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司法所开展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基层司法所开展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最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等多方面工作,担负着代表县司法局向广大群众开展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制保障的重要职能,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基层平台和最前沿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司法所是基层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司法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下面结合工作实际,基层司法所在开展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司法所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1、人员问题。因基层司法所编制问题,司法所存在着人少事多的普遍情况,从全省来看,“一人所”还有很大比例,工作完成难度较大。且司法所人员结构复杂,公务员、事业人员、工勤岗位、公益岗位各形式都存在,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且司法所人员结构偏老,很多同志长期在司法行政一线,工作流动性不大,工作积极性低。
2、职能问题。基层司法所是县区司法局派驻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双重管理的身份使得绝大部分司法所主要精力都被当地党委政府安排参与其他中心工作当中。脱贫攻坚、征地拆迁、挂村帮扶、烤烟生产等等,同时司法所长一般还兼任或分管综治维稳、信访等工作。没有专职专用,形成了“专职不专用、兼职多而杂”的工作局面,导致司法所司法行政工作业务开展比较难。
3、司法行政经费无保障。司法行政在开展法制宣传、社区矫正等工作时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现阶段经费一般都没到所,采用即用即报的方式,而实际中,很多基层工作开展无法提供财务规定的票据。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问题
1、基层群众素质还有待提高。
云南作为高原地区,因交通不便,教育普及率较低,很多基层群众对传统美德素质的培养不足,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矛盾纠纷在人民调解中占有很大比例。不赡养父母、偷挖田埂交界,欠钱不还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纠纷数量较多。
2、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无法纠纷解决的问题。
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是自愿、平等。即当事双方都愿意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纠纷时事情起因明确,对错分明,但因为当事一方因自身的私心而拒不参与调解、不面对问题导致矛盾纠纷无法化解。在基层面临最多的是存在着“三不管”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土地权属问题。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土地权属纠纷化解是基层调委会面临的最多工作。但因双方都站在自己立场和角度,往往无法通过互让来达成协议。即无法形成调解意见。而同时,土地使用权争议不属于法院受理范围。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但因基层工作材料缺失及年限较长,一般纠纷双方都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所有权,导致此类纠纷当地政府无法确权处理,一般都搁置处理。
(三)社区矫正存在问题
1、人员编制缺少,管理压力大。
当前基层司法所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而面对严格的刑罚执行工作,基层司法所往往只能尽量做到“基本动作”,如大理、昆明的基层司法所存在1人编制所管理近5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情况,光光档案材料、电话记录等就基本只能保证,而走访根本不现实。
2、经费保障落实不足,信息管理方式落后
因为社区矫正人员是非监禁性刑罚执行,司法所平时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来掌握大概行踪,虽然有的地方发放有定位手机,但因为手机的流动性和自由性,无法保证人机没有分离。而效果更好的定位手环缺因为价格昂贵,在很大地区都无法落实。
3、社区矫正相关部门自上而下协调不足,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着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线工作,却没有法律所赋予的相应司法奖惩权,实施减刑或撤销假释等司法奖惩措施。必须经过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操作程序复杂、条件高、适用比例较低。由于工作手段少,管理措施有限,导致部分矫正人员不配合教育管理,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通过涉及到缓刑部分,法院一般都是直接判决,没有充分听取当地意见,导致缓刑社区矫正人员对法律的轻视。而部分特殊矫正人员(高危病、艾滋病)等因监狱不接收导致期对法律及政法机关无惧无畏,甚至重新犯罪。
二、相关对策建议。
(一)基础建设方面
无论是基层司法所的人员问题,还是经费、职能等方面,都是需要司法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的政策来明确解决的。只靠基层向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特别是专职专干方面,需要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以政策方式防止司法所因为过多参与政府工作导致的本职工作失职渎职。
(二)人民调解方面
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充分发挥村社干部及周边群众,形成人民调解共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调解员的补助,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齐抓共管,使纠纷调查取证和调解处理形成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研究对策,统一处理方案的综合调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司法行政部门参与“三大纠纷”“配角变主角”的问题,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三)社区矫正方面
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具有强制力的《社区矫正法》,对《刑法》中五种矫正人员的监管措施进一步细化,明确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适用条件、适用程序、执行方式、经费保障以及执行机关的权利分工;赋予司法所工作人员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在矫正人员抗拒矫正时,能行使有效的强制管理手段,让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区矫正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上级层面确定合作机制,如把社区矫正人员纳入公安重点监管人群预警系统,可以杜绝社区矫正人员私自外出导致重新犯罪。
第二篇: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精选范文: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共2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过20多年的拼搏,越来越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对基层司法所反响最多的是为他们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当前在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的情况下,将司法所列为十大办公室之一,这充分肯定了司法行政部门在镇级人民政府中的地位。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司法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过于繁琐,人员偏少。过去司法办公室与法律服务所两
块牌子、一套人马,三四万人口的乡镇就有3—4人组成,主要担负着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律师业务和协办公证四方面的业务。法律服务所人员虽然是事业编制,但也承担着人民调解和法制宣传等大量司法行政工作业务,同时也为公民、法人、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因此司法行政的地位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室所分离、角色转换、职能转变等情况的改变,法律服务所的人员全部转出司法所,人员普遍减少。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镇的普遍合并,司法所的门口的牌子已从过去的两块增加到现在的八九块之多,并且还有增加的可能。目前要逐行落实这些牌子上的职能,仅靠2—3人是很难正常开展,只能应付面上的工作,与过去相比,形式上看似乎加强了力量,实质上削弱了力量。
2、工作存在需要协调多,可操作性难的问题。从司法所门口的牌子看,大多是这“中心”,那“委员会”或“工作站”,这些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且多设在司法所。开展这些工作,部分是司法行政的职能范围,但大多是其余部门的共同职责,司法所只是起到协调作用。这些看似司法所地位提高,实是给司法所的人员出了一道难题,司法所的工作感到务虚多,务实少。当然要做好这些工作,一要看司法所长的协调力度,二要看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面对新的形势,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但要按照这些“中心”、“委员会”来开展工作,在司法所是很难开展的,难在可操作性。如何开拓创新工作机制,有时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还缺少指导性意见,所以有时只能各镇各做,做了再说,缺少规范。
3、基层司法所人员变动过大,缺乏相对稳定。司法所人员变动
较大,工作缺少连续性,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开展难,留不住人的问题。目前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比较严重。进出人员由基层政府领导说了算,上级司法行政部门无权决定。另外特岗津贴等待遇享受标准不一,人为造成等级制,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参与其他工作过多,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抓指导抓落实。
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除外出招商的领导没有指派工作外,其余个个领导都有要求参与其分管工作的情况,工作普遍过杂过乱,不但要征地拆迁、大环境整治、创建园区建设,还有载体建设工程量、农保、绿化质量等等,出现了杂而无序,杂而不精的“撒味精”的现象。
5、司法行政经费无保障。司法行政在开展法制宣传、表彰先进
典型等工作时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过去在司法办与法律服务所合署办公时,依托法律服务部分业务收费作为法制宣传等费用的支出。但目前每开展一次工作,凡涉及到经费支出的,每一份开支必须先申请,待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年初没有计划的、没有预算的很难得到落实。上级又没有一分钱拨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抓好业务指导。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司法所工作的调研,指导司法所开展工作要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与镇领导的联系,了解司法所开展工作情况,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司法所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可以采用集
中培训、业务交流、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协调能力。
3、改变在岗不在编或在编不在岗的局面。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应
协调解决在职人员的待遇问题,如特岗津贴,提高在职人员积极性。
4、把好人员出入关。要将业务知识较好又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司法行政队伍来,对在岗人员定期进行全能考核,对不适应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做到能进能出。
5、尽可能提高现职人员待遇。司法所工作人员工作繁琐,经常
放弃节假日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但在政法系统待遇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共2篇)]篇一:当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司法所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担负着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职能,在推行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县(区、市)司法局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是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处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的
查调处力度,这样司法所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可以发挥法律管理服务的优势,既能发挥司法助理员懂法律又熟悉本地民情的优势,公正、公平、依法、依理的多层次、多角度预防化解矛盾,为人民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维护他们生活、工作当中的合法权益,又能使党政领导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发展经济的大事,真正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二)加强司法所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党政领导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虽然不断提高,但实际工作当中对许多法律方面的具体问题并不十分熟悉,如果有一个精通法律的司法所作为助手,在一些重大决策和涉法问题上由司法所帮助把关,就可使领导如虎添翼,从而提高地方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进而协助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经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另外,建立一支人员充实、素质过硬的司法所队伍,可以很好的把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依法治理等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各项职能的长处,又可提升整体综合资源的优势,对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当前司法所建设的现状
当前,司法所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新的成绩,办公用房明显改观,设施装备日趋完善,机构编制逐步解决,队
伍素质不断提高,在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司法所建设的历史演变。恢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以来,从司法助理员一个人开始,基层司法行政机构从司法办到司法所,回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加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司法所自身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保证其继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司法所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根本措施。
2、司法所建设的基本要求。一是规定了司法所九项主要职能。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 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共2篇)]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7、协助基层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二是明确了司法所业务工作的目标。即紧紧围绕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优势,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与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信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措施。要逐步将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安臵帮教、“12348”热线、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等各项工作整合在一起,形成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综合服务平台,树立统一、规范的整体形象。三是规定了司法所工作的原则。是要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严格依法开展工作。司法所不得超越职权范围,办理依法应由其他部门办理的事务,不得侵犯群众利益的活动。四是规定了司法所队伍建设的原则要求。司法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和鼓励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业务请示报告、集体研讨制度以及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定期考评、奖优汰劣等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便于强化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自我监督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业务公开公示制度以及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日常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三、当前司法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司法所建设的情况与司法所建设“四建设、一管理”,即“以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组织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强化管理”的要求,仍存在许多需要我们探索和迫切解决的问题,与新的形势要求相比,依然不容乐观。
(一)司法所管理体制不明确,职能界定不清。在我区,基层司法所作为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明确以司法局为主和街道、镇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街道、镇或者把司法所与综治办合二为一,其日常工作受制于当地政府的安排,抓综治、抓信访、抓宣传,不能全身心投入和全面履行司法行政职能,或者将司法所视为“外姓人”,认为司法所的职能缺乏刚性,收效缓慢,不像其他部门能“立杆见影”,甚至认为司法所工作可有可无,致使司法所身不由己而处于两难之境。这样,势必影响司法所法律职能的有效发挥,影响基层司法行政业务的深入开展。
(二)人少事繁,职能发挥难以到位。目前,各基层司法所有工作人员3-4名,所管辖的区域人口都在60000人以上,平均每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要为超过20000名群众提供经常性的法律服务。根据司法部的规定,司法所主要职责有:协助基层政府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和行政执法检查、监督工作;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民间纠纷调解工作;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代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民间纠纷;认真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过渡性安臵和帮教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每项职能都
下页篇二:当前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司法所是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是政法机关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的基层单位,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活则全局活,基层强则全局兴。基层司法所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直接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是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窗口和服务平台;二是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法制宣传、依法治理、指导法律服务等重要职责;三是在推动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预防性和超前性的作用。随着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司法所的社会地位也日益彰显。
基层司法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直接影响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很多基层司法所都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一直靠与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共用办公室或借用乡镇政府的办公室来开展工作,已成为严重制约基层司法行政职能有效发挥的瓶颈。针对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紧缺的现状,国家补助各省基层司法所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这一举措,缓解了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紧缺的困难。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某县为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乡镇无偿提供的建设场地与发挥实效的矛盾。乡镇无偿划拨的地基,均是乡镇根据自身总体建设规划,按照法
律法规规定向当地群众征用得来。因为是无偿划拨,通常情况下,乡镇政府提供的建设场地均远离市场人群集中地,导致司法所办公用房建好后,群众办事极为不便,没有发挥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的应有作用。但是,如果要求乡镇提供处于市场人群集中地附近的地基,乡镇要适当收取该地基相应的成本价,无形中减少了实际建房资金。
二、资金与建设规模之间的矛盾。按照相关部门确定的建设规模,乡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占地面积均在100—120平方米,而国家配[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共2篇)]套资金为68000—82000元,笔者所在地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为每所3万元,即每所建设资金为9.8万—11.2万元之间。这一数额在2003年还勉强可以按既定规模建成司法所办公用房,而随着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办公用房的建筑价格也随之上涨。目前建筑市场的均价为700元/平方米左右(包工包料)。按照该配套资金数额,每所仅能够修建140—160平方米(建设总面积)。随着各乡镇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各乡镇都有自身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一般要求集镇范围内新建的住房应在三层楼以上。而按照占地面积100—120平方米的建设规模来看,该配套资金能够修建一层半还不到,更没有“三通一平”的经费以及解决基础超深问题所需经费,致使司法所办公用房项目无法开工建设。乡镇的总体规划要求建房一般
在县的情况统计,已建的9个司法所办公用房中,有三个所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另外6个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中,在水电工程安装完毕后,也没有剩余资金。这些情况导致在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后,办公用房的日常维护并没有专项资金,无形中缩短了办公用房的使用寿命。办公用房建成验收交付使用,由于地方经济困难,无法购臵办公设施,有的使用其他单位及部门淘汰的设施,有的至今还是空房一幢,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重在服务,服务群众是司法行政机关
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的配套资金额度,以缩小司法所办公用户建设缺口资金,减轻基层经济压力。同时,县级党政领导应当加强对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适当提高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额度,解决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缺口资金。
二、多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
县级司法局应当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以提高乡镇党政领导对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工作的重视,促使其无偿提供地段较好、靠近人群集中地方的地基。这样一来,在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后,群众办事较为方便,更能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
三、县级财政设立专项司法所办公设备购臵经费及办公用房维修经费
因为目前配套资金全部用于司法所办公用房的修建工程,在司法所办公用房投入使用后,没有经费购买办公设施,导致验收交付后,办公用房一直未能正常使用,导致司法所办公用房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的原因,日常维护经费缺乏,大大缩短了办公用房的使用寿命。县级财政应当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设立专项的司法所办公设备购臵经费及办公用房维修经费,其中,办公设备购臵经费可根据调研情况设立统一的配备标准,办公用房维修经费可按办公用房已经使用年限、建设规模或建筑面积确定具体数额,确定由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扩大资金使用范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挪用。要加强检查监督,坚决防止违规占用或挪用现象发生。
四、设计统一的司法所办公用房外观图案,突出司法行
政工作特色
因现在各乡镇都在进行小城镇建设,对在本辖区集镇市场内的建筑物都有明确的总体规划。故司法所办公用房的外观和楼高等也应当符合乡镇总体规划。对司法所办公用房不宜制定统一结构标准,但为了区别于普通民用建筑,笔者认为,有必要设计统一的司法所办公用房外观图案,图案应当突出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具有醒目的特征。
加强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我们应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彻底改变司法所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入手,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司法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司法所国债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努力解决司法所国债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相信,在采取以上措施后,目前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亦能使目前正在开展的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工作更加顺利的完成,基层司法所也才能够真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第三篇:当前司法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精选)
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经过20多年的拼搏,越来越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对基层司法所反响最多的是为他们解决了大量的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当前在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的情况下,将司法所列为十大办公室之一,这充分肯定了司法行政部门在镇级人民政府中的地位。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司法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能过于繁琐,人员偏少。过去司法办公室与法律服务所两
块牌子、一套人马,三四万人口的乡镇就有3—4人组成,主要担负着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律师业务和协办公证四方面的业务。法律服务所人员虽然是事业编制,但也承担着人民调解和法制宣传等大量司法行政工作业务,同时也为公民、法人、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因此司法行政的地位逐年提高。但是,随着室所分离、角色转换、职能转变等情况的改变,法律服务所的人员全部转出司法所,人员普遍减少。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镇的普遍合并,司法所的门口的牌子已从过去的两块增加到现在的八九块之多,并且还有增加的可能。目前要逐行落实这些牌子上的职能,仅靠2—3人是很难正常开展,只能应付面上的工作,与过去相比,形式上看似乎加强了力量,实质上削弱了力量。
2、工作存在需要协调多,可操作性难的问题。从司法所门口的牌子看,大多是这“中心”,那“委员会”或“工作站”,这些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且多设在司法所。开展这些工作,部分是司法行政的职能范围,但大多是其余部门的共同职责,司法所只是起到协调作用。这些看似司法所地位提高,实是给司法所的人员出了一道难题,司法所的工作感到务虚多,务实少。当然要做好这些工作,一要看司法所长的协调力度,二要看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面对新的形势,社会矛盾出现新的变化,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也应有所改变。但要按照这些“中心”、“委员会”来开展工作,在司法所是很难开展的,难在可操作性。如何开拓创新工作机制,有时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还缺少指导性意见,所以有时只能各镇各做,做了再说,缺少规范。
3、基层司法所人员变动过大,缺乏相对稳定。司法所人员变动
较大,工作缺少连续性,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开展难,留不住人的问题。目前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现象比较严重。进出人员由基层政府领导说了算,上级司法行政部门无权决定。另外特岗津贴等待遇享受标准不一,人为造成等级制,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参与其他工作过多,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抓指导抓落实。
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除外出招商的领导没有指派工作外,其余个个领导都有要求参与其分管工作的情况,工作普遍过杂过乱,不但要征地拆迁、大环境整治、创建园区建设,还有载体建设工程量、农保、绿化质量等等,出现了杂而无序,杂而不精的“撒味精”的现象。
5、司法行政经费无保障。司法行政在开展法制宣传、表彰先进
典型等工作时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作保障。过去在司法办与法律服务所合署办公时,依托法律服务部分业务收费作为法制宣传等费用的支出。但目前每开展一次工作,凡涉及到经费支出的,每一份开支必须先申请,待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年初没有计划的、没有预算的很难得到落实。上级又没有一分钱拨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加强司法所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抓好业务指导。上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司法所工作的调研,指导司法所开展工作要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与镇领导的联系,了解司法所开展工作情况,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司法所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可以采用集
中培训、业务交流、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高协调能力。
3、改变在岗不在编或在编不在岗的局面。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应
协调解决在职人员的待遇问题,如特岗津贴,提高在职人员积极性。
4、把好人员出入关。要将业务知识较好又热爱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司法行政队伍来,对在岗人员定期进行全能考核,对不适应司法行政工作的同志做到能进能出。
5、尽可能提高现职人员待遇。司法所工作人员工作繁琐,经常
放弃节假日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但在政法系统待遇仍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篇: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不但存在于企业,在政府机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里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基层政府财务问题的一些现状以及面对这些情况应该拿出怎样的应对措施。通过解决这些潜在的隐患为建立一个吏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共同奋斗。
关键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制度是关于资产在投资和融通以及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统计和后期利润分配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经济行为的必要制度。而对于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来说,我们也需要设立财务管理制度。而且虽然政府是非盈利性的国家机构,但是在他的内部有包括人员工资、国家专项款等等的经济行为发生,尤其是在遭遇大型自然灾害以后,国家不遗余力划拨救灾款以及民众自发捐款通过各种慈善机构进入政府管理范围的款项。如果基层政府没有严格合法的财务管理制度,最终会造成资金流向不明,导致民众未能真正享有应得的福利,从而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后果。
一、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政府机关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基层政府因为是项目的具体实行者,故而经济收入相对也更加直接。所以政府机关设立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其必要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明确财务账目。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事关党政建设、党风廉洁、党纪规范,事关民生国计。
其次,防止权力的滥用。胡锦涛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发表重要讲话就指出:坚持清正廉洁。我们要始终保持不
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基层政府权力人员总抱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态,所以会费尽心机苦心钻营为自己谋取私利,如果在基层政府建立一套严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可以避免权利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二、当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务管理尤其是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因为很多客客观主观的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
一是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责任心较差,知识陈旧过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积极主动学习准则及法律等对新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难以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唯领导命令是从,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会计队伍不稳定,财政所人员受双重领导,时常出现调动,上级部门不及时补充人员,基层政府又没有应急准备,导致财务工作混乱。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到位
当前,我国一些基层政府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执行方面也缺乏严肃性与一致性。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基层政府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内部牵制制
度、稽核制度、监督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会计工作机构、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没有实行真正的职务分离,或只实行职务分离,没有实行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政府的财务制度建立既不系统,也不完整,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建立,一些现有的条文也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少数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财务制度,但在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开支随意性大,不遵守有关财经法律制度,财务人员听之任之,有章不循,使制度流于形式。另外,在财务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合理,如没有实行不相容岗位牵制,会计兼任文书和出纳,又管钱又管账。白条入账、不及时准确核算等常常发生。又如,一些资金账务不透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个人无偿占用集体资金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账,有的甚至帐目丢失。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变毁坏。说到底就是因为财务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后果。
(三)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影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是财务管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在:一是缺乏面向市场的观念。大多政府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把面向市场的观念贯穿于单位理财的全过程之中。二是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政府单位同样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培养自身 的财务风险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三是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部门预算没有规划,经费相互挤占,或者即使有计划也是无定额,或是虽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而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也经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对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资金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四)监督存在死角,缺乏协作机制
在基层政府财务监督方面,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基层政府监督检查工作普遍加强,但监督范围有待拓展,监督内容有待充实,监督周期有待缩短。一是审计次数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审计机关对基层政府审计,主要是基于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调整变动而实施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或者是有计划有重点的对个别单位开展的预决算进行审计,以及上级机关统一安排的专项资金审计,次数少,时间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审计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三是审计偶然,随机性大,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对财务监督不到位,进行每年一度的检查多数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在协作机制方面,由于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各自归属不同,工作职能,工作性质有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彼此协作不够,导致计划环节缺乏监督,各单位只有年初才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确定工作任务和监督对象;监督环节缺乏衔接,各部门不相互协作,都按照自己的工作程序独立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成
果相对保密,内外有别,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检查,降低了工作效能;处理环节缺乏监督,各自按照行业要求和规范处理处罚,存在处理制度畸轻不畸重,或者问题久拖不解决等弊端。
三、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弊端存在的原因
综合以上因素,造成我国基层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某些基层政府权利核心人员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因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政府大力提倡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基层政府的很多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攀比。在招待费用上肆无忌惮的挥霍,不遵守政府机关的用车制度,把公家车当私家车用,这种拿着公款的攀比现象必须遏制。
第二,在建设市场经济的潮流影响之下,某些权力核心人员不能抵挡外界诱惑。他们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宗旨,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糖衣炮弹攻势之下以权换钱、以权易色,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党性原则,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中饱私囊,公器私用,成为人民公害。
四、建立相对有效地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状,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一)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业务、工作水平。有些会计人员不重视专业知识更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除培训会计人员会计基础理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根据财政改革的要求,及时培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改革后财务事项确认和会计核算等相关的最新会计知识,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财政和财务会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把《内部控制规范》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使其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从而能够将国家各项财经法规和政策以及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在单位制订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中。二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会计制度执行力度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健财务内控制度,要建立《机关财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强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增强操作性。二是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对县上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车辆保险,办公用品购置等项目全部实行政府采购,“阳光”操作,增强支出透明度。三是严格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理财,乡长,“一支笔”签批,1000元以上的大额度资金支出必须经党工委会议集体审核,财务支出情况必须在党工委会议上公布,接受干部监督。
2.加大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及财会人员财务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学习,定期对学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二是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并给予违纪人员相应的惩罚措施,三是加强《会计法》的培训学习,使各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充分认识贯彻执行《会计法》的重要性,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单位各项财务收支合理、合法、真实、有效。
(三)加强基层政府领导人的法律意识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政府负责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基层政府领导人的法律意识是解决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和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负责人进行财务会计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改革的内容。特别是要明确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负的会计责任,明确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司法机关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旦发现公职人员有知法犯法行为,必须严惩。
(三)严格审批报销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
针对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审批报销制度不严,会计核算不及
时,财务管理混乱现状,首先要严格审批报销制度,一是要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在支付各种费用和其他款项时,由经手人签名、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报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二是要严格审批额度,支付办公用品及其他小额费用金额在300元以下的,由经手人签名,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可办理报销手续;300元以上的,必须报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1000元以上的报乡、镇长审批。三是加强管理监督,乡财政所所长要加强管理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对不执行本规定的要及时纠正,如发现违纪违规行为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单位或部门领导人的责任。其次要规范会计核算,一是要统一设置会计科目,实行会计电算化,二是统一凭证和收据,所有凭证,账簿等均由财政局统一提供,并建立严格的登记销号制度,杜绝凭证乱购,报表乱设,收据乱用等不良现象,三是统一归档,各财政所要设立乡级财务室,建立资料柜,实行专柜分设,专人管理,并建立严格的入档和查阅制度,再次加强财务管理,一是要硬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预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会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要编制到具体项目,并说明编制依据和要求等。二是要加强资金管理。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按照收支计划办事,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同时,对机关干部的电话费、差旅费、交通费实行定额管理。三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强化政府财政职能。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对预算外收费实行
“一章一户”制,财政所设专人、专户管理。从源头上避免乱收费和行政审批权力失控的现象。
(四)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意识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完善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责任追究,促进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建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以有效防止重大违纪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把好权力制约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稽核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并实施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和经济运行的透明度,以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强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起各司其职、信息共享、联系畅通、查处及时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也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每年要根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加大跟踪监督力度,并且保证审核过程的公正严明性,检查基层政府财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罚机制,督促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及时将检查中的重大事项向同级政府报告,并依照有关规定公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
总之,目前我国某些基层政府财务管理上存在隐患颇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基层政府这些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影响到我们的国计民生。因此基层政府必须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第五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发展问题。本文探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所以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央财政在2015年下拨了26亿元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资金,用于支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因此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1.农业技术推广概念。农业技术推广就广义上来说,是在农村社会的范围内,面向农民的,以家庭农场、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指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农民推广,使农民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得以应用,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2.贵州省农业现状。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推进,预计其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可达到78.56亿元,同比增长约6.8%,非粮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84.3%。粮食总产量68.3万吨,蔬菜、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2.5万亩、44.1万亩、33万亩、50.7万亩,收购烤烟18.1万担,粮经比调整为34:66。省级重点农业示范园区从8个增加到13个,完成投资32亿元,实现总产值35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5个,农机化综合水平45%。
三、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推广经费不足。在我国事业单位条例中,规定推广经费由政府财政划拨,但是目前很多地区重视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比例非常低,导致基层乡镇农业部门经费少,难以开展推广活动。有的基层在农业技术推广上的人员、设备投入也较低,影响了推广工作的积极开展。
2.推广体系不健全。在农业技术推广实际运作中,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会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出现阻力,一些农业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衔接不到位,科技、教育与农业没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许多农业新技术在基层推广中难以落到实处。
3.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符。许多科研成果往往难以推广和实用,导致农业应用科研工作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直接、实用型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只有使用到实际生产中才能真正转化成真正生产力,农业生产对技术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和高效化,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而当前推广技术较为单一,供求不平衡。
4.推广理念和手段落后。目前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老观念、旧方法仍被沿用,缺乏新的、现代化的理念创新。例如,制定推广的项目和研究成果基本脱离实际,导致农民参与性不高。新技术推广方式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真正通过试验、示范,令农民满意,造成推广部门和农民越来越远,缺乏有效的监督双向机制。
5.农民文化程度与推广效率低。农业技术推广最终在于农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推广效率的好坏,而我国大部分农村接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从事农业生产基本都是50多岁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对科技成果的认识也不到位,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1.加大投入。为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专项经费,各级政府部门要正确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强站房和科技示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站可以购置必要的办公用品和仪器设备,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增加资金的投入,出台法律法规限制其他部门不得挪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
2.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健全人事管理机制。应当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漏洞与不足,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进行必要的人事制度改革,以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深入,可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2)完善考评制度。建立当地领导、上级主管部门、职工共同参与、共同考核的评价体系,并加大考评奖罚力度,奖优罚劣;(3)创新分配机制。要打破“大锅饭”、平均分的分配制度,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工资机制,按业绩大小适当拉开档次,用新的分配体制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兴农。可以在推广站,安装宽带、配备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利用互联网对一些新兴农业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对内部信息进行联网,收集、整理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的先进的农业项目、农业种养方法以及农业实用设备,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的特点,把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放在网上,供人浏览学习。全面推动农业技术科技的普及,使农民生产经营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我国农业的振兴。
4.建立农技成果评审机制。建立农技成果评审机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可以将动植物的科研新品种,也纳入科研专利,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实用的、易推广的产品,以解决科研和实际生产脱节的情况。对于研究和开发示范结合的项目,及偏重开发性的项目,在评审中可将技术创新和经济性分离,以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使其更为迅速的转化成实用技术。
5.要加快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效益。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把一些散户的土地或水产养殖区集中到养殖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经营。为了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益,必须接受一些农业实用新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例如,普定县城关镇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精品水果种植技术,建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己经发展精品水果种植户数88户,建成示范推广面积超过4200亩,农民从水果种植中人均纯收入达2500多元。
6.培养农民素质和技术
(1)通过夜校、成人学习班,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程度,使他们能够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并掌握这些技术的方法;(2)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的培训班、指导班,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帮助提高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农作物加工等的生产水平;发展具备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参加农业函授班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使用农业技术科学生产模范;(3)在对农业技术进行大力的科普,要创新方法,不能局限在一个领域,使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加有意思。
五、结语
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在帮助农民脱离贫困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积极重视技术推广,政府应加大投入,健全推广制度与体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采取多元化的推广方式,从而提升推广效率,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2011(2):100-103.[2]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76-180.[3]蒋和平,崔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6):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