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的艺术魅力
从“草船借箭”看《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当今小说,不乏精品,但网络小说的泛滥,影响甚至扰乱了中小学生的视听,其文化底蕴之浅薄,文学功力之肤浅,语言艺术之匮乏,致使其只能迎合一些读者猎奇的口味,粗枝大叶,甚者错字连篇。细想起来,还是古典名著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在教学实践中,多次讲授《草船借箭》,深感精美,不由得捧起原著,酣畅阅读。《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也广为传播,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必读书目。“草船借箭”就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颇为精彩、重要的情节,其语言文字机智巧妙,人物形象饱满丰富,故事情节的独立完整,从中可以窥见这部长篇巨著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文字的机智巧妙
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有着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的一部分。作者一开始就通过唇枪舌剑的对话,刻画出了周瑜的“妒忌”和诸葛亮的“机智”。周瑜因前一回“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识破自己的计谋,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席间便对诸葛亮说,不久将要和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试探,更是圈套。诸葛亮
胸有成竹,对答如流,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语气坚定果断。周瑜紧接着诸葛亮的话头说,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枝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可以看出,周瑜是步步紧逼,既然你说用弓箭最好,那我正好可以顺水推舟,让你造十万枝箭,并且还说这是“公事”,看你如何是好,足以看出他极为狡猾,以为把诸葛亮引入了自己设置的圈套,计谋得逞了,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心中不禁窃喜。真的是这样吗?再看诸葛亮,不仅不推却,反而满口答应,并问什么时候用,回答的随意,完全出乎周瑜的预料。明眼的读者早已看出,诸葛亮坚决的回答,关切的反问,有礼有节,充分体现了诸葛亮才智超群、百难不倒的气势。当周瑜问十日之内,可完办否时,诸葛亮回答:“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这个回答,正说明他精通军事。周瑜大喜,趁势急问:“先生料几日可完办?”诸葛亮回答:“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一个“只”字,语气非常肯定,充满了信心,更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才干,是周瑜所望尘莫及的。诸葛亮才气纵横,周瑜对他更是妒忌。周瑜又以“都督”的权势来威胁诸葛亮,军营里可不能开玩笑,语气骄横,咄咄逼人,妒忌、怨恨之心昭然若揭。诸葛亮却毫不畏惧,说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这一回答,正中周瑜下怀,以为诸葛亮已经进了圈套,大喜过望,急忙叫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立下军令状,目的达到,又假意敬酒说,等打完这一仗,要好好
谢谢他。诸葛亮让周瑜到第三天,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又饮了几杯酒,就告辞离去。鲁肃对周瑜说:“此人莫非诈乎?”周瑜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后面的语言刻画得更加深刻,周瑜对鲁肃说,得吩咐军匠们,教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必然误了日期。到时候箭造不成,那时定他的罪,看他有什么话说。周瑜不仅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为了弄清诸葛亮想怎么办,还派鲁肃随时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周瑜妒才忌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到这里已经是暴露无遗,读者不禁都会为诸葛亮的安危悬起心来。鲁肃领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只快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上都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各束千余个草把子,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由此可见,诸葛亮心明眼亮,早已识破周瑜的险恶用心,充分说明他办事机智、谨慎,不留破绽。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在作者看似不经意间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再后来写到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公召我来何意?”“特请子敬同往取箭。”“何处去取?”“子敬休问,前去便见。”恰好显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连鲁肃也难以想象,所以非常吃惊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一“笑”,是对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的鲁肃的安慰,是对
生性多疑、轻易中计的曹操的蔑视,是对自不量力、阴谋落空的周瑜的讽刺,更是对借箭一定能成功的自信。一个“笑”,一个“一定”,诸葛亮谈笑风生,镇定自若的艺术形象跃然纸上,使诸葛亮的形象更趋于完美。他充分地分析和运用了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圆满完成了任务,可谓料事如神,胆略过人。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连十分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哀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作者通过周瑜叹服的话语,来反衬诸葛亮的超群才干,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相比之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周瑜心胸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诸葛亮宽宏大度,谦虚礼让,才气纵横,神机妙算,不愧为大将风度。
二、人物形象的饱满丰富
“草船借箭”突出了诸葛亮善于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的神机妙算的智绝形象。
诸葛亮其实早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但他以大局为重,胸怀宽广,为联盟抗曹,为水战胜利而考虑,因此不计较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他认为:“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他机智惊人,谋划巧妙,胸有成竹,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悄悄地进行,可谓是
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回顾整个“草船借箭”的故事,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算出第三天会有大雾,因此敢答应造箭,还敢立下军令状;算出鲁肃会帮自己的忙准备船只; 算出二十只快船足够用;算出船头东西排放的方法;算出士兵擂鼓呐喊必会引得放箭;算出船队出发、返回时间,分寸拿捏得巧妙准确。如期如数,巧把造箭变成借箭,表现出他的智慧与谋略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周瑜的“长叹”、“不如”正说明他不得不折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以自己的才智、谋略、胆识,巧妙地借对人的了解,借天时,借地利,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军的实力与士气,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盟抗曹的大局,可谓是情操高尚。
1、“知人心”:
知鲁肃的为人:人之初,性本善。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为人忠实、守信,在东汉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坚守着一颗纯善之心,鲁肃可谓是人中君子。诸葛亮借箭得以成功,一半归功于鲁肃。他在已知周瑜有意刁难诸葛亮的情况下,冒违背上司的危险,悄悄帮助诸葛亮,并有意隐瞒诸葛亮借船的事实,深挖其思想根源,可见到的有对联盟抗曹事业的忠心,有为帮诸葛亮联盟抗曹而造箭不惜得罪周瑜的仁义,有对诸葛亮所托之事守口如瓶的诚信。诸葛亮知道他的为人,联盟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料
到他这次不会把借船和兵士的事告诉周瑜,从后文“果然不提”可以看出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的完全相符。
知周瑜的用心:诸葛亮知道周瑜因前一次“群英会蒋干中计”,曾派鲁肃来探听自己是否洞悉,那时诸葛亮嘱咐鲁肃说:“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见了周瑜,把见诸葛亮的经过如实对周瑜说了。这次让自己造箭是出于妒忌,想为难、陷害自己,表面客气,却暗设圈套,话里藏刀,步步相逼,置人于死地而后快,如果让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必会从中阻挠,因此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借船事。当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靠岸的时候,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细心的读者已能察觉。经过清点,草把上有十万多支箭。身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神机妙算”由他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的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我们可以体会到周瑜无奈的心情。周瑜临死前的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将对诸葛亮的妒忌又无奈的心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知曹操的性情: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性格,诸葛亮本来只有二十条小船,三百余士兵,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看到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看不清虚实,就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
叫弓弩手朝敌人射箭,不让敌人近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看到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更不要说敌人的虚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还有可能动兵,而曹操是绝对不敢轻易出兵的,因此只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决不出兵,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完全一一相符。
2、“识天文”:
诸葛亮立军令状时,就预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起大雾,因此表面装糊涂,胸已有成竹,想置于死地而后生,保证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让周瑜摸不清底细。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去“取箭”,并请鲁肃去作见证。这时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命令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造成进攻假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所以曹军摸不清底细,怕上当,才不敢派兵出来,逼使曹军放箭。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向曹操“借”了十万枝箭。借箭结果是死里求生,不禁叫人拍案叫绝。
3、“晓地理” :
诸葛亮在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排满草把子,我自有妙用。用青布幔子遮着,是让敌人看不清虚实,也有遮掩周瑜耳目的意思。排在两边的草把子,更利于
多受箭。开始时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便于受箭。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因为船的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也使船能保持平衡,更为受箭后撤退做准备,走一步算三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心思的缜密。空中大雾迷漫,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船中与鲁肃饮酒取乐。天亮了,曹操知道上了当,而诸葛亮还不忘吩咐兵士们大声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既嘲讽了曹操,又动摇了曹军的军心。这时船队顺风顺水,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只有后悔的分。
从以上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无愧为“神机妙算”的智绝形象:知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识天文,借了长江的大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从而顺利借到了曹操的箭,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三、故事情节的独立完整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但情节是独立完整的。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蜀吴联盟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产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这是整个故事的真正起因。文中人物的对话,还起到展开故事情节的作用。鲁肃对周瑜说的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前面的故事,又引出后面周瑜的话,你去探听探听,回来报告我。周瑜的这句话,又引出下面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军士,以及鲁肃回报周瑜的情节,这是“草船借箭”的准备。周瑜又说到了第三天早上,看他怎么办,有了这句话,就推动故事向高潮发展,引出下面诸葛亮第三天早上“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巧妙筹划:用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一字儿排开,增大受箭面积;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引敌射箭方向,增多弓弩手;掉转船头,为了两面受箭;驶回南岸,高喊谢箭,是“草船借箭”的经过和高潮。第三天早上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综上所述,“草船借箭”的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颇为重要、精彩的情节,从中可以窥见这部宏篇巨著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张学东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大到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小到关心学生何时应剪指甲,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要想带好班级,我想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手脚勤快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腿脚勤快些,要勤进班、勤进宿舍。在学生的自治能力还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班主任就应该多深入班级,一般来说是三个时间:早读、午练、晚自学,无论早读由哪位任课老师负责,班主任都必须提前进班,查看出勤情况、卫生情况、作业收交情况,并组织好学生进入早读状态;午睡是一种习惯,班级里总有个别同学不午睡,这时候班主任就要进班维持秩序,确保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午休环境;自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学习,本来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可是实际上往往纪律得不到保证,班主任的“进班”就不能是一味的守着、盯着,而是蜻蜓点水、浅入辄止,不定时“顺便经过来看看”,及时发现问题,纪律好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自觉性,纪律不好时要找到原因,既确认了学生在自习课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维护自习课纪律的责任感,又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勤进宿舍,班主任一周至少保证有三天进宿舍检查内务,首先是对学生宿舍内务的督促,其实能保证经常与宿管处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对住校生的关心。冬天摸一摸被褥是否保暖,夏天看一看蚊帐是否挂好,虽然都是一点芝麻小事,但我们就是要在小事上体现对学生的关爱。
作为班主任,手也要勤快些,对家长要勤发短信,对学生要勤写批语,对自己要勤写反思。
虽然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但我仍感到这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因为接触的学生不同了,就是一个班级,也会出现各种情况。班主任工作中,有看到班级进步时成功的喜悦,也有遇到学生不听话时的困惑与苦恼。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去做,勤勤恳恳去做,不容半点虚假的形式主义、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并且提高自我要求,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国画的价值不到西方画的1%,然而在内行看来,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而且举世公认。当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时候,他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毕加索还曾拿毛笔学中国画。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耶西斯曾对林风眠先生说:“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好好学习?”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B.H.彼德洛夫教授惊叹:“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他还说过,“中国画是哲学,是诗歌,是寓意的顶峰”。吕无咎女士在高雄办画展的时候,曾有著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家拿着《六祖坛经》请她讲解,而吕女士却木讷不置一词,最后惭愧的说她不曾学过。法国画家大惊:“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凡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对中国画都评价颇高、刮目相看,那么中国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有两句经典的古话道出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一句是“画者,心印也”,另一句是“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画的不仅是人物花鸟,更是心,是一种根据物像的神态情韵、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酝酿于心、行之于笔、留存卷轴的意境。见过大家作画的必然知道中国画作的惊人之处,灵感既来,挥毫泼墨,霎时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山野白鹤、古今人物便现于缣卷。不必像达芬奇作画那般在案几上摆个鸡蛋观察临摹,若如此,画的就只是案几上的鸡蛋、教堂里的大钟;而中国画家画竹画的是胸中之竹,画人便是画心中之人。中国画,状物传情皆传神,以形写神、以物达意。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神论”。“传神论”从微观上讲,在描绘传达人的气质、气息、本质及神韵; 从宏观上讲,是通过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画家创作以及审美体验中喻知观众的精气神。
中国画的美在意境,而意境之美在于作画者所散发的文墨之气。文化人本清高重修养,再加上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影响,大朴、简约、清静、无为便贯穿于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始终,意境就出来了。一副佳作,赋一首好诗,题几个大字,戳一方印章,你看,那味道是如何的高雅芬芳。看着画,你便能想象那作画者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骚客了。中国的画正是加入了这些文人的文气情韵才得以让无数西方大家叩拜。
从画实物到画意境,从画物到画心,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现在的情与致、道与理的统一,中国画作体现的是中国画家轻物质、重感觉、重精神的魏晋风骨,是他们潇洒不拘、超凡逸尘、高远放达的清野情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必然需要。
中国画被商人贬低正是因为外行看不懂中国画的魅力,因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中国画传达的情趣不投。一个十二分重物质的人,你如何教会他重感觉,你如何教会他看懂高雅者的画、诗、心,以及那卷轴上端的哲学。而另一部分认,人们眼里潜在的艺术家,竟也在乎一幅画值多少钱,所以他们贬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开始丢掉自己的传统去拼命模仿别人。乐于中国画博远的艺术魅力,痛在一群人在艺术上的无知。
第四篇:线条的艺术魅力
线条的艺术魅力
摘要:线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操作简单,不需要颜色的修饰,原汁原味的展现线条固有的魅力。线描画在现行美术教材中新课程理论得到充分、直接的反映,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实践着美术新课程的理论,并不断积累着经验。这种教学经验为美术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实践的依据,也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途径的多样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要上好线描课能帮助小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能力。
关键词:线描画特点;问题;策略
一、儿童线描画的特点
线描即白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用线画画。线描画使用工具简单,画起来方便,它对具体物象既能做概括处理,也可进行细致刻画;既能进行造型训练,也可以创造表现。因而,线的造型训练是学习绘画的基础训练,线描教学更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绘画教学的基础。
线描是一种带有趣味性、游戏性的孩子美术活动,这种活泼自由的美术活动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为学生以后更加系统和专业的美术学习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线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放不开过于约束,导致失去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很满意,画画没有什么约束,绘画的热情很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开始知觉到空间的结构,观察力逐渐提高,注意到对象的细节,比较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能够发现绘画作品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开始追求绘画对象的形似,但绘画技能没有明显提高,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变得严格,认为很难在绘画上取得足够的进步,以至于发现自己的画太差劲而对画画失去信心,甚至讨厌绘画。
2.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课上笔者经常会画一些范画,有的学生就会照着老师的范画依葫芦画瓢,往往缺少学生的自我情感的抒发,绘画缺少新意。如果没有范画,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最后的作品呈现的只是物体的外轮廓,而缺少的更多是细节的刻画和学生自我情感的加入。
3.学生害怕画错,经常涂改
学生画的线条不够果断,总是断断续续的,或者先用铅笔起稿,经常涂改,导致画面不整洁。
三、线描教学的几点策略
1.正确的观察方法之我见
儿童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通过不断的观察与积累。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体验,才能有了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笔者主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经验。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学好线描写生画要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观察。线描写生是从局部入手,但在画局部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想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只盯一个地方。例如六年级《画人物》一课,笔者让班上有特点的同学做模特,先开始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我就通过示范并出示其他学生优秀作品,强调始终要注意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一是观察时必须抓特征,细致观察物体形象的微妙差异和本身的结构关系,例如人物五官脸型有长、方、圆不同,眉毛、眼睛、鼻子更是千差万别。要抓住细节,深入刻画。笔者经常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带花草树木的花、叶、果实,观察其中的变化;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写生,让儿童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习惯,增强感受和体验。
2.激发创作热情之我见
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发展个性的课堂气氛,培养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创作欲望。笔者在课堂上不主张大家画一种题材,因为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画的不一样,像男孩子喜欢战车、机器人、坦克之类,女孩子喜欢漫画、花卉唯美的,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画自己所想画的,在他们画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怎样提高,怎样完整,怎样完美。教学中可以画他们熟悉的事物:如学校生活,衣服,鞋子,书包等。当他们有了一点基础后,再引导他们画爸爸妈妈等线条较复杂的人物。在自己中画,会使学生易于感知,增加兴趣,形成良好的开端。在绘画中让儿童通过观察捕捉形的特征,发现有趣的细节,力求生动,富于美感,不要求形的准确、比例、透视正确。
3.绘画题材故事化之我见
在儿童的线描画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经常画面出现很空,不知画什么,画面缺少一个主体,往往是各种物体的罗列。笔者认为一张好的线描画只有加入儿童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更能展现孩子的“稚拙”,在笔者在上《海洋生物》一课时,在五(3)班上课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画海洋生物”,孩子绘画的表现欲望不强,作品只是一些海洋生物简笔画的呈现,经过反思,在五(2)班我采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每人围绕一个主题比如“海洋动物选美大赛,海洋总动员,海洋大探险之类”,画面效果就出彩很多,同时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形象就在他们脑海里进行了创造,简化了教师对形象的指导,教师提示在绘画中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比如“鲸鱼喷水,鲨鱼吃小鱼,选美大赛”,让题材像故事一样趣味盎然,那么本课儿童的创作灵感就充分体现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7.[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8.[3]才志舜.儿童线描画教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小学)
第五篇: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