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汽车销售劳模事迹材料
汽车销售劳模事迹材料
被誉为销售一线的”常青树”、骁勇善战的老将——燕山经营部合成材料组客户经理董树明,在销售战场上摸爬滚打十八载,用勇气和智慧实践着化工销售的企业愿景、经营理念和远大目标,用非凡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连续4次被评为集团公司销售能手、连续4年被评为华北分公司高级客户经理的殊荣。
年过五十的董树明始终有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正如他常说的”市场就是战场,我这个老兵就是要冲锋陷阵,不能退缩!”
凭着这种精神,作为骨干客户经理的他,参与开发的天津中高融共聚系列产品已遍布国内知名洗衣机生产厂,成为国内知名洗衣机料品牌;凭着这种精神,他在原料价格”南低北高”的情况下,维护了重点客户、目前国内洗衣机行业的知名企业,保证了中沙聚丙烯装置稳定生产;凭着这种精神,他宝刀未老,在2015年全年开发新生产厂7个,对33个客户进行客户管理、渠道维护,使客户持续做大做强,采购中石化产品的品种、数量持续增加,用户忠实度普遍提高,目前有4家成为AAA级客户。凭着这种精神,他在管理维护原有客户渠道的同时,与多个塑料制品行业龙头企业成功牵手合作,特别是在开发医药输液瓶产品及高附加值汽车料等下游大客户的营销行动中,他勇于担当,知难而进,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燕化公司医用输液瓶系列产品,是化工销售领导十分关注的、中石化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产原料在该领域空白的重要项目,也是董树明和MPRC小组倾注最多心血的项目。他们首先瞄准了国内第二大输液瓶企业、第八大输液瓶生产基地这个行业领军企业的目标。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就吃了闭门羹,对方以迎接上级领导检查为由婉拒了他。无奈,他和同事在该公司对面的一家医院的长椅上坐等,从上午的10点等到下午的3点半,长达5个半小时,期间他多次打电话询问,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采购科长,答应见他。”搞定!”只要进了门,就难不住铁齿铜牙的董树明了。经过深入、坦诚的沟通,对方提供了8家生产基地以及每个基地的生产能力等资料。拿着第一块”敲门砖”,第二次他便顺利地敲开了负责生产技术老总办公室的大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支持民族工业的大道理讲到用国产料替代进口料的种种优势,诚意打动了这位老总,当即指示一家生产基地配合做好燕山输液瓶料的试验工作。
由此,他开始了往返该家客户的试验、送检、报批……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形成送检报批合格产品的材料达一本书之厚的时候,董树明终于拿到了试验完成的认证书。
几年下来,他和MPRC小组奔波在国内各大医药生产厂,足迹遍及9个省市,10余家生产厂,行程上万公里,经过大量不懈的调研、开发、试验工作,终于完成了3家国内具有代表性药厂的认证试验,分别取得了安徽省、上海市药品包装材料与容器检测中心的”聚丙烯料子、聚丙烯输液瓶相容性研究报告”,具备了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院)评审条件,向终极目标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开发高附加值汽车料的工作中,他把目光聚焦在挖掘汽车料改性厂替代进口产品的潜能上。在对一家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开发过程中,他的工作韧性令采购、研发人员折服。该公司的采购人员大都是女性,他就先和她们拉起了家常,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交流,消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他与身为鲜族人的采购科长谈起鲜族的风土人情,让她敞开了合作的心扉,在替代进口产品牌号试验过程中,给予了大力帮助。最终将燕山、中沙、齐鲁汽车料成功引入该公司,替代了大部分韩国进口产品,目前采购量达800吨/月左右,后续月需求300吨的中沙高模量共聚新产品也即将列入该公司采购清单。
董树明常说:”是中石化给了我展示的平台,我要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近年来,他积极做好传帮带,参加了华北分公司”讲师团”,将自己参与开发多家下游生产企业、推广新产品的销售经验与案例悉数传授给其他客户经理,为培育销售新兵做出贡献。
第二篇:汽车销售劳模事迹材料
汽车销售劳模事迹材料
汽车销售劳模>事迹材料
化销骁将
——燕山经营部高级客户经理 董树明
被誉为销售一线的'常青树'、骁勇善战的老将——燕山经营部合成材料组客户经理董树明,在销售战场上摸爬滚打十八载,用勇气和智慧实践着化工销售的企业愿景、经营理念和远大目标,用非凡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连续4次被评为集团公司销售能手、连续4年被评为华北分公司高级客户经理的殊荣。
年过五十的董树明始终有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精神。正如他常说的'市场就是战场,我这个老兵就是要冲锋陷阵,不能退缩!'
凭着这种精神,作为骨干客户经理的他,参与开发的天津中高融共聚系列产品已遍布国内知名洗衣机生产厂,成为国内知名洗衣机料品牌;凭着这种精神,他在原料价格'南低北高'的情况下,维护了重点客户、目前国内洗衣机行业的知名企业,保证了中沙聚丙烯装置稳定生产;凭着这种精神,他宝刀未老,在2015年全年开发新生产厂7个,对33个客户进行客户管理、渠道维护,使客户持续做大做强,采购中石化产品的品种、数量持续增加,用户忠实度普遍提高,目前有4家成为AAA级客户。凭着这种精神,他在管理维护原有客户渠道的同时,与多个塑料制品行业龙头企业成功牵手合作,特别是在开发医药输液瓶产品及高附加值汽车料等下游大客户的营销行动中,他勇于担当,知难而进,攻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
燕化公司医用输液瓶系列产品,是化工销售领导十分关注的、中石化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产原料在该领域空白的重要项目,也是董树明和MPRC小组倾注最多心血的项目。他们首先瞄准了国内第二大输液瓶企业、第八大输液瓶生产基地这个行业领军企业的目标。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就吃了闭门羹,对方以迎接上级领导检查为由婉拒了他。无奈,他和同事在该公司对面的一家医院的长椅上坐等,从上午的10点等到下午的3点半,长达5个半小时,期间他多次打电话询问,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采购科长,答应见他。'搞定!'只要进了门,就难不住铁齿铜牙的董树明了。经过深入、坦诚的沟通,对方提供了8家生产基地以及每个基地的生产能力等资料。拿着第一块'敲门砖',第二次他便顺利地敲开了负责生产技术老总办公室的大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支持民族工业的大道理讲到用国产料替代进口料的种种优势,诚意打动了这位老总,当即指示一家生产基地配合做好燕山输液瓶料的试验工作。
由此,他开始了往返该家客户的试验、送检、报批……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形成送检报批合格产品的材料达一本书之厚的时候,董树明终于拿到了试验完成的认证书。
几年下来,他和MPRC小组奔波在国内各大医药生产厂,足迹遍及9个省市,10余家生产厂,行程上万公里,经过大量不懈的调研、开发、试验工作,终于完成了3家国内具有代表性药厂的认证试验,分别取得了安徽省、上海市药品包装材料与容器检测中心的'聚丙烯料子、聚丙烯输液瓶相容性研究报告',具备了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院)评审条件,向终极目标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开发高附加值汽车料的工作中,他把目光聚焦在挖掘汽车料改性厂替代进口产品的潜能上。在对一家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开发过程中,他的工作韧性令采购、研发人员折服。该公司的采购人员大都是女性,他就先和她们拉起了家常,进行无障碍沟通与交流,消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亲近感。他与身为鲜族人的采购科长谈起鲜族的风土人情,让她敞开了合作的心扉,在替代进口产品牌号试验过程中,给予了大力帮助。最终将燕山、中沙、齐鲁汽车料成功引入该公司,替代了大部分韩国进口产品,目前采购量达800吨/月左右,后续月需求300吨的中沙高模量共聚新产品也即将列入该公司采购清单。
董树明常说:'是中石化给了我展示的平台,我要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近年来,他积极做好传帮带,参加了华北分公司'讲师团',将自己参与开发多家下游生产企业、推广新产品的销售经验与案例悉数传授给其他客户经理,为培育销售新兵做出贡献。
第三篇:劳模事迹
2、人在路上 路在心上:劳模小多吉的“养路经”
新华网拉萨4月28日电(记者 贾立君)“人在路上,路在心上。”作为一名公路养护人,20多年来,小多吉日复一日地践行着这样的座右铭。不仅如此,在营造平安大道的同时,他带领工人们发展第三产业,探索出“既养路又养人”的新途径。
小多吉是青藏公路西藏那曲公路段二十四工区工区长。出生在道班工人家庭的他,从小就跟随父母当起了“编外养路工”。1983年,23岁的小多吉也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真正的养路工人,为此他高兴得几夜没有睡着觉。从此,他的青春也伴着叮叮当当的铁锹声焕发出光彩。
“适才晴空朗照,转瞬雨雪交加;四季大风怒号,日日寒凉无常。”小多吉的工区所在地古露镇海拔4900米,在这没有无霜期的雪域高原,即便是夏季出工,都得穿上棉袄。“养好公路,是我们的天职。”虽然小多吉在1991年就当上了工区长,但他依然与大家一同劳作在45公里长的辖区道路上。
“这可是首都北京连接拉萨的„生命线‟,不能有半点马虎,工区长经常这样说。”工人高宏告诉记者,他们工区已连续10年各项公路养护指标名列全区道班之首。“我们的第三产业也一直领先,现在职工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坦。”
过去,在这个高原小镇流传着“苦不过养路工,穷不过道班人”的说法。因为在编的20名职工,大多是“单职工”家庭,光靠1000多元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比较困难。工区100多名家属中,就有40多名待业青年,而养路经费又实行包干制,小多吉肩上的担子很重,他开始酝酿“既养路又养人”的办法。
古露镇距南边的拉萨市200多公里,离北边的那曲镇也有近百公里路程。从1992年开始,小多吉组织职工家属拣牛粪、垃圾,开小卖店、台球室、茶馆、磨房,打造铁炉子、收购皮张等,发展第三产业搞创收。
短短两三年,他们便购买了4辆东风自卸车开始跑运输。2003年,青藏铁路开工后,又购置了一台装载机,并组织10多名待业青年去铁路上打工。截至2005年底,累计盈利260多万元。现在多数养路工成为镇里的富裕户。二十四工区也一度成为青藏线上职工生活最好的工区。有了钱,小多吉提议拿出数十万元,补贴养路费用,改善了办公条件,维修了职工住房。三产成为职工致富的好渠道,也为道路养护提供了另外一个资金来源。
长期在高寒缺氧环境下重体力劳动的养路工人,身体大多欠佳。45岁的小多吉已患有心脏病、哮喘、痛风等多种疾病。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经常劝他到大医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太忙走不开。西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的同志说,2005年5月,小多吉从北京开完劳模大会回到拉萨后,他们建议他留下来看看病,可是小多吉还是当天急匆匆又赶到工区去了。
采访时正是4月下旬,藏北高原依然不见春意。小多吉一瘸一拐地拖着严重痛风的右脚,与大家一起在修整路基。同事们说他刚刚吃过止痛药,但药效只能维持两三个小时。痛起来时,大家见他直冒冷汗,咬着嘴唇半天说不出话来。
每逢三产分红时,不管是家属还是孤儿寡母,人人有份儿。小多吉还经常把自己应得的部分分给大家。去年小多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获得1万元奖金,他也全部分发给大家。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荣誉。”今年春节,自治区总工会给他个人的800元慰问金,他转而“慰问”了工区困难家庭。
双目失明的职工遗属次仁宗边老泪纵横地说:“要不是小多吉,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今天。”已67岁的她,颤抖着双手拉住小多吉的胳膊告诉记者,10多年来,她一直被安排在工区院内住,小多吉还派人轮流照顾她的起居饮食。“唉,自己没有孩子,可是他比亲生的都好。”老人摸着小多吉的头说。
20岁的达瓦多吉,展示着脚上的新皮鞋:“这是工区长前天花了100多元给我买的。”达瓦多吉弟兄三人,6年前父母相继去世,哥哥和他被安排当了临时养路工,工区还培养17岁的弟弟在镇小学读书,现在已经五年级了,吃穿长期由工区负担。工人们算了一笔账,为资助困难户,小多吉自己每年大约都会拿出三四千元。
小多吉办公桌对面墙壁上,贴着“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座右铭。近百平方米的工区会议室,布满了各类奖状和锦旗。2001年小多吉被自治区评为“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他被评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05年,小多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不擅言谈的小多吉说,尽管上级领导多次表示调他到拉萨市工作,但自己决心要留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我是道班工人的儿子,生在公路长在公路,公路又给我带来那么多的荣誉,还有这么多的好伙伴,这里就是我的家。”(完)
4、王建英:六盘山上的“守望者”
新华网银川4月22日电(记者 孟昭丽)为了六盘山区一百多万回汉人民能安全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宁夏六盘山转播台电视机房的值班长王建英,在六盘山山顶一待就是31个春秋。
50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2933米的海拔,狂风甚至能把屋顶上的铁皮撕扯下来,年均零下9摄氏度的气温„„这就是山上天气最真实的写照。
“王班长好像不知道苦累。”同事邓文华告诉记者:“刚来到山上,可能是高原反应,我几个晚上头疼睡不着觉,王班长照顾我是女同志,就让我在机房里干一些轻松的活。只要是出去检修,一些累活苦活都是他抢着干。”
70多米高的铁塔上的天线要经常维护,无论白天黑夜,更不管春夏秋冬。2002年7月,台里更新调频广播天线,要将23副每副重达200多公斤的天线在铁塔上更换完。这样的事情自然少不了王建英。一天,正在起重的时候,绞磨发生了故障,钢丝绳被卡死,王建英赶快去排除故障,突然一个螺帽从上面掉下来砸在了他的太阳穴上,顿时鲜血涌出,他失去了知觉。
“老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六盘山转播台台长袁泾告诉记者:“老王总是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由于台里没有专门的电工,排除电线故障都是台里人兼职做。电线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维修起来十分困难。2003年,王建英和同事梁广平从六盘山顶逐杆往下面排查电线,山里人烟稀少,到了天黑,两人不得不忍着饥饿,磕磕碰碰地顺着原路再回到山顶,到时已是晚上10点。接着,王建英又开始值班。“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王建英憨憨地一笑,然后这样说道。
王建英说:“人活着就是平平淡淡干好一些小事,既然走上了这个岗位,就要服好务,办好事,在干活中也会得到快乐。”(完)
3、50年代到70年代的劳模代表:张秉贵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一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
张秉贵1918年出生于北京,只在一所贫民学校上过半年学,11岁时便到纺织厂当了童工,17岁到北京德昌厚食品杂货店当学徒。1955年秋,新建的北京百货大楼开张并招聘25岁以下营业员,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被破格录取。
北京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客流量大,张秉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认为,“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摸索,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接待一个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减为一分钟。他通过眼神、语言、动作、表情、步伐、姿态等调动各个器官的功能,几乎成了那个时代商业领域的服务规范。
商业服务业的简单操作,被张秉贵升华为艺术境界。在北京,传统的“燕京八景”名扬天下,而他的售货艺术被人们誉为“燕京第九景”。看张秉贵工作,也成了许多人的一种享受。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来欣赏他售货。这位老人说:“我是个病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我的病也仿佛好了许多。”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随着张秉贵名声的升高,来买他的东西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为了看他的表演,热情的顾客曾经将百货大楼的玻璃柜台挤碎。
在北京街上,张秉贵非常受人尊敬,他坐公共汽车有人让座;去洗澡时有人愿给他搓背。1987年患癌症病重住院期间,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教授、专家,更多的是热爱他的顾客。一位看过他售货的国际友人曾经感慨地说:“这种场面,在国外只有名声好的政治家和红得发紫的影视明星才能遇到,而中国的一名普通售货员能享此殊荣,真了不起!”
1987年9月18日,张秉贵因患癌症去世,终年69岁。
让我们谨记:劳动光荣 创造伟大
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劳动孕育历史创造。随着时代变迁,劳模精神代代相传,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充实。20世纪50年代的“掏粪工人”时传祥,60年代的“铁人”王进喜,70年代的数学家陈景润,80年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年代的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直到新世纪的技术工人许振超、邓建军,还有私营企业主、农民工、体育明星--他们所处时代虽然不同,但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尚的价值观。他们不愧为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首先要学习劳动模范立足平凡岗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劳动意识和学习精神。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尊重和保护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劳动。对于广大普通劳动者来说,知识和能力暂时不足不要紧,但关键是能不能树立劳动光荣、知识崇高的观念,能不能保持勇于学习、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亮丽的人生。
第四篇:劳模事迹
李强同志先进事迹
李强,男,大专学历,高级技师,现任哈发电气分厂电机班技术员。
李强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检修工作中,始终勤勉工作,虽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可以无愧的说:尽到了他的职责,没有辜负公司领导对他的多年培养,在平时检修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身价值,自他任电机班技术员以来,在检修工作中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技术过硬,工作出色,连续几年被公司评委“先进个人”特别是今年,针对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大、中提出了很多建议,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确保电机班全年检修任务顺利完成。
李强同志比较注重业务学习和自身修养,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在职人员理论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他十分注重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意识。凡有新技术,新工艺,他能够认真学习和钻研。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认真学习电气检修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理论知识,更好干好本职工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爱讲话,但工作起来认真负责;他,不仅专业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每天认真巡视运行设备,为的就是安排好当天的检修工作。在今年4月初一天,2号机励磁机和备用励磁机先后发生故障,情况紧急,他立即组织人员奋战抢修现场上,仅用了一天一夜时间就保质,保安全完成抢修工作,使发电和供热得到了安全保障。抢修结束后,他满身油污,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
在今年机炉大修和全停工作中,由于电机班人员严重缺编,他为实现电机班检修工作顺利进行和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他积极做好修前设备状况分析,特别是对工作中难题,他不顾环境恶劣,亲力亲为,从发电机本体的拆、装;定、转子的检查;空冷器的清扫,检查;实验到锅炉高、低压电动机大、小修工作都参与其中,认真检查,对每一个细微的缺陷均不放过,正是这种负责,认真工作态度,为保证了我厂机 炉顺利运转做出贡献。
李强同志在组织关怀下,在领导和同事帮助下,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受到了大家认可。但在荣誉面前,希望他感到最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扎扎实实,无怨无悔的投入到工作中,在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勇攀高峰,为哈发实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劳模事迹
***劳模事迹
***同志,男,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1990年**交通技院毕业后分配在**分公司工作。该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纪守法,热爱企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2004年被分公司任命为修理厂技术副厂长,当时分公司很多车辆面临报废更新,车辆技术状况非常差,为来保证车辆正常运行,他白天在修车的地沟里爬来爬去,晚上和维修人员一起研究加工急需又买不到的配件,保障了每一辆客车的安全运行。近几年来,该同志爱护集体、团结同志、艰苦奋斗、工作勤恳、不怕脏不怕累、虚心学习、作风正派,在广大职工中具有较高威信。
2008年***同志代表公司队参加临沂市汽车驾驶节能减排“价值连城”比赛获临沂赛区冠军,2009年代表临沂市队参加首届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机动车驾驶员节能技能大赛中获山东省赛区冠军,同年,代表山东省队获得“宇通杯”全国优胜奖。在2009年他被公司评为“生产标兵”的光荣称号。2011年,他再次代表山东队参加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二届“宇通杯”客车驾驶节能、技能大赛,获“全国三等奖”,并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举办驾驶员“节能、减排”学习班,和驾驶员共同探讨安全、节能驾驶的经验技术,以“技能”促进“节能”为主要方式,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主要目的,倡导“绿色驾驶”理念,提升了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了节能驾驶的职业行为、制度行为和文化行为,对于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宣传教育和示范作用。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驾驶技术方面他长期不懈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创建“阳光交通,和谐之旅”,保证“沂蒙快运”安全、快捷、健康,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