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田寺乡关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的情况汇报
章田寺乡关于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的
情 况 汇 报
县人大:
根据县人大统一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予以专项调查工作,现就我乡人大组织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1、乡立成了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为主任,城建、土管、房产等为组成单位,常集中办公。
2、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延伸至村、组、户。村(社区)由村主任(社区主任)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协管员。组(社区党小组)由管水员(党小组长)担任信息员,户以重点帮扶对象为典型,实行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1、有规划
我乡于2008至2009年间,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市、县有关规划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冤魂成了《公安县章田寺乡总体规划(2009-2020)》、《公安县章田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乡16个村的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全面实施。
2、有规章
我乡早在2009年就以政府名义签发了章政办发[2009]57号《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章田寺乡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又于2011年签发章办发[2011]32号《中共章田寺乡委员会办公室 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章田寺乡创建文明卫生集镇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3、有规定
自2010年来,我乡连续3年与16个村及二个居委会签定了《章田寺乡村庄规划凤管理责任书》和《章田寺乡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责任书》。协管员有《协管员手册》,信息员有每周汇报制度。
(三)建立健全了以点带面,全面开燕尾服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乡早在2007年就以双仁村为试点,创建双星小区,集文、体、卫、商、住为一债权,去年再次以集中居住为模式,建立多层居住小区,现已形成规模。
在双仁村的带动下,有条件的村如杉木桥、联台、达仁、金红、公兴以有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还有长春、南阳、接丰、罗家等村正在规划和筹建中。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规划不完整。
我乡三个规划(乡总规、村总规、土地利用总规)都只有总规,而缺乏详规,操作起来无目标,建议迅速组织编制三个详规以及控制性详规。
(二)规划不协调。
镇与村总规,镇、村总规与土地利用总规不一致,不协调,操作起来互相矛盾。建议镇、村、土地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达到协调统一,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划难实施
规划难实施集中表现在农村。关键在土地,村庄总规和土地总规都有了,而就是没有土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出发点是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而集约土地是全乡各村的最大难点,无计可施,而造成原址建房现象,建议政府应当出台切实可性政府,让各村在集约土地方面有法可依。
(四)资源未共享
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流失上。国有土地未盘活,集体土地形成村、组、户对手交易,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管理失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建议严格加强土地和规划管理,坚持打击对手交易和非法买卖的行为,严肃查处责任人。
(五)设施难配套
有好的规划,没有雄厚资金,也就难以把基础设施配套上来,我乡包括两个集镇在内是一个共性问题,向上要、向外讨、向内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办法。建议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盘活国有和集体土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集体和私有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公安县章田寺乡人大联络处
2012年6月18日
第二篇:章田寺乡上半年维稳形势分析
章田寺乡上半年维稳形势分析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1、狠抓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党委政府通过深入开展“四访”活动来最大限度的畅通诉求渠道,(一)是开门接访:乡、村两级每天都安排班子成员坐班接访,公布电话号码,值班领导负责协调处理当天来信来访,力争做到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人有地方找、事有地方办、”;
(二)是主动下访:书记、乡长带头对所联系的村和部门每星期下访一次,对联系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信访维稳工作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化解;
(三)是经常回访: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包保责任人对即使解决了的信访问题还要在1年内对其继续进行事后回访、跟踪包保,直至彻底消除隐患;
(四)是定期摸访:对民师、涉军群体等重点对象,乡维稳专班坚持重大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期、春节前后进行定期走访摸情况,并适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做好稳控工作。由于我乡扎实开展“四访”活动,大力畅通诉求渠道,基本上把问题都及时化解在乡、村、组,今年来全乡没发生一起进京赴省到市上访人员,没发生一起赴县集访事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狠抓源头化解。我乡把源头化解工作作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中之重,并坚持“以查为主,查化结合”的方针,狠抓源头化解工作。
(一)是督村(社区)治安中心户口日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要确保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把情况迅速反映上来,为乡、村两级及时掌控事态发展,迅速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提供重要情报支撑。
(二)是督村(社区)治安巡逻队旬查,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及时上报,并积极协助乡、村两级参与处置,确保事发在基层,化解在基层。
(三)是督乡大调解中心月查,每月由大调解中心向各村(社区)、各单位发放维稳工作排查表,收集汇总后向乡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及处置意见,然后由乡大调解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包保,限期结案。
(四)是坚持每周的机关干部例会包村干部都必须汇报信访案件的办理情况,落实包保责任期;每次的村支部书记、单位负责人会议,乡主要领导都要通报督办信访维稳工作,落实重点信访案件限期案制;各村每月必须开展一次大型的说事活动,重点是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落实书记大接访制。通过狠抓源头化解工作,我乡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都得以就地化解,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县乡”
3、狠抓积案化解。上半年来我乡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5件次,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积案化解3起,分别是永久村马金玉反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南阳村刘士中反映家庭生活困难要求多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和刻木村高孝清夫妇反映要求回村居住解决建房补贴等问题,仅有一件金红村罗先丹因土地纠纷赴县上访件暂未结案,目前专班正深入调查,积极与村、当事人及有关农户进行磋商和协调,但由于该上访件反映的问题牵涉时间较长(近20年),涉及人员较多(近20人),且信访人要求过高,双方
一时难以达成协议。因此我们在坚决稳控上访对象的前提下,正研究多种可行性方案付诸实施,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多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也一定能够尽快化解此安。
4、狠抓处突维稳。今年来,在县维稳办的直接指导下,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维稳专班严格执行县、乡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积极协助县公安、交警部门及时成功调处了祝家村夏玉兰、南阳村徐家秀交通事故案,祝家村陶开银溺水死亡案、接丰村罗承兵建房失足跌死案、坪兴村陈敦玉谋杀案,由于我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不解决问题决不收兵的立场,通过做大量过细的工作使当事人亲属深深感受到党委、政府确实在为老百姓办实事,都对调处结果表示满意,没发生一起上访闹事事件。
5、狠抓重点人群管理。乡大调解中心年初通过收集整理,对重点上访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民师、涉军群体、两劳安置帮教与社矫对象——登记造册,经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后以文件形式明确锁定乡、村或乡直单位、组三级包保责任人,实行一类对象,一个领导,一个方案,一个专班,一抓到底,并严格执行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目标管理责任追究制。如去年党委、政府就对因重视不够,处置不力而引发一起赴县集体上访的毛家村支部书记及乡包村干部给予全乡通报批评和扣减该村2000元工作经费的处理,并取消该村年终合考评评先表模资格,进一步使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党委、政府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惠农政策,农村土地纠纷也呈上升趋势,且调解难度不断加大,请县农经部门加强对农村土地纠纷调解的业务指导。
2.对精神病患者的医治和监管乡村都比较乏力,如我乡精神病患者近40人,除3名重症患者由乡村两级安排专人监管外,其它的一般由其亲属监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对民师、涉军群体、特困户等重点对象的监管和安抚缺乏力有力的资金支撑。近几年,我乡每年在“七一”、“八一”教师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筹集相当一部分资金对以上对象进行慰问和帮扶,虽然有效的稳住了这些对象,但资金压力不堪重负,恳请上级在关部门在资金安排时对孟溪大垸扶贫乡镇给予重点倾斜。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1、打好积案化解攻坚战
对金红村罗先丹土地纠纷上访案,我乡近期在积极争取县农经局的指导下,拟组织乡信访,司法、农经、国土、村等部门及上访对象进行大会商、大调解,先稳定上访对象情绪,彻底打消上访对象两眼向上的观点,并研究制定几套可行性方案付诸实施,同时加强对上访者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和交心谈心力度,并及时向信访局反馈调解情况,力求稳中求解。
2、打好信访维稳持久战
上半年,由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班得力,各级干部齐心协力,信访维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下半年,群众
诉求将明显集中,重点对象管控难度加大,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干部精力不够集中,回去后我们将及时召开全乡干部大会,迅速传达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3、打好维稳经费筹备战
解决好信访问题,其中最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经济手段,所以我乡结合招商引资,拟向章田籍在外成功人士募捐一点,向对口联系科局争取一点,乡村两级节支增收挤出一点,及早筹备一定的应急维稳资金,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及时有效地解决乡、村两级经过共同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决不上交矛盾。
2012年7月
第三篇: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 参与单位
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联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商埠小城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达、活力强劲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轻重工业的结构转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城市化匀速发展时期向加速发展时期转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总体小康基础上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人均4700美元,新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2元和7018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7:57:37.3,形成了以临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辖县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心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建立“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近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体制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大都市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化率达到65%,农村新社区比例达到50%,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50万人以上。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2.5:44。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村文化阵地“六个一”达标率接近100%,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宫;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宁波”基本成形。
——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县(市)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市域北部为都市区,南部为生态发展区,以滨海线和国道主干线为城镇发展轴,形成T字型城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蔺草、贝母、草食畜禽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服务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沿海渔业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大工业产业带,构筑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生态旅游圈三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圈,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集聚。重视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各次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开发,依托山、海、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工业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乡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八)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目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实现5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2010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所有县(市)区、乡镇成为省教育强县、强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城乡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到2010年,全市50%的镇和40%的村建成省、市卫生镇、村。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达到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十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一绕五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和轨道交通,形成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的“213”高速交通圈,全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百”目标,即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达10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合格率达100%。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以“生态大通道、绿色生态走廊、生态隔离带”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千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
(十二)强龙工程。坚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围绕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改进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把它们培育成强龙、巨龙,到2010年,销售超亿元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外资嫁接和跨区域扩张。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产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商务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经营户技术协作、供销稳定、利益互惠、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十三)百千工程。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到2010年,建成15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500个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全面整治。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做好村落建设整治。加快城中村、近郊村、园中村改造,做好居住安置、户籍转换、撤村建居和集体资产处置,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村落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加大山区、海岛村异地迁建力度,实行向集镇、平原集聚。平原、半山区村按照设施共享、合理集聚的要求,加快拆村并点步伐,实行村落居住区、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优化。加大“百千工程”政策支持力度,市、县两级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优先安排镇村用地指标用于村庄改建。
(十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到2010年,1000个村完成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制定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启动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的社区化改造,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以成建制、拆并等形式,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一般农村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生活、卫生、治安、医疗、健身、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由副中心城市向乡镇、农村居住点延伸,逐步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路,形成以社会福利服务、便民便利服务、就业服务为重点的“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村级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分批在村级配置图书室、运动场所、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农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注重配备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加强老年人休养生活、文化娱乐服务。构建网络健全、功能到位、机制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乡镇卫生分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在转制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同时,确保每个乡镇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口集中的村(社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为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构建农村环境保洁和绿化养护体系,逐步推行市场化保洁养护机制,改善村落环境面貌。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分批设立村警务室,加强警民联防与治安监控,实行治安巡查制度,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十五)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的主要措施,以培训促转移,以培训促增收。2010年前,每年完成20万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重点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等剩余劳动力的转岗转业培训,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学历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成立农民培训和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完善培训网络。优托各地的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技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便利、设备师资较好的学校重点扶持,建成区域性农村劳动力综合培训中心,协调区域范围内其他培训机构间的师资、设备、课程、学员等调配,指导业务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每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意向,调整培训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协作,积极开展“订单型”、定向推荐型、企业委培等培训模式,在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培训优惠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充实培训经费,市县两级职教统筹经费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卡制度,对受训农民进行补助,规定不同专业的补助标准,对低保、残疾人、单亲困难家庭等被征地人员实行全额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新增劳动力实行免费岗前培训。加大对涉农职教的支持,逐步实行农校学生免费教育。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开办涉农专业,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农民上大学。
(十六)人口梯度转移工程。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积极促进人口由高山向平原、海岛向大陆、农村向城镇、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到2010年,实现50万以上农村人口梯度转移,3万以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口整体搬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取消农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产业集中带动人口集聚,培育提升城市和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实行工业园区整合,促进工业进园区,依托城镇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行业,扩大城镇就业空间。加大山区、海岛、地质灾害地区移民帮扶力度,继续执行市、县两级对移民进行补助的政策,进一步研究解决涉及移民的退宅还耕还林补助、土地承包权处置、宅基地安排、集体资产享受、户籍、就业、子女就学、用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农民迁移的积极性,做到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
(十七)平安和谐工程。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到2010年,90%的县(市)区建成“平安县(市)区”,85%以上的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达到安全创建标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财务公开、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等制度,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规范信访行为,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注重保障群众利益,协调群众利益,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源调配、环境污染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八)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各县(市)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县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须经法定程序审批。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水平。
(十九)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
(二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土地征用、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置换的办法,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稳妥地推进镇村撤并,加快中心镇建设,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汇报材料
汇报提纲
各位领导:
按照要求,下面我就近年来我▲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作一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统筹城乡取得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战略西移和自治区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等战略机遇,充分依托资源、区位、人文、交通四大优势,坚持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举全▲之力推进城乡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三大战略转型”,实现了由国家级贫困▲向全国和谐社会样板▲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区▲个▲县第▲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全国第▲位晋升到第▲位,位居西部百强第▲位,成为全国▲域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之一。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规划,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多万元,设计编制各类总规、控规、专业规划及重大项目方案▲多项。大力推进▲镇和▲镇旧城区拆迁改造,近几年,完成拆迁面积▲余万平方米。全面推动新城区建设,全▲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平方公里,达到▲平方公里,比六年前扩大▲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年的▲%提高到▲%。深入实施绿化工程,园林绿地面积占到城区总面积 的▲%,人均绿地面积达▲平方米,去年我▲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积极推进其他集镇建设,▲镇全面加强道路改造、镇容整治和绿地建设,启动了▲新区建设,花园式生态煤都日益显现,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镇。▲镇将旧镇区全部拆迁绿化,投入▲亿元实施整体搬迁,西部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商贸旅游型小城镇正在形成。其他各镇围绕建成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地、为农村和农牧民服务的中心地,全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牧业人口的集聚吸纳和对农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二是产业化支撑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坚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推动工业发展从零散布阵、盲目上马向科学规划、集群发展。特别是引进了▲等一大批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全▲工业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和世界级煤化工基地正在形成。同时,按照优化工业布局、集中发展的要求,对全▲的工业布局进行了科学摆布和合理定位,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四大工业基地,并有序推进基地建设。狠抓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煤矿技改步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煤炭产量由2003年的▲多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近▲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构筑“大物流、大旅游、大文化”为目标,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效提升。一是构筑大物流。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等物流项目有序推进;▲建成并投入使用;集维修、销售及停放于一体的▲已有近百家企业入驻运营。成功引进▲商厦集团入驻我▲,▲镇星级酒店及商务会展中心等一批餐饮商贸类项目开始实施,商贸流通不断壮大。二是推进大旅游。充分挖掘▲文化和煤炭工业旅游潜力,积极推进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和旅游商品生产集散基地建设,▲镇蒙古族民间工艺品一条街全面启动。仅2008年,完成旅游接待量▲万人(次),增长▲%;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增长▲%,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是发展大文化。深入挖掘、梳理、整合全▲文化资源,突出文化特色,一批以演出、娱乐、服务、文化产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制作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逐步兴起。实施精品节目“走出去”战略,▲乌兰牧骑多次赴外地或国外访问演出,地区文化艺术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农牧业有力推进。一是全面加快▲山羊、肉羊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以城镇、工矿区为依托的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建设。近年来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亩、设施农业▲亩。农牧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较1978年增长了▲倍。二是大力加强禁牧禁垦工作。禁牧禁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植被覆盖 度达到▲%,森林覆盖率达到▲%。三是加速推进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筑“大绿色产业”,继续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来抓,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项目。近年来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多万亩,人工造林近▲万亩,水保治理近▲万亩。加强基础设施加建设,近年来建成安全饮水工程▲余处,共建水利工程近▲处,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完成城网和农网改造工程,推进通村公路建设。五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农村牧区村庄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体现新时代农村气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村被确定为全市▲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三是人口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实施“转移、收缩、增效”战略,在西部限制开发区,坚决把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农牧民转移出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东部禁止开发区,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推进人口整体退出。近年来累计转移人口▲万人,农村牧区常住人口由原来的▲万人减少到▲万人,非农收入占到农牧民总收入的▲%。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安居工程建设,为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战略性转移。于▲年启动的民生小区工程,近年来共安置农村牧区转移人口近▲户▲余人,三期工程计划安置转移人口▲户约▲ 人。近期,我▲制定和出台了▲安居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城乡居民购买限价房的优惠政策,细化了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进度和落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加快全▲敬老院建设,构建统筹城乡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政策,为我▲统筹城乡发展、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推进人口转移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可用财力逐年增加的前提下,近年来我们把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委、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时,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先后实施了“十大民心工程”、“十大惠民工程”“八件实事”等一系列富民惠民的政策措施,包括医疗、就业、社保、教育、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社会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仅▲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就达▲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被中央党校《理论前沿》课题组确定为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样板▲。
二、存在问题
尽管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统筹城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的发展,统筹城乡工作 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主要有:
一是城镇化水平还不够高,城市规模还不够大,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城镇对农牧业人口的集聚吸纳能力和对农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
二是我▲属资源开发型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不高,就地转化率低,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经济结构仍未发生根本转变,新型工业化水平不够高。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建立和起步阶段,进程比较缓慢,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态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内部结构升级缓慢,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仍比较大,现代物流业还未形成规模,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旅游接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次产业对统筹城乡的产业化支撑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农村牧区人口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人口转移还需加大力度,禁牧工作时有反弹,偷牧夜牧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保护和改善。
四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还没有完全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不相适应,公共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执行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三年翻一番,五年大跨越,领跑全区县域经济,跨入全国百强前列。今年,围绕全市“▲”的发展战略,我▲提出“▲”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统筹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以“▲”为主题,全面实施“▲”发展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投融资策略,加快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切实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全▲的的产业竞争力、城乡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力。全▲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要增长▲%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要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到▲年,力争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实现在▲年的基础上全面翻番;到▲年,力争全▲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围绕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构筑统筹发展的平台。按照全市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大力度推进城市规划、道路建设、标志性建筑、房地产开发、绿化美化等八项工程。今年要完成▲平方公里城乡统筹规划和▲镇、▲镇、▲镇各类总规和控规的编制工作。▲镇从基础设施、建筑风格、城市功能等方面与▲新区全面对接,完成▲景观河改造工程,重点推进▲等基本建设项目,力争全年开工建设各类建筑▲万平米、完成拆迁▲万平米、建设▲平方公里路网。完成▲镇铁东铁西区改造、滨河大道护岸工程,抓好▲线两侧拆迁改造、▲镇路网改造、农牧民进城务工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和住宅小区建设。其他各镇立足实际,重点抓好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吸纳效应。到▲年,▲镇建成区面积要达到▲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万人以上,全▲城镇化率要达到80%以上,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
二要抓好统筹城乡的产业化支撑,切实提高三次产业的竞争实力和水平,夯实统筹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我▲的整体优势,按照“优化一产,突破二产,提升三产”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格局。一是要把提升第三产业作为统筹城 乡发展的主要环节。全力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物流,切实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要围绕建成全国著名的民族文化旅游胜地,重点打造▲旅游和工业旅游两大品牌,把▲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今年要力争实现旅游接待目标任务▲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亿元。要依托港口物流和园区物流,重点打造▲物流配送中心、航空物流配送中心和▲镇、▲镇以煤炭集运为重点的公铁货运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矿山机械维修业。要重点推进▲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到▲年三产增加值突破▲亿元。二是要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全力建设大基地,促进产业布局集中化;组建大集团,促进产业经营规模化;构筑大循环,促进产业发展集约化,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以机械制造、机械维修及高新技术产业为补充的大规模、多元化、长链条的产业格局,力争到▲年全▲工业增加值突破▲亿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四大工业基地。要全面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与地方煤炭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重组,真正建成一大批本质安全型的现代化矿井,使地方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以上,回采率达到▲%以上。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瞄准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积极引进资源深加工型项目。要全力推进▲等投资5亿元以上的5大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 按时投产。重点争取并抓好▲等3个投资100亿元以上,▲等7个投资10亿元—100亿元,非资源型产业机械维修制造等30个投资在1000万元—10亿元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到▲年全▲煤炭年产量就地转化率达到▲%以上。三是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这一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大力发展城郊经济、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好绒山羊产业基地、肉羊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和以都市、城镇、工矿区为依托的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到▲年城郊设施农业发展到▲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到▲万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围绕人口转移和土地流转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业庄园经济。按照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农牧业资源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小型农庄、牧庄。开展村庄和产业布局试点建设工作,在每个镇选择1个试点进行建设,逐步形成一庄一品、独具特色、产供销一条龙的农牧业产业模式。力争到▲年,在限制开发区内集中打造▲户小型农庄牧庄家庭。今年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亩,建设▲亩▲栋温室,培植肉羊、肉牛、肉猪规模 养殖户▲户。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现代农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公司化农牧业。鼓励引导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干部职工、科技人才、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牧区的能人以各种形式参与公司化农牧业建设。积极探索、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整村或整社覆盖发展公司化农牧业模式,打破传统的分户经营的格局,由企业统一租用土地,集中经营。引导有实力的村集体经济创办或领办农牧业发展公司、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三是要抓住统筹城乡的核心关键,大力转移农村人口,建立统筹发展的纽带。一要继续深入实施“▲”战略,抓住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着眼于引导、侧重于教育、致力于维权、落脚于创业,加快人口转移进程,千方百计增加非农收入。到▲年,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万人次,争取将从事农牧业人口降至▲万人以下。完善保障政策,消除制约人口转移的政策和体制障碍,推进城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障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形成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二要完成农村牧区村庄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适时推进嘎查村整合撤并,在立地条件相对较 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集中建设居民点。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聚集培育城镇经济,实现兴建一个城镇、繁荣一地经济,转移一批农牧民、致富一方群众。
四是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方式,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要建立教育保障体系。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四免两补”政策和高中阶段免费就学政策,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深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实施“聘好教师、选好校长、建好教研队伍”“三好”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院校合作,优化教育布局调整,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要建立就业保障体系。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制定出台全民创业实施意见,通过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指导、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支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工程,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做好困难群众和农牧业人口转移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人有一人就业。三要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强化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把▲医院建成全市▲就医环境一流的平价医院。四要建立社会 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筑牢退休人员最低养老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低收入困难家庭补助、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等五道保障防线。五要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年内新建▲万平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万户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到▲年共建成▲万平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万户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六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要更加关注民众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会展中心和多功能体育活动中心,突出抓好社区和农牧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牧区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落后状况。实施“平安进万家”工程,建立合理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需求,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的满意度。
五是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突破口,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统筹发展的环境。加强交通建设,深入推进“村村通”公路建设项目,努力提高公路等级;统 筹城乡客运发展,有序组织开展▲镇、▲镇、▲镇、▲镇4个汽车客运站建设。加强通信建设,继续加快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改造和多路微波数字化改造进程,进一步提高城乡收视质量,加强▲镇北区通信管网光缆扩容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通信服务质量。加快农牧区人口聚居区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牧民享有更加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多渠道争取农牧业和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大力争取和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淤地坝、水保治理等生态项目。加强生态管护,一如既往地做好禁休牧、禁垦、森林草原防火、病虫鼠害防治及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今年要完成人工造林、种草、退牧还草近▲万亩,建设拦沙坝▲座。发展壮大林沙产业,实现生态建设和农牧民致富互利双赢。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业资产。强化水资源管理,完成一批水库项目建设任务,积极做好南部引水工程服务工作。
六是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尝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开辟统筹发展的新途径。一要积极探索土地资本化的多种实现形式,做足做活土地文章。学习借鉴重庆、成都等地先进经验和做法,鼓励农牧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取社会保障,以土地为质押参与担保和融资活动,以土地入股设立企业,真正使土地资源成为农牧民可转移的资产,成为活的财富,成为农牧民转移进城稳定生活的保障。要积极探索建立 土地使用权交易、租赁市场和实施▲内土地指标异地调剂等办法,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利用,带动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现代农牧业发展,引导农牧民共享土地增值效益,促使农牧民真正从农村牧区走向城市。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牧区宅基地统一规范管理和合理利用机制,建立转移农牧民“两放弃、三保障”模式,鼓励转移进城农牧民放弃农村土地经营权、放弃宅基地使用权;保障有技能的进城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保障进城农牧民在城镇拥有自己的住宅、保障进城农牧民能够与城市居民一样充分享受公共服务。
七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统筹发展的执行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谋划超常规的思路,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拿出超常规的干劲,以满腔的工作热情谋发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形成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明确刚性组织原则和纪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政令畅通,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坚持把依法行政,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推行“阳光政务”,建设“阳光政府”。建设廉洁高效的 政府机关,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和公务员队伍。深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力戒铺张浪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设立行政审批大厅,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切实为我▲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汇报材料)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舞钢市委
舞钢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舞钢市是一座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汇处,总面积646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总人口32万,其中城市人口12万。是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这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文化底蕴丰厚,工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已进入河南省前20强。
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舞钢市按照省、平顶山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009年8月在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提出了以“两集中”(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为抓手,加快推进舞钢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以市区为核心,将全市190个行政村整合规划为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确定了“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其中:18个行政村并入主城区,72个行政村进入4个中心镇,100个行政村进入17个中心社区。
2009年以来,我们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原则,先行启动了4个中心镇和6个中心社区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重点探索了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和迁村并点型三种模式。截至目前,全
二、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精品社区
高标准编制社区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重庆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综合考虑不同乡镇区域特点、人口分布、文化特色、历史底蕴、资源优势等条件,坚持高标准编制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既注重道路、给排水、供电、能源、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注重科教文卫体等社会公益事业的配套完善。为保证规划高质量完成,市委书记、市长多次主持召开中心镇、中心社区规划专题会议,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陆志诚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常务副院长夏南凯等知名专家参与我市中心镇、中心社区规划指导和评审。目前,我市4个中心镇17个中心社区的建设规划已经全部完成编制工作,实现了高位谋划,形成了一批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规划作品。如:独具江南特色的张庄中心社区,三易其稿,最终确定为徽派建筑风格,按照规划建成后的张庄中心社区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社区和谐统一的“北国小江南”特色;已安臵330户移民的瑞祥中心社区在搞好社区学校、幼儿园、超市、集中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根据群众意愿规划建设了“小丹江”人工湖游园。目前,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培育新型农民。及时为聚集农民提供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增强聚集居民对中心镇、中心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完善中心镇、中心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基层组织议事制度、社会事业管理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卫生保洁制度等规章制度,逐步使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四是创新社区经费保障体制。为保障社区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我市采取市财政拿一点、乡镇财政补一点、村经费整合一点、集体收益筹措一点的办法,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社区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涉农项目,破解“两集中”建设资金难题
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2010年以来,舞钢市财政已投入8000万元资金用于“两集中”工作,对中心镇、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财政按1∶1奖补。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1亿多元,用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二是实行项目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要求,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等可控资源8000多万元,统筹安排、捆绑使用,集中投向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提高资金的聚合效应和使用效益。三是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筹资6000多万元参与中心镇、中心社区建设。引导市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中心镇、中心社区的信贷投放,用于缓解建设资金
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69.1亩建新区,规划安臵623户、2242人,户均用地面积287平方米,人均用地80平方米。群众入住后,对年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优先安排进区进厂务工,年长者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并实行土地补偿金入股,每年按国家规定的粮食收购保护价分红,使群众得到远远高于原来种地的收入。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稳定的工作收入保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目前,上曹中心社区一期268套集中安臵两层楼房已经竣工,群众即将入住;二期500户四层叠加楼房和多层楼房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年底前可建成入住。二是集约利用,节约土地。长期以来,受耕作模式和生产半径的影响,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散、结构不合理,给农村社会公共资源的配臵和土地资源利用造成了很大浪费。通过土地整治,对分散的、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有效整合,可形成建设用地的集聚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如张庄社区,土地整治项目区原村庄占地399.3亩,人均用地263平方米。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建新区占地130.5亩,人均用地由原来的263平方米下降到88平方米。按照一城四镇十七个中心社区的布局规划,我市农村居民点占地将由原来的7.11万亩降低到3.53万亩,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减少占地3.58万亩。
五、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帮建合力,促进社区建设快速推进
区集中,培育壮大现代非农产业。积极引导二、三产业向中心镇、中心社区产业园区集中,引导分散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壮大现代非农产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尚店中心镇产业园区已有3家投资1亿元以上的企业入驻,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间接产生的社会效益已经凸显。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使农民集聚后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实现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我们依托“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强力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提高聚居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达到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张庄中心社区依托景区优势,从事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产业的农户达30余家;瑞祥社区已全部实现土地流转,居民培训后实现就近转岗就业。
(二)健全社会保障。一是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向非农转变,逐步实行城乡一元化管理体制。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在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人口同等待遇。二是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对向城镇、社区聚居的农民有序办理农村养老保险,目前,全市参保农民达到6000余人,覆盖人口1.2万人,已有1580名到龄人员领到了养老保险金。三是落实全覆盖无缝隙全民医保政策,提高大病风险救助标准,实行新农合医疗异地直接报销政策,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
七、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市五大产业集群的兴起,大量
立舞钢市农村土地流转协会,充分发挥其上连政府、中连市场、下连农户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了业主间的经验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降低业主的生产成本,提高了项目经济效益。良好的效益和经营环境,吸引了一批省内外流转大户参与我市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成为促进农民转岗就业、服务城市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民向城镇集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舞钢市“两集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还有很大距离。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采取政府奖补、项目带动、市场运作、金融支持等措施,2011年中心镇、中心社区新增聚集农户3000户,努力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新发展、新跨越。争取用5到7年时间年把4个中心镇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把17个中心社区建设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经济稳步发展、居民生活富足方便的新型农村社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打造“中原明珠”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