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所领悟的三中全会关于“六个紧紧围绕”的深意
免费
分享
创新
我所领悟的三中全会关于“六个紧紧围绕”的深意
据新华网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为期4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六个紧紧围绕”,意义深远。
一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市场作用。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只有充分协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放开对市场主体的“束缚”。所以,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党的领导。无数历史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好中国,只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人民才能充分当家作主。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民生。总书记指出,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而民生的核心在于社会公平正义。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美丽中国。中国过去的30多年由于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也存在“发展问题”,主要是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的发展
免费
分享
创新
代价太过沉重。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六个紧紧围绕”凸显科学执政。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视为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努力解读这一公报。在众多崭新提法中,“全面深化改革”备受关注,媒体评论已感受到中国改革的坚定决心。
坚定决心必将助推改革发展,那坚定决心从何处可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方面。过去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是总理亲自抓。如今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由总书记亲自来说的。一把手直接抓,还有什么比此更能说明领导对工作重视程度呢?
二是组织领导方面。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改革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组织机构对改革进行领导、督促、落实。同时,此次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是有着时间表,公报指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是改革内容方面。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关于经济方面的改革,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这次改革,内容不光是涉及经济领域,还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真正的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最大特点,是把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从基础性上升为决定性,更鲜明更明确突出市场的作用,这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是弥补政府管理中越位和缺位缺陷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彰显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确立改革发展清晰的价值坐标,将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免费
分享
创新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二篇:十八届三中全会 坚持“六个紧紧围绕” 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六个紧紧围绕”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当前至2020年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作出了部署,是指导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实际上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围绕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推进。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我们党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次《决定》将我们过去20多年所界定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强调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决定》也对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作出了明确界定,即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决定》在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与之配套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改革: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五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六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出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
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就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更清楚了。
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都不能偏废。坚持这一方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针对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总体状况和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革除一些具体制度方面存在的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更好发展。《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和部署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出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二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必将有力推动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生动局面。因此,要积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首位。
《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重点部署,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并从完善文化管理体
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改革举措和要求。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是我们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思路和必须抓好的重点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所要求的,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使人民幸福。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因此,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
《决定》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作了阐述和部署:一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提出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对群众反映较多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了部署,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重点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改革作出部署,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出的主要举措包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我们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来的。这次全会《决定》之所以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考虑: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而这恰好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第二,这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粗放式增长的延续,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近些年来快速上升,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必须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决定》对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重大改革举措。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决定》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这为我们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决定》在最后一部分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和措施:一是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并宣布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篇:读书让我们领悟的六个人生道理
读书让我们领悟的六个人生道理
刘中华
2011年01月11日15:22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读书让我们领悟的六个人生道理--中国共产党新闻
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对个人而言,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开阔视野、开启心智,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那么,通过读书,我们的思想究竟受到哪些启迪?又能够领悟到哪些人生的道理?
第一个问题:人应当追求什么?
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当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人应当追求怎样的生活?人的一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不免迷惑和彷徨。重温红色经典,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一段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人只有自觉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才会永葆思想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造福于社会和全人类。
第二个问题:人应当信仰什么?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就如同灵魂离开了躯壳,无异于行尸走肉。不少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导致精神无所寄寓,在种种诱惑面前,最终未能守住人生的底线,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人应当信仰什么?这一点,很多经典文献都进行了诠释和解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根本的信仰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当如终相信,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真理,社会就会涌现更多的公平正义,社会大家庭就会更加和谐安康;只要我们善待社会、热爱生活、悲悯人生,世界就会充满无尽的爱与温暖;只要我们注重保护自然的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艺术的美,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情感就会得到陶
冶,思想就会得到升华。这就是信仰带给我们的力量。
第三个问题:人应当拥有什么?
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很多,但常常因为求之不得而苦恼。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命运和生活对我们格外地苛刻,而是因为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对于拥有的熟视无睹,一心渴望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事物,所以人生便难免痛苦和失落。智者先贤在书中谆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除了生活的必需品,健康、自信、美德、良知和宁静的心境,才是我们最应当拥有的东西。健康如同水和空气,拥有时浑然不觉,一旦失去,才发觉乃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自信和美德,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良知,是我们对社会的承诺和责任;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无法安抚我们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但于静夜桌前灯下展开的一卷书页,却能抵达我们内心的最深处,让浮躁的心灵归于祥和宁静。读书,最能让我们感觉到充实、快乐和温暖。
第四个问题:人应当舍弃什么?
佛家讲,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就像我们无法同时拥有春天和秋天,只有懂得舍弃,才会真正拥有。走出机关,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舍弃的是舒适和安逸,得到的却是群众的信任和干群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情;少应酬、多读书,舍弃的是高朋满座、歌舞升平的表面繁华,得到的却是属于自己心灵的那片自由的天空;讲实话、讲真话,舍弃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团和气,得到的却是一腔坦荡荡的胸襟和情怀。正所谓得失之间,意味无穷,全在自己如何选择和把握。多读书、读好书,就会真正明白自己最想拥有的是什么,就会逐渐学会舍弃那些身外的虚荣和浮华,真正沉下心来做一点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五个问题:人应当珍惜什么?
如果不是《林海雪原》、《红岩》、《保卫延安》、等一大批红色读物唤醒历史的记忆,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已经在我们思维里渐渐模糊。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叱咤风云的时代,是一个浸染着生与死、血与火考验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时代,那个时代所彰显的革命精神,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但在今天,这也是一个逐渐为大多数现代人所遗忘的时代。当我们的头脑和心灵被太多的现实利益所充斥,当我们整日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名利场,诗意的生活和燃烧的激情也离我们渐行渐远。在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们不妨将目光回望,重读那些红色史诗篇章,重温中华民族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重新去感受那份激动人心的壮美,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因此而变得丰富和高尚。由此,我们就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因为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第六个问题:人应当拒绝什么?
说到拒绝,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要拒绝贿赂、拒绝美色、拒绝吃请、拒绝奢侈浪费等等。除了这些,许多书中还反复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人,应当拒绝平庸。我们的生活可以平淡,我们的人生可以平凡,但我们的思想绝不可以平庸。平淡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平凡是一种人生的状态,但平庸却是一种思想的沉沦和堕落。如果一名领导干部,不以地方科学发展为己任,不关心黎民百姓的吃喝冷暖,而是终日庸碌无为、良莠不分、呼朋引类、吃喝玩乐,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矛盾忙缩头,这样的“庸官”只会引起群众反感,殆误地方发展良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整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不思进取,追求享乐,那样的“庸人”只会浪费生命,浪费社会财富。如果我们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别样的人生精彩。
第四篇:从六个“新”领悟十九大报告主要精神
从六个“新”领悟十九大报告主要精神
十九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我很荣幸在现场聆听了报告,感触很多、很深。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可以从以下六个“新”来进行概括。
第一个“新”,是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概括了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的成就,这些新的成就都是历史性变革。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历史性变革”“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两个词分量非常重,但恰如其分。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党代会,没有一次用过这样的表述。
第二个“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非常重要的判断,其最重要的依据是中国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年间的快速发展。另一个重要判断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及其矛盾变化的判断,可以说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基础。党的十九大依据这个判断,确定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发展战略。此外,报告提及的两个“没有变”也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必经的阶段,至少要持续上百年。今天,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人均仍处在世界比较靠后的位置,其他不少方面也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差距。所以,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变”和“没有变”,着眼点都是强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第三个“新”,是新思想。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主要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命题展开,内容丰富,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这一思想必将在实践中产生很大的指导作用,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发展也将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
第四个“新”,是新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两个阶段是一个新目标,也是新征程。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日期定成二○三五年,比过去的目标提前15年实现,这是个非常宏伟的目标。中国过去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的飞速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这就为新目标的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充足信心。因此,这个新目标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如期实现。
第五个“新”,是新部署。新的目标已经提出,要实现还需要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队建设、国家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做出部署,提出了很多要求,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重大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等,这些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举措。这些战略、部署能够保证我们新的目标的实现,且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效。
第六个“新”,是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亮点很多,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中,这也是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反腐败斗争强调“深入推进”,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第五篇:三中全会提出“稳定税负”的深意(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三中全会提出“稳定税负”的深意(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新华社11月12日)
研读全会公告,对税制改革表述为“改革税制、稳定税负”。可以说这一崭新表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九个新表述”内容之一,向市场透露了信息明确的税制改革方向。
一是“稳定税负”向市场释放了政府约束收税行为,建立有限政府的财税改革的价值取向。所谓的“稳定税负”,从字面来理解,就是通过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让国家的总体宏观税负相对稳定。这一表述与前面“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表述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对于财政在国家治理工作中地位的重新认识,积极释放了政府约束收税行为、尊重人民权利的改革价值取向。因为熟悉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国家治理史实际上是财政治理史,社会发展历史也与财税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治理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人民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其中人民对国家财政的掌握是人民发挥治理国家、约束公权力的重要载体,比如对收税的制约、对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现在,三中全会在对财政全面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稳定税负”,就是要通过改革,让公众在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方面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只有在公众的监督下,“稳定税负”才不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人民和制度的监督,政府想收多少税就可以收多少,税负稳定就无从谈起。如何接受人民监督?从全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将通过把税改上升到立法层面及加强预算公开透明等来实现,比如财税体制改革中表述的“完善立法”、“预算透明”。
二是“稳定税负”释放了结构性减税的价值取向,但全部内容不只是减税,最重要的是公平税负。“稳定税负”,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宏观税负相对稳定,言下之意是即使经济总量增长,税收收入也不会大幅度增长,这样就包含了政府减税的意向。但从深层次来看,并不只是减税,还应包含公平税负的改革取向。因为从目前我国税收结构来说,尽管宏观税负并不是全球最高,但是税收负担结构非常不合理,普通老百姓负担了中国大部分的税收,富人并未负担与消费资源和收入相应的税收。因为中国税收收入70%以上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三大流转税以及进口环节的关税等间接税;这些税收的最终负担者就是消费商品货物劳务的消费者,从商品消费的比率上来说,普通人消费的总量远远大于富人消费总量,所以普通消费者承担了最大部分的间接税。另外,最具调节贫富差距职能的个人所得税,在中国也是六成以上由工薪阶层缴纳。
所以,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必须让富人负担与收入和资源消耗相对等的税收,对富人加税是“稳定税负”的重要保障之一。另外,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较重的现实,也决定了政府必须优先推进与资源环境有关的税收改革,这样从另外一个侧面也保障了“稳定税负”之增税改革一面。与之对应的是,有了增税改革,只要坚持“稳定税负”,面向老百姓的减税改革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