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行-金融安全相关素材
央行-金融安全相关素材
一.央行科技工作回顾 1.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一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各级机构严格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完善各项保护措施,杜绝失涉密事件发生。定期开展业务网登记保护测评病积极落实整改,及时发现并处置对人民银行的网络攻击,在国家重大活动期间和敏感时点,人民银行系统包括直属单位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故。二是自主可控水平有效提升。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基本实现自主研发,终端设备安全设备可控比例达到90%以上,网络设备安全可控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国密算法应用取得进展。加快推进国密算法在金融IC卡、网银、电子认证、移动支付等领域应用,开展了密码应用专项试点。组织全国性商业银行完成银行卡收单,移动金融等系统的算法改造,其中改造POS终端326万多台,ATM终端月11万台;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制定并启用了算法改造计划。
二.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金融新业态兴起挑战央行科技履职能力
一是传统风控措施难以奏效,迫切要求提升科技监管能力。
新业态的发展,使得金融边界更加模糊、服务方式更加虚拟、经营环境更为开放;同时,资金流向难以追踪,风险传播速度更快、隐蔽性强,给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带来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推陈出新,及时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目前出现的监管科技(Regtech)是金融科技的一个细分领域,其实质就是应用新技术在监管部门和被监管机构间建立更可信赖、可持续、可执行的监管协议与合规性评估机制。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好的感知态势,更快地收集数据,更准地识别风险。被监管部门采取应用对接、系统嵌入等方式,将监管和合规要求数字化。金融科技、监管科技发展以后,很多监管要求可以参数化嵌入到金融机构的系统中自动获取数据,自动干预行为,从而减少人工干预,减少理解歧义,降低合规成本,提升监管效率。英国的“监管沙箱”以及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监管系统都是监管科技应用的范例。未来我们开展系统建设时,要更加注意借鉴监管科技理念,全面、及时地关注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和风险情况,预警可能发生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为监管决策做好支撑。2.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给科技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国际层面,网络空间局势日趋紧张。黑客攻击活动日益猖獗,有组织的大规模网络攻击也日渐增。孟加拉央行事件、“匿名者”黑客组织对全球银行实施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密等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设备国产化率不高,关键软硬件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低于大规模有组织攻击的能力不足,现有的网络安全防御框架和应急协调能力有待提高。行业层面,金融业信息系统频繁遭受攻击,安全运行形势严峻。近年来,从央行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专项检查检测反馈的情况看,金融业整体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在国内各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重要信息系统均经过权威部门检测认证,达到等级保护三级以上要求。然而,从有关单位开展的渗透测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风险。据统计,约30%左右的金融网站存在高危风险,存有漏洞的网站大概有20%的概率被直接穿透。前不久,某收购机构遭受的大规模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就是最新例证部分金融科技企业线上业务丰富,服务对象庞大,拥有海量数据,逐步成为体量巨大的“信息寡头”,一旦由于内控机制不健全或系统遭受外部攻击而发生信息泄露,其影响不可估量。用户层面,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窃取信息一层为实施资金犯罪的基本作案条件,是造成支付风险的源头。信息泄露时间之所以高发,一是随着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大量客户信息暴露在互联网环境中,易造成信息泄露。二是参与主体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业务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信息泄露。三是不法分子窃取信息的花样不断翻新,逐步向专业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网上非法买卖信息猖獗。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要求“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金融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人民银行是金融行业信息安全指导和协调单位,人民银行管理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更是极端重要,其安全状况关系人民利益、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三.当前科技所存在的问题
1.监测管理不严,安全生产存在风险隐患
从这两年情况看,人民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提高全行网络系统安全水平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分析,风险隐患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防范意识要靠制度、靠技术,但关键在人。人的关键在于思想,如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会导致执行不到位,安全时间旧货不断发生。一些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对安全生产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太平一段时期后容易助长麻痹倾向,进而放松警惕、放松管理。可以说,每一次重大安全生产事件背后都有失职、渎职甚至玩忽职守等问题。还有人认为花钱就是作为,以为花钱就可以买来安全,实践中补习重金过度依赖某些品牌的高端产品。当然,“过于节省”现象也有,一些该有的监控系统未及时建设,一些设备过了报废年限还在使用。还有同志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安全生产表面重视,但没有高标准要求,奉行“好人主义”,这些问题都需要彻底改变。
二是管理问题突出。从人员管理看,部分单位忽视对运维人员的培养,对运维队伍安全教育不足,值班安排也不近合理。事故发横后,由于运维人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难以保证快速恢复。从系统运行管理来看,部分单位系统建设技术方案论证不充分,埋下了安全架构方面的隐患;维保服务采购、老旧设备更新不及时,导致设备故障频发;应急演练流于形式,应急预案覆盖场景不足,直接影响了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监控不足,保障不力。运维人员数量、经验、技术手段以及外包服务保障不足,省级数据中心7*24运行能力欠缺,运用IT手段智能监控和主动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形成“人防+技防”的技术管理体系。应急处理能力不高,主动开展应急演练少,在应急处理中过分依赖厂家,对问题缺少整理、分析,安全事件处理经验共享机制不健全。灾备建设滞后,灾备资源不足,灾备系统“备而不可用,用而不可靠”,无法满足业务连续性需要。一旦出现大规模突发事件,多数系统业务连续性无法保证。
四是安全制度不健全,责任体系不落实。安全方面有制度空白的一面,也有制度落后于实践的一面。针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应用,制度建设没有相应跟上;有的制度多年没有修订,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普遍水准和银行业进步速度,落后于管理要求。更重要的是,责任体系不落实导致制度执行缺少约束,追责缺乏依据。
四.人行当前和下一阶段的目标、要求与重点任务 1.狠抓安全生产,建立完善的IT风险防控体系
2016年人民银行系统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今年务必要将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明确安全生产的各项责任,每项责任都要落到人头。没有落实到人的责任体系难以确保科技管理到位、安全生产保证。另一个工作重点是外包管理。对外包单位具体承担什么责任、出现问题后怎样追责都要有明确规定。必须明确出现问题后如何应对处理,以免贻误战机,使“小故障酿成大问题”。要重新检视现有协议和合同。并按照外包管理要求补充完善相关条款。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专业考核指标,对安全生产事故实行“一票否决”。务必把安全生产状况彻底扭转过来。
一是保障党的十九大期间生产安全。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保障十九大期间生产安全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要做好风险评估和专项排查,确保无盲区、无死角,查出问题逐项解决,并与外部单位建立协同机制,确保快速响应,及时处置。科技司要统筹组织协调,提早部署,督促落实,并将人民银行落实中央要求情况、各单位自查整改情况、敏感时期互联网站管控措施等及时报告。人民银行系统一体化安全中段改造推广完成后,作为第一个全面实现终端安全管理国产化的部委,有关情况也要及时报告。
二是健全央行安全生产“三道防线”。去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三道防线”建设。第一道防线在运行单位。运行单位要先于客户发现问题,用技术手段加强管理,优先恢复系统对外服务。目前,各运行单位已经在这么做,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下一步重点要提高人员运维能力,完善系统运行相关环境建设,提升监控自动化水平,在日常运行工作中及时识别、报告和处置风险。省内分支行机房要集中监控,可“借鉴”发行库省级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第二道防线指风险控制部门,主要就是总行科技司以及各单位的技术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细化管理和奖惩机制,厘清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风险评估标准和网格化责任体系,对第一道防线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漏洞并控制风险。第三道防线由内审部门承担,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前两道防线进行独立、客观的审查监督,对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落实,实现风险的事后控制。今年务必要进一步完善、做实“三道防线”,切实提升人民银行IT风险管理整体水平。
三是加强行业信息安全的知道和管理。特别是要强化支付终端安全管理,通过业务和技术持续发力,共同维护支付市场秩序。针对支付终端的问题,无论是传统终端,如POS、ATM要实施管理,对一些新型的支付终端如专用扫码、显码设备,都要实行登记、编号和定位,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对于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电话POS要研究实施替代工程,防止农村地区成为信息泄露和资金盗刷的重灾区,尤其要防止农民成为资金损失的受害人。
第二篇:央行加强改善金融服务的思考
金融服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能。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有以下特点,一是法定性,即由法律赋予的服务职能,如货币发行,经理国库都是法律赋予的专有服务职能;二是公益性,即不以盈利为目的;三是基础性,即侧重于基础性服务,以及通过服务为金融运行乃至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基础环境;四是引导性,央行除了本身直接提供金融服务,还要规范推动引导商业银行金
融服务的开展。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人民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对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统计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根据加强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和金融稳定分析的需要,不断强化统计基础,实行了按国民经济分类和贷款实际投向分类的统计制度,及时反映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规划建设全国集中的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改善统计流程,实现数据集中和共享。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统计数据共享的协调机制和制度。不断完善金融统计信息披露制度,由过去的部分数据披露、按年(季)披露、简单数据披露逐渐调整为完整报表披露、按月披露,信息披露渠道也由报纸、期刊逐步扩大到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形式、范围和频度基本符合国际标准。每月通过新华社、《金融时报》、《中国金融》、人民银行网站等新闻媒体披露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货币供应量表等金融信息,每季通过人民银行网站向社会公布企业景气调查、银行家问卷调查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组织开展经济金融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国家经济金融决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在商业银行推广使用金融统计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商业银行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
二、现代化支付体系顺利建成建成了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全国银行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和银行间债券交易的实时结算,2007年上半年,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65万笔、金额1.6万亿元;小额支付系统全天候提供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工资发放,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收费,通存通兑、跨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公共支付服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银行卡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人民币卡不断扩大境外受理和发行。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12.9亿张,人民币银联卡在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受理。2007年上半年,全国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业务61.7亿笔,金额50万亿元;剔除批发性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全国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5%。票据的使用和流通范围不断扩大,通过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现了支票在全国通用。公务卡在5个省(市)全面实现推广。在全国范围建成运行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银行账户实名制的落实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代理制,畅通了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目前,全国已有1.2万家农村信用社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13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市)推广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完成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交易159万笔、金额7.85亿元。
三、货币发行与管理进一步强化
货币发行与管理是中央银行的基础性工作。2005年,成功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印制工艺、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等突发事件,以及每年元旦、春节现金投放高峰等特殊情况,加强发行基金调拨管理,实施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发行基金,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现金及时供应。开展回笼完整券全额清分,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配合香港、澳门开办人民币业务,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加强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严厉打击制贩假货币犯罪活动。
四、国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国库服务关系着全社会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积极协同财政部,推动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推动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政府收支分类、国库现金管理、储蓄国债兑付等各项改革,促进财、税、库、关、银横向联网,积极推行国库办理直接支付,农民各项补贴发放、库区移民补贴发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发放直接到个人账户、社保基金收缴和拨付等国库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开发并推广了以国库直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开通国库内部往来为主要标志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凭证式国债的管理,积极推进记账式国债的柜台交易,发挥国库在严格资金管理、防止资金漏损、提高国库资金效率、促进财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五、信贷征信体系逐步健全
第三篇:网筹金融:2018年央行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注意事项
网筹金融:2018年央行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注意事项
房贷和车贷作为贷款的热门分类项目,各大银行基本都存在相应的业务,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是指借款人在购买消费类自用车(不含二手车)时已支付一定比例金额的首期款项、不足部分由银行向其发放并直接支付给汽车经销商的人民币贷款。下面带大家了解下2018年央行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注意事项。
一、贷款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2、个人身份有效证明;
3、具有合法的足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个人信用良好;
5、持有经办行认可的购车合同、协议或购车意向书;
6、提供经办行认可的抵/质押物或有足够代偿能力的个人或单位提供第三方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或提供满足《中国银行个人信用循环贷款额度暂行管理办法》客户准入条件的相应资料;
7、能够支付本办法规定限额的首期购车款能力证明;
8、经办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贷款申请
申请个人消费汽车贷款业务需提供的材料:
(一)借款申请书;
(二)身份证、户口簿或其他有效居留证件原件,并提供其复印件;
(三)职业和经济收入证明,包括但不限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银行存单、信用卡对账单、纳税证明等;
(四)与经销商签订的购车协议、合同或者购车意向书;
(五)担保所需的证明或文件,包括抵(质)押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含财产共有人)同意抵、质押的证明;有权部门出具的抵押物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书面估价证明(车辆发票价格结合市场公布价格所做的书面估价)、同意保险的文件;质押物需交付质押物或权利证明文件;保证人同意履行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合同、有关资信证明材料;或满足信用贷款条件的证明文件;
(六)已缴付首期购车款的相关证明;
(七)分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
三、贷款限额
一般客户贷款限额原则上不高于汽车价格的60%,由优质客户提供担保的原则上不高于汽车价格的70%;优质客户贷款限额原则上不高于汽车价格的70%。
四、贷款期限
一般客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期限原则上不应超过3年(含3年);优质客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含5年)。
五、贷款利率
六、贷款币种
目前仅限于人民币。
七、贷款担保
(一)借款人需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作为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其中,一般客户必须提供下列任两种担保方式,优质客户可以提供下列任一种担保方式。
1、所购车辆抵押
2、第三方(自然人或法人)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
3、除所购车辆外的财产抵/质押
4、总行认可的其他担保方式
(二)对于满足《中国银行个人信用循环贷款额度暂行管理办法》客户准入条件的消费类汽车贷款优质客户,可以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
(三)贷款担保应严格按照《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我行现行抵/质押担保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八、贷款保险
您应根据中国银行的要求办理抵押物保险,保险期不得短于借款期限,投保金额不得低于贷款本金和利息之和。中国银行享有保险单优先受偿权,保险单不得有任何有损中国银行权益的限制条件。如果您以所购车辆抵押提供担保的,中国银行将要求您对抵押物至少投保车辆损失险、盗抢险。
在保险有效期内,您不应以任何理由中断或撤销保险;如保险中断,中国银行有权代为投保。如发生保险责任范围以外的损毁,您应及时通知中国银行并落实其它担保。
九、贷款偿还
采用按月(季)偿还贷款本息的方式,具体还款方式可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对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优质客户可采用到期一次性偿还贷款本息的方式,贷款限额不高于汽车价格的60%。
以上内容就是2018年央行个人消费类汽车贷款注意事项的相关信息,上面文章中的贷款适用对象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连续居住一年以上(含一年)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国人。更多车贷信息可以在网贷资讯中进行了解。
第四篇:工商银行解析央行首论互联网金融报告
工商银行解析央行首论互联网金融报告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是央行自2005年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来的第10份报告。作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称为央行对外发布的三大重要报告
2014年4月2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这是央行自2005年首次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以来的第10份报告。作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并称为央行对外发布的三大重要报告,此次《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进行了专题论述。报告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专题(以下简称专题)与“银行业压力测试”、“金融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格局发展趋势”并列为三大专题,这是央行首次以专题的方式集中、系统地阐释互联网金融的体系、业态、作用及监管原则。
专题分为五个小节,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该专题的发布,是央行对业界和理论界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探索的梳理、总结,对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做好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监管、服务实体经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在对央行互联网金融专题的五个小节逐一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对专题透漏出的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正本清源:厘清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特征
专题的第一小节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主要特征,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当前,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尚无明确的、获得广泛认可的定义,但对互联网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等典型业态分类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在专题的上述表述中,明确了以下三点信息:
一是认可了业界和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认识的现实。“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是谢平教授在2012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专题研究报告中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解析央行报告首论互联网金融提出的,在此之前,国内外学术界和金融行业中尚没有正式的“互联网金融”提法,而是以“电子金融(ElectronicFinance)”、“电子银行(ElectronicBanking)”、“电子货币(ElectronicCurrency)”等术语来进行研究的。然而,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中国学者和金融从业者首先提出,但由于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加之其内涵与业务与以往的电子金融、电子银行等往往难以区分,业界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而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
二是提出了央行版本的互联网金融定义。专题提出,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这一表述中,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业务功能(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实质(金融模式)进行了明确定义,即互联网金融是诸多金融模式中的一种,而非游离于现有金融体系之外的存在。
三是使用“广义”、“狭义”两个概念,概括了业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个术语。专题指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即业界的“金融互联网”),也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即业界的“互联网金融”);而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则单指互联网企业从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中肯地讲,互联网企业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快速跨界金融业务,与金融机构近二十年来的电子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2,中国金融业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远远早于互联网企业3,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和监管,不能抛开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当中,将金融机构排除在外,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务上来看,都是不甚妥当的。专题的定义,既明确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新特点,又将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囊括其中,避免了定义上的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一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为基础,挖掘客户信息并管理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通过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在信息挖掘和信用风险管理上的需求。二是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进行金融资源配置。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供需信息在互联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达成交易,交易环境更加透明,交易成本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边界进一步拓展。三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以第三方支付为基础的资金转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作用日益突出。
专题所归纳的上述三项特征,市场上有不同的细分业态与之对应,本报告将其梳理成表,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金融产品比价搜索业务,服务对象一般是金融业务的消费者,包括个人投资者、信用卡潜在客户、消费贷款、小额经营性贷款申请者等。通过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比价与匹配,有利于客户更加全面地了解金融产品、消除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解析央行报告首论互联网金融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促进相关业务的发展。
电商平台贷款主体信用评估业务,一般由电商平台为对平台之上的卖家、商户以及个人消费者提供贷款而进行的信用评估。阿里小贷根据淘宝卖家、天猫商家、以及阿里巴巴会员在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客户评价信息、虚拟账户资金变动情况等进行信用建模,可以做到网上提交申请,5分钟放款,大大提高了贷款效率。京东的“京保贝”与阿里小贷的思路完全一致,而其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京东白条”授信业务,则是将消费端的信息加以分析,为符合要求的客户授以一定的信用额度,既方便了客户消费,又为平台增加了金融产品收入。
第三方信用评估业务可以分为网贷征信和供应链融资征信两种类型。以安融惠众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征信机构,将大量的网贷企业信息加以分析与共享,方便网贷企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评估;以金银岛、金电联行为代表的平台或企业,以贷款申请企业的实时现金流、库存等信息为依托,为商业银行提供新颖而可靠的贷前、贷中、贷后一体化信息服务,在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链条中,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难、评估难、授信难的问题。
P2P贷款和众筹业务是典型的以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资源配置业务,这些业务可以绕开金融机构,实现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的直接对接。尽管国内的P2P业务与国际原生的P2P业务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差异,但国内的P2P业务,无论在平台数量还是在借贷总量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与国内热火朝天的P2P业务相比,国内的众筹业务的开展速度明显缓慢得多。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第二个阶段是2005年后,网络借贷开始在我国萌芽,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起来,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开始。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是互联网金融得到迅猛发展的一年。自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速发展,众筹融资平台开始起步,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一些银行、券商也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业务模式进行重组改造,加速建设线上创新型平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将上述文字转化为图1,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个发展阶段。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上网习惯来共同分析。2005年以后,全国网民人数快速迈过了2亿的门槛,并在2014年初超过了6亿(移动网民也超过了5亿);人均周上网时长也从2005年的不足15小时,增长到了2014年初的超过25个小时4。应该说,接近全国人口一半的网民人数和平均每天超过3个小时的在网时间,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客户基础。
二、公允客观: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
专题第二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这一小节归纳出了五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
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
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对于第一点,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市场定位主要聚焦于“小微”层面,无论是单笔不足10万元的网络贷款、户均持有额不足万元的网络理财,还是小于百元、甚至十几元的网络支付,都具有明显的“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长尾”特征。这些业务,客观上弥补了国内传统金融机构业务覆盖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专题在第一点的阐释中,再次强调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即: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两者都是
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定位,既表示了央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是专题后续提出监管策略的基本立场。
对于第二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起步晚、基础差、业务和服务覆盖有限,这就客观上为民间借贷资本的兴起留下了发展空间。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民间借贷资本数额庞大急于寻求投资出口,另一方由于民间借贷难以规范化监管,风险频发。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为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提供了信息化的捷径,通过规范化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帮助民间资本实现阳光化发展,遏制高利贷,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定位的众筹股权融资,专题也给予了肯定:
众筹股权融资也体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客观要求。
这是央行首次以报告的方式对众筹股权融资基于正面评价,这为国内众筹股权融资的发展确定了基调。
对于第三点,专题站在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阐释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二者密不可分和共生共赢的密切关系:
电子商务对支付方便、快捷、安全性的要求,推动了互联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发展;电子商务所需的创业融资、周转融资需求和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促进了网络小贷、众筹融资、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四点和第五点是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优势的体现,也是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构建多方参与的网络平台的优势体现。为了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就必须不断更新信息处理技术、降低信息处理成本;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就必须脱离传统的对于物理网点的依赖——这些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激励、造就了跨界金融所向披靡的互联网企业。
以2013年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支付宝平台24小时内顺利处理1.88亿笔交易。比较而言,Visa卡组织2013年第三季度的交易笔数为155亿笔5,平均1.7亿笔/天;中国工商银行的平均处理能力为2亿笔/天7。另外,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规模已经达到数百PB级,而商业银行的数据仓库规模尚在数百TB级6,相差近1000倍。
专题还指出:
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和证券市场的新融资渠道,以及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动态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计量客户的资信状况,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
上述概括,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解释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尽可能的贴近客户、了解客户,以客户为中心设计、营销产品。
专题的第二小节公允客观地归纳了我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全社会,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摘掉有色眼镜,正视互联网金融的正面价值;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认清自身在服务定位、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差距,快速制定方案迎头赶上;也有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发展,丰富我国金融体系的层次,扩展我国金融体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我国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三、简洁全面:梳理国内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
专题的第三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梳理、定义了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六种主要业态,并以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加以说明。相关描述的整理如表2所示。
专题对于国内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的描述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地将“快捷支付”方式列为互联网支付的三种模式之一。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下调了快捷支付业的支付金额上限,引发了人们对于快捷支付的关注。截至2014年3月,支付宝已经与170家商业银行签订了快捷支付协议,财付通也与45家银行签订了快捷支付协议。在快捷支付模式下,尽管客户的资金仍然存储在客户的银行账户中,但资金操作指令由支付机构发出,支付机构成了“准清算”机构。虽然支付机构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对客户提供支付风险保障,但这一方式的风险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后续影响,值得长期关注。
二是对国内P2P行业进行了客观的概括。一方面,国内P2P网贷发展势头迅猛,专题指出,截至2013年末,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另一方面,国内P2P网贷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专题指出,平台公司的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从业人员多为几十人,且多以担保业务为主——以数百万元的注册资本,开展平均交易总额接近2亿元的借贷业务,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不但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整个P2P行业甚至金融行业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试水P2P业务,例如平安银行旗下的陆金所已经在P2P领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招商银行也已经多次尝试了P2P业务。
三是纳入了以阿里金融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专题中仅仅列举了阿里金融的网贷业务,事实上,京东的“京保贝”、“京东白条”,一号店的“1保贷”都是依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商家、供货商、消费者丰富的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或者消费者的消费历史数据)及对其开展的高度集成和挖掘,进而完成自动化的审批和风险控制的网络贷款。这类业务,是基于互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重要革新。凭借对积累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信息的深度分析,电商平台的相关业务机构可以完全脱离物理网点进行批量实时放贷,大大提升了借贷业务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让更多的小微借款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借贷服务。因此,这类业务还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和普惠金融色彩。
四是纳入了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将金融机构的网络创新纳入了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无论是专题中列举的建设银行“善融商务”、交通银行“交博汇”、招商银行“非常e购”以及华夏银行“电商快线”,还是工商银行“融e购”、农业银行“E商管家”、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开放平台,亦或是平安银行的“万里通”、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直销银行,都是金融机构在多年来“金融电子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兴的网络渠道、开源众包的开发方式和既有的信息处理技术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专题将其专门列出,呼应了第一小节“广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五是通过数据揭示出国内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促进金普惠融的显著特点。
根据专题公布的数据,2013年国内互联网支付的笔均金额为601.12元;国内P2P单笔借款金额多为几万元;阿里小贷网络贷款业务上线以来,户均累计贷款总额为23.08万元,众筹平台“天使汇”上线以来,平均每笔项目的融资金额为3.13万元,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金额为25万元,平均每个认证投资人的投资金额为29.76万元;截至2014年1月15日,“余额宝”规模户均持有金额为5102.04元。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具有获得服务门槛低、金额低、效率高的特点,带有显著的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特征,这也印证了专题第二小节所归纳的互联网金融积极意义。
专题的第三小节站在系统层面,简洁、全面地梳理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并用鲜活的实例和详实的数据描绘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全貌,印证了第一节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特征与第二节提出的积极意义,这是央行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报告中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业态进行梳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比特币和征信市场,在本次金融稳定报告的其它章节也有所体现,而对于以成为SWIFT2.0为发展目标的Ripple支付网络,专题并没有提及。
四、全球着眼:总结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
专题的第四小节题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互联网金融不仅在国内刚刚起步,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也属于新兴事物。由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一般的电子商务,涉及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世界各国都已经(或者正酝酿)设法加以适当的监管,以防金融风险。专题第四小节从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四个方向入手,总结了世界各国的监管理念、思路和具体方法。相关描述整理如表3所示。
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正在快速变化演进的新生事物,各国虽然具体的监管方法各有差异,但对于“监管”这一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环节,都非常重视。
纵观各国的监管思路和具体办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各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都持审慎的乐观态度,乐见互联网金融创新给金融体系带来的正面变革。例如,英国政府在2013年制定了一项方案,旨在通过P2P平台FundingCircle提供约2000万英镑的小企业贷款来刺激经济的发展12,今年还计划把P2P直接纳入个人储蓄账户获许范畴13,让投资人享受免税的投资收益;欧盟委员会2013年3月公布的《欧洲经济长期融资绿皮书》则提出要支持众筹融资等非传统融资方式;美国SEC对P2P机构进行规范化指导之后,让P2P机构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的JOBS(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法案的TitleII条例在2013年的正式生效,则被认为会给众筹平台带来更大的机遇。
其次,各国一般都遵循“适度监管”的原则,力求不让监管束缚住创新的动力。无论是美国证监会(SEC)对P2P的证券认定,还是法国的《众筹融资指引》,或是英国对众筹股权融资合法性的认可,都体现了政府及监管部门“适度监管”的原则:首先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相关机构厘清业务流程,然后在客观了解创新业务的基础上,站在全局高度分析可能的风险点,进而划定相关创新业务的“底线”——只要确保市场秩序的稳定、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金融体系不出现系统性风险,就鼓励具有高效、包容、普惠特点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第三,在监管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各国都严守“底线”,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严防系统性风险。美国证监会(SEC)对P2P业务的强制信息披露、日本《资金清算法》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设定的单笔业限额、法国对网络保险设定的14天无偿退保期、德国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放贷款的限制等政策,都体现了“宽中有严”的底线监管方针:不管什么形式的金融创新,只要有可能发生金融消费者侵权、参与洗钱等金融犯罪、违反其它法律法规等,就必须加以限制,严格监管。
可见,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积极引导、谨慎鼓励、乐见其成的同时,按照适度监管的原则,贯彻底线监管的方针,是世界各国政府及监管机构普遍遵循的策略。本小节的国际经验总结,对于合理有效地开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五、适度监管: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
专题的第五小节题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指出了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进而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
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专题从鼓励发展和防控风险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发展普惠金融,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应当给予积极支持,也应当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一切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创业增长的金融创新均应受到尊重和鼓励。
另一方面,对一些新的业务要留有观察期,冷静地分析总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属性和金融风险属性,把失误可能引发的风险控制在可预期、可承受的范围内。
因此,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既不能任凭野蛮生长,以致伤害金融消费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影响金融体系稳定;也不能束缚过紧,使我国金融体系错过这股新技术推动的发展热潮,这就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以创新为动力的这一新型金融服务业态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立场,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五大原则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一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
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
三是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是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第一条原则直指金融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一金融的重要职能。任何创新,只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就应当受到鼓励;而促使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脱离金融监管而形成空转的所谓创新,应当受到限制。
对于网络支付,专题明确了小额、小微的服务定位和服务宗旨:网络支付应始终坚持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
对于P2P和众筹,专题再次明确了不得假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底线:P2P和众筹融资要坚持平台功能,不得变相搞资金池,不得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从事证券业务等非法金融活动。
第二条原则站在社会经济运行的高度,用四个“有利于”、一个“避免”、一个“不能”,给出了现阶段衡量金融创新的标尺: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切金融创新,均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有利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避免因某种金融业务创新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增加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不能因此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转化,进而降低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
第三条原则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宣传手段、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办各项业务,应有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任何机构不得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承诺收益,误导消费者。开办任何业务,均应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作出详细的制度安排。
第四条原则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按照法律和市场规则开展竞争:在线上开展线下的金融业务,必须遵守线下现有的法律法规,必须遵守资本约束。任何竞争者均应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不得利用任何方式诋毁其他竞争方。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条原则的表述中,对于最近业界存有争议的余额理财类业务,表明了监管意见: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收费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
第五条原则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速度快、业务演进迅速,容易造成监管盲区的特点,提出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向结合”的监管模式,强调行业自律组织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大型机构的作用:抓紧推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规则,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大型机构在建立行业标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应起到排头兵和模范引领作用。
第五小节所提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及其基本立场,与央行近年来对互联网金融的多次公开表态一脉相承,是央行第一次在报告中成体系地阐释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意见,为适度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总要求,也为日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确定了总基调。
综观全文,专题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观点是: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
同时认为,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观察期,需要处理好鼓励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其予以适度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六、任重道远:对于商业银行的启示
以商业银行的视角,专题有以下几点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专题提出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定义,明确了商业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地位。如前文所述,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因此社会和媒体往往将商业银行放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之外甚至对立面,这是对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程的选择性失忆,也是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因果关系的混淆。专题在“广义的互联金融”定义中,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行为也囊括在内,并在第三小节中,将“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六大业态之一加以论述。这一迟到的“正名”有利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明确自身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打破两大类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之间本不该存在的隔阂,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服务实体经济为共同目标,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同创新。
第二,肯定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积极意义,为商业银行技术革新和经营模式转变提出了新思路。专题总结归纳了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特征和五点积极意义,从总体上对互联网金融在服务小微、增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程度等方面的创新给予了肯定,商业银行应当客观理性地加以分析。例如,互联网企业对电子商务数据的深度处理和小微金融服务的结合、点对点直接交易为基础的金融资源配置方法、基于“三流合一”的高效率低成本网贷审核放款、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消费+支付+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等,都值得商业银行认真剖析,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从而更加从容地应对利率市场化、银行机构国际化、经营模式转变等方面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第三,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划定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底线和禁区。专题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五项原则的详细阐释中,提出了若干细节,对网络支付、P2P和众筹、线上开展的线下业务等方面提出了监管策略,值得引起商业银行注意。例如在第一条原则中,专题对网络支付提出了“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进行业务合作时,合理设定支付限额,防范风险。又如同样是第一条原则关于P2P和众筹坚持平台功能的监管原则,为商业银行日后寻求合作平台或者开展相关业务提出了指导。再如第三条原则中,专题关于在线上开展线下的金融业务所需遵循的约束、对不公平竞争行为以及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不计罚息等不合理合同的禁令都对商业银行在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和业务合作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申明和提示。
总之,专题的公布明确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地位,指明了商业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努力方向,划定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禁区和底线,有利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和一贯的积极推动者,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脉互联网金融,立足自身的信息化进程,积极汲取近年来互联网革命的信息技术、创新文化和营销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客户的能力。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之路,任重道远。
第五篇: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央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而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日渐升温。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主动、高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力地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业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底以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4家银行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督促农业银行稳步推进外部审计、清产核资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等基础性改革。此外,人民银行还协调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并参与研究和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改革方案。
在证券业改革方面,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重组改革,2006年底,人民银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人民银行推动有关监管部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在保险业改革方面,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 1
稳定部门积极参与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改革。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金融稳定部门积极参加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平稳完成了银监会分设时交由人民银行负责处置的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处置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对此,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有关分支行重新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已平稳完成了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任务。其中,10家以破产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已进入法院的破产清算程序;3家以行政清算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行政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3家以其他方式处置的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妥善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稳定。
积极配合银监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部分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几年来,妥善处置了衡阳市商业银行等29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金融风险,承担部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有
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在2007年,积极配合银监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撤销了5家农村信用社;继续配合做好6家信托投资公司、8家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工作。此外,人民银行还加大了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力度,维护了社会和金融稳定。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和稳定评估工作
过去几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根据现有的评估框架,借鉴目前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方法,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开展了金融控股公司监测工作,2005年10月,人民银行系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类型等情况,初步发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方法,2006年起尝试对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风险监测,并撰写了监测报告;此外,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务院领导下,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等方面倡导完善相应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探索功能监管等监管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金融的不稳定,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如何在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使金融的发展既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摆在中国金融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