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五篇

时间:2019-05-15 10:0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

第一篇: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

选择

—读《乡村与城市》有感

媒体与设计学院5122059019

刘露

人生中,我们会面临许多选择,正是有了选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因此增添了趣味性。正如现在,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选择就是毕业后工作的地区的权衡。在父母那一辈辛苦拼搏了之后,终于有机会留在城市继续发展,他们也是苦口婆心,无数次劝诫我城市是多么的好,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璀璨,像糖衣炮弹,无数次轰炸我。但也许是因为未在乡村受过苦难,记忆里面只是无数文豪对静谧乡村的描绘,以及偶尔回乡村老家的欢乐日子,致使我竟然对于乡村有了浓厚的兴趣。

正在此时,我有幸拜读了雷蒙•威廉斯的《乡村与城市》,他使我对于乡村与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坚定了我的选择。

书中所描绘的英国乡村与城市的景象,也许对我们的当下是一种暗喻,并给以启示。在文学样本里,乡村在不同的体裁中亮相,其所呈现的姿态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城市的参照物,乡村的魅力同样诱人。作者追溯英国乡村的衰落是从圈地运动开始,归结为工业化的后果。不过,作家、诗人对乡村的文学想象与书写是“把那些‘过去的好日子’当作一种手杖,来敲打现在”。

雷蒙·威廉斯在书中就乡村与城市进行条分缕析。比如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者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这种社会的分野实质上是从城市的建立和乡村就有了不同,作者将此归结为资本主义的危害,却也还是带着意识形态去观察。

在书中,雷蒙·威廉斯就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观念进行地批判,他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

有意思的是,雷蒙·威廉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作为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所表达的情绪客观而又带有深邃的思想,事实上,城市化、工业化对乡村生活来说,几乎是天敌。不过,现代化的后遗症猛看是消除乡村与城市的差距,但因经济的支撑,这种差距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倘若因此而抵抗资本主义,是否能使现代生活得以拯救,这也还是一个疑问。

诚然,在英国文学中,乡村与城市的话题带来的是对社会问题的思索,完美的世界似乎总没有最好的方式,人类对此做出的种种探索是在寻求答案,但问题的复杂性则让这种可能性变小。乌托邦看上去很美好,在实践中却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背后的原因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今天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突飞猛进,让人想起资本主义在英国发展的初期的景象,它们之间既类似又有联系,从这里或许我们可以观察到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运动。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对新兴事物的兴趣到底是迎接,还是抵抗,也影响着社会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村与城市的变迁,就更耐人寻味一些了。逆着城市街道的喧嚷,似乎可以回溯到一个过往,那里静谧而安详。资本供养的浮华让人迷醉,在这之后总有一些人被耳边的喧闹惊醒,他们开始寻觅往昔——一个自然的、未被破坏的、纯真而充满温情的时代。当然越来越多的乡村都会向城市发展,没有乡村愿意永远只是乡村。

在现代人看来,乡村只是一种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地区,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就算在城市里面拼搏会无限艰辛,很多人还是会对能够在城市生存引以为豪。这是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但是人类从乡村涌向城市进行群居性更强的生活是乡村成熟的开始。乡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旁观者,城市文明在艺术的熔炉里锻造出了乡村难以见到的不夜之城,犹如天上的街市和灿烂的皇城那般绚丽。乡村忍受着城市对它的改造和手术,忍受着城市对它的不屑一顾和过多的嫌弃,但却一声不吭,乡村永远是含蓄而深沉的老人,他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自身颓废。

因此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将乡村与城市作为两个对立面来看待。他们只是两种存在形式。城市之外在,与钢精水泥土,高楼大厦息息相关,城市之感官,与绿色、炊烟、泥土、田野相呼应。从精神内核上来说,城市往往脚步匆匆,压力很大,生存往往喘不过气来,乡村往往归于宁静,静谧,淡泊。

如今城里人,闲暇时,往往农村走一遭,呼吸田间新绿,看看春江水暖,甚至走进田地里摘菜,许多农家乐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农村的那几天,城里人会把烦恼忘却,把欲望看淡。乡村人看着城里人来来往往,羡慕城市的生活,城里人看着农村人悠闲自得,恨不得在农村住段时间,相互羡慕,相互吸引,共同支撑了乡村与城市互动之情结。于此,乡里人走出来,城里人走进去,城里人为农村带去了智慧带去了先进,带去了新鲜事物,城里人在乡村里休养生息,亦提升了精气神,补充了智慧。

城市并非是乡村的终结,乡村亦不是城市的过客。两种文化载体互为补充,互相迁就,为的是安顿人们的心灵。如果你愿意上进,积极进取,便跟随内心在大城市中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如果你生来向往安逸,便安心在乡村享受生活。选择只需跟随自己内心,不可过于纠结。我想,在我心中,也有了答案。

第二篇:《城市与狗》读书笔记

在《城市与狗》中,略萨有两个寓意,一个是城市,一个是狗。大方向来说“城市”指秘鲁社会,“狗”指军校学员。它讲述了一所军事学校的事情,这个也是根据略萨青年时期经历改编。我一直都认为军校是一个非常严肃,高度严格的地方,而军人就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绝对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模范。但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却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的人简直就是就是社会的流氓,他们抽烟,打架,赌博,偷窃,喝酒,嫖娼……

这里的人各有特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美洲豹”,“奴隶”,甘博亚和阿尔贝托。

“美洲豹”虽然经常作恶,但他不甘于被人欺负,为了自己的尊严,勇于反抗邪恶势力;而与其相反的就是“奴隶”,“奴隶”是最可怜又可悲的,他是唯一没有做过坏事的人,他孤独寂寞,温柔善良,逆来承受,默默无闻。但是他却经常被别人欺负被取笑,最后还惨死在军事演练中。而杀人凶手“美洲豹”最后却和“奴隶”的梦中情人“特莱莎”结了婚,过上了小康生活。真是太不公平了!而甘博亚是唯一主持公道,恪守职责的军官,但他却是最倒霉的,他努力为奴隶的死找出真凶,却以没果而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阿尔贝托虽是高层出生,但他却没有很歧视贫穷人士,他有一种倔强的个性--永不低头!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高层人的任意妄为,他们无限度的淫秽,他们的傲慢,他们的歧视,他们根本就没把穷人当人看,他们只是把他们当狗玩;贫穷人的懦弱胆怯,无能反抗。这里的人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生活乱糟一团。

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这个地狱里,没有任何公平正义。有的只是“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在这里你要么孤立奋战告终,要不主成团体集体作恶,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这里“拳头大”就是道理。善良的人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软弱的人在这里没有生存空间。一切都是物竞天择。

这里的社会太黑暗了,愿一切都会过去,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城市与区域规划》

读书笔记之《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经典理论读本,它以对英国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及其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的介绍为楔子,历史性的回顾了20世纪英国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此外,作者还对比了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在阐述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以及包含在这个过程各个阶段中的某些重要技术之前,作者尊重了历史,详细介绍了当时必要的历史概貌。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由于之前精读过中外城建史、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性书籍,故而再读起这本书,不会觉得很吃力了。《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运用了平实、诙谐的语言,把专业性、历史性的枯燥东西撰写的有了些许趣味性。

本书在处理上很鲜明的做到以下两点:首先,严格的按历史顺序描述产业革命以来至今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其次,全书大部分内容着重介绍英国的经验,但开篇对早期规划思想的论述是国际性的,后半部分对比了其他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

借着神秘园优美、清新的抒情音乐,开始记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读后收获~~

一、本书的结构

第2、3章节概述了英国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着重介绍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以及1880——1945年有关城市规划的著名早期思想家和作家的贡献。第4章记录了英国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情况,即大萧条时期出现的区域不平衡的新挑战,然后是随着1940年的巴罗报告的发表而建立的战后规划机构。第5、6章分析战后的历史,并对规划体制的执行情况做出评判,首先是相对于经济规划的广大区域的情况。第7、8章介绍了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第9章概述了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重要技术。

二、第二章:本章对产业革命之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产业革命前的规划。古代和中世纪的很多城市是经过规划的,至少它们现在的形式和位置是有某些统治者或商人集团有意识的布置和制定的。古罗马城在公元100年时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修建了第一条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14世纪的伦敦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而且由于物质匮乏需要依靠遥远的国家解决更多的特殊供应如染料、调味香料等,在17世纪的伦敦,城市用水同样从56KM以外,依靠输水渠(即今天流经伦敦北部的新河)来供给。当时伦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煤田、河流,直到第一列蒸汽火车轨道开通,工业的布置才有了灵活性,城市发展才不那么依赖河流。产业革命之前,正规的城市规划最兴盛的时期,是欧洲大陆称为巴洛克时代的17——18世纪,如巴黎的杜勒里花园和爱丽舍宫这样的伟大构图设计,这些几乎都是至高王权和教皇权力的表现。与中世纪城墙式城市不同的是,这时的城市街道宽敞、规则以便于机动车能够展开部署。

工业主义的影响。前边已经说过,18世纪中期的伦敦由于工业分布方式特有制约性,在工业化的整个过程中,港口城市与纯工业城市一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所依赖的关键性原料和最终产品的交换。就这样,伦敦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从1851年的100万到二十世纪初,人口成倍增加,已达到650万。虽然城市能够提供充裕的就业机会,但城市在满足住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如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都是非常低劣的。这也是造成19世纪中期霍乱席卷英国的基本原因。值得一提的是1870年代以后,英国的大城市的贫民窟周围出现了功能单一的按照最低标准建造起来的联排式二层住宅。在1914年这些最初建造在城市中心的住宅随着有轨电车和通勤火车的发展以及一些社会性变化因素,在二战后逐渐开始郊区化运动。相比我国而言,在20世纪初伦敦就建立了经济、有效地公共交通系统。另外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典型的、触须式的城市发展形式形成了

——每个车站周围发展起来一片新区。而二战后伦敦则开始均匀的向周围各个方向发展。

第三章:那些先驱思想家们

霍华德,是英美派思想家中,占首位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其内容对于很多当代的城市问题仍然是如此的切题和中肯。在所有空想的规划思想家中,霍华德算是位比较注重实际的空想家,尤其在资金方面。其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是一个关于规划目标的极为精炼而光辉的阐述。他论证了一种新型的居民点——“城市-农村”或田园城市,它即体现了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近便,又体现了农村的有利条件在于“环境”,而同时却避免了两者的不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霍华德的思想,有两处常被人们误解:他主张相当高的居住密度和多中心的城镇集聚区,即社会城市。

恩温和帕克,他们是霍华德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在第三代新城威顿肖维中,工业与居住区有机结合,单户住宅,并且试图在社区内部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这点与当今的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用地功能复合化有相通之处。另外,恩温和帕克对霍华德原来的思想提出了一些重大修正: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一般的密度。他建议住宅的净密度为每公顷30户,这个标准随后被政府采用,并且1920到1930年代的大多数公告住宅计划所采用,并且威顿肖维也是按照这个密度建设起来的。

在大西洋的彼岸,佩里根据皇家委员会的重要报告,确认了居民的基本乡土观念,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而在雷德朋模式中,斯特恩认为,步行道与汽车道应该分开设置,步行道经过住宅之间的公共绿地,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则分级布置。

对于交通警察特里普来说,英国的战后重建,应该建立在划区的基础上,把道路进行分级布置,主干路和次干路与城市支路明显的分离开,避免在主次干路沿街建设房屋,这种思想似乎与佩里和斯特恩的思想一致。随后的大伦敦战后重建规划方案中,艾伯克龙比主张运用划区原则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施,而在考文垂的战后重建中——运用这个思想却获得了好的效果。格迪斯,一位富于幻想的苏格兰生物学家,他跨学科的研究到了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他对规划的贡献就是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这促使了他突破了城市的常规范围,把自然地区做为规划的基本框架。霍华德曾经期望过规划范围的变化,格迪斯为这种地区思想的骨骼增添了血肉。总之,人文地理学提供了规划的基础。另外,格迪斯提出了一种标准的规划研究方法。

格迪斯认为,在城市金花的过程中,成交的发展成了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镇集聚区。其追随者芒福德提出城市规划势必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恩温在接受伦敦规划的咨询时则运用霍华德的思想,将大量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各郡周围的卫星城镇。在接下来的大伦敦规划中,艾伯克龙比把从霍华德通过格迪斯到恩温的思想融合到一起,勾画了一幅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向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未来发展的蓝图。规划达到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霍华德的:有计划地把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到许多规划的能够居住和工作的新城去。规划方法基本上是格迪斯的:进行地区调查,包括历史上的发展趋向,然后是问题的系统分析,最后是方案的制定。总之,大伦敦规划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规划发展历程的代表。

第四篇:《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

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在书中,代表着作者主观主义的论述还有很多。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来看是难以接受的。在作者的笔下城市是人们对于欲望,权力的需求,是人类各种罪恶的体现,相比之下,作者歌颂乡村,认为是唯一一片还残留着人类良知的净土。而城市和乡村的分割线是厚厚的城墙,越过城墙即是乡村。城市有着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走向死亡。

作者在书中如此消极的思想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快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作者更是对战争后怕不已“如果不根除战争,我们的核力量就将破坏文明--可能会使人类灭绝。一度曾是生命水库的广大的农村人口最终会与那些城市人口同归于尽。”从某个角度来说,作者并不是悲观派,他只是用醒目的言语一次次地警示我们。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很多实际内容看,已变为一座城市。整本书作者很少使用规划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向我们描述他心中的另一座城市。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中有些资料已经过时,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有些看法也过于太激进而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层面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第五篇: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

“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

于定位的参考文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

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

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

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此外还可以记录这样的句子:

“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

“但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

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

“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

下载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与城市读书笔记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城市》读书笔记

    《南京城事》读书笔记 《南京城事》是当代年轻作家宋羽写的一本以人文的视角与南京对话的游记类书籍。说起这本书的来历,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由于我是文科生的缘故,特别喜爱与......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 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城......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意)阿尔多·罗西 自己对于自主性建筑的理解又通透了点,可以说罗西对于自主性建筑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正是有了一种理论的知道,建筑的自主性就更明确了,同时罗西对于类型......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摘要: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

    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五篇范文]

    我的网名叫触摸城市,因为我的家在农村,我最远去过湖州。一天的时间,我尽量的跟城市进行无间的接触,但是时间太短了,回来就改网名叫触摸城市了。 一天,忽然有个叫感受乡村的网友......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本人男,1965年生人,高级小学语文教师,是一名乡村教师。自1985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大全五篇)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含义和基本形态,能描绘城乡聚落的景观特色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各种聚落的形态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