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20:1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

齐多德 安万秀

(古浪县林业局 甘肃古浪 733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古浪县近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明确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问题;对策

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39.83万,其中农业人口37.58万,占总人口的 94.4 %,现有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水川地56万亩,山旱地54万亩。县境内地形复杂,区域类别多,山、川、沙各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3,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近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我县的实施,我县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初步建成了以南部山区水源涵养林、中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北部防风固沙林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我县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生态保障。然而,由于治理力度小,加之近年来气候持续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实施,为我县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我县林业建设的跨跃式发展,将是全体林业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古浪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始终将工程建设同改善县域生态环境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抢抓机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四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2万亩、荒山(沙)造林13.2万亩、封山(沙)育林0.5万亩。分年度为:2002年2.2万亩,退耕地造林1.2万亩,荒山(沙)造林1万亩;2003年4.7万亩,退耕地造林2.5万亩,荒山(沙)造林2.2万亩;2004年1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沙)造林10万亩;2005年1万亩,退耕地造林0.5万亩,封山(沙)育林0.5万亩。工程实施范围主要在南部天然林缘区的干城、古丰、黑松驿、黄羊川、十八里堡及土地沙化严重的黄花滩、直滩、海子滩等17个乡镇及8个国有林场(站),共涉及64个村民委员会、6573户、23612口人,工程实施四年来,共向退耕户发放粮食490万公斤,现金补助1575万元人民币。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古浪县县域生态环境,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加之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及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少问题。2.1工程影响力不够大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县实施已有四年,但仍然存在着群众思想顾虑多,认识不明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退耕还林政策认识程度不够,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导致群众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个别项目乡镇没有把退耕还林当作头等大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三是对退耕还林的认识不统一,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要求,不论是退耕地造林还是荒山造林,都必须挖穴造林,穴的大小、株行距排列、树种搭配都有严格的技术规定,对此,部分群众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原因剖析:对工程建设的宣传不到位,部分领导重视不够,责任性不强。2.2造林质量欠佳

经县级自查、市级核查和省级复查,四年来全县退耕地面积核实率为99%,复耕和荒芜面积60.8亩;成活率在85%以上的合格面积 0.81万亩,仅占总面积的4.3%,成活率在41—84%的补植面积12.1万亩,占总面积的 63.9%,成活率在41%以下的失败面积5.99万亩,占总面积的31.8%;历年保存率仅为61.5%,其中退耕地造林保存率70.6%,荒山(沙)造林保存率50.8%。

原因剖析:客观上存在干旱缺水、鼠兔危害严重、国家计划任务下达迟等原因;主观上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管护责任不落实等诸多原因。2.3技术操作不够标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群众对造林技术及规程掌握不够,出现了整地不标准、栽植不规范等现象,尤其是在补植补造及荒山(沙)造林中,部分乡镇(或)个人存在着严重的应付态度,只图数量不求质量,导致了造林后从整体看视觉效果良好,但过一段时间后,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十分低下的现象,造成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不良社会影响。

原因剖析:监管力度小,技术服务不到位,乡镇重视不够。2.4工程管护不够到位

“三分造,七分管”,退耕还林要想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效果,管护是关键,四年来的退耕还林,造林面积有了明显增加,然而,个别实施乡镇的部分造林地段却严重存在着管护不严,林木遭受牲畜破坏及人为损坏的不良现象,导致苗木的保存率相当低下,使工程建设成果未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原因剖析:未能制定并落实管护制度及措施,对管护工作重视不够,管护不到位。

2.5工程档案不够健全

退耕还林工程档案是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和国家政策兑现的直接依据,是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工程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工程档案要求完整、准确、合理。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止目前,县退耕办虽然具备了部分图、表、卡、册,然而却并未形成规范的管理系统,少数乡镇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合格的检查验收资料和齐全的规划设计,有的甚至随意改动材料,导致上下不一致,个别村组未按要求建立台帐,导致资料不全,家底不清。

原因剖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2.6缺乏对后续产业的培植

虽然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对退耕农户今后的长远利益缺乏认真研究,替代产业的培育未能配套,只注重了生态效益,生态林比例占了工程建设的98%以上,退耕地几乎没有经济效益,这样长期以“输血”为主,缺乏“造血功能”,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一旦国家以粮代赈扶持力度减弱,到一定期限完全停止后,农民利益就要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复耕现象,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原因剖析:缺乏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调研及长期规划

3、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我县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尽快脱贫致富的一项“富民工程”,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量大,群众参与程度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县情及长远发展的高度出发,明确思路,理顺程序,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措施,积极 推进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3.1抓好宣传教育,确保认识到位

退耕还林政策能不能做到家喻户晓,宣传教育是关键,林业部门及乡(镇)政府要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办培训班、发放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意义;二要切实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消除政策变和担心面积减少、粮食减产、经济减收及国家补助政策不能兑现的心理障碍;三要提高基层乡镇领导干部的认识,实行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创办退耕还林样板,以带动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开展;四要抓好县级领导办绿化点制度,严格督促检查指导,负责领导要全面掌握实施单位的造林动态,多方协调解决造林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工程造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 严把技术关口,确保工程质量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把好几道技术关口。一是设计关,根据年度计划任务,林业部门要分派技术人员深入第一线,调查了解情况,制定工程实施作业设计方案,逐村、逐户、逐地块进行作业设计,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二是整地关,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按照规划设计要求严格平整土地,对不符合规格的农户,责令其认真休整,直至验收合格后再栽植;三是种苗关,严格遵循“五不离水”措施,坚决杜绝病苗、等外苗、根系不全苗木进行栽植;四是栽植关,积极推广应用适合我县的浸根栽植、截干深栽、抗旱保墒、泥浆蘸根、带土移栽等抗旱造林技术;五是验收关,乡镇及村组配合林业部门对照作业设计图表逐户、逐地块丈量面积,检查成活率和保存率状况,为政策兑现提供可靠的依据。3.3 理顺工作程序,规范工程管理

林业部门要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解决退耕还林项目管理的前期费用,并将退耕还林工程纳入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运作,根据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村为单位提出申请,所在乡镇汇总上报县退耕办,退耕办根据申请指定林业站进行实地踏查,落实地段后交县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审定,审批后列入年度建设计划,县政府下达任务后,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县政府与实施乡镇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造林结束后,先由乡镇负责丈量核实面积,以正式文件如实上报完成情况,申请县级检查,县退耕办按上报情况,组织人员对照作业设计全面验收,并按标准建立技术档案,迎接省市核查复查,根据省级验收结果兑现粮款补助、核发林权证。

3.4 加强抚育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能否见成效,退耕地林木管护是关键,一要积极采取措施,组织动员退耕户对历年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补造,进一步确保成活率和保存率;二要按照有关规定,积极配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时按户发放退耕还林林权证,使退耕户吃上“定心丸”;三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可行有效的管护措施和办法,明确林业站、村组以及退耕户的责、权、利关系,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四要建立健全乡、村、组三级管护网络,各造林地段配置1-2名专兼职护林员,明确职责,严格奖惩兑现;五要依法治林,加大对各种毁林案件的查处及打击力度。3.5 健全工程档案,提供科学依据

退耕还林工程资料档案既是财政和粮食部门兑现粮款的依据,也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和强化行业监督的依据,搞好退耕还林档案建设,便于适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便于对历年退耕面积进行跟踪检查,也便于对退耕户的统一管理和政策兑现,因此要把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林业部门与乡镇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档案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的各种技术、文书、财会档案进行登记管理,确定专人负责、专柜保存。在工程建设的立项申报、规划设计、种苗供应、施工栽植、检查验收、粮款兑现、林权证发放等工作环节中,都要注意积累资料,建立档案,做到图、表、卡、册、证齐全,达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6 加快后续产业培育,解决退耕户长远之计

开发和培育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确保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举措。立足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培植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高退耕还林附加值,增加退耕户收入。一是适当加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经济林的种植比重,在山区栽植仁用杏、沙棘等经济林树种,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仁用杏及沙棘深加工产业;二是推广和应用退耕还林的有效模式,在沙区推广应用林果间作技术,间作苹果、枣树等新品种。在山区推广应用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技术,间作甘草、黄芪等适生药材,紫花苜蓿、三叶草等适生草,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合理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在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区,发展小尾寒羊、肉羊、肉牛为主的舍饲草食畜,形成农林牧三元结构;四是通过林草间作、舍饲养殖、发展沼气能源,栽植食用菌,既能改善生态,又能发展养殖,解决农村能源,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张正东 关于临泽县退耕还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甘肃林业》 2003年增刊 作者简介:齐多德,男,出生于1960年4月,古浪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工程师。

安万秀,男,出生于1974年9月,古浪县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助理工程师。

第二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1999-2003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03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 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

p;2.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1.保证基本农田 退耕还林后,25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2.增加草地比例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 1.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2.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1.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 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2.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

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1999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1999-2002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1999-2003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03年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

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17,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1.调整产业结构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2.发展特色农业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3.制定可行目标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2.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该带属于以雨养旱农业区,农田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困扰,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和大面积退耕建设植被提供保证。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

(三)”等模式。4.秦岭北坡和秦巴山地该区域山大沟深,人均农耕地少,陡坡地比例大。但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十分利于林草生长,具有恢复林草植被的比较优势,要停止毁林开荒垦植,加强天然林保护,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2.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1.保证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后,25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2.增加草地比例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1.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2.建立试验示范样板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1.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2.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第四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地(市)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

××年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已经验收兑现万亩,其中退耕还林万亩,荒山造林万亩。共向万退耕户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亿元人民币。

××年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万亩,截止××年底,全省完成万亩,共向万农民发放粮食亿公斤现金补助亿元,种苗补助亿元。

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

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第五篇: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年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地(市)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

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

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发展特色农业

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制定可行目标

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

下载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贺友德 (湖南省辰溪县林业局,湖南 辰溪 419500) 摘要: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投资3000多亿元,远远超过三山峡工程总投资,对于如此宏伟的基本建......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篇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基......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年11月29日 16:17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2期 作者:李磊 崔永军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42 摘 要:新型......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更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的举措。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各......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家界市林业办公室 2002年4月10日至5月7日,省林业厅对我市去冬今春的退耕还林进行了验收,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7万亩,计划完成率、面积核实率、质......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