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

时间:2019-05-13 02:4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

第一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上)

2016-08-04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规模迅速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主要应对策略,意义重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必要性可行性、需求影响因素、在介绍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的政策选择三大方面。本文在回顾国内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视角、制度价值、制度选择及操作建议等方面,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选择,研究局限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概念界定

(一)长期护理

针对长期护理,各国学者和法律法规给予了很多不同称谓,如“长期照护”、“长期看护”、“长期护理”、“长期照顾”、“看护护理”、“长期健康护理”、“长期介护”、“长期照料”、“长期养护”、“养老护理”等,对长期护理的概念界定因研究视角、各国制度特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一般可从“长期”和“护理”两方面来界定其内涵。

对于“长期”,主要观点是对护理延续时间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时间至少为6个月(陈杰,2005),有的学者认为90天(Manton,2006),也有的学者认为长期护理的时间没有明确时限(Cha,2003)。另一种观点则将“长期”概念设置了前提,例如江苏省南通市2016年实施的基本照护保险制度,将“经过6个月以上治疗,生活仍不能自理”作为享受基本照护的条件,这一界定方式与商业健康险中设置的观察期类似。

我们认为,由于未来发展情况的不确定性,长期护理的持续时间没有明确时限。由年老引发的身体机能萎缩、失智等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一般不可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低;由疾病和伤残引发的身体机能受损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身体机能可能重新恢复从而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未来终止护理的可能性较高。从长期护理制度操作性角度考虑,需要定期(例如1个月、3个月或6个月)对护理对象进行观察。

“护理”主要包括护理对象、护理内容两个方面。关于护理对象,各国学者表述存在差异,但一般采用通行的判断失能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指标中,护理对象有1~2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轻度失能”,有3~4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中度失能”,有5~6项“做不了”的被定义为“重度失能”。

护理内容则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美国健康保险学会认为,长期护理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它包括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居家服务、运送服务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长期护理是指由非专业照料者(家人、朋友或邻居等)和专业照料者进行的照料活动,以保证自我照料能力不完全的人的生活质量、最高程度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格尊严。

我们认为,长期护理对象为失能、失智从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目的是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帮助其恢复生理机能。但日常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护理目的不同,日常生活护理的目的是提高被护理者生活质量,医疗护理的目的是治愈疾病或保全患者生命。二是服务供给者的资质要求不同,日常生活护理既可由家庭成员等提供非正规照顾,也可由专业机构提供正规照顾,而医疗护理则由医疗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三是护理资金来源不同,日常生活护理资金主要来源于被护理对象的养老金、家庭成员收入,医疗护理资金则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

综上,本文将长期护理界定为针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的失能人群,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恢复生理机能,由专业或非专业护理者提供的生活或医疗护理等支持性服务。

(二)长期护理保险

1.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障都是为了解决长期护理所需资金而形成的制度安排,从概念的从属性质看,长期护理保险属于长期护理保障中的一种,长期护理保障不仅包括保险保障,也包括国家或地区公共财政提供的补贴保障(一般称为福利政策)、个人和家庭收入保障、社会捐助等。

由于涉及政策选择,我们有必要在长期护理保障框架下,厘清长期护理保险与长期护理财政补贴的异同。从共同点看,保险和财政补贴均属于经济分配关系,其中,社会保险和财政补贴均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具有强制性。

从不同点看,第一,权利义务不同。保险以契约为基础,具有契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商业保险)或非对称性(社会保险)特征,参保人有交纳保费的权利及享受保险保障的权利;财政补贴是政府为实现特定政治经济目标,而对特定群体给予的补贴,具有单向性,接受补贴者无权提出获得补贴的主张。第二,资金来源不同。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具有风险分担机制,由政府、企业和参保人三方承担或由政府、参保人承担(社会保险),或者仅由参保人承担(商业保险),其中,社会保险中的政府承担部分,属于财政补贴;财政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第三,给付对象不同。保险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利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风险共担机制为长期护理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类型,保险给付给所有出险的参保人,因此,保障范围可扩大至全社会所有人群;财政补贴则指针对特定人群,例如低收入家庭、高龄老年人等。第四,给付额度及给付服务稳定性不同。保险以事先约定的条件给付,具有稳定性特征,同时由于存在契约特征,可对给付服务质量进行稳定的管控;财政补贴由于受到财政收入、政策关注重点变化的影响,补贴数量及形式均会随时变动,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同时由于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给付服务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除个人和家庭收入保障、社会捐助外,长期护理保障主要包括长期护理保险、财政专项补贴两个方面,由于权利义务、资金来源、给付对象、给付额度及给付服务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要优于财政专项补贴制度。

2.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对象是失能或半失能人群、具有长期性,补贴其居家或机构照护费用;医疗保险的给付对象针对患有疾病有医疗需求的人群、期限可长可短,补贴其医疗费用;养老保险的给付对象是退休或达到领取年龄人群,补贴其正常生活费用,三者在给付对象、内容上存在交叉。

3.本文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界定

戴卫东(2012)从社会保险角度,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国家颁布护理保险法律,以社会化筹资的方式,对由于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人所发生的护理费用进行分担给付。这一界定限于社会保险范围,且仅考虑了疾病和伤残因素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引发的生活护理需求,未将年老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考察范围,此外,这一定义仅考虑到日常生活护理,未考虑医疗护理。

从定义内涵的稳定性及外延的延展性要求看,一般采用美国人寿管理协会(LOMA)的定义——长期护理保单是为那些由于年老或严重疾病或意外伤害的影响需在家或护理机构得到稳定护理的被保险人支付的医疗及其他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

我们认为,长期护理分为长期医疗护理和长期生活护理,长期护理保险也可相应区分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和长期生活护理保险,其中,长期医疗护理保险也属于医疗保险的范畴。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在给付对象、给付原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一方面,很难区分引发长期护理需求的原因是年老导致的生理机能萎缩,还是老年慢性病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面,因老年慢性病引发的生活不能自理在长期护理人群中占比相对较大,美国健康保险学会直接将引发长期护理的原因归结为“慢性疾病”,另外,长期医疗护理的同时也需要长期生活护理。因此,在定义和制度设计时,均不应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将医疗保险中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划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畴。

同时,长期护理保险根据资金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类型,后者具有强制性,由于目前两种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均在实践中存在,各国差异主要表现在二者所占比重存在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概念界定时,没有必要全部剔除商业保险的性质。综上所述,本文借鉴美国人寿管理协会(LOMA)的定义,结合上文对长期护理的界定,将长期护理保险界定为:针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的失能人群,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人格尊严及恢复生理机能,对由专业或非专业护理者提供的稳定的生活或医疗护理等支持性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

二、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内容

从以往文献来看,目前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这一点学术界意见较为一致,研究范式以规范研究为主;二是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一般为经济、健康状况等,主要逻辑是健康状况影响长期护理需求,经济财务状况影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研究范式以实证研究为主;三是介绍国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选择及操作建议。

(一)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从学术文献看,国内研究者就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已经达成一致。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失能、失智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并呈快速上升的势头,失能老人因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健康状况欠佳、“被排斥”的心态等因素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有关长期护理费用尤其是生活护理费用却未涵盖在内,老年人养老金收入难以承担长期护理带来的长期巨额费用支出,为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应对这一挑战。文献认为,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多方筹资机制,整合现有医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及民营医院或养老院等医养资源,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可行性。

(二)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侧重于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实证分析为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一是老龄化程度,老龄化程度越高,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越强(王维等,2011)。二是老年人健康和预期状况,赵娜等(2015)发现人们对长期护理发生概率的认知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王维等(2011)发现预期寿命、疾病谱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得到了多数学者的实证支持(荆涛等,2014;曹信邦等,2014)。三是财务经济状况,多数学者实证支持了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能够正向促进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判断(荆涛,2014;曹信邦等,2014),荆涛等(2011)发现社会保障的覆盖程度也对促进居民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正向影响。四是长期护理费用支出情况。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是同龄全能老人的2倍以上(景跃军等,2014),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接受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平均每月护理费用约为2000元(王新军等,2014)。五是家庭结构及其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家庭成员能够提供的非正式照料服务越多,人们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越低(赵娜等,2014;王维等,2011),荆涛等(2014)发现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对长期护理保险有显著影响,汤文巍(2005)的研究也支持了家庭结构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判断。六是正式的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情况,汤文巍(2005)发现长期护理机构的可获得性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有显著影响,曹信邦等(2014)发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对参保意愿有重要影响,居住在养老机构附近的老年人更愿意参保。

国外的研究更多侧重某单一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较少涉及所有影响因子的全面分析,如Lakdawalla等(2002)研究家庭成员对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时,将长期护理提供者分为正式护理和非正式护理两类。当人均寿命延长,婚姻保持更持久时,由配偶提供的非正式护理会减少对专业长期护理的需求,进而降低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选择及操作建议

现有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介绍长期护理保障的模式:一是商业保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二是社会保险模式,以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三是福利政策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

关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选择,相关研究主要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异同,较少与福利政策进行比较,仅吕国营等(2014)认为保险模式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且借鉴与我国社会保障模式相近的德国经验,认为我国应采用保险模式而不是福利模式。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社会保险模式,大多数文献持这一观点(孙洁,2016;吕国营、韩丽,2014;荆涛、谢远涛,2014;朱铭来、贾清显,2009;戴卫东,2012),认为社会保险模式可解决商业保险覆盖率低、价格高和逆选择等问题;二是商业保险模式,少数研究持这一观点(胡宏伟等,2015;王新军等,2014),认为社会保险会给企业和政府带来更大压力。

关于社会保险模式下建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操作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我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实现路径。鉴于我国城乡之间、职工与居民之间存在的独特的二元结构以及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现状,尚无学者提出直接建立独立的全面覆盖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主流观点认为要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例如,先城市、后农村(戴卫东,2015),目前先建立面向城镇职工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孙洁,2015);在我国目前社保体系中,扩展基本医保责任,将护理责任纳入基本医保制度框架(丁继红,2015;唐金成,2015;吕国营等,2014);通过划拨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方式,针对城镇职工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孙洁,2015);荆涛(2014)提出“三步走”战略,先商业保险模式,再针对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险模式,最后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险模式;曹信邦(2015)提出“两步走”战略,先在基本医保框架下实施医疗护理保险,再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立法先行与试点先行。大部分学者主张立法先行(丁继红,2015;赵曼等,2015),理由是为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稳定的法律保障;戴卫东(2015)提出,借鉴国际经验,遵循我国制度建设的管理,试点先行是可行的选择。2016年3月17日,我国正式发布“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确立了“试点先行”原则。三是提升医养融合水平,保障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能力。多数研究者提出要提升我国医养融合水平,改变医养服务保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服务机构资源供需错位的状态,雷鹏等(2016)认为,不能将医养融合的具体实现形式简单等同于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通过扩张自身专业边界范围实现服务交叉渗透,如鼓励养老机构内部开设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内部开设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可以从筹资机制、管理流程、信息系统、需求评估、服务规划、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等多个层次和角度,按照不同程度开展。他们提出,可由社保、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虚拟化的跨部门管理协调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基于长期照护需求评估实现服务体系与保障制度之间的梯度化衔接,实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合理匹配。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从研究视角看,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出发点是探讨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增加对个人、家庭经济带来的挑战,存在视角较窄的问题:一是涉及社会发展的分析角度较少,老龄化是世界主要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有效应对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的资源安排、价值观调整,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二是涉及社会文化的分析视角较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在适应我国儒家文化传统的同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代际传承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例如,我国农村空心化、城市家庭规模小型化、空巢化特征显著,如何通过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应这些情况,并推动社会文化的重新构建,是值得思考的。三是涉及法律层面的分析较少,相关分析主要从实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法律保障出发来展开,认为有必要建立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或《长期护理保险条例》,从《社会保险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角度分析的研究文献较少,缺乏从现有法律框架出发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深入分析。而建立新的法律条文和修改现有法律的制度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不可或缺;同时,还应深入分析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纳入法律框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影响。

从制度价值看,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从更宏观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价值的文献较少。一是研究主要侧重于需求侧,供给侧分析较少。例如,对比其他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大大促进老龄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发动机”,为我国供给侧改革开辟全新领域。二是研究主要侧重于长期护理制度解决老龄化的价值,较少将其置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分析框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未覆盖的领域,对现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替代作用,促进社会在保障各项制度精细化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及医疗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系统性分析。

从制度选择看,现有研究主要比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较少与福利政策比较,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我国与德国、日本等国家一样面临老龄化挑战,我国与德国社保模式相近,因此要选择保险模式。上述逻辑忽视了德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历史背景,即“社会救助”政策带来的财政压力,同时也忽视了我国各地针对失能、失智人群采取的残疾人补助、高龄补助等已经存在的各种福利政策,例如,我国北京、上海目前主要采取福利政策的方式减轻这类人群的经济负担。我国现存的各种碎片化福利政策是否存在整合的必要,如何在整个社会保障框架下进行准确定位,与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分析等情况,均值得深入研究。从制度操作建议看,现有研究多数从产品提供的角度,主张将商业保险置于社会保险的补充地位,即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对保险机构从发挥市场机制、专业精算定价、风险管理、服务质量监督、资金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出发,分析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合作的相关文献分析较少,仅盛和泰(2012)提出政府引导并委托专业保险机构运营的观点。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很难达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事实上,我国已先行试点的青岛、南通等地均引入了商业保险经办机制,可在考察上述试点基础上,分析市场化机制如何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中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信邦.中国失能老人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7).[2]曹信邦,陈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4).[3]戴卫东.欧亚七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十大议题[J].中国软科学,2015(1).[5]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丁继红.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设刻不容缓[J].探索与争鸣,2015(12).[7]荆涛,谢远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的微观分析[J].保险研究,2014(5).[8]荆涛,王靖韬,李莎.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人口学刊,2014(2).[10]吕国营,韩丽.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选择[J].财政研究,2014(8).[11]雷鹏,吴擢春.我国长期照护制度建设现状与思考——基于青岛、南通和长春的实践探索[J].中国医疗保险,2016(2).[12]孙洁.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与运行机制探析[N].中国保险报,2015-07-22(7).[13]盛和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建设的运营模式选择[J].保险研究,2012(9).[14]唐金成,韩顺莉,马艳红.老龄化危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保险研究,2015(7).[15]汤文巍.上海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LTCI)研究[D].复旦大学,2005.[16]王新军,郑超.老年人健康与长期护理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7]王维,唐幼纯,武学慧.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求影响系统结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1).[18]谢筱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11).[19]赵娜,陈凯.风险认知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分析[J].保险研究,2015(10)[20]赵曼,韩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一个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5(1).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刘钢,高级经济师,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局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王建魁,会计师,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副局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涂东阳,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人身保险监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健康与养老保险发展;钱敏,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人身保险监管处,研究方向为保险监管、健康与养老保险发展。

作者: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厦门监管局 中国保监会厦门监管局课题组 来源: 《保险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

第二篇:上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附件

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办规程(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确保我市试点目标和任务完成,根据《上饶市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饶府厅字〔2016〕122)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市各医疗保险局(以下简称经办机构)、承办的商业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承办机构)、护理服务机构、参保单位及个人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规程与依据《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的相关标准、办法等保持一致,并共同作为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制度体系。

第二章 参保缴费

第四条

参保范围。试点辖区内,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均须同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面铺开后,参保范围覆盖全市全体城乡居民。

第五条

资金筹集。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筹集按照《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饶府厅字〔2016〕122号)

文件规定执行。2017年为每人每年100元,在未出台新的标准之前,以后按此标准执行。今后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以及基金收支情况,逐步提高筹资标准。

第六条

缴费办法。参保人员全额缴纳保费后方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个人不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2年内不得享受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待遇。其缴费按照长期护理保险的资金筹集渠道分类征缴:

(一)财政供给的机关事业单位、关闭破产改制及困难企业单位,由财政部门统一按照每人每年60元(含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各30元)的标准划转,其余个人缴纳部分40元从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

(二)非当地财政供给单位,由财政部门统一按照每人每年30元(医保基金部分)的标准划转,单位缴部分由各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按照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托收,其余个人缴纳部分40元从参保人员的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

(三)无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每人每年缴纳70元,由各经办机构先从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如个人账户不足或无个人账户的,由本人现金缴纳,其余30元(医保基金部分)由财政部门统一划转。

第七条

资金划转。各县(市、区)经办机构于每年3月底— 2 —

前将筹集资金(含个人缴费、基本医保基金划转、彩票公益金划转或财政补助)转入市医保局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专户。市医保局每年分三次划转给承办机构。当年有结余的,各承办机构于次年3月份底前将结余基金转回市医保局基金专户。

第三章 失能等级鉴定

第八条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鉴定是指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因年老、失智、疾病、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经过不少于6个月的治疗、需要长期护理的失能人员通过评估评审,对其身体情况及自主生活功能损失程度作出的鉴定。

第九条

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暂分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根据现有制度“保障基本”的原则,我市暂将重度失能失智(统称重度失能)人员列为保障对象。

第十条

有护理服务需求的参保人员须经失能等级鉴定的申请、受理、评估、评审、公示等程序,并被鉴定为重度失能等级的方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第十一条

申请。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提供以下材料向所在统筹区承办机构提出鉴定申请:

(一)长期护理保险鉴定申请表;

(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完整病历和诊断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属意外事故或残疾的须提供相关证明原件材料及复

印件;

(四)申请人(代理人)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复印件及与代理人的关系证明。

第十二条

受理。承办机构对参保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符合性初审,对材料不符合规定的予以退回,并一次性告知重新提供,对明显不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予以退回申请,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十三条

不予受理

(一)未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

(二)患病未满6个月或病情不稳定的;

(三)经查实申请人(代理人、监护人)在前次申请评估时存在虚报、谎报情况并未满2年的。

第十四条

评估

(一)承办机构对申请材料受理通过并初步判断基本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的,应组织评估人员(不少于两人)进行上门评估。评估人员应按照“客观事实描述”的原则进行公平、公正评估调查;

(二)评估人员现场评估时须有评估对象的协助评估人员(代理人、监护人或护理机构相关人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可进行,如果评估对象无故不配合评估时,评估人员可向上级部门报告后作出调整处理;对胁迫、恐吓评估人员的、严重干扰评估结果的作无效评估处理,2年内不再受理其评估申请;

(三)各承办机构将上门评估填写完成的《上饶市长期护理统一需求评估调查表》报送至市医保局,由市医保局组织质量控制人员进行审核,审核未通过的,由县(市、区)承办机构重新评估调查;审核通过的,统一由市医保局录入失能评估审核系统,生成失能等级鉴定报告;

(四)评估人员须对每位评估对象出具初审意见报告书。本报告书连同系统生成的失能等级鉴定结果一并作为该评估对象失能鉴定的评审依据;

(五)对居住在市内县外的申请人员,各承办机构可委托评估对象居住地承办机构进行上门评估;对居住在本市以外的参保人员,不接受其评估申请,待其回到参保地后再予以受理评估。

第十五条

评审。各经办机构组织相关鉴定专家或第三方(司法鉴定中心、评估中心等)鉴定专家(不少于3人,单数)对初审意见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进行集体评审。对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一致的,报市长护办备案后统一公示;对报告书和系统鉴定结果不一致的,由承办机构再次组织评估人员(评估人员另选)上门评估,二次评估后经评审仍不一致的,报市长护办组织市级鉴定专家(不少于5人,单数)进行最终评审。

第十六条

公示。由市长护办统一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各县(市、区)负责本辖区内申请人长期居住所在社区(或养老院、敬老院)进行公示,为期7天。

第十七条

争议裁定。申请人(代理人)或其他参保人对公示有异议的,应在公示期内向市医保局长护办提出申诉。市长护办接到申诉后7个工作日内组织相应县(市、区)专家和市级专家进行评估、复议、裁定。

第四章 护理服务需求申请和管理

第十八条

鉴定为重度失能人员可根据本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向承办机构申请护理服务。我市长期护理服务方式共分三种:居家护理小额补贴、居家上门护理、机构护理。护理服务方式原则上一年申请一次。

第十九条

申请流程:

1、重度失能人员由其本人或代理人填写《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待遇申请表》;

2、各县(市、区)经办机构和承办机构初审;

3、市医疗保险局审批备案。重度失能人员停止、变更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方式,应及时告知承办部门,并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的重度失能人员需要其他护理方式的,可向承办机构提出申请,由承办机构按照支付标准提供服务,费用由失能人员家庭承担。失能人员因病情需住院治疗的,可继续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待遇。

第二十一条

享受居家上门护理、机构内护理的,不可享受居家护理小额补贴。享受护理服务的失能人员因病情需住院治疗的,其住院期间不再享受长期护理服务待遇。

第二十二条

享受机构内护理的须持社会保障卡(身份证)办理入住手续。定点护理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和待遇标准,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算。

第二十三条

长护待遇按自然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执行连续缴费政策,中断缴费的须补齐欠缴费用,待审批通过后,以新参保身份于次月开始享受待遇。

第五章 失能人员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不接受参保人在审批未通过、无新近期住院诊疗信息、病情及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变化的的情况下反复申报。审批未通过的,原则上6个月内不接受申请,如要申请,其评估费用由失能人员家庭全额承担。

第二十五条

对参保人进行现场评估时,参保人及家属应该予以配合检查,并据实提供相关材料配合调查说明失能状况,对故意隐瞒、扩大、虚报失能情况的,一经发现作未通过处理。

第二十六条

定期开展对居家待遇享受人员的稽核调查,通过上门核实、邻里走访、照护机构(或医疗机构)核实等方式,了解失能人员情况。

第二十七条

失能人员在失能状况发生变化后,本人或家属要主动联系承办机构,承办机构接受重新审定失能状态及保险待遇核定。

第二十八条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定期评估机制。承办机构对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的失能人员进行复审,对年审未通过的,停止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第六章 护理服务机构管理

第二十九条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质,能开展长期护理服务,经评估后与辖区内商业保险公司签订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协议(以下简称“服务协议”)的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

第三十条

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准入由各县(市、区)经办机构或第三方评估审核并报市医保局备案。具体经办由承办的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申请受理、服务签约、日常管理、费用结算和考核等工作,考核工作由承办机构完成。

第三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服务机构,可向承办机构提出申请:

(一)遵守国家有关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养老服务和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有健全和完善的护理服务管理制度;

(二)专业护理服务机构需具备相关部门颁发的经营范围许可证、专业护理服务能力和本市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执业— 8 —

标准;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执业标准

(三)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与护理服务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

(四)聘用或雇用的护理服务人员应符合行业规范,人员数量应与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相匹配,符合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对人员配置的要求;

(五)严格执行本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与长期护理保险管理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六)配备符合本市长期护理保险联网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并有相应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第三十二条

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人员,必须参加我市长期护理保险上岗培训并通过考核的持证人员。护理服务人员配置应符合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所属行业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

申报材料。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申请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时,应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申请表;

(二)营利性机构须提供营业执照、执业许可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三)非营利性机构须提供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

(四)其他补充材料。第三十四条

服务签约

(一)提出申请的专业护理机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书面材料交所在地承办机构。如提交的书面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承办机构应通知其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逾期不补的视为撤回申请;

(二)承办机构应自收申请机构提交申请材料15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评估,并将初评结果及相关材料报送各县(市、区)医保局;

(三)各县(市、区)医保局应在收到报送材料后组织开展准入审核工作,各县(市、区)审核通过后上报市医保局备案;

(四)承办机构在平等沟通、协商谈判的基础上,选择服务质量好、价格合理、管理规范的机构签订服务协议。

第三十五条

市医保局应定期在网上向社会公布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名单,并向省厅、省社保中心报备。

第三十六条

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拆分、合并或机构性质、执业(经营)地址、核定护理床位数等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变更的,应自批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携带有关批准文件及本规程规定的有关资料,重新提出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申请。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不按时办理以上手续的,承办机构应终止其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协议。

第三十七条

服务协议内容。各承办机构应与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签订包括长护险服务人群、服务价格、服务形式、服务内涵、服务规范、服务质量评估、服务计划制定、服务费用结算等内容的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协议有效期一般为二年。

第三十八条

履行服务协议。各承办机构和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严格遵循服务协议,对违反服务协议约定的,由各经办机构按照服务协议追究违约方责任。

第三十九条

服务协议续签。服务协议期满前,各承办机构应对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履行服务协议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与其续签服务协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不予续签。

第四十条

监督检查。各承办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对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执行长护险政策法规、履行服务协议情况以及各项监管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应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需的相关材料。

第四十一条

费用结算。各承办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与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结算相关费用,对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不予支付。

第四十二条

责任处理。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经办机构责令其改正,追回相关费用;情节严重的,暂停其1至6个月结算直至终止服务协议;涉及其他行政部门

职责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核验长护险待遇证或发现冒用、伪造、变造、失效的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证,仍为其提供服务的;

(二)为参保人员制定不合理的服务计划,诱导参保人选择或者提供不必要的服务、虚构服务的;

(三)违反长护险有关规定,将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以外费用纳入结算的;

(四)通过向参保人员重复收取、分解收取、超标准收取或者自定标准收取费用的;

(五)以伪造或者变造的护理记录、病史记录、处方、帐目、医药费用单据的;

(六)未按照长期护理保险标准支付的;

(七)定点申请未通过、私自联网结算的;

(八)采取其他方式损害长护险基金的。

第四十三条

被终止服务协议的服务机构,两年内不接受其长期护理保险定点申请。

第四十四条

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相关科室或者工作人员违反长护规定的,由各经办机构根据其违规性质可采取:责成其做出书面检讨、处以2至5倍的经济处罚、停止其护理服务资格等惩罚措施;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经办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协议管理。市医保局统一与中标的商业保险公司分别签订承办服务协议,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协议的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支付标准和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保密措施、违约责任以及其他条款。

第四十六条

市医保局长期护理办公室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并承担下列职责:

(一)做好市本级的长护险参保登记、基金征缴以及组织协调市本级承办机构的待遇支付、结算管理和考核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组建全市鉴定专家库;

(三)组织实施本级失能鉴定和全市评估审核、系统录入、鉴定公示工作;

(四)指导、监督、检查县(市、区)各项长护工作和全市报表汇总工作;

(五)组织全市长期护理保险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六)组织专家对县级鉴定复核结论有异议的进行鉴定复议和终审裁定;

(七)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失能鉴定、护理服务需求、经办管理、基金运行分析座谈会,统筹协调、研究解决试点疑难问

题;

(八)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及相关课题的探索、交流、汇总工作,定期将试点情况上报省社保中心、省人社厅、人社部长期护理办公室;

(九)负责全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护理人员、经办人员、信息系统等培训工作;

(十)承担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七条

各经办机构应成立负责长期护理保险职能的科(股)室,负责本辖区长期护理保险的日常工作并承担下列职责:

(一)做好辖区内长护险参保登记、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管理工作和报表报送工作;

(二)组织协调本辖区承办机构的失能鉴定工作,包括申报受理、材料审核、上门评估、失能人员(邻里)调查等;

(三)负责与承办机构的沟通协调、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

(四)对举报投诉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并组织对有异议的鉴定结论进行鉴定复核;

(五)负责做好辖区内重度失能人员的健康档案工作;

(六)做好辖区内有关长护险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七)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八条

上饶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服务、经办和监— 14 —

督等所有工作和流程纳入到长护信息系统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做到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服务规范、基金可控。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规程由上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规程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

抄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 各县(市、区)医疗保险局、各有关商业保险公司

上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印发

第三篇:农村保险制度研究

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王丙霞刘沁

(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自1997年新乡市商业银行建立以后,河南省的城市商业银行获得了飞速发展。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诸多如业

务、管理、营销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希冀对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的全称是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 信用社股东、当地政府和其它法人共同出资组建的一级法人机 构,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产物,顺应了我国市场 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自1997年6月河南省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一新乡商业银 行由新乡市财政局、部分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设立后,洛阳 市商业银行、开封市商业银行等其余各地区商业银行相继成 立。目前,郑州市商业银行、洛阳市商业银行、许昌市商业银行、新乡市商业银行已经摘掉了“商业”二字,变身为郑州银行、洛 阳银行、许昌银行和新乡银行,为扩大业务范围、进行跨地区经 营进而上市做出了准备。截止到2008年底,河南省多家城市商 业银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吸收存款数量 激增,不良贷款率由最初的十位数F降到个位数,资本充足率 也提高到国际标准水平,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现存问题分析

1.业务范围狭窄,技术创新不足。以招商银行郑州分行和 郑州银行为例,对比考察了两个银行的对公业务。郑州银行的 业务仅局限于传统的借贷,盈利能力有限,这主要是由于城市 商业银行发展初期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经营 法》对它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的市场定位尼‘服务 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继承了前身“信用 社”的任务,体现了“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服务方针。无法进 入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交易,亦无法进行基金托管业务和 外汇宝业务。

2.人才极度匮乏。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在数十甚至上百 个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之上,河南省也不例外,他们吸纳了原有 职工的同时,还具有帮扶性质地接收了大批“家属”和“亲戚’,’ 传统的中国官位思想比较浓,“能上不能下,能奖不能罚”的用 人方式仍旧存在。培训滞后也阻碍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之人 才引进速度缓慢,城市商业银行总体处于人才短缺中。3.管理理念不到位,风险控制能力弱。当前,河南省许多城 市商业银行员工队伍学历偏低,懂金融、善创新、精计算机、善 科技进步的专业人才更是风毛麟角,熟悉现代银行经营的人员 少,半路出家的多,人员结构严重失衡,错误地拿来普通企业的 管理方法,免不了出现“桔生淮南则为橘,桔生淮北则为枳”的 不良现象。

136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

4.营销意识薄弱。商业银行属于第三产业,要以金融市场 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银行金融 产品和金融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盈利最 大化。河南省由于地理位置居中,加之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 刻,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强调“拉存款”,忽 视了“服务客户,满足客户,稳定客户”。

三、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1.强化金融产品,做好细分市场。坐稳传统的银行业务,针 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拓展业务空间。推出多种个人消费信 贷、信用卡业务、电子银行、跨区域存取、对公对私金融咨询业 务、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而提供不同的银行业务,试行区域间行一 行合作等。

2.加快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 到责、权、利明晰,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继续扁平化管理 模式,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建立激励、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相 结合的运行体系;试行独立董事、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股份公 司经营体制。

3.大力引进专业银行人才。根据银行自身情况,有条件的 大力引进,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没条件的尝试“借人”的 方式,为己所用。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培训机制,逐步提高全体 员工素质。

4.强化营销意识。改变原有体制下形成的“等客上门”的传 统服务方式,不仅要以整洁舒适的服务环境,耐心周到的业务 咨询,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主动热情的微笑服务将客户迎进 来,通过真诚友好,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好感,而且要积 极主动地派出营销人员深入目标客户群中,开展业务宣传、咨 询指导、登门服务、附加服务等活动,使客户亲身体会到城市商 业银行服务的方便、安全。既要以客户为中心,极大满足客户现 存需求,又要挖掘客户的潜在需要,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总之,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渗透到 本省的各个领域和热火朝天的新时代建设中,只有不断地审视 自己,各方面完善自己,才能走在发展的前列。参考文献

[1]陈孝林.对城市商业银行突破人力资源瓶颈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 息.2005(12)万方数据

河南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作者:王丙霞,刘沁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刊名: 企业导报

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 年,卷(期):2010(2)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条)1.陈孝林 对城市商业银行突破人力资源瓶颈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

第四篇: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求 索 / 2006 /

3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王 蔚

摘 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 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已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主 要有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两种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 面临着来自社会科学外部的压力。

关键词 :方法论;社会科学;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 中图分类号: C91-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490X(2006)3-065-03

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湖北,武 汉, 430079

方法论(M ethodology)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 ,具有重要的学 术意义。/不言而喻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可 能 ,首要的条件是刻画社会科学在对象、工具和方法诸方面区 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质。0在中外各类社会研究方法的著¹

述中,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描述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此 做一番粗浅之梳理。

一 社会科学研究在中西方之遭遇)/东方不亮西方亮 0

在西方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识比较强。早在 18世纪 ,维 科的 5新科学 6以及休谟关于精神科学的理论、斯密的经济学、弗格森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 ,对社会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研 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世纪 ,在圣西门、孔德、斯宾塞、韦伯 等人的著作中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尔克 姆的 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6是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经典,韦 伯的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刊行于世。/严格说来 ,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 0。º

20世纪 ,西方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流派更

是以其方法论而著称 ,但是,自 20世纪 50、60年代始,在后现 代主义语境中 ,西学的主题和话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20世纪 3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合乎逻辑地 出现在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前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 过很多诸如 /社会科学概论 0、/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0、/社会科 学方法论 0的几乎同名的著作和文献。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 科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主要的工作基本上停留在西方社 会科学思想的引入上。后来 ,由于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以及对 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理解 ,无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以唯物史观取代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乃至取代、否定具 体的社会科学学科 ,使得后来一些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民 族学)、心理学等在极端的年代被取消。在 20世纪 80年代中 期 ,伴随 /迎接新技术革命浪潮 0,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科学与自

5然科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过比较集中的讨论,因缺乏关于社 会科学的独立性的意识 ,无法展开对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 方法论的全面的研究。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 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远没有引起中国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一个突出的表现 ,就是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仍然不被 看作专门的学术领域 ,至少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 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之功能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社会

活动。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 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 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 ,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首先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功 用。理论功用是指通过理论性或基础性的社会研究 ,获得有 关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实践功用是指针对某种社会实际问 题而进行的具体研究 ,研究本身是为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 思路与方法。两种功用缺一不可。其次 ,具有描述、解释和预 测的功能。描述就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特征 进行客观的说明 ,做出 /是什么 0的回答。解释是对研究对象 的过程、原因等作出分析,回答的是 /为什么 0的问题。预测是 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期。它是建立在描述和解释的 基础上的研究活动。只有对事物的现状、发展变化的规律及 其因果关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能对其未来的状况 作出正确的预测。但是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科学 的预测的局限性。

目前 ,社会科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大致上 可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方法论是人 们研究社会的基本立场、基本假设和基本出发点。可以将其 划分为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指 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重要 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 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民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0。可见»,人们在观察社会时难免有 /洞穴 偏见 0(培根语)。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 ,对社会的研究和 认识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研究方式主要 是确定研究和研究路线。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不同 , 人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最常见的 研究方式是 :调查研究法、文本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实地研究或观察法、访问法、实验法等等。

如果说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并确定了研

究途径的话 ,那么 ,剩下的就是 /小心求证 0,这就涉及到在研 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重要 的是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汇集 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等等。这些具体方法和技 术往往交叉使用于各个阶段。因文章篇幅有限 ,笔者下面重 点从两方面来介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

三 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之争

(一)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是继 17世纪科技革命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熟 后争取到自己的 /科学 0地位的。社会学的鼻祖奥古斯特 #孔 德提倡建立 /科学的社会学 0(scientific soc iology)。人们把这 种源于孔德 ,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 ,并寻求普 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作为一种曾在 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方法论观点 ,实证主义的发展经 历了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

孔德和涂尔干的观点代表的是实证主义发展的经典阶 段。经典实证主义认为 :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 是一致的,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 科学之列;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 立 /规律 0;宣称 /社会学坚持,一切社会现象都服从于因果原 理。这在于社会学应用这个原理不是出于理性需要 ,而是来 自于经验概括。既然已经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着因果律 ,既然 因果律已逐渐由物理学、化学领域扩展到了生物学领域,又从 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心理学领域 ,那么我们有理由宣称它同 样适用于社会世界。0经典实证主义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¼, 强调对社会整体结构的研究 ,认为只有社会层次的事物才是 重要的 ,个体行为只是社会结构的产物。

/工具实证主义 0(instrum enta l positivism)是实证主义发展到 20世纪 40-60年代的新的表现形式。拉扎斯费尔德是其 代表。与经典实证主义相比 ,工具实证主义的研究重点不再 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考察,多数也放弃了建立普遍性的社会 规律的企图 ,而是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 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 ,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 发展了实证主义社会学。

20世纪 70年代,由于西方遭受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和学术 危机加上实证主义自身发展的不足 ,风靡一时的实证主义方 法论陷入了困境,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 ,从而失去了独霸 天下的局面。实证主义进入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时 代 ,主要代表有华莱士、乔纳森 #特纳和亚历山大等。后实证 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 势 ,体现在 :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 ,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对 /科学 0概念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 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 ,科学没有统一的模式,科学的目标也 是多元的,因而社会学可以是科学取向的也可以是人文取向 的;对 /客观性 0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强 调客观主义 ,认为知识是积累性的 ,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然 而 ,目前此观点受到了相对主义论的极大挑战。社会科学研 究中的价值或 /意识形态 0问题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价 值中立 0观点也受到了动摇。后实证主义者虽然企图通过新 的努力来应对新的变化,但实证主义方法论已显得不再那么 强势了。

(二)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20世纪 60-70年代之后出现的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代 表主要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等。如前所 述,实证主义方法论试图应用自然科学的范式,假设社会现象 和自然现象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社会科学的现象学家则认 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因为自然界或自然现象是无意义的 , 社会世界是一个意义性(meaning)构成的世界,社会现象本身 是意义的。社会科学家的观察活动不仅仅是现象的观察与解 释,还需要理解(understand),从而抓住社会世界的意义的结构。现象学者认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失败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考虑这一点。

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 /理解 0方法的人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狄尔泰主张社会科学(他称为精神科学 ,包括社会与人文各学科)与 /自然科学相比 ,这些科学具有完全不同的基础和结构。它们的研究主题是有一些既定的、而不是推论出来的单元组成的)))这些单元都是可以从内部加以理解的。在这里 ,我们为了逐步达到概念性的知识,从一种直接存在的知识或者理解过程开始

0。对自然界可以说明½,但对社会

精神生活需要去理解。后来 ,韦伯继承与发展了 /理解 0方法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 /理解的社会学 0,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 ,并依次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说明的科学

0。在韦伯看来¾,社

会学类似于历史学,不同于自然学。社会科学在研究方式上应作到 /价值无涉(value-free)0,不应该让个人的价值或利益左右其研究。在这一点上 ,韦伯跟实证主义的观点是接近的,要求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作出明确的区分。认为不能从对 /事实的陈述 0中得出 /应该的陈述 0。但实际上 ,在社会科学中 ,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 ,美国社会学家许茨进一步从现象学的角度 ,强调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性。

现象学方法的提出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提出了激烈批判,认为实证主义是一种非常片面的 /残缺不全的概念 0,它只关注对纯客观事实的研究,忽视了主体价值问题。他提出了现象学这一新哲学方法 ,目的是通过强调对生活世界 /主体 0的分析 ,树立一种新的更全面的科学观。胡塞尔的 /现象学运动 0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20世纪 60年代之后现象学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等理论观点的出现就是突出表现。许茨在综合韦伯和胡塞尔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其现象社会学观点。他在肯定了对意义、生活世界和常识世界研究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常识实在的研究 ,主张用经验方法去考察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2ity)0这一重要社会实在。他通过 /主体间性 0的创造与维持概念,提出我们的生活世界是常识的潜在的典型化(typ ifica2tion)。他认为生活世界的典型化是建立在主观意义基础上的,分为初级建构(first-order construc ts)和次级建构(second-order constructs)。

总体来说 ,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先 ,他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 ,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研究 ,重视价值问题 ,倡导特定的分析视角。第三 ,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到许茨 ,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体的研究。第四,倡导定性研究方法 ,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 ,如实地研究法、66

人类学的 /深描(think descr iption)法等 0。

批判理论又称 /法兰克福学派 0(Frankfurt School)。主要 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若、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 等。他们深受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故又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 派。其中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多产、最有影响 的人物。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是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 批判。他们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批判反对 /唯科 学主义 0观点,批判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单向思维 ,主张科学技 术也是 /意识形态 0,反对实证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观 点;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判理论对社会的批判 ,是具体 的否定而非全盘否定。尽管这个学派后来出现了分化 ,但他 们都还保持了批判理论的基本趋向 ,即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不是解决 /是什么 0(to be),而是解决 /应该是什么 0(should be)。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0主张科学知识跟其他知识形 态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构的产 物 ,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观点可以概括为 :第 一 ,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第 二 ,采取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立场 ,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弱决定的,并且削弱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 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第三 ,认为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 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 ,并被看成是受社会变量影响 的。科学家在解释他们占有的材料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 响 ,甚至受到他们的利益的直接的影响。科学家所得出的发 现事实上是社会协商的结果 ,因而普遍的科学方法只不过是 一种思想。建构主义观点不但用于说明科学成果是社会建构 起来的 ,而且更强调一切社会知识与实在都是社会文化的产 物。目前,建构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 响。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源于不同流派的各种社会研究,如科 学知识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科学修辞研究、符号人类学、女性 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四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

社会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者 与外部非专业人员(主要指的是行政管理者和社会普通公众)和外部专业人员的冲突。

科学研究自产生时就与社会控制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冲 突。因为社会科学家与行政管理者担任的社会角色不同 ,前 者从事客观研究 ,后者从事管理和社会控制。角色和利益不 同 ,对社会研究的看法自然也不同。社会科学的终极追求是 探索、描述、解释社会事实,而社会科学研究者直接关注的问 题是 :社会是什么 ?为什么如此 ?将来会怎么样?行政当局 更关心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行政管理者总是试图规定社会 研究者应该研究什么,什么样的研究结论应该告诉什么人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一冲突的核心是 /事实)价值 0问题。而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社会普通公众之间的冲突的关键问题是 /事实)常识 0问题。社会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而普通公众则 更相信自己 /亲身 0经验、/切身 0体会和世人皆知的常识。造 成这一现象的表面原因几乎是公众盲目相信个人经验和社会 常识,但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研究的 /科学性 0不强 ,社会科学还

没有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真正确定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社会地 位。

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外部专业研究人员的冲突指的是社会 科学研究者与自然研究者之间的冲突。随着职业分化和教育 专业化的发展,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间也出现了越来 越多的不理解、猜忌甚至是对立和冲突。产生这种冲突的原 因有三 :

第一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在研究过程中 ,社会 科学工作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他们的感情和坚定的 信念难免会使得对事实的有效探讨更加困难。美国学者肯尼 思 # D #贝利就指出:自然科学一般不介入他或她正在研究的 现象 ,而社会科学家则置身在研究现象之中 ,因此,研究者必 然会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带进认识过 程,并最终影响到认识过程的结果)))观念性产品。这种观 念性产品就很难具有客观性。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中À, 对真理的探索尤其艰难。

第二 ,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完全不同。社会事实与价值 相关联 ,而自然事实却完全相反。因此 ,自然科学的研究与社 会科学的研究有着原则界限。自然科学中对规律概念的用法 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历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学 中,规律越是普遍适用 ,对精确的自然科学越是重要 ,也就越 有价值。在社会科学中却恰恰相反 ,最普遍的规律正是最空 洞的 ,往往也是最没有价值的。

第三 ,学科之间的偏见。斯诺认为 ,造成冲突最主要的原 因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和我们要把我们的社会模 式固定下来的倾向。社会上智力最高的人群间的对立和冲突 造成了重大的社会损失 ,他指出: /文化的分裂会使受过高等 教育的人再也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就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 开展认真的讨论。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 , 因而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 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0

Á

注:

¹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 5社会科学方法论 6。中 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页。

º参见 5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6第 7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 19 86年版,第 17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6第一卷,第 54页

¼E.Durkhe im.The R ules of Sociolo ica l M ethod.N.Y.: Th e Free Press.1938.P.14 1.½威廉-狄尔泰著: 5精神科学引论 6(第一卷),童奇志、王海 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年版 ,第 18 0页。

¾M ax W eber。E conomy and Society, N.Y.: Bedm in ster press.1968.P.4.¿参见 [美 ]史蒂芬 #科尔: 5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 间 6,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5页。

À肯尼思 # D#贝利 : 5现代社会研究方法 6,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 84年版。

Á [英 ]斯诺: 5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6,陈恒

六、刘兵译,四川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译者序 0,第 5-6页。

(责任编辑:南桥)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基于国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国内博物馆在几年近也开始陆续免费开放。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分完善,并且免费开放的标准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具体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同步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并没有达到一个递增递减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的免费开放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他们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学习,来针对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举动作出一套完整的指南手册。

以下是对浙江博物馆以及湖北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的调查。

1.针对观众量的剧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湖北省博物馆原设计的正常接待能力为日均3000人。针对免费开放后的变化,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现有接待能力进行了慎重的评估,认为每天5000人为可承受接待能力,因此决定将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以保证正常的参观环境和文物、观众的安全。

2)采取发放免费参观券的措施。为适当控制客流,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的办法。博物馆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在馆门口发票处增设了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天9?誜00开馆发票,上午发放3500张,下午发放1500张,全天基本控制在5000张,下午停止发票前派保安排在领票队伍末尾,及时劝阻后来观众改日再来,有效缓解了观众拥堵现象。

3)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调节观众流量,博物馆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适当错开高峰时期,这样既保证了团队的参观质量,又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

4)对观众集中的个别展室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对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观众集中的展厅,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当人数太多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组织观众在展厅门口排队进入,或劝导观众先看其他展厅,以控制和减少展厅的人流量。同时利用技术防范设施对金银玉器展厅和一级文物柜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还派出保安在展柜周围人盯死守,并及时劝阻个别人不利于展柜和文物安全的行为。5)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免费开放制度,积极与观众沟通。积极主动地与电视、报纸、网站等各种新闻媒体联系,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省博物馆是长期免费开放,劝导公众不要一哄而上,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通过此次调研问卷我们发现,被访问的观众82%知道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相关资讯。

针对免费开放之初人流如潮的局面,省博物馆变被动为主动,推出了“问计于民”的活动,广大观众纷纷献计献策。博物馆吸收了观众提出的不少改善管理的有益建议,取得很好效果。

2.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1)9月28日,由省文物局批准同意,《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并在该博物馆取票处醒目位置张贴,让观众知悉。

2)专门成立应急问题处理值班室,及时解决和处理突发事件。博物馆任何区域发生突发事件,都及时报告值班室,由值班室启动应急预案,力争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展览期间,曾发生过一位香港老年女观众不小心滑倒扭伤,值班室人员马上派车将老人送到医院。老人非常感动,不时称赞大陆博物馆的文明服务。

3)增加管理服务人员。观众急剧增加,导致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如不排队领票甚至翻阅栏杆强行进入博物馆,在展厅内大声喧哗、不听劝阻使用闪光灯拍照,乱扔垃圾,损坏博物馆设施等现象。为此,博物馆大幅增加一线服务人员,保安人员由60名增到120名,保洁员由30名增到60名,保障参观安全和环境卫生条件。

4)加强内部管理。对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如前台咨询人员、保安人员、保洁员等集中组织了强化培训,推行标准的文明用语、规范用语,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礼貌意识。坚决杜绝对观众说“不”。免费开放一个多月来,虽然有观众对参观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投诉,但基本未发生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问题引发投诉的事件。

3.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

1)提供免费的观众随身物品寄存、参观导览、宣传册页、免费饮水、卫生设施、休息查阅等服务,用良好的服务带动管理。以宣传册页为例,新馆开放之初,博物馆印制了300万份册页,免费开放后,册页被大量拿走,有人提出限制发放,博物馆领导认为,不能因个别人的不文明举动而让热爱博物馆的人受到伤害,更不能让博物馆的服务质量下降。这样,原计划用于发放一年的册页一个月就告罄了,博物馆及时安排加印补充。

2)改造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根据观众的需求,增修了3个残障人专用卫生间,并对馆区内的无障碍通道及无障碍标识进行了修改和优化处理。改造卫生间设施。为适应免费开放的需要,将观众休息区的座椅增加到180把357座,广场上和展馆内的垃圾箱增加到100多个,存包柜也增加到100多个。

3)更换调整馆区内不清晰、不明确的指示、引导标志牌,同时增加英文标注。观众的增加,使原设计的一些指示标牌出现了数量不足、位置不够醒目等情况,博物馆对此也进行了调整,努力做到美观大方、清晰易懂,同时全部进行英文标注,以满足外宾的需求。

4)通过文明服务带动观众文明参观。针对部分观众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是强行制止,而是通过博物馆人的文明服务,培养一种文明的参观秩序、参观环境,用良好的、文明的氛围引导观众,共同打造博物馆的文化殿堂。

面对乱扔垃圾的不文明举动,保洁人员礼貌提醒,对乱扔者的出言不逊,保洁人员不是与之争辩,而是用自己不停歇的双手,让参观环境更加整洁。

5)增加展览内容的信息量,注重青少年观众兴趣需求。好的展览是观众到博物馆的理由。丰富的信息是一个好展览的条件。编钟馆的信息量比以前扩大了10倍。在“郧县人”陈列中,博物馆没有停留在仅仅是将郧县人介绍清楚就算完成任务,而是在展览的序幕中,建立了一个人类发展的坐标体系,用寥寥数语,将世界各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标注在坐标之中,直观地展示郧县人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文字馆在展示中国书写文字发展历程时,对比陈列和诠释同时期古印度、古埃及以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书写载体和文字等资料加以介绍,以引起广大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极大兴趣。

4.加强安全措施,建立联动机制

1)对于旅游等团队预约参观增开新的进出口通道。免费开放初期,没有团队的专门进出口,团队与普通观众出现了互相干扰的混乱局面。为此,博物馆根据实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增开了独立的团体进出口,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2)加强安保,做到安防无死角。安全是博物馆的关键,为保证观众安全、文物安全,博物馆从人力到设备都相应地进行了加强。对于一些不适应实际的安防设施、技防设施进行了调整,保证安防无死角,确保博物馆的安全。

3)建立保卫、保安与驻馆武警部队的协作联动机制。为保证免费开放的正常运行,博物馆制订了安防、消防、中心控制室、保安、驻馆武警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和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并建立了保卫、保安与驻馆武警部队的协作联动机制。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文物和人员的安全,保障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转。目前,湖北省博物馆观众已不像免费开放初期过于爆满,参观人数趋于平稳,逐渐接近常态。每天观众人数除周末、节假日外,一般稳定在4000人左右。

此次对观众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观众对博物馆参观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3%,总体满意度达到61%。有79%的调查者认为免费会吸引他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有29%的调查者在免费开放后已经多次参观博物馆。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对于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主要研究要着重于对于已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在它开放之前和开放之后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开放前后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反响。例如:免费开放前后人流量的变化;公众对于各种博物馆内硬件设施使用的反映。对于可以量化的数据尽量量化。对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它本身在免费开放后自身制度的变化是否适应免费开放后对其带来的各种影响。难点则在于,博物馆是个公共场所,客流量较大,因此很多量化的数据需要抽样进行获取,精确程度一定程度上有所偏差。其次,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位于各大城市,由于地域限制,调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光从单一的消息上很难全面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带来的具体影响。而后,在调研过程中人力资源不足,导致调查不够充分。

一、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因此,基于我国博物馆这样的发展历程,现在我们看到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博物馆的投资主体以政府和国有资产为主,管理体制上,以政府的文化文物部门以及包括教育、科技、民政、军事在内的各部门管理为主,经费来源的渠道以国有资金为主。建立了以中央、省、市、县积极部门这样的行政级别为主的分级体系以及经费投入体系。二是政府主导建设,任命其馆长并负责主要经费来源的博物馆办馆模式,注定了博物馆往往对政府依赖性很强。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刚性的博物馆投入机制,导致许多博物馆更加关心领导和上级的意图,围绕上级部门的工作重点开展工作,而普遍对观众的研究和照顾不够,服务质量低下。三是近年来由于市场化的引入,一些博物馆在市场化大潮中获益,并得到极大地发展。但大量缺乏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博物馆却被受冷落,博物馆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并逐渐走向两个极端。

主要创新之处、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基本调研思路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要避免技术创新的盲目性,就需要市场的导向作用。市场调研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其作用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利用市场调研识别技术创新需求的同时要规避它的不利影响。基本思路我们参照了一下表格进行

4.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发现的问题:

1、地理位置(处于景点交集区域,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2、缺少镇馆之宝,没有足够理由吸引参观者

3、宣传力度不够,无法对大众造成较大的影响,网站建设不够完善

4、展品更新少,而且对宣传没有普及(展品吸引参观者人群的跨度)综合已开放的博物馆问题进行举例

1、文物保护的资金解决问题

2、工作人员由于免费开放,客流量增大需要

3、免费开放后之前配套设施不健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4、免费开放带来的巨大客流量以至于必须对博物馆的客流量进行控制,团体来宾需预约

5、对一些紧急问题需要进行有效处理

6、对一线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强化培训,标准文明用语及医务常识

7、为适应免费开放的需要,对观众的休息座位等应有所增加 博物馆资金来源解决办法

1、与企业拍卖行进行有效合作,成立专门的拍卖馆及聘请专门的拍卖员,同时提前进行宣传,起到对博物馆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向企业收取一定佣金,作为企业及拍卖行的形象宣传费用,拍卖所得费用可以有一部分作为公益款项,捐助慈善事业,以达到宣传作用

2、开设与博物馆风格一致的书吧、茶室等合理的休闲场所

3、博物馆需自己寻求资金赞助

4、博物馆对自身所拥有藏品宣传

完成选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条件

将工作任务分项、明确化,根据已有的时间限制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内每天的工作任务,确保定时、定量完成调研任务。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咨询及博物馆手册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用相机拍照记录。预期的研究成果

预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部分乃至全国的已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作出一个较为专业的标准以及整齐划一的分级执行条例。每个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目标,前期的市场调查我们要做到调查方向的全面以及对数据样化的精确性。之后对调查产生的成果进行分析并想到它对博物馆所产生的影响。

胡俊 马辰立

《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指南》研究方案

下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评述[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护理工作长期规划

    护理工作长期规划 一、专业发展规划;护理建设,提升护理整体水平。深化整体护理,有效落实评估-计划-实施 -评价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方法,为人提供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建议:打造......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在城市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开始筹划对农民工实行全方位的社会保障......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俄罗斯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和俄罗斯相似,我国也是转轨型国家,金融改革开放逐步推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

    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张立婷 12014130279 一、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评述: 1,书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实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其实写字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合集5篇)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提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缺失的,而我国农村又恰恰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养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介绍......

    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关于国内外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摘要:国内的养老保险研究虽然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际研究现状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从环境比较和制度比较两个方面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