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和区域规划》
读书笔记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彼得·霍尔是当代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大师之一,被誉为“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他关于区域规划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为《城市和区域规划》,结合城市规划原理的课本《城市规划原理》,我通读了《城市和区域规划》这本书,并对城市和区域规划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内容简述
《城市和区域规划》以对英国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及其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的介绍为引子,用全书的主要篇幅历史性地回顾了20世纪英国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此外,作者还对比了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在所有必要的历史概貌的详细介绍的基础上,作者总结了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以及包含在这个过程各个阶段中的某些较为重要的技术。
这本书首先严格地按照历史顺序描述自产业革命直到今天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其次,以英国的观点来撰写,大部分内容介绍英国的经验,但第2章的早期规划思想的论述是国际性的,第7章和第8章对比了其他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发展城市和区域规划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和建议。
二、分部分笔记
1、关于规划、规划师和规划方案
“规划”通常兼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可以去实现的某些任务,一是指为实现某些任务把各种行动纳入到某些有条理的流程中。实际上,一种实说规划所包括的内容,另一种是说规划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
规划是一个过程,始终强调的是为实现某个预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有条理的行动过程。它的主要技术成果是书面文件,适当地附有统计预测、数学描述、定量评价以及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关系的图解,且还有准确描绘规划对象的具体形象的蓝图。
规划更多方面要注意的是广泛的原则,而不是细节,应该强调实现目标的过程或时间顺序,而不是详细地表述希望达到的最终状态,应该从示意某一时间空间分布的概率图着手,只是在必要时才一点一点地补充详细内容。
上面所叙述的规划仍然只是空间性的,作者在一步步引导下,提出了规划作为一种行动,即结合各个学科,包括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所形成的协同规划,使得把规划当做编制某一地区未来的理想蓝图的就概念,而转向把规划当做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施加一系列连续管理和控制的新概念,并借助于寻求模拟发展过程的手段,使这种管理和控制得以实施。这就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引起了规划师工作顺序的彻底改变。
经典规划顺序是调查—分析—规划,而新的规划顺序取代了以往正统的规划顺序,反映一种基于控制论的规划方法,通常用流程图来表示,开始罗列地区开发的目标和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应该在规划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修订。然后按照从目标和任务引伸出来的准则对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以便产生被推荐的策略性控制系统。简单表示为目标—连续的信息—各种有关未来的比较方案的预测和模拟—评价—选择—连续的监督。
上述规划理念和顺序就要求规划师具有一定的素质,理想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而且要有若干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和控制论等。为了判断他所取得的信息的质量,他必须成为一位高超的统计学家和系统分析家,以便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与所要分析的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作者所提到的这些规划师必备素质是我们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所努力的方向,不仅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知识,并且要拓展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总之,城市和区域规划师空间性或物质性的,它用一般的规划方法来编制物质环境设计。由于这种一般方法日益增加的影响,规划越来越趋向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或最终状态的规划方案。这对我们今天做各种规划也产生了指导作用,规划趋于过程性,就要求规划师在编制规划方案的时候更加具有战略性眼光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这样不但减少了后期的修改工作,还使得规划更具有指导性。2、1800年至1940年城市发展的沿革
现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出现,是为了解决18世纪末产业革命所引起的特定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产业革命前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比如古罗马城、伦敦城等,但这些城市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供水、拥挤等问题,这就促使人们为了获得较好的城市秩序而制定了大量的规章。这是最初的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制定的政策规章。
在欧洲大陆的巴洛克时代,有很多正规的城市规划正在兴起,然而不同区域的规划显现出不同的状态,很多王权和教皇权利至上的城市都规划出了宽敞、规划的大道以便机动部队能够展开部署,而在英国克伦威尔时期,贵族与新兴商业阶级支配着城市的发展,并决定着它们的形式,造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规划形式:正规居住地段的建设,由成行成排的高级住宅组成,这些住宅区的街道规划通常呈现出鲜明的几何形态。
产业革命在开始并没有对尝试发展造成显著的后果,但是工业的发展却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煤相关的新的工业城市,雨后春笋般的成批出现,运输的港口城市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既不是港口也不是煤田的城市则发展停滞不前。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城市是从无到有,而原有的城市则呈现出一种急速人口增长的状态,城市的无节制增长自然带来了很多城市问题,很多新的城市人口来自农村,城市提供给他们的各方面条件是非常低劣的,因此他们都聚集在城市边缘区或者城市中房租较为便宜的地方,长此以往形成了贫民窟,贫民窟又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污水、传染病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缺乏医疗设施和公共卫生管理。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街道、住宅形式以及公共政策的改革,降低居住密度,改善公共卫生环境,使得规划更具备长远性且可以解决城市问题。
大量的交通出现后,城市开始向外扩张,沿着铁路、公路呈现一种放射性状态,这种情况在伦敦等大城市是非常常见的,在扩展到郊区的过程中,每个小车站周边又发展成一片新区,是城市慢慢扩展到原来的几倍。工业城市和交通发达城市的扩张就由此开始。
当然,规划者为了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也想出了一些对策,首先发展不能以牺牲农田为代价,这样导致食物缺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次交通不能无序蔓延城市的无序蔓延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了铁路和公路的蔓延,应该设计出更好交通层次,使一部分交通变成过境交通和高速交通,避免一些新区的形成,也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这对我国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很多城市正在无序蔓延中,很多城市都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产业发达城市,借鉴国外的解决方法和经验将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做出一定的指导。
3、从1880年至1945年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们
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他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不仅对当时的城市规划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就算放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他的著作后,很多工业城市的兴起和规划都有着田园城市的影子,比如阳光港、伯恩维尔、芝加哥外围的样板城市。在所有这些城市,工业都是从城市,或者至少从城市的中心部分疏散出去的,在疏散出去的工厂周围建设新城,把工作和生活组织在一个卫生环境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霍华德所论证的新的城市居民点—田园城市,既体现了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近便”,又体现了农村的有利条件在于“环境”,而同时避免了两者的不利条件。霍华德很注意如何能使他的新城建设起来,他所强调的是,如果能够从农村得到较便宜的土地,然后通过以后的土地增值可以使新城公司按期偿还借款,并且能把利润再投资于进一步地改善或者发展“社会城市”的新单元。这样具体而确切的措施也对我国目前大规模建设新区、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参考。
昂温和帕克:二者都是田园城市的修正者,在霍华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应用方法,比如他们一贯坚持霍华德的用宽大绿带围绕新城的原则,但是在新城建设中住宅的发展应采取低于当时一般的密度,为了节约土地而采取较高的城市密度是严重的失策。帕克则在美国获得另一个理念,其实也是霍华德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即把城市明确地划分成互相结合的邻里单位。
佩里、斯特恩、特里普:佩里是邻里单位思想的提出者,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实际概念,而且成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社会工程,佩里所发展的邻里单位的基本思想被英国规划师们在新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若干城市的规划中接受下来,但实施之后仍然受到了批判。因此斯特恩进一步发展了邻里概念,在基层居住区中,首要的是应该把特别为家庭主妇和孩子们使用的步行道与汽车道分隔开。二者的邻里单位主张在特里普手中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特里普认为,英国城市的战后重建应该建立在“划区”的基础上,即用新的系统来代替那种造成车辆拥挤,加剧交通事故、功能混杂而且与地方道路有过多交叉点的城市主要道路网,《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强调了道路分级的作用。
格迪斯和艾伯克隆比:我认为二者是较早的区域规划提出者,他们最主要的贡献为在一个比较开阔的范围来进行大城市的规划,把城市和它周围的整个地区放在同一个规划之中。城市规划势必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或者说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周围四周的影响范围。
索里亚·马塔:他建议发展一种带形城市,就是使现有城市沿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柯布西耶: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经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拥挤的弊端,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柯布西耶的规划思想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甚于精准的科学,因此实施起来并不顺利。
这些规划师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关心的是编制蓝图,其次描述的蓝图少允许有不同的选择,最后,这些先驱者都是十足的搞物质环境规划,城市问题是否可以用非物质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先驱者则很少提及。当然,这些规划师的先驱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规划编制仍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虽然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适宜的人居环境。4、1940年至1952年战后英国城市规划机构的建立
有见识的思想家们终于认识到,有效的城市规划必须从大于城市的范围入手——从城市及其周围农村腹地的范围着手,甚至从若干城市构成的城镇集聚区及其相互重叠的腹地着手,从此,通常所说的区域规划的思想开始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蔓延,区域问题开始出现,适用于做这一种区域规划的单元范围可能根本不适应于做另一种区域规划,大范围的经济开发型规划最好称为国家/区域规划,它实际上是把各个区域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小范围的物质环境型规划可以成为区域/地方规划,它要把城市区域的整体和该区域内个局部地方的开发联系起来。
为了解决区域发展的问题,1937年,政府成了巴罗委员会,其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它把国家/区域问题和另一个问题,即大城镇集聚区的物质环境增长联系起来,并认为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巴罗委员会集中出现了一批委员会的工作成果和报告文件。一系列的官方报告,就规划的各个专门方面向政府提出建议,这是巴罗委员会的最初效果,这些官方报告最终促进了立法,也构成了战后规划体系。
斯科特和厄斯瓦特的报告中提出:城市发展要避免改造现有农业用地的用途,如果一定要征收土地,如何解决它的补偿问题,即出现了改善金。艾伯克隆比和里思的报告中则提出在城市周围设置绿带,构成一个制止城市蔓延的有效屏障,同时这也给伦敦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地带。而里思则在新城的建设中遵循了霍华德的原则。道尔和霍布豪斯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工人民户外享用并保护自然资源。
这些报告都对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了相当有建设性的意见,促成了后期的立法。1945年制定工业分布法,运用此法来控制指导工业离开伦敦和英格兰中午,迁往以前的特别地区,《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也对后来的开发的新工业基于积极鼓励。1946年制定新城法,指导新城的建立;1952年城镇开发法,有计划的开发扩建现有乡镇;1947年城乡规划法,指导整个规划体系的建立,形成“1947年体制”;1949年国家公园和享用乡村法,指导建立国家公园和为公众提供开放风景。
这一章的模式遵循着发现问题——成立组织——研讨报告——立法的顺序,这是所有国家从城市开始建立到最终形成完整规划体系所必经的一条路,当规划走向立法,说明这个国家的规划开始走向成熟并建立了科学的体系。5、1945年至2000年的国家/区域规划
在二战后这段时期,英国经济地理的基本特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便相应调整工业结构,对弱势地区进行补偿和援助,通过建立新城或者新工业区进行就业疏导等等,但是随着政策的实施,这种格局逐渐变为核心—边缘模式,大规模老城镇集聚区的就业机会在流失,而位于边缘的大部分乡村地区就业在增加,由于道路佳通极大改善、劳动力素质提高一级良好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区位优势的均衡化,相反的,老城镇集聚区现在出现了消极发展的态势,这时就需要区域政策和规划的相应改变来应对这种问题的出现。
区域政策确实能发挥作用,但是有些时候会略显多余,而有些时候又稍显不足,基本上,区域政策对于城镇集聚区与边缘乡村地区之间呈现出的深刻矛盾关注不够,无论它们是否位于受援地区,结果肯定会出现援助流向原本不需要援助就能自我繁荣的地区,而在城镇集聚区援助并不能弥补大量流失的就业机会。
尽管不同专家对于就业增加量的估计值差别很大,但总体而言,当时的区域政策毋庸置疑地增加了受援地区的就业,所以当时一系列严谨的政策工具受到人们的质疑,资金补助的做法可能与提供新就业和减少失业这些主要目标背道而驰。当然区域政策也是有一定有益方面的,比如平衡了各地区之间的收入、事业指标,使区域之间差异变小。
这不得不让我思考目前中国的城乡差距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区域之间的平衡,但是某些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变得更加大,这其中的促成原因想必与资金补助和政策优惠的分布是否与区域成正相关有关系,国家在发展的同时,区域平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区域之间不平衡,很容易造成社会形态不稳定,将区域之间的优劣势分析透彻,采取合理的区域政策,才能使区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均衡发展。6、1945年至2000年城市及城市地区的规划
战后,英国建立起来的规划体系,基本上是为了适应这样一种经济体制而制定的,即城市的发展与重建大部分由政府部门负责进行—1990年代的社会现实要求如此。同时,我也发现,这种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和协调社会、经济与物质建设发展的步调与发展。当时认为,这种发展变化的控制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是因为预计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步调将比较慢,而且即将采取新的、有效的手段对新的工业就业岗位进行地区间的平衡,且决策者一般都同意巴罗的观点,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那种市区控制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后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果。这样建立起来的体系,从一开始就侧重于消极控制,而不是主动积极地进行有效规划,因此战后的实际现实与创立规划体系时所作的那些估计相差甚远。
首先,英国的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要比当时所预计的速度和数量要多得多,这就使得当年所指定的政策显得措手不及,人口流动加快,巴罗委员会本以为战后通过对新工业定址的有效管理,甚至对工业发展的控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重复地进行小规模扩建或收购现有厂房来加以摆脱,但结果出现了顺着从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北部想英格兰中、南部的路线,持续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也在高速发展。大城市地区内部和周围新城市的发展继续增加着压力。这种巨大的变化迫使规划目标、方法与体制进行大的调整,特别是如何适应人口的增长。
在1950年代后期,在大城镇集聚区和其邻郡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规划战”,城市的处境日益艰难,由于城市内部人口增长、家庭裂变、贫民窟被清除、居住拥挤等等,使得城市的边缘地带发展到了更远的地方,政府再一次开始着手一系列主要地区的区域规划研究,以解决没有预见的问题。
为了容纳增长的人口,1960年代起,要求在每个区域加快新城建设的计划。持续的人口增长这个客观事实要求制定积极的区域战略,其范围包括城镇集聚区及其周围的广阔地区。城镇集聚区的有计划疏散,结合着以绿带作为控制,把新城镇一般设置在城镇集聚区的通勤圈以外,但是除了强调住宅问题外,很少注意社会政策的规划,仍然处于一种传统英国模式的物质环境规划。
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几乎相当于经济计划区的广大城市地区的规划编制,必须要有一个规模相适应、民主的大区政府或省政府来管理,因此导致了新的区域结构和地方政府的改革。新的规划重点是强调基础政策的理论充分的规划,而不是详细的土地使用配置固化,交通规划成为物质环境规划的中心环节,还有城市—区域规划与经济规划的结合。
1970年代的英国规划体制改革,未能认识到当时城市地理的实际特点,两级政府的创立产生出强势、经常对立的规划官僚机构,沿袭传统的郡的边界。早期是限制增长的,因而产生了一些内城衰败的问题,传统内城因为就业问题使得各种贫困现象不断发展,尽管有大量的非贫困人口,但是政府仍然应该集中内城的资源去解决棘手的失业、贫穷和物质匮乏的问题。
到了1980年代,撒切尔政府强调了对私营建设计划不加限制的基调,于是地方权力机构和政府更加那些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新型工业和商贸业的发展项目,英国的景观逐渐被城镇边缘区的许多工业、仓库、旅馆和大型超级市场所改变。发展并没有多少太大的变化。
1990年代发生了大的逆转,其他的一些城市陆续加入到伦敦的行列中来,即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人口衰退后开始出现人口的增长转变,城市复兴有了新的诉求,政府制定了新的规划政策和区域政策,建立了区域联盟,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了专门的指导机构去进行政策制定和修改,区域空间战略的整个前景,是密切地与整个区域的发展期望联系在一起的,区域整体发展,是一个趋势也是每个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7、1945年以来的西欧规划
欧盟15个成员国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各种富有启发的发展模式,与英国的经验相比,更是相得益彰,总的来说,欧洲的其他国家工业化比英国来得迟,非但工业化的方式大不相同,空间效果也很不一致,但是欧洲大陆和英国的主要经济、社会趋势是相同的。
欧洲大陆的很多国家由于人口过于稀少而分散,难以支持现代的服务设施,以致许多集镇大大低于原计划的规模,造成住房短缺、交通拥挤、上班过远、地价飞涨、用地不足、不敷需要的公共设施等,而一些农村地区则接收了从城镇集聚区分散出来的人口和活动,因而重获发展的动力,区域也产生了不平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个国家都针对自身情况发展了一套区域政策。
法国的城市化集中在巴黎地区,通过发展知识为本的服务经济,增强巴黎国际竞争力并使之跻身欧洲城市前列,于是法国区域出现了极化的特征,但对于北部一些不景气的老工业区改造过程就慢得多。尽管政策努力将投资吸引到主要的省级中心,巴黎仍然在高等级服务功能保持着全法国的主导作用。尽管地区间的对比不能完全地描述为巴黎与荒芜的法国间的对比,一些统计指标仍然反应了国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德国的发展中心是联邦与州的协作项目,目的在于根据中心地理论的原则建立服务中心,在全德国范围内形成一套有序的城镇体系。发展中心还必须具有足够的本地投资,它们中许多位于开发地区或边境地带。德国的鲁尔煤田城镇协会所带动的区域规划非常成功,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协调工作,制定区域平衡发展的规划,但是由于区域间缺乏信任,该组织解散了。
意大利在战后,北部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和南部停滞的农业社会之间的矛盾成为区域间最大的发展问题,为此,意大利建立了梅佐吉奥诺银行,用以土地改革,作为管理方与地方当局联系的桥梁,支持南方的发展,平衡区域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没有制定较好的区域政策,使得南方的发展仍然滞后,仅仅依靠公共基础设施,加上资本密集型国营公司的投资,不足以促进区域的发展。
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在交通规划领域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概念,区域性地铁,目的是为了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实践证明,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
荷兰将功能分到若干个城市,使得中心城市避免许多单中心大都市的烦恼,上班路径短,交通不太拥挤,区域之间的发展也相对平衡,这对欧洲的其他国家以及我国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城市的功能分散,有利于解决城市内部问题,也有利于区域间的发展平衡。
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也在制定国家平衡发展政策上做出了思考,包括关于区域发展的国家政策、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投资等,有赖于各个成员国在由欧盟、国家和区域等不同尺度政策框架下实现自愿性的协作 8、1945年以来的美国规划
美国在战后也经历了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尽管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的理论,仍然无法解决大部分的城市问题,因此在众多规划大师出现的欧洲面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前,美国的规划稍显脆弱。美国土地使用管理体制的实际核心不在不规划,而在于区划,通常与规划系统分开,由属于每个地方行政区域的、各自的区划委员会来管理,这就造成了区域之间不沟通,最终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美国一方面普遍存在着高水平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少数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一方面,在城郊住宅和新公路建设等领域取得很大成就,另一方面内城在瘫痪和衰退,一方面,普遍的个人富裕处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凋残的景观和城市衰落导致了实际的公害。
在美国长期大规模的分散化和郊区化的趋势下,一些新城市主义成功的范例给区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楷模,引导未来美国城市的发展方向。
9、规划过程
现代规划的方法论重视规划过程的第一阶段,即罗列目标,指定任务和确定对象,目标基本上是一般的、高度概括的,分为社会、经济、美学几大类,还包括规划本身的灵活性问题,任务按照付诸行动的具体计划来确定,最后为了使问题更为明确,把任务转变为表达特定建设计划的对象。
在确定任务,并根据执行的标准以对象的形式给予这些任务以明确的形态以后,规划师将转而描述和分析打算予以控制的城市或区域系统,建立一个系统的模型,考虑建立哪些方面和什么类型的模型。针对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模型,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作出逻辑分析。
根据以上,对规划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设计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各种系统模型的选择以反映方案设计所包含的各种主要因素,并且运算这些模型以求得一系列反映从头至尾的真实的未来景象,第二是评价各比较方案以求得一个最优方案。
最终则是规划方案的实施,以及实施后的反思与修改,通过对比系统模型以及当初确立的目标、任务和对象,相应的调整各部分的实际实施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规划效果。
三、阅读感悟
阅读了《城市和区域规划》这本书,整体上对区域规划有了一定的感知,本书从英国的规划入手,讲解了英国从产业革命开始后的城市问题、城市蔓延,政府致力于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区域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且发展的格局,又阐述了欧洲和美国的实例,最后提出了规划的要求和过程。
从作者按照历史顺序的叙述中,一整个城市和区域的形成过程跃然纸上。首先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集聚,城市人口的集聚增长使得城市内部产生一系列问题,公共交通的出现又促进了城市的蔓延,在交通的节点上出现了新的城市。工业的发展使得一批工业城市兴起,区域之间开始共用交通和某些设施,产生区域间的经济效应。政府也在用不同的区域政策促进整个区域间的合作,到了这个阶段的城市规划就变得更加广阔,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扩展到城市外围乃至其影响的区域。
《城市和区域规划》读书笔记
书中又阐述了几大规划先驱者的先进思想,不但促使了当时的立法,使规划更加有序有理,且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指导意义,比如田园城市及其思想的延伸,为现在我国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建议和模板,将城市功能分散化的规划理念也有利于帮助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避免区域极化现象的产生,建立国家公园、提高公共服务、建立低价住宅区等这些措施也帮助我国的城市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各种各样的区域政策也为我们解决区域间不平衡的问题提供了参考。
在本书中还提到了规划的过程以及要所注意的问题,作为规划师,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过程思想要比画出一张漂亮的蓝图重要的多,首先确立规划的目标、任务,其次选择系统的模型,前期工作做好后才能开始规划的编制和验证,在几个方案中权衡之后,选择最适宜的方案进行实施,并且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找到规划方案的不适应点并及时修改。这样的规划,一定是适应当前形势的,一定是容易实施的,也一定是最有成效的。
规划不是孤零零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要求规划师能够掌握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且学会与其他学科的权威者进行交流,在制作方案的时候能够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也是本书作者本身所具有的高素质。
四、总结
规划是一个过程性的行为,不仅仅是一纸蓝图就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有着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需要有及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思修改的勇气。作为一个学习规划的学生,在学生阶段就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且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因为一个好的规划师,需要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不至于人云亦云,毫无思想和价值观。读了《城市和区域规划》是这样,读了其他的书也应该有着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收获,学会读书,学会从前人的经验与历史中找到今天发展的借鉴,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五、参考文献
【1】 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第二篇: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之——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距老校区四牌楼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
南京市在总体规划调整时提出了做大南京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两条轴线、三个发展层次、三个新市区和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两条轴线”是指沿江发展主轴和南北发展主轴;“三个发展层次”是南京主城、都市发展区和市域,其中都市发展区为重点空间;“三个新市区”是指东山、仙西和江北;“一疏散三集中”指的是疏散主城的产业和人口、人口向新市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园)集中和教育科研向大学城集中。
从我们对区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校区的选址方案符合南京的空间(或区域)发展规划,依据南京市发展战略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思想,南京的国家级开发区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开发区,而江宁开发区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地处南京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南京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开发区是建立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内工业基础较好。且随着地铁一号南延线及3号线﹑5号线的建成,城市南移,九龙湖校区所处的区域轨道交通也便利起来,此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 ﹑“985”重点工科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基于产业需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作为为学校的众多科研成果试验基地,将东大科技资源和开发区产业平台融合发展,可同开发区内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搭建技术平台,为推动南京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做贡献,响应南京市对于教育科研产业化发展的号召。
通过上述分析和资料搜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区域规划方面新校区选址在九龙湖(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以下弊端:开发区与南京主城对接不紧密,未能充分融入南京整体发展格局。且周边商业用地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使得校区不能与其他高校﹑科研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
第三篇:读书笔记之《城市与区域规划》
读书笔记之《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经典理论读本,它以对英国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及其城市规划的先驱思想家的介绍为楔子,历史性的回顾了20世纪英国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此外,作者还对比了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在阐述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以及包含在这个过程各个阶段中的某些重要技术之前,作者尊重了历史,详细介绍了当时必要的历史概貌。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由于之前精读过中外城建史、城市规划原理等专业性书籍,故而再读起这本书,不会觉得很吃力了。《城市与区域规划》中运用了平实、诙谐的语言,把专业性、历史性的枯燥东西撰写的有了些许趣味性。
本书在处理上很鲜明的做到以下两点:首先,严格的按历史顺序描述产业革命以来至今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其次,全书大部分内容着重介绍英国的经验,但开篇对早期规划思想的论述是国际性的,后半部分对比了其他先进工业国家的经验。
借着神秘园优美、清新的抒情音乐,开始记录《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读后收获~~
一、本书的结构
第2、3章节概述了英国城市发展的早期历史,着重介绍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以及1880——1945年有关城市规划的著名早期思想家和作家的贡献。第4章记录了英国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情况,即大萧条时期出现的区域不平衡的新挑战,然后是随着1940年的巴罗报告的发表而建立的战后规划机构。第5、6章分析战后的历史,并对规划体制的执行情况做出评判,首先是相对于经济规划的广大区域的情况。第7、8章介绍了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第9章概述了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重要技术。
二、第二章:本章对产业革命之前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情况作了介绍。
产业革命前的规划。古代和中世纪的很多城市是经过规划的,至少它们现在的形式和位置是有某些统治者或商人集团有意识的布置和制定的。古罗马城在公元100年时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修建了第一条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14世纪的伦敦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而且由于物质匮乏需要依靠遥远的国家解决更多的特殊供应如染料、调味香料等,在17世纪的伦敦,城市用水同样从56KM以外,依靠输水渠(即今天流经伦敦北部的新河)来供给。当时伦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煤田、河流,直到第一列蒸汽火车轨道开通,工业的布置才有了灵活性,城市发展才不那么依赖河流。产业革命之前,正规的城市规划最兴盛的时期,是欧洲大陆称为巴洛克时代的17——18世纪,如巴黎的杜勒里花园和爱丽舍宫这样的伟大构图设计,这些几乎都是至高王权和教皇权力的表现。与中世纪城墙式城市不同的是,这时的城市街道宽敞、规则以便于机动车能够展开部署。
工业主义的影响。前边已经说过,18世纪中期的伦敦由于工业分布方式特有制约性,在工业化的整个过程中,港口城市与纯工业城市一样,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所依赖的关键性原料和最终产品的交换。就这样,伦敦城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从1851年的100万到二十世纪初,人口成倍增加,已达到650万。虽然城市能够提供充裕的就业机会,但城市在满足住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如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卫生保健等方面都是非常低劣的。这也是造成19世纪中期霍乱席卷英国的基本原因。值得一提的是1870年代以后,英国的大城市的贫民窟周围出现了功能单一的按照最低标准建造起来的联排式二层住宅。在1914年这些最初建造在城市中心的住宅随着有轨电车和通勤火车的发展以及一些社会性变化因素,在二战后逐渐开始郊区化运动。相比我国而言,在20世纪初伦敦就建立了经济、有效地公共交通系统。另外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一种典型的、触须式的城市发展形式形成了
——每个车站周围发展起来一片新区。而二战后伦敦则开始均匀的向周围各个方向发展。
第三章:那些先驱思想家们
霍华德,是英美派思想家中,占首位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其内容对于很多当代的城市问题仍然是如此的切题和中肯。在所有空想的规划思想家中,霍华德算是位比较注重实际的空想家,尤其在资金方面。其著名的三种磁力的图解是一个关于规划目标的极为精炼而光辉的阐述。他论证了一种新型的居民点——“城市-农村”或田园城市,它即体现了城市的有利条件在于“近便,又体现了农村的有利条件在于“环境”,而同时却避免了两者的不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霍华德的思想,有两处常被人们误解:他主张相当高的居住密度和多中心的城镇集聚区,即社会城市。
恩温和帕克,他们是霍华德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在第三代新城威顿肖维中,工业与居住区有机结合,单户住宅,并且试图在社区内部提供广泛的就业岗位,这点与当今的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用地功能复合化有相通之处。另外,恩温和帕克对霍华德原来的思想提出了一些重大修正: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一般的密度。他建议住宅的净密度为每公顷30户,这个标准随后被政府采用,并且1920到1930年代的大多数公告住宅计划所采用,并且威顿肖维也是按照这个密度建设起来的。
在大西洋的彼岸,佩里根据皇家委员会的重要报告,确认了居民的基本乡土观念,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而在雷德朋模式中,斯特恩认为,步行道与汽车道应该分开设置,步行道经过住宅之间的公共绿地,再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则分级布置。
对于交通警察特里普来说,英国的战后重建,应该建立在划区的基础上,把道路进行分级布置,主干路和次干路与城市支路明显的分离开,避免在主次干路沿街建设房屋,这种思想似乎与佩里和斯特恩的思想一致。随后的大伦敦战后重建规划方案中,艾伯克龙比主张运用划区原则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施,而在考文垂的战后重建中——运用这个思想却获得了好的效果。格迪斯,一位富于幻想的苏格兰生物学家,他跨学科的研究到了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他对规划的贡献就是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这促使了他突破了城市的常规范围,把自然地区做为规划的基本框架。霍华德曾经期望过规划范围的变化,格迪斯为这种地区思想的骨骼增添了血肉。总之,人文地理学提供了规划的基础。另外,格迪斯提出了一种标准的规划研究方法。
格迪斯认为,在城市金花的过程中,成交的发展成了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镇集聚区。其追随者芒福德提出城市规划势必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恩温在接受伦敦规划的咨询时则运用霍华德的思想,将大量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各郡周围的卫星城镇。在接下来的大伦敦规划中,艾伯克龙比把从霍华德通过格迪斯到恩温的思想融合到一起,勾画了一幅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向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未来发展的蓝图。规划达到的主要目标基本上是霍华德的:有计划地把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到许多规划的能够居住和工作的新城去。规划方法基本上是格迪斯的:进行地区调查,包括历史上的发展趋向,然后是问题的系统分析,最后是方案的制定。总之,大伦敦规划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规划发展历程的代表。
第四篇:城市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一、考试内容
1.1教学内容:
1.简要阐述区域的概念、划分以及特征?
要点:区域(region)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空间(spatial)(2)界线和范围(area)(3)体系结构形式(system structure)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相关性有两种:
(1)一种是,区域内部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如行政区、经济区、自然区等;
(2)一种是结节区或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于其他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如城市经济区、都市区。
2.阐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要点: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2)人口、劳动力与城市化(3)经济与产业发展(4)城镇发育与城镇体系建设
(5)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6)生态环境、灾害(7)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
3.阐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区域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要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和区域生产的布局
区域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1)人口数量分析(2)人口增长分析(3)人口质量分析(4)人口分布分析
4.简要阐述产业结构与几种主要的产业划分方法?
要点: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产业划分: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生产活动划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划分;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阐述增长极的概念以及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要点:增长极的概念:
(1)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3)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4)从1960年代起,对增长极的研究开始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性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效果:
(1)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周边区域形成所谓的“阴影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称这种极化效果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展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赫希曼称这一过程为“涓滴效应”,也被称之为“波及效果”。
6.阐述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以及点轴开发模式的内容?
要点: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理论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2)理论依据:一是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二是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的内容:
(1)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时间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2)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3)“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之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4)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事关全局的工作。
7.阐述区域规划工作的程序与特点?
要点:(1)规划准备工作(2)规划工作步骤:
——区域发展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专题和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规划)
——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和修编
8.阐述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要点:区域规划的特点:
不仅具有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同时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1)综合协调的内容日益增多(2)公共政策导向日益鲜明
9.简述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
要点: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各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10.阐述基础设施的作用以及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要点: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2)区域给水、排水规划(3)区域电力、电信规划
11.阐述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要点: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2)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3)综合运输网的构建;(4)区域交通干线布局是综合运输网构建的关键。
12.阐述旅游的概念以及旅游系统的构架?
要点:旅游(tourism)有“大旅游”和“小旅游”之分:
(1)“大旅游”是指包括人类闲暇时间内从事的所有游憩(recreation)活动;
(2)“小旅游”是指外地旅游者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overnight)的出游活动,有时包括符合一定的出游时间与出行距离条件的一日游活动。
旅游系统的构架包括四个部分:
(1)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指位于游憩活动谱上各段落的休闲者和旅游者及其活动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距离客源市场可划分为日常及一日游的当地客源、参与一日游及过夜游的国内客源以及一般属于过夜游或度假游的国际客源;
(2)出行系统刻画了保证或促使旅游者离家出行、前往目的地的几个基本机制性因素,其中包括运移旅客的交通设施;主要由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咨询、旅行预定和旅行服务等;由政府、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销售商向旅游者提供的信
息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策划和主办的意在激发潜在游客出行动机的旅游宣传、营销等子系统;
(3)目的地系统主要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食宿、购物、享受、体验或某些特殊服务等旅游需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方面要素组成;
(4)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和目的地系统共同构成内部系统,在其外围还形成一个由政策、制度、环境、人才、社区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
13.简要阐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要点: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相互作用的城镇所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城镇之间互相协调以取得最大整体效益的有序的城镇群体;
(2)通过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与水平,结合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逐步改善区域内城镇群体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统一规划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各级城镇的密切联系,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使各级各类城镇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4.简述1994年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与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并比较论述前后内容差异?
要点:1994年发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市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城镇体系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前后差异:
(1)强调城乡统筹;(2)提出空间管制;(3)提出对城市规划区的划定;(4)淡化等级结构。
1.简述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10分)
答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各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2.简要阐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10分)
答案: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相互作用的城镇所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城镇之间互相协调以取得最大整体效益的有序的城镇群体;
(2)通过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与水平,结合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逐步改善区域内城镇群体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统一规划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各级城镇的密切联系,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使各级各类城镇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阐述增长极的概念以及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15分)
答案:增长极的概念:
(1)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3)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4)从1960年代起,对增长极的研究开始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性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效果:
(1)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周边区域形成所谓的“阴影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称这种极化效果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展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赫希曼称这一过程为“涓滴效应”,也被称之为“波及效果”。
4.阐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5分)
答案: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2)人口、劳动力与城市化(3)经济与产业发展(4)城镇发育与城镇体系建设
(5)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6)生态环境、灾害(7)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
5.阐述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5分)
答案: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2)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3)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4)区域交通干线布局是综合运输网构建的关键。
7.阐述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趋势?(20分)
答案:区域规划的特点:
不仅具有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同时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
(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1)综合协调的内容日益增多(2)公共政策导向日益鲜明
二、题型、题量
简答7道,共100分。
第五篇:2014北大城市与区域规划
2014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86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智慧城市
2.位序—规模法则
3.棕色地带
4.多目标规划
5.土地用途管制
6.城市综合体
7.全球本土化
8.结节区域
9.splintering urbanism(这个真没见过,查了一下叫做:分裂都市)
10.Megacity
二.简答题
1.简述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
2.简述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3.简述典型的产业集群类型
4.简述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5.简述空间句法模型
三.论述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请问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发展城乡一体化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
2.近几年各地都在兴建空港经济区,甚至航空港,建立空港经济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空港经济区都有哪几种模式?
3.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造成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处置的依据?
4.高铁建设及高铁路网对城镇格局的影响?请举例说明,高铁站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北大出题特点就是跟时政联系非常紧密,从今年的论述题可以看出,要多关注中央会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