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开放使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施方案
中卫市农牧局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面提升全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中卫市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卫组发[2010]96号)精神,现就农牧系统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打破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圈内循环、封闭运行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动,使党组织由“自成一体”向“开放融合”转变,党建资源从“分割占有”向“集约享受”转变,逐步构建上下贯通、左右互动、内外交融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使党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发展、服务于民生、服务于基层,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要求
所谓开放式党建新格局,就是以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为根本,不断扩大党建工作开放度,以开放的组织体系、开放的党建机制、开放的党务工作及开放的活动载体为抓手,促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建资源共享、组织活动联搞、党建工作互促,形成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向社会开放、向群众开放的党建运行模式。
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目标要求是: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力争通过2年的努力,使全系统党建工作在党组织设置、党组织活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党内民主建设、党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全面开放,党建资源互通有无、高效使用,基层党建生机和活力进一步迸发,各领域互促共赢的效果更急明显,开放式党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任务措施
(一)扩大组织活动开放度,切实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各党支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在组织活动内容上,注重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围绕党员技能培训、知识完善、素质提升、个性需求等设计和组织活动,通过主题党日、知识讲座、先进事迹演讲、现场观摩、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为党员交流思想、获取信息、提高技能、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党组织的感召力。在组织活动形式上,积极依托城乡党支部“手拉手”结对帮扶、城乡社区“三共建”等活动,建立跨领域、跨辖区的组织生活模式,通过组织互联、党员互动、干部互助等结对形式,形成生活联过、活动联搞、工作联谋、互促共建的生动局面,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扩大党员教育管理开放度,有效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开放式党员教育培训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要整合党员活动阵地资源,建立“开放式”活动阵地,打破党员教育的支部界限,吸纳邻近不同层面党员群众参加培训,通过菜单式选学、自助式讲学和运用网络及IPTV授课等形式,丰富党员教育形式,扩大培训覆盖面。要大力开展“普通党员讲党课”、定期开展不同领域精品党课评选和交流,激发党员自我学习的热情。
积极探索党员管理新形式,大力开展机关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比服务、做表率”活动,加强在职党员居住地党组织与工作单位党组织的有效对接,引导、鼓励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主动接受居住地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实现“党员身份进社区、作用发挥进社区、管理监督进社区”。实行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建立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动态管理机制。
(三)扩大服务领域开放度,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立足于更好地服务党员群众,努力打破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创立有效地服务载体,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健全的便民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114农业查询数据库”、“12316农业专家服务热线”、“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宁夏中卫农业信息网”等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综合效能,使服务活动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深入人心,服务更有效,更直接。各党支部(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党员服务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文明窗口等阵地建设,扎实开展“我为基层办实事”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要重点抓好农机免费管理、农业保险、农民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分忧解困,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性,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四)扩大党内民主开放度,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围绕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探索开放式党内民主建设。加大党务公开力度,特别是对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事项要及时公开,切实增强党内事务的透明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民主义政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扩大党员群众的代表范围,保障党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认真落实党支部书记每周接访、班子成员定期走访、群众意见及时办理反馈“三项制度”,听取、吸纳党员参与民主决策、表达愿望诉求的渠道。认真搞好谈心活动和以“评星定格”、“评星推优”为载体的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活动,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质量。改进基层党组织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
(五)扩大党建资源开放度,构建党建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资源统筹使用机制,各党支部资源要纵向交流、横向互助、共享共用,要将本单位的阵地资源有计划地向本系统其它支部及周边和辖区内的党员开放,实施资源统筹高效利用。探索建立党务工作者资源多向交流机制,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年轻党务工作者到农村、社区挂职锻炼,推荐优秀党务工作者到上级单位学习锻炼,拓展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党务工作者选拔使用渠道,实现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的有效结合。探索建立信息资源优势互补机制,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建信息资源优势,以党建信息公开带动政务信息公开,满足党员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所辖驻地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责权体系,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党建工作联席会为纽带,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四、实施步骤
全系统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自2011年1月开始,至2012年12月份结束,共分3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月—2月)。各党支部要召开专门会议,结合各 2
自工作实际,从组织设置、组织活动、党员教育、服务领域、党内民主、党建资源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措施有力、易于操作的工作方案,就推进开放式党建工作做出具体的安排部署(各单位实施方案要于2011年1月30日前报送局党委)。同时,要结合党员冬季集中轮训工作,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向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群众广泛宣传构建开放式党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工作措施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整体推进阶段(2011年3月—2012年8月)。各党支部要按照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整体要求和所制定的实施方案,整合党建工作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活化工作载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开放式党建工作,争取早日建成开放式党建工作点。2012年8月底前,全系统各党支部都要逐步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互动、内外交融的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总结推广全系统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实施情况。并从规范运作、强化督查、完善考核等方面,探索建立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长效机制,推动全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五、组织领导
(一)强化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党支部要把构建“开放式”党建工作新格局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工作落实。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促进组织建设、推动工作创新等方面着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责任明确、内容具体、工作到位。党支部书记要真抓真管,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创先争优,激发工作活力。各党支部要将推进开放式党建新格局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党组织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着力引导广大党员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立足区域特点和行业实际,注意培育和选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典型,打造区域、行业党建工作品牌,促进开放使基层党建新局面的形成。
(三)加强督导,确保工作成效。局党委要加强对各党支部构建开放式党建新格局工作的检查和指导,确保活动开展取得实效。要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支部开放式党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及时总结经验,通报活动开展情况。同时把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新格局纳入党建工作年度考核,通过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推动开放式党建新格局的尽快形成。
第二篇: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共大连市委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充分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我们党作为一个由中央、地方、基层各级组织构成的严密的统一体,党的执政能力是各级党组织能力的综合反映。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的重要职责。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战斗力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得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从本地区的实践中感到,目前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与这些重大变化相适应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尚未完善,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在原有的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连市委提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就是要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来认识和构架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布局,逐步形成严密完整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工作网络,从而有效地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有效领导。所谓“新格局”,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而言的。具体地说,主要是指:在“面”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社区;在“线”上,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国有集体企业延伸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块”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面、线、块组成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构成了整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基于这种认识,大连市委以及有关部门坚持在探索中推进,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市逐步形成了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从实际出发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立足新格局,统筹谋划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关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涉及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从宏观和全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党建领域和新兴党建领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大连市委确立了“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工作思路:在传统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在新兴领域,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好基础、逐步深化上,以此推动新格局的构建。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行之有效的。立足新格局,合理划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研究和分析,大连市委提出:在“面”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农村党建领域和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其党组织覆盖了全社会,支撑着城乡基层政权的建设,担负着对各自领域的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领导核心上;在“线”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领域,其党组织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经济实体中的,社会领导职能已由农村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企业党组织只是围绕生产经营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因而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在“块”上,由于构成新格局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领域,其党组织也是附在农村和社区这两个面上的行政实体和社会实体上的,领导核心的责任已经由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承担了,同时机关党组织还附在地方党组织的本体上,因而除了高等学校,这两个领域的党组织的功能也应当定位于政治核心上。立足新格局,科学构筑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这包括两部分工作:一是根据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在三大传统领域完善党建工作体制,适时整合和拓展党的组织体系;二是在三大新兴领域建立相对完备的党组织体系。特别是后者,必须根据各自领域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大连的做法是:在社区,建立由区(市县)、街道、社区、楼院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由区(市县)、街道(乡镇)和非公企业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并依据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特点,分别采取“派建”、“内建”和“外建”方式建立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由业务主管单位、行业协会、社团中介(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层次构成的组织网络。立足新格局,集中梳理、指导“隐性党员”归位。大量“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是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隐性党员”多是因为体制变化和结构调整,党员在从三大传统领域流向三大新兴领域的过程中,新兴领域党的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而造成的。为此,我们先后在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对“隐性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帮他们接转组织关系,3年时间将72000余名“隐性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普遍实行党员组织关系接轨“回执”制度,有效杜绝了新的“隐性党员”的产生。立足新格局,积极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不同职责,我们研究确立了农村和社区、国有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方针和目标,这就是: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围绕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加强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建设,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围绕强化服务功能,切实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努力探索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组织建设。立足新格局,合理确定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从实际情况看,社区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对比较容易明确,就是必须由区(市县)委承担第一责任;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由于行政上无上级主管,确立责任主体比较困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为主、条块相对结合,以区(市县)委为第一责任者,在区(市县)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区域内实行分级管理;对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本着有利于保证行业自律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行风行规建设、有利于围绕业务工作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实行业务主管单位或行政挂靠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行业自律组织党组织管理为依托,市县分级负责。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启示各级党委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关键。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地方党委作为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是联系中央和基层组织的纽带,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坚持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大连市才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了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基层党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分类指导、形成配套制度体系,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原则。基层党建工作的六大领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发展也不平衡,构建新格局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分类指导,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加以规范,巩固实践成果。大连市委为解决社区党建共驻共建协调难、部分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不理直气壮以及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建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先后出台了9个文件114条规定,使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明确了责任主体,完善了组织体系,有效地开展活动,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解决农村直选后“两委”关系不和谐、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力、机关党建“各自为战”等问题,先后出台了13个文件149条规定,使传统领域党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党组织的功能得到强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基本框架形成后,我们适时提出,基层党建工作要由单个领域分步突进向相关领域整体推进转变,由抓党的组织覆盖向抓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并举转变,由具体抓应急性工作向探索把握规律转变,使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鉴于党政机关党组织在整个地方的党建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以及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在整个基层党建工作中居于中心位置的情况,我们明确提出,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机关党建为龙头,以农村、社区党建为重点,以此带动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团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党建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 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趋势。近期,我们组织力量,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普遍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到各基层党委、各村党组织,对城乡统筹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绥芬河市现有基层党(工)委17个,党总支2个,基层党组织207个,党员4134人,其中,社区党组织17个,农村党组织18个。近年来,市委紧密结合口岸地缘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基层党组织班子,配备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党员队伍,开展党建工作,做到统一规划,同步投入、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努力使城乡党的建设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工作目标上相协调、工作部署上相呼应、工作成效上相促进,初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组织体系,加强领导统筹。在现有按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从改革、完善党组织建设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以及区划设臵入手,调整原有系统党委管理格局,实行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职能,与机构改革相适应、相配套,保障经费、人员,构建职责明确、执行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运行机制,由原来12个党(工)委扩大到17个党
域、身份和所有制等界限,加强城乡基层干部的选拔培养,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干部资源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臵。为配合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工作,阜宁镇党委将2名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镇干部下派到菜营村和北沟村任党组织书记。全市1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有5人担任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党代表,2人分别上挂为市人大常委和镇党委副书记。
(三)动态党员管理,联动关爱机制。针对我市党员在城乡、产业之间频繁流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一体动态化”管理,着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服务,努力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改变过去由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单一化管理的模式,使党员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参加双重学习,接受双重管理,双重服务。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25个,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将所有亮出身份的流动党员纳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流入社区的企业党员,由已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接纳管理,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中的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或农村党组织,实行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有无建立党组织,均到社区、农村报到,参加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社区、农村,奉献在岗位”的党员管理方式。
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思想帮困、“雪中送炭”式的物质帮困、“授之以渔”式的就业帮困的党内关怀互动机制。结合党员信息库建设,建立了城乡困难党员、企业退休党员、失业党员档案和帮扶记录档案。市委还开展了“双结对”活动(一个基层党支部与一名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群众结对,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以“精神
“双百分”绩效考核,每增加1分奖励50元,每扣1分相应扣去50元,贡献奖即为创收奖,按各村创收的10%标准返还给各行政村。2009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工资2.99万元,其中最高工资3.98万元,最低工资2.05万元,提高了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待遇。为全市7名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办理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当年由市财政为村党组织书记补贴“两险”保费3.1万元。市财政拿出10.57万元,为23名正常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发放了离任生活补贴。其中,对19名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不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离任补助;对4名连续任职10年以上的,按照本村现任党组织书记年基础补贴的30%,发放了离任定期生活补贴。
(五)统筹城乡资源,全力服务群众。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义工、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等形式和途径,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市委建立共建共育工作联席会,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目前,26个中省直、市直部门与11个村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书,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发挥“五帮”作用。各级党组织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物质帮扶、项目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以及党建联建等各种形式,帮助薄弱村发展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改善村容村貌,全市共建立党员服务区153个,带动农户1537户,“三人群体”229名。学习借鉴外地农转居成功经验,推动农村“空挂户”整体“农转居”,统一登记“居民户口”。盘活现有农村存量土地,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用出租、入股、臵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构建以
工党员在流动中流失,无法解决在外务工党员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流动党员作用难发挥。流动党员责任承诺管理机制不健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归属感与荣誉感缺失,没有将发挥党员流动性优势与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亟待落实。主要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权益问题。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工在身份上受到歧视,由于没有建立农民工权利保护的长效机制,农民工权益没有保障,部分农民工工资难以得到落实,并且因诉讼经费问题难以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二是青少年教育问题。部分农村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了性格上偏执、缺乏管理、法制观念淡薄,生活态度消极。“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辍学率增高,素质参差不齐,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多数青年缺乏劳动技能,就业率偏低。三是妇女带动问题。广大农村妇女由于思想觉悟局限,社会位臵低下,多数基本以在家务农为主,在城乡统筹新格局中没有发挥出妇女群体优势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双重管理,实现党员动态机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对流动党员管理实行追踪式和网络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流入两地实施以“安家、立户、搭台、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流动党员管理“风筝工程”。采取“六个一”的办法,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农业、人事、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持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与流动党员
知识和外出创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流出党员的综合素质。
3、半年一汇报。流出党员每半年必须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向流出地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将自己在外的工作情况、思想状况、学到的新技能新知识等如实反馈给党组织,以便于党组织能定期掌握出门在外党员的思想状况。
4、带动一帮人。鼓励和支持能人党员在外创业,创业成功后带领一帮人外出创业,回乡后带动家乡能人创业,使流出党员在全民创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5、好事一件实。结合党员公开承诺,每位流出党员每年至少为家乡群众办一件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的好事,确保流出党员人在外心不离党。
6、慰问一封信。每年“七一”前夕,党(工)委给流动党员寄发一封慰问信,通报党组织工作思路、核心任务以及取得的成效,让流动党员了解家乡发展近况,体会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7、腊月一座谈。在每年腊月流出党员返乡高峰,组织流出党员召开座谈会,交流在外务工心得,进行党组织述职,接受评议,查找不足,悉心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将在外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向党组织回报,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与扶持。
8、管理一协议。统一制定《流出党员管理协议书》,党员外出前与党支部签订管理协议,双方就如何发挥作用做出承诺,共同履行承诺事项,做到流出党员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工、青、妇”组织工作。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搭建活动载体,把党、工、团建资源整合起来。一是建立农民工保障机制。加大企业党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城乡保险和各险种之间的统筹发展。强化宣传,提高农民工的保险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侥幸心里、增强务工人员投保力度。对一些高危行业和
0
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降低学生辍学率。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公安机关严格管理全市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创造校园周边和谐环境。
2、加强培训,提高青年就业机率。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三是发挥妇女群体生力军作用。召各级妇联在农村广大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学文化、学技术、比发展、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
1、提高妇女素质,培养新型女农民。通过增加教育投资,建立农村教育发展基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多种措施,保证女童特别是贫困女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
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抓住家庭这个妇联工作的有效阵地,大力开展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以弘扬家庭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以打造文明整洁新农家为目标,动员组织农村广大妇女家庭开展学习型家庭、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成立以家庭为活动场所的“文化中心户”,传播先进文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明美德”进农家活动。充分发挥妇联在家庭领域中的工作优势,把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助廉创建活动整合起来,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
第四篇: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2010-5-17
编者按: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快速推进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许多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但总的来看,这些探索都还是初步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继十七大提出的要“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之后,为会一体化的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战略构想。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城乡基层党组织神,创新实践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的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比较优势基层党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工作局面,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本刊本期围绕这一主题,选发基层的王秋实等同志的实践体会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重点探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指应顺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建乡互促、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努力把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堡垒。
一、实行组织联建,建立城乡结合的基层组织体系
传统的按照地域、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使城乡党组织处于相对分离状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设置在区域、行业界限上有所打破,但城乡基层党建的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这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因此,应义新农村和协调推进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例如,可以按照“按需互利共赢”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与村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职能上的带力推行村居联合、村企联合、部门联村等模式,跨区域组建城乡联合党组织,走出一条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二、实行共育共管,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管理机制
在城乡大流动、大开放、大融合的趋势下,党员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从业方式多样、从业地点多变的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推动城乡党员在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服务群众等方面互动融合,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发挥他们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党员方面,对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优秀农民工和各类优秀人才,可以采取培养、专人跟踪培养、网上培养等方式,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重培养考察、双重征求意见、双重张榜公示”城乡一体的党员发展机制。在教育培训方面,可以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城乡党建信息资源共享,让城乡党员同步学习、同步督方面,可以探索实施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对农村企业党员、机关社区党员等实行居住地和工作单位双向登记、双向联系,使党
居住地灵活参加学习教育、接受管理服务。
三、实行活动互联,建立城乡共赢的互帮互助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应立足建立城乡联动的组织活动方式,积极开展互帮互助共建活动,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开展城乡党活动,加强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和工作协调,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立足市、县、乡部门特点和优势,采取自由“结对”、群众“选对”等形式,大力开展部门包村帮扶活动,重点帮扶班子“软、散、懒、瘫、乱”的后进村,帮助其建班子、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形成一个好的工作机制、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行资源共享,建立城乡互促的党建工作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把城乡党建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科学规划、有效整合,重点是推动城源向农村流动,鼓励城乡活动场所、公共设施等资源双向开放,提高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互补伍建设上,应打破制约人才流动的区域、行业、身份等限制,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到村(社区)任职、选拔企业能人进村促进优秀人才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在经费保障上,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党费划拨、基门支持、社会赞助等渠道,落实城乡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城乡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第五篇:大连: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大连: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走向全国
2004年6月23日,在大连市基层党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被正式写入中共大连市委文件。以此为标志,一部充分体现科学发展,反映基层党建工作规律,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层党建理论基本形成。而这一过程整整走过了四个年轮。
在此后的日子里,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影响力不断扩大,并最终走向了全国。
——2005年秋,《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理论专著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2007年7月,该书在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新闻出版署,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等有关领导、专家担任评委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评选中,成为133部入围作品、19部获奖作品中惟一一部获全票通过的党建专著。
——2007年12月,“浓缩版”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以图文并茂形式,走进了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专题研究班。此后不久,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应邀走进中组部举办的2008年第一期全国组织部长培训班,以“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题作专题报告,引起参加培训班的省市组织部长们的共鸣。
——2008年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核心内容——“六大党建领域”目标模式被完整地吸纳入中央报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还两次特别对大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部分党建领域积极探索创新的实践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
两个四载春秋,漫漫8 年求索路。从大连到北京,从地方到中央,经历届市委正确领导和全市广大党务工作者辛勤实践创新而形成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仅成为全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模式,而且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史上写下了浓重而光彩的一笔。
时代命题
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提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其中,反映最突出,表现最集中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隐性党员”大量涌现。有关调查显示,仅先进性教育期间,全国各地就通过“双找”(党员找党组织,党组织找党员),找到“隐性党员”112万之多。大连市“隐性党员”高峰时达到了16.7%。“隐性党员”流动于城市乡村之间,遍布于社会各个角落,就像一团乱麻,让各级党组织“剪不断,理还乱”,成为
基层党建一道难解的题。二是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为主体的新经济组织和以社会团体、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为主体的新社会组织像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而这些组织中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党组织,我们党几十年形成的党组织对基层组织的全覆盖出现了“空白”和“空档”。
困惑、疑惑与迷惑,考验着人们的意志,也催人奋进和思考:“隐性党员”为何离开了原来党组织,新的党组织在哪里?随着大量调研分析、综合报告、情况汇总等汇集于市委,一个关于新时期基层党建重大而科学的判断形成了:“隐性党员”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造成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基层党组织架构没有及时与新兴组织架构相匹配,造成了基层党组织与应由其领导的其他基层组织相“脱节”。二者不仅构成了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也严重地损害和削弱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一是削弱了党的自身建设的组织基础,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失去党员依托。二是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基础,造成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能科学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党对全社会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失去掌控基础和条件。三是削弱了基层党建的工作基础,打乱了基层党建工作正常秩序。
“分离”也好,“脱节”也罢,在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为全党全社会所重视和关注更是空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破解两个基本问题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具有时代意义!
党员盼望着,社会期待着,全党关注着。
突破难点
就在一些地区为寻找“隐性党员”而束手无策时,大连开始把目光聚焦到破解两个基本问题上。2001年开始,一个被称为“战役”的行动在基层展开了——全市分四个阶段,依次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梳理,共帮助7.5万余名“隐性党员”建立和找到了新的党组织。
表面上看,集中梳理“隐性党员”解决的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但事实是,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寻找破解两个基本问题途径,以及后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带来启迪,由此,它也成为科学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突破口。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大连市有数十万企业职工分流、下岗、失业而转入社会化管理,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那么,这些分流、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与7.5万“隐性党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隐性党员”都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没有党组织来承接?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探寻,答案很快找到了——
“隐性党员”有在国企改革中产生的,这是经济制度改革造成的;也有从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转换与还原过程中分流出来的,这是社会结构调整造成的;还有在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过程中出现的,这是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造成的。在弄清“分离”由来的同时,“脱节”的原因也渐渐清晰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长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体系出现严重分化,从而改变了基层党组织所依附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基础。
透过这一认识升华,大连市委愈加清楚地看到,两个基本问题并非是孤立的、暂时的、阶段性的一种党内现象,而是经济社会变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基层组织不断衍生、演化的结果,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要求,探求基层党建工作规律,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基层党建体制、组织架构和工作新秩序,这样才能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得到有效落实。
科学构建
多年以来,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核心的大连基层党建工作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习近平、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辽宁省及其他部分省、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等多次在各种会议讲话、文件批示中肯定大连经验。应该说,随着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和发展,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对它的形成过程,其背后又遇到怎样的艰辛与曲折,却少为人知。
2001年,大连市全面启动了社区党建工作,接着又用两年时间,分别全面启动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大致相同,都是围绕各种退休职工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城乡流动党员如何归队,党组织怎样设置,党建责任主体如何到位等一系列设想,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区市县集中梳理“隐性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完善党组织体系,理顺党建管理体制,明确党建责任主体等,同时,明确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和具体目标任务,配套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开展以“双争”和“五个好”为主题的各种社区党建载体活动等。
但是,后两个党建领域特别是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的构建与形成并非像构建社区党建领域那样一帆风顺。原因是对这三个党建领域的本质区别没有看清。应该说,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个党建领域之间的确存在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早在启动社区党建时,三者是平行推进的。但实践中发现:社区党建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目的是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后两者均以盈利为目的,让他们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去“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二者与社区党建不能同处一个党建领域。就这样,以2002年启动新经济组织党建为标志,包含新社会组织党建在内的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从社区党建领域中被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体”。
在工作推进中,新经济组织党建与新社会组织党建的本质区别又渐渐显现出来:新经济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范畴,新社会组织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体系范畴,且新社会组织比新经济组织专业性更强,前者是以对社会提供专业知识服务获利,如律师、会计师、民办教育等,而后者则是以对社会提供商品服务盈利的;前者聚集了大批知识精英,而后者除了技术和管理层外,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工人。其本质特征,决定了二者也不能同处一个党建领域。这样,以2003年启动新社会组织党建为标志,新社会组织党建被二次分离出来,成为继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之后又一个独立党建领域。就这样,经过三年的努力,大连市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框架基本构建形成。
随着构建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完成,三大传统党建领域问题又接踵而至。客观地讲,传统党建领域是历史形成的,但对它的规律性认识和理论概括,则是在不断深化三大新兴领域
党建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形成的。计划经济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紧紧依附于经济社会等其他各种组织,并形成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体构架的党建工作格局,即传统党建领域。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农村党建向社区党建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领域的形成;随着国有集体企业党建向新经济组织党建延伸和拓展——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的形成;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向新社会组织党建延伸和拓展——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的形成,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逐渐成为了相对独立于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又与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委在不断“打牢基础,逐步深化”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同时,又不断对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进行整合,进一步理顺党建体制,健全完善党组织体系、确定党建责任主体,明确党组织功能定位等,从而使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至此,以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的一种新的目标模式——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了。
理论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产生于经济制度改革、社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完善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之上。它既有实践层面的“科学构建”和“深化完善”,更有其形成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和科学总结。许多党建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准确回答和破解了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是已被实践初步检验正确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和重大理论成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还分别以内参形式对这一理论进行系列报道。然而,就在这辉煌的背后,却是一段不平凡的艰难之路。
难在哪里?难就难在理论界存在“体制论争”,即市场经济组织中要不要建立具有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体系;社区党建共驻共建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如何配套;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党组织“建在企业内还是企业外”;“行政无主管”的新社会组织党建“谁来管”;农村基层党建体制变革时机已经成熟,新的党建体制怎样建立;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政治功能与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政治功能区别在哪里;国有集体企业党组织功能作用怎样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党建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各自为战”问题又怎么解决等等。
……
如此之多的“为什么”、“怎么办”,不仅是“科学构建”和“深化完善”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更是迫切需要回答和破解的理论问题。有鉴于此,大连市委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则,着眼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基础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整体要求,从内涵与外延、体制与政策、规律与作用等诸多方面,边实践推进,边进行理论总结。当实践探索趋于完成时,以《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专著为标志,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理论体系也随之形成。其核心包括:
——目标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它与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此消彼长的有机统一体,构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一种新的目标模式。
——主要特征。即功能定位清晰,农村和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除外)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是政治核心,各领域党组织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发挥作用;组织体系完善,各领域党组织体系既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又将各种基层组织整合在其周围,并与其应领导的各种基层组织紧密依附,覆盖全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节”问题;党员管理规范,每一个党员都在党组织中接受管理、教育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分离”问题;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具体目标任务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巩固城乡政权基础;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是以公正诚信为基础,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责任主体到位,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由地方党委负责,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党委和地方党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机关工委和部门党委负责。
——基本范畴和原则。基本范畴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总体目标任务的一致性与具体目标任务的差异性相统一,党员流动的多向性与党员管理的规范性相统一,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与党组织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相统一,党要管党的共同责任与具体责任相统一。基本原则是:服务大局的原则,战略思维的原则,科学统筹的原则,实践创新的原则,务求长效的原则。
——总体工作思路,即“双二十字”工作方针。在“科学构建”初战告捷后,大连市委及时提出“深化和完善”的工作思路,适时实行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单个领域分步突进向相关领域整体推进转变,由抓党的组织覆盖向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并举转变,由具体抓应急性工作向探索把握规律转变。2007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深化和完善”的新要求,又在“科学构建”初期提出的“夯实基础、拓宽领域、分类指导、突破难点、抓好典型”的“二十字工作方针”(总体工作思路)基础上,提出了的“新二十字方针”,即“巩固基础、下移重心、激励主体、党群联动、深入推进”。
从“科学构建”、“深化完善”,再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不仅内容愈加丰富,体系日臻完善,而且逐渐形成广泛共识,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2008年3月31日《大连日报》,2008年5月15日《组织人事报》分别以整篇幅刊登此稿。
2008年8月13日和15日,中国人事报分别以头版头条加评论以及两个整版专题形式,报道了大连市科学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