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读书笔记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读书笔记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的关于乡村治理的专著。书是2007年出版。全书十章,以基层政权为核心,介绍了乡村社会权力运行的相关主题,例如农村最简单的公共服务、村庄自治、财务、人事、承包、选举等。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的中心主题在于说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性质,并用此解释乡村冲突的结构和制度性来源。作者表示,在著书的时候,曾试图表达基层政权与社会利益的分离不断再造紧张的社会关系,但更多的社会建制仍将权力分配给基层政权,从而使它仍然位于控制并整合基层利益的中心地位。这种制度安排,允许其与社会力量的对比处于严重的不平衡中,由此不断“生产”出不稳定的关系结构,可是由于国家治理对它的依赖,基层政权总体上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力方面保持控制优势。但是基层政权在实际的运行中是一个双面的角色:一方面基层道德权威、管辖的合法性不断的受到质疑,其所承载的整合功能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在要求日益参与的自治的政治环境下,基层政权离间国家与社会联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作者在再版此书之前曾为书中的相关主题在安徽进行过田野调查,大量的实际数据也证明作者的观察是正确的。
该书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地方权威性质和作用的分析,作者希望通过对乡村的治理原则与现代治理原则的相悖事实,阐明基层治理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制度距离。在作者的个人理念中,作为做个研究领域基本前提的“国家政权建设”理念,即,以国家权威为中心的动员体系、权利界定体系、组织体系、法律责任和整合地位的现代性“建设”是否能解释地方社会变迁的争论,并没有实质性的结论。因为作者认为,尽管这种国家吸收资源促进发展有极强能力,但是这并不必然导致基层政权的现代化,而实际上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现代化。所以在现实中,这种理念并没有成功的解决国家管辖权的实质扩张问题,也没有发展出制度化的方法,使国家权力的象征地位稳定地转为实际意义的管治地位。
作者在这个理念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治理原则上,现代化公共组织的行为规则并未普及;在治理结构上,统一而直接的管辖结构也没有通过“国家政权建设”而确立。所有的一切,持续了利益分离和权利分布的结构不平衡,从而制造着政治整合困难。
由于研究本身的倾斜,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点“冲突”和“秩序”放到了制度和组织建制相对完整,文化影响相对更大的城市生活中去,而对乡村的关注是如何脱贫。在这种视角下,基层政权被误读,被看成是一种经济上的角色,就是实现基层农业资源的配置。而农村冲突的增加,这种经济角色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调节作用,相反,使人们将利益不能得到调整的“黑手”归罪于经济发展水平,得此结论,不难得出解决基层秩序的出路在于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作者列举了一些田野调查的研究结果,结果都指向了基层政权面临的困难:它与其治理的对象——社会之一致性和关联性正在减弱。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这个现象: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但是对基层政权的不满反而增加,这是一种预计相反。如果经济是长期的、基础性的重要因素,但是“贫”并不能完全解释冲突现象,即基层政权的稳定并不能由“经济致富”保证。如果深入分析,加上调查的结果,就需要将基层政权作一个重要的因素来阐释冲突与秩序问题。
在传统的研究中,对基层政权政治角色的状态及其后果研究——它的授权来源、它同社会利益关系的关联方式、它的政治杠杆机能等等,应当说存在相当的忽略。
在整本书的结构体系上,第一章关注的是基本问题,是基层权威的来源,以及授权变化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者试图从线条式的梳理中,呈现一个清晰的关于近代历史中基层政权权威来源的变迁图景。作者做了这样的努力,借用前面已有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田野研究,呈现了关于基层政权的清晰轮廓。这种轮廓成为后面各章节的基础。在描绘出这种基层政权变迁的图景之后,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基层政权角色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矛盾性,作者将重点的笔墨放在了经济角色与政治角色的内在紧张关系上。但是前两章有一个核心在贯穿:基层政权和地方利益联系的分裂及其所导致的不稳定关系。作者这里提出另一个核心观点,基层权威与社会利益的分离是基层冲突与秩序的结构原因。
前两章理论基础的研究,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借助实地调研的案例来对前面的观点进行细致的解读,并非逐一解读,而是选取了其中重要的几点。第三章开始,作者介绍的是基层政权中的权力集中问题、若干对基层权威“支持性”因素,比如财税制度,如何结算、以支定收、非法律性的方式强化基层政权的定税地位;比如乡村政治,如何围绕基层政权重要人物的权力竞争展开;比如干部更替的程序,如何刺激了继承干部利益集团的产生,这个集团相互支持和举荐保持其未来利益的延续和安全;比如各种成文、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如何被基层权威用来强化局部政权等。
在整个的体系中,作者用实际的证据或者案例支持着最初的观点。书中最具吸引力的不是体系的完整,而是充实的案例,以及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不但让缺乏对基层政权关注者能从阅读中了解到基层政权运行机制,以及当前基层实际状况,更让读者看到了整个国家权力运行体系中,基层政权的作用、地位,在乡村治理中,国家政权能力的缺陷。实际上为那些未曾经历乡村生活的读者们清晰的描绘了一副基层生活画卷。这种图景是有血有肉的,真实鲜明的。同时,这本书尽管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更是一部治理的政策参考。书中所阐述的问题,揭露了基层治理的大量问题,不但是基层实际掌权者,也是国家治理者应该重视的。
当然,一本好的著述并不都是以实际问题研究为基点的,但是本书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同时,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深入学习的。作者在前言中,对本书内容、问题的介绍都不如作者对整个研究方法详细。作者在方法论上的精益求精,见证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这里谈一下作者说的“过程——制度”。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对于解释社会现象而言,结构(或制度)与行动(或个体行动者)何者更为基本,实际上也就是它们中何者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秩序问题。这个问题,曾以各种方式于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政治学领域中展开。但是作者不是以“过程——事件”为批判对象。过程/制度分析重视行为的社会规则,但规则不是规律,它们的不同在于前者的不断变化,且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抽象的方法论之争显然不是作者要做的,作者只是吸收过程/事件与过程/制度相同的部分,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来研究基层政权的问题。这也是方法论的所归之处,毕竟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其中作者对于过程/制度研究的较为晦涩,一时难以参悟,在此也不多做细述。
就全书所讲的基层政权问题,我结合自身的所观阐述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作者的田野调查是深入的,对现实的乡村治理现状的研究也是较为详实的。一直以来乡村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投入最少的,至少没有占据过中心位置。但是这是矛盾的,在实际的国家权力运行中,真正将政策落实到实处的则是依赖于基层政权。因为它们把持着基层政权,控制着基层的资源。很难说,它们到底是谁的授权,也很难说究竟是为了谁的利益在掌控着体系,但是确实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少地方,尽管在形式上存在着一些自治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受传统观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仅仅为少数人所控制,类似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能人治理。尽管我们在有限的影响因素中能找到诸如:传统观念、个人能力、家族、财产等不少影响控制基层政权者的决定因素,但是未来的走向似乎并不与这些绝对相关。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村民政治素质。
这里的政治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在物质不断丰富的条件下,文化素质、政治觉悟等则会实际影响未来基层政权的走向。作者谈到的是基层政权与冲突、秩序,认为是基层政权影响着这些。确实如此。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在乡村治理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显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现象。究其原因,我的理解是政治素质的影响。整个治理体系的良性,当然包含了基层政权。但是仅仅少数人的基层政权显然是与民主政治所违背的,而这却是国家治理者追求的政治理想。这种现实的矛盾不是朝夕就能化解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升,政治参与度离不开民主的深化,也离不开个人素质的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素质是越来越高的,依照此思维,将来的乡村治理也会实现民主治理。但是这还要依赖于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与作者所说的制度有某种程度的吻合。那么在未来的治理中,着重解决的大事就是:制度完善、民主深化。这是一个国家保持长久的政治保证。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诸问题
浅谈如何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诸问题
佛山市工商局2007-03-27 15:55: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市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复杂化,市场竞争、市场交易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经济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翻新,隐蔽性越来越强,利用高科技手段的不法行为也日渐增多,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形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现了日益繁重的职能任务与队伍整体素质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严重妨碍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全面发挥,出现了一些“缺位”、“越位”的现象,管理上存在一些漏洞。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相适应的、能担当重任的执法队伍,才能更好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
一、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干部缺乏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表现在对监管对象的优质服务方面,工作不热情、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能推则推,不为市场主体所想所急,粗暴管理,不文明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整个队伍的形象。系统内人浮于事,不愿干、不会干、干不好的现象大有人在,对工作热情不高,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工作效率不高,缺乏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精神,混日子的现象比较多。
(二)部分干部的业务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对法律、法规、规章掌握不全,理解不深,在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中,还存在着过去的监管和执法观念,习惯于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执法手段,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的同志自认为在基层摸爬滚打了数十年,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没有必要再去学这学那了;还有一部分同志则认为“人到中年万事休”,学不学无所谓,不愿意劳心费神地去学习充实自己,特别是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据了解,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年龄在40岁以上的干部,多数不能熟练的运用信息技术办公,这种现象在基
层工商所更为突出。因而导致信息运作不畅,政令不通,效率不高,没有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的意识。
(三)干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近年来,尽管在干部队伍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廉洁自律、人生观、党纪条规等教育活动,加强了内外监督的力度,干部职工在廉洁自律的认识上有所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逐步规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学用两张皮,受到的教育不能用于指导实践,工作中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吃、拿、卡、要”,收好处费,办人情案等现象在工商系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没有真正树立起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在监管与被监管的认识上发生偏差,把自己凌驾于被管理者之上,说话居高临下,时刻不忘我是管理者,说什么对方就应该听什么,没有平等的姿态和真诚的心态,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为市场主体服务的思想,没有积极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因而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中,态度强硬,行为粗暴,不文明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越来越明显,就其原因,是复杂的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制约影响的结果。
(一)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少数干部职工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之工商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干部职工们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过来。一部分干部认为,市场监管就是收费,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监管市场的模式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结构的变化,反映在干部对利益的追求、价值的取向上。可以说,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激励竞争机制不完善,有待加强。近年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虽然建立了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实行了多种考评、考核制度,有效地激发了队伍的积极性和整体活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目标设置,奖惩兑现、落实上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激励机制多侧重于业务工作,忽视了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完成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这一落脚点,未能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这是激励竞争机制的一个盲点,也是影响队伍整体力量不能有效发挥的原因所在。
(三)干部优越感过强,缺乏忧患意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属于政府的职能机构,代表政府行使职权,由于特殊的身份,使得干部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忽视对专业技能的钻研,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往往以“公务员”作为资本,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工作激情,没有改变现状,打破现状,突破现状的进取心,尽管这种人在队伍中只属少数,但对整个队伍的影响很大,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这支队伍的不良看法,主要来源于这部分人行为不规范,作风不严谨等行为,也是影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主要原因。
(四)干部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建立和完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是干部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前提。近年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逐步建立完善了干部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轮岗交流、戒勉谈话等监督管理制度,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干部思想的变化,这些监督办法大部分仅侧重于静态和事后监督,在实际操作中逐渐表现出形式的单一性,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干部的不廉洁行为往往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因此,监督的视线应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时间”之外,更有利于纯洁干部队伍,预防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明确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队伍建设是根本、是保证,要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这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是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落实如何执政为民的具体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端正执法指导思想,提高执法水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努力实现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统一,市场监管与服务的统一,与时俱进,振奋精神,为消费者服务、为促进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思想教育,不断增强服务为民、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服务理念才会有正确的服务行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头脑,使全体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增
强依法行政、服务为民的意识。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树立公仆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工作中才能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树立这种意识,才能真正改变我们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粗暴管理,不规范执法等行为。因此必须下功夫在干部队伍中加强教育,坚持以民为本,强化市场监管就是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人民群众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满意率才会提高,工作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注重人员培训,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要重视人员培训,目的是要把人力资源转化给人力资本。一是建立健全工商行政管理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资格认定、培训质量评估、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与考核、奖惩、使用挂钩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公务员培训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制定各级各类工商行政管理公务员能力建设标准,加大公务员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定期选送优秀年轻公务员赴国内重点院校和走出国门培训学习工作,培养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人才。三是大力强化教育培训,认真组织引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我们应把学习重点锁定在三个方面:一学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强调研讨实践;二学工作规则、市场经济原理、WTO相关规则等,适应监管要求;三学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知识,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要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规范初任培训、加强任职培训、抓好在职进修。
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要注意“三个性”:即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首先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应该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课程,如业务课程、管理课程、领导艺术课程、政策课程等。其次是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再次是培训结果的有效性,要听取培训者的直接反映、调查了解受训者的主要收获、跟踪受训者回到单位后的工作成绩等。只有这样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全面提高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才能适应强化市场监管、提高执法水平的需要,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三)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完善干部交流等制度;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优化用人环境、保持队伍活力;对涉及一些新的领域如干部下岗、待岗、考核、交流、轮岗、双向选择、提拔任用等办法要抓紧制订,实现优者上,相形见绌者下。这样虽然给干部职工带来了“下岗危机 ”和“当官危机”,但它能促使干部职工奋发向上,竞争创业,整个系统亦会因此而活力常在,充满生机,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也真正得到了解决,增强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二是要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发现的问题,认真查找制度上、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注重防范。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领导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制度和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对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加强对执法过错和错案责任的追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掌握发证发照、执收执罚权的部门,都要建立完善工作纪律和廉政守则,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在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同时,要深入推行政务公开、首办责任制、公示制等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素质能否适应新的工作方式的需要,关键在于工商行政管理干部能否理解新的工作模式,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市场监管执法的科技含量,可以带动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建设,提升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结构,全面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执法能力和素质。一是要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进一步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应变能力;二是要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信息知识素质,加大对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等新兴领域的监管力度;三是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监管信息网络传输,实现监管方式的网络化,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使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工作技能由适应原来的传统工作模式转变为适应以网络平台、软件流程为基础的新的工作模式,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工商管理队伍建设能否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履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抓
好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科学规范管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工商队伍,锻造市场经济的坚强卫士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当前乡镇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乡镇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未能及时完全统一和协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作为我国基层社会行政“末梢”的乡镇政府,集中体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最近,笔者就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几个县的13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对其形成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在这里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及原因
当前基层政权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声面的问题:
1、基层对政负债沉重。乡镇债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至90年代末期才引起关注。此时,相当部分乡镇因债务过于庞大而积重难返。据有关专家调查,湖南桃源县每个乡镇都负债,其中,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有23个,负债2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负债最高的达1.09亿元。从我调查的13个乡镇来看,85%乡镇负了债,最多的达800余万元。某乡总人口17254人,至去年底负债361万元,人均负债209.2元。绝大多数的村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有些乡镇为了能“打开门、揭开锅”正常运转,向干部、向社会高利集资,向农信社借贷,并以此作缓解债务的方式,这必将引起新的债务。在目前中央政府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尚明朗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为消减债务可能侵犯农民利益、加剧干部腐败、激化矛盾、甚至动摇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今后恶化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潜流。之所以背负沉重债务,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财政考核和大量投资高风险项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举债建设,搞“形象工程”及“发展产业、达标升级”等。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百万生猪”工程,末期的“万亩烤烟”基地以及发展村办企业等,耗费了乡村大量的财力、物力。据调查,1997年一1999年某乡为带动农民种烤烟,建基地、育苗、租地、建烤房以及县、乡工作组伙食开支等全部由乡村负担,乡里为此背上15万元债务。二是乡村两级收入下降。尤其是在“三提五统”、农业税取消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经济严重减弱,甚至出现了农民“零负担”下的乡村经济“零收入”,导致乡、村两级干部正常支出严重不足,既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执政地位。三是拖欠税费现象严重。多年来,农民税费的收缴基本都是采用动员其自愿上交的办法,对那些不愿上交税费的农户,乡、村两级显得束手无策,而县里采取的政策是任务要完成,问题不能出。乡里为保稳定,只能收多少算多少,实在没办法只能由乡村干部自己垫付。农户的欠款收不上来,该上交县财政的税费任务又要全额及时上缴,容易形成理不清的“债务链”,加速乡镇经济的恶性循环。某村近三年来村干部垫付上交税费13.78万元,仍欠乡镇税费7.82万元,而该乡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财政任务,只好又先替该村垫缴欠税部分,形成难解的债务链。四是债滚债,“雪球”增大,造成乡镇债务逐年攀升。五是乡镇财政包干体制直接导致乡村负债。九十年代初,县对乡实行财政包干,由于乡镇财政缺口大,县里给各乡下达各项经济任务逐年增加(主要是指农特税,生猪税等),乡里完不成任务只好垫交。据调查,某乡人口3.8万,该乡从2002年一2004年三年共垫交各种经济指标任务款(税款)135.7万元。六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水利设施修缮建设等公益事业导致乡级负债。多年来,由于国家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投入较少,而乡镇可用财力又少,公益事业的投入基本上都是靠向金融机构借贷甚至拖欠工程款。这方面相当普遍,有的占总债务的比重还较大。例如,某乡投资公益事业负债120万元,占该乡总债务的33.24%。
2、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但少数农村党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淡化、宗旨意识褪化、组织纪律弱思想观念僵化、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党员年龄老化严重。据统计,我市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近50岁,党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村占的比重较大,许多村多年来未发展新党员。如某乡15个支部连续两年未发展一名党员的村就有2个。二是外出务工党员增多。随着农村务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外出务工的党员也逐年增多。如某县70多万人口,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万,外出务工党员1400余人,占党员总数的6.9%,有的村外出务工党员人数竟占到该村党员总数的42%。由于打工区域的不确定及农村党员履行义务自觉性的下降,导致外出务工党员这支特殊的流动群体管理难:一方面“老弱病残”党员“走不动”,另一方面务工党员外出打“游击”,一年下来难以开好一个支部大会。
3、基层政权行政能力弱化。一是乡镇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上普追存在“条块分割”问题。有些理应下放给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所把持(这些乡镇部门机构大多有利可图);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乡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给乡镇政府管理。尤其是前者,这些由上级职能部门实际管理的乡镇部门机构,往往不愿服从乡镇政府的管理或领导,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本来属于乡镇政府的职权,从而削弱了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威,将乡镇政府架空、肢解为一级不完全的政府。这些部门机构就像各国派驻在联合国的代表机构,它们住乡镇政府的房子,享受乡镇政府的福利待遇,却可以不听乡镇政府的“调遣”;它们各自掌管着一个方面的权力,各自为政。乡镇政府对这些部门机构毫无办法,“叫不应”也“管不着”,只好放任不管。这种局面既不能对乡镇社区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不能给农民提供完善服务。二是乡镇政府行政机构设置上普遍存在职能不清的问题。由于“政、企”、“政、事”和“政、经”不分,乡镇政府及其下属行政机构“该管的没管或者没有管好”,或者“管了不该管的事”。乡镇政府插手企事业和经济组织内部事务,而一些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又担当了本属于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三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矛盾。上级党委、政府把工作任务和指标层层“下压”,而乡镇处于最底层,只有硬着头皮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下还要保稳定,存在“上”与“下”的矛盾。
4、民间非政府力量逐年增大。一是宗教、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如某县已登记的宗教场所240所,非佛非道的场所(指方神庙类)达295处,仅去年一年依法取缔的非法场所就达51所;近年来各地宗族势力也在逐渐抬头,有的甚至严重影响村干部的选举工作。这些都导致农村基层精神文明有所滑坡。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个人自由度增加,对政府的依附性减少。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
5、少数乡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一方面乡镇干部待遇偏低。乡镇干部与县直关干部同为国家公务员,却待遇不一,国家规定的170元补助性工资以及菜篮子补贴乡镇干部都得不到保障。据调查,乡镇干部月平均工资684元,每月工作性支出约200元(含摩托车交通费,通讯费,每年报刊摊派,各项捐款等),用于家用仅剩484元,而乡镇干部“一头工,一头农”现象突出,生活较为贫困。另一方面乡镇干部政治地位较低。例如,乡镇科级领导干部大多从县直机关下派,从乡镇一般干部中直接提拔的较少。乡镇一般干部进城工作率也还不到8.5%,缺乏城乡交流,影响了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此外,乡镇干部在许多工作中没有执法权,难以依法行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二、对策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建设,要从理顺体制、转变职能等方面入手,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特别是基层政府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行政管理科学要求基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二是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当前,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它对统筹城乡经济、破解“三农”、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运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2、积极化解乡镇债务,理顺乡镇管理职能。我国政权运作是一种“压力型体制”,任务层层下压,导致各级政府将事权下移,最终都落在行政链条最低端的乡镇头上。乡镇头顶着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招商引资、中心工作等“一票否决”的悬剑。近年来,乡镇政府求发展、保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越来越紧张的财政使乡镇的调控能力愈来愈弱,条块不协调,使乡镇的权力愈来愈小。乡镇范围内,几乎凡是有权的、具有吸纳能力的所站全都收编上划,诸如税务、国土、工商、财政、公安等,乡镇政府的行动不仅常因之受掣肘,而且还常常要为他们支付许多费用。这种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体制削弱了乡镇一级政权的调控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要协调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提高基层行政效能,一方面要强化措施,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及时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温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关键。一是削减高息借债,对乡村所欠的私借公用部分,要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协商按照国家有关民间借贷利率规定个人借贷利率(月息10%以下)。二是对农民拖欠的税款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能减免给予减免,有能力偿还的要依据法律手段予以征收。三是对以集体名义为企业借(贷)款形成的债务,一律划转给企业,由其负债偿还,企业已合并、转制的,由新企业偿还,企业已经倒闭的,可先挂账,企业已经租赁经营承包的,从租赁费中划转偿还。四是统筹考虑,倾斜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根据不同情况,一方面核销银行贷款的死帐,另一方面区别对待,对一些“合理”,国家逐年拔出专款予以化解。五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精减机构人员。农业税取消后,乡村干部工作量大减,应严格按照2003年农村税费配套改革要求,严格执行乡于部编制,逐步消化超编人员。另一方面要对乡镇政权设置进行改革。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考虑实行乡镇自治,取消乡镇政权,将目前乡镇政权从国家行政组织变成杜区自治组织,或者是把乡镇作为县级派出机构,大幅度精筒人员和职能。
3、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强调事权与对权相对应。目前我国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1%,而县乡材政供养人口却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口的71%。地方的财政能力减弱,但承担的各种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任务并没有相应减少,尤其是乡镇一级在对财政分配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要从体制上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行方式、利益分配结构、承担的责任和展行的义务等明确下来。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济等基础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应该由中央承担,在地方承担的任务方面,省、市、县各级的侧重点也应该明确。
4、整合农衬政治资源,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由于农村材政经费短缺、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等因素,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一项紧迫任务。首先,要扩大党员覆盖面。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群众致富结合起来,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其次,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推行选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兴社会组织的沟通,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参政意识。第三,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必要引导农户组织和参与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比如兴修水利、修筑村道等,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
5、改善基层干部待遇,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严格按〈〈公务员法〉〉保证乡镇干部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正常的福利补贴,要从政治上多关心和培养乡镇干部。县级以上财政要把乡镇条块差额拨款站所人员工资和村干部的工资纳入上级财政预算并予统发,减轻乡级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农村基层干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同时多创造条件组织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得到启迪合提高。要建立完善干部管理体系,在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定岗位的的基础上,对一些界定不够清晰的职责进行重新调整,对一些重叠交叉的职责进行重新划分,建立健全一套完备的干部考评体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第四篇:(定稿)诸家乡关于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的通知
蓬诸委发„2011‟1号
中共诸家乡委员会 诸家乡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级各部门:
为进一步严明纪律,提升政府形象,努力打造“正气诸家、富裕诸家、平安诸家、和谐诸家”,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现就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作如下通知,请遵照执行。
一、财务管理制度
(一)审批制度
1、全面推行“村账乡管”,每半年一报账做账。对全乡各部门支出发票,必须坚决执行乡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乡长一支笔审批资金的管理制度。支出由集体进行审签,时间定在次月10日前,过期不报的,自行负责。
2、严格按照蓬委办发[1999]28号文件精神执行。
单张1000元(含)以下的发票,由经办人签字说明用途,分管领导初审并签具意见,乡长审批,党委书记审核后入账。
3、单张1000元以上的发票,经乡党委政府集体研究,按第二条的程
序审批审核入账。
(二)招待制度
1、接待本着热情、从简的原则。来人来客是否发包包烟必须请示主
要领导。否则,一律不予报销。
2、来人来客原则上在乡伙食团就餐,如有重要客人须到其他地方就
餐时,必须经主要领导同意。
3、招待标准:早餐按每人每餐5元,午、晚餐按每人每餐20元标准执
行,超支部分由经办人负责。如有重要客人需要增加用餐标准时,必须征得主要领导同意。用餐后,由陪客领导当场签单。
4、派餐管理。用餐前,必须先请示主要领导,由主要领导安排并开
具《派餐单》后方可用餐。特殊情况,先电话请示主要领导,主要领导安排后再用餐,并在3日内补开《派餐单》,否则一律不予报销。
(三)采购制度
乡上购物每周申报1次,由主要领导安排,开具《购物采购单》后,交乡党政办公室统一办理。
(四)用车制度
1、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公务用车。凡因工作需要公务用车的,须经
主要领导同意,并开具《派车单》后方可用车。
2、《派车单》由主要领导掌握,车费发票由经办人签字后按程序审批
报帐。
3、用车标准:南充市范围内用车1天按200元标准执行,用车半天的按100元标准执行;诸家至徐家单边按30元标准执行;诸家至蓬安单边按80元标准执行。
(五)公共财产管理制度
1、各村、各部门的公共财产要分类清理,造册登记到人头,建立管
用登记册,并由财政所和党政办公室存档。
2、因工作需要调离的工作人员,由党委副书记牵头与财政所、党政
办公室办理财产移交手续。否则,暂停办理有关调离手续,待移交清楚后,方可办理手续。
3、造成财产损坏、丢失的,由保管使用者负责照价赔偿。
(六)费用包干制度
个人旅差费、下乡补助费、通讯费实行包干。鼓励多做事、做实事的人。制定标准时参考相邻乡镇情况,具体标准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后实施。
因上级通知,在县及以上地方学习培训5天(含5天)以上者,凭传真、文件通知,经批准后,严格按照县财政局(蓬财行„2009‟1号)文件规定报销差旅费。
(七)软硬件制作制度
尽量压缩软硬件制作费用。因工作需要打复印资料,原则上在乡党政
办公室进行。打复印及其他软硬件等制作在县城实行定点制度。
以乡党委政府名义出文必须经主要领导审定后,方能下发或上送。乡
党政办公室按有关规定严格把关,负责管理设备和相关资料,严禁无关人员使用。
(八)财务报表制度
1、乡财政所必须做到每月10日前编制好上月收支的财务报表,分别
送主要领导。
2、凡财务报表数与实际数不符的、不按时向主要领导报送报表的,乡党委、政府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对其进行处罚。
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由分管领导牵头,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场镇和各村环境检
查整治。
2、由分管领导牵头,乡党政办公室负责划定的乡机关办公室和生活
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检查评比通报。
三、工作纪律
1、星期一至星期五为签到日(节假日等特殊情况除外),乡机关全体
干部职工必须按时签到。签到时间为:冬春季上午9:00截止(星期一可延至9:50),夏秋季上午8:00截止(星期一可延至8:30)。
2、每缺签到一次,惩5元。每周星期一上午兑现上周的签到情况。如
果当场兑现不给的,则按每人次10元标准在补助中扣除。
3、签到情况由值周领导监督执行,并由值周领导负责收取《签到表》。
4、不准代签,否则一经查实,惩帮忙的代签人每人次10元,被代签
人每人次惩5元。
5、如因事、因公无法签到的,须给主要领导请假、向值班领导说明
情况,并由值班领导在《签到表》上注明原因。
乡上将签到出勤情况作为考核干部职工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会议制度
1、每周星期一召开工作例会(特殊情况另行通知),冬、春季上午10.00
(夏、秋季上午9:00)开会,工作人员全部参加。
2、乡村干部会议,参会人员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所有参会人员必
须关闭手机或置于振动位置,否则,给予批评教育。因特殊情况不能参会的必须在会前以书面等形式请假。参会人员必须按会议通知要求准时到达开会地点。会议主讲人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开会时限时讲完。会议时间一般不超过中午12点。参会人员要认真听取会议精神,作好会议记录。乡党委将对参会人员的会议记录进行不定期检查,并适时通报情况。
3、每次开会任何人不得迟到、早退、缺席,否则,惩迟到早退者5
元/人.次,惩缺席者10元/人.次。
(三)值班制度
实行主要领导带班、副职领导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同时必须保持
24小时通讯畅通。凡不坚守值班的均按每缺一天50元之标准予以处罚,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格问责追究。
因工作需要,须到县内外出差(开会)的,由主要领导安排同意,开《派差(会议)通知单》,交接好工作后,方能离开工作岗位。
(五)请销假制度
1、工作同志和村干部因病因事请假,必须写出书面《请假条》,由分
管领导同意,主要领导审批,交值班领导备查。
2、如不假离岗,一律按旷工处理,每天处罚20元。在每周一的例会
上兑现上周的旷工情况。若兑现时不缴纳现金,则按40元每天的标准进行处罚,在补助中扣除。
3、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4、一般事务性请假每人每个月不得超过3天,否则扣除超过天数的补
贴。
本制度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中共诸家乡委员会
诸家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一月一日
主题词:制度建设管理通知
抄送: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诸家乡党政办公室2011年1月1日印(共印25份)
第五篇:诸甲亭中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诸甲亭中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学校要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各班每天要进行晨检。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班主任要追查病因并进行登记。
二、班主任和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学校发现疫情要在1小时内上报管理中心,2小时内,管理中心应该立即报告丰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丰都县教委。学校要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学校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为报告人)。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一)全校建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艾小九
副组长:昌青云、朱永红 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校医务室和班主任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教育管理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1)传染病:(2)其它病:
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报告顺序:班主任(10分钟内)→校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查→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教育管理中心(2小时内)→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县教委、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学校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食堂、校园环境、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结合学科教学,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学校传染病期间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
4、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菜。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留样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1、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学校食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对患有“五类病”的人员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照规定验收,严禁向学生出售变质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存必须生熟分开;餐具必须采用高温消毒或药物消毒,并采取严格的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储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4)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厕所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厕所卫生、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和办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治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的各类食品。
(4)认真组织师生开展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以及其他重大疑难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检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每天班主任统计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并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跟踪观察,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突发事件报告
1、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医院感染爆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管理中心报告,并同时向镇防疫站报告,根据授权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高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丰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反应。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或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4)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6)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对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情况的诊断病例或两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县教委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或实行全校停课。
(2)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学校停课,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3)重大疫情发生期间,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物供应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管理中心并向县教委、卫生局、县防疫站、镇政府报告。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协助做好病人的救治工作。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样品。
5、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局、教委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治疗。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后勤处具体牵头负责日常防控工作,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校医,分管校长、总务处,相关人员要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
校长对全校师生卫生安全、校园卫生安全工作负总责,对于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卫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应视情节轻重给与相应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