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社〔2017〕1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充分发挥就业补助资金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制定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2017年10月13日
附件: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普惠,重点倾斜。落实国家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各类劳动者公平就业,推动地区间就业协同发展。
(二)奖补结合,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对象等积极性。
(三)易于操作,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补助资金管理。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同一项目就业补助资金补贴与失业保险待遇有重复的,个人和单位不可重复享受。
第五条 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下同)、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
职业培训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五类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五类人员,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下同),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各地应当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对指导目录内的职业培训,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垫付劳动预备制培训费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给予一定标准的生活费补贴。
(二)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对企业新录用的五类人员,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于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1年内参加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对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职工个人或企业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三)符合条件人员项目制培训。各地人社、财政部门可通过项目制方式,向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项目,为化解钢铁煤炭煤电行业过剩产能企业失业人员(以下简称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
劳动力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对承担项目制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给予一定标准的职业培训补贴。
第六条 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不含培训合格证)的五类人员,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纳入重点产业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指导目录的,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第七条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
社会保险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对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第八条 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第九条 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离校2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试点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具体试点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享受就业见习补贴的人员范围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国家级贫困县可扩大至离校2年内未就业中职毕业生。对吸纳上述人员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第十一条 对在毕业年度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第十二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维护,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以及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
第十三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
第十四条 其他支出是指各地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符合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确需新增的项目支出。
第十五条 就业补助资金中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的具体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规定的基础上,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确定。各地要严格控制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的支出比例。
第十六条 就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四)发放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支出。
(六)普惠金融项下创业担保贷款(原小额担保贷款,下同)贴息及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相关支出。
(七)部门预算已安排支出。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支出。
个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申领获得的补贴资金,具体用途可由申请人或申请单位确定,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与下达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其中:
(一)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劳动力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
(二)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地方政府就业补助资金的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
(三)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失业率和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
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权重、方式及增减幅上下限,可根据年度就业整体形势和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
第十八条 地方可对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各地人社部门应当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
各省级人社部门每年需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进行评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人社部门根据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评审结果需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年度就业补助资金预计数下达至各省级财政和人社部门;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正式下达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预算。
第二十条 各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在收到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后30日内,正式下达到市、县级财政和人社部门;省、市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预算安排给下级政府的就业补助资金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60日内正式下达到下级财政、人社部门。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对其使用的就业补助资金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
第二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应按照财政部关于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的规定,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申请与使用
第二十二条 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垫后补”和“信用支付”等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培训个人信用账户,鼓励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并通过信用账户支付培训费用。
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五类人员申请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社会保障卡》,下同)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下同)等。
(二)职业培训机构为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贫困家庭子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代为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的,还应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创业证》复印件)、初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代为申请协议;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的生活费补贴申请材料还应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明材料。
(三)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为在职职工申请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应提供以下材料: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出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等。企业在开展技师培训或新型学徒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培训人员花名册、劳动合同复印件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四)职业培训机构为去产能失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项目制培训的,申请补贴资金应向委托培训的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身份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内容和教材、授课教师信息、全程授课视频资料等。培训机构在开展项目制培训前,还应将培训计划和大纲、培训人员花名册等有关材料报当地人社部门备案。
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对五类人员和企业在职职工个人申请的培训补贴或生活费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个人信用账户;对企业和培训机构代为申请或直补培训机构的培训补贴资金,按规定支付到企业和培训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三条 五类人员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具的行
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并根据资金具体用途分别遵循以下要求:
(一)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和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二)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灵活就业的离校1年内高校毕业生,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或毕业证书复印件、灵活就业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三)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限证明材料、社会保险费征缴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缴费明细账(单)等。
上述资金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五条 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就业创业证》复印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年限证明材料、单位发放工资明细账(单)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或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六条 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申请就业见习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参加就业见习的人员名单、就业见习协议书、《就业创业证》复印件、毕业证书复印件、单位发放基本生活补助明细账(单)、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发票复印件等。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第二十七条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所在高校申请求职创业补贴应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毕业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或享受低保、身有残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特困救助供养)证明材料、毕业证书(或学籍证明)复印件等。申请材料经毕业生所在高校初审报当地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毕业生本人个人银行账户。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支持下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其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对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的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的创业孵化服务,应根据工作量、专业性和成效等,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创业服务,应根据服务人数、成效和成本等,给予一定的补助。
县级以上财政、人社部门可按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具体范围和办法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确定。
第二十九条 各地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各地应当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技能传承提升活动。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使用具体范围由省级财政、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确定。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对能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或与相关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获得的个人及单位信息、资料的,可直接审核拨付补贴资金,不再要求单位及个人报送纸质材料。
第三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资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防控。
地方各级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台账,做好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人员和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落实好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将享受补贴人员、项目补助单位、资金标准、预算安排和执行等情况及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
第三十三条 各地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的绩效管理。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应当根据
各地就业工作情况,定期委托第三方进行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对本地区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就业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减少结转结余。人社部门要按照本办法规定积极推动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资金用出成效。
第三十五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具备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第三方监督检查,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做好年度预决算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社、财政部门应当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年度就业工作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等情况。
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内容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名单(含身份证号码)、补贴标准及具体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开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开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置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应在各高校初审时先行在校内公示。
第三十八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就业补助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就业补助资金的分配审核、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的地区,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年度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年度其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省级财政、人社部门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依照本办法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15〕290号)同时废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茂名政企通运营团队 http://www.xiexiebang.com/mqt/
第二篇:玉林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玉林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好各项就业政策,规范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桂人社规〔2018〕5号)精神,结合玉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补助资金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专项资金,由本级财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自治区和市级政府就业补助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第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重普惠,重点倾斜。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普惠性的就业创业政策,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适度向贫困地区、就业工作任务重地区倾斜,促进各类劳动者公平就业,推动地区间就业协同发展。
——奖补结合、激励相容。优化机制设计,奖补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政策执行部门、政策服务对象等方面的积极性。
——易于操作、精准效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加 强监督与控制,以绩效导向、结果导向强化就业补助资金管理。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统筹安排就业补助资金。各级人社部门根据本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负责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区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和标准
第七条
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
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创业扶持补贴、带动就业补贴、其他就业补贴等支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用于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等支出。
同一项目就业补助资金补贴与失业保险待遇有重复的,个人和单位不可重复享受。
第八条 职业培训补贴。
职业培训在玉林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分为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享受补贴人员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且不得与失业保险的职业培训补贴重复享受。
(一)职业培训补贴的对象 1.就业技能培训:贫困家庭劳动者(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和特困人员,下同)、毕业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下简称五类人员),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职职工及本办法规定的其他人员。
2.创业培训:五类人员。
3.劳动预备制培训: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4.岗位技能培训: 企业新录用的五类人员、参加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企业在职职工。
本办法所称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是指农村劳动者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有参加职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
(二)培训方式
1.五类人员可自主选择经全市各级人社部门批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2.人社、财政部门主要通过项目制方式,向政府认定的培训机构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必须与人社部门签订项目制培训协议,培训协议包括以下要素:明确培训工种、培训人群、培训标准、培训结果、培训费用、就业推荐、责任追究、协议年限(原则上不超过2年)等双方责任。
(三)培训时间
1.以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为目标的就业技 能培训和企业新录用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分为一、二类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培训时间分别为40、30学时。专项职业能力项目不在国家颁布实施范围的,由市人社局商市财政局根据我市实际需要制定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后实施。
2.以获得初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目标的就业技能培训和企业新录用员工岗位技能培训,分为A、B、C类职业(工种),培训时间分别为175、135、85学时。以获得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技能培训,还应遵循相关的培训条件规定。
3.劳动预备制培训时间为1学年(按10个月计)。4.以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为目标的创业培训,培训时间按创业培训的有关规定执行。
5.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2年,补贴时间不超过2年。6.就业技能培训的方式、内容按照培训大纲和技能鉴定要求确定,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实训(有条件的可安排实习),理论培训不能超过总培训课时的40%;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方式、内容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要求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岗位生产实际要求,结合技能培训大纲要求,由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确定培训内容;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以企业为主导,培训机构共同参与,采用企业导师带徒与工学一体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职业技能培训每天课程安排不能超过7个标准学时,1个标准学时包括45分钟的教学时间和15分钟讨论或休息时间。
(四)培训补贴标准 1.就业技能培训。
培训后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的,一类补贴标准为500元;二类补贴标准为300元。
培训后取得初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按A、B、C职业(工种)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级别分别按以下标准给予补贴:
A类职业(工种):培训后取得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与15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8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2200元的补贴。
B类职业(工种):培训后取得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与11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5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800元的补贴。
C类职业(工种):培训后取得初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与9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200元的补贴;培训后取得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1500元的补贴。
拨付给补贴对象的就业技能培训补贴不得超过其参加培训所支付的费用。2.创业培训
参加SYB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1100元的补贴。
对已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创业人员,参加“改善企业培训”(IYB培训)、“扩大企业培训”(EYB培训)和网络创业培训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800元的培训补贴。
参加创业模拟实训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300元的培训补贴。
拨付给补助对象的培训补贴不得超过其参加培训所支付的费用。
3.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劳动预备制学员的培训费,按承担培训任务技工院校的层次,分别给予:1.普通技工院校文科类学员3100元/学年.人、工科类学员3500元/学年.人;2.自治区重点技工学校文科类学员3500元/学年.人、工科类学员4000元/学年.人;3.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文科类学员3800元/学年.人、工科类学员4200元/学年.人;4.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文科类学员4000元/学年.人、工科类学员4500元/学年.人的补贴。
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除了给予培训补贴外,按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给予生活费补贴。
4.岗位技能培训
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职 业培训补贴。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标准一般可按企业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费用(以培训费发票为准)的60%确定,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4000-6000元的合理空间。以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技能培训按450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贴;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技能培训按550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培训时间超过1年不满2年的,不足1年部分按月计算。培训后未能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未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应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按补贴标准的100%给予补贴。
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合格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根据A、B、C职业(工种)分别按6000元、4500元、3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新录用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费用由企业先行支付培训机构(以培训费发票为准),培训结业后根据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培训后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情况,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
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培训补贴标准按同类职业(工种)同等学时的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的补贴标准的60%执行;
培训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培训补贴标准按同类职业(工种)同等学时的补贴标准的30%执行:培训后未取得国家职业资格 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但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但企业未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
培训后未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且企业未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不给予补贴。
(五)补贴方式
1.五类人员自主选择参加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可以申请职业培训补贴。实行个人“先垫后补”的办法,即由个人先行缴费参加培训,培训补贴直接拨付给个人。
2.实行项目制方式培训的,由人社部门按照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协议检查验收培训成效后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六)职业培训补贴申领方式见附件
(七)培训和资金管理
1.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按班级管理的模式开展培训,每班培训学员人数分别不超过55人、30人。各级人社部门要对培训过程和技能鉴定过程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对每期培训班开展不少于3次的实地检查,并认真填写《职业培训现场督查情况表》。
2.各级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要认真审核补贴申领材料,培训机构出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当期培训班的补贴申领资格,追回已拨付的相应班次培训补贴,责令机构退还培训学员已经缴纳的培训费用,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未按批准的职业(工种)开展培训的,或未按职业培训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造成不良后果的; 培训补贴资金申报材料与开班申请、教学计划与实地检查材料不符,培训过程弄虚作假的;
将定点培训项目委托、转包给其他培训机构和个人的;或未经原审批部门批准与他人合作开展培训的。
3.各级人社部门对定点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管,依据职业培训的有关规定对职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年检时间安排在次年的第一季度进行,年检不合格的。
各类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应严格按照职业培训要求提供培训服务,并保障服务质量和效果。培训机构需向人社部门提供以下材料进行年检:
1.全年开展培训的情况总结;
2.培训统计表(含培训班次、种类、培训人数、鉴定合格人数、实现就业创业人数);
3.培训人员花名册;
4.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人员的信息材料。实现就业的,提供劳动合同,或缴交社会保险费用的凭证,或人社部门认可的其他就业证明材料;实现创业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
第九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一)补贴对象: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或创业培训考核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五类人员。
(二)补贴标准:按该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及创业培训考核鉴定收费标准核拨,拨付给补贴对象的鉴定补贴不得超过其 所支付的费用。
(三)补贴方式: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职业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鉴定补贴由培训机构代为申请。实行个人“先垫后补”的办法,即由个人先行缴费参加技能鉴定的,培训补贴直接拨付给个人;贫困家庭劳动力(子女)参加培训的或培训班学员中有50%以上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子女)的,本班次所有培训学员(含非贫困家庭培训对象)可由培训机构垫支开展鉴定,鉴定补贴直接拨付给垫支机构。
(四)补贴申领方式:补贴对象通过初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可在获得上述证书后的3个月内由培训机构代为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请补贴应提交以下材料:
1.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象花名册;
2.经人社部门审核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申请; 3.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请表; 4.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
6.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证》复印件;
7.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学校证明》或《学生证》复印件; 8.职业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9.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或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 10.当地人社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为培训人员垫支鉴定费用并申请补贴的,应提供补贴对象与培训机构签订的《垫支鉴定费用并代为申请鉴定补贴协议书》,贫困家庭劳动力和子女还需提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扶贫手册》或城乡低保家庭的《低保审批表》或城镇零就业家庭的《零就业援助卡》。
上述申请材料经人社部门审核后,按规定将补贴资金支付到申请者本人个人银行账户或培训机构单位账户。
(五)鉴定管理
1.培训机构必须在培训开班时向鉴定机构提出鉴定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开展技能鉴定。
2.各级人社部门应对已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人员,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便于核查。
3.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弄虚作假、骗取或冒领鉴定补贴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追回已领取的鉴定补贴,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条 社会保险补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以及企业新增岗位就业人员。
社会保险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以及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单位,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部分由用人单位代缴,所需金额从发放的工资中扣除。对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并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援助对象、灵活就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就业困难人员享受企业吸纳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独立计算,每项社会保险补贴享受年限以初次核定其享受该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持有《就业创业证》并登记失业的下列人员:残疾人员、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的人员、因失地失海或重大自然灾害失业人员、符合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难以实现就业情形的人员。
灵活就业是指通过自谋职业或自愿组织起来,为社会、单位、家庭或个人提供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劳务并获得合法收入,但又无法建立或暂时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非正规就业方式,主要从事便民利民服务、家政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临时性劳务,以及家庭手工业、工艺作坊等工作的就业形 式,实现连续三个月以上(含三个月)的自雇型就业、独立的劳务小时工、季节工、临时摊贩、家政服务、陪护员、修理工、保安、理发、缝纫、干水洗服务或其他方式独立就业,包括没有固定雇主,或自主创业但未取得营业执照等
(二)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高校毕业生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小微企业认定标准按照《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执行(下同)。对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并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灵活就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离校1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对招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该社会保险补贴时年龄为准)。
(四)企业新增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我市机械制造 业、健康食品、新材料、服装皮革、再生资源环保、林产化工、新型建材、陶瓷、医药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十大主导产 业,经人社部门认定的企业,在我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的企业,每新增1个就业岗位,按该企业为其新招用人员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月人均额度为基数给予最长不超过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应连续计算。新增就业岗位是指与基准月(上的12月或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确定)相比较,企业每月净增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第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
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单位,按其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人数给予一定额度的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各级政府出资扶持或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
1.社会性公益岗位。如治安协管、交通协管、民政协管、卫生协管、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就业和社保协管等。
2.单位性公益岗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定编以外的工勤服务岗位,如后勤保障、门卫保安、保洁绿化、水电工、设施设备维护等。3.政府投资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第十二条 就业见习补贴。
补贴对象: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含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完成中期就业技能培训2年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对吸纳上述人员参加就业见习的单位,给予一定标准的就业见习补贴,用于见习单位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管理指导费用。对见习人员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
补贴期限:最长不超12个月。
第十三条 求职创业补贴。对在毕业的低保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和特困人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残疾及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
第十四条 创业扶持补贴。对首次在自治区内创办小微企业,且所创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正常运营1年以上的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给予5000元/户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
第十五条 带动就业补贴。享受带动就业补贴的人员范围包括: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
带动就业补贴用于以下方面:
(一)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吸纳毕业生就业补贴。对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 保险费的小微企业或社会组织,给予1000元/人的带动就业补贴。
(二)企业或社会组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补贴。对招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或社会组织,视吸纳贫困劳动力数量给予一定标准的带动就业补贴。其中,吸纳就业10名以下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吸纳就业10名以上(含,下同)、20名以下的,按12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吸纳就业20名以上、30名以下的,按14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吸纳就业30名以上(含)的,按16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
(三)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补贴。对在乡镇(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加工点,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在1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给付不低于6000元劳动报酬的生产经营主体,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第十六条 其他就业补贴。《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玉政发〔2017〕23号)、《关于印发玉林市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玉市人社发〔2015〕100号)、《关于印发玉林市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玉市人社发〔2015〕4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9号)、《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完善脱贫攻坚8个实施方案有关政策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4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财政厅 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桂人社发〔2016〕4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财政厅 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对企业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给予一次性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7〕72号)等涉及的由就业补助资金列支的各项补贴,按上述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用于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维护,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的招聘活动和就业创业服务,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奖补,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组织农村劳动力和登记失业人员到企业就业给予补助,以及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
各地要综合考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孵化服务的工作量、专业性和成效等,给予一定补助。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其与高校开展招聘活动和就业创业服务,根据服务人数、成效和成本,给予一定补助。对组织农村劳动力和登记失业人员到企业就业的市场主体,按实际人数和规定标准,给予一定补助。各地还可按照《玉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办法》(玉政办发〔2014〕124号)和《玉林市财政局关于修订玉林市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2014年)的通知》(玉市财综〔2016〕19号)制 定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中劳动就业服务类和人才服务类项目向社会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服务成果验收和金额拨付标准按各地签订的政府购买服务协议执行。
第十八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重点用于国家级、自治区级和设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支出,具体按国家、自治区、设区市有关文件执行。
第十九条
就业补助资金确需新增其他支出项目的,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按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转移支付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上述各项针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的具体标准,在符合以上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可由各地人社、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各地要严格控制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的支出比例。
第二十一条 就业补助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
(一)办公用房建设支出;
(二)职工宿舍建设支出;
(三)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四)发放工作人员津贴补贴等支出;
(五)“三公”经费支出;
(六)普惠金融项下创业担保贷款(原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及补充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相关支出;
(七)部门预算已安排支出;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支出。
个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申领获得的补贴资金,具体用途可由 申请人或申请单位确定,不受本条规定限制。
第三章 资金分配与下达
第二十二条 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下达的就业补助资金中用于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及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中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
分配因素包括基础因素、投入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其中:基础因素主要根据当地人口等指标,重点考核就业工作任务量;投入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就业补助资金安排使用等指标,重点考核地方投入力度;绩效因素主要根据各地就业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资金监督检查结果等指标,重点考核各地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的成效和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绩效。每年分配资金选择的因素、权重、方式及增减幅上下限,可根据就业整体形势和工作任务重点适当调整。对于就业补助资金结余量较大的地区,按上年末资金结余量扣减当年应分配资金。对资金结余过大的地区,全部收回资金结余,重新分配当年资金。各市、县财政、人社部门对收到的中央及自治区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提出明确的资金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实施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并按照自治区有关要求,做好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核、下达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补助资金实行项目法分配,各级人社部门编制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确定本地区支持的高技能人才重点领域。国家和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分配程序:市、县人社部门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发的评 审项目申报通知,做好相关材料审核上报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根据中央及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规定,会同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拟实施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项目进行评审,经相关程序后确定补助对象,由财政厅根据评审结果给予定额补助。
第四章 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就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执行。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防控。各级人社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发放台账,做好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基础工作,有效甄别享受补贴政策的人员、单位的真实性,防止出现造假行为。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对能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或与相关单位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获得的个人及单位信息、资料的,可直接审核拨付补贴资金,不再要求单位及个人报送纸质材料。落实好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规范采购行为。加强信息化建设,职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须通过广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审核拨付,并逐步将各项就业创业补贴享受人员、项目补助单位、资金标准及预算安排和执行等情况纳入信息系统,实现与财政部门的信息共享。
第二十五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按照预算绩效管理有关规定,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的绩效管理,并对本地区就业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 价。要按照财政预决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好就业资金预决算工作。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减少结转结余,积极推进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资金用出成效。要将就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重点监督检查范围,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社、财政部门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就业工作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各项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内容包括:享受各项补贴的单位名称或人员名单(含身份证号码,为保护个人隐私应隐藏部分)、补贴标准及具体金额等。其中,职业培训补贴还应公示培训的内容、取得的培训成果等;公益性岗位补贴还应公示公益性岗位名称、设立单位、安置人员名单、享受补贴时间等;求职创业补贴应在各高校初审时先行在校内公示。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人社部门要建立就业补助资金“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各级财政、人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补助资金的分配审核、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疏于管理、违规使用资金,并直接影响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目标实现的地区,自治区将相应扣减其下一就业补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取消下一该地区获得就业补助资金的资格,并在全区范围内予以通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根据各自职能负责解释。各县(市、区)人社、财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玉林市财政局 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玉林市就业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玉市财社〔2017〕48号)同时废止。
附件:1.部分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项目
2.部分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职业(工种)3.职业培训开班申请表 4.职业培训补贴个人申请表
5.单位和个人补贴申请和拨付明细表 6.社会保险等其他补贴申请表格
第三篇:qxx-14(14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
2014-07-22 18:42:02 来源: 评论:0 点击:6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各相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的通知精神,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开始...关于申报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的通知精神,20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开始征集,请有意向申报单位,按照《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申报材料准备,填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2014年8月31日前,将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附件证明等纸质材料胶装成册一式伍份,提交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处,同时提刻录成光盘的电子版本两盘。
附件1: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附件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
附件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
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转化与推广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是中央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等。
本办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是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农业技术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服务。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高产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早作农业、农作物结构调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以及国家策确定的其它内容。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木包括: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的繁殖、改良、种植、养殖的成果与技术;
(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收获、初加工、保鲜、贮藏、包装的成果与技术;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面源污染的成果与技术;
(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机械化水平的成果与技术;
(五)其他需要转化与推广的成果与技术;
第五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的支出内容:材料、农资、小型仪器设备等技术物化投入品的购置,试验示范田租用及整理,推广服务、宣传培训、技术咨询,以及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相关的其他支出。
第六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不得用于以下支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建造楼堂馆所、购置车辆和通讯器材,基础性农业科研,购买农业科技成果和专利,以及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的补助对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的承担者,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提供者和农业技术实际使用者。
第八条转化与推广资金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实行因素法分配。不同支持方向的具体分配因素和权重在资金分配建议中确定。
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向的部分,由科技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并结合绩效评价情况提出资金分配建
议;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向的部分,由农业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提出技术推广服务任务,并结合绩效评价情况提出资金分配建议。
财政部结合预算资金安排等情况,对科技部、农业部提出的资金分配建议审核后安排分配资金。
第九条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90日内,中央财政应将转化与推广资金按支持方向下达到省级财政。省级财政按照补助对象所属预算级次安排资金。安排给农业部直属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资金,分别列入其预算。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快资金下达,督促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度,形成结余的资金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省级财政部门分别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资金规模,确定资金分配方案。省级财政部门应将资金安排分配结果报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备案。
第十一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服务)后补、贷款贴息、资本引导,以及现金或实物补助等方式。具体补助方式由各省按照补助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二条 科技部、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可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或实施指导意见等,明确项目管理实施中的具体要求。
省级科技部门、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项日管理办法或实施
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指导项目实施。
第十三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实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以适当方式予以通报,并作为资金分配的因素之一。
科技部、农业部分别会同财政部根据需要按照资金支持方向开展绩效评价。省级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分别会同财政部门按照资金支持方向开展绩效评价。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分别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加强资金管理、监督检查,总结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者应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和项目形成的资产管理,并接受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转化与推广资金应专款专用,对任何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和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可制定资金管理细则,并报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本办法所称农业部门是指农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等
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农业部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6月16日起施行。2012年12月21日财政部印发的《中央财政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2〕501号),2001年8月28日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116号)、《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预[2015]70号)等法律法规和财政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设立,专项用于支持全省文物保护工作和文物事业发展。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坚持“规划先行、保障重点、省级补助、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采取“项目申报法”进行分配,省文物局负责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政、审计、文物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主要包括:
(一)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主要用于省级及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与保护,包括:保护规划和方案编制,文物本体维修,抢险保护,安防、消防等保护性设施建设,陈列展示,维修保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等。对非国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可在其项目完成并经过评估验收后,申请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与保护,确需上级资金补助的,原则上由中央资金解决;急需抢险且地方资金筹集困难的,可申请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
(二)考古发掘与保护。主要用于经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包括: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资料整理以及报告出版,重要考古遗址现场保护以及重要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修复等。
(三)可移动文物保护。主要用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保护,包括:预防性保护,保护方案设计,文物技术保护(含文物本体修复),资料整理以及报告出版等。
(四)博物馆维修与展示。主要用于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的维修与展示,包括:重点博物馆和重点中心文物库房的维修、陈列展示、保护设备购置、安全等。
(五)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批准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体系建设等其他项目。
第七条 专项资金支出内容包括:
(一)文物维修支出,主要包括勘测费、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设备费、施工费、监理费、劳务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管理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二)文物考古调查、发掘支出,主要包括调查勘探费、测绘费、发掘费、发掘现场安全保卫费、青苗补偿费、劳务费、考古遗址现场保护费、出土(出水)文物保护与修复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三)文物安全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施工费、监理费等。
(四)文物技术保护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五)博物馆和重要中心文物库房维修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材料费、专用设备购置费、施工机械使用费、施工费、监理费等。
(六)文物陈列布展支出,主要包括方案设计费、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施工费、监理费、专家咨询费以及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费等。
(七)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支出,主要包括规划及方案设计费、培训费等。
(八)其他文物保护支出。
第八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各种工资福利性支出,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九条 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项目库分为三类,即总项目库、备选项目库和实施项目库。
纳入山西省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或计划,并按照规定由省文物局同意立项或保护方案已经批复的项目构成总项目库。
总项目库中已经申报专项资金并通过评审的项目列入备选项目库。
备选项目库中省财政厅批复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并予以实施的项目列入实施项目库。
第十条 列入总项目库项目的实施单位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文物行政部门批复意见制定或者修改完善保护方案并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资金筹集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报专项资金。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需填报《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预(概)算文本》(见附件1)。
第十一条 省文物局负责组织总项目库中项目评审工作,评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对项目实施单位申报信息进行现场核查。
第十二条 省文物局对评审意见进行审核确认,将审核通过的项目列入备选项目库。
第十三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备选项目库中下一需要申请资金的项目按照重要性和损毁程度,区分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填报《20××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申请表》(见附件2)并提交申请报告,于当年9月30日前报送省文物局。
第十四条 省文物局依据有关方针政策和项目的轻重缓急,结合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合理排序,提出项目资金分配计划报省财政厅。
第十五条 省文物局提出的项目资金分配计划经省财政厅复核后,由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联合行文,下达预算。
第十六条 省文物局应在部门网站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分配程序和方式、分配结果以及绩效评价等信息。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文物部门收到省财政厅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通知后,应当及时将专项资金预算下达至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支付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各项支出必须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执行,严禁随意改变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用途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确需变更具体项目使用方向和调整资金规模的,由省文物局报省财政厅批准后予以调整变更。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支出过程中按照规定需要实行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结转和结余管理,按照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管理规定执行。已纳入实施项目库的项目,从专项资金下达之日起超过两年仍未实施的,由省文物局、省财政厅对项目予以注销,收回已拨付资金或者调整用于其他文物保护项目。
第二十二条 国有项目实施单位使用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管理、使用和处置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知识产权和专利法律法规执行。专项研究成果(含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总结、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应注明“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实行财务报告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终了后,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向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报送《20××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决算表》(见附件3)。省直有关部门、市级文物行政部门对专项资金决算进行审核、汇总,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20××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决算汇总表》(见附件4)报省文物局。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结项财务验收制度。项目实施完毕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按照要求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结项财务验收表》(见附件5)和项目决算报告,在6个月内逐级向文物行政部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由省市文物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可以结合工程验收一并进行。
第二十五条 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的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财务验收意见进行整改,在一个月内重新提出财务验收申请,按规定程序再次报请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通过财务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省文物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检查或评价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县财政和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确保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安全、规范。
第二十九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给予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项目、收回专项资金等处理,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三)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资金;
(四)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五)擅自变更补助范围和支出内容;
(六)未按规定处理专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成批施工材料;
(七)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八)不按期报送专项资金决算、财务验收报告和报表;
(九)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6年 6月 1日起施行,执行期5年,到期后即终止执行。省财政厅和省文物局制定发布的《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晋财教„2005‟192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可再生能源电价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 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2〕102号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1〕115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1〕11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
第二章 补助项目确认
第三条 申请补助的项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属于《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的补助范围。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且已经过国家能源局审核确认。具体审核确认办法由国家能源局另行制定。
(三)符合国家可再生能源价格政策,上网电价已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批复。
第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项目,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接网工程项目单位、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项目单位,按属地原则向所在地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提出补助申请(格式见附1)。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第五条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对地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
第三章 补助标准
第六条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量的补助标准,根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等因素确定。
第七条 专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系统而发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按上网电量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50公里以内每千瓦时1分钱,50-100公里每千瓦时2分钱,100公里及以上每千瓦时3分钱。
第八条 国家投资或者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销售电价,执行同一地区分类销售电价,其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暂定为每千瓦每年0.4万元。
第九条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工程及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价格政策,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并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有关规定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的上网电价,按照中标确定的价格执行,但不得高于同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政府定价水平。
第四章 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
第十条 按照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要求和程序,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编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收支预算。
第十一条 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原则上实行按季预拨、年终清算。省级电网企业、地方独立电网企业根据本级电网覆盖范围内的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的并网发电项目和接网工程有关情况,于每季度第三个月10日前提出下季度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申请表(格式见附2),经所在地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项目于终了后随清算报告一并提出资金申请。
第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省级电网企业和地方独立电网企业资金申请等情况,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三条 省级电网企业、地方独立电网企业应根据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和实际收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按月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结算电费。
第十四条 终了后1个月内,省级电网企业、地方独立电网企业、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项目单位,应编制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申请表(格式见附3),报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并提交全年电费结算单或电量结算单等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对企业上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提出初审意见,上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第十六条 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组织审核地方上报材料,并对补助资金进行清算。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等按本办法执行。
附:1.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申报表
2.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季度申报表
3.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清算申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