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时间:2019-05-13 20: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第一篇: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其成就为世界瞩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嘱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

2.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该决定明确了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

3.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在1986年和1993年待业保险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范围,调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4.社会救济方面。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弱者,为了解决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根据规定,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另外,我国在对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工伤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了适度调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问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4.86亿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6977万人。从上述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与从业人员的人数相比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很低。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

2.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就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据估计,现在我国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是900多万个,但竞岗的人数是2000多万。到2012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但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失业率可能超过10%。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

3.城镇贫困人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6750.10美元,但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717左右,而且居高不下,10%富裕家庭拥有全社会总资产的63.9%,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6比1,城乡平均有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

4.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同样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我国有8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旧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由于制度的变迁,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建立适合当前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三、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

1.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当加大国家财政的开支,建立完善的对贫困居民的救助制度,应进一步放宽救助条件,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使社会贫困人口都因此而受益。在社会福利方面,要提升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改革现行的福利体制,重整福利资源,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让全体国民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2.以政府为主导,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起主导作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说将部分国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如开征新的税种,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征消费税、遗产税等;还可以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3.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应当根据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就目前而言,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引导、鼓励措施推行养老金计划,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放宽养老金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待条件成熟后,逐渐从自愿保险向强制保险过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应当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继续实行农村五保户供应制度,同时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达到一定经济条件后再实行养老金计划。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对实行强制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具备实行条件实行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

4.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近20年,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未颁布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这种立法滞后的现状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此外,还需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惟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篇: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市场,也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不仅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而且对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稳定、健康运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所有金融交易及资金融通的总和,狭义的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产品买卖交易的场所。通常所说的金融市场主要指后者,本文从狭义金融市场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市场已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平台,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和进行资产投资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近年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物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人民银行通过与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搭配使用,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缓解商业银行季节性支付清算压力。2007年,人民银行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正回购操作当年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1.0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冻结流动性的1/2。

2007年末,中央银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总余额达4.11万亿元。2007年,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4.8万亿元,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0.7万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6万亿元和9.24万亿元。银行间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管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

(二)资本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运行的机制、制度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推动了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我国股票市场实现了全流通,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基础制度层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截至2007年末,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股票总市值达32.7万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元,是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007年末,债券市场中债券托管总额达12.33万亿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直接融资规模,优化了融资结构和资源配置,也拓宽了居民投资渠道,丰富了居民投资品种,为居民提供了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我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直接融资占其融资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的17.1%上升到2007年21.1%。2007年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346只,基金份额达2.23万亿元,基金总资产净值3.28万亿元。

(三)外汇市场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起到基础性作用。

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2.26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1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67%,比汇改前的2004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年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比2004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2007年,做市商交易量占银行间外汇市场总交易量的比重超过90%。由于2005年7月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由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尽管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但人民币有效汇率并没有与人民币/美元汇率同步升值。汇率改革到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汇率改革至2008年1月末,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值6.3%,实际有效汇率 指数升值10%。

(四)黄金市场是国内发展较完善、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金融市场。

我国黄金市场主要包括现货市场(上海黄金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有现货及纸黄金、延期交割、期货、期权 等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及产金、用金企业可以利用黄金延期交割、黄金期货、黄金期权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得风险。个人投资者可以在各大商业银行进行纸黄金、黄金期货、黄金期权投资。2007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累计成交黄金1828.13吨,日均成交量为7.55吨。因黄金市场的全球化和交易产品的同质性,我国黄金市场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急先锋”。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联动,行情走势基本一致,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2007年,国内外黄金价格的平均价差幅度为0.21元/克。

(五)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与发展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提供了避险机制。

我国有3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涵盖了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等四大领域,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交易品种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7年,3大期货市场成交总金额近4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62%。上海期货交易所橡胶期货和铜期货的交易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玉米期货和大豆期货成交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郑州期货交易所白糖期货交易量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诞生,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市场规模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国际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规模较小,2007年6月末,国内债券市场余额为1.37万美元,占全球债券市场余额的2.58%;2007年末,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总市值为4.48万美元,占全球股票市场总市值的7.38%,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18.42个百分点。2007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为6.17万美元,占2007全球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金额的6.15%,比纽约证券交易所低22.95个百分点;我国黄金市场场内日均交易量相当于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日均清算量的1.2%。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2007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4%,贷款余额占比为2.5%,存款余额占比为1%;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比为4.3%,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比为5.97%。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一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2004年至2007年,我国境内直接融资筹资额占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分别为4.49%、2.05%、8.38%和21.95%,均不到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4,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使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不利于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公司)债券发展更加滞后。2007年末,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仅相当于股票市场的26.7%,远低于美国等国家的成熟市场,甚至低于韩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债券在我国债券市场总量中的占比仅为4.1%。三是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比例偏低。四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五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农村乡镇的营业机构基本全部撤销。在城市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却在萎缩。

目前,我国实行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造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债券市场分割。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使得本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分割,国内A股市场与国内B股市场分割,等等。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和套利机制,降低了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

(三)Shibor的应用范围较小,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受现有市场制度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Shibor经过一年多运行,以其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Shibor的基准地位初步确立,但距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基准利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Shibor的应用局限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上,银行业特别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没有与Shibor挂钩。二是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有局限,Shibor的代表性不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以及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均未参与报价。三是Shibor的报价计算技术不够科学。Shibor报价行的报价没有与成交量相联系,可能会产生随意报价行为。Shibor生成采用取报价行的中间报价简单算术平均,而没有采用以成交量为权重的报价加权平均。四是现有市场制度影响Shibor的基准性。如现行的股票市场IPO申购制度,容易使一、二级市场之间产生巨大的无风险收益,引起社会资本的疯狂追逐,引发货币市场流动性剧烈波动,导致Shibor波动幅度短期内大起大落,破坏了Shibor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五是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外汇占款的大量投放,不仅给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对Shibor的形成机制产生扭曲,不能科学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

(四)股票市场缺乏弹性,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出现了大起大落。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我国股市持续48个月下跌,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下跌到998点。而后由出现了持续28月的上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指达到6124.04点的历史高位。随后开始震荡回落,在8个月内上证综指曾跌破2700点。2008年上半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高达48%。股市的大起与大落都不利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大落时,投资者利益受损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容易引起市场恐慌和不满。我国股票市场的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建设还在试点阶段,创业板尚未正式推出。为不能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转让服务的三板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多层次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五)外汇市场规模小,交易品种较少,市场广度和深度不够,市场功能欠缺。2007年,银行间外汇市场总成交额仅相当于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的1.04倍,而全球外汇市场全年的交易额相当于全球贸易总量的25倍(BIS2001年统计)。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仅限于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等几种,交易品种较少。银行间外汇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市场参与者较少,缺少货币经纪公司,造成市场主体多元化不足,影响了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不够活跃。虽然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仍有交易真实性的要求,资本项目下的交易需要审批,外汇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我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是银行平补结售汇头寸的市场,中央银行是市场供求最后差额的承担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市场缺乏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机制。我国外汇期货产品尚未推出,目前已推出的远期、掉期交易工具不能满足市场避险需求。市场规避风险机制不完善,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难以发挥。

(六)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缺位。虽然国内黄金市场价格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了紧密联动,也允许上海黄金交易所引进在华外资银行为会员,但目前我国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仍实行“准许证”管理。依托上海黄金交易所,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黄金现货买卖、对居民个人黄金投资产品零售等黄金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相继开办了纸黄金等业务,但是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中没有对商业银行开办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

(七)金融期货产品尚未推出,商品期货国际影响力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不到一年,股指期货将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目前,股指期货仍在积极筹备,尚未推出,金融市场的避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我国期货市场的某些商品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低,再加上市场参与者以国内为主,其国际影响与其全球排名尚不相称。

三、进一步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要以推进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 为抓手,以增强市场功能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同时,重视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等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各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渠道,使各市场之间联通互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二)加快Shibor作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培育建设进程,进一步巩固Shibor的基准地位,推进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扩大Shibor报价行的覆盖面,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改进报价计算技术,完善Shibor形成机制;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完善交易机制,扩大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范围,完善Shibor的传导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制度,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改善Shibor的运行环境。

(三)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避免市场大幅波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加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借鉴美国OTCBB市场和英国OFEX市场经验,尽快建立场外三板市场,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三板市场为补充,各类市场内部层次合理的资本市场体系。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减少短期行为,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避免资本市场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外汇市场发展。加强外汇市场自身建设,培育货币经纪公司,引入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供求结构的多元化;增开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外汇交易业务,推进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不断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放松外汇管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适时推出外汇期货,不断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避险服务的功能,牢牢掌握人民币汇率的自主定价权。

(五)完善黄金市场发展与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及《商业银行法》增补对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监督管理的规定,制定《黄金市场交易条例》,规范国内黄金市场秩序。完善黄金市场外资会员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外资银行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作用。

(六)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的避险机制。尽快推出金融期货产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从微观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从宏观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系统性风险。优化商品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引进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扩大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国际定价的影响力。

第三篇: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1.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

烟草物流(亦称:烟草行业物流)是指烟草及其制品、烟用原辅料,在生产加工到批发零售的过程中,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

烟草物流是连接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社会大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消费需求,遵循“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烟草物流管理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通畅物流信息、合理物流成本,并实现烟草行业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1 烟草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有烟民约3.5亿人,占全世界烟民总数的1/3,是烟民最多的国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均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1/3,其中烤烟种植面积、烤烟产量、烤烟增长速度、卷烟产销量、卷烟增长速度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烤烟产量(单位:万吨)300250200******008

图1-1 2004年至2008年我国烤烟总产量

卷烟产量(单位:亿支)***2000019000******2008

图1-2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总产量

卷烟零售总额增长比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72008

图1-3 2004年至2008年我国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

从图1-1至图1-3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的烤烟总产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卷烟总产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卷烟零售总额增长率虽呈曲线波动趋势,但是基本保持在14%以上,高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计划种植烤烟1658万亩,收购226.95万吨;生产销售卷烟22500亿支(合4500万箱),其中低档卷烟5350亿支(合1070万箱)。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也一直是我国税收的主要贡献业者,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0%,在经济落后地区的烟草税收甚至被称为“烟财政”。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简称:国家局)统计,2003~2008年烟草行业利税年均增长20.77%,2008年实现利税达4499亿元。由此可以预言: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不但可以对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而且还对全面提高世界烟草物流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为此,本章节拟通过简要回顾烟草物流管理的历史,归纳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及其特点,分析现阶段烟草物流管理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我国烟草物流管理提供分析依据。1.1.1 烟草物流发展追溯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烟草及其制品的生产、收购、调拨、销售、储运,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简称:烟草专卖法)的实施为标志,可将我国烟草物流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烟草专卖法实施前——从计划集中到市场分散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转入“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烟草制品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此时,政府采取多个主管部门同时管理,以烟草生产为中心、努力保障供给、忽视经济效益,但烟草产供销矛盾依然突出。为此,国家对烟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由全国供销合作系统集中统一经营,使我国烟草生产、收购、保管、运输都从属于各地供销合作社管理。

从1963年开始,我国烟草开始实行产供销合一管理体制。烟草托拉斯的成立,烟叶产量大幅提高,两烟生产经营形势较大改观,烟草运输进一步得到改善。其后,烟草相继从各地供销系统单列出来,成立专门机构,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国各直辖市(自治区、省)、市、县的烟草公司,同时也组建起全国多家卷烟厂。

1982年1月1日,随着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对烟草行业内的产供销、内外贸实行统一领导,在全国建立并实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和集中管理体制,并按行政区域组建起烟草商业流通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的成立,使烟草流通市场的监管调控力度得到增强。1984年,各地相继组建至县级烟草公司,与区级供销社彻底分离,单独建帐,核算运输费用,自设卷烟仓库储备货源,按照“下伸”各批发部的定货单运抵批发部门面仓库,各批发部有经营自主权,设立仓库储存卷烟,面对广大卷烟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互相展开价格竞争,甚至冲货占领市场,力求自成一体。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此时的烟草经营及其物流均忽视管理,机会主义盛行,各自为政,忽视战略,管理粗放。

由于烟草行业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卷烟产量提升较快,烟草制品整体产大于销,导致库存积压、批发市场多头竞销等流通市场混乱。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烟草行业管理体制再度变化。国家为了加强宏观调控,整治烟草行业发展盲目、产销失调问题,提出了行业生产经营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方针。

二、烟草专卖法实施后——法制化与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法律地位,不但指引了我国烟草物流发展方向,还对我国烟草物流的发展起到重要法律保障作用。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物流的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经验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例如,1994年8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现阶段,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建成烟草配送中心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近期,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价值观,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类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管理水平及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1997年,我国烟叶生产严重超收超种,总量失控,出现了烟叶产大于销、库存积压严重的问题,对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的“两烟”生产经营效果造成极大影响,同时烟草物流(运输)秩序混乱,烟贩活动频繁猖獗,卷烟市场打假打私任务繁重。国家局此时在烟草行业开展“限产压库”活动,效果显著。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烟草制品关税减让、配额和许可证管制放松乃至取消,国外卷烟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将不可避免。虽然我国烟草行业加快改革步伐,但由于各地封锁严重,商业环节过多,各区域市场开放度低,流通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仍然滞后。为此,国家局因势利导,积极应对即将开放的烟草生产经营市场,决定把卷烟销售网络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建设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围绕“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的主要任务,行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历经十年努力,一个现代化的全国统一、分级管理的卷烟销售网络已具雏形。“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经济实用、规范有序、以我为主、归我管理、由我调控”正在成为我国烟草销售与物流网络的显著特色。

回顾我国烟草行业及其物流管理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到:

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烟草行业产供销及其物流,贯彻执行国家乃至地方的集中管理体制,对保证烟草生产、供应和销售,实行烟草企业人、财、物的行业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偷税漏税等违法乱纪活动十分有效,但是忽视行业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烟草行业经济效益、发展生产,曾在一段时期内,烟草行业采取相对分散的经营管理体制,效果明显,但烟草生产和流通市场呈现混乱现象,最终导致企业恶性竞争、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等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问题。

1.1.2 烟草物流管理现状

国家局对烟草物流现代化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5月,国家主管部门专门成立了现代物流建设领导小组,各地烟草工业、商业公司也不断加强对物流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和投入。特别是烟草行业“一号工程”的实施,为烟草物流跨入现代化奠定雄厚的技术基础,使得我国烟草物流成为全国各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榜样。现阶段,我国烟草物流管理现状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一、物流设施建设改造投资大

通过烟草行业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投入,烟草物流技术设施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其中烟草物流设施研制企业,如烟草机械制造企业、软硬件技术服务企业、物流技术与管理咨询企业等,与烟草行业长期合作,对与烟草物流相关技术进行长期的攻关,解决了许多烟草物流技术以及流程管理方面的难题,使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走在国民经济全行业的前列。

本项目组现场调查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烟草生产和物流设备的研制开发,旗下的“昆船烟机经营公司”和“昆明昆船物流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为烟草行业专门研发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设施设备。在烟草行业工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成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红河卷烟厂辅料、成品、烟叶配方、备件自动化物流系统,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卷烟厂产品、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张家口卷烟厂烟叶配方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烟草行业商业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湖南白沙卷烟仓储配货自动化物流系统,北京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卷烟自动化仓储系统等。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各类烟草物流设备基本处于国际同时期同类先进产品水平,其中自动控制设备性能优于国外引进设备水平,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云南省优秀新产品奖”等荣誉,为提升烟草行业的物流技术水平及实现烟草物流设施设备国产化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现代物流设施”的起源——托盘在烟草物流中的广泛采用,也是现代烟草物流与传统烟草物流的一个主要区别。项目组的调查得知,杭州卷烟厂在完成“九五”技改后,从生产车间到成品中心库之间,采取了运输托盘化操作。2003年6月起,杭州卷烟厂将托盘化方式向省内卷烟销售的配送环节延伸,率先实现同省烟草工商企业间的卷烟配送托盘化方式。2006年3月,宁波卷烟厂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为此,浙江中烟在省内烟草工商企业间,全面实现了卷烟配送的托盘化方式。该方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卷烟的装卸速度,还减少了卷烟装卸过程中造成的破损,降低了卷烟收发货的差错率,为烟草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行业物流信息化起步早

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信息流控制物流”。我国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历程不但证明了这一经典论断,而且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全行业中起步最早的。

例如1999年,山东局开始建设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网上交易系统;2000年,红塔集团开始实施SAP公司的ERP系统,杭州卷烟厂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也实施了CIMS系统,实现了烟草工业企业原始数据自动采集;2001年,国家局物资公司和烟机公司建立了非卖品网上交易系统;2002年9月,国家局卷烟网上交易系统试运行,实现省级间的日常卷烟网上交易。为实现配送调度和安全监控的高度信息化,确保到货及时及运输车辆和商品的安全,宁波卷烟厂(2001年)和杭州卷烟厂(2003年)还专门引进先进定位技术,通过应用GPS全球定位技术、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真实、准确、实时地反映全部烟草运输车辆的运行动态。自2004年开始,我国烟草行业围绕四条主线进行信息化建设:即工业(卷烟厂)、商业(专卖局)和农业(烟草的种植、采购)三大信息系统,及各级烟草专卖局的OA系统,投资增长率高达20%。

根据烟草行业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局于2003年初,启动了涉及卷烟生产和经营环节的“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亦称:“一号工程”),是烟草行业有史以来第一个贯穿整个行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项目由国家局局长亲自主抓,副局长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各单位负责人是领导小组成员,还专门成立了项目实施办公室。实践证明:“一号工程”建设和实施为有效整合烟草行业信息资源,建立行业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提升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起到重大作用。它不仅为全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而且为紧密结合烟草行业内部各工商企业,建立新型烟草供应链,提供了信息支撑,还为与烟草行业加强监管提供了科学手段。

“一号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也为烟草物流信息化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采用提供了基础。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杭州卷烟厂在“一号工程”基础上,成功实施了RFID技术应用于托盘,实现了“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在大规模多批次的烟草物流配送过程中,确保了烟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快速、高质量的数据交流。同时,通过采用RFID技术,杭州卷烟厂也成功地实施了“源头”追踪解决方案,在烟草供应链中提升物流运作的透明度,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生产与销售的“体外循环”,在烟草专卖管理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此,杭州卷烟厂的经验受到行业内各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许多企业得到推广与普及。

现阶段,国家科技部已将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纳入“863计划”,即包括烟草物流的行业信息化建设,将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实现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再有,烟草行业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一直努力实现着包括烟草物流管理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目前,正在逐步付诸实施的三大信息系统,被称为烟草行业三大工程:一是正在组织实施的“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也就是“一号工程”,主要用于管理卷烟的产、供、销环节;二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实现电子公文的网上报送及内部流转办理;三是建设“电子商务系统”,目的是实现烟草行业的网上交易。并在烟草行业的“三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试行了RFID等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烟草行业应用RFID技术,可基本满足“现代物流”的“一库制”配送运转模式要求,保证供应链的高质量数据交流,适用于大规模频繁烟草物流配送,为卷烟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达到烟草行业信息化一号工程的要求。同时,通过应用RFID技术,实施“源头”追踪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可有效地遏制甚至杜绝烟草销售的“体外循环”,能在烟草专卖管理上发挥出巨大作用,已得到各类烟草企业的普遍重视。

三、行业物流管理推行标准化

为了规范烟草行业的生产与流通,国家局制定了一系列的烟草物流管理标准和规范,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4月14日颁布的《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烟草行业物流标准体系》基于我国烟草行业物流管理现状,注意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相结合,选择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我国烟草物流迅速与国际接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提供基础性技术保证。

根据烟草行业发展,国家局还出台了许多烟草物流管理规范,包括作业管理规范、现场管理规范、质量保障规范、应急管理规范、服务管理规范、财务与成本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文档管理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员工培训规范、绩效考核管理规范等。具有代表性的是:《烟草行业物流单证》(YC/T 262-2008)和《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YC/T 261-2008)。

其中,《烟草行业物流单证》统一了烟草行业物流的相关企业发货单样式及相应电子信息标准,有利于提高烟草物流出入库作业效率及工商企业的衔接,减少了人为操作的错码率,为实现卷烟成品的高效低成本规范流通奠定了技术基础,有利于实现烟草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集成和业务同步。

随着烟草配送方式由“多库制一站式”向“一库制接力式”的转变,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烟草物流中心的高潮,北京、深圳、上海、长春、济南、株洲等地纷纷建设烟草物流中心。例如2008年,全国最大的烟草物流中心在成都龙潭工业区奠基设计储存量为5.5万箱,投资2.6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拣选采用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设备。国家局及时颁布了《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不但规定了与卷烟配送中心相关的作业流程,科学指导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建立作业规范体系,确保配送中心的规范和高效运行;还可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实现作业流程优化,提高烟草物流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行业卷烟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规范》中规定的作业总流程如图1-4所示。

物流配送中心综合业务流程图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工业企业 储配部 送货部 仓储 分拣 送货营销中心零售客户发货信息收货准备卷烟采购信息采购、调运信息收货到货信息收货电话订单信息入库入库销售审核储存仓储根据订单信息生成备货、分拣、收款策略电子结算出库出库N分拣、暂存分拣包装暂存Y出货出货转送直送送货中转交接签收Y收取货款N退货送货销售确认退货处理客户退货

图1-4烟草行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总流程图

四、烟草供应链管理思路形成

本项目组经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究得出,我国烟草物流现已逐步形成了由烟叶物流、卷烟生产物流、卷烟销售物流组成的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如图1-5所示。其中,烟叶物流是指从烟叶种植商(烟农)、烟叶收购站到烟叶采购商(也称烟草供应商,商业企业),然后供给烟叶加工商(烟叶复烤企业),最终送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的烟草原料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农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生产物流是指烟草供应商以及辅料供应商将卷烟生产原辅料提供至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由卷烟生产商进行卷烟生产,并向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提供卷烟成品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制造业。

卷烟销售物流是指卷烟生产商(工业企业)将卷烟成品发运到烟草销售商(商业企业)指定的配送中心,然后由该配送中心完成卷烟的储存、分拣,直至配送到卷烟零售商的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

在此,项目组对烟草供应链定义如下:

烟草供应链是指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以烟草制品为核心,通过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将烟草原材料/辅料供应商、烟草工业企业、烟草物流专业企业和烟草商业企业等连成整体的复杂网络型组织。烟草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是:有效整合烟草供应链中各类物流资源,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规模化烟草物流优势,促进烟草供应链整体及其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目前,烟草行业实施物流现代化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过程中,基本上按照烟草供应链管理的思路,采取相关分析手段和方法,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图1-5 烟草供应链管理系统示意图

1.2 烟草物流管理特点

从烟草及其物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划分,可以得知我国烟草物流基本呈现以下管理特点:

一、烟草物流供应链整体特征

我国烟草供应链跨越农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几大行业,整体呈现“复杂供应链特征”的特点。

二、烟草供应链的物流时间特性

从烟草的生产与消费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全年种植—集中采购—长期储存—全年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三、烟草供应链的物流空间特性

从烟草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云南集中种植与大量生产—全国分散储存原辅料、卷烟生产与消费”的不均衡特点。

四、烟草消费物流的时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时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节假日消费量凸高且单品金额高——平日消费量均衡且单品金额低”的不均衡特点。

五、烟草消费物流的空间特性

从烟草消费者偏好(烟民)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量大且单价高——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量小且单价低”的不均衡特点。

六、烟草生产企业与分销企业的物流特性

从烟草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占企业经营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烟草物流呈现出“物流活动时间密集型、物流资金密集型、物流技术设施密集型、物流人员密集型”的密集特点。

综上所述,我国烟草物流管理,呈现着“复杂物流系统”的管理特征,因此烟草供应链也属于复杂供应链管理的范畴。在烟草行业实施“大物流”和现代化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上述烟草物流不均衡和密集型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研究。

1.3 烟草物流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虽然受到国家专卖的法律保护,但是烟草物流现代化却身处内外双重压力之中:一方面我国烟草经济已由过去的资源短缺转化为商品过剩,烟草生产和销售的竞争均趋于白热化,要求烟草物流向快速、可视、适时、适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烟草市场的对外开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国内的烟草物流发展不仅面临来自行业外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于大型国际物流企业的竞争。同时,烟草物流的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物流规模过小、物流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物流成本难控制、供应链物流信息不通畅、行业物流标准尚待贯彻执行等几个方面,影响了烟草行业整体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提升,亟需解决。

1.3.1 烟草物流资源分散规模过小

根据国家局党校2007年秋季学期进修班的研究成果,当前,我国烟草流通体制基本理顺,确立了总公司、省公司两级管理,地市级公司主体营销的卷烟流通体制。这种流通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多方采购、多头批发”的状况,初步实现了资产清晰、流通快捷、运行顺畅的卷烟流通格局。同时,我国以地市级烟草公司为营销主体的现代营销网络基本形成,行业内部营销渠道基本贯通,销售和物流节点已经由零售客户逐步向消费者环节渗透、向真正把握市场靠拢、向工商协同培育品牌发展。为此,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各地烟草物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但是传统的条块分割烟草物流管理体制,致使我国烟草物流至今还处于被割裂状态,分属于各类不同企业。1994年8月国家局提出建设“遍布全国城乡、横竖贯通、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的卷烟销售物流网络规划。2003年,全国大部分县级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全面访销、集中配送的卷烟销售网络体系,逐步向“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其中建立访销中心2794个、配送中心2452个、客户服务中心1143个,入网销售的卷烟零售客户达到475万户,其中实行电话订货的达到158万户。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全国2000多个大中城市及3.5万个乡镇,烟草配送中心合并建成367个,卷烟批发网点1.6万个,可对412万个零售商实行配送到户,直接受益的卷烟消费者愈3亿。

如果按照2009年全国卷烟生产销售计划安排 22500 亿支(换算为2.25亿件,每件约重20公斤)计算,2009年全国卷烟产品物流量为450万吨。按照全国烟草配送中心367个计算,每个物流中心的年物流量约为1.2万吨,每日物流量仅有33.6万吨/日、吞吐量为67.2万吨/日。

如果按照每件卷烟约重20公斤计算,那么,一个运送2000件卷烟的干线车辆的承载量为:

20公斤/件×2000件/车 =40,000公斤/车=40吨/车

即2009年全国平均每个烟草物流中心的日均作业量不到2辆干线运输车的装载量。

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物流规模过小,势必带来高新物流技术无法投入建设和使用,高级、复合型物流管理人员缺乏,从根本上无法降低物流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烟草物流中心过于分散,全国烟草行业的物流发展必然存在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业内各类企业对烟草物流建设的认识不统一,工商各自建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沟通。例如烟草商业企业认为,物流是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物流建设应以我为主,所有物流业务要自主完成;工业企业则认为,应从生产原料的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需要出发建设物流系统。谁也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现代烟草物流建设工作,致使烟草物流资源分散和浪费。

现阶段,我国烟草行业的垂直管理与专卖专营体制将有助于塑造“跨行政区域的烟草配送模式”。借鉴在全国实行卷烟批发价区域统一,通过在更大范围内的运输配送资源优化整合,在全国形成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五个区域,并最终形成北方、南方和西部3大卷烟统一价格区域的成功经验,可以尝试组建跨省市的“全国性烟草物流配送中心”,规范经营行为,稳定卷烟市场,实现“两烟”生产经营过程的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流程化,籍以推动我国卷烟物流的长远发展,在加快培育烟草的“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同时,打造大型烟草物流企业,提高烟草行业物流的整体竞争实力。

1.3.2 烟草物流成本不清居高不下

根据现场调查得知,我国烟草行业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其中,迄今为止,烟草行业的物流成本占烟草行业的总成本中比率尚缺乏权威性的解释,就说明了烟草物流的成本控制问题。此外,对某烟草配送中心的现场调查发现,该中心仅配送卷烟用的塑料薄膜包装一项,成本就高达0.46元/次。再如文献称,贵州省毕节市烟草公司赫章物流配送分库,年配送卷烟1.6万箱,共11台配送车辆,单车年费用3.8万元,单车日均配送量仅4箱,车辆空载率极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可挖掘物流成本空间巨大。为此,在创新烟草物流管理、提高烟草物流服务效率和效益的过程中,确实值得认真思考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问题。

本项目组认为,烟草物流过于分散、单个企业烟草物流规模过小,是造成烟草物流服务成本过高的根本性因素。此外,造成烟草物流成本过高的要素,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物流成本过高

根据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的《2007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信息发布报告》得知,500强企业中钢铁行业利润最大,达1757亿元;烟草制造业利润率最高,达17.3%;饮料制造业为15.03%。

我国烟草经销的行业垄断和极高的利润率,使其不必像钢铁业和饮料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一样,面对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长期生长在安逸的经营环境中,也导致我国大部分烟草企业缺乏物流成本控制意识。再加之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式的绩效考核,难以有效调动烟草物流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以致烟草行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偏重物流管理形式、过分强调高新技术设施应用等问题。

二、缺少行之有效的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方法

良好的烟草物流服务,是树立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形象的关键。但是,在提供优质的烟草物流服务同时,也还要相应地控制融在服务过程中的物流成本。例如采取“快速分拣、配送卷烟到户”的烟草销售物流服务方式,确实体现了烟草物流服务意识,物流管理措施也比较到位。可是,在广大的农村与小城镇,卷烟零售商比较分散,道路交通状况比较差,卷烟配送量比较少,高昂的烟草物流费用不但增加零售商的经营成本,而且制约了烟草销售企业进一步有效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此,需要烟草企业树立强烈的物流成本控制意识,采取有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手段。例如,打破行政区划,建立经济区划的烟草物流配送中心,有效整合烟草物流资源,用扩大烟草物流服务规模来降低物流服务成本。再如,通过认真研究烟草企业经营中的物流成本比例和趋势,运用ABC分析方法,科学寻求降低烟草物流成本的控制重点,制定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措施。

三、缺少烟草物流全过程的成本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企业物流的运营成本过高,会导致该企业的利润下降。如果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不但导致烟草行业中各类企业的利润受损,还最终导致国家的利益受到重大损害。我国烟草行业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消费者利益至上”为原则,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只想到坚持完善的烟草物流服务、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主要维护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降低烟草物流成本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

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烟草物流全过程成本监督机制,烟草企业对于物流成本核算以及审计监督物流全过程的力度还不够,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的现象出现并无人追究。此外,一部分烟草企业由于物流监管责任不明确,即使产生浪费也不必负责任,导致物流成本管理相对混乱。

1.2.3 烟草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均衡

通过本项目组的现场调查,虽然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水平位于全国各行业的前列,但是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尚存在行业整体不均衡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地域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云南、江浙等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渐次发展趋势。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的地域不均衡特点与我国烟草生产与销售规模、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密切相关。

由于云南、湖南、江浙等地的烟草物流需求旺盛,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投入较大,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相对较高,烟草物流成本也相对较低;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与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即使在同一地区,中心城市又与小型地级市的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有所差别。一般来说,中心城市是烟草物流需求的重要聚集区和大型配送节点,小城市则相对落后。

再有,我国烟草物流发展和设施布局存在地区分割、行业内部部门分割问题。尽管国家局不断加大推动跨区域发展烟草物流的力度,但还没有形成合力。一些烟草物流需求相对较低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盲目兴建大型高新烟草物流技术设施,造成烟草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烟草物流服务水平“点线”不均衡

我国烟草物流服务水平较高的主体多集中于大型烟草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烟草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需求旺盛的环节集中于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商业企业的分拣、包装等。而烟草农业物流、某些地区的卷烟干线运输和商业配送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水平则相对落后,甚至出现违反烟草物流操作规程等问题,行业物流整体发展呈现点(如企业)线(运输)不均衡状态。

调查表明,近年我国烟草物流现代化改造多集中于烟草生产阶段、商业配送中心蓬勃开展,但烟叶生产、卷烟运输等阶段的物流技术设施改造比重小且相对滞后,使得烟草行业许多技术更新获得的物流资源优势和物流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行业整体的物流服务优势与物流成本优势。即使是在同一烟草制造企业,由于某些物流组织管理或业务流程不合理,致使信息技术等不能有效地被引入烟草生产和经营中,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也受到抑制。

现阶段,特别是烟草产品运销数量、品种的不均衡,造成行业各环节的烟草物流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烟草物流市场不够规范有序成熟,烟草物流发展的“数量扩张型高速增长”特征明显,烟草物流企业“多、小、散”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纠正。一些烟草企业缺乏规范的物流运作管理、明晰的物流发展战略、合理的物流资源组合、必要的物流市场竞争能力。

1.3.4 烟草物流信息系统间存在孤岛

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一直致力于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均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我国烟草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与提高,不但成为实现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的技术基础,而且对提高行业整体物流水平起到巨大支撑作用。

但是2003年以来,国家局提出的“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总体思路,在信息资源上进行的重新整合部署,即“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至今尚未全面实现。烟草行业中,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间还存在“孤岛现象”,影响了烟草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本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局组织开发和推广的“一号工程”,虽是从烟草行业物流管理中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的重要的、基础的、带有战略性的成果,但是许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没有进行充分的“二次开发”,并应用于本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中。

1.3.5 烟草物流标准有待强力推行

尽管烟草行业已经建立了许多物流设施设备标准、物流管理标准以及物流标准体系,但由于各类烟草企业的技术设施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一,这些标准在行业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着不小阻力,特别是有利于物流标准推行的政策法规环境尚未形成。

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卷烟干线运输和区域配送中,有关厢式货车的规格尺寸、托盘的尺寸和材质等,与卷烟运输相关的设施设备,虽有行业统一标准,但是各企业并没有贯彻执行。同时,各烟草工业企业的仓库货架和托盘尺寸不统一,无法与干线运输或区域配送车辆配套使用,势必影响烟草行业物流管理全过程的效率与效益。

此外,烟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已经建立了本企业用的物流信息系统,但由于各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如字段、类型和长度都不一致,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烟草物流信息管理的“孤岛”,不但无法实现各企业或全行业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而且影响行业内部的烟草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衔接,还影响了各类烟草企业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为此,我国烟草行业有必要应用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加快物流现代化进程,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烟草物流管理问题的途径,寻求降低烟草企业物流成本乃至烟草企业总成本的主要途径。具体方面,应立足于烟草行业整体角度,全面考察烟草产业链实施RFID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测算烟草产业链应用RFID技术对烟草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影响,为烟草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撑,力求保持烟草行业引领国内其他行业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现代化方面的先锋地位,促使烟草行业力争进入世界烟草物流的先进行列。

多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烟草行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烟草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物流管理现代化和物流技术设施更新改造。目前,烟草行业物流现代化的经验和手段均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物流现代化的样板。在此前提下,烟草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及其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本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烟草物流的管理改革和技术创新,以期整体提高行业物流服务水平及整体降低行业物流成本。

第四篇: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保现状、成因及对策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的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失业等待遇都作了最低标准的规定,从而解除或减轻了职工因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建立起社会保险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一,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同时,要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加强包括社保档案管理在内的众多基础工作的建设力度。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内容。社保档案即社会保障档案,是指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电子文件的历史记录。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档案部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保档案工作,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七项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社保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不少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社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步被信息化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缴费的征收、保费的支付和免费查询,通过网络轻松完成曾经冗杂的事务。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从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从立法规定上来讲,都是分散型的,分散到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又如,职工下岗后,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每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者通过努力,再次就业后,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仍继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诸如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就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发展。

2、行业主管部门社保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一些地区,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现在还是健全社会保障项目,扩大覆盖面,至于社保档案还无暇顾及。此外,由于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另外由于社保档案意识淡薄,一些社会保障经办单位只注意抓社会保障业务,忽视社保档案资料的管理;这些都使社保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保档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些社会保障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专兼职档案人员,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严重影响社保档案的质量。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只将“红头”文件视为档案,对这些产生于“业务”部门的“涉保”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多由形成社保档案的业务部门自行保管,无论从这些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是从制度上均不符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产生这些档案的业务部门,为了使用方便,不愿意将这些记录移交给档案部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和要求;三是个别档案人员兼职多、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社保档案管理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求

目前的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资料保存手段多样,信息贮存量巨大,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和查阅速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保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实现手段。由于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许多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社保档案联网工作的进行:各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不

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入口、没有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整个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仍较严重。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这块原本可口的奶酪,变得与鸡肋一般食之无味。此外,信息持有者过高看重了信息的价值,将原本可以公开的信息封闭起来。对于有些确实有价值的信息,共享时会牵涉到利益分割。还有就是统计数据不准确,担心业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矛盾暴露出来。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极不利于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如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②,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社保档案的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二、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对社保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险合一的管理机制,以避免部门间的交叉重复,实现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为社保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说到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2、对全国社保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首先要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3、建立终生一致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4、加大社保档案知识的宣传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一个分支,可社保档案的作用常被社会大众忽视。然而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保档案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记录社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保障事业现阶段或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它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社保档案工作要发展,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首先要让社会大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保档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社保档案为社会大众了解和认识。如可以通过编写社保档案利用实例汇编成册分发给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的作用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络,借助社保中心的网站,介绍社保档案工作情况以及社保档案的相关知识;或者利用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等形式,及时进行有关社保档案的宣传,使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加深,从而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5、建立社保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为社保档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标准 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已经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立法。基本法律的缺位,各种规定层级无序、规范分散,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定型,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全国各地的制度也不统一。中国社会保障曾出现过混乱的情况,如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这都与没有法密切相关,可喜的是在2007年底,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历经13年反复酝酿后,终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确立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法律框架,使公民的社保权益得到保障。一些地区和部门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社保档案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但建立全国统筹、联网的公民个人社保档案体系后也应尽快出台一部统一完整的社保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为社保档案的管理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除了有法律保障外还要建立和健全社保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统一社保档案格式,规范社保档案记载内容,使社保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要制订出案卷质量标准、分类标准、著录标准等立卷标准,制订出档案保管、交接、利用等规定。将社保档案管理标准贯穿于社保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使用、销毁全过程,达到社保档案从形成到最后销毁等一系列工作都有章可循。

6、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组织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保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达到应有的资质,提高他们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保档案工作的需要。

总之,每个劳动者从参加工作,办理社会保障手续之日起,到退休直至死亡,这几十年的参保、享受待遇的过程,都要由社保档案来记录。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保档案,如果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体系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必将惠及全体社会参保成员特别是其弱势群体成员。

第五篇: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我国农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

一、农村旅游发展背景与意义

1、城市与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主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现代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都市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公园、绿地、休闲活动空间和设备不足,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旅游空间。随着经济收入增加,人们在衣、食、住方面的消费逐年降低,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逐年增加。由于工业化和机械化的结果,人们休闲旅游的时间增加,加上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汽车数量增加,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农村资源环境

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多样,且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加上各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农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特点。农村环境质量优异,污染少,空气新鲜;空间开阔,使人感觉自由和放松。秀丽、清新、和谐、健康的农村环境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绿色旅游的好去处。农村无公害、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尤其是各种野菜、野味,更是城市居民的喜爱,到农村品尝美食和购买各种绿色产品,土生的农副产品,也成为农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农村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农耕文化,古代的村落建筑,在农村地域上形成“古、始、真、土”的独特景观,具有城市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为游客重返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条件。

农村环境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空气负离子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具有降尘、灭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等多种保健功能。医学界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在700个/cm3以上有利于强身,1000个/ cm3以上可以治病。农村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据研究测定,在城市里污染较重的地方,空气负离子浓度为40-100个/ cm3,城市一般场所为100-200个/ cm3。与之相比,农村原野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为1000-3000个/ cm3,多者可达10000-100000个/ cm3。农村原野上,空气清新,灰尘少,噪音小,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少,细菌含量少。城市一般公共场所的细菌含量为2000-5000个/ cm3,而菜市场、火车站等人口高度密集区细菌含量高达10000-20000个/ cm3。相反,农村原野的大部分地方细菌含量少于1000个/ cm3,甚至有些地方细菌极少,成为高度洁净区。

3、农村旅游的意义

1)为旅游领域拓展了新天地

农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通过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旅游业到农村去开辟广阔天地,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发展农村旅游将更加丰富中国农业大国旅游业的特色与内涵。

2)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利用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园区,既可高效地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又可发挥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扩大农业生产范围,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为城市旅游热点扩散提供广阔场所

目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至,各旅游“热点”的发展已近饱和,各个旅游景点已人满为患,必须经过一定的手段向外扩散,减轻城内压力。过热的城内景区要向外扩散,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旅游是分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最佳策略。农村容量大,承受力强,可以疏散城市旅游热点的游客压力。农村旅游能充分满足城市游客走近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发展农村旅游,可以更新人们的旅游观念,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新的前景。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存在明显差别,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也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城乡文化交流,使城市人更多的了解农村、关心农村,有的还投资于农村。农村人可以更多的了解城市信息,学习城市人的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转变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二、农村旅游的涵义、特征与功能

1、农村旅游的涵义

农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在中国一般是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区域,既包括农村居民点,也包括农村的农田、森林、草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有的称农村地域系统。

农村旅游,是指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农村旅游既包括农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农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农村农业观光旅游,是以农业经营活动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农耕文化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采摘、休闲、劳作、体验农业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属于产业部门旅游业,是农村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民俗文化旅游,是利用农村民俗文化、民族风俗、民俗生活、民间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活动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欣赏、休闲、体验、增长知识的旅游经营活动。

农村休闲度假旅游,是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丰富的绿色食品、舒适的居住条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食宿、度假的旅游经营活动。

2、农村旅游的特征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农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旅游分布的地域性。农村既有南北农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农村之分,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村之分。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旅游时间的季节性。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夏、秋季节农业旅游火爆,冬、春季节旅游冷淡。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4)旅客行为的参与性。农村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农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5)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农村劳作形式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农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农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农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农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7)旅游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农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通过经营方式的调整,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而使其多功能化、生态化的过程。开发难度小,见效较快,风险较小。

3、农村旅游的功能

1)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益。2)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3)社会功能。增进城市居民与农民的接触,拓展农民的人际关系,缩小城乡差距。4)教育功能。提供机会让城市居民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村生活。5)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农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6)医疗功能。农村旅游有利解除情绪紧张,降低生活和工作压力,达到舒畅健身作用。7)文化功能。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可以使农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三、国际农村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农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农村度假旅游。到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旅游。到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要求到城郊农村休闲旅游。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农村旅游,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开创了世界农村旅游的先河。此后,农村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成为这些国家旅游者的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他们称农村旅游为“绿色度假”,住在农民家里,吃着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到附近池塘里钓鱼,与农民一道参与各种农业活动,学习农民制作面包、果酱工艺等,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此时,世界各国农村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看,代之以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农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农村旅游也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到80年代,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就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到90年代,一些国家又推出了农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农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纵观国际农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萌芽—兴起阶段,在19世纪初,城市人开始认识农业旅游价值,并参与了农村农业旅游,如法国、意大利。2)观光—发展阶段,在20世纪中后期,农村观光农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如西班牙、日本、美国;3)度假—提高阶段,在80年代以后,观光农业由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体验、环保多功能扩展,如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农村旅游已形成以下八种类型:1)观光旅游型;2)休闲度假型;3)参与体验型;4)文化娱乐型;5)学习教育型;6)品尝购物型;7)疗养健身型;8)回归自然型。

2、主要国家农村旅游发展

1)法国。早在1855年,法国有一位名叫欧贝尔的国家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区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座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观赏田园,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城乡人民之间交往,增强城乡人民友谊。法国巴黎大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然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巴黎的城郊农业除了生产以外,十分强调生态和景观功能、休闲和教育功能。农业逐渐成为一种城市内在的不可或缺的生态、景观和教育的需要。巴黎郊区农村农业休闲旅游的形式有:①家庭农场,主要进行生产活动,同时也起到生态绿化功能。②教育农场,政府租用土地,为农业部门所属培训的教育农场,或者辟为“自然之家”教育中心。③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景观遗产,还要保护村落和农业,首先是保护功能,然后才是开辟游客观光游览的场所。④家庭农园,主要是利用土地让市民休闲地体验劳动,同时作为城市的景观。目前,法国有1.6万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农村休闲度假,农村农业休闲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每年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

2)意大利。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蓬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休闲旅游者骑马、钓鱼、参与农活,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紧张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置新鲜的农副产品。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的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称为“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目前,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它对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改善城乡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截止1996年初,意大利全国20个行政大区,已全部开展了农村农业旅游活动,为“绿色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农庄已达7500个,尤以托斯卡那地区更为突出,每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以以上。3)德国。德国的农村旅游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形式是休闲度假型的“度假农庄”和“市民农园”。“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住在农家,使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游客对象多是全家旅游和夫妻旅游,60%的游客一次停留在“度假农庄”一周左右,有一半的游客每年有2-3次的度假农庄游。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也规定农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地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者可以在农地上种花、草、树木、蔬菜、果树或庭院式经营,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市民农园”强调环境保护及休闲功能,提供绿野阳光的空间为城里市民所享受,以符均衡身心发展之需要。

在19世纪后期,德国来比锡城市的许瑞伯(Schreiber)医生有鉴于城市居民生活的紧张压力,倡导舒解压力,放松心情之重要性,故大力推动市民农园,以期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体验农耕活动,享受田园生活情趣,来恢复身心疲劳,调节生活之单调,以及消除紧张压力,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后来德国政府为了促进市民农园的发展,并引导正确发展方向。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的市民农园法。到1983年,政府又修定了市民农园法。由此,德国市民农园也由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规定了市民农园五大功能:

1、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

2、提供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

3、提供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

4、提供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

5、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地方。德国的市民农园由于适应了德国城市市民的要求,故至今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德国市民农园的存在,表明农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功能和为人们观光、休闲、体验、娱乐提供空间的生活性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城市和农业是可以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而非绝然分割的。

4)日本。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办观光农园的国家之一。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是一个有百余年的民间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生产经营项目的改造,兴建多种游览设施,先后开辟了40多公顷的观光农园。农园内设有动物广场、牧场馆、农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跑马场、射击场等,每年冬季农园都举办大型冰雕展,其中大部分作品以展示农家风情为主,同样吸引了许多游客。在农场旁边是由废水车改装成的列车旅游馆,深受怀古思旧的游客和青年人的欢迎。小岩井农场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平均每年约接待79万人次,为农场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日本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文化异质性的增加,农村对城市居民的吸引越来越强烈,游客已经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观赏,更多的希望实践,亲身体会一下农趣。神户市新神西镇兴建了农业公园,园内有各种旅游设施,游客在此可以观看葡萄园,品尝葡萄酒,亲自体验充满乡情的农家生活。在盛产水稻的新泻县和大和町,旅游者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劳动,挥镰割稻,挖红薯,收获蔬菜。水果之乡青森县川世牧场里有一个国际少年旅行社,专门组织游人去草场放牧、牛棚挤奶、果园采果。在沿海区的岩手县,设有捕捞红鳟鱼、加工海带的基地,每户渔民每周可接待2-7位旅客,按季节安排劳力参与劳动。北海道是日本观光休闲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每年接待几百万游客,大多数是青年人,其中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其余则来自公司、银行、工厂的白领阶层,旅游者在农园中玩赏一日大约需花费6-7千日元至2-3万日元不等,居住三、五日则需2至10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日本出现了农场租赁农园,农场主把一个大农园划分若干小园,分块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队。这些农园平时由农场主派人负责照料,并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植、养殖的品种,假日里由租赁者尽情享用。在这种租赁经营中,农场主不仅可赚取高额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而且有时还可获得农园的农产品。日本静冈县岩田家庭出租农园,每小区50平方米,各种设备齐全,年租赁费60000日元。京都府城阳市专为老年人之间进行交流推出了“宫之谷银色农园”共350个小区,每个小区15平方米,60岁以上老人可签订三年合同,租赁费每年30000日元。

5)美国。早在1941年,美国农业旅游开始发展,当时有许多美国城市居民驾车到乡间,以每小时0.6-1.5美元的价钱向农民租马来消磨时间。在1962年以后,由于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农业旅游迅速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度假农庄”及观光牧场的经营。美国农业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①农产品购物型,城市居民开车到农村购买农产品和农民自制的加工品,同时可享受一顿农村风味的菜肴。②观光农作型,城市居民到农村参观农业生产过程,并享受一片绿意的开放空间及点心、产物;利用周末和假日回到其农场耕作、经营牛群、种植蔬菜,以度过休闲时间。③农业展示型,开办农业博物馆,其内容包括:农业机械、耕作方式、作物种类、农庄动物、农舍甚至农人衣着,供城市居民参观。④农业景观型,注重农村农业景观保护,发挥绿化、生态、景观功能。

到197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农村、农场观光度假,仅在美国东部就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较多的专门用于观光旅游的牧场。在美国辛辛那提州有个农场,专门用瓜果、蔬菜塑造人物形象,如大鼻子尼克松、甜瓜里根、南瓜散切尔等,这些艺术品售价低廉,供不应求。在勘萨斯州有一个38岁的壁画家斯坦、赫德以农田为画布,以播种机为画笔,以各种庄稼作色彩,在田野里种出一幅大约二、三十亩的“庄稼艺术画”,供城市居民观赏,深受欢迎。在费城西南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占地50英亩,园内花木荟萃,四季百花争艳,如芒果树、芙蓉树、仙人掌等,多种多样,花的世界。

四、中国农村旅游的发展

1、农村旅游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均收入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到2001年达到6860元,增长了20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67.7%降到47.7%,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由于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草、开阔的田野,于是许多人开始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增进健康。另一方面,1995年我国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中国公民的公共假期和双休日增加到114天,也就是说,每年上班的人用于休息的时间接近于全年总天数的1/3。同时,由于经济收入增加,私人家庭小汽车增多,外出旅游休闲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这些都为城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农村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主要城市和地区农村旅游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旅游主要在大城市周围地区,这里区位条件好,市场广阔,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发展农村旅游具有优势条件。现将主要城市和地区发展农村旅游的现状分述如下: 1)深圳市。中国农村旅游首先是从观光农业开始的。在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市首先开办了荔枝园,并举办荔枝节,主要是吸引城市人前往观光、采摘和娱乐、休闲,并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商贸洽谈,招商引资,取得良好效果。随后,深圳市又办起了“青青观光农场”、“现代绿色庄园”、“海上农业公园”等,对全国城市发展郊区农村旅游起到了带头作用。

2)北京市。北京市农村旅游开始于90年代初期,1994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提出:都市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把具有旅游、观赏、无公害等特点的都市农业列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首。1996年北京市把观光农业列为全市六大农业产业之一。1998年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到2001年北京市观光农业项目累计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观光农业总收入17亿元。主要观光农业园有: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海淀区“锦秀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发展了密云遥桥峪村、怀柔神堂峪村、昌平菩萨鹿村、房山西庄子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

3)上海市。上海市农村旅游也有了新的发展。在双体日到郊区看一看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尝一尝新鲜无公害蔬菜、水果,感受一下清新的田园风光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新时尚。目前上海农村旅游的景区正在逐步形成:(1)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观看现代农业设施,到果园、菜园观光、采摘。(2)崇明岛绿色农业休闲游和“农家乐”游,可以观光、采摘、垂钓、体验农家生活。(3)南汇海滨东海农场、康登园艺场和中华花卉培训基地,观花、购花、休闲旅游。(4)松江九亭花卉园艺中心、新桥花卉市场和泗圣菜园、蔬菜市场,观赏田园风光,购买无公害蔬菜。4)广州市。广州市周围地区农村旅游也在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召开了“全国首届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发展”研讨会和“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鼓励和扶持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到目前为止,珠江三角地区有各类观光农业景点50多个,平均每745平方公里拥有一个观光农业园,规模较大的观光农园接待游客多达30多万人次,小的也有上万人次,每逢节假日有10万人次参加农业观光游。农业观光游正在成为珠江三角洲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农业旅游景区:(1)以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的“三高农业”展示型;(2)以顺德陈村花卉世界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型;(3)以番禺新垦百万葵园为代表的农业主题公园型;(4)以化龙农业大观园为代表的综合型观光农园;(5)以番禺横木历度假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6)以中山岭南水乡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型。5)台湾。台湾观光休闲农业游开始于70年代末,当时由于台湾农业生产萎缩、外国农产品倾销、以及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原因,开始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展农业旅游。1990年台湾政府制定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计划。1994年—1996年制定了观光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观光休闲农业设置标准、观光休闲农业标章等,有力地推动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经营类型主要有:(1)休闲农场,活动内容有农园体验、童玩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活动等。(2)休闲林场,在森林环境里,观看森林景观,呼吸新鲜空气,倾听鸟唱、虫鸣、流水自然音响。(3)休闲鱼场,可以发展亲水活动、垂钓、捕鱼及游泳,划船、水上度假、体验鱼民生活。(4)休闲牧场,可以放牧、喂养、挤奶、骑马等。(5)观光果园,可以观光、品尝、采摘。(6)观光茶园,可以品茶、买茶、制茶、饮茶。(7)观光花卉,可以参观、购买花卉园。(8)教育农园,可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自然生态知识。(9)市民农园,可以租赁农地种植花草、蔬菜。(10)度假农庄,可以食宿、休闲、度假。(11)农村文化活动,可以了解农村民俗文化,体验农家生活。

3、农村旅游的分布与发展特点 1)农村旅游分布

①都市郊区:这是目前我国比较普遍、比较成熟、市场潜力较大、效益较好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充分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发展起来的。这种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城市,基本定位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游憩的“后花园”。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北京、上海、广州市郊区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②景区边缘区:主要依托各地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发展起来的。这种景区周边的农村旅游是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伴生物,是旅游者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和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家生活的观光游赏。如云南大理、丽江风景旅游区和西双版纳旅游区周围的农村旅游就属此类。

③特色村寨。特色村寨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景,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这种类型的农村旅游和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农村文化和村落建筑特色。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川底下村的明清建筑群、福建的客家土楼、贵州的苗乡“寨子”、安徽黄山下的牌坊群等均属此类。④特色农业基地,是指利用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开展观光、品尝、购买、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新疆吐鲁番葡萄基地、山东半岛的苹果基地,北京妙峰山玫瑰花基地等均属此类。

2)农村旅游发展特点

①目前中国农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②农村旅游以观光功能为主,休闲功能为副,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农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③农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郊区、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农村旅游靠近大城市、靠近市场的特点。

④农村旅游分工管理,一般观光农业旅游由农业部门管理,旅游部门配合。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由旅游部门管理,农业部门配合。

五、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

中国农村旅游产品经营类型可分为五大方面:

1、农业观光游

观光果园:利用成熟果园,开展观赏、品尝、采果、购果等旅游活动。

观光花园:利用大型花卉基地,开展观光、赏花、购花、园艺劳作、学习插花技术。

观光瓜园:利用大型甜、西瓜基地,开展观赏、品尝、购瓜,参观西、甜瓜文化博物馆。

观光菜园:利用现代大棚温室、蔬菜园,开展观赏、采菜、购菜、学习种菜技术。

观光茶园:利用成片的茶园,开展观赏、采茶、泡茶、品茶、参观体验茶文化。

观光竹园:利用成片竹林,开展观光、赏竹、学习竹编、购置竹艺制品、体验竹文化。

观光中草药园:利用中草药基地,开展观赏、采药、购药、学习中草药知识。观光生态农业园:通过种植无污染、无公害农作物,开展观光、购买、学习技术。

2、休闲度假游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标准,将一定面积的农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

鱼场垂钓园:利用大型湖水和鱼池,开展划船、捕鱼、垂钓、烧烤、特种鱼餐等活动。养殖牧场:利用大型畜、禽、鸟养殖场,开展放牧、喂养、骑马、狩猎等活动。休闲农场:利用规划建设农场,开展休闲、度假、娱乐、农作、垂钓、食宿等活动。

休闲农家乐:利用农村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活动。

休闲度假村:利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区,兴建休闲、娱乐、疗养、度假村(区)。

3、民俗文化游

民俗村游:利用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观光、游憩、休闲旅游活动。

古村落游:利用村落房屋、园林、牌坊、祠堂、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堡、古道、古庙等,开展观光、考古等旅游活动。

民族村游:利用少数民族风情、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活动,节庆礼仪、婚庆歌舞、工艺技术等,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活动。

水乡游:利用河流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蕉林、蔗林、鱼跃禽鸣的水乡农村,开展观光、休闲、尝景旅游。

4、体验教育游

体验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参与农耕活动、学习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活动,使游客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教育农园:利用农业园区,开办农业“博物馆”,展示当地农业生产历史和现状,介绍农业生产工艺,并可在农业园区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过程与发展。

租赁农园:指农民将农地划分小块出租给城市市民种植瓜果、蔬菜、花草、粮食的园地,多数出租者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园人代管。目的是使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

5、自然生态游

森林公园:利用农村地形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开发为农村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署、科考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野营地: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利用帐蓬、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开展郊野旅游或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

自然风景区:利用农村优美自然环境,开展自然生态游,使游客实现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愿望。

六、农村旅游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说:观光农业好听、好看、不赚钱,有的说:观光农业“未老先衰”,有的说:该给观光农业泼冷水了,等等。当前观光农业和农村旅游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其原因何在?应该认真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

过去总认为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农村有啥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农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农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另一方面,对农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而单纯地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只好停业。

2、缺乏整体规划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农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则逐渐衰落而停业。如沿海大城市郊区虽然靠近大城市,市场客源潜力大,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各区县都争着上农村农业旅游项目,有的区县都有十几个项目,到处都是采摘、垂钓等,结果造成各区县间盲目竞争,使许多项目门庭冷落,很少有游客光顾,效益很差。

3、缺乏市场调查分析

农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农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农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农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少。

4、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农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农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般说,农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

目前,农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①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②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③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价格过高,甚至有蒙客、宰客现象。④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⑤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⑥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

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村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8、缺少政策和法规

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农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农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七、农村旅游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今年,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强调提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同志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各地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农业旅游,强调旅游业也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应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突出解决“三农”问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农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农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通过发展农村农业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2、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由于中国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历史文化差异显著,发展农村旅游也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1)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2)科学地确定农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3)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4)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5)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通过规划,进行区域比较,形成明显主题,保持“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独特地位,防止出现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农村旅游业是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农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农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1)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要富于农民,发展农村经济。2)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农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互相补充、协调发展。3)重视生态保护。农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保护农村自然景观,维持自然生态平衡。4)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5)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农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农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农村旅游健康发展。

4、加强规范化管理

发展农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农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农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农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2)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农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3)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以及外商参与兴办农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4)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正规手续,防止随意、盲目发展。5)经营者申请开办农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6)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十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准者,停止营业。7)加强从事农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学习旅游知识、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8)制定相关法规,使农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农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农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完善础设施条件

要加强农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农村旅游要与农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舍的同时,兴建体现农村特色的新民舍,供游客观光游览。

八、农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1、农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1)多样的旅游景观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类型复杂,形成了多样的农村农业景观。从全国范围看,可以划分为北方旱作农业景观,南方水田农业景观,西北草原牧业和灌溉绿州景观,西南山地高原农业景观,青藏高原高寒牧农业景观,沿海地区现代农业景观,等等。这些各具特点的农村农业景观资源,为发展中国农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丰富的民俗文化

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古国。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的农耕文化,是发展农村农业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民族生活、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活动等丰富多彩,是发展农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3)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工作和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导致城市居民到郊外农村旅游的愿望更为强烈。加之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休假时间增多,交通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都为发展农村旅游提供了广阔市场。

2、国家的重视,农民的要求,农业和旅游部门的支持

中国是个农业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引起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民收益为中心,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正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结合,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的新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亮点。广大农村农民也开始认识到利用本地的特色农业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城里人来观光旅游,以推销农产品,收取旅游费,增加收益。同时,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和信息交流,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村开放。不少农村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大了劳动就业,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尝到了发展农村旅游的甜头,具有发展农村旅游的积极性。各级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也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努力为解决“三农”问题作贡献,加快旅游业向农村拓宽,开辟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新天地。

3、总结经验,正视问题,加快农村旅游迅速而健康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如,注意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开拓客源市场,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注意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合理运行机制;扩大宣传力度,等等。这些经验是值得总结和发扬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又不做规划设计,管理又不规范,导致一些农村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我国农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为有了问题,就不发展,甚至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应该从爱护、支持的愿望出发,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找出路子,使其健康发展。中国具有发展农村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未来的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该成为世界农村农业旅游大国。展望未来,农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将在中国大地上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发展成一项很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

下载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现状与问题解析 一、绿色债券的诞生及国内外比较绿色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发行者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

    我国远程教育现状与发展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经常上网人数已达3000万,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已进入到了可以通过宽带上网的......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对策 我国义工服务存在的问题 1.义工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众所周知,服务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化参与、社会化组织、社会......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摘要:证券市场的改革关系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公平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我国的证券市场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并且......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