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上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这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借鉴文中写法,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描写方法,想象描写几种黄山松的姿态。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查阅黄山旅游景点的相关资料。
学生:读熟课文,查阅黄山奇松的资料,积累描写松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各位小游客好,顾导我很高兴能带领大家再次走进黄山,欣赏奇松。请齐声读一遍课题。
小游客们齐读题。
好学的我们已经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生齐说“天下第一奇山”,因为出示“黄山四绝”图片:它有奇松,姿态各异的怪石;烟雾缥缈的云海;明净舒心的温泉,看来这“天下第一奇山”是名副其实呀!
而人们——出示: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小游客接读。
2.过渡:为什么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顾导就带大家再次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欣赏,去触摸,去感受黄山松!带上好奇再读一遍课题。
小游客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抓住情感的震撼点,提领而顿,披文入情。在欣赏优美的图片中引入文本主角——“黄山四绝”之一的奇松,再略点上一堂课所学的重点,“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感觉颇为顺畅。接着,借用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导读,感悟松奇
1.作者用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哪些松,它们又奇在哪?(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2.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是哪里?(玉屏楼)的确,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小游
客们,快让我们一起登上玉屏楼看一看吧!
能看到哪些奇松呢?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设计意图:黄山松的“奇”,既是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设疑,是为了引导孩子们走进文本,领略黄山奇松的独特魅力,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形象。这既然引发孩子们深入地解读文本,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起到牵一“问”而动全“课”的效果。】
(一)品味迎客松之奇
1.这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一种松呢?(迎客松)
你是从文中哪句话里读懂的?点名交流后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注意到这个词没?(“乃至”显红)能给它找个近义词来解释它吗?(甚至)。是呀,一提到黄山松,马上就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这棵迎客松——生齐接读。
2.为什么对迎客松有这么高的评价呢?它到底奇在哪呢?
出示图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请大家读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它奇在哪。
生读句子。
(1)点名交流。你觉得它奇在哪? 你能具体说说吗?
(姿态优美)点名交流后出示句子。欣赏下图片,姿态的确美。还有呢?
“枝干遒劲”是什么意思?(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各位小游客,请看你们的左手边,那也有一棵松树,能用“枝干遒劲”来形容吗?为什么?
点名交流。(“遒劲”是刚劲有力,很难折断,而这棵略显弱小,一折即断。)那你能读好这个词吗?点读,评价,再读。(2)还奇在哪呢?继续找关键词。(奇在饱经风霜却很有生命力。)
迎客松“饱经风霜”,你怎么理解这个词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小游客们,你们知道吗?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都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而这棵迎客松据说已经有800多岁了。那它在高高的悬崖上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呢?点名交流。(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干旱„„)
那它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呢?点名交流。(树皮开裂,斑驳„„)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看到了文本的语言与孩子心灵的对话,看到了文章的情感与他们生活的相互交融,看到了他们在美美地诵读中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深情并茂的精彩。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真正达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境界。】
3.小结:它饱经风霜,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奇)这本身就很“奇特”,那你们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
小游客们自由轻声朗读。点名读。
指导:它历经沧桑,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些,带点凝重的语气。你再来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根深叶茂,潇洒、挺秀,真是棵奇树!男游客们一起读——
它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像个充满活力的少年!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正因为这样,出示接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设计意图: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生命感受。”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在一步步探究中,他们经过思考,明白了黄山第一松——迎客松之奇。通过品读感悟,对迎客松的喜爱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刻让孩子们再来感情朗读,可谓水到渠成。】
(3)奇热情好客
1.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点名交流,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比喻)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因为有“如同”这个比喻词)
把枝干比喻成手臂而只有人才有手臂,所以还用了拟人的手法。
对,你看得真准。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
2.作者的想象力够丰富,但顾导相信你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咱们呢?
点名交流,边做动作边说欢迎词。
喜欢迎客松的小游客请站起来,用你们的朗读来表达对它的喜爱和赞美。3.小游客们,迎客松仪态万方,它的倩影走进各族人民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点名交流。(不屈不挠、热情好客、生机勃勃„„)的确,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邓小平爷爷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他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次接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这么美,这么顽强,这么热情好客的迎客松,你们愿意将它永远留在自己脑海里吗?(愿意)
出示句子,那赶紧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看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出示提示,点名一小游客背诵,点评。
让我们一起用美美的诵读来表达对迎客松的那份赞美、敬重和仰慕吧!配乐齐背诵。
【设计意图:在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静心读书。当他们将“读文字”与“赏画面”相结合时,心中自然萌生对迎客松的喜爱、敬重等情感。接着,不失时机地拓展相关的资料,深刻感悟迎客松“形象”之高大。此刻,再让孩子们进行多层次的朗读,给他们以弹性学习的空间,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以
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二)赏读陪客松之奇
1.真不错,你们朗诵让我也体会到迎客松的奇特。其实,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很奇特的。根据所给的小贴示,请挑选一种松自学。奖励一个小游客读自读小贴示:1.读读句子,想想奇特之处,圈画关键词语。2.想象松树的样子,与同桌交流。
小游客各自自学。
2.哪个小组选个代表交流。(任选一)
(1)你喜欢哪棵松?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你说说它奇在哪儿?(奇特在高大,正对玉屏楼)。
(联系玉屏楼的特殊地理位置,体会陪客松的名副其实)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陪客松比作巨人)(2)在你的印象中“巨人”是怎样的?(高大)那“绿色的巨人”你体会到什么?(它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3)的确,它伸展着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我们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拥有博大胸怀的它,你喜欢吗?(喜欢)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喜欢,一生读。具有浓烈情感的陪客松,你喜欢吗?(喜欢)你来读。这无私奉献的陪客松你们喜欢吗?(喜欢),一起读。
(4)现场采访:这位小游客,有这么一个巨人陪你观赏黄山风光,你会有什么感觉?点名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使孩子得意、得言。此处,巧妙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角色体验,想象在“绿色巨人”的陪伴下欣赏绝妙的黄山风光,畅谈各自的感受。有深刻感悟词句作为铺垫,孩子们自然能侃侃而谈了。】
(三)感悟送客松之奇
1.黄山松真神奇,当我们饱览黄山风光后,又有送客松来向我们告别。瞧,这就是送客松。出示图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刚才哪组自学的送客松?你先来读读这两句。生读。说说它奇在哪? 2.点名交流,“姿态独特”,独特在哪呢?往下看。枝干盘曲,“盘曲”是什么意思?(曲折环绕。)想象它枝干弯弯曲曲的样子。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盆景”知道吗?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
那把送客松比做“天然盆景”是因为它——姿态非常,枝干盘曲。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3.它向山下伸出手臂,好像在和游人告别。请游客们读读句子,做做动作,比较一下,与迎客松的姿态有区别吗?
游客们做动作,比较。点名交流不同处。(姿态,表现手法不同)
现场采访:这位黄山小游客,在离开之际,面对送客松依依不舍的告别,你想说什么呢?点名交流。
4.恩,顾导听出来了,不光送客松舍不得你们走,你们也舍不得黄山,舍不得这棵奇松。那你能把这通人性的奇松读好吗?
自己先小声练读一下。指名读。
5.结合板书小结,先总后分,写得有条理。引读整段(出示):小游客们,我们站在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举目望去,首先会看到迎客松,生齐——,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朗读,字典上的意思是:清楚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在和孩子们探讨“姿态优美”“枝干盘曲”“天然盆景”等关键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让他们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感和意旨,再借助朗读来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准确,布局谋篇的巧妙,感人至深的情趣。】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黄山奇松,就奇在这些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黄山松还奇在哪儿?可以借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小游客们默读,点名交流奇在哪。板书:千姿百态。
2.那到底还有哪些姿态?拿起课本,我们来接读。它们或——,或——,或——;或——,或——,或——;有的——,有的——„„
由近到远,由部分到整体,写得有序。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从哪里看出来?(省略号)板书:„„
3.作者对黄山三大奇松的描写十分详细,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对其他奇松的描写却如此简略,为什么?
点名交流。(这样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小游客们,露一手的机会来了,再看这些奇松:出示图片。可以根据奇松的名字想象它们的样子,也可以根据它们的样子,猜测它们的名字。仿照作者写三大名松的方法,请展开想象,描绘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奇松,先酝酿一下,然后提笔写在你的创意书签上。
小游客动笔写(配乐),顾导巡视指导。点名交流,评价。
4.这些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再次捧起课本读读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生齐读。
【设计意图:识文本,促能力是一种细功夫、慢功夫。从细微之处入手,会发现文本世界的另一片天空,“文本无语笑东西,揣摩有情长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开处见天堂”。在孩子理解体味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进行及时练笔,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
四、升华情感,拓展阅读
1.黄山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于一身,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黄山后,这样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出示),2010年国庆节,顾老师一家去游了黄山后,我的感受是:“不到黄山,不算游山。”你们呢?经过刚才的黄山之旅,想说什么?先和同桌小声说。点名交流。
2.的确,黄山风光令人着迷。(1)今天回去,你们来当小导游,给爸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很快就可以来一次真实的黄山之旅,或像徐霞客那样再游黄山。(2)最后,顾导还想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出示课外阅读链接: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黄山绝美秀丽的风姿,找你最喜欢的读读。记得用好刚才的自制书签哦!
好,各位小游客,今天的黄山之旅到此结束,谢谢。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也是课外搜集信息能力的一种锻炼方式。让孩子们以小导游的身份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将主体学习融入生活,极大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阅读篇目的推荐,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指
明了方向。通过课外延伸,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意识和语言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
【设计意图:课前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勾勒了黄山的轮廓,再点缀以几大名松,看似简单的几笔,却激发起小游客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带领他们品读词句,感受黄山松之“奇”的同时,依次将要点书写于“画卷”中。精心构思,图文结合,这样的板书,谁会不喜欢呢?】
教后反思: 当“顾导”,带领四十三名小游客游览黄山,领略黄山松之“奇”,是一次难忘的旅程。虽有不足,却也获益匪浅。
一、把握整体,全局观景
不仅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黄山,感受黄山“四绝”风光,接着把视线移到“奇松”,看它“奇”在哪,顺势引出三大名松,让学生体悟黄山松之“奇”,奇在它们的姿态,奇在生命力顽强,奇在千姿百态。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能让孩子们感受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又可以站在文本的最高端管窥全局之景。
二、品味语言,情融于景
每篇文章都经作者精心推敲和打磨,教学中,要抓住其精妙处,引导孩子们悉心品位,标点,词语,句子„„以此感受黄山松美的景致,美的情感,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我把描写三大名松的重点段分成三个版块组织诵读,比如第一版块中,紧扣“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等关键词,先理解意思,后感情朗读,再交流“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让他们与文本深入对话,与作者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妙。
三、关注表达,笔下生景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适度的文本拓展与训练更能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围绕“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有的形似孔雀„„”这几句时,诵读感悟景致,走进画面,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妙。转而出示六幅其它不同姿态的奇松,让他们任选一种喜欢的奇松,提笔仿写在创意书签上。有了作者的“引路”,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孩子们自然能妙笔生花了。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黄山奇松之“奇”,从整体上把握,引领孩子们沉进文本中,反复诵读,品味。关注作者写景的表达形式和方法,让他们在情景交融的语言文字中提升素养,形成能力。
第二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隆阳区瓦马乡瓦马小学 彭彩云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表格、关于松树的小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孩子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名山。(课件展示五岳)
过渡:真是神奇秀丽的五岳名山啊!
2、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板书:(黄山)
为什么黄山会有如此美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尽情饱览这 “天下第一奇山”(视频展示—黄山风光)
3、提问:黄山有什么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
提问:人们最喜欢“四绝”之中的什么?板书:奇松 课件出示课题。
二、品味导读,感受奇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
速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
生回答。课件展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请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名松,读给同桌听。
过渡: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三大名松的喜爱。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请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们读读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5、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6、课件出示,完成填空 ① 迎客松姿态优美„„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
(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D、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3 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可加上让学生背诵写松树的古诗。
7、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A“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学生做动作、看图)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象不象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8、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想象力更丰富,想想,这位好客的“主人”会说些什么欢迎词呢?(可加动作)
(师生扮演环节)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配合动作)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9、①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
②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
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
10、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课件出示)
11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12、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13、板书:迎客松:热情好客
充满生机
14、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奇”在哪里。
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
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
(板书:绿色巨人
陪同欣赏)
1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 5 客松奇在哪里?
①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 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比作„„,好像„„)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
16、小结:三大名松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课件出示)
三、感受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还有哪些奇松?
1、指导学生说话: 课件展示其他奇松。
(1)看了这些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黄山奇松的姿态吗?(板书:千姿百态)
(2)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的呢?引读第三自然段。
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想象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6 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机动环节)
四、总结延伸,升华感情。
1、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感情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2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
3、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但是现在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受到了人类的破坏和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办?(爱护环境)
4、欣赏画家眼中的黄山
五、作业设计
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迎客松
热情好客
充满生机
陪客松
绿色巨人
陪同交谈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依依不舍
神奇秀美
第三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安排:首先,通过视频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然后,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接着,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到课外。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我们已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感觉九寨沟确实风光旖旎,很令人神往。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那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1)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①位置奇。(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里?)
②形态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3.观看录像,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棵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秀挺。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却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1)[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你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齐读这一段)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在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写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独特、盘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第一、二两句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七、作业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小练笔: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它的样子,并展开想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第四篇: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风景的美丽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情有独钟?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反馈交流,进行读书指导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小组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句说了什么?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全班内交流反馈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读第3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第2句有几个分句?分别说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2)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 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
送客
陪客
千姿百态
第五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涟水县向阳小学 卢连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把握课文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有“四绝”(生回答),出示“四绝”,看了这“四绝”,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从文中的哪个词能看出来?(生答:情有独钟)
3.设疑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对奇松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黄山一探究竟。
【设计理念: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以此为主线,展开学习。】
过渡:可以说,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石,黄山那么大,我们去哪里欣赏这独特的松树呢?(生答:玉屏楼)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品读“迎客松”
出示“玉屏楼图”问:为什么要到玉屏楼去呢?(生答:因为玉屏楼被徐霞客称为最妙的观松处)
师:还犹豫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到玉屏楼去看看吧!
假如现在就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奇松?
(1)说话练习:站在玉屏楼前,举目四望,我看到了 松。(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理念: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2)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3)出示“迎客松图”:你觉得迎客松怎样?(生答)师:书上是怎样写迎客松的呢?
(4)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自由读。
师:都说迎客松是三大奇松之一,你觉得它的哪里比较特别呢?(姿态优美,枝干遒劲)怎样的枝干才是遒劲的?(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课前老师查阅了资料,据说,迎客松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八百多年的时间里,迎客松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洗礼,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迎客松是怎样和狂风暴雨作斗争的?
(5)出示练习: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迎客松的?(生答:饱经风霜)
出示例句:奶奶用她那饱经风霜的手抚摸着我的脸。
卢沟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
谁会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生说)
【设计理念: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师:任烈日暴晒,任风吹雨打,但它却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假如你是游客,看到这株令人称奇的迎客松,你想说什么?
师:大家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读读这句话。(生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迎客松那顽强的生命力。
过渡:迎客松是怎么得名的呢?
(6)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生读)
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呢?(生答)大家可以伸出手臂,边做动作边反复读这句话。(生读)
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
如果现在老师是游客,请在座的同学来演一演迎客松,说说在游客到来时,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呢?(生答)
师:看来,你们和迎客松一样好客。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7)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生读。
理解“象征”,出示例句: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象征。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象征。长城是中国的象征。
大家看,在我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着一幅铁做巨画《迎客松》,这幅画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陈列这幅画在这里呢?(生答)
迎客松作为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早已蜚声中外。我国国家领导人曾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迎客松”国画前,接见过无数友好使者,同世界各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设计理念:在知识的理解上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师:让我们通过语言文字再次感受它的魅力吧!(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过渡: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呢? 2.品读“陪客松”
(1)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2)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棵松?指名读。
陪客松“奇”在哪里呢?(生答)这也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呢?(生答)
3.品悟“送客松”
过渡: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呢?(1)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生读。
(3)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魅力、它的神奇?(4)交流。(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这里也有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
师:大家见过盆景吗?(出示盆景图)介绍: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是谁精雕细刻,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呢?(生答)
【设计理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图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最好的理解方式,直观形象的思维是小学生主要的思维方式。】
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游客此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送客松,而送客松也在向山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你觉得送客松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呢?(生答)
送客松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5)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小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三棵奇松,好吗?配乐齐读。
(6)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文中描写的三种松树,其中迎客松写得比较具体,而陪客松、送客松写得比较简单,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不是陪客松和送客松没有迎客松长得好呢?(习作时有详有略,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过渡:黄山何止三大名松,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松树,我们一同去观赏吧!(出示“千姿百态’的松树)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千姿百态的黄山松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2)黄山奇松的姿态仅仅是课文里介绍的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黄山松都有哪些姿态?(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
【设计理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3)发挥你的想象,仔细观察它们的姿态,试着给这些松树取名字,并说说理由。
【设计理念:通过给松树取名字,巩固运用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升华情感。】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假期他们会带你到黄山游玩呢!
四、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2.收集更多的关于黄山的资料。(可以是关于黄山的传说、诗词、名言等)
附板上设计:
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