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进号角.
为此作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部门,同时又是这次改革主体之一的广电部门,应该看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越迟,改革成本会越高,改革难度会更大。唯有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从而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为纲领,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文化
体制改大好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固有体制瓶颈,创新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单位的内部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人才配置机制,实施机构按需调整,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公开招聘,实行“凡进必考”;改革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培训和集中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工效挂钩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改革人才分流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多渠道安置;改革职位分级机制,实施评聘分开和按岗定酬,实行同工同酬;改革人才聘任机制,新进人员实行雇员制和人事代理制。通过大胆引入竞争、激励和约
束机制,努力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形成“宣传为本、两翼支撑、三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广电事业新格局。“宣传为本”,就是确立宣传任务是第一任务,社会效益是第一效益的观念;“两翼支撑”,以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作为两翼,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三业并举”,就是节目采编、广告经营、产业拓展三项业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发展由政府指导,经营性广电产业发展由市场主导。
一、以整合频道资源为核心,坚持舆论宣传创新,确保宣传主业的健康发展和舆论喉舌作用的发挥。
1、强化频道节目的整体规划,将现有的竹山-1频道、-2频道、影视轮播、互动点播四个频道整合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互动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宣传报道,资讯发布为主,突出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确保主流
媒体地位。经济生活频道以经济类、社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传播为主,突出接近快性、实用性。影视互动频道以播放影视、点播节目为主,突出可视性、娱乐性。
2、强化舆论宣传的栏目创新,对现有竹山新闻、堵河视线、新闻周刊三个栏目加快改版步伐,以内容为纽带,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强化栏目自身的宣传推介,努力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频道专业化目标。
二、依托宣传主业发展产业,以完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开发新业务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1、构建市场主体。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要求,县广播电视局计划将电视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产业化运营,先成立竹山县广告经营中心,试运营,再规范,逐步实现企业化运作。
2、开发市场资源。针对现有广电资源特殊属性,将闲置的乡镇站房资产184
万元,龙背山、观山寺、宝丰山三个山头闲置设备、山头资源以及广电中心可利用部分捆绑起来,成立竹山县广播电视实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包装一批房产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进行立体开发。
第三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开创广电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项目库建设。围绕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加强与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联系,系统收集整理项目资源,按照国家宏观投资政策导向,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体,精心设计包装一批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加大对上的争取协调力度,力争实现每年有两个一百万元以上的广电类社会发展项目批准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扶持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进广电中心建设。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模
式,高标准建成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先进的演播厅,使之成为我县今后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重要场所。
2、启动新一轮73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力争以前全面完成,实现总投资过千万元。到,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有线电视联网村达228个,通村率达到90%,联网用户万户,通户率达到65%,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
3、加快推进鄂西北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心建设。以广电大楼五楼为主机房,争取市网络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监控十堰市南三县前端中心机房,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有线电视维护成本高,信号不稳定,信号覆盖不均衡难题。
4、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频率工程。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以现有的网络为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电视进村
入户步伐,让广大群众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局长、广播电视局干部)
第二篇: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进号角.
为此作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部门,同时又是这次改革主体之一的广电部门,应该看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越迟,改革成本会越高,改革难度会更大。唯有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从而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为纲领,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大好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固有体制瓶颈,创新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单位的内部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人才配置机制,实施机构按需调整,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公开招聘,实行“凡进必考”;改革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培训和集中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工效挂钩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改革人才分流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多渠道安置;改革职位分级机制,实施评聘分开和按岗定酬,实行同工同酬;改革人才聘任机制,新进人员实行雇员制和人事代理制。通过大胆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形成“宣传为本、两翼支撑、三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广电事业新格局。“宣传为本”,就是确立宣传任务是第一任务,社会效益是第一效益的观念;“两翼支撑”,以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作为两翼,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三业并举”,就是节目采编、广告经营、产业拓展三项业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发展由政府指导,经营性广电产业发展由市场主导。
一、以整合频道资源为核心,坚持舆论宣传创新,确保宣传主业的健康发展和舆论喉舌作用的发挥。
1、强化频道节目的整体规划,将现有的竹山-1频道、-2频道、影视轮播、互动点播四个频道整合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互动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宣传报道,资讯发布为主,突出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确保主流媒体地位。经济生活频道以经济类、社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传播为主,突出接近快性、实用性。影视互动频道以播放影视、点播节目为主,突出可视性、娱乐性。
2、强化舆论宣传的栏目创新,对现有竹山新闻、堵河视线、新闻周刊三个栏目加快改版步伐,以内容为纽带,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强化栏目自身的宣传推介,努力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频道专业化目标。
二、依托宣传主业发展产业,以完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开发新业务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1、构建市场主体。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台)计划将电视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产业化运营,先成立竹山县广告经营中心,试运营,再规范,逐步实现企业化运作。
2、开发市场资源。针对现有广电资源特殊属性,将闲置的乡镇站房资产184万元,龙背山、观山寺、宝丰山三个山头闲置设备、山头资源以及广电中心可利用部分捆绑起来,成立竹山县广播电视实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包装一批房产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进行立体开发。
第三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开创广电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项目库建设。围绕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加强与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联系,系统收集整理项目资源,按照国家宏观投资政策导向,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体,精心设计包装一批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加大对上的争取协调力度,力争实现每年有两个一百万元以上的广电类社会发展项目批准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扶持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进广电中心建设。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模式,高标准建成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先进的演播厅,使之成为我县今后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重要场所。
2、启动新一轮73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力争2008年以前全面完成,实现总投资过千万元。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有线电视联网村达228个,通村率达到90%,联网用户6.8万户,通户率达到65%,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
3、加快推进鄂西北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心建设。以广电大楼五楼为主机房,争取市网络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监控十堰市南三县前端中心机房,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有线电视维护成本高,信号不稳定,信号覆盖不均衡难题。
4、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频率工程。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以现有的网络为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让广大群众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局(台)长、广播电视局干部)
第三篇: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县广电部门深化体制改革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出台,再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进号角.
为此作为这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宣传部门,同时又是这次改革主体之一的广电部门,应该看到: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改革是大势
所趋,改革越迟,改革成本会越高,改革难度会更大。唯有争取“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从而自觉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为纲领,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牢牢抓住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大好机遇,结合我县实际,突破性推进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奋力实现我县广播电视跨越式发展。
深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固有体制瓶颈,创新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完善单位的内部改革,真正做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人才配置机制,实施机构按需调整,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全员竞争上岗;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公开招聘,实行“凡进必考”;改革人才培训机制,实施分类培训和集中管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责任制,逐级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实施工效挂钩和部门内部“二次分配”;改革人才分流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多渠道安置;改革职位分级机制,实施评聘分开和按岗定酬,实行同工同酬;改革人才聘任机制,新进人员实行雇员制和人事代理制。通过大胆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实现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为重点,努力形成“宣传为本、两翼支撑、三业并举、和谐发展”的广电事业新格局。“宣传为本”,就是确立宣传任务是第一任务,社会效益是第一效益的观念;“两翼支撑”,以广电事业和广电产业作为两翼,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三业并举”,就是节目采编、广告经营、产业拓展三项业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公益性广电事业发展由政府指导,经营性广电产业发展由市场主导。
一、以整合频道资源为核心,坚持舆论宣传创新,确保宣传主业的健康发展和舆论喉舌作用的发挥。
1、强化频道节目的整体规划,将现有的竹山-1频道、-2频道、影视轮播、互动点播四个频道整合为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互动频道。新闻综合频道以新闻宣传报道,资讯发布为主,突出频道的公信力、影响力,确保主流媒体地位。经济生活频道以经济类、社教类、生活服务类新闻、资讯传播为主,突出接近快性、实用性。影视互动频道以播放影视、点播节目为主,突出可视性、娱乐性。
2、强化舆论宣传的栏目创新,对现有竹山新闻、堵河视线、新闻周刊三个栏目加快改版步伐,以内容为纽带,多设置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版块,强化栏目自身的宣传推介,努力实现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频道专业化目标。
二、依托宣传主业发展产业,以完善市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手段,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开发新业务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1、构建市场主体。按照宣传经营“两分开”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台)计划将电视广告业务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产业化运营,先成立竹山县广告经营中心,试运营,再规范,逐步实现企业化运作。
2、开发市场资源。针对现有广电资源特殊属性,将闲置的乡镇站房资产184万元,龙背山、观山寺、宝丰山三个山头闲置设备、山头资源以及广电中心可利用部分捆绑起来,成立竹山县广播电视实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包装一批房产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进行立体开发。
第三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努力开创广电事业新局面。
一、加快项目库建设。围绕广电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加强与县发改局、财政局、扶贫办等县直部门的联系,系统收集整理项目资源,按照国家宏观投资政策导向,以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为主体,精心设计包装一批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加大对上的争取协调力度,力争实现每年有两个一百万元以上的广电类社会发展项目批准开工建设。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坚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府扶持基础上,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推进广电中心建设。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模式,高标准建成可容纳4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先进的演播厅,使之成为我县今后召开会议、举行演出的重要场所。
2、启动新一轮73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项目,力争2008年以前全面完成,实现总投资过千万元。到2010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有线电视联网村达228个,通村率达到90%,联网用户6.8万户,通户率达到65%,实现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
3、加快推进鄂西北有线电视网络维护中心建设。以广电大楼五楼为主机房,争取市网络公司投资500万元,高标准建设监控十堰市南三县前端中心机房,从根本上解决我县有线电视维护成本高,信号不稳定,信号覆盖不均衡难题。
4、加快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频率工程。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扶持,以现有的网络为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建设工程,加快数字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让广大群众能够看到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局(台)长、广播电视局干部)
第四篇:令人费解的广电体制改革
令人费解的广电体制改革
2007-7-17
http:// 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部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进行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在一部分人的叫好声中尘埃落定了。目前,这个以改革的名义,由非职能机构主导,在比较特殊的状态下建立起来的新的广电体制究竟怎么样?与传统体制有什么差别?运转状况又如何?是广电行业值得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概括地说,这次广电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大致可归结为8个字,即“并局升台,局台分离”。并局,即将原广播电视局与同级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合并,组建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政管理职能为一体的新的政府组成部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升台,即合并电台、电视台,组建广播电视台(集团、总台),并升格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分离,即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局台实行彻底分离,成为规格相等、互不隶属的同级机构。
各个层级由于原有广电体制有所不同,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入程度也有所区别。省一级只实行升台和分离,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仍然完整保留。县(市)一级只实行并局和分离,升台早在上一轮改革中已经完成。地市一级则并局、升台、分离并举,是体制改革中调整最多、变化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层级。
这样的改革,给局台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对局来说,从原来各自独立的业务相对单一的政府专业管理机构,变成了合三为一的业务相对多样的政府综合管理机构。广电虽然名义上是行政职能和业务工作的三分之一,但分管广电工作的,一般只有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半个副职,内设机构中的一个处(科)室,机关干部中的一两个人。县(市)一级力量更弱,大多没有独立的科室和专职的工作人员。因此,就广电来说,体制改革实际上是行政管理机构的矮化、小化、弱化和边缘化。同时,在省以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仍然独立存在的情况下,地市及其以下的各级文广新局,要同时接受省以上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三个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完成三个职能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并履行机构自身正常的各种管理和服务职能,其工作的繁复程度和面临的各种压力,显然是很大的。
对台来说,主要是通过内部合并而实现整体升格,使得领导班子、中层干部等一批干部的职务,在短时间内普遍得到了自然提升,并因职务的提升而同时带来了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其他各种待遇的提高,从而为担任领导职务的所有人,带来了实际的切身利益。因此,从某个方面说,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对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拔高和提升,并直接导致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巨大改变:
一是设立主体改变。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由原来的“县以上政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设立”,变成了现在的当地党委和政府直接设立。名称和呼号不是经由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审批而规范使用,而是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直接发文确定和授权使用。如目前地市一级的“广播电视总台”,就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直接命名并授权使用的。
二是隶属关系改变。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由原来的政府序列变成了现在的党委序列,由原来的隶属于同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管理,变成了现在的隶属于当地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管理,传统的广播电视体制格局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局台关系已经彻底瓦解。
三是机构规格改变。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原来的同级政府部门的准级规格,升格为现在的同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正级规格,从原来政府主管部门的副厅(局)长兼台长,变成了现在的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台长。如某市所辖9个县(市、区),其中已有7个广播电视台的台长,是体制改革以后由当地党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兼任的。
四是运行机制改变。改革以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政府主管部门,可象其他独立机构一样,直接参加上级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直接向上级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直接对下位的播出机构制发公文,直接主持召开有关广电系统的各种会议,直接组织举办行业性或社会性的各种活动。而这一切均无须报经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同意,也没有通报告知的任何义务。
对于这样的改革,人们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主要集中在某些高层的主流话语层面,认为“好得很”;另一种观点主要反映在局台等实际工作层面,认为“糟得很”。究竟“好得很”还是“糟得很”,恐怕需要长期的实践来检验,现在也许还不能过早地轻易下结论;限于眼界和水平,笔者也不敢说三道四,妄加评论。
从理论上说,改革以后局台职责的划分确实比以前更加明确了。局是政府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专司行业(行政)管理职能,有利于在利益完全超脱的情况下,做好当地广播电视的监管工作;台是党委和政府的直属事业机构,专做办台和事业发展工作,有利于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办好当地的广播电视事业。但是,在传统体制尚未普遍改革,广播电视的管办内容又难以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一个地方局、台两个级别相等且不相隶属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就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行政成本成倍增加。原来,一个地方广播电视只有一个系统,一个机构,一套班子,局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台是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但现在除局以外,还有与局同级甚至地位更高且不相隶属的台。由于各地广电都有局台两个主体,管理工作也便一分为二而有两个对象,上级部门既要面对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局,又要面对作为事业主体的台。如省里开会,地市文广新局要参加,同级广播电视台也要参加;文件文广新局要印发,同级广播电视台也要印发;工作汇报文广新局要听,同级广播电视台也要听。上级机关出差,文广新局要去,同级广播电视台也要去;文广新局要招待,同级广播电视台也要招待。与原有体制相比较,现在由于同级主体一增为二,上级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一倍,行政成本也至少翻了一番。同时,改革以后局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领导职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台内的工作人员和中层干部职数却大量增加,并因整体升格而普遍提职加薪,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播出机构的经济负担。局台关系普遍紧张。由于历史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新组建的局和台之间,普遍存在着十分微妙的关系,特别是谁大谁小、谁管谁等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无形而又敏感的问题。就局来说,既然是政府主管部门,承担着广播电视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那么对台里该管的事还是要认真地管。而对台来说,既然已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直属单位,与局又是不相隶属的兄弟单位,而且又是副部长兼台长,政治地位显然比局更高,自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接受局的监管。这样,局台之间一个要管,一个不让管,在实际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摩擦和矛盾。局里不作为,凡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局台之间倒还相安无事,局里一作为,凡事依法按规来论处,局台矛盾就会迅速激化。为了处理好关系,目前局对台大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然态度,能不管的尽量不管,非管不可的也只是口头或书面告知即止;而台则认为自己与局已没有任何关系,凡事只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负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与局里打交道。有些事情通过局里其实只是履行一下程序,或者纯粹只是走个过场,但很多台里也不大愿意。似乎什么事情只要通过局里,就意味着局在管台,就仿佛台里矮了几分,因此,凡事能不与局里搭界的就尽量避免搭界。从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看,在这样的体制和思想影响下,目前各级局台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好的。有的貌合神离,虽近在咫尺却老死不相往来;有的表里不一,虽场面上说好但私底下却说不好。坦率地说,局台之间如果只是个别地方不协调,有矛盾,那可能是人为的工作方法不当等问题,而如果是普遍性的关系紧张,则显然就是体制上的根本性问题了。
工作矛盾空前尖锐。广播电视体制虽然实行局台分设、管办分离,但局台之间许多实际工作却是密切相关、无法分离的。如前些年总局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统一安装卫星信号监控设备,这显然属于办的范畴,应该由台里出资购买并组织实施,但是,由于这个文件是通过局的渠道来下的,有些台就认为是政府的事情,要求局给台以专项拨款,否则就顶着不办,而局是监管主体,并不负责有关办的事务,显然不可能给台拨款,于是相关工作就很难落实。对社会上存在的有线电视私拉乱接等现象,台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强烈要求局去监管,而局对台的任何依法监管,则都会程度不同地遭到抵制。如某县有群众举报当地广播电视台播放非法影片,文广新局依法派人到台里查处,结果引发了局台之间一场空前的大冲突,最后,当地宣传部长出面调停,并借此宣布今后凡文广新局派人到台里检查,必须事先经得宣传部同意,致使依法监管无法实施。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由于一个层级同时存在着局台两个广播电视主体,互相之间又普遍缺乏通气协调机制,不同主体之间开会撞车、出差扎堆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弄得基层台站十分为难。有趣的是,现在局里常常感叹广电体制不顺,觉得对台的管理无从下手,无法作为,而台里也不时抱怨广电体制不顺,觉得局里是在无事找事,多管闲事。
政府监管徒有空名。在传统体制下,国家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来组织实施的,而在改革以后,特别是在播出机构序列转移、规格提升、地位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的广播电视管理关系就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化。目前,尽管省以下政府广电主管部门仍然存在,但管理职能基本虚化、管理力量严重削弱、管理手段明显减少,特别是对台的行政管理关系已经名存实亡。局机关既没有多少实质性的管理工作可以去做,也没有多少规定性的监管职能能够履行。有关广电方面的日常工作,大多只是“参会听讲、文件传阅、信息转达、审核盖章”,而且往往只能听过算过、看过算过、转过算过、盖过算过,其他的就无能为力了。主要的新闻宣传工作,现在各地大多归口当地党委宣传部来领导和管理,局里既不参加有关新闻宣传的例会,也不组织有关新闻宣传的活动,自然不再承担新闻宣传的管理职能。在新体制下,局台是资质相等的同级机构,局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所谓管理,实际上是利益完全超脱且无任何实质内容的管理。有关会议局里参加的,台里也都参加了;有关文件局里发到的,台里也都发到了;有关请示事项局里可报送的,台里也可报送了。许多工作由台里直接向上级和有关方面请示汇报,倒还迅速有效,硬要报经局里则反而增加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办事效率。因此,在现有模式下,国家政府有关广播电视政策法令的贯彻落实,靠的不是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管,而是各个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自觉执行。局要对台实施监督管理,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在不能真正履行监管职能的情况下,局的存在实际上是多余的。
面对这样的广电体制和运行机制,许多工作在第一线的同志都深感迷惘和困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究竟是什么?目前试点地区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体制,究竟是基层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还是过渡样式?如果是终极目标,那么这个体制如何进一步理顺?相关的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是过渡样式,那么过渡期该有多长?下一步究竟怎么改?应该朝什么方向改?也就是说,广播电视体制究竟要改到哪里去?改成什么样子?这是各地改革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首要问题。目前,部分试点地区已经改了,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还是老样子,广电系统实际上出现了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今后怎么办?这也是有关方面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是否需要依法?如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设立主体问题为例,199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8号)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浙江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1997年8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六条第3款规定:“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是“领导本级广播电视台,组织广播电视的宣传”。1991年由当时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施行的《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广电部第5号令)第二章第七条规定:“行政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站,一律由本行政区域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开办。”1994年由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施行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广播电影电视部第12号令)第二章第8条规定:“行政区域性的有线电视台,由当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并于2002年4月30日起实施的《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广电总局第13号令)第一章总则第三条规定:“地方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安全管理工作。”时至今日,这些法规规章仍然未被废止,应该是完全有效而且必须遵照执行的,但目前的改革举措却使它们都成了一纸空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究竟是应该让法规规章服从于现实,还是让现实服从于法规规章呢?如果是让法规规章服从于现实,那么就应该根据现有模式,及时修改相关法规规章,使之于现实状况相适应;如果是让现实服从于法规规章,那么就应该根据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纠正现实改革的偏差,使之不与法规规章相抵触。从而使法规规章的规定与现实的体制模式统一起来,避免不应有的矛盾和尴尬。
(三)在强调“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情况下,在局台分设,且不相隶属的体制下,广播电视工作的管与办究竟应该如何区分?由谁来区分?管由谁来管,运用什么手段来管?办由谁来办,通过什么途径来办?管办之间谁来沟通?谁来协调?等等,都是实践中需要具体明确的问题。实际上,要对广播电视的所有工作都区分管与办,并按照局台之间管与办的分工来分配和安排工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如各地正在组织实施的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究竟是管还是办?哪些是管哪些是办?由局里来组织实施还是由台里来组织建设等?就是现实工作中必须厘清的一个问题。其他工作其实也一样。一般来说,在现有模式下,管办能够明确区分的工作,落到起来就比较容易;管办难以明确区分的工作,落实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既要管又要办的工作,落实起来就会互相推委和扯皮。今后,在具体的广播电视工作中,谁来做经常性的管办区分工作,并分别交由局和台来实施呢?
(四)新体制下的局与台究竟是什么关系?当地的部、局、台在广播电视上究竟分别处于什么地位,承担什么职能?工作关系应该如何处理?工作流程应该如何设计?工作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应该说,改革以后,局台是不同序列、不相隶属的兄弟单位,互相之间没有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没有行业上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当地文广新局作为政府序列的一个部门,要对已属党委系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监管,既不合适,也不可能。硬要文广新局来管理,非但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反而还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矛盾。同时,各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虽然都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但其配置结构是层级递减的,即越是高层,行政管理的内容越多,职权越大,越是基层,行政管理的内容越少,职权也越小。因此,作为基层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广播电视方面实际上是没有多少行政管理职能可以经常行使的。即使还有一些职能需要行使,但在现有体制格局下,也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因为实践证明,在几十年一贯制的“块状”行政制式下,同级机关的监督管理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如同级审计、监察、纪委机关无法有效地在同级行政层面上行使监督职能一样,同级广电部门之间也根本无法真正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有鉴于此,各级文广新局是否还有必要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监管呢?如果不要监管,那么文广新局有关广电管理的职能就应该取消,有关广电的管理工作就不应该继续承担;而如果要监管,那么国家政府就要明确文广新局对当地广播电视台管理的性质,就要授予相应的职权,并要有实施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安排来保障,不然的话,所谓监管就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二十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细化、优化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和日常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注重服务效果。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进一步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和重大疾病防治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000万和2500万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六)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制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50%的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整合,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在15个省份、45所大型医院开展示范,逐步建立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跨机构、跨区域共享机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各地在医学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继续安排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在职执业医师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启动试点监测评估。重点抓好第一批1000名全科医生特岗计划试点。研究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建立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二十八)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优化监管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创新监管手段,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提高综合监督能力,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落实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纠正诊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收受“红包”、回扣和过度医疗等行为。加快发展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等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构建平等、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制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保监会负责)(二十九)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开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中期评估和医改监测,抓好医改政策落实。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测、评估和指导。研究制订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三十)加强科技和产业支撑。开展主要重大慢病防治研究网络的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大医药产品研发的组织推进力度,重点做好基本药物品质提升和基本医疗器械产品国产化工作。加强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基层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支持开展医改战略性、方向性、支撑性重大政策研究。制订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品等自主研发制造和国产化的政策措施,推动一批量大面广、临床价值高的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医疗器械提高产业化水平,扩大市场运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医药局参与)(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与省级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共同做好医改各项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医改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做好顶层设计。及时评估和总结推广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对成熟的改革举措要总结提炼、适时制订相应的制度法规。加强医改宣传,做好舆情监测,引导群众合理预期,回应社会关切。各地各部门要继续支持军队卫生系统参与深化医改。(卫生计生委、中央宣传部、国研室、法制办、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