造内管机制的创新,塑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内部监管队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和提升烟草专卖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增强内管工作的可操作性,使之真正成为规范烟草企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更好地把怀化烟草推进到“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现代企业之路而努力。
(芷江县烟草专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