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3 20: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篇: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些污染物属于第一类污染物()。

A.总汞、总铬、总砷、总铅、苯并[a]芘、总α射线B.pH值、色度、悬浮物C.BOD5、COD D.石油类、动植物油

2.污水所含固体物质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

A.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体B.悬浮的、胶体的和溶解的C.挥发性固体和溶解性固体 D.重金属和氮、磷

3.5天生化需氧量(BOD5)约为 阶段生化需氧量的()。A.碳氧化;70%~80%B.碳氧化;5%C.硝化;70%~80%D.硝化;5% 4.用于工业企业()的药剂,不得含有对生产有害的成分。A.生活饮用水B.生产用水C.水厂自用水D.消防用水

5.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称为()。A.反应B.助凝C.絮凝D.凝聚

6.平流沉淀池设计过程中是以()来判断平流沉淀池中水流的稳定性。A.水池宽深比B.水平流速C.弗劳德数D.雷诺数

7. 经混凝沉淀后的待滤水,其中悬浮颗粒在滤池中被滤料截留在滤层中的主要机理是()。A.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碰撞作用的结果B.悬浮颗粒被滤料表面筛滤的结果 C.悬浮颗粒与滤料之间黏附作用的结果D.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引力作用的结果 8.关于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正确描述是()。A.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氧化与还原是同时发生的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本身被还原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C.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好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氧化 D.氧化还原法处理工业废水时,厌氧条件下的反应称为还原 9.臭氧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A.臭氧与污染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仅与化学反应速度有关B.处理后尾气应进行处理 C.其反应缓慢D.其臭氧的运输、储存和操作管理均比较烦琐 10.活性污泥固体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A.具有极强吸附能力的无机物质,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

B.具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污水带人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入的无机物质

C.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和作为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各种有机离子 D.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污水带入的难以被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污水带人的无机物质

11.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CODcr()时适宜采用生化处理 A.<0.25B.<0.3C.>0.3D.>1.0 12.按照处理原理可将污水处理方法划分为()。A.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

B.筛滤法、沉淀法、上滤法、气浮法、过滤法和反渗透法 C.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D.好氧法和厌氧法 13.按形状,格栅可分为()。

A.人工清渣格栅和机械清渣格栅B.平面格栅和曲面格栅C.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 D.圆周回转式机械格栅和钢丝绳牵引式机械格栅

14.气浮池溶气罐的溶气压力一般可采用0.2~0.4MPa;()一般可采用 5%~10%。A.回流比B.压力比C.气水比D.进气比

15.投加化学药剂对气浮效果的促进作用是()。

A.投加表面活性剂维持泡沫的稳定性B.利用混凝剂使胶体颗粒脱稳 C.投加浮选剂改变颗粒表面性质D.以上答案均正确

16.某炼油厂使用气浮法处理含油废水,其正确的工艺流程是()。A.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隔油池→气浮池 B.初沉池→气浮池→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 C.曝气池→隔油池→气浮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 D.隔油池→气浮池→曝气池→砂滤池→活性炭吸附池

17.地下水除铁曝气氧化法的工艺为:原水曝气→()→过滤。A.沉淀B.絮凝C.氧化D.混合

18.关于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的正确描述是()。A.二氧化氯遇水会迅速分解生成H2O和HCI B.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但使用臭氧会造成二次污染 C.氯氧化法主要用于去除BOD、COD D.废水处理常用的氧化剂有氯气、漂白粉、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氧、臭氧及过氧化氢等 19.活性炭()。

A.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亲水性吸附剂B.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只能用于去除表面活性物质 C.的吸附量,不仅与比表面积有关,还与细孔的构造和分布有关 D.达到吸附饱和后,不能再生重复利用 20.()是活性污泥生态系统的首次捕食者。

A.原生动物摄食细菌B.后生动物摄食原生动物C.原生动物摄食真菌D.后生动物摄食细菌

21.电渗析的分离对象是。A、离子B、大分子C、微粒D、小分子

22、污水物理处理法的去除对象是。

A.漂浮物B.悬浮物C.悬浮物和漂浮物D.悬浮物或漂浮物

23、为了分析悬浮颗粒在实际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和沉淀效果,提出了“理想沉淀池”这一概念。下列关于理想沉淀池的假定中错误的是。

A.污水在池内呈推流式水平运动B.悬浮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沉降速度固定不变 C.悬浮颗粒流出沉淀池即认为被除去

D.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流断面上

24、按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三大类,不属于这三大类的是。A.平流沉淀池B.斜板沉淀池C.辐流式沉淀池D.竖流式沉淀池

25、q表示表面水力负荷,A表示沉淀区面积,Qmax表示最大设计流量,按照表面水力负荷计算法,沉淀池的沉淀区水面积计算公式为。A.AkQQmaxQmaxB.AmaxC.D.AqQmax A2qqq26、格栅的设计内容不包括。

A.尺寸计算B.水力计算C.栅渣量计算D.闸板计算

27、下列选项中,不能区别高级氧化技术与其它氧化技术的特点是。A.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氢氧自由基

B.反应条件温和,通常对温度和压力无要求,不需要再强酸或强碱介质中进行 C.反应产生的沉淀量大D.操作简单,易于设备管理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目前用于污水消毒常用消毒剂的是。A.液氯B.紫外线C.石灰D.臭氧

29、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分子间力(范德华力)而产生的吸附称为。A.化学吸附B.交换吸附C.等温吸附D.物理吸附 30、超滤的推动力是。A.浓度差B.电位差C.压力差D.重力差 31.水体物理性污染是指()。

A.腐殖质、泥土和浮游生物B.作物秸秆、树木枝条和挥发性有机物 C.水温、色度、臭味、悬浮物及泡沫等D.颜料、铁、锰等金属离子 32.格栅的去除对象是()。

A.粗大漂浮物与悬浮物质B.色度C.温度D.无机物

33.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其主要作用机理是()。A.压缩双电层B.吸附电中和C.吸附架桥D.沉淀物的卷扫或网捕

34.凝聚过程要求对水进行快速搅拌,此时因生成的矾花颗粒尺度很小,颗粒间的碰撞主要为()。A.异向碰撞B.同向碰撞C.重力碰撞D.水力碰撞 35.辐流式沉淀池具有()优点。

A.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B.排泥方便,管理简单 C.耐冲击负荷,能去除黏附在砂粒上的有机物

D.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简单,排泥设备有定型产品 36.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电解气浮法是用充气泵直接将气泡泵入水中

B.散气气浮法是通过微孔陶瓷、微孔塑料等板管将压缩空气形成水泡分散于水中实现气浮,此方法简单易行,气浮效果好

C.溶气真空气浮法的优点是:气泡形成、气泡黏附于颗粒以及絮凝体的上浮都处于稳定环境,絮体很少被破坏

D.加压气浮法是在常压条件下,使空气溶于水中,然后加压使空气析出 37.关于吸附剂、吸附质的正确描述是()。A.吸附剂比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强

B.极性分子(或离子)型的吸附剂易于吸附非极性分子(或离子)C.吸附质的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附D.废水的pH值不会影响吸附效果 38.臭氧氧化处理的主要任务是()。

A.去除重金属B.去除氮、磷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C.去除溶解性无机物质D.杀菌消毒 39.以下关于反渗透的正确描述是()。

A.反渗透是一种膜分离技术,多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分离B.反渗透处理技术只能去除无机盐类 C.反渗透处理技术不需要进行前处理D.反渗透处理工艺的核心部件是半渗透膜 40.能够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生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有()。

A.营养物质、温度、pH值、溶解氧以及有毒物质等B.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及某些生长素 C.氮、磷、钾、镁、钙、铁、硫等元素D.铜、锌、钴、锰、钼等 41.参与活性污泥处理的是()。

A.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不能有溶解氧

B.以厌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不能含有溶解氧 C.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曝气池内必须有足够的溶解氧

D.以好氧菌为主体的微生物种群,被处理的原污水内必须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42.关于BOD-污泥负荷的描述哪个正确?()

A.表示曝气池内单位质量(干重,kg)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1天)内能够接受并将其降解到预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量(BOD)B.有机污染物量与活性污泥量的比值

C.活性污泥系统设计、运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D.A、B、C的描述均正确

43.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净化污水的第一承担者是,而摄食处理水中游离细菌,使污水进一步净化的 是污水净化的第二承担者。()A.真菌,原生动物B.真菌,后生动物C.细菌,原生动物D.细菌,后生动物

44.活性污泥的能含量,即()是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增殖速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也是BOD去除速度、氧利用速度和活性污泥的凝聚、吸附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A.有机物量与细菌量的比值B.有机物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C.污水总量与细菌量的比值 D.污水总量与微生物量的比值

45、实现气浮法不需具备的条件是。

A向废水中提供充足的微细气泡B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 C使气泡与悬浮物产生粘附作用D使用可提高悬浮物表面亲水性的助凝剂

46、胶体的混凝主要是指胶体脱稳并生成小聚体的过程,下列不属于凝聚的机理的是。A.压缩双电层作用B.吸附架桥作用C.吸附电中和作用D.离子交换作用

47.活性污泥增殖曲线的对数增长期,又称增殖旺盛区,这个时期内必备的条件是()。A.微生物依靠内源代谢维持其生理活动B.微生物细胞内各种酶系统适应新的环境 C.摄食细菌的原生动物数量充分D.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非常充分

48.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水与活性污泥初期接触的较短时间(5~10min)内,污水中的有机物即被大量降解,BOD去除率很高的现象是()。

A.由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吸附作用所产生的

B.由化学吸附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吸附作用所产生的C.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 D.有机污染物较强的凝聚能力所产生的

二、判断题

1、处理同一种废水,达到同样的处理效果,采用两个串联CMR反应器的容积要比采用单个CMR反应器的容积小。

2、气浮法的传统用途是用来去除污水中处于乳化状态的油或密度接近于水的微细悬浮颗粒状杂质。

3、采用无机与有机混凝剂复配投加时,一定要先投加有机混凝剂。

4、沉淀池的水力负荷在数值上等于沉淀池的设计沉淀速度。

5、普通过滤池过滤周期只能用出水水质来控制。

6、处理同一种废水,达到同样的处理要求,采用PFR反应器的容积要比采用CMR反应器的容积大。

7、由颗粒自由沉降规律可知,提高水的粘度,有利于加快颗粒物沉降速度。

8、沉淀池沉淀效率的的关键控制参数是沉淀池的池深。

9、当易降解有机物浓度非常高的时候,微生物的增长将不受其浓度的影响。

10、米门公式就是研究微生物增长和有机质降解之间的关系的。

11、滤池的反洗强度越大,则过滤运行的周期越短,出水浑浊度越大。

12、混凝剂在水中的混凝处理过程中,其本身也发生电离、水解、形成胶体和凝聚等过程。

13、曝气池中供氧量就是微生物内源代谢的需氧量。

14、BOD含量的多少不会影响硝化菌的增殖。

15、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是不连续的,所以不适合连续排水的情况下使用。

16、串联的连续流搅拌反应器数目越多,其效果就越接近于总容积和停留时间与之相同的推流反应器。

17、由颗粒自由沉降规律可知,水温越低(相对而言)越有利于沉降。

18、深层过滤滤料有效粒径d10越小越好。

三、名词解释

1、沉淀池的水力负荷

2、植物性营养物

3、污泥沉降比(SV)

4、深层过滤

5、AB法处理工艺

6、污泥容积指数(SVI)

7、污泥膨胀

8、反渗透

9、隔油池

10、湿式氧化

11、MLVSS

四、简答题:

1、曝气池曝气的作用有哪些?

2、斜板沉淀池为何能提高沉淀池的单位容积沉淀效率?

3、请画出一套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装置流程简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

4、要加快水中悬浮物的分离,根据Stokes公式u措施?

5、在气浮法中产生气泡的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6、什么是废水处理的级别?对于城市污水而言,通常有怎样的级别划分?

7、什么是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叙述其与污泥龄区别与联系?

8、什么是生物膜法?常用的生物膜处理法流程有哪几种(至少说出四种)?

9、试解释BOD5、BOD20、CODcr、TOD的含义,写出通常情况下同一种污水这四者之间在数值大小的顺序。

g(s)2d,理论上应该考虑采用哪些工程

18Q 5

10、活性污泥增长分为哪几个时期?废水处理通常控制在哪个时期?为什么?

五、计算题:

1.已知普通曝气池入口处混合液浓度 X=3000mg/L,污泥回流比R=0.5,以此估算回流污泥浓度 XR=? mg/L。(XRR(1R)X)2.某化工厂每小时排出含COD50mg/L的废水100m,现拟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将COD含量降至5mg/L之后,作为工厂用水循环使用,吸附试验得到吸附等温式qe0.058c0.5,要求:求出使用活性炭,并通过一级搅拌吸附装置进行处理时的活性炭投加量。

3.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生活污水水量为4000 m/d,工业废水水量为800m/d,二者的BOD5值分别为230mg/L和580mg/L,要求处理水的BOD5浓度为20mg/L,求该污水处理厂的BOD处理效率。4.一完全混合曝气池的混合液含水率为 99.8%,污泥沉降比为 30%,求污泥指数 SVI 并判断污泥性能。(SVI

333SV的百分数10)

MLSS(g/L)6 《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A 4. B 5. A6. C 7. C 8. A 9. B 10.D 11.C 12.A 13.B 14.A 15.D 16.D 17.C 18.D 19.C 20.A21.A 22.C 23.C 24.B 25.C 26.D 27.C 28.C 29.D 30.C 31.C32.A33.C34.A 35.D 36.C37.A 38.D39.D40.A 41.C42.D43.C 44.B 45.D46.D 47.D48.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三、名词解释

1、参考答案:也就是沉淀池的表面水力 负荷,沉淀池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水量。

2、参考答案:能提供水生植物和藻类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N、P一类物质的统称。

3、参考答案:指一定量的曝气池混合液静置30min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用百分数表示),即 污泥沉降比(SV)=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的污泥体积/混合液体积。

4、参考答案:区别于格栅过滤、微孔过滤、膜过滤等表层过滤方式,采用颗粒状滤料,如石英砂、无烟煤等,组成一定厚度的过滤层。由于滤料颗粒之间存在空隙,原水穿过一定深度的滤层时,水中的悬浮物被截留。这种过滤方式称为深层过滤

5、参考答案:AB法是吸附-生物降解工艺的简称,由以吸附作用为主的A段和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的B段组成,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和两段活性污泥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

6、参考答案: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有沉淀污泥容积的毫升数,单位为ml/g,但一般不标注。

7、参考答案: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SVI不断升高,不能在二沉池内进行正常泥水分离,二沉池污泥面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污泥流失,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现象。

8、参考答案:若在浓溶液一侧加上一个比渗透压更高的压力,则与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就会把浓溶液中的溶剂压向稀溶液侧。由于这一渗透与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反渗透。

9、参考答案:隔油池的作用是利用自然上浮法分离、去除含油废水中可浮性油类物质的构筑物。

10、参考答案: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空气中的氧来氧化废水中溶解和悬浮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一种方法。因氧化过程在液相中进行,故称湿式氧化。

11、参考答案:其含义为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的浓度,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活性污泥中的活性成分。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1)产生并维持空气(或氧气)有效地与水接触,在生化作用不断消耗氧气的情况下保持水中一定的溶解氧浓度;(2)在曝气区产生足够的搅拌混合作用;(3)维持混合液具有一定的运动速度,使得活性污泥始终保持悬浮状态。

2、参考答案:

根据沉淀理论得知沉淀效率取决于颗粒的沉速而与池深和停留时间无关。据哈真浅池理论如将已知水深H的沉淀池分为n层浅池,每池深度h=H/n,当进入每个浅池的流量为q=Q/n时,浅池的沉速'u0qQu0,即沉速减小了n倍,从而使沉淀效率大大提高。当每个浅池保持原有的沉速AnAn不变时,每个浅池的处理量则提高为原来的n倍。

3、参考答案: 流程图:

各部分名称:

1-混合器,2-反应室,3-入流室,4-分离室,5-泵,6-射流器,7-气体流量计,8-溶气罐,9-释放器,10-浮渣槽,11-刮渣机

4、参考答案:

(1)通过增加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增加颗粒的沉淀速度;(2)减小水的动力粘度,也可以增大颗粒的沉淀速度;(3)增大颗粒直径,沉速增加很快,成平方关系,这是主要的工程措施。

5、参考答案:

电解法、分散空气法、溶解空气法;

电解法:产生气泡均匀细小,但电耗高,电极易结垢,主要用于小规模水处理; 分散空气法:简便易行,气泡较大,易堵塞;

溶气气浮法:溶气压力高、气泡小、均匀、不破坏絮体;耗能大,控制复杂,释放器易堵塞。

6、参考答案:

按照不同的处理程度要求确定的污水处理指标称为废水处理的级别。通常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处理。一级处理主要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固体和漂浮物质,同时还中和或均衡对废水进行调节以便排入受纳水体或二级处理装置。二级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呈胶体或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主要采用各种生物处理方法。可以达标排放。三级处理是在前面处理的基础上,对难降解的有机物、磷、氮等营养性物质进一步处理。

Q

Q 8

7、参考答案:

微生物的比增长速率就是单位重量微生物(活性污泥)的增殖速率。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污泥龄是控制曝气池中污泥排放时间的一个工程参数,是微生物从长成到排出曝气池的时间,和微生物的比增长率不同,但是根据其定义,其与污泥龄成倒数关系。

8、参考答案:

是与活性污泥法并列的一类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固定膜法,是土壤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和强化;

主要类别: 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等;

9、参考答案:

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或可降解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BOD5通常是在20C下培养5天检查溶解氧的损失量。

BOD20—在20度、20天的生化需氧量(BOD20)可作为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

CODcr当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时,硫酸银作为催化剂时,浓硫酸提供酸性环境,水中有机物几乎可以全部(约为90~95%左右)被氧化。这时所剩的耗氧量称为重铬酸钾耗氧量或称化学需氧量。TOD表示高温下燃烧化合物所耗去的氧量; 四者之间数值大小排列TOD>CODCr>BOD20>BOD5

10、参考答案:

(1)适应期(2)对数增殖期(3)减衰增值期(4)内源呼吸期 废水处理通常确定在减速增殖期和内源呼吸期初期。

控制在减速增殖期,有机物降解比较充分,活性污泥处于饥饿状态,活性污泥有活力,出水水质好,污泥沉降性能好,有利于沉降分离。

五、计算题: 1.参考答案:

根据(XRR(1R)X)代入已知数据得到XRo

(1R)X(10.5)30009000mg/L R0.5曝气池入口回流污泥浓度为9000mg/L 2.参考答案:

当剩余COD为5mg/L时,其平衡吸附量q=0.058c=0.0585=0.130mgCOD/毫克活性炭,因此活性炭投加量为可计算为: 0.5

0.5

Wc0c505346.15mg/L Vq0.133.参考答案:

两种污水混合后的BOD5浓度为

C4000230800580288.33mg/L

40008002888.3320100%93.1%

2888.3污水厂处理效率4.参考答案:

SVISV的百分数103010150

MLSS(g/L)(1-0.998)1000SVI偏高,污泥沉淀性能较差,有膨胀趋势。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课程设置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应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教材编排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种本能,并相应地表现为四种活动:语文和社交的本能和活动;制造的本能和活动;艺术的本能和活动;探究的本能和活动。课程设置就应当以这些本能为基础,并尽量满足这些本能的要求。他主张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通过教学把它变成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与隐性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2,理解课程变革的失败的原因,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淆。

1、简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基本观点。

根据很多美国课程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主要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取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课程知识、课程变革、教师角色的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认识方面。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过程。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件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

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4、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

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

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6、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7、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贴近生活: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

3.尊重学生经验: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8、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2)古德莱特把课程的要素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整合四个方面。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组织要素是: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校本课程这一术语有多种理解。4)我们这里界定为: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9、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

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2、课程开发的模式: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也称为泰勒目标模式。

3、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是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脚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也有人把校本课程这一根本特征理解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1)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课程决策过程(2)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和适应性的课程结果(3)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

5、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1.是体制上的变革,走向课程管理的民主化,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出特色2.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4.也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1.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2.从理论上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3.它也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4.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6、校本课程实施的局限性:(1)与国家课程的共同、平衡相悖(2)容易走向兴趣主义,学术性得不到保障(3)对教师的专业精神、技术要求过高(4)评价基础薄弱(5)对课程资源要求较高

第五章: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要素说: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四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 六要素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目标 七要素说: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

3、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这样,教学内容制约了学生的认识方式,同时又建构了主体。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4、现代教学的形成

现代教学的产生以17世纪为起始,19世纪基本形成。有如下特征: 1)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2)课程体系变革。

3)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4)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一大批现代教育理论著作。5)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班级授课制日渐成熟。

5、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到20世纪,现代教学出现分化和多样化新局面。首先,美国出现新教育;

现代教学就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一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一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二战以后,多种流派共存共生的教学新格局(如前苏联、美、德)。

6、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教学目标表现形式:1)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2)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激励、标准

4、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

1、美国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2)情感领域——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领域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加涅的教学论思想融合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及控制论等观点,是西方教学理论集大成者之一。(《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条件和教学理论》)

3、奥苏泊尔的教学目标分类——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4、罗恩特里的教学目标分类——求生技巧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标

5、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发展目标(班级授课制)

6、中国学者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式——技艺水平的教学、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5、教学目标设计基本原则:整体性、科学性、灵活性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2、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1、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

2、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

3、杜威的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到多样

2、由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

3、由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

4、由刻板到灵活

5、由被动性到主动性

6、由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

4、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2、研究性教学模式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第七章: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评价优缺点)1)讲授法①是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只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②具体方式主要有四种: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③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很大④注意事项:第一,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第二,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第三,注意讲授的时间。第四,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①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②根据教育任务不同谈话法的具体方式有4种: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③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对于学生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育任务,它需要较多的时间。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④注意事项:第一,设计好问题。第二,善于提问、第三,做好谈话后的总结工作。

3)讨论法①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辨明是非真伪,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②根据参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分为:班级讨论跟小组讨论。根据讨论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综合性课堂讨论、专题性课堂讨论、研究型课堂讨论③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种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④注意事项:第一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对象和范围,第二要注意讨论法使用的时间跟频率,第三注意组织好讨论的过程:(1)讨论前,要选择好讨论的题目或内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拟订发言提纲等。(2)讨论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不轻易地对学生的各种意见加以评价(3)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克服讨论法的不足(4)讨论结束时,要及时地予以总结,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

4)实验法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②根据实验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把实验法分为三种类型:感知性实验、验证性试验、复习性实验③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意识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④注意事项:第一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第二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第三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5)演示法①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方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②演示法优点在于,直观、具体、生动使学生在直接的感知中认识事物,主动获取知识。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征,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演示如果选择对象不合适或出示时机不成熟,会造成课堂教育零乱,不紧凑等。

6)参观法①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并紧密配合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和研究,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②参观法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对学习起着补充和验证作用,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另外还有助于密切学校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7)研究法①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方法②采用研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体验③注意事项:第一选好研究课题,第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第三加强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第九章: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1)综合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教学最优化原则4)健康和安全原则

4、选择与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1)教学任务和目标2)学习者因素3)教师因素4)经济因素5)时间、资源和环境因素

5、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

6、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的影响1)丰富教学内容2)扩大教育规模3)提高教学质量4)提高教学效率 第十章:教学组织形式

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1)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班级人数确定2)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一3)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4)分科教学

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和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

在进行个别辅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个别辅导,一般是个别进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效地进行指导。个别辅导就是个别指导,而不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而不要搞成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2)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自己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的,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教师。3)在个别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4)平等地对待学生。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①分类:1)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2)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②现场教学的作用(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3)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4)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一对班级授课的完善与发展:巴塔维亚制、曼海姆制和冈不里治制、圣巴巴拉制和生活学校,二对班级制的否定和抛弃

1文纳特卡制2设计教学3开放教学

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目的要明确(2)准备要充分(3)重视现场指导(4)及时总结。

5、教学组织形式的制约因素:㈠客观因素:1)社会的变迁2)学校的教学设施3)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性质4)师生的特点(师生的数量、学生的差异)㈡主观因素:1)人们对于教学过程的理论认识2)人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3)教育者的已有经验和教育视野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1)重视发展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3)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科学化4)自评与他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5/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

1、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学绩测验

2、学生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又称为自然主义评价,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法)1)观察,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外部行为表现的观测,能够反映学生的能力、技能、习惯、情感、态度创造能力、方法水平等方面的特征2)表现性测验评价他的形式有1口头测验2论辩3短文题考试4写作测验5实验技能考核3)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成果型记录袋、过程型记录袋和评估型记录袋 第十二章: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性2)规范性3)整体性4)灵活性5)发展性原则

2、制定课堂规则的依据1)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2)社会及家长的期望3)学生对课堂规则的认识规律和态度4)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熟水平5)学科特点

3、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

4、制定课堂规则的要求1)课堂规则的要求要科学合理(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2)课堂规则的内容要规范明确3)课堂规则的数量要少而精4)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要有学生参与5)课堂规则的表述应以积极的语言为主6)课堂规则的执行要公平公正

5、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一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时间损耗 要做好以下:1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2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3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二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三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五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6、课堂问题行为:这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美国威克曼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我国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还有的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攻击型)和内向性问题行为(退缩型)

8、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实施预防性管理,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第十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是指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指导性、统整性、操作性、可控性、创造性

3、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分析学生情况3)制定教学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㈠备课(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㈡上课(中心环节):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教学效果好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延续)㈣课外辅导(必要补充和必要环节)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重要环节)

5、教学设计的模式:㈠系统分析模式㈡过程模式㈢目标模式基本程序: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杜威经验中心 儿童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1问题的感觉。2问题的界定;3问题解决的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在博比特看来,课程目标指的是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的,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成的内在要求。

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怎么样、个性展示得怎么样是相一致的。

5、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与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观念、教学经验、个性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为达到预期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系列的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

6、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7、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的产物,它主张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把教学现象与教学活动看做由各因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大系统,教师水平、学生状况、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都处在系统联系之中,并与外部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形式,也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简答题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提出的要求和人的自身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同时,由于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成分是学科知识。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社会及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学各环节,如上课、作业、考试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以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3、课程和教学管理的意义

答:

1、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课程与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与教学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与教学的教学质量

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答: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2、为了达到这些教育目标所能提供的教育经验是什么?

3、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被得以实现?

5、影响学校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是影响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重要因素,落后的教育观念可谓阻挡学校课程规划实施的认知根源。

二、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规划的实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意。

三、学校课程的领导:对课程规划提出“美好的愿景”并对变革参与者的情意与行为进行持续关注给予以合适“干预”。

四、学校政策:着重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政策,对学校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教学过程的动力

答:教学过程的动力就是从教学中产生的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内部动力是教学过程的内部矛盾,是指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爱好等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外部动力即教学的外部矛盾,指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和期望与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7、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答:课程与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完成的。研究目的的确立,方法的抉择体现其研究的实践性特征。研究主体的形成,研究结果的表达体现其教师主体性的特征。

8、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减轻学生记忆负担,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加强情意教学,培养高尚情操

9、在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如何实现人本化管理

答: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1、管理要依靠人,依靠学校师生员工;

2、管理中要尊重人;

3、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二.创新人本管理制度:给教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样做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变革管理方式:强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人格,顺应环境,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人性化管理

4、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局限性:

1、学生的个性、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缺乏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教学过程的性质和特点

答: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从学生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认知过程而且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

三、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值得哦学习的过程、是以个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四、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双向和多边交流的过程。

6、怎样进行日常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改进和完善

答:

一、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素养

二、日常课程和教学改革中的“教育性”与“教学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教学性是教学论研究的主要问题域,教育性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领域。而且教学具有教育性,也是实现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日常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建”与“发展”问题:发展是对原有事物进行质和量的提升与扩充;重建是在对原有事物特质彻底否定的前提下创生新的质和量。重建和发展二者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前进的。

第三篇:水处理综合实验报告0123

水处理综合性实验

班级:

姓名:周琪

小组成员:组长:王伟华TEL :***日期:

测定混凝剂

FeSO4处理水产废水最佳pH

一:摘要水产废水含有大量的胶体和微小的悬浮物,本次实验通过混凝剂硫

酸亚铁处理这些物质,利用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卷捕作用,可以达到澄清水质的效果。

关键字:水产废水、混凝剂、硫酸亚铁

二:前言

混凝剂硫酸亚铁投入在偏碱性的污水中将发生水解反应,产生亚铁离

子和氢离子。若水中的碱度不够,将会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造成污水处理的效果不明显。若水中的碱度适宜,产生的亚铁离子将会减弱胶体的总电势,在布朗运动作用下,胶体将会发生凝聚作用而沉淀。另一方面在水解产生的氢氧化亚铁的吸附架桥作用下,微小的悬浮颗粒物将得到去除。通过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调节,将第一批六组水样pH分别调至7.5,8.0,8.5,9.0,9.5,10.0,10.5,后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经过混合和反应之后。第二批视第一批的效果,若效果好不用做,效果差则做第二批实验。以前后变化的浊度为纵坐标,pH为横坐标画图,求出最佳pH值。文献资料:水产废水的危害:a.水产废水流入河流、湖泊等会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b.水产废水的浊度高,流入水体中会影响自然水体的澄清度,间接的影响水体中的藻类的光合作用,降低水体含氧量。

c.水产废水的化学需氧量高,流入自然水体中在特定条件下会降低自然水体的含氧量,释放有害气体,危及水体中的生物生存。

三 实验仪器及药品

1)实验仪器:

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一台、250ml烧杯六个、洗耳球一个、玻璃棒一根、100ml量筒、胶头滴管、浊度仪、pH计、温度计、小烧杯两个。2)药品及配制方法:

200ml 0.1mol/l的盐酸,移液管准确移取1.71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加蒸馏水配成200ml。

200ml 0.1mol/l的氢氧化钠,用天平准确称取0.8g的氢氧化钠,加蒸馏水水配成200ml。

35mg/l的硫酸亚铁,用天平准确称取7mg的硫酸亚铁,加蒸馏水200ml溶解配成溶液。

0.05M邻苯二甲酸氢钾、0.025M磷酸二氢钾、0.025M磷酸氢二钠、0.01M十水硼酸钠、蒸馏水。

四 实验方案:1)采取水样及运输

a.所需设备:自制采水器,1.5L矿泉水瓶2个,500ml矿泉水瓶1个。b.采样点布设:在水产养殖区的进水区、岸边区、浅水区、出水区的水面下0.5米处设置各一个采样点。

c.采取方法:在每个采样点用采水器采取水面下0.5米处的水质500ml,混合装入矿泉水瓶。

d.运输:由采水人员步行带回实验室。

2)设计说明:由于实验是确定混凝剂硫酸亚铁处理水产废水的最佳pH值,为单因素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变量为pH,不变量为混凝剂的投加量、及有

关水质的因素。查资料可知硫酸亚铁的适合pH值在8.1至10之间。在其之间取六个实验点分别为7.5,8.0,9.0,9.5,10,10.5.通过实验,测定实验前后水样的浊度变化,以水样的pH为横坐标,浊度变化量为纵坐标,画出相关曲线,确定最佳值。3)实验步骤

A.取200ml水样于250ml的烧杯中,投加1ml的硫酸亚铁,往后每增加1ml的量,直至出现絮状物。记下已投加的量。接下来的实验最佳投加量以其的1.5倍进行投加。

a.向六个1000ml的烧杯中加入250ml的水样,用浊度仪分别测其浊度,用温度计分别测其温度,用pH计、盐酸、氢氧化钠分别准确调至7.0,8.2,8.5,8.8,9.5,10,计入数据。

b.同时向六个烧杯中加入混凝剂硫酸亚铁,同时快速200r/min搅拌30秒,中速130r/min搅拌5分钟,慢速70r/min搅拌10分钟。

C.搅拌结束后静置15分钟,后用注射器取其上层清液130ml,用于测其浊度。

d.以每号烧杯中的溶液变化的浊度为纵坐标,其pH值为横坐标,画图。找出最佳pH值。

e.观察图表,最佳值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则在次佳值周围取六个实验点,调至pH值,其他测试步骤同上。

五 实验结果与分析

a.试验前

b.实验过程中

c.实验分析:在探索阶段,配制的硫酸亚铁的浓度为10g/l,实验的最小投加量为4ml,最佳投加量为6ml.向调至的pH的水样中加入相同量的混凝剂后,发现pH大于11的水样呈黄棕色,具体原因是由于水样的碱性太强,加上水样中的氧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其溶液的颜色是黄棕色。不同的pH的混凝剂的处理效果是不一样的,含有的碱度不一样,亚铁离子的水解程度不一样,导致处理效果不同,具体体现在水浊度相异。本次试验的最佳pH为11.4。

六 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可得最佳pH值为11.4。

(2)用混凝剂硫酸亚铁10g/l处理学院旁的水产废水的最小投加量为4ml.最佳投加量为6ml。七 参考文献

(1)伊奇德、王利平、王琼,环境工程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R.A.科比特主编,环境工程标准手册,科学出版社;

(3)崔玉川、刘振江、张绍怡等编,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八 实验小结

本次设计性实验仍然是6人小组的团队实验,有了前面设计性实验的经验,此次实验过程比较顺利,中间也没有出现过多的或是大的失误。实验前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整理需要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随后编写了正式的实验方案。通过老师的批准后我们计划星期四上午做实验。

实验前,我们将人员分为了俩组,王伟华、我、鄢海正三人前往学校旁边预设的采样点采集水样,其余三人去实验室配置所需的试剂。由于分工明确,实验的准备工作进行得相当的快捷,在共同的合作下,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当然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ph的调试,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最后通过老师详细的讲解我们掌握了ph计的使用方法;还有就是在搅拌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矾花形成的过程和现象并没有得到准确的观察。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测试6号水样浊度的时候,所得结果与预定的相差较大,通过分析实验的过程,我们分析了误差的原因,并重新配置了6号水样,当然实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通过这次实验,我了解了混凝剂的处理废水的原理,掌握了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也明白在实验中团队合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让我们学到的知识通过实验得以施展。

第四篇:水处理工程典型工艺

图2-1 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流程(见李亚峰,P11,图2-2)

图2-2链条式机械格栅

图2-3移动式伸缩臂机械格栅

图2-4 钢丝绳牵引三索式差动卷筒机械格栅

图2-5 多斗式平流式沉砂池构造图

图2-6 曝气沉砂池剖面图

图2-7多尔沉沙池(见李亚峰,P21,图2-12)

图2-8圆形涡流式沉砂池水砂分离流线图(见李亚峰,P20,图2-9下部),图2-9钟式沉砂池(见李亚峰,P20,图2-10)

图2-10佩斯塔沉砂池

图2-11平流式水力旋流沉砂池构造图

图2-12为带行车式刮泥机的平流式沉淀池

图2-13进出水装置及锯齿溢流堰图

图2-14多斗排泥平流式沉淀池

图2-15带链条式刮泥机的平流式沉淀池图

2-16静水压力法排泥

2-17竖流式沉淀池构造图 图

图2-18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见李亚峰P24,图2-16)

图2-19周边进水中心出水辐流式沉淀池(见李亚峰P24,图2-17)

图2-20周边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见李亚峰P25,图2-18)

图2-21平移推流式

图2-22旋转推流式

图2-23曝气池廊道

图2-24采用回转式布水器的普通生物滤池

图2-25 高负荷生物滤池构造图

图2-26 塔式生物滤池构造图

图2-27生物转盘构造

图2-28 接触氧化池构造图

图2-29为间歇式重力浓缩池构造图。(见李亚峰P62,图3-1)

图2-30辐射式连续重力浓缩池(见李亚峰P63,图3-2)

图2-31 竖流式污泥浓缩池

图2-32 矩形气浮浓缩池(见李亚峰P64,图3-5(b))

图2-33 圆形气浮浓缩池(见李亚峰P64,图3-5(a))

图2-34 圆形消化池

图2-35 蛋形消化池

图2-36 消化池的进泥与排泥方式

图2-37 污泥干化床

图2-38 带式压滤机脱水工艺流程

图2-39压榨辊轴P型带式压滤机

图2-40压榨辊轴S型带式压滤机

图2-41 卧式螺旋卸料离心脱水机

图2-42 板框压滤机滤板、滤框和滤布组合图

图2-43 AB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2-44 A1/O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2-45 A2/O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2-46 A2/O法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图2-47 典型SBR反应器运行模式

图2-48 ICEAS反应池操作过程(见周金全P56图1-37)

图2-49 CAST反应池的运行工序(见见周金全P56图1-38)

图2-50 CASS反应池的运行工序(见李亚峰P41图2-37

图2-51 DAT-IAT工艺流程(见李亚峰P42图2-38)

图2-52 MSBR常规工艺流程图

图2-53 韩国incheon国际机场的MSBR工艺的平面布置及运行过程

图2-54 UNITANK工艺的运行过程(见李亚峰P42图2-39)

图2-55是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周金全P46图1-22)

图2-56 普通Carrousel氧化沟系统

图2-57 卡罗塞尔2000氧化沟工艺

图2-58 卡罗塞尔3000氧化沟系统

图2-59 Orbal氧化沟系统

图2-60 D型氧化沟

图2-61 T型氧化沟

图2-62 DE型氧化沟的工艺流程(见李亚峰P45图2-46)

图2-63 VR型氧化沟系统

图2-64 侧渠式氧化沟

图2-65 BMTS型氧化沟

图2-66 船型氧化沟

图2-67 转刷曝气型氧化沟(见周金全P48图1-25)

法A段曝气池构造示意图

图2-69 AB法B段曝气池构造示意图

2-70 A1/O法构筑物示意图

图2-71 A2/O法构筑物示意图

图2-72 A2/O法构筑物示意图

图2-73 ICEAS反应器构造图

图2-74 CASS反应器构造图

图2-75 BZQ-W型球冠形膜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69图2-72)

图2-76 盘式橡胶膜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69图2-73)

图2-77 STEDCO200型橡胶膜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0图2-75)

图2-78 STEDCO300型橡胶膜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0图2-74)

图2-79 高密度聚乙烯复盘型(φ178×8)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1图2-76)

图2-80 高密度聚乙烯复盘型(φ180×8)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1图2-77)

图2-81 GY.ZZ型钟罩形刚玉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1图2-78)

图2-82 BG-I型圆拱形刚玉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1图2-79)

图2-83 GY.Q型球形刚玉微孔曝气器(见周金全P171图2-80)

图2-84 射流曝气系统

图2-85 固定管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4图2-101)

图2-86注气式柔性管滗水器(见周金全P185图2-102)

图2-87钢索式柔性管滗水器(见周金全P185图2-103)

图2-88 手动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6图2-104)

图2-89 双吊点螺旋杆传动套管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6图2-105)

图2-90 旋转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7图2-106)

图2-91肘节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7图2-107)

图2-92 泵吸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8图2-108)

图2-93 堰门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8图2-109)

图2-94 门控式柔性管滗水器(见周金全P188图2-110)

图2-95 螺杆传动旋转式滗水器(见周金全P189图2-111)

图2-96 SM型潜水搅拌机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见周金全P146图2-50)

图2-97 几种转刷曝气机

图2-98 曝气转盘

图2-99 PE172、PE193型泵型曝气机外形(见周金全P173图2-84)

图2-100 BE型泵型叶轮表面曝气机外形(见周金全P174图2-88)

图2-101 DY型倒伞形叶轮表面曝气机外形(见周金全P175图2-89)

图2-102 FT型浮筒式也叶轮表面曝气机外形(见周金全P175图2-90)

图2-103 自吸螺旋曝气机

图2-104射流曝气机

图2-105导管曝气机

第五篇:工业水处理工程

工业水处理工程

工业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业水处理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依托于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是集科研、生产、经营、工程设计、服务于一体的全国唯一的致力于工业水处理技术研究、药剂产业化和技术应用工程化的国家行业中心。该中心具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团队。

中心自94年组建以来,共完成科研技术开发及工程化、工业化项目98项,技术推广应用厂家为500多家,形成国内外专利12项,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研究开发的天舒牌《TS系列水处理药剂及应用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推广二等奖,并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经贸委列为“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生产的水处理产品包括清洗剂、预膜剂、消泡剂、阻垢剂、阻垢分散剂、缓蚀剂、缓蚀阻垢剂、杀菌灭藻剂、絮凝剂、助凝剂、锅炉用水处理药剂、油田专用化学品、膜用化学品等十几大类百余种产品及其集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化学品配方技术和配套的智能化多功能检测自动加药设备。广泛应用于化肥、化工、炼油、石油化工、钢铁、电力、制药、造纸、中央空调等领域的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工业废水、油田水处理、膜处理、污水回用工程。产品和技术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出口到美国、泰国、阿尔巴尼亚、苏丹、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及台湾地区。

目前中心水处理药剂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其中于2002年建成的“1.5万吨/年新型工业水处理药剂系列产品”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工程示范装置,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过程自控技术均为国内领先。

中心于2000年通过英国BSI公司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下载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处理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材料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 气硬性胶凝材料 一.名词解释: 气硬性与水硬性胶凝材料、石灰的熟化、陈伏、过火石灰、钙质生石灰、镁质生石灰 二.填空题: 1.石膏板不能用作外墙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13-14-2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复习资料 一、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 )指导和( )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

    第六章 课程复习资料

    第六章 课程 名词解释: 1、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 的课程,即各级各......

    公文课程复习资料

    公文课程复习资料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特征:政治性、权威性、规......

    佛山水处理工程实习报告

    佛山水处理工程实习报告 佛山水处理工程实习报告 佛山水处理工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意义 课程实习是深入了解一门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

    水处理工程复习提纲-2014年7月

    《水处理工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给水处理概论 1. 饮用水中的杂质包括哪些。 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四类指标以及主要水质指标浊度和余氯;3. 水处理方法的确......

    《政治学》综合复习资料2017

    《政治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利益 3.政治权力 4.政治统治 5.单一制 6.政治社会化 7.政治权利 8.政治管理 9.政治参与 10.政治家 11.国家结构形式 12.压力集团 13.法治......

    综合实践复习资料大全

    综合实践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一、为什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