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山区经济强县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山区经济强县
一、充分认识现代林业发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多重价值和多种效益,致力于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它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大幅度提高生态服务、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对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湖北省山区经济强县及和谐文明幸福新竹山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要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漫山遍野的林竹,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绿色资源是竹山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必须要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作
用。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增加降水的巨大作用,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当前,我县堵河流域潘口、小漩电站首台机组即将投产发电,龙背湾水电站已实现截流,全县已建和在建的水电站近40座,总装机100万千瓦。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环,将造成降水减少,水流量减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淤积会大大降低这些电站的使用效率和年限,对工程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只有加快林业发展,保护好森林资源,建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生态水电大县的战略目标。
第三.加强扶贫开发进程,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关键作用。实践证明,林业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我县是山区林业大县,林地是我县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林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对我县来讲,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精根细作,将我县437.1万亩林地亩均产由目前的100多元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1000元(2011年我县实现林业总产值5.38亿元),产值就可提高达40多亿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将加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
利。
第四,建设生态文化大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既是一座循环再生的资源宝库,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始终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委“两圈一带”,市委“一统三分”,县委“文旅一体”等发展战略,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政策支撑。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知名的文化品牌,是我县最大的优势。建设、保护、利用好生态文化资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是立县之本,也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根基。
二、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林业发展体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加强竹山现代林业发展,既是确保一江清水送首都的政治任务,又符合竹山县情,也符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更是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1、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竹山为核心,以生态立县、产业富民为战略,以森林资源增加、农民群众增收、林业经济增长为目标,加快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湖北山区经济强县。
2、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目标: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将人口聚集区建设为生态示范区,将“一城两带”建设为生态恢复区,将25度以上坡耕地建设为产业开发区,将竹房城镇带建设为生态景观区,实现山上治本,身边增绿,林业增效。力争到202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3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全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富民强县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文化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山川秀美、生态优良、资源充裕、产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发展目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竹山现代林业建设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项目,打造国家生态山水名片。要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加强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圣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等森林生态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全力创建和打造以堵河源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圣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圣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为龙头,以武陵峡桃花源、女娲山、县城到坝区景观林建设等景点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文化旅游网络,把堵河源核心景区与神龙架自然保护区有效对接,把山水资源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使我县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竹山生态文化大县建设。
(二)推进三大工程,构建秦巴山区生态屏障。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按照《竹山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要求,对全县已纳入政策兑现的29.8万亩和因政策原因未能纳入国家计划的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全面完成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任务。同时,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力争使我县已退耕未纳入计划5万亩和未退耕的坡耕地面积在国家重新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时能够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二是管好护好天然林。按照国家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要求,科学编制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加强森林抚育,加快推进公益林建设,抓好后备森林资源培育,严格执行天然林禁伐政策,把每一棵该保的林木坚决保住、把每一寸该守的林地坚决守住。使全县300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大力实施全民义务植物绿化工程。积极争取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在竹山实施,争取过多的低产林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项目计划。以这些工程项目为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义务植物活动,加速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绿化的重点区域为荒山、鲍竹路(236省道)、305省道可视范围内的山场地块、城乡道路、县城四周山体、农村房前屋后后、路边河旁等,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让森林进城、上路、入村、到户,努力形成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院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的现代生态系统,实现城乡绿色全覆盖。
(三)发展三大产业,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目标。现代林业发展难点在产业,潜力也在产业。一是要在肚倍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按照“树、虫、藓”三位一体要求建设肚倍基地,大力推广肚倍高产稳产技术,提高肚倍单位亩产,力争到2020年,使基地规模达到10万亩,亩平产值达到1000元,实现肚倍产业综合产值3亿元。二是要在林果产业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按照适地适树适生原则,着力推进以核桃为主导品种的林特产业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万亩,嫁接改良1万亩,力争到2020年,使全县高产高效优质核桃基地达到20万亩;另一方面,以湖北强生园油脂公司、古牛泉酒业公司为龙头,以嫁接改良为主,以新建为辅,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加强现有油菜、板栗、木瓜等林果基地的抚育管理、嫁接改良、提升效益。力争到2020年,全县高产高效林果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20万亩。三是在森林蔬菜产业上取得新突破。森林蔬菜,亦称山野菜、长寿菜,是目前风行世界的五类健康食品之一,是难得的绿色食品。森林蔬菜不仅野味诱人,而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
素等营养成份,尤其是维生素、胡萝卜素的含量普遍高于一般蔬菜。我县森林蔬菜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每年可采摘竹笋、香椿、蕨菜、薇菜、葛花、蘑菇、藓耳等各类森林蔬菜50万吨,发展森林蔬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以耳菇林、笋竹两用林为主导品种,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要方式,以兆华山野菜公司为龙头,力争到2020年,全县耳菇林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笋竹两用林10万亩,努力把森林蔬菜产业培养成全县的支柱产业,打造出全国的知名森林蔬菜品牌。
(四)抓好三个保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森林生长周期长,破环容易恢复难。一是突出抓好林地保护。科学编制《竹山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及林地用途管制,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严格保护林地,坚决遏制杜绝林地非法流失。二是切实加强林木保护。坚持和完善凭证采伐林木和采伐限额全额控制、分类管理制度,严格禁止采伐天然林,人工商品林和农民自用材也坚决控制在省政府规定的采伐限额内,坚决遏制超限额采伐林木;坚决实行木材经营加工、木材运输凭证制度,打击乱收滥购、无证运输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木材流通秩序。三是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植物群落和野生动物种群是构成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最重要、活力最强的因子,没有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就没有良好的森林、湿地、荒漠
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强化依法管理,突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的保护建设,着力搞好野生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控,着力抓好森林病虫害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与防治,积极开展大鲵、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努力促进竹山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争取三大政策,夯实林业发展外部环境。一是争取受水区对口扶持项目。要结合我县地域特点,就水源地保护、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工业点源治理等内容,积极向上汇报争取,研究对口协作的形式、方式和方法,加大宣传,及时汇报,制定方案,储备项目,争取对口扶持第一时间启动。二是争取林业碳汇功能。碳汇林业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而且可以有条件地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目前我国的林业碳汇项目多以履行社会职责的公益事业为主,林业碳汇交易少,碳汇造林项目相应也少。但我们要及时捕捉信息、看准趋势、把握机遇,争取有林业碳汇造林项目落户我县。三是争取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积极向上汇报争取,首先力争我县区划界定的87.96万亩生态公益林(其中国家级51.81万亩,省级36.15万亩)全部纳入国家、省级补偿范畴。对没有纳入国家、省级补偿范畴的市、县级生态公益林,争取市、县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提
高广大林农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三、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林业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林业建设要做到认识上有高度,工作上有目标,行动上有措施,投入上有保障,机制上有创新,做到加强林业建设的决心不动摇,扶持林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强化林业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切实把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林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紧迫性,着眼实际,从长计议,抛弃功利,避免急躁,埋头苦干,扎实推进。建立健全林业工作责任制,县、乡党委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县、乡(镇)长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具体抓。把森林覆盖率、森林保有量、采伐限额执行、林地保护利用等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严格监督考核。对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超限额采伐等破环森林资源行为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切实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农民得实惠”的目标,在完成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在经营方式上,推行森林经营新理念,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种类型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植林业大户和林业科技示范户,加大对林业专业组织和造林大户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
他们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在林权流转上,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将集体林地规范流转到大户、能人手中,促进林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在林木采伐上,抓好森林采伐制度改革,对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对人工商品林和农民自用材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林木处置权;在林权抵押贷款上,从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入手,打通银行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种资金大规模进入林业建设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构建保障体系。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和林业基础性建设、公益林业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公安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规划,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加大对林业产业构建的投入力度,对自选项目、自购苗木、自主造林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企业个人给予每亩300元的资金补助,对改造改良现有肚倍、油茶、干鲜果低产低效林且没有切入林业项目资金的企业个人,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200元的资金补助,通过加大投入,促进林特产业跨越式发展。
第四,强化科技支撑。根据我县林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
重点、加强与大专院校和林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就挨打科技培训力度,培养万名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努力实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目标。建立健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控制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产品保护,促进林特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与大专院校和林业科研院所的全面科技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构建基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先进、及时、管用、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第二篇: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林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林业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为社会创造多种福祉。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县占全国总县数的66%,还有分别占国土面积18.1%和4%的沙地和湿地。山区、沙区、林区和湿地区生活着59.5%的农村人口,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发展现代林业,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发展现代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对耕地的利用已基本实现了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0%,基本解决了全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对山地、林地、沙地、湿地的利用水平还很低。只有通过发展现代林业,充分利用好山地、林地、沙地、湿地这些非耕地资源,才能不断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发展现代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利于增加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各种能够替代粮食的森林食品供给,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维护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福建省和浙江省200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已分别达到920亿元和1060亿元,有力地带动了农民致富。福建省南平、三明等重点林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林业;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把“砍”树变成“看”树,以森林旅游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普通农家一年的收入就达到5万元,多的达到20多万元。基层干部和农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实现农村致富的金山银山。”
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增加村庄的林草覆盖、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许多地方通过发展现代林业,不仅实现了绿化美化,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改善了干群关系、村民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实践。我国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占国土面积约90%的广大山区、沙区和林区,乡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福建、江西、辽宁等省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管理进程。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镇杨梅岭村在转让
一片山场时,就先后召开了11次村民代表大会。当地干部群众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村干部懂得了依法行政,群众懂得了依法维权。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是在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进程中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二、发展现代林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显著,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7269亿元,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林业的多种功能还远未开发利用起来,林业的多种效益也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林地资源的潜力。我国林业用地是耕地的两倍多,但利用率仅为59.77%。林地生产力也很低,每公顷森林的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人工林每公顷的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同时,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物种资源的潜力。我国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0000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一些物种一旦得到开发,便会显现出惊人的效益。我国花卉资源已开发形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朝阳产业,年产值达430亿元;竹产业年产值达450亿元;野生动植物年经营总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特别是黄连木、绿玉树、麻疯树等种子含油率都在50%左右,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
市场需求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供给缺口也越来越大。仅木材一项,我国每年的供给缺口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从国际市场看,木材等林产品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紧缺商品。国内国外两个巨大的林产品需求市场,为我国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林业是一个与农民关联程度高、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是最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产业。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这些劳动力具有从事林业生产的许多便利条件。福建永安县洪田镇70%农村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人均年纯收入达4690元,仅5家规模竹加工企业就解决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而且每年吸引外地民工800多人。如果把我国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资源潜力紧密结合并充分发掘利用起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我国的生态状况,还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有效解决亿万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为了充分挖掘林业的巨大潜力,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独特作
用,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着力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实施工程带动,深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0亿元。要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与富民是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富民作为林业建设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兴林的积极性;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了,才能为林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要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发展现代林业的总目标和林业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
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从而使农村和林区群众安居乐业;只有确保农村和林区的稳定,才能进一步凝聚人心、集聚力量,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现改革的预期目的。因此,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稳定,以稳定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现代林业的两大任务。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只有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要树立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坚持林业生态和产业两个体系建设一起抓,形成以生态促进产业,以产业扩大就业,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拉动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
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首先必须保护好森林资源,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要努力转变林业增长方式,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观念,始终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到质量、效益上,既追求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证较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在确保扩大造林总量的基础上,强化科学管理,实行集约经营,保证建设效益。
四、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如何加快现代林业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显得十分重要。按照我国“十一五”林业工作总体部署,结合当前实际,要着重落实以下几项措施。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合各地实际,应尽快在全国农村推进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责、有利。
(二)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尽快组建国家林业科学中心、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和林业科技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和鼓励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龙头企业组建林业科技研发中心,建立对农村林业发展具有强大支撑作用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以林业站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远程林农教育培训网络为辅助,开展科技下乡等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发挥林业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促进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切实提高林农的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三)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稳定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充实和完善,使之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的有关后续产业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农户继续得到实惠;在继续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努力将这项工作扩展到土地沙化和石漠化严重的其他省区,并大力发展沙区产业,使更多的农村群众从工程中受益;尽快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其防灾减灾、涵养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功能;保证重点生态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带动作用。要加快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要点》,重点支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大的林业产业。在重点集体林区要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要在农村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增强农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五)加强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把村屯绿化和四旁植树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以推进和实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村庄整治规划,以公共设施周边绿化和农家庭院绿化为重点,实现学校、医院、文化站等公共设施周边园林化,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公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最终形成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村人居环境。
(六)着力解决“三林”问题。要把以林业、林区、林农为主要内容的“三林”问题,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要加强林区道路、电力、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林区教育、卫生、饮用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要加快林区经济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促进林农和林区职工群众增收。
(七)实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确定,2006年,林
业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好16件实事。其中包括重点改善100个县的生态状况;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网控制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重点地区森林灾害防治工作;抓好100个县的森林经营示范工作;建设一批商品林示范基地;扶持100个名特优经济林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一批野生动物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指导和扶持建立林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立林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360万人次农村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培养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明白人”;完成退耕农户林权证发放工作;落实对农民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创建50个社会主义新林区示范点和扶持200个贫困林场脱贫;加强林业援藏、援疆和对口扶贫工作。林业部门每年都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好几件实事。在此基础上,每两年评选表彰100个“绿色小康县”、1000个“绿色小康村”、10000个“绿色小康户”。
(作者: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第三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现代林业
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林业
岳阳县林业局陈磊
(2011年7月21日)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好!
作为一名林业干部,我为全县林业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而高兴,为各级领导和各位委员对林业的关心和重视而感动。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时常观察林业、分析林业、思考林业,探寻新时期下的林业发展之路。我认为,全县林业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同时也承担着光荣艰巨的战略使命,背负着艰难的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任。发展现代林业,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在生态增效、林农增收、林业提质上下功夫。现将我对全县林业的一些思考汇报如下:
一、在生态建设上,实现三个转变
生态建设一直是我县林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获得过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目前,需要通过三个转变,进一步加强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一是将造林地点从农村向城市转变。围绕“县城绿化提质工程”,将绿化重点向县城及周边倾斜。通过县城绿化提质和2-
度,充分调动林农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切实管理好公益林特别是库区公益林,保护好岳阳市的“大水缸”。三要对项目强争强管。积极争取项目,大胆实施项目,谨慎管理项目,充分发挥林业项目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在方式转变上,突出三个主题
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全县林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初步胜利。要继续争取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支持,继续推进林业产权交易、林业投融资、林业合作化组织建设、森林保险等改革,加大国有林场改革力度,改善林业基层机构落后面貌,解决与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主要是要增加林科所投入,增强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能力。进一步加强造林模式、灌溉方式、抚育管理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普遍推广应用生根粉、高效吸水剂、地膜覆盖等技术。加快普及测土配方成果应用。三要坚定不移地提高人员素质。切实加强基层综合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林农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
以上意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四篇: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刊载于《生态经济》1994年第1期
第五篇:加快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活动方案doc
“加快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
专题讨论活动方案
一、活动的主要内容
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就“加快我市山区现代畜牧业”举行专题研讨活动。
二、活动的主要方式
就每个专题,先由课题研究人员主要发言,然后由参加人员发言。
三、对评选的优秀调研文章进行表彰奖励
由参加会议人员,举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优秀调研文章10篇,每篇奖励人民币300元。(文章署名为个人的奖励到个人,署名为单位的奖励到单位。)
四、参加人员
1、县区人员。各县区畜牧局主要负责人,分管生产、防检疫、改良等工作的负责人,办公室主任。
2、市局人员。局及局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
3、邀请人员。根据情况,邀请省局、市委及市政府领导出席。
五、活动举行时间、地点。拟根据情况,安排在2009年6月,地点初步定在南江光雾山。
六、前期准备工作
1、继续开展调研活动。通知各县、区局,对下达的课题调研内容在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鼓励市、县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就某些内容开展调研。所有的调研文章在4月底前上交局办公室,并报送电子文档。
2、出版专题调研文集。对所形成的调研成果,请市委或者市政府领导作序,在2009年5月底前进行编印。送省局10本,市委、市政府领导5本,发县区(各5本),市句中层以上干部,合计60本。
二00九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