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化解煤矿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成效显著
煤炭行业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产业,在为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同时,煤炭企业分布广、规模小、安全隐患多、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比低、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突出,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落实国家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措施要求,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生态保障,2013年起长沙加大了对煤炭企业的整顿力度,关停了一大批问题企业,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得到有效化解。
一、煤矿行业发展近况
自2013年大力整顿煤炭企业以来,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行业企业全面收缩,企业产能有效下降,因此本文对行业近况的分析以2013年情况为参照。
1、区域分布较散
总体来看,长沙煤炭工业企业分布较散,不利于兼并重组,难以实现资源有效整合。2013年,21家规模以上煤炭工业企业中,除6家企业集中在宁乡县煤炭坝镇外,其余15家企业分别分布在5个不同的乡镇,6家煤炭坝镇的企业也分处不同的行政村。
2、企业规模较小
长沙煤炭工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出效率较低。2013年,规模以上煤炭工业企业中,产能最大的年产值不到4亿元,全部企业年平均产值1.4亿元/家,企业产能相对较低;年平均实现增加值0.46亿元/家,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1亿元/家的平均水平。
3、发展效益较差
煤炭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粗犷发展期后,总体进入了产能过剩、技术落后、亏损严重的瓶颈期,企业效益普遍较差。2013年,煤炭行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1亿元,增速比上年下降23.0个百分点,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增速高达13.0%;负债合计4.2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应收帐款0.7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增速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降36.8%的水平形成强烈反差。煤炭企业生产效益不佳,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4、生产效能较低
开采技术落后、人员素质较低、生产效能不佳是煤炭行业企业的普遍问题。2013年,长沙煤炭工业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97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44人,专业技术人员占比4.6%,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13.1%的平均占比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沙煤炭企业生产设备技术含量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企业生产效能相对不高,全年人均创造增加值仅10.04万元,不及全市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二、行业整顿成效显著
鉴于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之国家、省优化行业产能战略目标的制定,长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气力整顿行业企业,逐步关停一大批煤炭企业,整顿工作成效显著,“去产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1、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2015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行业企业15家,比2013年减少6家;其中,截至年末仍在生产的企业仅一家,比2013年减少20家,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已经关闭停产。
2、行业产能明显回落
煤炭行业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大幅度回落,增加值总量由2013年的9.74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不足千万元,从业人数也由2013年的9704人骤降至2015年的280人,行业产能基本不复存在,煤炭行业即将退出长沙规模工业的历史舞台。
3、整顿安置妥善到位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多,煤矿主、行业从业者的妥善安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宁乡县、浏阳市两个采煤集中地区都制定了完善的安置办法,采取循序渐近的方式,从建立机制、调查摸底、制定措施、关实关死和维护稳定五个方面着手,保证整顿工作有序推进。以宁乡县为例,县政府出台了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部门明确分工,落实工作第一责任人,保证工作层层落实。同时,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和新闻宣传报道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针对利益攸关的安置补偿问题,制定了优惠的补偿政策,在中央、省、市奖补资金外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奖励补助金,对相关企业、乡镇给予适当的补助与奖励。县工信部门进一步简化程序,对关闭煤矿所缴纳的风险抵押金进行了全额清退;县国土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统一指导退出煤矿的剩余资源采矿权价款和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返还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人员后续安置任重道远
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多为学历较低的农民,超龄、素质不高情况普遍存在,随着煤矿企业关闭,这些人员如何实现再就业问题,附近村民依附煤矿而经营的生活用品、餐饮娱乐场所随之关门导致收入源头消失问题,都将逐步突显。尽管前期的整顿安置工作得到有序开展,但这些后续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形成长期的矛盾冲突隐患。
2、相关乡镇产业转型任务艰巨
煤炭产业是当地乡镇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如今煤炭企业大面积关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村民就业、财税收入、消费拉动、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受到连带影响,寻找新出路、培育新产业,实现产业转型,是相关乡镇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相关乡镇地理位置较偏远、基础设施较落后、自身优势不明显的客观现实,加之转型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资源投入,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3、环境修复需要长期大量投入
乡镇小煤矿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少乡镇遭遇房屋开裂、田土塌陷、池塘干枯、水系破坏等问题,煤炭开采挖出的大量空洞没有得到妥善填充,给当地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隐患,雨后出现巨大“天坑”事件时有发生。无论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出发,还是出于培育新产业的考虑,都需要对当前环境进行有效修复,这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大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合理推进。
四、对策建议
1、多措并举,增加失业人员就业机会
一是加强失业人员技能培训,统一组织一些常用生产、生活技能培训班,使其掌握一些建筑、养殖、粗加工等方面的初步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引导鼓励失业人员合作创业,以全民创业扶持平台为依托,制定一系列更加详细且有针对性的创业帮扶政策,在创业指导、资金投入、运行管理、产品销路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开办乡村集体企业,鼓励失业人员参股入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合理规划,发展培育新的产业支撑
一是利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机遇,积极实施合乡并村战略,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为新产业培育创造基础条件;二是深度挖掘本地区优势,发展成规模的特色农业、林业、养殖业企业(个体户),集中指导,统一宣传,建成有一定地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三是政府牵头调研协调,寻找合适的地区大企业合作,为相关企业做初级产品配套服务,在技术指导、设备投入、资金运作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帮助,实现互利共赢。
3、统筹安排,制订环境修复长期计划
一是全面摸底,对各乡镇环境破坏程度、轻重缓急、修复难度、可能阻力、现实意义、投入力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计划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二是成立修复任务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划分,制定分阶段可操作的任务目标,有序推进环境修复工作;三是建立环境修复保护专项资金预算,按需依次推进环境修复工程;四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计划实施的困难与紧迫性,争取相关部门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把青山绿水还之于民。
第二篇:XX煤矿化解过剩产能自查报告
XXXX公司 XXXX煤矿
2016年6月30日 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安全检查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改革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安监总管四﹝2016﹞38号)。监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提高我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促进我矿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我矿于2016年6月29日按黔安监煤矿﹝2016﹞6号文件要求的五大项,由矿长余绍龙组织,各副矿长及各科队主要负责人共计13人,开展了全矿安全生产自查,现将自查情况形成报告。
一、贯彻执行《意见》情况
1、我矿安全生产制度齐全,节假日停产和恢复生产方案及专门的安全技术措施、隐患排查治理等制度的制定均已按文件要求完善,并已严格执行。
2、我矿无论大小会议,均在会议上集体学习煤矿安全规程10分钟,且全矿班队长级以上成员每天按要求学习、抄写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3、我矿证照齐全有效,且按时年审。
4、我矿各项上报数据、自存数据虽偶有缺漏,但均真实可靠;图纸与井下实际相符,开采最低深度为+1370水平(允采标高为+1350以上)。
二、灾害防治方面
1、经过检查,我矿目前瓦斯防治制度齐全,瓦斯抽采措施均已到位,且严格落实了防突规定。
2、经排查,我矿安全监控系统运行正常,无误报、漏报、数据真实可靠,能实际反映井下生产情况。
3、所有瓦斯超限均按事故进行追查处理,且定期开展瓦斯专项排查治理工作,排查出的隐患均已整改,并形成台账保存。
4、采空区密闭均已编号形成台账,并绘制在采掘工作平面图上,采空区范围真实,无遗漏,无虚假。
5、我矿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但也已建立了完善的防治水制度及配备机构、人员,防治水基础管理到位,井下水害隐患治理、地面防治水措施均落实到位。
三、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方面
1、我矿因矿区范围较小,村桩占地面积较大,大中型断层贯穿全区等因素,造成布置工作面从未超过300米走向。而30万吨及以下煤矿只能布置一采两掘,简单的说回采一个工作面的时候还没有布置一个工作面的时间长,故我矿存在接续紧张的情况,但采掘工作基本布置在解放层已开采区域,且均已抽采达标。
2、XX煤矿大系统不存在剃头式开采,但局部小系统有排水系统不甚合理的现象,但均已改造或做出相应措施。
3、根据贵州能源局所公示,XX煤矿重新确定后的生产能力为25万吨/年。我矿2016年1—6月份原煤产量为10.3万吨,且5月以来我矿及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最高仅为1.5万吨/月,未超生产能力下达生产任务。
四、防大事故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1、XX煤矿已建立以矿长为首的安全责任体系,责任追究制度健全。
2、“十项重点防范措施”中,除第七条“防倾斜井巷运输事故”,因暗斜井变形严重的原因,还有待提高,其余均已落实到位。
3、我矿已按上级监管部门下达抽采分解指标抽采到位,其中本月抽采任务超额完成90.3%。
五、其他方面
1、XX煤矿安全培训是到位的,每位新职工均进行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且在岗职工,每月均有培训。各项安全措施及规程,均传达贯彻到相关作业、监督人员。
2、我矿未使用国定明令禁止及淘汰设备,设备不完好绝不允许入井。但轨道下山因受压变形严重,现吊挂人车已经拆除。
第三篇: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我区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为有效的化解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建立全区化解过剩产能情况报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定期报送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报送内容主要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淘汰压减产能情况,水泥等行业运行及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行业建设项目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等情况。
为建立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长效机制,我区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等多重措施,合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第四篇:化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途径探讨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内容:
一.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基本情况及危害 二.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 三.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的途径
摘要: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上不一致;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政绩观;四是政府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五是企业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化解我国产能过剩:一是把住源头,遏制新项目是化解的根本;二是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的当务之急;三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四是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自律。
关键字:产能过剩 途径 行业过剩 地方政府 协调
一.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基本情况及危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在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严重存在。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弱和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主要集中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行界普遍认为产能利用率小于 75%即为严重过剩。上述行业还有大量的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矛盾正日益加剧。其他行业如部分煤化工、风电设备制造、多晶硅、光伏电池等也存在严重过剩。当前出现的产能过剩可大体分为绝对性过剩、成长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三类。绝对性过剩是整个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绝对超过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如钢铁行业、电解铝行业和水泥行业,水泥行业受运输半径的限制还带有区域性过剩的特点。成长性过剩指尚在发展中的行业或由于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而过分扩张,或与当前需求低迷等阶段性因素密切相关,企业在发展中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显,但随着技术水平提升和市场需求的开拓,产能过剩的矛盾将会得到缓解,如多晶硅行业和光伏产业。结构性过剩是行业的产能过剩集中在一些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少的低端产品上,而一些高端产品则供给不足,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来解决,如玻璃行业和造船行业。
产能严重过剩给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一是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加剧土地、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增加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困难;二是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低迷,企业开工不足,不仅加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还带来潜伏风险和危机。如果任由产能过剩形势进一步发展,不少企业将面临现金流枯竭、破产倒闭危险,从而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影响社会稳定,银行呆坏账增加,引发金融风险,国民经济将出现大幅波动。
二.我国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原因 认识上不一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此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如“宏观看过剩,微观看有市场”、“外地产能过剩,本地不过剩”、“其他行业过剩,本行业不过剩”、“今天过剩,明天不过剩”等不同看法,有的强调本地条件,不看市场,不看全局,仍坚持投入。由于认识不一致,多年来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投资冲动不减,形势愈加严峻。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出现优不一定有效益,劣不一定效益差的局面。由于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价格不合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同时,不少地方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不规范的“包税”税收减免等方式招商引资,违背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诱发了盲目投资的冲动。
一些地方存在盲目的政绩观。受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用人制度和财税体制等因素影响,追求 GDP 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发展目标。部分地方不顾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一些行业虽然设置了准入门槛,但仅是从规模上进行限制,节能、质量、环保、安全等技术标准太低,不少投资项目缺乏科学评估、市场调查,产能盲目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如电解铝行业,目前已经形成的 2765万吨产能中,按照规定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仅 400 万吨;近年来新增的 1800 万吨产能中,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审批的仅 80 万吨。这些项目绕开有关规定,有的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的核准或备案,并给予了土地、环评审批、信贷支持和工商登记。
政府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通过大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在有关部门具体实施时,一些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对投资项目的要求有所放宽,导致大量低水平项目乘机上马,重复建设严重。有地方反映,自 2004 年国家对钢铁主体项目实行核准制,同时以环评、土地、资本金比例等条件对钢铁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来,由于实施不坚决、监管不到位,收效甚微,钢铁产能无序扩张,不合规产能比例高达 6 成,产品同质化严重。
企业投资的冲动性和盲目性。近年来,国内资金充裕,投资渠道缺乏,一些企业没有正确的发展规划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某个时段看到行业盈利可观,便跟风而上,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产能。还有由于市场信息失灵或误导,一些企业不顾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的情况,或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上马大型项目,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恶化。
三.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的途径
化解产能过剩当前最直接、最紧迫的是杜绝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防止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恶化。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严重过剩的行业尚有大量在建、拟建的产能,对此要严格市场准入,把好土地和信贷闸门,不环评、不审批、不放行。建议相关部门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科学预测行业发展高峰期,严格按规划做好布局。要立即组织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认真清理,尚未开工建设的,坚决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项目,要立即停建。多年来等量或减量置换原则执行不到位,要坚决改变上新项目不淘汰落后、建大不关小的恶性循环。要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明令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加快整治存量过剩产能是化解的当务之急。对存量过剩产能,要采取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扩大需求和产业转移等综合方式进行治理。因为难度大、阻力大,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引导企业自觉执行。要坚持和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除规模外应增加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限制指标,达不到的限期整改,整改无望或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淘汰。对暂未退出的落后产能,采取差别电价水价等经济手段迫使退出。要鼓励兼并重组,解决跨地区兼并带来的税收、统计等矛盾,对资产评估增值、土地结余等应给予宽松政策。要大力支持技术改造,防止变相扩能,重在节能减排、提升品种质量,扩大内需,替代进口。如改善钢材、水泥和玻璃品种质量,发展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扩大光伏发电和分布式电源,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房建设,建造特种专业船和发展海洋工程制造等。要倡导产业有序转移,该淘汰的不得转移,承接地不要盲目接收。要给“走出去”的企业更大自主权,提供融资保险支持,带动国内过剩产能向国外转移,加强合作,防止恶性竞争。要优化结构,保障外贸稳定增长,通过扩大出口,缓解国内产能过剩。
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是化解的治本之策。尤其是财、价、税、金融。加快资源税改革,扩大计征范围,加收资源占用费,加快征收环保税,对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征收消费税,废止不合理的税费减免、包税“优惠”,促使企业成本完整化,弱化项目投资冲动。尽快推广“营改增”和提高增值税起征点,鼓励支持物流、交通、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调整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支持重点,对主动提高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提高中央财政资金奖励标准。扩大财政技术改造资金,增加银行技改信贷,加大对行业重点或优势企业在产业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并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行业信贷政策,停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或项目的新增授信。不少地方要求改进完善分税制,适当增加地方收入,为地方化解产能过剩提供财力支持。
加强部门协调,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自律。化解产能过剩是系统工程,一些措施又是“双刃剑”,需要相关部门牵头协调配合、统筹考虑、兴利除弊、明确责任,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要建立工业信息化、发展改革与金融、财税、土地、环保、节能、资源等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情况检查作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发布有关产能过剩的信息,预报预警,修订淘汰目录和投资目录,改进完善产业政策。落实责任制,特别是明确地方责任,落实到基层和企业。改进激励和约束方式,用好淘汰落后产能基金,限制招商引资的过分优惠,不要再搞 GDP 排序。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自律作用,增强行规行约硬约束,控制产能释放,新上项目应先由行业协会作出评价,再行审批或备案。
参考文献:调查研究《化解抑制产能过剩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人民政/2014 年/5 月/16 日/第 004 版;
《产能过剩的微观形成机制及其治理》 李静,杨海生 2011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
第五篇:吉安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化解产能办字〔2018〕6号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打击制售“地条
钢”违法行为的通知
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1月22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对全省取缔“地条钢”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刻汲取黑龙江、吉林两省多起顶风违法建设生产“地条钢”案件以及鹰潭、上饶、吉安泰和等地铸造企业违规生产钢
—1—
坯问题的教训,不遗余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各项任务,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新的问题出现。现将我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扎实工作,经过一年来的集中整治,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地条钢”产能得到有效取缔。但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较强,特别是随着钢材价格回升,获利空间加大,近期个别地区出现了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加工点)事件,反映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会议专门部署了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任务。要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办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做到驰而不息、常抓不懈,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2.落实任务要求。坚持法治化原则,坚定推进取缔“地条钢”,持续严查严防严打,该拆除的“地条钢”设备要不留后患,该问责 —2— 的要坚决问责。进一步明确地方、部门各项任务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联合执法,更加注重举报响应,建立健全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机制,严惩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取缔“地条钢”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3.压实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取缔“地条钢”工作负总责,要明确分管负责同志,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省直部门、地市(州)政府的职责分工,落实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要求。要借鉴有些地区取缔“地条钢”层层传导压力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将责任制网格化管理细化到乡镇,确保责任到人、不出现盲区。
4.落实部门责任。环保、国土资源、质检、安全、海关、工商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明晰责任主体,落实责任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把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强化诚信约束,将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和有关人员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5.聚焦易发领域。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要对以下情况保持高度警惕:假借铸造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铸造企业;假借特钢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产能的企业;废钢资源丰富、钢材需求旺盛的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的地区;历史上没有“地条钢”产能、监管经验
—3—
和能力不足的地区。
6.认真排查核查。各地区在梳理总结取缔“地条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措施。会后,各地区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本地区全覆盖、无死角的大排查,加强对用电量异常企业的监测,消除“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隐患。对大排查中发现的“地条钢”企业,各地区要严肃核查,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惩处相关企业,对于隐瞒不报、查处不及时不坚决的,严厉追究有关方面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不得姑息。
7.加强督促检查。部际联席会议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采取召开督导会、进行约谈、赴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强化“地条钢”督查机制的同时,部际联席会议将于2018年上半年对“地条钢”易发多发的地区,组织开展一次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专项大检查,进一步巩固取缔“地条钢”成果。
8.完善举报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关于建立“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响应机制的实施方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立了“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平台,并规范了举报、核实、查处的工作流程,确保举报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各地区要在用好上述举报平台、完善本地区举报平台的同时,尽快健全举报响应机制并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告。
9.严肃追责问责。如果出现向部际联席会议举报或在部际联 —4—
席会议开展专项大检查期间发现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问题,且有关地区核查不及时、处理不到位,部际联席会议将按照查处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的方式,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钢铁工业协会等 12 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省(区、市)新发现的“地条钢”企业从项目合规、产能置换、产品质量、用地审批、环境保护、施工许可、安全生产、出口监管、纳税情况、注册登记、银行信贷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若违法违规行为属实,将上报国务院严肃追责问责。
10.发挥舆论作用。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组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讲“地条钢”的危害和国家钢铁工业的政策,向国内外宣传取缔“地条钢”成效,充分体现我国取缔“地条钢”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地条钢”死灰复燃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全民监督的舆论氛围。
二、省政府指示要求
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击“地条钢”工作,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要求做到“零”容忍、实现“零”存在。2017年,全省取缔“地条钢”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
—5—
段性的成果。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上涨,近期我省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有一些铸造企业和特钢企业顶风违规生产的情况,说明取缔“地条钢”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长期任务,需要大家长期不懈的坚持抓下去。
宋迪维强调,刚才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通报了黑龙江、吉林省对近期发现的“地条钢”案件的查处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进行了部署,大家要认真吸取教训,回去后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并就抓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钢铁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大家要认真吸取黑龙江、吉林省的教训,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切实将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决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对本辖区打击取缔“地条钢”专项行动负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好工作职责。
—6—
2.进一步严格监管,注重实效。为巩固我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严防已退出产能和落后、“地条钢”等产能死灰复燃,省里专门制定下发了《江西省取缔“地条钢”遏制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长效监管机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但是近期鹰潭、上饶、吉安等地还是发现了一些铸造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违规生产钢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客观上的问题(如有些铸造企业隐蔽生产钢坯,白天搞铸造、晚上搞钢坯,千方百计躲避检查),但更主要的是主观问题,有些地方领导认识不深刻、麻痹大意,认为本地没有钢铁企业,对排查走过场,上报监管月报也马虎应付,结果就出现了问题,一些干部还被问责。各地要明确每户钢铁企业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参照省工信委的作法,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接到的举报信息要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强,各地要进一步对钢铁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的企业开展全面的排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要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排查,决不能走过场。同时要将上述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坚决防止“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如再出现问题要严肃问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3.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江西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西省钢
—7—
铁行业遏制违规新增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协同联动、强化监督检查,继续保持打击取缔“地条钢”的思想不松、机制不变、人员不撤、工作不懈,对全省境内“地条钢”零容忍、出重拳,始终保持对“地条钢”盯紧看死、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2018年,全省还将继续执行打击“地条钢”严禁新增产能监管月报制度,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相关监管工作,省化解产能办还将对各地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创新监管方式,通过加强用电监管的形式,从用电源头上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我们和国网江西电力公司将下发《关于加强用电监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通知》,要求各地供电部门将根据各地提供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予以重点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当地有关部门;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应事先向同级有关部门备案,经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三、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关要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巩固前期打击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层层传达。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和部分省接连对新增“地条钢”产能作出通报、对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作出部署,—8—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坚决取缔“地条钢”的决心。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关键设备转移快、隐蔽性强,各地务必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本次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个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确保政令畅通,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2.加强对易发领域、重点企业排查监管。各地要加强对铸造企业、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企业、废钢资源丰富和钢材需求旺盛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地区、监管经验和能力不足地区等6个易发区域的监管,不留监管死角,彻底清除“地条钢”滋生土壤。为彻底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各级负责打击“地条钢”生产销售的市场和质量监管部门要建立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企业等重点企业台账,包括企业名称、法人、具体位置、主要装备及数量、产能、工艺等信息,定期更新台账内容,实施“一企一档”管理,实施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非法转产“地条钢”行为。
3.加强用电监测排查。各地供电部门对夜间用电量较多、用电量激增或波动较大的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以及具有中(工)频炉企业加强用电监测分析,对出现用电量异常的企业及时通报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经同级有关部门备案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9—
4.继续做好月排查工作。各地要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职能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点企业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网格监管责任人;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全覆盖、无缝隙、零死角;对经查实存在问题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取缔、决不姑息;要及时、如实、按要求上报当月排查监管报告。
5.完善举报监督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市政府网站统一向社会公布市工信、发改、市场和质量监管、规建等相关部门举报受理电话,对接到的举报信息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参照省里,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对查实的有效举报,给予一定的奖励。
2018年2月6日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2月6日印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