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提出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承结构;对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丁分析,提出目前城市区域规划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提出城市规划应注意吸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成果,以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镇体系;城市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SOME CONTEMPORARY CON-SlDERATIONS
lN URBAN ANDREGlONAL PLANNlNG
CUI Gonghao
ABSTRACT: This paper raises the problems tobe Studied in the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and suggests that the urban planning should learn from the e∞nomic and mcial planning and meet with the need of the citymcialmd ecommie development.KEYWORDS: urban planning;urban system z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aster plan.1 全球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全球城市化与城市全球化。21世纪全球己迈入城市时代,城市化人口达到50%,城市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主体。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带动、服务于整个社会已是明显的时代特征。
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城市间的等级职能正以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进行重组。
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不同于以产业和产晶分工为中心的、水平分工的旧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其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管理策划、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销售等)的垂直功能分工。菲布瑞克(A.p.phiebrick)1975年的“中心职能学说”将城市功能划分为由上而下的7个等级:领导、控制、交换、转运、批发、零售、消费。J.弗里德曼(Friedmann)
在研究世界城市体系中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评价一个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不在于人口规模的大小,而在于(1)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2)调控和支配资本的能力。据此,在1980年代提出新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将世界城市按区域划分为核心国(或地区)第一序列、第二序列和边缘国(或地区)第一序列、第二序列的等级结构。例如美洲子系统z纽约、芝加哥、洛杉矶为核心的第一序列,多伦多、休斯敦、旧金山为核心的第二序列,而边缘第一序列是圣保罗,第二序列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加拉加斯、墨西哥城;西欧子系统:伦敦、巴黎、鹿特丹、法兰克福、苏黎世为核心第一序列,布鲁塞尔、波恩、米兰、马德里为核心第二序列,而边缘第二序列约翰内斯堡;亚太子系统z核心第一序列城市为东京,第二序列是悉尼,边缘第一序列为新加坡,第二序列为香港、台北、马尼拉、曼谷、汉
城。同时他又按城市经济和金融控制力量的空间影响范围,将全球城市等级分为:全球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多国金融链接一一迈阿密、法兰克福、新加坡等,重要的国家级链接一一气圣保罗、巴黎、悉尼、汉城,重要的次国家级和区域链接一一大阪一神户、香港、温哥华、莱茵一鲁尔、芝加哥等。由此可以认为:在全球时代,城市等级系统取决于各城市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地位与
程度以及占有、处理和支配资本和信息的能力,城市职能结构应以各城市在经济活动组织中的地位分工为依据。
然而,目前在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中虽然也注意全球化背景,但在等级结构和职能结构方面仍然沿用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交通城市,或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地方性各级中心城市的传统做法,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结构体系不相符合。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全球时代是竞争的时代,而在当今的城市世纪则表现为城市竞争,然而,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因此,城市区域是全球时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当前,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为适应上述形势,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例如广州、南京、宁波等城市的都市区规划,江苏苏锡常、南京、徐州的都市圈规划,浙江的杭嘉湖绍、宁舟、温台等城市群规划等在我国蓬勃兴起,而从广州兴起的都市区概念规划可以作为新时期城市区域规划的代表。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物质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第一,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就城市区域规划要求的城市活动的区域来说,可以简单分为通勤圈(曰常生活圈),大致50~100km的半径;经济社会活动影响圈(势力圈),大致100~200Km;以及城市管辖的行政区域三类。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则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和城市规划区三个层次,两者之间除城市规划区与部分城市的行政区域一致外,其余范围均有差别。第二,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糟。城市规划部门编制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是为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发展和布局)提供依据和指导(不仅是战略性的,也是战术性的)。而目前,由于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不够明晰,有的着重提供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有的构筑城市空间结构框架,有的重在基础设施的衔接,有的以中心城市发展为主,有的强调区域内各城镇的关系……,因此,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需要不相合拍。
概念规划是最近涌现的一种城市区域规划,以真广阔的视野,新的规划理念,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策划,为当地政府和规划部门所欢迎。但是,概念规划还不是个完整的城市区域——都市区规划,其一是因为其规划的范围仅限于扩大了的中心城市区,而未涉及到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邻近市县,例如广州都市区概念规划仅限于广州原市区和新撒市建区的番属、花都,杭州仅限于原市区和新的萧山、余杭两区等。其规划的都市区实质上只是中心城用地统一规划的范围。其二,目前概念规划的内容主要是提出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结构框架,以及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部门(交通、生态环境等)的发展意见和布局,既没有对城市物质要素发展布局作全面的部署,也没有对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作全面深入研究(如用地条件、用地比例、用地指标等),既缺乏区域规划的广度,也缺乏总体规划的深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只是提供城市发展思路和空间方案的一种设想和研究。
当然,开展战略性的概念规划还是十分必要的,尤其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缺乏对城市发展规律、宏观背景、区域层面的总体把握和吸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研究的不足,概念规划将大大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目前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是:(1)如何科学界定各类城市区域的范围?关于都市区,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曾有过按城市周围县市GDP中二、三产业产值超过70%,农村劳动力就业中非农劳动力超过60%作为划分都市区的标准。但是否尚可深化?都市区和都市圈的范围是否一致?应按什么标准划分?(2)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等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目的、任务、内容有什么区别?它们和城市总体规划有哪些直接的关系?为城市规划提供什么依据?(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区域应打破行政界线,同时随着中心城市实力的变化,都市区的边界是动态的。但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与有相对静态的规划用地边界的用地规划有哪些相衔接?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一大进展是摆脱了过去单纯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的载体的被动局面,加强了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市场的建立,认识到城市空间不仅是单一的“资源”,而且也是城市“资产”和城市政府经营的“资本”。加深了合理利用和优化空间配置的重要性的理解,明确了利用城市空间、调控经济社会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十分注意吸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成果,从而提高规划的科学依据。
但是,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物质规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认识不足,例如城市不同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空间区位和空间容量,其劳动生产率和产业效益的不同就会影响用地规模等,因此在规划中往往是国民经济指标(GDP)的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没有联系。一个城市远期GDP总量计划增长200~300亿元,但用地规模要扩大50~80平方公里,甚至100平方公里,而没有计算每平方公里应当有多少产出的效益(目前好的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可以产出50亿以上,如果以10亿计,则仅需20~30平方公里即可达到GDP总量,何况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出率会更加提高)。有的县市在制定城市化指标时,年增长1~2个百分点似乎容易,但往往没有深入分析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转移速度、转移的方向,以及达到城市化指标的可能。实际上有不少乡镇剩余劳动力闲置难以转移,城市本身存在下岗人口以及新生劳动力的安排问题,要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是有相当难度的。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研究,城市规划中关注更少。往往只是一般地按人口、按市镇等级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而没有深入研究城市社会特征、城市社会结构,例如年龄结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等等。实际上城市市民不同结构的比例与城市产业发展、物质设施配置均有相当关联。例如市民收入结构中,高中低收入比例不同,就会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影响居住用地规模,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档次和数量等等,而所有这些都与城市物质规划有关。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在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复杂的、多样的、变化的,城市规划如何有序地、有预见性地、弹性地适应其要求,将是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一项重要的课题。
【作者简介】
崔功豪,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自《城市规划》2002第2期)
第二篇:当前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
王明珠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内容提要:阐明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和区别,包括城市规划中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明确当前世界的全球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全球化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家政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效地进行经济全球化的城镇体系结构改革,深入研究和思考全球市场与中国区域经济实际相结合的城镇体系结构。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社会经济、城镇体系结构。
一、全球化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篇: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之——城市和区域规划
九龙湖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距老校区四牌楼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
南京市在总体规划调整时提出了做大南京的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两条轴线、三个发展层次、三个新市区和一疏散三集中”的发展战略。“两条轴线”是指沿江发展主轴和南北发展主轴;“三个发展层次”是南京主城、都市发展区和市域,其中都市发展区为重点空间;“三个新市区”是指东山、仙西和江北;“一疏散三集中”指的是疏散主城的产业和人口、人口向新市区集中、产业向开发区(园)集中和教育科研向大学城集中。
从我们对区位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校区的选址方案符合南京的空间(或区域)发展规划,依据南京市发展战略中产业向开发区集中的思想,南京的国家级开发区有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浦口)开发区,而江宁开发区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江宁开发区地处南京城市南部,距市中心仅7公里,是南京主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开发区是建立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内工业基础较好。且随着地铁一号南延线及3号线﹑5号线的建成,城市南移,九龙湖校区所处的区域轨道交通也便利起来,此外东南大学作为一所“211” ﹑“985”重点工科院校,科研实力雄厚,基于产业需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作为为学校的众多科研成果试验基地,将东大科技资源和开发区产业平台融合发展,可同开发区内各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搭建技术平台,为推动南京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做贡献,响应南京市对于教育科研产业化发展的号召。
通过上述分析和资料搜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区域规划方面新校区选址在九龙湖(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以下弊端:开发区与南京主城对接不紧密,未能充分融入南京整体发展格局。且周边商业用地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结构,使得校区不能与其他高校﹑科研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
第四篇:2014北大城市与区域规划
2014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868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智慧城市
2.位序—规模法则
3.棕色地带
4.多目标规划
5.土地用途管制
6.城市综合体
7.全球本土化
8.结节区域
9.splintering urbanism(这个真没见过,查了一下叫做:分裂都市)
10.Megacity
二.简答题
1.简述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
2.简述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3.简述典型的产业集群类型
4.简述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5.简述空间句法模型
三.论述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一体化,请问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发展城乡一体化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
2.近几年各地都在兴建空港经济区,甚至航空港,建立空港经济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空港经济区都有哪几种模式?
3.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造成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处置的依据?
4.高铁建设及高铁路网对城镇格局的影响?请举例说明,高铁站场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北大出题特点就是跟时政联系非常紧密,从今年的论述题可以看出,要多关注中央会议呀)
第五篇:城市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一、考试内容
1.1教学内容:
1.简要阐述区域的概念、划分以及特征?
要点:区域(region)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空间(spatial)(2)界线和范围(area)(3)体系结构形式(system structure)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这种高度相关性有两种:
(1)一种是,区域内部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如行政区、经济区、自然区等;
(2)一种是结节区或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于其他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如城市经济区、都市区。
2.阐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要点: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2)人口、劳动力与城市化(3)经济与产业发展(4)城镇发育与城镇体系建设
(5)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6)生态环境、灾害(7)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
3.阐述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区域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
要点: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
(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和区域生产的布局
区域人口分析的主要内容:(1)人口数量分析(2)人口增长分析(3)人口质量分析(4)人口分布分析
4.简要阐述产业结构与几种主要的产业划分方法?
要点: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产业划分: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将社会生产活动划分为三类,即三次产业划分;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阐述增长极的概念以及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要点:增长极的概念:
(1)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3)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4)从1960年代起,对增长极的研究开始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性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效果:
(1)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周边区域形成所谓的“阴影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称这种极化效果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展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赫希曼称这一过程为“涓滴效应”,也被称之为“波及效果”。
6.阐述点轴渐进扩散理论以及点轴开发模式的内容?
要点: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理论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2)理论依据:一是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二是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
点轴开发模式的内容:
(1)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时间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2)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3)“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之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4)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轴”的位置与等级是事关全局的工作。
7.阐述区域规划工作的程序与特点?
要点:(1)规划准备工作(2)规划工作步骤:
——区域发展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专题和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规划)
——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和修编
8.阐述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趋势?
要点:区域规划的特点:
不仅具有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同时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1)综合协调的内容日益增多(2)公共政策导向日益鲜明
9.简述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
要点: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各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10.阐述基础设施的作用以及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要点:基础设施的作用: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4)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2)区域给水、排水规划(3)区域电力、电信规划
11.阐述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要点: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2)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3)综合运输网的构建;(4)区域交通干线布局是综合运输网构建的关键。
12.阐述旅游的概念以及旅游系统的构架?
要点:旅游(tourism)有“大旅游”和“小旅游”之分:
(1)“大旅游”是指包括人类闲暇时间内从事的所有游憩(recreation)活动;
(2)“小旅游”是指外地旅游者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overnight)的出游活动,有时包括符合一定的出游时间与出行距离条件的一日游活动。
旅游系统的构架包括四个部分:
(1)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指位于游憩活动谱上各段落的休闲者和旅游者及其活动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子系统。根据距离客源市场可划分为日常及一日游的当地客源、参与一日游及过夜游的国内客源以及一般属于过夜游或度假游的国际客源;
(2)出行系统刻画了保证或促使旅游者离家出行、前往目的地的几个基本机制性因素,其中包括运移旅客的交通设施;主要由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咨询、旅行预定和旅行服务等;由政府、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销售商向旅游者提供的信
息服务以及旅游目的地策划和主办的意在激发潜在游客出行动机的旅游宣传、营销等子系统;
(3)目的地系统主要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食宿、购物、享受、体验或某些特殊服务等旅游需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由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方面要素组成;
(4)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和目的地系统共同构成内部系统,在其外围还形成一个由政策、制度、环境、人才、社区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
13.简要阐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要点: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相互作用的城镇所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城镇之间互相协调以取得最大整体效益的有序的城镇群体;
(2)通过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与水平,结合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逐步改善区域内城镇群体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统一规划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各级城镇的密切联系,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使各级各类城镇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4.简述1994年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与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并比较论述前后内容差异?
要点:1994年发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市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006年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城镇体系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前后差异:
(1)强调城乡统筹;(2)提出空间管制;(3)提出对城市规划区的划定;(4)淡化等级结构。
1.简述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城市用地分类?(10分)
答案: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各一级类型、46个二级类型。8个一级类型: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中国建设部1990年颁布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10大类分别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2.简要阐述城镇体系的概念、含义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10分)
答案: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相互作用的城镇所组成,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各城镇之间互相协调以取得最大整体效益的有序的城镇群体;
(2)通过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与水平,结合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逐步改善区域内城镇群体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统一规划协调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心城市与各级城镇的密切联系,组织合理的城乡经济网络,使各级各类城镇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阐述增长极的概念以及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15分)
答案:增长极的概念:
(1)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同城镇联系起来,使增长极有了确定的地理位置,即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3)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4)从1960年代起,对增长极的研究开始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性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会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效果:
(1)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周边区域形成所谓的“阴影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称这种极化效果为“回流效应”。他认为,增长中心无论最初的扩展原因是什么,其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累积增长都会加强这个中心在区域中的地位
(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赫希曼称这一过程为“涓滴效应”,也被称之为“波及效果”。
4.阐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5分)
答案: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2)人口、劳动力与城市化(3)经济与产业发展(4)城镇发育与城镇体系建设
(5)交通与基础设施条件(6)生态环境、灾害(7)历史文化与政治制度
5.阐述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5分)
答案:综合运输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2)区域运输结构的选择;(3)综合运输网的构建;
(4)区域交通干线布局是综合运输网构建的关键。
7.阐述区域规划的特点、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趋势?(20分)
答案:区域规划的特点:
不仅具有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同时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的特点。
区域规划的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
(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1)综合协调的内容日益增多(2)公共政策导向日益鲜明
二、题型、题量
简答7道,共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