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关总署关于执行《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有关问题的意见
海关总署文件 署法发〔2006〕569号
海关总署关于执行《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有关问题的意见
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为进一步明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条文的含义,切实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统一全国海关的行政处罚执法尺度,总署对近期发现的涉及《条例》执行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有关指导性意见。现下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其他应当申报的项目”的范围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进出口货物的品名、税则号列、数量、规格、价格、贸易方式、原产地、启运地、运抵地、最终目的地或者其他应当申报的项目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的,分别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除本条列名的申报项目外,法律、行政法规、海关规章和总署对外公布的其它规范性文件规定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的项目都属于“其他应当申报的项目”。上述应当申报的项目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导致《条例》第十五条所规定的5项危害后果时,海关可以适用本条有关款项予以处罚。
二、关于“擅自交付”、“擅自转让”两种违规行为在行为构成上的区别
《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未经海关许可,擅自将海关监管货物开拆、提取、交付、发运、调换、改装、抵押、质押、留置、转让、更换标记、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的,处货物价值5%以上30%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该项所规定的“擅自交付”与“擅自转让”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主体上,转让人必须是对货物有处置权的人。交付人只需实际占有货物,并不一定对货物享有处置权;第二,法律关系上,转让行为导致对货物占有、使用、处分各项权能的转移,交付仅产生占有货物的结果;第三,转让行为发生时,并不一定发生货物占有的转移,而交付一经实施,必然转移货物的占有。
各海关单位调查上述两类违规行为时,应当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准确认定行为性质。
三、关于《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另处罚款的实施
《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是关于该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违规行为具有加重处罚情节的,加处罚款的规定。鉴于上述罚款决定属于对第十八条第一款所列违法情形的后续处理,海关在查处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时已立案,海关无需再另行立案。
对于涉案货物属于国家限制进出口需要提交许可证件的,海关在调查该类违规行为时,可以书面方式告知当事人必须在3个月内提交许可证件,当事人超过3个月未能提交许可证件的,海关应制作一份处罚决定书,分别认定违规事实并适用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给予相应的处罚,再合并计算最终决定给予罚款的数额。
四、关于《条例》第二十四条“海关单证”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海关单证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所规定的“海关单证”是指填具内容,能够对海关监管、税款征收、许可证件管理等造成实质影响的海关单证。海关发现未经许可生产、买卖空白海关单证的,应当根据《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移送有关行政机关处理。
五、关于警告处罚的适用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警告、罚款属于不同的行政处罚种类,依照上述行政处罚法定的原则,《条例》有关条款只规定了罚款的,当事人有减轻情节需要减轻处罚时,只能在法定最低罚款幅度以下给予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不能直接依据《条例》另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
六、关于扣留的实施
《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有违法嫌疑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无法或者不便扣留的,当事人或者运输工具负责人应当向海关提供等值的担保。在实践中,海关扣留有违法嫌疑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后,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不便继续扣留,当事人要求海关放行货物的,当事人违法行为可能导致没收在扣货物或在扣货物价值等于或少于可能给予的罚款的,应当提供等值的担保。经初步审查可以排除没收在扣货物并且在扣货物价值高于可能给予的罚款的,可以在可能给予的罚款额度内收取担保。
七、关于影响国家出口退税管理的含义
《条例》第十五条第(五)项规定的“影响国家出口退税管理的”,是指进出口货物的品名、税则号列、数量、规格、价格等应当申报的项目未申报或者申报不实可能对国家出口退税管理产生影响的,而不要求产生了影响国家出口退税管理的实际危害后果。
各海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遇有关问题,请及时与总署政策法规司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二○○六年十二月一日
第二篇: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海关总署文件 署稽发〔2010〕466号
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97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0年11月15日对外公布,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切实执行好《办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办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制度,是中国海关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是落实国家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借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等国际海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海关工作实际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企业分类管理,对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建立关企合作伙伴关系、保障贸易安全与便利、改善海关执法环境、合理配置海关管理资源、提高海关管理效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此次修订,是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和今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的部署,针对《办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倾听社会和企业意见,对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的优化和完善。为海关“由企及物”管理理念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夯实了海关大监管体系建设和分类通关改革的基础。
二、切实做好《办法》修订后的实施工作(一)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各关要结合《办法》修订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办法》目的和条文原义,争取政府部门对海关开展企业分类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企业对分类管理的认同感,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和规范经营,为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二)认真组织内部培训。各关要以《办法》修订的内容和程序要求为重点,结合关区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为正确理解《办法》规定以及严格业务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各关要按照各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作制度,规范相应作业流程,优化相关风险防控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预案,切实保证《办法》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执法尺度。各关要严格按照《办法》规定对企业进行分类和类别调整。对违反规定的,总署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对
情况特殊、按《办法》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必须报请总署决定。
三、需要明确的有关问题(一)关于违法记录的认定问题。
对同一处罚决定书中同一当事人认定两个以上违法行为,并分别做出处罚的,应当分别计算违法行为的次数。其中警告以及罚款额在人民币3万元以下的处罚不作为分类评定记录。
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的次数与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行为的次数应当分别计算,单独累计。
《办法》第八条中的“上一”,以企业最近一次受到行政处罚的时间确定。(二)关于报关企业履行合理审查义务的认定问题。
关于报关企业合理审查义务的认定原则及相关标准,总署将另行制定相关规定。
(三)关于报关企业及其跨关区分支机构管理类别的适用问题。
海关应当按照海关注册编码对报关企业及其跨关区分支机构分别实施分类管理。对因报关企业的跨关区分支机构原因而对报关企业进行处罚的,处罚结果应当同时影响报关企业和该跨关区分支机构的类别管理。(四)关于特殊情形下企业类别的适用问题。
对企业实施跨关区整体搬迁或者迁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应当继续适用原管理类别。
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在区内开展经营活动时适用区内的政策管理。但当其在区外开展进出口活动时,海关按照其适用的管理类别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五)关于企业稽查部门稽查验证结论的反馈问题。
直属海关企业稽查部门应当自稽查验证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稽查结论》反馈企业管理部门。企业稽查相关作业标准有不同规定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六)关于企业存在不作为分类管理评定的不良记录的处理问题。
对企业存在报关质量差、有多次罚款额在人民币3万元以下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但又不影响其类别管理情形的,各关要运用风险管理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企业进出口监管风险。
(七)关于新《办法》的溯及力问题。
对在新《办法》实施之日前提出申请、实施之日后作出分类决定的,应当依据新《办法》的规定进行分类管理。
以上请遵照执行。《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署稽发〔2008〕81号)自 2011年1月1日起废止。
特此通知。
海关总署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三篇: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问题探究
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问题探究
【内容提要】 当前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大了海关执法难度,而执法不统一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析了执法不统一的表现,阐述了在海关行政处罚中要把握执法统一的内涵,完善执法依据,促进执法统一协调的观点。
【关 键 词】 海关 行政处罚
执法
统一
当前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加大了海关执法难度,而执法不统一问题尤为突出。2008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指出,要重视做好案件剖析工作,认真研究司法建议,查找执法薄弱环节,运用法律监督手段,进一步规范海关执法行为。本文试从海关行政处罚的角度来探讨执法统一的问题。
一、海关行政处罚执法统一的内涵
所谓海关执法统一是指海关在行政执法中,以统一的执法理念和关注点为指导,按照统一的执法依据,对于违法事项在法律适用及执法程序上适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使执法行为给相关管理相对人明确的合理预期,从而达到稳定行政法律关系的效果。执法统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执法依据统一 执法依据统一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执法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执法依据统一是执法统一的前提,一是执法依据需合法、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二是海关执法依据与上位法需保持一致,海关内部的规章制度不能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三是不同执法依据间需协调统一,比如影响出口退税案件的处罚,执法结果需和国税部门的处理保持协调一致。
(二)执法标准统一
执法标准统一首先要有明确的违法标准,也就是达到何种违法的程度需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其次需要有统一的证据证明标准,使证据收集有明确的指向;再次要有统一的执法评价标准,以统一的考评标准来衡量执法质量的高低。
(三)执法程序统一
程序合法是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执法程序贯穿于行政执法的整个过程,只有实现执法程序统一,才能确保法律能够得到正确的执行。执法程序统一要求在调查环节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立案;在法定的时间内办结案件,提高执法效率;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按照必要的原则进行;在案件审理时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符合听证条件的,应积极采用听证的办法,最大限度使执法公开透明;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甚至无力履行的,按照程序允许其暂缓或者分期缴纳乃至减免处罚。
(四)执法幅度统一
执法幅度的统一并不是要求机械的按照不变的标准执行法律,而是允许根据执法情况的差别存在合理裁量处理空间,但是这种自由裁量应有一个共同的尺度,要考虑与其他同类自由裁量的统一性,避免畸轻畸重的情况发生。
(五)执法理念和关注点统一
行政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整体视野,能够在执法的同时从整体角度关注执法的统一性。执法理念是由法治的基本理念决定的,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执法的关注点也要注意形势的变化。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需要充分理解和贯彻“宽严相济”的法律政策在行政执法中的应用。任何从严和从宽都必须在法律规范内进行,统一把握在执法的各个环节适用从严或从宽的标准。
二、当前海关行政处罚执法不统一的具体表现 执法统一是衡量海关行政处罚执法质量的重要标准,海关行政处罚近年来在执法统一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执法不统一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一)过罚失当
所谓过罚失当,指的是海关处罚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不相当,存在着处罚轻重不一的现象。过罚相当是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在某些案件的处理上存在着过与罚不相适应的情况。比如擅自外发加工、擅自抵押减免税设备等单纯程序性违规案件通常具有涉案金额大、危害性小的特点,但根据《行政处罚实施条例》需按照货物价值的5%-30%进行处罚,处罚过重,引起当事人不满。
(二)同责不同罚 同责不同罚是指相同的违法行为却给予不同的处罚幅度和种类,甚至引用了不同的执法依据。目前许多海关在行政处罚中,不仅不同海关对相同的违法行为处罚不一,甚至在同一关区、同一部门对同类违法行为处罚也存在差异,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不利于公正执法,也极容易引起复议诉讼,影响执法效果。
(三)量罚情节随意
针对不同的违法情节,予以从轻、从重、减轻或者不予处罚处理,是行政执法落实宽严相济法律政策的重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对于在何种情况下适用何种情节,不同海关和执法人员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适用从轻、减轻情节,不同案件处罚幅度相差较大,执法较为随意,处罚尺度宽严不一。虽然海关总署在《关于处理特定减免税进口设备违规行为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海关行政处罚罚款幅度参照标准》等文件中明确了部分量罚情节标准,但适用范围较为狭窄。量罚情节随意使用不仅容易造成执法不统一,也容易引发廉政风险。
(四)证明标准不足
在行政执法中,证明标准就是证据达到行政机关对待证事实进行认定的要求。目前在许多案件的执法检查中发现,案件定性的证据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有些案件的走私嫌疑没有排除,违规证据又不够充分;有些案件虽然进行了违法事实的认定,但在案件证据上离能够证明案件事实还有一定差距,经不起司法审查。这些都给案件质量带来隐患,如引起复议诉讼很可能处于不利的局面。
(五)执法程序差异
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规定》规定了海关缉私部门从立案调查到处罚决定、执行的各个过程,对于规范执法、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执法中,在执法程序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统一的方面,有些案件对于案件办理效率、扣留措施、担保金收取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根据2007年宁波海关缉私局对于受处罚企业回访的反馈情况来看,企业对案件办理时效、担保金的收取及手续存在着不少的意见。
三、行政处罚执法不统一的原因分析
目前海关行政执法不统一问题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依据不完善,执法新问题不断出现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执法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方面海关监管的手段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手册联网监管、减免税政策调整、“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等,另一方面违反海关监管的新手段、新手法也不断出现,而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造成了某些违法行为的适用依据、适用程序也相对滞后。另外,海关与其它行政及司法机关存在着法律理解层面上的不一致,在某些难点、争议较大的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给海关案件处理带来困难。
(二)处罚尺度标准缺失造成执法裁量不规范 目前,海关在行政执法统一的定性标准和处罚尺度上还比较宽泛,对案件移交的标准和程序不够细化;对于行政执法处罚的幅度标准不够细致,在执行时缺乏参照;对于案件的证明标准没有明确界定。此外,对自由裁量权的运作缺乏必要的控制和规范,也是导致执法随意和执法不公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重实体轻程序思想依然存在
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前提和保障。衡量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除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外,还有一个就是程序合法。目前执法不一的重要原因就是个别人员过分强调执法的特殊性,而忽视了执法程序的统一性,造成执法程序经不起检查,不同案件的执法流程和效率相差较大,案件办理时间过长,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外部执法环境依然严峻,执法监督机制不完善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执法面临的说情风愈演愈烈,执法人员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增加了办案人员的廉政风险,也干扰了海关执法的统一性。而且,目前的监督更多的是通过执法检查等事后的手段,难以保证监督贯穿于执法的全过程;执法责任制的追究也缺乏有效的途径;对行政执法案件的质量考评缺乏统一执法的内容,使执法不统一的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预防。
(五)业务增长与人力资源矛盾突出,执法水平参差不齐 业务增长和人力资源矛盾是全国海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在业务量较大的口岸,业务发展与人员矛盾十分突出。以宁波海关缉私局为例,2007年共立案调查行政案件3922起,案值9.90亿元,罚没入库810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50%和17%,但全局干警总数仅为148人,其中35周岁以下的人员有109人,占73.65%,而且有44人是入局不足三年的青年警员。另外,由于执法人员对法律条文理解不全面,对执法行为性质认定不准确,不同执法人员在执法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等因素也造成了执法的不统一。
四、树立并落实和谐执法理念,大力推进海关执法统一建设
(一)确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执法理念是对法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构建,是执法行为的指导。和谐执法理念的本质与执法统一是相统一的。需要树立的执法理念有:
1.严格严肃。所谓严格执法就是严格按照立法精神和法律原义,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法是执法统一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法才能谈得上统一协调。
2.公正理性。公正理性,就是在实际办案中要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抵制权力、关系、人情等与案件处理的不当联结,同时坚持从事实出发,充分考虑案件及其背景的复杂性,正确处理关区执法的特殊性与制度规定的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对案件的定性处罚严格把关,既做到准确适用法律,又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文明规范。文明规范执法就是用文明的态度、作风办案,同时使用规范化的执法语言、执法程序和处罚尺度,保证执法行为规范化。面对社会越来越高的执法要求,执法人员一方面要在执法中讲究态度,注意方法,克服“生冷硬”,对行政处罚当事人不仅要依法处罚,更要使其心悦诚服地遵守进出口管理秩序;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体正义与程序合法并重,规范执法程序,完善执法制度,严明执法纪律,全面体现执法的统一性。
(二)完善执法依据(法律规范),促进执法统一协调 良好的法律规范指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一般性规则体。没有良好的法律规范,统一执法的根基就不牢固,法治的观念也很容易遭到忽视。
1.加强海关立法工作,健全完善海关法律规范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法律规定不明确、衔接不紧密、执法依据不完善等问题;定期清理各类法律规范,避免失效文件引发执法矛盾;制定和完善简单案件的办理制度等基层海关迫切需要的执法依据;做好与其它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沟通工作,取得对海关执法认识上的统一。2.加强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执法疑难问题。法律适用中出现疑难问题是成文法系与案例法系的差别之一,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因此,必须注重调研,及时收集当前执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立法部门作出有权解释之前,适时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内部规范,以补法律之不足。宁波海关缉私局根据总署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近年来通过业务例会、案例研讨会等方式,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影响通关单和海关统计两类案件、仿真枪案件、零星少量固体废物案件、特定减免税案件等的处理意见,行之有效的解决了在实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以来的部分疑难问题,为保证案件处罚的执法统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健全执法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质量
执法统一需要良好的执法机制来进行保障,良好的执法机制是确保执法统一的基础。
1.建立和规范执法机制。不断完善案件调查、案件审理和案件执行等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按照程序统一业务操作,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岗位目标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落实海关业务部门的案件移交标准、案件处罚幅度标准和案件证明标准等,切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2.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在办案职责与机制上贯彻查审分离原则,利用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的全程监督。一是建立重大案件报批报备制度,对于一定案值以上的案件在立案、采取强制措施等环节应及时报备,涉及不予立案、撤案、先行变卖等重大事项,建立领导层级审批和法制部门审查把关、督察介入监督等机制;二是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坚持召开案审会集体研究讨论,加强对案件的审核把关;三是加强执法检查和考评,把执法是否统一作为评价案件质量的重要标准,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意识,落实执法责任。
3.落实执法公开机制。深入开展关务、警务公开,规范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扩大公开范围。通过多种渠道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和执法结果等,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证海关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行。进一步健全一次性告知、复议、申诉等制度,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四)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规范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基于法律、法规及行政的目的和精神,有选择地作出的公正而合理的行政决定的处置权力。
1.规范处罚尺度。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不同类型案件处罚的具体标准。完善《海关行政处罚罚款幅度参照标准》,除了适用《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规定以外,制定其它案件的处罚幅度,比如走私案件并处罚款的幅度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罚幅度等。对于目前旅检、行邮等渠道的物品类案件处罚幅度自由裁量过大的问题,制定《旅检、行邮物品行政处罚案件的罚款幅度标准》,进一步规范定性和量罚。此外,根据宽严相济的法律精神,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从轻、从重、减轻和不予处罚的情节标准,尤其是对减免税设备和加工贸易违法案件。
2.制定证据标准。海关行政执法既具有其它行政执法的普遍性,同时对于具体证据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行政执法案件处理部门需要制定《海关行政处罚案件证据标准》,列明目前常见案件定性及处理的基本证据和其它证据,以提高执法的效率和统一性。
3.建立执法动态反馈制度。由于海关行政执法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存在多样性,加之海关监管措施的不断发展变化,完善和细化处罚情节及幅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动态反馈机制,在回顾已经办理的案件的情况下,提出相关细化的方案,每年定期进行案件办理情况回顾,重点关注在细化的处罚尚未涉及到的方面,不断予以补充完善,从而保持在执法工作中动态统一性。
(五)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升执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尚需良吏。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实现执法统一的基本条件。
1.强化教育培训。一是加强对《海关法》、《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和《海关办理行政处罚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规范的培训,深刻领会立法原义,形成一种依附主流理论的意识;二是以岗位练兵为抓手,利用邀请专家讲课、交叉轮训、岗位必备技能考核等培训方式,不断充实执法人员各项业务知识,打造复合型人才;三是重视在执法过程中的处理艺术的培训,在执法中对于诸如说情、当事人违法的特殊情况等,掌握方法、艺术和时机,做到既严格统一执法,又减少和化解矛盾。
2.加强理论研究和案例研讨。一是立足岗位进行执法理论探索和研究,为一线执法服务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二是采取以案说法、案例研讨等方式,展开针对性的法律剖析,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探讨,在理论上统一执法人员的认识;三是制定符合关区实际的行政执法尺度,要充分考虑各个海关执法的特殊性,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培养行政执法的专家队伍。一是适当控制执法人员的岗位交流频度,以利于经验的积累和业务专家的培养,使执法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二是在复杂疑难案件的处理上,充分听取业务专家的意见,以便更加体现执法的客观、公正、统一;三是以岗位练兵尖子选拔为契机,推选执法专家,激发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执法统一做好保障。
总之,执法统一是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海关执法追求的目标。统一执法不仅意味着切实贯彻法律的规定,而且是海关以执法促和谐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海关执法工作,使之趋于更加规范和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海关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海关履职水平。
第四篇: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海关总署文件
署监发[2003]387号
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院校:
根据通关作业改革发展和强化基础建设工作要求,本着加强海关监管、规范申报行为、增加海关执法透明度的原则,总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申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并以海关总署令第103号对外公布,现就《管理规定》执行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是海关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监管的重要环节,《管理规定》下发前,海关对此管理的具体规定分散在多个文件中,侧重点不同,尤其是许多新的通关方式出现后,原有规定未能有效涵盖,因此造成管理不统一,执法不规范,具体操作不明确。《管理规定》下发后,原有规定与此有冲突的,应以《管理规定》为准,同时请各关将有关情况及时汇总上报,以便在进一步清理法规过程中明确予以废止。
二、目前,申报形式主要是采用电子数据申报与书面单证结合使用的方式,随着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将逐步过渡到以电子数据申报为主的方式。考虑到个别海关未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际状况以及信息化系统出现故障时的应急措施,《管理规定》对电子数据和纸质两种申报形式均作了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如因网络、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而先采用纸质形式申报的,电子数据应在故障排除后3日内补报。
三、对逾期现场交单问题,《管理规定》根据现行作业流程和海关工作实际予以明确。海关对报关单审核结果应及时公告,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受委托的报关企业接到海关“现场交单”或“放行交单”通知后,现场交单并办理相关海关手续的时限为10个自然日。但考虑到快速转关的提前报关、转关运输、节假日及其他特殊情况,需要逾期向海关递交书面单证并办理相关海关手续的,需事先申请并经海关核准。具体时限由各关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定。最长期限为30个自然日。
四、鉴于长期以来,海关对实际已存在的集中申报方式一直未有正式规定,根据通关作业改革深化的要求,《管理规定》对集中申报方式作出规定,为下一步业务改革发展提供了依据。进出口货物采用集中申报的,应当自装载货物的运输工具申报进境或离境之日起30个自然日内(第30个自然日为法定节假日时可顺延)向海关办理集中申报及征税、放行等海关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以下简称《关税条例》)的规定,集中申报时适用的税率为每次货物进口或出口时,海关接受该货物申报之日实施的税率。集中申报时进出口
货物纳税适用汇率应严格按照《关税条例》的规定办理。今后如《关税条例》有关条款发生修改或变化,按新的规定办理。税率、汇率难以适用的,海关原则上不批准集中申报。
五、《管理规定》规定了海关接受进出口货物的申报后5种可以修改或撤销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因海关操作失误或因作业流程的需要必须修改或撤销报关单的,可以按《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第一种情况办理。海关已决定布控、查验进出口货物的,在查验实施前,不得修改报关单内容或撤销报关单证。查验实施后,海关已作出处理决定的,可根据处理结果修改报关单内容。
六、对于“非一批一证”的许可证件在证件允许数量、批注次数使用完前,可以留存经海关批注的证件复印件。许可证件数量、批注次数核扣完毕或货物不再进出口的,以及超过有效期的进出口许可证件,海关应当留存正本。
七、合同是进、出口货物申报时应当随附的必要单证之一,海关在审核单证过程中认为需要时应要求进出口收发货人交验,这是海关执法的权力。在实际操作中,除必要情况下海关留存合同外,一般情况可不予留存。
八、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应当随附的单证包括载货清单和提(运)单。鉴于海关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要求提供舱单电子数据,并且纸质舱单在进出口货物申报前后由海关有关部门审核留存,因此,申报时只要报关单相关栏目按《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的要求正确填报并通过海关计算机检查的,现场接单所收取的随附单证应视为已包括舱单,但应提交纸质提、运单。
九、《管理规定》中涉及“经海关批准”的权限是指经直属海关或直属海关授权的隶属海关批准。
十、《管理规定》制定时,对目前正在试运行中的以电子口岸为依托的联网报关方式也进行了研究,考虑到该方式与海关目前作业方式基本无区别,且正在试运行中,为此,《管理规定》仅在原则上予以明确,具体联网报关规定以后将另行制定。目前管理可比照本《管理规定》办理。
十一、进出境旅客随身携带进出口的货物,以及通过邮递、快递渠道进出口货物的申报,应参照《管理规定》的有关条款办理。
十二、关于《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按规定收取工本费的问题,是指海关签发报关单证明联时按规定收取的进出口证明书费和对需补签报关单证明联按规定收取的签证费。
十三、进出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的货物,比照《管理规定》第三十一条办理。
十四、各海关可根据本关区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管理规定》,加强对收发货人、报关企业的宣传、培训工作。本通知中涉及申报人权利、义务的说明条款由各关对外宣传解释。
以上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广东分署,天津、上海特派办,各直属海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3号,以下简称113号署令)和《海关总署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署加发〔2004〕9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实施,规范了海关加工贸易的监管。同时,随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加工贸易备案(变更)、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余料结转、单耗、核销、放弃审批”被列为海关依法律而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之一,对海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工作和行政许可项目的顺利实施,现就113号署令执行中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办法》对行政许可审查期限已有明确规定,请各关加工贸易部门在监管中严格遵循应当在自受理经营企业报核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销工作的期限。特殊情况下需要的,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同时,为保证海关核销进度按照核销监管时限规定完成,应要求企业在手册有效期内办理保税料件或者成品内销、深加工结转、放弃、退运等海关手续。
二、为适应加工贸易发展,113号署令第二十七条规定经营企业经海关核准后可以串换料件,料件串换的范围应为同一经营企业、同一加工企业的保税料件和保税料件之间以及保税料件和非保税料件之间。同时,各海关应严格按照以下规定核准经营企业关于料件串换的申请,并加强监管:
(一)保税料件和保税料件之间以及保税料件和进口非保税料件之间的串换,必须符合同品种、同规格、同数量的条件。
(二)保税料件和国产料件(不含深加工结转料件)之间的串换必须符合同品种、同规格、同数量、关税税率为零,且商品不涉及进出口许可证件管理的条件。
(三)经营企业因保税料件与非保税料件之间发生串换,串换下来同等数量的保税料件,经主管海关批准,由企业自行处置。
三、为规范对加工贸易项下放弃货物的管理,海关加工贸易部门受理经营企业放弃加工贸易货物的,应要求企业向海关通关部门办理相关货物的通关手续。其中,经海关核定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
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的管理办法》(111号署令)第十一条
(一)有使用价值的放弃货物,应当要求经营企业将拟放弃货物运至海关指定仓库。
四、113号署令第六条明确规定“海关按照国家规定对加工贸易货物实行担保制度”,第十五条、十六条分别具体规定了海关征收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的有关情形。为健全加工贸易税收保障机制,现明确如下:
(一)经营企业或者加工企业存在113号署令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海关可以收取经营企业提供的相当于应缴税款金额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后予以备案。
(二)经营企业存在113号署令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情形,但确需继续履行合同的,海关可以收取经营企业提供的相当于应缴税款金额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
(三)海关根据113号署令第十五条、十六条规定以及本条前二项规定收取经营企业提供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时,如经营企业已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且台帐实转金额不低于应缴税款金额的,海关可以免予收取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
(四)《通知》第二条第四项的规定予以废止。
五、为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经营企业因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售后服务需要而申请出口加工贸易手册项下进口的未加工保税料件的,可以按“进料料件复出”或者“来料料件复出”的贸易方式直接申报出口。
六、113号署令第三条第十款明确规定,“承揽企业须经海关注册登记”。为便于操作,现明确:经营企业需开展外发加工的,应当以《加工贸易货物外发加工申请审批表》的形式向主管海关加工贸易部门进行申请,并凭承揽加工合同或者协议、承揽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和经营企业签章确认的承揽企业生产能力状况等必要材料,由主管海关加工贸易部门负责办理相关外发加工海关手续。
以上自2005年4月1日起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与总署加贸司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二○○五年三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