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时间:2019-05-13 20: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第一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

吴蕾,刘杨,张欣

摘要: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贴吧、BBS等交互平台越来越被广泛运用,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受众的“主力军”。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论证,笔者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媒体及网络舆情自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不到位以及高校大学生自律性较差等。基于以上问题及原因,结合“治理”的多中心管理理念,笔者提出了以网络文化建设为中心,政府、学校、第三方、受众共同参与的多维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网络舆情 多中心治理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网络发展还根据自身情况引用了相应的自媒体平日新月异。各种承载言论与思想的网络载台,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青梅”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We 软件(QM)和“数字石大”系统。Media)不断更新,出现了如Q zone、人

2、高校网络舆情 人、网络博客、播客、微博等各种新型媒曾润喜(2009)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体。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从传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统的“论坛”逐渐转移到各种新型网络媒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1体中来,从而进一步成为自媒体发展中不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本文认为高校网可忽视的力量。在“自媒体”逐渐发展并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由于互联网传播的各成为高校主流传播网络媒体的趋势下,大种事件的刺激而对该事件产生的言论、认学生利用“自媒体”网络发表言论、表达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意愿的情况日益增多,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

一、相关名词的界定

1、高校自媒体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最早对自媒体(We Media)作了权威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个性分享的网络平台,其以数字科技为支撑、主体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因此传播方式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高校自媒体,即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中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可以直接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BBS、校园贴吧、论坛等;另一类是学校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如微博、人人等。此外,中国各高校

舆情管理现状

自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使用的主流媒体,大部分高校已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校园自媒体平台来满足师生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如探讨时事热点、评论校园生活、分享心得体会,甚至发泄不良情绪等。同时,它也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如主体的特殊性、内容的复杂性、行为的非理性、传播的迅速性、影响的广泛性等。高校网络舆情有着双重影响力,一方面,网络舆情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契机;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也会不可避免地“渗入”到学生的生活中,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导致言论和思想上的“蝴蝶效应”,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网络舆情涉及的“泄密”问题增多,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上实行“谁建网站谁管理、谁负责”2。高校网络管理者对新闻及言论信息通过筛选和“过滤”进行取舍,把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内容,但对正面导向型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工作尚有欠缺,而且停留在“把关人”层次。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敏感词汇屏蔽、机器或人为删帖、封锁ID账号、实名注册、校园网用户的客户端认证等技术手段,极少部分高校积极采取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并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舆情控制。

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认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转变不成功,存在管理鸿沟

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者出于某些原因将自身定位在“引导者”及“服务者”的角色上,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支撑,因而这种角色定位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此外,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意见分享,高校舆情管理部门与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管理鸿沟”,使得管理者更有可能被看作成一种“控制者”与“把关者”,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陷入了困境之中。

2、舆情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监控、引导、预警、反馈及联动应急机制,在网络舆情的控制和疏导方面存在很大漏洞,使得学校在出现网络舆情紧急情况时会应对不及时、采取措施不恰当。此外,我国的高校舆情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单纯地依靠校方部门进行管理,与校外其他相关网络管理部门缺乏协调。并且,2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68-71.由于国家在立法方面的缺失以及相关网络文件内容模糊性较强、缺乏执行力,基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大。

3、舆情管理手段单一,方式落后

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师生,网络言论随之增多,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随之也凸显出来。但是,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手段却远远滞后于其恶化的速度。其中,机械地屏蔽敏感词汇导致了管理方式过于僵化,人为删帖与操作控制也参杂着过重的主观色彩,严重影响了舆情管理的公平公正性。而近几年校园网络暴力事件、紧急突发案件频发,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的单一与落后性势必给网络舆情的安全管理与危机管理造成很大阻碍,更新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成为学校改善舆情管理现状的迫切要求。

此外,本文还认为,我国各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过于泛化,普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学校对校园贴吧、BBS等可以直接进行管理控制,但是像微博、人人网等这类媒体平台,学校并没有真正的操作控制权,其舆情管理权实际上是由开发该媒体平台的公司所有。如果管理者盲目地将所有的自媒体平台实施管理一体化,这必将产生管理措施缺乏针对性、治标不治本等混乱结果。因此,学校应针对各种自媒体的自身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做到“因体制宜”,真正发挥出各个媒体的独特优势。

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交互性

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总量大、个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舆情主体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获取信息,并将相关观点、言论发表在自媒体上,很快便会引起其他主体的注意和讨论。由于传播速度快,管理层难以对其中非理性的言论进行及时的引导或控制,因此,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此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需借助第三方组织进行管理的自媒体,由于学校层面无法对其舆情进行直接管理,因此很难及时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处理。

鉴于上述原因,很多学者致力于自媒体相关的技术研究,我们发现造成上文提到的问题的技术原因有:第一,方法单一,只能通过过滤敏感词这一方法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同时,敏感词过滤同样存在问题,如插入间隔符便会使得敏感词过滤失效,但却不会影响阅读效果;第二,言论发表形式多元化,例如学生喜欢用图片发表信息,由于技术有限,很难对图片进行过滤,由此可能引起泄密、煽动蛊惑和人身攻击等问题的产生;第三,由于现有技术设备昂贵同时学校资金缺口较大,学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便引起了管理的硬件条件滞后等问题的产生。

2、主观原因

国家层面: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对于社会外界影响较小,产生的问题不够明显等,国家层面对校园网络管理重视并不够。国家的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几乎没有出台过任何相关的互联网监督方面的法律,只有一些简单的准法律文件,管理无法做到有法可依,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二,下发的管理通知不透明且自由裁量权过大,一方面无法使受众明确其行为的法律后果而起到震慑和预警的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通过网警来实施,基层管理者(网警)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度”难以把握,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

高校层面:在管理机制方面,一方面学校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学校舆情管理的重要尚未明显地凸显出来,因而,学校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措施,因此舆情管理主要交由学生自主管理,只有产生恶劣影

响,网警介入的时候学校才会出面解决问题;在学生管理方面,沟通渠道单一,使得管理者(学生管理层)与被管理者(如水民等)之间存在误解,管理者目的在于履行职责、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同时保护好受众,被管理者则认为学校给予学生的言论自由度不高,由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受众层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即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学生数量大,信息量也大,因此高校自媒体上经常发现学生发表的非理性言论,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本身社会阅历不够丰富、考虑问题不够成熟全面,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偏颇,容易发表过激言论;第二,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阶段,性格较冲动,容易受到相关言论的蛊惑蒙骗;第三,部分学生自律性较差,会恶意发表低俗、非理性言论,如恶意中伤等。此外,由于中国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网民对于网络民主、自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学生亦是如此,他们寻求更高的言论自由度,更高的话语权与知情权,这与尚未作出改变的旧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冲突。

四、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由奥斯特罗姆

3提出,其核心是,在私有化和国有化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并且能有效率的运行。这意味着政府、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与任务。在多中心治理理论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主体,而只是其中之一,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我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构建起一个以高校管理为核心、国家立法为保障、受众参与为基础、第三方支持为辅助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如

3美国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共同创建了多中心理论 图1-1)。通过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建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4,特别是“学习型”网络文化,引导舆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广大师生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上,交流观点、共享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图1-1

1、国家层面

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判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政府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合理要求,如扩大言论自由度等。但是,相对地,政府要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且有能力做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国家立法,对需要网络立法且尚未立法的方面及时立法,对不合理或者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删除,对于法律中模糊的规定进行明确地定义或规范,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

第二,执法部门(如公安局等)、监管部门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运用行政命令、行政强制等手段,一方面,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对相关的运营商进行处罚或警告,双管齐下,切实维护好网络秩序。

2、学校层面

进行角色转变,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实现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的转变。高校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要发挥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从行动上为

4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师生提供更多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第一,政府的服务理念启示我们,伴随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公民会更加主动的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寻求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进行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同样,高校大学生也在日益追求网络民主权利,因此,在进行网络管理时,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重要作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网络参与方式,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和表达意见的途径,如建立“学生参议制”、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参政议政等,转变管理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了解学生的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其作为学校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从而实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体制,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各高校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监测、分析、判断、上报、反应机制以及应急联动机制。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判断,及时处理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并且定期进行统计,形成汇总文件进行上报。应急联动机制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迅速启动,将危害降到最低。按照分工,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轮流值班,对特殊网络舆情实行重点监控,并且由学校网络管理者在校园重要媒体上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积极应对危机事件,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效防止谣言的传播。

第三,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采取多样的管理方法。各高校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如有害信息监测和过滤技术手段、网络监控系统等,自主研发或向相关企业购买先进的网络舆情检测系统,以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此外,高校管理者要主动积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情走向,通过设立“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等在学生中间树立舆论权威和典型,对学生的言论观点、思想情绪乃至具体行

为产生良性的影响,提高广大学生的舆情理性意识。同时,利用自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正面舆情的吸引力和受众覆盖范围,降低和弥补负面舆情传播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开设网络教育课程。各高校应该在新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一个学时的网络教育,介绍网络法律和法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使用规范及涉密保密的重要性等知识,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使校园网络健康有序运行。

3、第三方层面

由于各高校科研资金有限且研究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期内研究出适合本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因此,各高校与社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软件公司向各高校出售自媒体软件,其中包括用于网络舆情管理的技术软件,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向东软公司购买了“数字石大”,其中便包含了敏感词过滤这一功能。因此,在纯技术手段方面,软件设计公司要做到合理设计自媒体版块,向学生提供便利服务与参与管理的渠道。

第二,尽管自媒体公司(如腾讯公司等)的受众是广大网民,但是高校大学生仍是其中的“主力军”。因此,这些公司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一方面,通过敏感词过滤,公司发现不当言论后可以屏蔽或删除;另一方面,发布正面信息,公司可以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思想与言论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各主体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做出努力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参与与配合。

第一,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途径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认清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二,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增强政治敏感性,理性看待校园和社会问题,努力成为网络阵地正能量的传播者。第三,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学校网络管理,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献计献策。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作,2009(18):79-82.[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3].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 理,2011(05):68-71.[4].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58-59.[5].何碧如,何坚茹,孙福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6].李媛慧.略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机制构建[J].文学教育,2011(05):108-109.[7].陈均士.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84-87.[8].聂智,曾长秋.论虚拟社会治理中自媒体舆情引导[J].学术论坛,2011(12):190-194.[9].王维佳,王琦.自媒体在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及监测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83-185.4、受众层面

作为网络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在高校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ulticenter govern model of the colleg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we-media environment

Wu lei, Liu yang, Zhang xin(Management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266555)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we-media, interactive platforms, such as micro-blog, tips bar and BBS, are widely used.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network audience.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mean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The reason is mainly that the media an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ve inevitable defects,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changing the managers' role is not in place as well as self-control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be improved.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poly-center management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author proposes a poly-centric model which government, schools,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audience participate together in a 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putting network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Key words: we-media;university network public opinion;poly-centric model of governance

第二篇:中外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比较初探

中外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比较初探

考察了辽宁省高校及美国华盛顿州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引导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中美两国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上的差异,并尝试探索我省高校面对自媒体舆情的路径与对策。

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辽宁高校美国高校高校自媒体舆情主要指大学生针对学校、社会或国家等发生的热点问题,借助于自媒体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并在校园范围内形成师生认知、情感、态度的群体性舆论集合。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对各类事件在自媒体上进行发表意见、交相呼应,并不断扩散转发。正是这样的自媒体的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大学生群体广泛的交流、碰撞、融合,高校自媒体舆情得以实现由单独的个体意见向多数人的集体意识的转化。

一、辽宁省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开展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搭建与完善

目前,辽宁各高校基本上占领了学生自媒体平台的主要阵地,如微信、微博、博客等都有高校主流媒体的进驻。另外,各高校的思政教研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也根据所教授课程及当前的重大国内外事件及时在网络媒体上发声,对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正确引导;各二级学院也根据本学院专业特点,在官方媒体平台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媒体育人队伍建设

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到《标准》中突出地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单独列出,要求高校辅导员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要“有效地掌控网络舆情、利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到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对网络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如何运用、应遵循什么样的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大学生网络自媒体的正确引导,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媒体素养的建设。辅导员必须从“知”上下功夫,去了解当代大学生接触的自媒体平台和软件;在“学”上存积累,主动占领自媒体的制高点,努力成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在“用”上有所突破,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自媒体的技术功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同时也开辟出教育管理的新渠道。

3.提高自媒体舆情监管与引导

目前,辽宁省各高校仅凭借发挥辅导员网络阵地的敏感性,时刻监督学生的网上动态来对省内大学生的自媒体进行关注和引导。同时,辽宁各高校也开辟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面向本校师生推送与宣传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工作与网络问价建设有机结合。

二、美国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自媒体使用的引导现状

1.大学新生的自媒体社交准则

美国高校对校园中的自媒体舆情有着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美国各高校主要以建立自己的“自媒体社交网站准测”来参与自媒体舆情的管理。美国华盛顿州的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学生或学校官方自媒体平台的使用提出了使用准测,并对州内各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管理原则主要为:第一,帮助学生和教师在在自媒体平台交流时保护好自己;第二,帮助教职员工及学生了解个社交媒体产品的特点,并鼓励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并推进机构、组织的目标建设。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使学生第一时间明确该校自媒体平台使用的规则,让学生了解并遵守使用自媒体平台的权利和义务,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同时,也完善了高校“线上线下”的规章制度系统,成为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2.“先入为主”的媒体素养

在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使用自媒体的人员应该是监控、监管自媒体舆情最主要的依靠。尽管自媒体运营商对于在自媒体平台上出现的特殊、敏感以及不雅之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自媒体信息的发布者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约束。美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起步较早,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对受教育者进行了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在学生心目中“媒介素养”就像“人品道德”一样有着先入为主的地位。每一个在自媒体发布信息和言论的大学生都需要对道德伦理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承诺,否则该用户发布的内容将被屏蔽,甚至该账号将被注销。

三、辽宁高校与美国高校自媒体舆情引导比较分析

1.“先堵后疏”与“先疏后堵”

中国高校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开始时,舆情已经在需要被管控的阶段,换而言之就是到了迫不得已需要对舆情进行管理的阶段,这样对于事前的舆情管理就有了一定的滞后性。中国高校总是在舆情发展之后或是预测某种网络舆情即将发生是,应急性的采取一些网络监管与引导措施。而相对于中国,美国的自媒体舆情管理则更倾向于对于自媒体人的教育,不论是预先制定“自媒体社交网站准则和政策”,还是在大学新生的行为指导手册里,几乎都把“不要再社交媒体中发表你不会在其他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作为准则和要求。此外,美国高校制定的自媒体使用准则中还对自媒体人提出要求:如绝对不能冒充他人,不能公开他人隐私,禁止在自媒体上恐吓威胁他人,严禁发送骚扰垃圾信息和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等。由此,先规范好自媒体人的行为,再面对自媒体舆情时则显得迎刃而解了。

2.中美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差异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并不困难,但客观理智地辨别信息,不盲目冲动地传播虚假信息,不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评论煽动,就有赖于个人筛选过滤信息能力的高低了。

中国高校在对学生媒介教育方面稍显被动,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几乎没有关于没有媒体素质养成的相关教育。学生没有获得主动辨别自媒体信息的虚实真假的能力,导致盲目转发,鲁莽评论。这使得在网络舆情发生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在“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19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在小学生中开展了媒体教育,媒介教育的目的,可将受众由一个盲目的消费者训练成为一个成熟、主动和理智的消费者。学生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1)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2)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会辨别新闻、纪录片、喜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3)媒介基本论题分析(如角色定型等在媒介教育中常被讨论的基本问题)这使得美国高校网络舆情发生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媒介素养理智的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并且形成自己的符合主流价值的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状态,如何使得大学生的自媒体言论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节拍,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自媒?w的积极作用和资源优势,在教育主体、教育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使得高校自媒体舆情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常规事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Z].2014.[2]王显芳,牛小游,安利利.论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提升――基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03):157-159.[3]阴卫芝.美国五所高校社交媒体准则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3,(02):57-59.[4]张琦卉.高校自媒体舆情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3.课题名称:沈阳医学院校级课题“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DJ2016004。

第三篇: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

网络舆情:自媒体的“蝴蝶效应”

2014-03-28 10:17 来源: 《网络传播》 作者: 单学刚 郭晶

内容摘要: “网络舆论的引导、应对绝对不能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脱钩。网络舆情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现实问题的存在,如果这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舆论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36%。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播格局,它所具备的即时、互动、大信息量等特点为表达民意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从早年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华南虎”事件到今年的“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故等都在网络上引发广泛的传播和热议。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网络舆情报告,“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舆论事件屡见不鲜。

当前网络舆情特征和趋势

首先,网络舆论的生成发酵机制基本遵循以下规律: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与传统媒体“我发你看”、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不同,网民不再像报纸读者、电台听众和电视台观众那样,只是媒体编辑议程设置下的信息接受者,或者某个议题沉默的参与者,而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老媒体互动而形成的舆论力度最强。网上的声音大多来自民间草根,但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民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而传统媒体权威性强,报道的新闻可信度高,评论具有一定感召力。近年来,网上舆情经常引发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

和评论,特别是得到都市报的积极呼应。新老媒体交互作用,形成舆论沸点,杀伤力很大,更容易给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带来困扰。

其次,现阶段我国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网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速。

舆情表达载体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微博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媒介。与过去BBS、博客占据中国网络舆论主阵地不同,微博在2010年以来的活跃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网络舆论载体,成为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新宠。与西方微博多谈论网友日常起居不同,中国微博强烈关注时事。网友通过“跟从”链接而成的微博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微博对于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维权等领域也有特殊的意义。有网友总结道,如果一则信息在微博上被跟从者过万的知名博友转帖,则有可能在10分钟之内形成全国性的舆论热点,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观点意识分歧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的“两个舆论场”尖锐对峙。以互动为特色的网络社区,属于网民自主发声、信息反向传播的Web2.0形态。Web2.0与Web1.0之间经常形成一种隔阂和反差。在Web2.0意见平台上,网民议政心直口快,地方政府的管理措施经常被质疑和否定。

“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迅猛崛起,“意见领袖”作用更加突出。“新意见阶层”和“公民报道者”的核心就是“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由最初的“隐姓埋名”,到现在越来越多地站到前台,愿意公布自己的姓名,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流与对话,越来越呈现“显性化”的趋势。

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增强,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随着网络的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为背后巨大利益的唆使,网络炒作、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也蔚然成风。

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

今年来,以微博、开心网、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崛起让“自媒体”时代终于来临。特别是伴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社会热点事件不断在这一自媒体中发力,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顾名思义,自媒体强调的是民众自我对于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控制权,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是它的特性与优势。但是,由于缺乏传媒媒体所具有的相对严谨的舆论监督功能,所以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亟待合理和有效的研判与疏导。

蝴蝶效应本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然而在当下,蝴蝶效应很多时候可以用来形容网络舆论在自媒体聚合效应下的“龙卷风”现象。《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指出:“微博推动了信息公开、透明,使藏污纳垢处都射进了新鲜的阳光。微博启蒙了每一个个体意识,也启蒙了他们的公共意识,由此使觉醒的个体都竭诚来维护公共利益。越来越多人在这里完成了公民的洗礼,完成了在彼此关怀、辩证基础上的信息公平与信息彼此公正。这般透明、广泛的公共监督,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以微博为例,一条短则数字的消息或是一张图片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社会反响,且这样的力度在不断加强。“郭美美事件”引起亿万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关注,质疑与指责之声不绝于耳,网络舆论的监督功能再次被放大。可以感知,在传统媒体的视野之外民意表达有了更为高效与畅通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微博等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局限和弱势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怎样避免热点事件的一时虚热?怎样避免后续追踪与深度报道的缺乏?怎样在汹涌甚至理性滞后的网络民意中正确引导舆论?作为自媒体的主导者,网民对信息的分辨与解析是需要引导的,可借力于传统媒体,实现在新形势下的新旧媒体融合,切不可形成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割裂的局面。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特别是社交应用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加剧了信息传播的扩散与渗透,非理性的声音也应运而生,且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制造谣言,混淆视听,这些行为极可能成为关注焦点,进而产生传播加速度,最终形成网络“蝴蝶效应”,使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尽管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但网络的发声者身份构成具有复杂性,在同一事件中网民的立场与观点有差异,且很多时候不能判断未发声者的真实想法,所以网上民意是否真实、全面、客观,还需具体考量。同时,在群体性事件中理性的丧失很可能产生“网络暴力”,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群体性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这点不容小觑。因此,利用网络的即时性特点为群体性事件预警、有效疏导网络民意显得尤为必要。网络群体性事件表面看来突发与偶然,其实背后往往具有种种蛛丝马迹,具有一般事物产生、酝酿和生发的过程。在面对由此产生的网络舆论时,通过积极应对、合理疏导等适应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做法进行公关,很多时候可以化解、减少由此事件带来的损失或灾难。

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在当下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声音在很多时候可以起到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的作用。在很多热点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一句话如同“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应该思考如何在由“意见领袖”引领的舆论场中平衡情绪,避免某些错误或偏激的出现,在网络舆论的疏导过程中化解矛盾、推进事件进程,进而实现社会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

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开始重视网络舆情,但是,现在仍有不少人对网络舆情存有误解。事实上,网络意见多元化、分散化的局面,弱化了有关方面对传统媒介的有效管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人群之间经常出现各种误解、隔阂和相互指责,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中还存在不少尖锐矛盾,如果

没有强有力的引导,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将被逐步侵蚀和涣散,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疏导和应对?在长期的监测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一些概念,如“新意见阶层”、“大众麦克风时代”、黄金四小时媒体、地方论坛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等。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互联网舆情引导最值得推广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网络互动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新媒体,广泛开辟渠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今年6月17日,网友“zhangou2952”在天涯论坛贵州版块贴出《致贵州省长的一封信》,直指贵州公务员招考办事效率低下。四天之后,贵州省省长赵克志给天涯网友zhangou2952回帖:“我代表贵州省政府和公务员招考主管部门,向广大考生表示歉意”。省长的回复迅速引发了网民“围观”,一天之内该帖访问数高达五万人次。

当然,从实践效果看,各地通过网络互动在帮助政府解释政策、改善形象、处理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挥的作用与理想状态相比还远远不够,回应时间不合常规,发帖内容僵化呆板等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网评员的言论只是简单地维护政府部门当下具体工作的立场和观点,还需要较长的“磨合期”去提高相应技能。

其次,提高热点问题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第一时间发声,避免谣言流布。经验告诉我们,往往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越早、越主动,特别是第一时间指出真相,这样解决问题的难度越小。网络舆论之所以能够快速形成并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件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或者一条重要信息被发布上网以后,网民最需要的是看到权威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否则,缺乏权威部门提供的信息,网民就会先入为主,甚至引发猜测,众多网民在同时进行猜测、议论,很容易使信息失真,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导致谣言满天飞,最终被无限放大,形成网络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再次,拓宽舆论监督、网络举报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避免使群众“不明真相”。由于近年来大量贪腐问题经网络举报后得到查处,政府拓宽了网络举报的通道。应该看到网络舆论的发达对我国政治生态的影响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网络管理必须实行“疏堵结合”的方针。党和政府要利用网络的广泛传播性,提高政府公开信息的公信力,广泛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渠道,引导民众对政治的有序参与。

最后,搞好网络“统战”,团结意见领袖。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既需要团结以资本为纽带的“新社会阶层”,也要团结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意见阶层”,发展“网上统一战线”,积极在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而是诤友。要合理地允许诤友批评自己、鼓励他们提出积极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就会使诤友成为朋友,而不是走向反面。“公民报道者”和网络“意见领袖”之所以是诤友,就在于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比如涉及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等大是大非的问题,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从本质上来说,意见领袖们就公共事务、社会问题积极建言,即使具体看法与政府立场有所区别,也要尊重社会的多元化进步,保持理性宽容精神。既要了解和把握这种思想动态,也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实践证明,有序放开、规范意见领袖群体的参政议政空间,党和政府可以有效的掌控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处理公共事件的主导权。特别是在遇到重大公共事件时可以找到对话会谈的对象,在法治范围内有效地把事件处理好。

当然,归根到底,网络舆论的引导、应对绝对不能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脱钩。网络舆情是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现实问题的存在,如果这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

第四篇:定稿、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1(一)探究生成性„„„„„„„„„„„„„„„„„„„„„„„„„„„„„„1

(二)友好互动性„„„„„„„„„„„„„„„„„„„„„„„„„„„„„„2

(三)自主创新性„„„„„„„„„„„„„„„„„„„„„„„„„„„„„„2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2

(一)教师的创造性„„„„„„„„„„„„„„„„„„„„„„„„„„„„„2

(二)知识的整合性„„„„„„„„„„„„„„„„„„„„„„„„„„„„„3

(三)互动的合作性„„„„„„„„„„„„„„„„„„„„„„„„„„„„„3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3(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3(二)网络教学的特点.„„„„„„„„„„„„„„„„„„„„„„„„„„„„4(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5(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5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7(一)抓观念更新.„„„„„„„„„„„„„„„„„„„„„„„„„„„„„„7(二)抓管理队伍„„„„„„„„„„„ „„„„„„„„„„„„„„„„„„„7(三)抓教师队伍提高.„„„„„„„„„„„„„„„„„„„„„„„„„„„„7(四)抓网络环境建设.„„„„„„„„„„„„„„„„„„„„„„„„„„„„8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8

六、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0

学校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探究

黄德玉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一个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所需,教师要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转变观念,投身于网络教学中。

【关键词】:学校 网络 计算机 教育教学

【前言】: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将网络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而这一切,都源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性。

(一)、探究生成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 1 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点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二)、友好互动性

传统教学,师生交流单一,不能更好的体现交流与合作;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互助友好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老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还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三)、自主创新性

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教师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讲”知识,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他可根据网上资源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2 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及其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已的职责。

(二)、知识的整合性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次利用的技术方式方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互动的合作性

这里的合作包括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同学或共学关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教师后学于学生的情况。因而,向学生学习,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者,成为现代教师应具有的非常重要的观念。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自主,自助从事学习活动,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合作。

三、构建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可以这样定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不但可代替传统教育媒介而存在,功能与效率方面也更强,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

2、网络教学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得能覆盖全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因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去进行学习,你同样也可成为他人的老师,因此网络教学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环境。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有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生,学生之间也应4 是自由的,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上的教学内容不仅有本校学科教师编制的CAI课件,而且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真正为培养一代新人发挥效能就必须从课堂主阵地着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为: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网络教学教师角色的定位

网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按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5 途径以达到自身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教师难以达到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寻找有效利用的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有经验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效指导,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如何确定自己在网络教学中的位置尤为重要。

1、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

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个体需要和个体实际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动机,培养健康的兴趣,发展学生认知、判断、选择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2、教师与学生建立开放型的合作关系

计算机网络使课堂全球化,支持地理上分离的学校,研究单位和个体间的合作,对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为公平、开放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更加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自己的学习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各种问题讨论,在这种环境中相互尊重与信任是合作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再存在,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可以自由地探讨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合作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3、教师应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里,学科领域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决定孩子们在学校应该学什么,以一系列新技能为基础来改组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积极规划课程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制定课程的评价方法和手段。

4、教师将成为学生的组织者

学习的进度难度都要由学生个体选择,这就更要求学习者的自觉,这就需要教师去组织、辅导、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系统,形成适合自身方面的学习6 习惯等,以不断激励学生向前,保证某个阶段的基本发展要求达标。

四、学校网络教学的思考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机网络将逐步得到普及,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功能和较多的资金投入,效益是颇受关注的。应该认识到新技术使用效益绝不是技术先进程度和资金投入多少,而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对此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更加重视管理、课堂教学对网络技术的有效利用,在这里,我们多年来摸索得出的主要经验是:抓好三支队伍,管理队伍、专业队伍、教师队伍,采取分层推进,理念先进,注重实践。

(一)抓观念更新

在网络教学引进学校以后,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应付、获取学历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将逐步弱化,付之以实践为中心,以获取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需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选择出那些适合于教学的学习,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同学生的学习吸收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二)抓管理队伍

随着校园的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建立了在校长室的统一协调下,现代教育领导小组、教导处、电教组、课题小组互相协作开展工作,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计算机的病毒防护,以及优秀课件的提供,网上教师、学生资料库的建设,教导处提供课程支持,指导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更好更快达到教学目标服务,避免单纯展示技术。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实践模式。

(三)抓教师队伍提高

网络正常高效运转,必须有一些受到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承担,此项工作的完成将直接到交互网络在教学的使用率。网络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决定于第一线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程度和使用程度。我们主要从请进来培训,鼓励教师使用到有关制度的保证,逐渐形成现代教育技术群体,除学校内培训外,还把有关教师请进 7 来进行计算机媒体教学培训,学校校长、教导处等领导带头参加,培训内容上理念先行,用建构主义武装老师,再在实际操作中重点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和使用网络能力。

(四)抓网络环境建设

网络环境建设是进行网络教学的保证。网络环境建设要考虑到学校实际需要和可能,决不可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讲求实效的策略,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2、实用性:要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最方便实现各种功能。

3、开发性:在设计时采用开发技术、开发结构、开发系统和开放的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外界的信息的构通。

4、灵活性:配置要灵活,基本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和强壮性。

5、发展性:网络规划发展设计既要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又能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6、可靠性:管理维护升级方便,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7、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攻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

8、使用性:保证中文界面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

9、功能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是校长必须要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到他的教育思想之中,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只有校长有了现代信息的观念,才能有建网的需求。

五、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网络教学运用首先要消除教师对多媒体网络的广泛应用会替代自己或降低自己8 的地位和作用的顾虑,要消除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不适应的心理。不能简单地认为引入计算机网络教学,将教师讲述转变成多媒体的演示,师生间的口耳相传改换成网络上的信息交互,教学质量就可能大有提高,也不能因为传统方法已经过千锤百炼,而拒绝网络教学,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2、学生适应问题

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师生间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毕竟容量较小,注意力容易集中,也便于控制,而网络媒体中大量信息在课堂上的出现,学生对媒体的使用,注意力的分配、转移、持久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也值得广大师生积极研究和认真探索。

3、软件问题

目前各种软件较多,但网络软件较少,软件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硬件,作为教师要精心挑选,要考虑到教学软件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相互关系,在排选软件时要特别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适合师生的需要。

六、结束语

网络教学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然而现代教学媒体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媒体,具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和传统两类媒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很难互相代替,没有哪一类媒体能保证教学目的的绝对实现,只有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媒体,才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 嘉格伦《网络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3]《教育技术研究》2001年第二期 [4] 陆宏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1期 [5] 龚道敏 《基于网络教室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第五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1]。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网络传播的全时性、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

下载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财务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中......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5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同样对语文教学也有着很大改变。当前,网络多媒体技术逐步走......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浅析(小编推荐)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浅析 [提 要] 所属立项课题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用建构主义理论、发展教学理论、主体教育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精选5篇)

    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鹰潭市田家炳中学 刘施荣 在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突破,使得我们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网络舆论信息的产生体量、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舆情管......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最终定稿)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及治理路径 摘要:文章探讨了新媒体网络舆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在深入剖析案例基础上,使用博弈论模型验证了二者关系。国家对网......

    食品安全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处置探究

    食品安全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处置探究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由食品安全事件引发的,由网络媒体、网民等主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转载和评论,并在民众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