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相关法律法规
全国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相关法律法规汇编
1.江西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进一步强化我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现就我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开发、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提高能力、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现代民生水利为目标,着力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重点推进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建设资源水利。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间分工协同,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3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设区市交界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水型社会格局初步确立,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省政府文件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严格控制流域、区域取水许可总量,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作为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控制手段,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控制不合理用水增长。对已经达到或超过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停止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从严控制农业用水增长,大力推进工业和生活节水。我省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工作已经完成,各设区市要在2012年年底以前,将水量分配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细化到所属县(市、区)和流域,并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五)严格水资源论证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对未依法完成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建设项目,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开工建设和投产使用;对已建成未开展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要限期补办水资源论证报告;对违反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加强相关规划、工业园区和重大产业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积极开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后评估。对原已审批发证但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项目,在换发取水许可证之前要重新进行水资源论证。要加强水资源论证资质的管理。严把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查关,提高水资源论证质量。
(六)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取水许可实行分级管理,尽快建立取水许可管理登记信息台账,力争到2013年,各地依法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取水户全部登记入库,并向社会公布,实现取水许可审批和发证率达到100%。到2015年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计划用水管理率达到100%,大中型灌区等其他用水大户取用水计划管理率达到100%。严格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的,产品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能够满足用水需要却通过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严重超采的地区取用地下水的建设项目取水申请,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七)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资源费使用管理。尽快修订出台《江西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力争在2015年达到中部六省平均水平,并建立水资源费定期调整的机制,使水资源费能够随水价和物价的调整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扩大征收范围,确保应收尽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或停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要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依法查处截留、挤占、挪用水资源费的行为。
(八)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在已有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尽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区范围。在地下水超采区,禁止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减超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严禁在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打井取水,对原有自备水井要限期关闭。依法规范机井建设审批管理。深层承压地下水原则上只能作为应急和战略储备水源。
(九)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强流域水资源调度工作机构建设,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对枯水期和特殊情况下的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重点推进赣江、抚河等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开展供水水源、城市水系、河湖(库)连通、生态修复、突发事件处理等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合理提高非农用水价格,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落实好超计划用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政策。引水、调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设必须首先考虑节水要求。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过度扩张,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
(十一)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我省新制(修)订的《江西省城市生活用水定额》(DB36/T419-2011)、《江西省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DB36/T420-2011)、《江西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DB36/T619-2011),已于2011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各地要严格执行。凡是不符合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项目,审批机关一律不予审批。
(十二)全面实施节水“三同时”制度。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即“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擅自投产使用。已建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发展改革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确保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工作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对违反“三同时”制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责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三)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大力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农业节水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改变农业用水方式,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及时公布节水器具、节水产品名录,按照国家规定建立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工业节水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开展节水改造,重点提高重复利用率。重点用水企业应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加强节水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建成一批节水型学校、家庭、企业,以点带面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鼓励并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回用、雨水和矿坑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四、加强水(环境)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十四)严格水(环境)功能区监督管理。根据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适时修订水(环境)功能区划。全面开展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力争2012年实现对全省446个水(环境)功能区监测全覆盖。完善水(环境)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环境)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2012年完成水(环境)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工作,并出台《江西省水(环境)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
(十五)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抓紧制定和完善入河(湖)排污口的登记、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重点是工业园区和污水处理厂设置的排污口。新建、改建和扩大入河排污口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对排污量已超出水(环境)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市、县,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并逐步核减排污量。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码头等可能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工程;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
(十六)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在保护区设立明显的标志,接受公众监督。加快制定《江西省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施方案》,争取2012年出台。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安全管理,全面推进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均建有应急备用水源,实现城市供水水源的多元化,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十七)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抓好东江源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试点,继续实施“五河源头水资源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和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开展河湖健康评价,选择条件成熟的河湖进行试点。启动袁河流域水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流域有关设区市和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
五、保障措施
(十八)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实行水资源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省政府对设区市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设区市对所属各县(区、市)进行考核,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省水利厅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
(十九)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加强市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在积极配合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省级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覆盖省、市、县及大用水户的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重点提高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我省水资源监测中心及各分中心对市界水量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市用水总量和水资源质量的依据之一。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水资源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等信息。
(二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十一)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将水资源管理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水资源管理的稳定投入机制,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经费,对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节水技术推广与应用、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给予重点支持。省级财政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二)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修订《江西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江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研究制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推进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管理以及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等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监督执法。广泛深入开展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加强水情宣传,提高全民水的资源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意识和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进一步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南昌市节约用水管理
第三十六条 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利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城市节约用水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年度节约用水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城市年度节约用水计划、行业用水定额、单位合理用水需求,核定非居民用户月度用水计划指标并向社会公布。在核定非居民用户的用水计划时,应当听取非居民用户的意见。
非居民用户应当与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计划用水管理责任书,并按照下达的计划用水指标用水。
第三十七条 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节水型工艺、设备、器具名录。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已明令淘汰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器具。
第三十八条 鼓励居民用户生活用水采取节约用水措施,提倡一水多用、综合利用,推广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非居民用户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更新、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和用水器具。不得擅自拆除、停用节约用水设施。
第三十九条 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供水和节约用水统计制度。
城市公共供水企业应当在每月10日前向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月非居民用户的用水量和相关用水资料。
非居民用户应当建立健全用水统计台帐、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定期向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用水数据,并指定专人负责节约用水工作。
第四十条 年用水量在6万立方米以上的非居民用户应当每3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合理评价用水水平。对经测试发现不符合有关节约用水要求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非居民用户的水平衡测试,可以委托具有相应技术力量的专业单位进行,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自行进行。
第四十一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综合利用和废水处理再生利用等措施,降低用水单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取水量、单位产值取水量达不到行业标准的,应当限期完成技术改造工程。
第四十二条 非居民用户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超出计划用水指标的用水量,除缴纳水费外,由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执行的水价标准收取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非居民用户应当提供缴费账号,具备条件的实行银行无承付托收。征收的超计划累进加价水费应当纳入节约用水专项资金,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非居民用户超计划用水的,按照下列标准缴纳累进加价水费:(一)超计划用水30%以内的,超出部分按照水价1倍缴纳;(二)超计划用水31%至50%的,超出部分按照水价2倍缴纳;(三)超计划用水51%至100%的,超出部分按照水价3倍缴纳;
(四)超计划用水100%以上的,超出部分按照水价4倍缴纳。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应当按月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除限期缴纳外,并按日加收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5‰的滞纳金。
第四十三条 非居民用户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增加计划用水指标:
(一)生产经营规模扩大;
(二)水的重复利用率、用水单耗达到规定的行业指标; 三)按照规定建设了节约用水设施;
(四)按照规定开展了水平衡测试。
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符合条件的,重新核定计划用水指标,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四十四条 建设工程临时用水,建设单位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用水计划,单独装表计量。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施工进度考核其用水量。
第四十五条 以水为主要原料生产饮料、饮用水等产品的,原料水的利用率不得低于国家有关标准,生产后的尾水应当回收利用。
从事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业务的,应当安装使用节约用水设施。
从事洗车业务的,应当采用低耗水或者循环水洗车设备。第四十六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加强生产工艺水的回收利用和供水管网的维护管理,管网漏失率、供水产销差率以及自用水比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超标准部分的用水不得计入水价成本。
用户或者委托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内部用水设施、设备、器具的维护,采取防漏防渗措施,降低水漏失率。
第四十七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对污水、再生水以及雨水等的开发、利用,促进再生水利用管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和从事再生水经营活动。
第四十八条 鼓励和提倡下列项目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一)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和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
(二)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可回收水量在每日750立方米以上的居住区、建筑区;
(三)污水处理厂。
第四十九条 市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工程施工和景观用水等,应当优先使用江水、河水、湖水、雨水或者再生水。
萍乡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含县城、建制镇、独立工矿区)规划区范围内从事取水、供水、用水以及相关管理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四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全市城镇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全市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具体行使以下职能:
(一)拟定全市的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
(二)贯彻并指导实施国家有关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督促落实节水指标和节水措施;
(三)负责制定全市年度水资源量的分配方案和水量调度计划以及计划取用水量和节约用水计划,实施水量的统一调度;
(四)会同有关部门推广和普及节水型产品和器具;
(五)负责全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统计工作;
(六)负责全市节约用水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建设、规划、农业、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本行政区域的城镇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各自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各县(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第二章 定额与计划
第五条 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第六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根据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制定节约用水年度计划。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编制本行业的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和节约用水年度计划。
第七条 市、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经上级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
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用水计划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八条 节约用水实行居民用户和单位用户分类管理。
对单位用户实行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相结合的制度。居民用户的水费计价方式及节约用水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居民用户,是指因日常生活需要在居住场所发生用水行为的用水户。
本办法所称单位用户,是指在生产、经营、科研、教学、管理等过程中发生用水行为的非居民用户。
城市公共管网供水的,年实际用水量超过三万立方米的称为重点单位用户,年实际用水量不足三万立方米的称为一般单位用户。
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取用地表水年实际取水量超过三十万立方米的称为重点单位用户,年实际取水量不足三十万立方米的称为一般单位用户;取用地下水年实际取水量超过十万立方米的称为重点单位用户,年实际取水量不足十万立方米的称为一般单位用户。
第十条 行业用水定额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标准。尚未制定标准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编制行业用水定额,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一条 单位用户应当根据行业用水定额、水量平衡测试确定的合理用水水平、生产经营和发展需求等,于每年 12 月 1 日前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下一年度用水总量和每月用水计划。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用水计划、行业用水定额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单位用户的合理用水水平、生产经营和发展需求等,在二十个工作日内核定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
第十二条 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每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或者备案一次。
城市公共管网供水的,重点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由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一般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由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重点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由核发其取水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一般单位用户的用水计划由核发其取水许可证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认定,达到国家节水型企业(单位)标准的重点单位用户,其下一年度用水计划根据实际需要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重点单位用户用水计划,应当报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其中用水计划不合理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时纠正。
第十三条 供水企业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或者备案的用水计划向单位用户供水。
第十四条 因水资源紧缺无法满足正常供水时,水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政府批准,可向单位用户发出限制用水指令;必要时,可向居民用户发出限制用水指令。
第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的首次用水计划,在节水设施验收合格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或者用水节水评估报告、行业用水定额和设计用水量等,核定用水计划。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施工临时用水,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用水计划手续;在核定用水计划后,供水企业方可供水,并单独装表计量。
第十七条 实行单位用户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城市公共管网供水的单位,超计划用水部分征收加价水费;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单位,超计划用水部分征收加价水资源费。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水资源费)征缴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超计划加价水费(水资源费)实行财政专户储存,用于本市节约用水科技发展、城市供水节水公共设施建设和节约用水管理工作。市节约用水科技发展资金,专项用于节约用水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节约用水设备、设施、器具的研制、开发,节约用水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和节约用水奖励工作。
第三章 节约用水
第十九条 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取水用水单位应当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第二十条 建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用水、节水评估的内容。
建设项目施工前应将该项目的节水措施方案报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动工。工程竣工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节水设施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一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国家规定的节约用水设施。禁止使用国家已经明令淘汰的用水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节约用水设施;确需拆除的,应当报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用水应当计量。单位和个人应当安装和使用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其授权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用水计量器具。
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统计制度。
供水企业应当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本企业生产用水以及单位用户和居民用户用水情况等有关资料。
单位用户应当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节约用水工作,做好用水记录和统计台账,加强对用水状况的日常管理;应当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本单位的相关用水和节约用水资料。
第二十三条 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单位用户,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取水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申请人方可兴建取水工程或者设施;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竣工,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核发取水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取水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取水许可证核准的取水量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其节约的水资源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依法有偿转让。
第二十四条 严格限制高耗水项目,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新建企业应当采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现有企业应当逐步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向节水型方向转变,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节水设备更新。
第二十五条 单位用户应当采用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废水处理、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未达标的,不予增加用水计划;当年节余的水量可流转下一年度使用,并纳入下一年度用水计划中。
用水企业实行定期水平衡测试制度,应当至少每三年测试一次,并及时将水平衡测试报告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贸易、建设、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第二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应当安装使用节水型器具;现有公共建筑中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应限期更换;应引导居民逐步淘汰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
第二十八条 园林绿化、生态景观用水应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和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宾馆、饭店、旅游和文化体育设施、洗浴和洗车业、水上娱乐和游泳场馆等,应当积极采用循环用水技术,安装使用节水设施。
消防、环境卫生等市政设施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加强设施管理,防止水的泄漏、流失或者取作它用。
第二十九条 供水企业、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修管理,减少水的漏失。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制定城市管网漏失率控制目标并组织考核。
第三十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行灌区节水管理,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所有灌区应当逐步按定额配置灌溉水量和安装用水计量设施,推广应用农业工程节水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
涉农部门应当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鼓励种植低耗水、高产出的农作物,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禁止农业漫灌、串灌等粗放型用水。对农业节水工程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应当优先予以立项。
第三十一条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广泛开展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节约用水公益宣传计划,定期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活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强对在校学生节约用水的教育和宣传;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公益宣传,对浪费用水的行为予以披露。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建设项目的节水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生产、销售或者在生产经营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的,由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或者使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单位用户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 城市公共管网供水的单位用户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城市供水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 当事人对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不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所在单位或者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 2008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2.青海
西宁市节约用水条例
(2009年8月21日西宁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2009年9月24日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2009年9月25日西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
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用水管理,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节约用水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节约用水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节流优先的方针,遵循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约用水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设节约用水工程设施,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再生水、雨水利用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五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的统一监督和管理工作。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和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市辖区和本行政区域内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区建设、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节约用水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财政、价格、经委、房产、农牧、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节约用水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宣传节约用水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普及节约用水知识,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及大中专院校开展节约用水教育,培养青少年珍惜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负有节约用水义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和举报。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在节约用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计划用水
第八条
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规划,编制节约用水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市、区、县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节约用水规划、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年度用水计划由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十条
节约用水实行计划用水户和非计划用水户分类管理。
下列用水户纳入计划用水户管理:
(一)纳入取水许可管理使用自建供水设施的;
(二)月用水量达到有关规定标准的;
(三)从事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高耗水行业的。
第十一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根据用水定额和实际用水需求,于每年11月30日前向所在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报送本年度用水情况,并申报下一年度用水计划,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核定。
第十二条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根据年度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核定计划用水户的年度用水指标;按照用水定额核定指标有困难的,可参照计划用水户的水平衡测试结果或用水节水评估报告核定。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计划用水户的年度用水计划申请后,于次年的1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向其下达下一年度计划用水指标,并抄送供水企业。
第十三条
计划用水户需要临时增加用水的,应向原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申请临时用水指标。原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核定是否下达用水指标,逾期视为同意增加用水指标。
第十四条
水资源紧缺时,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其次保障农业、工业生产的原则,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调整用水计划。
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将计划用水户的年度用水指标及用水指标的调整情况向社会公开,方便公众查阅。
第十五条
计划用水户根据行业特点,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建设再生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等节水措施,提高循环用水率,减少实际用水量的,其节余的年度用水指标转入下一年度储备用水指标。
节约用水管理机构不得因计划用水户采取节水措施减少实际用水量,核减其年度用水指标。
第十六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安装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检验合格的计量设施。
计划用水户有两类以上用水性质类别的,应当分别安装计量设施。
计划用水户未分别安装计量设施的,按照其用水性质类别中水价最高的标准计算收费。
第十七条
计划用水户应当分级安装计量设施,其用水量按注册的法定计量设施计量。
注册计量设施必须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注册计量设施,应当按规定进行周期检验。
不得擅自安装、移动、拆换注册计量设施。
第十八条
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按月抄表计量;使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计划用水户,由供水企业抄表计量,按月报送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
使用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因其未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发生故障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计量的,由节约用水管理机构责令其限期安装或更换,并按其前三个月平均用水量计量;逾期不安装或不更换的,按供水设施最大供水量计算用水量。
第十九条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使用城市供水和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计划用水户,超出计划用水指标的用水量,除按实际用水量缴纳水费和水资源费外,还应当缴纳超计划用水部分的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2‰的滞纳金。
对非计划用水户可根据条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计划用水户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和加价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依法核定:
(一)超出计划量不足30%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一倍收取;
(二)超出计划量30%以上不足50%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二倍收取;
(三)超出计划量50%以上的部分,按照水资源费和同一用水性质水价标准加价三倍收取。
第二十一条
加价水费、加价水资源费由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负责征收或者委托有关部门代收,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计划用水户的计划用水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和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用水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计划用水户应当制订节约用水措施,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做好用水记录和统计台帐,按季向所在地市、县节约用水管理机构报送用水数据、计划用水执行情况等统计资料。
第三章
节约用水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节水农业设施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建设。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第二十四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行和普及节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改造,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鼓励循环用水,大力推进再生水和雨水利用。
第二十五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行以节水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淘汰技术落后高耗水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节约用水专项资金,对用水单位建设节约用水设施进行扶持,并对有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节约用水技术改造项目和科研项目给予支持。
发展改革、环保、水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的引进和建设。
第二十六条
用水户在用水过程中,应当革新挖潜,采取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废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用水单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用水户不得擅自停止使用节约用水设施。
第二十七条
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高耗水行业应当采取和配置先进的节水措施和节水设施,并对排放水进行综合利用。
第二十八条
供水单位、用水户应当按照设备产权界限,做好供水、用水设施的维修和养护,保障供水、用水管网的漏失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第二十九条
工业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核减其计划用水指标。对测试结果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三十条
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统筹雨水利用和使用再生水,逐步配套建设相关设施,减少使用城市供水。
园林、环卫、公安消防部门应当对绿化、环卫、消防用水设施加强管理,防止泄漏或取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
年设计用水量3万立方米以上(含3万立方米)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的建设工程,有关部门在组织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通知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参加;建设单位在组织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申请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参加对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进行验收。节水设施未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十二条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省有关部门明令淘汰的技术落后、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产品。
已建项目安装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耗水量高的设备、产品和用水器具的,应当逐步更换。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一)计划用水户未经核定用水指标擅自用水的;
(二)计划用水户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用水设备、器具的;
(三)经营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项目的计划用水户,未按规定安装使用节水设施的;
(四)供水单位因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水浪费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限制其用水量,并可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一)计划用水户擅自停用节约用水设施的;
(二)计划用水户未按规定进行水平衡测试的;
第三十五条
对应当纳入而拒绝纳入计划管理的用水户,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纳入计划管理,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擅自安装、移动、拆换注册计量设施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补缴水资源费,并处以10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损坏注册计量设施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工程未按规定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或配套建设的节约用水设施未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核定、调整、下达计划用水指标的;
(二)违反规定征收加价水费和水资源费的;
(三)强制用户购买、使用特定的节水设备或器具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水资源费和其他资金的;
(五)未按规定公开年度用水指标、用水指标调整情况等信息的;
(六)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七)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所称的节水设施包括用水器具、设备、计量设施、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西宁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3.西藏
西藏自治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方案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呈刚性增长趋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我区公共机构数量多、人员集中,带头做好节水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全社会提高节水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法规体系,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规划编制和投入力度,开展各行业各级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关于加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的通知》(国管节能〔2013〕181号)精神,根据《西藏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关于加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藏发改环资〔2013〕670号)要求,为加强我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1.公共机构节水总体要求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实现西藏自治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和公共机构节水目标,以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供水、用水、耗水管理全过程,通过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目标、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水示范引领作用。
1.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依法节水,提高公共机构节水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制度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是坚持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是坚持政策激励,完善节水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公共机构节水全面开展。
1.3 主要目标
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机构节水组织管理和统计制度、节水目标责任制、节水型单位评价考核标准、宣传培训体系。
2.公共机构节水重点任务
2.1 节水日常管理
2.1.1 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机构节水协调发展
建立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充满活力的公共机构节水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注重公共机构节水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节约型政府战略的协调以及不同地区、科教文卫系统间的协调与推进,形成推动公共机构节水全面、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加快制定《西藏自治区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考核办法》,强化政策导向,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制定公共机构节水激励和惩罚政策,调动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建立公共机构节水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实施公共机构节水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公共机构节水目标责任制。根据不同行业、系统的用水定额综合水平和特点,制定公共机构用水定额和标准,实行用水总量管理。研究制定重点用水单位节水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节约型公共机构节水建设、评价标准。
2.1.2 强化用水计量、统计,夯实工作基础
进一步完善公共机构用水计量、统计、监测分析制度,督促各公共机构开展用水计量工作,开展公共机构用水计量检查。完善公共机构用水统计和上报制度,推进节水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的管控。
2.1.3 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节水目标,把节水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相关单位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开展表彰奖励。建立健全节水监督检查机制,推进节水执法。定期开展节水工作专项监督检查,对发现问题的单位下达节水整改意见书并督促进行节水改造。
2.1.4 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推进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公共机构节水,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曝光用水高、浪费严重的公共机构,宣传节水典型。组织所属各级公共机构节水管理部门,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干部职工节水意识,大力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水管理。
2.2 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2.2.1 加快公共机构管网改造
自治区公共机构各单位应加强供水管网普查力度,对跑冒滴漏损失大的管网进行改造,严禁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现象,降低管网漏损率。
2.2.2 加快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和产品
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逐步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严格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推广节水型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开关等设备;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公共建筑的节水设施应当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定并推行节水型器具的强制性标准,通过补贴补助等措施,引导公共机构尽快淘汰现有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
2.3 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
组织西藏自治区级机关单位,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节水意识强、节水制度完备、节水器具普及、节水指标先进”的节水型单位。
3.组织机构
为推动我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的顺利实施,西藏自治区成立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我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根据工作任务,各部门进行了具体分工,研究制定全区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工作的实施方案、各项制度、节水型单位创建及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考核办法,负责协调、落实全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全区公共机构节约用水工作表彰、奖励等工作。
4.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具体安排
4.1 制订实施方案阶段
2013年12月31日前,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自治区公共机构领导小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我区各公共机构,对本单位用水现状进行全面核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本单位的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节水型单位建设和加强节水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4.2 学习宣传阶段
2013年1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各级公共机构组织对后勤管理部门和基本建设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宣传建设节水型单位的重大意义,学习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
4.3 全面实施阶段
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各级公共机构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本单位节水工作。
4.4 评估总结阶段
2015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各公共机构的节水工作成果进行评估,并召开总结表彰会议,及时总结节水工作的成功经验,对表现突出的单位与个人予以表彰与奖励。
在全面实施和评估总结阶段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对我区各公共机构的节水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5.公共机构节水保障措施
各级公共机构要严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节水工作的组织管理,研究制定本级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实施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实现我区公共机构节水工作目标。
5.1 加强组织协调
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充实工作力量,加强对本部门节水型单位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做好相关工作。
5.2 加强监督考核
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对各公共机构节水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抽查,对抽查不合格的单位,予以通报。
5.3 加强资金保障
强化政府资金保障,要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等部门支持,落实各级公共机构节水工作实施方案及节水管理日常工作经费;加大公共机构节水资金政府投入,对重大公共机构节水工程和节水技术示范项目、用水定额制定、节水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等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5.4 加强宣传教育
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借助“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组织、协调各级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型单位的建设经验,积极倡导“爱水、惜水、节水”的社会风尚。
4.新疆
新疆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关于新(改、扩)建设项目严格实行 节水、中水“三同时”的通知
各县(市)、开发区、农二师建设局(规划局、房产局),州施工图审查中心,各设计、施工、房产、给(排水)企业,各工程质量监督、监理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促进建设项目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建设部《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建设厅《自治区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州实际,现就贯彻落实新(改、扩)建设项目节水、中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通知如下:
一、新(改、扩)建设项目节水、中水设施实施“三同时”的范围。
(一)所有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住宅小区。
(二)所有的机关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
以上建设项目必须配套建设节水、中水设施(以下简称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
二、新(改、扩)建设项目节水、中水设施实施“三同时”的责任分工。
(一)规划局在审查新改扩建设项目规划时,凡没有节水、中水设施“三同时”内容的,一律不予办理规划许可证。
(二)设计单位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必须采用节水措施,引导使用建设部《技术公告》推广使用的技术,如节水型水嘴及坐便器、模快化同层排水节水系统、污水再生利用技术、IC卡智能水表等。凡是没有进行节水设计的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不得通过,施工图审查部门不得核发合格证书。
(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查新(改、扩)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时,凡没有节水、中水设施“三同时”内容的,一律不得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不得核发施工图设计文件合格证书,不得办理开工许可证。
(四)建设单位必须将节水设施建设和主体工程同时安排施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审查通过的节水设施施工图进行施工,保证节水设施的工程质量。不得擅自变更节水设计内容,节水设施的设计确需变更的,须经原审图机构确认后报当地城市供节水部门备案;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将节水措施纳入质量监督的全过程,对违反设计标准的令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进入下一个程序。
(五)供排水公司 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失。同时在办理新(改、扩)建设项目计划用水指标时,没有节水、中水设施“三同时”内容的,不予办理用水计划,不得供水。
(六)房产部门在办理新改扩建设项目房产证时,凡没有节水、中水设施“三同时”内容的,一律不予办理房产证。
各相关执法和管理部门要实行联动监管,并按各自的职责,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节水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凡违反以上规定的建设项目,城建执法监察部门予以立案查处;质监部门不得竣工验收;工程备案部门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巴州建设局 2007年12月3日 5.安徽
合肥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工作落实节水项目“三同时”的实施意见 各相关单位:
做好节约用水管理工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加强我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建设的管理,推广使用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根据《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现对加强节水“三同时”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重视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城市水工作要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要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城市用水问题的长远措施抓实抓好。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和良好的水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
1、各单位要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活动。城镇节约用水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2、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专业厂家的作用,加强城市节水技术、工艺的设备研制;加快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的推广应用步伐,通过科技节水降低用水量。
3、强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加快建立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对新建、改扩建的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强制推广使用国家规定的节水型器具;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器具,逐年列出整改计划,限期实施改造。
三、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到2010年,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省会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切实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到城镇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污水处理及回用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要组织制定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一切排污行为。
滁州市关于落实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工作的意见 各市水利(水务)局,广德、宿松县水利(水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皖发〔2011〕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皖政〔2013〕15号),促进建设项目合理用水、节水减排,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生态环境,现就我省落实建设项目节约用水“三同时”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凡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均应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节水措施方案应报送取水许可审批机关审查。为简化程序,节水措施方案与水资源论证报告一同合并审查。
二、节水措施方案应包括水源条件、用水工艺、节水措施、用水水平并与同行业用水先进水平比较、所在行业用水标准规范等内容,明确建设项目供、用、排水管网及计量设施设置方案;节水设施设计应便于日常监督和管理,便于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
三、建设项目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向取水许可审批机关报送节水设施建设和试运行等相关情况。审批机关组织节水设施与取退水设施同时验收。建设项目节水设施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取水、用水和节水设施不得擅自投产使用。
四、项目建成运行后,项目单位要加强用水日常管理,确保节水设施正常运行,配合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监管工作。6.浙江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
工程同时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二○一○年二月十日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
我市是资源性缺水城市,但同时我市节水技术水平和节水设备应用比较落后,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实施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制度(以下简称“节水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实施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的有关规定,现就加强节水三同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节水三同时制度的范围和责任主体
舟山本岛及与本岛联网的邻近岛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技术改造项目),应实施节水三同时制度。市水务局负责上述范围内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工作。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水办”)承担建设项目用水节水具体管理工作。市发改、水利围垦、城建、国土资源、环保、经贸、质量技监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并在组织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和采用先进、科学的用水节水技术和措施。
二、实施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节水评估。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包含节水评估内容,可以不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在工程设计方案文件中包含节水评估内容。大耗水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编制专题节水评估报告,评估工作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承担。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报告中要有节水设施设计专题篇章。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设施的设计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单位要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标准、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设计,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水源、供水、节水和水质发展等专业规划。
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审查时,对涉及用水的建设项目应通知市节水办参加,并根据市节水办提出的意见在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批复文件中予以明确。市政府有关部门在核准或备案民间投资建设项目时,应抄送市节水办。
(二)积极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和设备。建设项目用水应符合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有关标准;要有合理的用水来源,且符合规划要求;要积极采用合理工艺,工程设施及技术措施方案要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用水节水指标应达到有关节水型城市、企业(单位)等相关规定。
建设项目的用水工艺、用水规模和主要用水节水设施等发生变更时,应及时到用水节水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三)积极开展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非传统水资源主要是指海水、雨水、中水(指城市各种排水经收集处理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等适当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再生水)等。建设项目使用城市供水的,除建设城市自来水供应管道系统外,能够按照节水规划配套建设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管道以及污水分离系统的,应进行建设。凡在非传统水资源供水范围内且水质满足使用要求的建设项目要优先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城市非传统水资源输配水管线规划覆盖范围以外,具备条件的建设项目应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中水利用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现有建筑,自我配套建设中水利用设施和利用管道系统。
建设项目应将屋顶雨水集中引入地面透水区域或收集利用;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庭院等地面的铺装,应设计建设透水地面或者采取雨水收集利用措施。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时,要有雨水处理措施,面源污染要就地处理;
绿地应设计、建设雨水滞留设施,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须低于周围地面。
在节水规划确定的海水利用范围内,建设项目应尽量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海水利用设施。
(四)认真进行编制和建设。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时应将节水评估要求、必须采用的节水技术和设备、要利用的非传统水资源等要求在项目设计任务书中予以明示。设计单位要按照明示内容及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审查单位在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时,要按照有关节水规定,对项目中涉及用水节水设施的设计进行审查。
建设单位要及时到用水节水主管部门申报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设施施工图设计文件。
建设项目节水设施施工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认真进行节水设施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节水设施竣工验收制度。节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应通知用水节水管理部门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用水节水管理部门应在规定期限内书面通知供水企业进行供水。
建立节水设施使用管理制度。单位用户应建立健全用水节水设施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工程项目建成后,要落实相
第二篇:建设项目“三同时”
什么是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主体工程就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由我国首创,并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它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环境保护“预防为主”方针的完整的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篇:建设项目”三同时”
“三同时”制度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以预防为主的环保政策的重要体现。即,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项目。
197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中首次正式提出: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1976年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报告》中重申了这项制度;1979年的“环保法(试行)”、1989年的“环保法”、各时期单项环保法律及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均规定了建设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制度。
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需企业提供的材料
1、书面验收申请及验收申请报告、验收申请表或验收登记卡;
2、验收监测报告;
3、环评报告书(表)或登记表的批复;
4、申请试生产报告及批复;
5、环保设施运行记录;
6、污染治理方案及设施图;
7、企业环保规章制度及各层责任书;
8、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情况;
9、企业应急预案方案;
10、企业验收总结报告。
第四篇: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
什么是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来源: 作者: 日期:09-11-29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其中需要配套建设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征得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建设项目的防治污染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主体工程就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重新安装
使用,并处罚款。
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由我国首创,并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它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结合起来,成为贯彻环境保护“预防为主”方针的完整的环境管理法律制度。
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行政处罚
* 法定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擅自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建造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放射防护设施,或者防治防护设施未经验收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未建成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达到规定要求即投入生产、使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第253号令)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8.《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国家环保局第18号令)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或者未经验收合格即投入生产使用的,由批准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并处罚款。
第五篇: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职业卫生三同时
职业卫生三同时的定义
职业卫生“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职业卫生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一、项目建设预评价阶段
1、委托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预评价(编制预评价报告)。
2、组织本单位人员进行内审,内审意见反馈服务机构,修正预评价报告。
3、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预评价报告审查意见,完善预评价报告。
4、向安监局提出预评价备案申请。
二、项目建设设计阶段
1、委托资质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2、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专篇进行内审,内审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修正设计专篇。
3、组织专家会同设计单位对专篇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设计专篇。
4、向安监局提出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申请。
三、项目建设施工阶段
1、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2、施工中要保证防护设施的质量和进度控制。
3、防护设施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合格证明。
四、项目试运行阶段
1、建设单位先进行内部竣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然后向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试运行并备案,获得试运行批复后组织试运行工作。
2、需进行职业病防护的专项监测工作。
3、试运行期间,委托资质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或者等试运行完工后在进行
五、竣工验收阶段
1、试运行期间或者项目完工后,委托资质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报告进行内审,内审意见反馈给技术服务机构,修正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3、组织专家对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4、对专家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出具书面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5、竣工验收时,编制验收报告然后向安监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安监局会对申请资料和现场职业健康防护设施进行验收然后给予批复。
备注:竣工验收阶段,如果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单位可自行组织竣工验收,然后向安监局提交竣工备案申请
安全三同时
安全三同时的定义:安全“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一、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前期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前期论证讨论,确定项目的选址,规模,工艺技术路线,关键装置设备,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信息以及是否执行政府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等内容在内的项目前期论证建议书
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1、建设单位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其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2、建设单位组织专家会同设计单位对报告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预评价报告。
3、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三、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时,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初步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进行设计,编制安全设施设计。
2、建设单位组织专家会同设计单位对安全设计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安全设计。
3、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四、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1、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设施设计和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3、安全设施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合格证明。
4、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建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五、建设项目试运行阶段
1、建设项目竣工后,根据规定建设项目需要试运行(包括生产、使用,下同)的,应当在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进行试运行。
2、建设单位先进行内部竣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然后向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试运行并备案,获得试运行批复后组织试运行工作。
六、建设项目竣工阶段
1、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竣工或者试运行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评价,并编制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2、组织专家对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3、对专家及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出具书面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4、竣工验收时,向安监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安监局会对申请资料和现场进行验收然后给予批复。
环保三同时
环保三同时的定义:环保“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环保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1、建设单位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环保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预评价,并编制环境预评价报告书。
2、组织本单位相关人员对报告进行内审,内审意见反馈给环评单位,修正环评报告。
3、建设单位组织专家会同设计单位对报告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环评报告。
4、向环保审批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时,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同时进行初步设计,编制环保初步设计文件时同时编写环境保护专篇,编制施工图设计阶段环保设施要则。
2、建设单位组织专家会同设计单位对环保设计进行评审,形成审查意见,完善环保设计。
3、设计完成后建设单位向环保局提出审查申请。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1、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2、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和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施工,并对环保设施的工程质量和进度负责。
3、环保设施设备必须要有相应的合格证明。
4、建设项目环保设施建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环保设施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5、在施工阶段,必须要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理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四、建设项目试运行阶段
1、建设单位先进行内部竣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然后向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试运行并备案,获得试运行批复后组织试运行工作。
2、试生产期间建设单位需编制临时排污许可申请资料并提交当地环保部门审核,获取临时排污许可证。
3、试运行阶段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进行(废水,废气,噪音)的监测,协调修订验收监测方案,配合验收监测工作,直到取得合格的验收监测工作,直到取得合格的验收监测报告。
五、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1、试运行结束后,建设单位编制竣工验收报告,提交验收申请到当地环保部门。
2、通过验收并获得合格批复后,建设项目访客正式投产,并及时提交换领排污许可证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书。
消防三同时
消防三同时的定义:环保“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消防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消防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一、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针对建设工程消防的定性分析(建筑用途,高度,层数,火灾危险性以及耐火等级等),从而为设计阶段提供设计的依据。
二、建设项目设计阶段
1、根据消防法规以及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进行消防设计,编制符合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
2、将消防设计文件报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
三、建设项目施工阶段
1、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的施工应当由取得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并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2、按照审核合格或备案的消防设计文件组织施工,不得改变消防设计施工。
3、查验消防产品和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材料以及装饰材料 的质量,使用合格产品(确认产品质量证明文件),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四、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1、建设项目竣工后向出具消防设计审核意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申请消防验收
2、竣工验收合格后,进行消防设计以及竣工验收消防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