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20:2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

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

由于行业特点、政策衔接、人员素质等多种原因,税务稽查人员在对大型建安企业税收检查中,存在较多执法风险。

一、稽查管辖权与企业经营特点的不适应所形成的执法风险

当前稽查管辖权限以行政级别和区域划分为主。大型建安企业提供劳务和建造产品跨区域,具有经营分布点多面广的行业特点。这种稽查管辖结构与大型建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矛盾,在对大型建安企业检查有所限制,具体表现为:具体税务机关受检查权限、检查力量和检查时限等因素影响,很难对企业存在的纳税问题查深、查透、查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的公告(2012年第57号)规定,汇总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预缴税款和汇算清缴应缴应退税款以及查补的所得税款(包括滞纳金、罚款)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或退库;50%由总机构分摊缴纳,其中25%就地办理缴库或退库,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或退库。

检查实践中,一是对外地分支机构稽查权限不足。如果检查的施工企业总机构在外地,分支机构在本地的纳税人,必然涉及总分支机构计算分配企业所得税、费用调整等税收事项。如果在总公司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按照总局公告2012年第57号规定,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查实项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统一计算查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项目所在地检查组无权检查总公司有关账务处理和纳税调整情况。二是对本地企业进行全面稽查的力量不足。总公司在我市本地的建安企业,下设若干家子公司和分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涉及企业所得税有在项目所在地独立纳税的子公司;也有就地预缴、汇总缴纳的分公司。目前,每个检查组只有2-3人,各检查组均有检查户数和检查任务的考核指标,检查力量的配置达不到完整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要求。三是稽查工作超时限的影响。《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60日的案件检查时限,在没有充足证据、明显线索和充分把握的情况下,稽查人员一般不愿申请延期检查,打“持久战”。以上原因造成实际检查面较窄,总公司在本地的大型建安企业一般侧重检查总公司,并抽取本地的若干家分公司核实情况;外地到本地施工的建安企业则只查分支机构的账簿。容易产生稽查执法的疏漏,无法做到查全、查深、查透。

二、“以票控税”与“查账征收”的不匹配所形成的执法风险

对于大型建安企业的税务管理,尤其是分支机构的管理,全国大部分区域采取“以票控税”。这种传统的征管方式对于组织税收收入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也为稽查执法带来了一定风险。

一是营业税计征时间滞后。营业税征管上实行开票缴税,未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确认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建筑企业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因而,建筑企业在缴纳营业税上普遍存在滞纳问题;二是与企业所得税计征方式规定不符。现行税法规定,汇总纳税企业不得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部分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代开建筑业发票时,未严格执行总局公告2012年第57号规定,按照开票金额核定比例扣缴企业所得税,与总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发生冲突;三是计征个人所得税不准确。部分税务机关为了增加税源,扣缴企业所得税的同时还按照开票金额的一定比例扣缴个人所得税,与税法冲突。当检查人员按照企业账簿实际计算应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时,对于开票时已代扣的个人所得税无法准确分解抵减,造成检查人员无法准确计算应补扣的个人所得税;四是容易形成印花税滞纳。按照开票金额核定扣缴印花税,也和核实征收印花税征收方式发生冲突,同时形成税款滞纳;五是可能形成税款重复抵顶。开票核定扣缴的所得税税款金额如大于总机构汇算清缴税款金额涉及退库无法办理,一般抵顶下年税款。但稽查检查如发现总机构汇缴少缴企业所得税,也应抵顶开票扣缴的企业所得税,有可能造成稽查、管理重复抵顶。

三“取证难”造成稽查执法风险

“取证难”是税务稽查不论检查哪个行业都要面临的共性问题,但在建安企业检查中尤为突出,而且可能涉及税款金额较大。

近几年,对房地产企业检查也是重点,账面经常发现大宗材料自行采购,涉及多家建筑商,2014年我们仅对一家房地产延伸检查多家施工企业的“甲供材”后,发现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300多万元。如果没有线索,在检查建安企业时,没有确凿证据,被查单位一般不会配合提供材料收发的第一手资料,很难取证施工单位的大宗材料的入库、领用情况,很难确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这就需要大量外调取证,一家建安企业涉及多家房地产。再如建安企业为承揽工程配合房地产企业虚开建安发票的取证,不但涉及发票行为罚,也影响房地产企业的建安成本,但证据很难取得;汇总缴纳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如果不能取证,很难确定就地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是否足额。

四、检查人员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引发的稽查执法风险 检查大型建安企业,一般不存在检查假账的税务风险,但仍然存在着人为因素的执法风险。一是企业财税人员业务素质不均衡。大型建安企业点多面广,企业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适应经营发展要求,有的只是总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税务管理岗位,各个施工地点更谈不上配置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相关的税务管理工作一般都由各项目部经理或分公司财务人员兼任,他们面对我国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不断变化,缺乏涉税辅导及税法后续教育,对税法的理解、认同、把握有一定的偏差,造成项目所在地未足额缴纳税款问题;二是税务稽查人员业务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随时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一部分税务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根本原因在于税务稽查干部自我学习动力不足,工作能力越来越满足工作需要。再加上检查面的局限,税务稽查的力量限制,实际上隐藏着很大的执法风险。

五、规避建安企业税务稽查风险的建议

为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在严厉打击偷漏税的基础上,规避税务稽查部门的执法风险,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剖析作用。抽调稽查骨干成立专案组,选取一到两家大型建安企业,保证检查时间,全面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深入细致开展检查,总结行业特点、共性问题,加大外调取证,在行业练兵的同时,提高稽查威慑力,规范全行业税收秩序。

(二)提升对大型建安企业的稽查层级。对于跨区域经营的大型建安企业,最好能由总局或省局稽查局组织联合检查,抽取重点大型建安企业,总分机构同时检查,统一检查标准,统一政策把握,统一检查时间,及时共享检查结果,既能保证检查质量和检查范围,也避免总、分机构的重复税务检查。

(三)进一步优化征管模式。税务管理机关强化法制意识,弱化任务意识。严格落实总局的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杜绝开票扣过头税,避免形成“以票控税”的恶性循环。

(四)加大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一是税务干部不仅需要深刻理解税收法规,熟悉建安企业财务、会计处理,还要熟悉建安企业业务以及整体经营状况。二是加强企业纳税辅导。税务机关要及时将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辅导,提高纳税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同时规范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结转,正确申报缴纳所得税,帮助企业财会人员提高鉴别发票真假的能力。

(五)加强信息沟通,堵塞税收漏洞。一是税务机关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与规划、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监理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全面掌握建筑安装企业承包的工程项目情况、工程施工进度情况等等。二是加强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国地税之间、征管查之间、各地税务机关之间,密切协作,利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建立内、外部信息管理系统,借助金税工程及其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有效的确保各税务机关及各部门的沟通和反馈,构建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

第二篇:浅谈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谈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现状分析及对策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税收法律、法规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税收稽查职能是维护税法刚性、协调经济发展、保证税收秩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有效武器,达到以查促收、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的目的。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执法权的监督日益严格,加之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越来越繁重复杂的任务和形势,稽查执法风险日益凸显。当稽查机关和稽查人员做出的稽查处理意见失当,或执法过程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必将承担相应的风险。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查处税收执法风险事故案件,而很少涉及税收执法风险的安全防范。其实,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也是安全发展的题中之义。虽然稽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自觉做好抵御、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各项工作,将风险控制或减少到最小。

一、税务稽查系统执法风险现状及成因

(一)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现状分析把税务稽查执法环境中的所有风险看作一个整体的网状风险体,可以总体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

外部风险:其主要的风险点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执法程序以及执行税收实体法所引起的风险。行使自由裁量权问题是直接诱因,程序性问题是关键,实体性问题是本质。

第一行使自由裁量权问题。在税务稽查执法行为中,自由裁量权有效增强了税务稽查执法的灵活性,但同时存在着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如: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同种案情异种定性、相似情节差别对待等等显失公正的现象。目前全国、全疆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税务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内地部分省份以规范性文件对此进行了明确,但规范性文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值得商榷。

第二程序违法问题。税务稽查执法行为在程序方面违法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程序的顺序性和期间性两个方面的问题。

1.程序的顺序性问题。各个程序环节之间是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的。然而,在税务稽查执法中,部分税务稽查部门及其人员忽略一些必要的程序性环节,到程序基本结束后再进行补充,这实际上是颠倒了程序环节的顺序,成为程序顺序违法的典型案例之一。

2.程序的期间性问题。在税务稽查执法中,税务稽查人员一般都重点关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的期间性规定,但对税务稽查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期间性规定却不够重视,容易引起执法风险。

第三实体违法问题。实体性问题涉及到税务稽查执法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被查对象的涉税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处理处罚决定及法律依据等等。实体性问题较程序性问题导致的执法风险程度要高,不利后果更严重,它往往决定着复议、诉讼案件的结果,进而决定着稽查执法的风险程度。内部风险:

1.选案环节的执法风险。一是违背稽查对象选定的原则和程序,不根据检查准入制的要求确定检查对象。二是举报中心人员或其他办案人员,不遵循保密原则,泄露举报内容,致使检查人员无法正常开展检查,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并造成税款无法追征入库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是徇私舞弊或工作不负责任,对举报材料不登记或不按规定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四是选案不准确,特别是我局通过去年开展的假发票检查,所选定的许多假发票案件通过检查后却是真发票,既浪费人力、物力、时间,还影响选案准确率,在内部执法责任考核中也会有很大的风险。

2.实施环节的执法风险。具体表现在为:(1)稽查实施环节:授意检查人员,重案轻查或隐瞒违法真相;指定查处案件,压案不查;不出示检查证件造成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调帐检查、查询银行账户、储蓄存款不符规定、发现问题不作记录,放税;发现被查方转移资产,不提请采取措施防止税源流失,造成追补税款执行难;收受贿赂,接受请吃、礼金礼品、有价证券、娱乐消费或其他利益,报支私人费用。(2)稽查报告制作环节:销毁或者隐藏检查底稿,减小查补税款;避重就轻或者避轻就重反映违法情节,造成行政处罚不公正或处罚违法;多计算或者少计算应纳税款,造成移送司法环节违法。

3.审理环节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为:

(1)在案件审理环节:授意审理人员违法税收政策有税不审或降低违法情节处理;审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不当(含适用法律、法规、税款计算等)、延时审理、不符程序、处罚不当、造成国家税收利益流失或侵害纳税人合法利益或造成行政复议撤销、行政诉讼败诉。

(2)在税务文书制作环节:擅自改变审理结论;缺失程序性文书。在税务文书移交环节,移交不及时,造成被查对象税款不能有效执行,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逾期不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机关违反本规定,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不移送,或者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的。

4.执行环节的风险。授意执行人员:一是不作为或不有效作为,造成应补税款、罚款无法执行到位。二是不依法移送司法部门税务稽查案件;在税务处理决定、税务处罚决文书送达环节,未及时送达税务文书,或送达文书方式错误,造成税务处理决定、处罚决定执行不落实。三是不依法采取执行措施,造成追补税款、罚款流失;四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违法,程序错误,发生行政赔偿。

5.举报环节的风险。在选案时,对举报案源授意不批准查办,泄密;举报中心人员,对举报涉税案件在受理环节,受理信件、电话、上门或其他方式举报时,对举报事项不作记录或记录不完整,影响案件查处;在转办环节,不及时转交有关部门或单位查处,丧失检查时效;在反馈环节,查处结果不及时按规定反馈举报人,或反馈意见不当,造成举报人重复举报或工作投诉;在保密期间,未经组织程序,向被举报人、特定关系人或社会透露举报信息。举报中心人员或其他办案人员,不遵循保密原则,擅自泄露举报内容,致使检查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税务稽查。对工作不负责任、擅自隐藏举报材料或不按规定进行处理,造成纳税人不交或少交税款的。

二、税务稽查系统税收执法风险保障机制运行几点建议

(一)制度化是风险保障机制运行的基础

一是完善税务稽查法制建设。国家应及时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程序法》。这两部法律的建议制定虽说是老生常谈了,但对建立健全法制国家、法制税收有着重要意义。在立法技术上,将《税收基本法》定位为一部关于税收方面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法律。而《税收程序法》对有效防控税务稽查执法程序违法、自由裁量显失公正等问题,也可以制定并解决。

二是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大税务稽查软件开发和应用力度,提升计算机稽查的应用能力,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会计系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稽查程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获取稽查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料,使稽查人员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般性检查,提高稽查效率。同时,要加大稽查经费投入,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

三是落实稽查案件分级审理制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稽查案件实行分级集体审理,对案情复杂、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应由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对其他案件由稽查机关案件集体审理会议审理,严把案件的质量关、定性关,防止稽查“走过场”等情况的发生。

四是健全稽查案例分析制度。定期召开案例分析会,对稽查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进行把关和协调,真正做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数字准确、文书规范、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认真分析研究,及时整改,建立制度。对税收政策执行、自由裁量权的把握进行全面协商,提高稽查执法的质量。建立分类案例数据库,总结对各类企业实施检查的基本方法,为案件检查提供参考和示范。

五是加大案件复查和“下查一级”的力度。特别是实行“一级稽查”后,检查案件数量多,执法风险随之加大。通过案件复查能够强化监督、发现问题、消除隐患、提高稽查质量。要抽调精干人员,采取交叉复查、案卷审查和实地调查等方式,按照《税务稽查案件复查暂行办法》规定,对复查案件的程序、事实、证据和执行、有无违反稽查工作纪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案件存在的问题。上级稽查部门每年定期组织抽取一定比例的已查案件进行复查,做到应查必查、查深查透,及时总结,认真分析,提出建议。

(二)科学化是风险保障机制运行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稽查方案能够有效防范和控制稽查风险。

一是检查组应在查前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稽查风险和稽查重点,每个案件都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案件稽查预案分析方案。方案应包括检查目标、稽查风险的评估、检查重点以及对检查目标有重大影响事项的检查步骤和方法等内容。在稽查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应及时调整稽查方案,以防止遗漏重要的稽查内容,合理规避风险。

二是准确运用稽查方法。在稽查过程中,应注意采用规范的稽查方法。在目前广泛使用账项基础检查法的条件下,对业务简单、凭证不多的企业应实行全面检查;对业务量较大的企业,应采用抽样统计方法,认真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明确检查重点,确定样本数量,将稽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涉及处理和处罚的具体事项,应进行全面检查,不能简单地运用统计抽样的方法。

三是稽查取证充分。稽查风险很大程度上是证据风险。证据风险来自检查过程中稽查人员对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是否充分的认定。如何获得充分可靠的证据、防止遗漏重要证据,是控制证据风险的关键。

四是收集证据要全面客观。既要依法收集当事人的有责和责重的证据,又要依法收集当事人无责和责轻的证据,为案件审理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确保案件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五是取证要合法。取证要在法律法规授权下进行,取证的主体、时间、程序、方式和形式都必须合法。

六是规范稽查文书。稽查过程中涉及的文书较多,应以规范化要求来编制,避免随意性,特别是取证材料和稽查工作底稿,更应该注意格式统一、用语准确等。对于稽查过程的描述,也要有规范统一的标准。检查组组长应对稽查过程中形成的稽查文书、稽查工作底稿进行全面的把关与复核。

七是案件审理客观公正。案件定性准确、处理适当是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有效举措。审理部门应强化审理把关,在案件审核时根据违法事实和已获取的证据资料进行定性,对证据不足难以定性的案件应退回检查环节进行补证。同时,在审理过程中应耐心听取纳税人的申辩意见,并认真进行核实,做到公正执法、准确定性。要认真执行案件移送规定,对违法构成犯罪的应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是稽查案卷完整全面。稽查人员的整个稽查过程应完整地在稽查案卷中反映出来,这也是规避风险的一个有效举措。稽查案卷应全面完整地反映稽查的全过程,特别是应详细记录检查人员的整个稽查过程,如对被查对象的内部控制测试、稽查方案、人员分工、检查范围和内容、运用的稽查方法和策略、重要的会计问题和重点稽查领域、对问题的排查过程等,这些均应记录在稽查工作底稿或相应的文书中。

建立防范税务稽查系统税收执法风险内控机制是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地税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也是构建法治、效能、服务型稽查部门的必然要求。对降低和减少执法风险,更是保护稽查干部,解决稽查干部“检查案件越多,执法风险越大”的畏难思想,促进地税部门稽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浅析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浅析

一、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频发环节

第一,选案环节。主要表现有:一是违法选案,现在大多数稽查单位还是主要依靠人工选案。人工选案缺乏一套客观、科学的选案指标,完全依赖于选案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如果选案人员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选案的准确性。人工选案还容易产生掺杂人情私利的选案行为。此外,税务稽查部门在确定稽查的范围和频率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容易滥用手中的选案权,任意扩大检查范围和检查频率;二是泄密侵权,案件信息特别是举报案件信息属于应进行保密的信息。如果举报人、被举报企业的基本资料和违法事实等重要信息没有从源头做好保密措施被泄露出来,就容易出现稽查人员以举报信息进行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不仅会使稽查实施环节陷入被动,还可能会因未能保护举报人,甚至侵犯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举报人的诉讼。

第二,实施环节。主要表现有:一是程序违法,现行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对稽查实施环节的程序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违反稽查工作程序的行为仍然经常发生。二是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稽查实施环节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监督漏洞,未能限制稽查人员的权力,较易引发稽查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首先,在检查内容上,由于缺乏相关约束机制(如没有规定必查项目和检查程序、稽查人员对提交审理的证据资料有取舍权等),使稽查人员在检查内容上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这就可能导致稽查人员以稽查时限太紧、取证难等为由抓大放小而未查深查透,或者干脆为谋私情私利避重就轻而对重大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其次,由于缺乏内部案件讨论和问询机制,对于政策上模棱两可的问题,稽查人员在无法得到上级或者税政法规部门明确的情况下,往往擅自决定对违法事实不进行处理或不提交审理环节;三是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在对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特殊纳税人,如军工部门、军工企业、金融保险部门进行检查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过失泄露国家机密。在检查上市公司时,如涉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变动情况、重要合同的订立等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稽查人员应对内幕信息保密,同时不能利用该信息进行交易,否则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对一般企业的检查中,稽查人员对于检查中获取的秘密信息(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等),如公开披露,也有可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第三,审理环节。主要表现有:一是审理的范围和标准不合理,首先,在审理范围上,审理环节对稽查实施环节提交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时,仅针对稽查实施环节发现的违法事实及相应的证据进行审查,未对被查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因此不能发现稽查实施环节遗漏的违法事实。其次,目前在审理标准上的尺度不一。在标准过低情况下,审理人员对案件证据根本未进行审查,或审查不严,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料不全的案件未要求进行补正,草率定案,容易造成税款的多征或少征;在标准过高的情况下,如提高取证要求又往往会使得一些案件的违法事实因为过严的证据标准而无法成立,最终以下稽查结论结案或长期挂案不结。二是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未能按照情节的轻重适用“比例处罚”原则,往往对有相同情节、相同事实的违法行为,却使用了大相径庭的处罚比例,处罚显失公平。三是涉嫌税务违法犯罪案件不移送或无法移送。

第四,执行环节。主要表现有:一是程序违法,在文书送达上,一些稽查部门没有严格履行“先告知后处罚”的程序规定。二是行政上的不作为造成税款未及时组织入库,由于在稽查实施阶段没有掌握和监控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资产情况,而造成没有按规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财产;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下达后,税务机关未及时敦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时将税款足额入库,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三是滥用强制执行措施,在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过程中,未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执行。

二、当前税务稽查执法监督现状及原因

在《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统一要求下,税务稽查工作形成了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为主的内部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对促进稽查权力的依法规范运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税务稽查由于受

执法环境、监督手段、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对稽查权力的监督制约还相对弱化,产生了一些不廉行为,甚至还导致了个别刑事案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稽查权力分解不尽合理,缺少相对制衡。虽然稽查按照选案、实施、审理、执行等程序进行了“四分离”,对稽查执法权力进行了分设和权限划分,初步形成了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体现了对稽查办案全过程的相互制衡和监督。但是,上述四环节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只是在同一个稽查局内部形成的,权力依然还集中在稽查部门,这样的“权力链”极易使问题被“内部消化”,不能对稽查执法权力运作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制约,不能起到真正制衡的作用。

(二)部门监督制约不够到位,外部监督乏力。现行对稽查案件的审理主要由稽查内部审理部门和上级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各地对划分案件审理的权限设定标准不一,有的对稽查内部审理权限设置过大,有时达到标准案值需提请上级审理却被指定下级审理,造成内部监督不到位。外部监督常常形同虚设,被查单位常常慑于稽查部门的权力,对执法中的不当行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掌握不到真实情况和实质内容,只能做做形式上的工作。

(三)稽查执法空间较大,法规制度还不完善。目前稽查执法工作仍然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发1199副226号),对如何实施税务稽查各环节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没有具体的法规性条文,使得实际操作缺乏应有的权威和刚性。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务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给税务稽查人员的执法随意性留下了过多的余地,也给违法违纪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四)监督制约手段落后,考核指标不完善。目前稽查“四环节”相互监督制约主要是通过对相互间传递的资料进行审核和审查,审核和审查主要靠人的经验和业务素质进行判断,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有的问题不是从资料上能反映出来的,存在主观因素和随意性。虽然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但目前其功能仍体现在简单录入状态,满足不了对稽查工作监督的要求。同时,对稽查工作的考核也不完善,稽查质量难以真实反映。考核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稽查质量考核指标与实际税务稽查工作质量不对称的现象。比如,检查的深度一直是稽查工作控制的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采取复查的手段,从复查的差错率来衡量检查深度,而复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复查率有限,就难以全面衡量检查深度。

三、强化税务稽查执法风险与监督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规范执法意识。加强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意识,是提高办案质量、强化税务稽查监督和制约的根本。由于税务稽查工作特殊性,稽查人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不廉的泥潭。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做到警钟长鸣。要加强法制教育,克服执法的随意性,增强秉公执法的自觉性。同时,在稽查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定期轮岗的方式激励稽查人员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不仅有利于将思想素质好、稽查业务强的同志充实到稽查工作岗位上来,而且有利于增强稽查工作的活力。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内部监督。要在认真贯彻落实稽查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案件复查力度,强化对执法权力的制衡,防范执法风险。

1、严格落实制度,深化执法制约。针对稽查选案、检查、审理和执行四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操作程序、办案权限、质量标准、执法责任等有关规定,进一步研究细化,出台一系列稽查工作规程和稽查工作制度,有效规范检查人员的执法权,促进稽查执法的规范、公正和效率。积极探索和建立如《税务案件限时办结管理办法》、《稽查建议制度》等一系列稽查工作管理制度,使稽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既保证了稽查人员正确行使执法权,又防止了稽查人员滥用职权,保证了稽查权力的依法、规范、有序运作。

2、完善案件复查,加大检查制约。按照“内外监督、两级监控”的原则,完善案件复查复审制度,通过全面深入案件复查,查出稽查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纠正检查中的不足,区分不同情况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加大对稽查人员执法权的监督,规范稽查人员的行为,确保执法不出错,干部不出事。

3、完善执法检查机制,突出过程监控。成立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稽查异常数据信息的监控和考核,形成以异常数据分析—核查—复核—整改—追究为核心的执法检查机制。充分研究稽查考核指

标体系,分析执法过错信息,及时核查整改,定期通报,突出对程序合法性、实体规范性和适当性、执法效率性的监控。

4、严格贯彻落实总局“一案双查”制度,强化内控制约。积极主动与监察部门建立查办涉税违法案件的联系制度,对涉税案件实施稽查中发现的直接举报税务人员有廉洁问题的、检查中发现有税务人员廉洁问题的以及重特大案件和区域专项整治中发现有不廉行为的,实施“一案双查”,对有关线索和事项及时报告纪检监察部门,扩大案件检查的监督效力,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时期的监督制约力度,着力构建稽查反腐体系,强化稽查自身的内控制约。

5、积极推行绩效管理,提升工作绩效。建立科学的稽查绩效考核体系,正确引导稽查工作方向,切实改变给稽查下达收入任务或以收入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稽查工作主要指标的做法,结合稽查相关工作制度的要求,出台绩效管理的具体办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规范、高效的要求,对稽查各项工作指标进行分析,制定科学、标准化的稽查工作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其可操作性。以深化稽查绩效考核为突破口,充分挖掘稽查人员的潜在能力,引导稽查部门通过查处高质量稽查案件来促进稽查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稽查工作质量与效率。

第四篇: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浅析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浅析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承担着“外促整规、内促征管”的重要职责,极易成为征纳关系矛盾和法律法规冲突的焦点。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和税收政策掌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税务稽查工作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成为目前税务稽查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是指在开展税务稽查活动过程中因为稽查执法人员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享有,或因其渎职、舞弊行为而有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税务系统的制度规定,税务稽查执法人员可能承担的各种责任大体可以分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包括:(1)警告;(2)记过;(3)记大过;(4)降级;(5)撤职;(6)开除。此外,执法不当,造成税务机关赔偿的,可能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如果稽查人员行为过错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刑法》设定的职务犯罪与税务稽查人员较为紧密的有以下四项:(1)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2)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3)徇私舞弊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罪;(4)索贿受贿罪。

二、税务稽查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

不当的税务稽查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侵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还损害了税务机关的形象和权威。稽查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数量众多,变化频繁,稽查人员掌握和适应的难度较大;

(二)稽查活动本身对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财会、电算、税收政策、法律、犯罪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当前纳税人偷税手段日益科技化、团体化、隐蔽化,使税务稽查人员对案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相关法规日趋完善,对税务稽查的执法责任要求越来越高;

(五)税收相对人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

三、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易发环节和表现形式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不但表现形式多样,而且分布广泛,贯穿于税务稽查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

(一)选案环节

1、违法选案。现在大多数稽查部门还是主要依靠人工选案。人工选案缺乏一套客观、科学的选案指标,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如果选案人员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势必会影响选案的准确性。人工选案还容易产生掺杂人情私利的选案行为。

2、案件泄密。案件信息特别是举报案件信息属于应进行保密的信息。如果举报人、被举报企业的基本资料和违法事实等重要信息没有从源头做好保密措施被泄露出来,就容易出现稽查人员以举报信息进行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不仅会使稽查实施环节陷入被动,还可能会因未能保护举报人而引发举报人的诉讼。

3、侵犯举报人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稽查部门未能依法保障举报人的权利,容易发生举报后交办转办流程不明晰而无法及时将核查情况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对举报属实检举有功的纳税人未及时发放奖金等侵犯举报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二)实施环节

1、程序违法。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以及省局制定的《山东省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执法工作规程(试行)》中对稽查实施环节的程序均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严格的遵守。例如,不按规定报请审批擅自调取企业当年账簿资料、先调账后发《税务稽查通知书》等。

2、滥用检查权。调查取证阶段,稽查人员经常会遇到被查对象不配合检查,甚至拒绝接受检查的情况。税法只赋予了稽查人员索取纳税资料权,此时如果税务稽查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将有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罪。特别是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与住所一致时,能否进行必要的检查,相关法律并无规定,此时若检查权行使不当,将构成非法搜查罪。再如询问中,为取得证据对当事人进行引、诱、逼供,侵犯了当事人的人身权利,容易构成滥用职权罪。

3、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稽查实施环节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监督漏洞,未能限制稽查人员的权力,较易引发稽查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首先,在检查内容上,由于缺乏相关约束机制,使稽查人员在检查内容上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这就可能导致稽查人员以稽查时限太紧、取证难等为由抓大放小而未查深查透,或者干脆为谋私情私利避重就轻而对重大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其次,由于缺乏内部案件讨论和问询机制,对于政策上模棱两可的问题,稽查人员在无法得到上级或者税政法规部门明确的情况下,往往擅自决定对违法事实不进行处理或不提交审理环节。

(三)审理环节

1、审理的范围和标准不合理。首先,在审理范围上,审理环节对稽查实施环节提交的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进行审查时,仅针对稽查实施环节发现的违法事实及相应的证据进行审查,未对被查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因此不能发现稽查实施环节遗漏的违法事实。其次,有的审理人员对案件证据根本未进行审查,或审查不严,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料不全的案件未要求进行补正即认定处理,草率定案,容易造成税款的多征或少征;但如果制定的取证要求过高又往往会使得一些案件的违法事实因为过严的证据标准而无法成立,只能草草结案。

2、税务处理处罚决定错误。在对偷税行为的认定上,为尽量规避行政诉讼的风险,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对税法的偷税行为进行限制性的解释,尽可能不认定被查对象偷税;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案件,在税收政策不明晰或者政策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审理部门未能和税政部门建立职责明确的日常协作机制,往往因不能得到正式的税收政策解释而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决定;在运用罚款上的自由裁量权时,未能按照情节的轻重适用“比例处罚”原则,往往对有相同情节、相同事实的违法行为,却使用了大相径庭的处罚比例,处罚显失公平。

3、涉嫌税务违法犯罪案件不移送或无法移送。虽然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案件发案数在逐年增长,税务机关查处的案件也在增加,但是移送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很少,可见当前对涉嫌税务违法犯罪案件的移送尚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审理人员的素质、案件移送程序不够完善、地方政府的干预、检察机关对案件移送处理的监督难以有效开展等。

(四)执行环节

1、程序违法。在处罚文书送达上,一些稽查单位没有严格履行“先告知后处罚”的程序规定。

2、未及时组织税款入库。由于在稽查实施阶段没有掌握和监控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资产情况,而造成没有按规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未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转移财产;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下达后,税务机关未及时督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及时将税款足额入库,而导致国家税收流失,这些行为都将构成玩忽职守。

3、滥用强制执行措施。在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过程中,未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执行,或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在纳税人缴清有关税费后,没有按规定及时停止或者解除查封、扣押财物,对当事人造成损失。以上行为都将构成滥用职权。

(五)共性风险

除了以上四个环节特有的风险外,还有一些环节具有共性的风险,也就是在整个稽查工作中都普遍存在的风险,如未按规定送达文书、文书使用不规范、违反回避制度、违反保密规定等造成的风险。

四、防范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措施

稽查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整个稽查活动全过程中,它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不能控制的,稽查人员只有在取证、处理处罚等环节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以准备应诉的危机意识开展工作,才会最大程度的降低稽查执法风险。

(一)树立和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起,使稽查人员充分认识到税务稽查风险对个人前程和利益的影响,自觉践行职业道德,从而进一步强化法治和责任意识;其次要从技能着手,加强稽查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水平,实现稽查业务的规范化操作。

(二)建立健全稽查工作制度,全面规范稽查工作流程

建立健全稽查工作制度,全面规范稽查工作流程是防范和降低税务稽查风险的根本途径。

1、选案环节

(1)健全稽查选案管理办法,增强选案的计划性和公开透明度。选案应遵循“先评估后检查”和“公开选案”的原则,对于选案所采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结果要予以公开。

(2)明确举报的受理部门和受理方式,实时跟踪举报案件的办理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举报人,对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要及时转由具有管辖权的部门办理,下级对上级督办的举报案件要实时反馈办理情况,对达到规定标准的举报案件要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

2、实施环节

(1)制定统一稽查取证标准,对证据形式(包括电子证据)、取证主体、取证客体、取证程序和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规范和提高取证标准,保证取证行为的合法性和提高证据的证明效力。

(2)建立稽查实施环节的首查责任制,确定案件的主查人员和辅查人员,以明确责任;建立理由说明制度,要求稽查人员即使对于认定为无涉税违法行为的企业也应阐明对企业实施的具体检查方法以及认定依据,由集体讨论通过;检查小组成员应实施定期轮岗,避免人员长期固定搭配。

3、审理环节

(1)为避免审理人员在罚款过程中不遵循“罪责相当”的原则,应对具有一定处罚比例或额度自由裁量权的相关规定进行细化和量化。对于无法细化和量化的处罚规定,可通过建立税务稽查执法先例制度,参照稽查执法先例做出处罚。

(2)应建立与税政法规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在审理过程中,对于政策理解有分歧的问题,应书面请示并取得税政法规部门的正式答复。对重大问题产生分歧的,由稽查局召集相关部门召开部门联系会议,对会议内容和会议结果须做好详细记录备查,会议记录须经相关部门签字确认。

4、执行环节

(1)健全案件移送的相关制度。进一步与公安机关明确案件的移送手续,以及公安机关认为案件未达到移送标准后的退回手续。健全与公安机关的联合办案机制,加强相互间信息共享,遇重大涉税案件线索,应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

(2)在追缴欠税过程中,为防止稽查人员因滥用权力或行政不当而导致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规定冻结、扣押、查封等税收保全措施和从存款中扣缴税款、拍卖或者变卖等税收强制措施的使用条件、实施程序和解除条件。

(三)把稽查复查落到实处,从内部强化稽查质量检查

税务稽查质量检查是督促税务稽查人员提高税务稽查质量,降低税务稽查风险的有效途径。每年,本级稽查局和上级局都会组织对查结案件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复审,包括案卷复查和延伸检查。当前,该种强制性的交叉检查关键是应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真正发挥对稽查质量检查、监督的作用。对复查出来的问题应当按照责任制进行追究。

(四)建立外部监督体系,加强稽查外部监督

在税务稽查执法过程中,与税务稽查人员接触最密切的就是被查对象,被查对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发执法风险,因此,加强外部监督的重点是加强被查对象的监督。可以通过制作廉政公约和稽查廉政监督卡来加强被查对象的监督。除了加强纳税人的监督,还需畅通其他外部监督渠道,构建起全方位的税务稽查执法外部监督体系。一是通过在社会上广泛聘请兼职廉政监督员,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增加税务稽查的办案透明度,实行案件公告,接受媒体舆论监督;三是在稽查各个环节都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的监督。

(五)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促进政策和制度的完善

建议上级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应注意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针对税收政策的漏洞和制度的缺陷,作为基层税务稽查部门,虽然没有修改完善的权力,但可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提出解决完善的对策,用舆论的造势推动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

(六)加强税务稽查文书制作和案卷整理的规范性

稽查文书和案卷可综合反映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所有情况,是税务机关了解税务违法案件的重要稽查档案,加强文书制作的规范性能为稽查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提供相应凭证,因此是有效避免执法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实施检查、调取帐薄、对纳税人进行询问等程序时,保证执法程序的合法、有效。

(七)强化宣传,做好行政协调,构筑稽查与纳税人的和谐关系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如果能做到让纳税人和社会理解、支持、配合税务稽查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稽查风险,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以上工作,税法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税务部门在进行税法宣传时比较注重纵向宣传,即对纳税人的宣传,忽视了对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橫向宣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些工作如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就很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这不仅不利于税务稽查工作的开展,而且会提高稽查风险系数。因此,在强练内功的同时,做好税法宣传,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争取社会各界对税务稽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平安稽查,创建和谐稽查,才能有效防范税务稽查风险。

第五篇:浅议税务稽查中的执法风险

浅议税务稽查中的执法风险

浅议税务稽查中的执法风险

随着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理念的深入人心,税收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介被纳税人所关注,纳税人对自身利益和权利的保护意识得到大多数法人代表较之以往的重视,社会对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认同趋于统一,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赋予了民众对政府的理想和期望,与此同时,政府为了约束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和法规旨在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和限制行政权力。

作为税务稽查,处在整个税收工作的最后一道风口浪尖的防线,必然容易成为征纳关系矛盾和法律法规冲突的焦点,稽查人员作为国家税法的守望者,行使的稽查行为体现了较强的国家意志,比较容易忽视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在疏忽中产生税务稽查风险。

什么叫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呢?简单的说,就是在开展税务稽查活动过程中因为稽查人员的过失或过错,造成稽查相对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享有,或因其渎职、舞弊行为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可能。

产生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的原因很多,主要是:

一、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数量众多,变化频繁,稽查人员掌握和适应较困难;

二、稽查活动本身对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财会、电算、税收政策、法律、犯罪心理学、犯罪行为学等专业知识;

三、偷税手段的科技化、团体化、隐蔽性容易使稽查人员出现判断失误或失察;

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五、税收相对人的维权意识显著增强。

失当的稽查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不紧紧侵害了税收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损害了包括稽查部门在内的国税机关本身的形象和权威;引起的也不仅仅是执法风险,而且还有更广泛、更长久的道德拷问。如何规避和控制税务稽查的执法风险,在依法治税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实际工作总结起来,稽查风险在程序和实体方面可能会出现在以下方面:

一、稽查文书送达

(一)、送达采取直接送达方式的,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交由法定人员或部门机构签收,认为只要送达了,不管签收人有没有签收义务,只要是公司人员,肯定要转交的。送达回证上受送达人应该签署在法人所担任的职务而没有签注;

(二)、送达回证没有注明签收或送达日期和时间,特别是时间没有精确到分;

(三)、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回证上受送达人没有签署“已出示税务检查证”字样;

(四)、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税务文书的,送达人没有在回证上记录拒收理由,见证人没有签字或根本就没有见证人;

(五)、采用邮寄送达的,送达日期未按照挂号函件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计算,而是以成文时间或交邮时间计算,贸然付诸扣押、查封等手段;

送达文书种种的不规范,在法律上都可能不视为或不一定被确认为已经送达,如果我们单方面认为已经完成送达,而当事人又没有适当的履行稽查文书,由此采取税收强制等措施,引起争诉冲突有潜在的败诉风险。

二、稽查进户

(一)、因为相对人是熟人,不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二)、没有告知相对人有申请稽查人员回避的权利;

(三)、虽告知相对人有申请稽查人员回避的权利,但税务检查通知书上没有列示或未完全列示所有检查人员姓名;

(四)、相对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与生活场所混合在一起时,无明显隔离建筑设施,进入检查;

(五)、对与案件有关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调查时,采用询问笔录而不是用调查笔录;

(六)、询问当事人前,未向其交代或未交代清楚不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将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七)、非经有调帐批准权力的局长批准调帐,调取帐簿资料未送达《调取帐簿资料通知书》,不填写清单或清单填写不清,引起稽纳双方争议的;

(八)、无特殊情况,未经批准随便调取相对人当年帐簿、凭证等资料;

三、采用以下证据作为案件的证明证据:

(一)、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

(二)、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三)、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四)、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

(五)、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六)、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

(七)、不能和客观证据形成证据链的主观孤证。

(八)、相同性质的客观证据,因为数量众多而没有完全取证,未使用证据提取复印笔录,仅在工作底稿上记载数量、金额的证据。

四、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后,未告知相对人法律救济权利和救济渠道,或诉权告知不详不完整。

五、拟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未告知相对人有听证、陈述和申辩的权利,相对人进行陈述申辩或放弃陈述申辩未作记录。

六、相对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偷税)、第六十五条(妨碍追缴欠缴税款)、第六十六条(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第六十七条(抗税)、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非法印制发票),或2年内因偷税受过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未移送。

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办理偷税案件中,如纳税人办理了税务登记应当视同税务机关已经通知申报。而对偷税的税务行政认定不能适用该条司法解释,在“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问题上政刑不一的司法解释,仅在司法审判中适用,税务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并不能根据此精神类推发挥。

但是如果相对人少缴税款1万同时又办理了税务登记,虽然税务机关未通知申报,同样涉嫌构罪,如果我们站在行政处罚的角度不移送,其责任也难辞其咎。

七、相对人发票违章违法,以稽查局名义进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税务机关决定;罚款额或没收非法所得款额在一千元以下的,可由税务所自行决定。县以上税务机关应该不包括稽查局,征管法明确稽查局是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并向社会公告的税务机构,其职责就是专司偷、逃、骗、抗税案件的查处,同时还要求总局应当明确划分税务局和稽查局的职责,避免职责交叉。所以涉及单一发票违章行为(采用发票违章手段偷税的除外),稽查局应该无权处罚。

八、“一事不二罚原则”在税务行政处罚上的适用

原则本身包括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如果处罚是通过课之以罚款来实现的话,则只能由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处罚一次;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只能处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其他形式的处罚。我们在对相对人进行行政罚款时,应该注意了解其违法违章行为在税务行政处罚上适用“一事不二罚原则”时,其行为是否被其他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已经处以罚款,否则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消行政处罚。

(九)承租经营方式的纳税义务人的确定

所得税法规定,如果企业全部或部分被个人、其他企业、单位承租经营,但未改变被承租企业的名称,未变更工商登记,并仍以被承租企业名义对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论被承租企业与承租方如何分配经营成果,均以被承租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但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的特殊规定确定是承租人。征管法规定,承租人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出租人上缴租金的,承租人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比较两法的规定,不难看出,所得税和增值税(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在同一案件中并不完全重合,承租企

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在征管法细则中属另有规定的情形,两法都统一予以了确认,细则也是如是说法。所以,我们如果在对承租企业进行稽查时,应该充分了解企业的承租合同,正确界定纳税义务人,分别出具税务稽查文书,不能按照惯例,增、所税的稽查出一个文书,要求企业接受检查、处理和处罚。

十、偷税行为罚款额的确定

我们在对纳税人检查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企业在进项和销项两个方面都存在偷税行为,但企业现在的帐面上有留抵税款,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规定,应该用查出的偷税数减去留抵数后,如果偷税数大于留抵数,才是企业应该缴的税款数,也就是最终税务处理决定书上通知企业补缴的数额。文件同时规定,税务行政处罚所认定的偷税额,不应该简单的按照计算补缴税款数来确定,而是应该以纳税人进项和销项两个方面偷税数额相加,作为偷税行为的税务行政罚款的依据。即使企业帐面上没有留抵,在计算其偷税数额时,一样按照所偷进项和销项的叠加数来确定。显然,这个文件与征管法的63条是有冲突的,我们对案件的处理还是应遵从征管法的规定,不能以文件规定确定偷税额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涉嫌偷税的刑事责任。

十一、税收违法行为罚款幅度的确定

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和法规,如果对其行为的制裁和处罚是课之以罚款的形式来实现的话,稽查部门大都持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个权利本身包含有弹性幅度,但绝对不是自由掌控的,必须贯彻“过罚相当”的原则,同时还应该贯彻“横向公平”的原则,采用案例法掌握处罚尺度。也就是说,在你所辖的稽查地理范围内,所处理的主要性质、情节相同的案件,其处罚幅度应该基本一致,而不能畸轻畸重。特别是不能把“严打”的惯性思维和个人的权威意图用于一些个案中,法律规定了相对人的违法行为的机会成本只有那么一个定量,也就是他应该承受的范围,如果我们人为的拔高,就可能引起争诉。在偷税的违法行为的罚款幅度处理,税总有规范性的处理意见,不宜超出。但同时,也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息诉,在当事人没有减轻处罚的情节,随便减轻或免予处罚。需要提出来讨论的是,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几种情形可以对相对人减轻或免予行政处罚,作为税务行政处罚依据的是征管法,与行政处罚法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 根据特别法优先的原则,凡偷税行为没有免予只有减轻处罚,也就是最低罚款0.5倍。现在有一种说法,偷税根据行政处罚法也可以免予处罚,这有待商榷。

十二、销售收入在增值税和消费税之间确定的异同

纳税人的视同销售行为,销售收入在增值税和消费税之间的确定并不相同。如纳税人以自产应税消费品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资入股和抵偿债务等方面,应当以纳税人同类应税消费品的最高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征消费税,增值税则无此规定。这同样牵涉到衡量偷税额是否达到移送标准。

十三、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组织的法律问题

税总03年出台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规定凡重大税务案件一律实行二级审理,最后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委员会所在的机关名义作出税务处理决定和处罚决定,交稽查部门执行。总局的初衷无疑是站在执法的谨慎性原则上,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但办法带来了一个问题,稽查局进户检查,是以稽查局的名义发的税务检查通知书,整个案件的取证主体肯定都是稽查局,纳税人接受了稽查局的检查,最终被县局或市局处罚。而稽查局属于国务院公告的税务机构,本身具有独立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税务稽查行为构成了纳税人和稽查局两个相对的法律主体关系,税务处理环节出现了在纳税人看来与稽查行为无关的新的执法主体,实际上是把内部规定扩展成外部的执法行为。

稽查风险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整个稽查活动过程中,它可能引起的后果是我们不能控制的,稽查人员只有在取得证据、固定证据、依法作出处理的环节,以准备应诉的危机意识开展工作,就会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如何规避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我想可以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局内要不断强化稽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动态监控稽查案件的进展,加强过程控制,严把审理关,不放过案卷疑点;

二、稽查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和执法责任意识,更新知识,适应法律法规的变化,研究稽查案例,归集偷税手段;

三、稽查过程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保障当事人充分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救济权利;

四、案件处理牵涉法律法规冲突时,正确理解立法精神,保护在公共权利下相对弱势的当事人的权益。

下载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务执法稽查大型建安企业的风险分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税务稽查执法中的风险及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税务稽查作为税收征管流程的最后一个关口,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税务稽查在维护税收经济秩序,打击涉税犯......

    企业税务稽查前自查自纠风险提示汇总

    企业税务稽查前自查自纠风险提示汇总 在年度汇算清缴工作结束后,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税务稽查。特别是近日各地税务机关均下达了文件,要求一些重......

    《税务稽查案例精选》读后感:企业如何防范税务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税务风险——《税务稽查案例精选》读后感日也用了两周时间,把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的《税务稽查案例精选》这本书仔细地读了一遍,受益颇深。这本书由一批领军人才税......

    建筑业税务稽查应对及风险点分析

    建筑业税务稽查应对及风险点分析、最新政策解析(8) [补充案例]:A公司和C建筑公司共同承接某建设单位一项工程,工程总造价20,000,000元,分工如下:工程合同由建设单位与C公司签......

    浅谈税务执法风险及规避

    浅谈税务执法风险及规避2007-12-05 10:08:14 | 来源:湖南省永兴县地税局 | 作者:伍建军 随着公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和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税务执法要求日趋提高,税务执法风险逐年增......

    税务稽查风险预警案例

    稽查风险预警案例 税务稽查工作如何作好预警工作同日常管理、纳税评估、发票专项整治、税收专项检查等工作紧密结合;如何开展打击虚假发票“买方市场”整治工作;如何做到“查......

    岗位分析税务稽查

    一、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海宁市国税局税务稽查人员的工作条件,熟悉岗位的运行流程。通过此次调查,给税务专业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走访机会,走进国税局,走进税务稽查。也为在校税......

    税务稽查案例分析

    税务稽查案例分析一、基本情况某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17%,企业所得是适用税率33%;现有职工942人。主营业务是制造销售变压器、风机。二、基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