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评价

时间:2019-05-13 20:0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资源评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资源评价》。

第一篇: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三项措施,林业措施,梯田,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文、气象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0~(出)入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入)区域的河川径流量

11~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12~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可利用的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大可利用阈值,进行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可以为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提供基础依据,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提供决策条件,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扣损法:以流域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基础,扣除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生产需水量、跨流域调水量以及汛期不可利用的洪水量,得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14~地下水资源常见的分类方法:以水均衡(水量守恒原理)为基础的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三类;以分析补给资源为主的分类法,地下水资源分为补给资源和开采资源;H.A.普洛特尼可夫分类法,地下水储量分为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等四种。

15~地下水资源评价:就是要求摸清在当地(或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开采和补给条件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变化情况,从而据之以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规划。允许开采量: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并说明各自的使用条件及优缺点:(1)水均衡法,从理论上讲,只要均衡要素可以求得,可用于任何地区,但实际上经常用于范围较大的区域性地下水资源评价;概念明确,易于理解,但要正确列出均衡方程式并把各个均衡要素准确测出却并非易事;(2)可开采系数法,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有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实际开发量等长系列资料地区;可开采系数具有其不确定性;(3)相关分析法,对已开采的潜水和承压水的旧水源地扩大开采时的评价;边界条件和开采条件变化不大时,用该法进行水位或开采量预报的结果较为可靠;(4)开采试验法,对潜水或承压水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适用,但主要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性不均一的中小型水源地;应用范围广,结果偏于保守;(5)开采强度法,不考虑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含水层分布广、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的情况;只能确定缺少的水量,在年内是否完成回灌无法给予定论;(6)数值法,含水层是非均质、变厚度,隔水底板起伏不平,边界条件和地下水补给及排泄系统较为复杂,解析法求解很困难,甚至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及要求较高、条件复杂的大中型水源地的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管理和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等;可以处理复杂的条件,精度完全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比简化条件下的解析解更精确,要求有较多的资料。

16~水量平衡分析的目的:研究不同地区水文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的对比关系,利用水文、气象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17~水资源质量(水质):指天然水及其特定水体中的物质成分、生物特征、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以及对于所有可能的用水目的和水体功能,其质量的适应性和重要性的综合特征。

18~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分类:(1)按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目的:水资源利用的水质评价和水环境保护的水质评价;(2)按水源水体类型:地表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和降水水质评价;(3)按水资源管理目标不同:供用水水质评价、水体污染控制水质评价、水资源工程运行管理水质评价、水生态系统及水体环境质量监测水质评价等

19~地表水水质评价:主要是对各类资源水体和环境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价,以确定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及其资源适用性、水体水质受人类活动污染的程度以及保证废水排放环境水质目标的实现。

20~地下水水质评价:(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区内实际情况确定,一般选择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而超标率或检出率又高的项目,大体可分为理化指标、金属、非金属、有机毒物和生物污染物

(2)评价标准的确定:选用污染起始值的缘由,因为地下水已受到普遍且严重的污染威胁,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不允许地下水遭受污染,水污染起始值,也称为水污染对照值、水质量背景值,是某一地区或区域在不受人为影响或很少受人为影响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具有代表意义的天然水质,是天然或近天然状态的水质参数,也作为污染评价的水质依据。

21~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内容:除水以外的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供水基础设施情况分析。社会经济现状调查,收集统计与用水密切关联的社会经济指标,是分析现状用水水平和预测未来需水的基础;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包括调查统计现状年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工程的数量及其供水能力,分类分析它们的现状情况、主要作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河道内用水:指为维护生态环境和水力发电、航运等生产活动,要求河流、水库、湖泊保持一定的流量和水位所需的水量;河道外用水:指采用取水、输水工程措施,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层将水引至用水地区,满足城乡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水量。

23~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指毛用水量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散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24~需水预测: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节约用水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25~供水预测:指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后(包括原有工程)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其中新增水源工程包括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新建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处理、海水利用以及雨水利用工程

26~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水资源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发展时期、各种规划方案的水资源供需状况

27~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搞好节水管理年工作,构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水资源的权属管理,采取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快海水利用步伐,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28~水资源配置: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29~水功能区划:目的:解决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的不协调,保护我们珍贵的水资源,使水资源能够持续利用。意义:使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了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的预先协调,极大的避免水资源先使用后治理的问题。

30~水资源管理:为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31~水价制定目的:在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合理生态系统、美学、景观娱乐等社会效益用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合理、有效、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供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间接经济、社会效益。

32~水价:水资源使用者为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和可用性需支付给水资源所有者的一定货币额。

33~水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或供水单位为用户提供一定量的水而收取的一种用于补偿所投入劳动的事业性费用。

34~水资源费: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直接取用地下水、江河、湖泊等地表水的单位和个人,向水资源主管部门缴纳的费用。

35~“三元”水价内容:资源水价:水资源资产归国家所有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国家作为水资源资产的拥有者,让个人或企业使用水资源所获得的报酬。工程水价:通过具体的或抽象的物化劳动把水资源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水所花费的代价,它体现了从水资源的取用开始到形成水利工程供水这一商品的全部劳动价值量。环境水价:经过使用的水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而为治理污染和保护水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36~水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总称,也可称水资源产权。

37~水市场:水资源及与水相关商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交易场所,以及由此行程的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38~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适用范围:对于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井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主要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建设项目用水合理性论证;建设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建设项目开发影响补偿方案论证。

 计算题:1~单累计曲线法(降水资料的一致性分析):绘制时段逐年累计降水量(逐年累计模比系数)Xi(Ki)的过程线;2~差积曲线法(降水资料的代表性分析的周期分析):绘制Ki-1的逐年累加值差积曲线(逆时序);3~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同上):m年为滑动计算时段,计算均值,向后滑动一年,计算新的均值,直到算完(逆时序);4~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降水系列的累计平均值Xiˉ过程线法(逆时序);5~地表水资源的还原计算:分项调查还原法,还原后的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农业灌溉净耗水量(W农=(1-β1)*W引,W农业=净灌-田回+渠灌(南方:MA(1-β2)*10北方:MA*10))+工业净耗水量(引用水量-排水量)+生活净耗水量(W生活=W0(1-Ф))+蓄水工程的蓄水变量(实测资料、经调查)+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的影响水量+水面蒸发增损量(=(E水-E陆)*(F水-f)(简化:f可省略))+跨流域引水量+河道分洪水量(实测资料、经调查)+水库渗漏水量(经验法,与水文地质条件、坝身结构、闸门止水、水轮机漏水)+其他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水量;降水径流模型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啊:R=a0+a1P+a2P上+a3T;产流模型法;流域蒸发差值法,ΔR=ΔE=(P后-P前)-E前(E=ΔEifi/Δfi);6~区域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代表站法7~出境和入境水量计算:代表站法和水量平衡法8~地下水资源评价:水均衡法9~地表水资源质量及环境水质的评价方法:水质模糊评价

-4,-4

第二篇:水资源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一地区逐年可以恢复和(A)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

2.陆地上普遍存在的淡水水体分别是地表水、地下水、()。

A.降水B.海水C.土壤水D.矿泉水

3.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B)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我国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为223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

A.3.2B.2.81C.1.7D.3.5

4.我国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A)%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仅占全国的%。

A.81,19B.51,49C.91,9D.70,30

5.表征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嗅与味、色度、浊度、悬浮物质、电导率、()。

A.细菌B.CODC.BODD.溶解气体

6.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定为世界水日。我国将每年的()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日,3月22~28日B.4月22日,4月22~28日C.5月22日,5月22~28日D.7月22日,7月22~28日

7.水体由水、水生生物、()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A.悬浮物B.溶解氧C.漂浮物D.底质

8.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A.灌溉用水B.生态环境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

9.我国现行的水质标准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三类,国家、两级。

A.水环境质量标准,地方B.管理标准,地方C.水环境质量标准,国际D.管理标准,国际

10.绿色技术分为末端治理技术、清洁工艺、()三个层次。

A.植被恢复B.水土保持C.绿色产品D.环境管理

11.根据建站的目的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水质监测站分为基本站、辅助站、()。

A.重点站B.背景站C.省界站D.控制站

12.《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

A.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B.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C.国际管理与国内管理相结合D.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

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造成破坏。

A.生态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田

14.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

A.航运B.生态环境C.耕地D.河道

15.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城市建设管理部门C.水行政主管部门D.地方政府

16.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城乡居民的()。

A.饮用水质量B.居住环境C.社会福利D.健康状况

17.“一桶洗”洗衣机采用全封闭保水内桶,节水达到40%以上。它是由()洗衣机公司生产的。

A.小天鹅B.三洋C.荣事达D.海尔

18.化学需氧量(COD)的数量反映水体中()的含量。

A.有机污染物B.无机污染物C.氧D.大肠菌群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答案是正确的)

19.水体自净机制包括()。

A.物理作用B.化学作用C.物理化学作用D.生物作用E.生物化学作用

20.水污染会导致()。

A.资源型缺水B.工程型缺水C.水质型缺水

21.我们俗称的“翻塘”现象,其导致池塘死鱼的原因是()。

A.水质被重金属污染B.鱼得了急性病C.水体中有机物浓度过高D.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太低

22.节约用水主要包括()。

A.工业节水B.农业节水C.生活节水

23.一级污水处理一般可以去除有机污染物的()。

A.30%B.50%C.60%D.70%

24.流经城市和工业区的河段,一般设置哪些监测断面?()。

A.对照断面B.背景断面C.控制断面D.消减断面

25.我国目前试行的水功能区划有。

A.7类B.两类C.11类D.4类

26.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应经哪个部门同意?()。

A.环境保护部门B.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C.水利工程管理单位D.流域管理机构

27.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A.应当依法禁止B.对不造成污染的可以设置C.较小的可以设置D.工业污水排放口可以设置

28.哪个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A.环境保护部门B.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管理机构D.环境监测站

29.省界水体水质应主要由哪个单位负责监测?()。

A.各省环境保护部门B.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C.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D.各省环境监测站

30.到2005年,国家要求省会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

A.45%B.50%C.60%D.70%

31.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约为()。

A.40%B.50%C.55%D.70%32.“骨痛病”是由哪种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A.汞B.镉C.铬D.铅

33.下列哪些属于水质监测成果?()。

A.水质监测年鉴C.水质标准B.水质监测数据库D.以上都不是

34.水质预测一般包括()。

A.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B.社会经济的预测C.人口预测D.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预测

35.在宽浅河流上,一般采用哪种水质数学模型预测水质?()。

A.零维模型B.一维模型C.二维模型D.三维模型

36.组织水功能区划是哪个部门的职责?()。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水行政主管部门C.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D.国家计划行政主管部门

37.进行水功能区划遵循的主要的原则是()。

A.可持续发展原则B.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C.前瞻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E.水质水量并重的原则

38.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

A.防洪B.发电C.水库水质D.文物

3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A.调出区B.受水区C.总干渠沿线D.长江干流

40.下列哪种因子不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

A.水温B.流量C.溶解气体D.陆生动物

41.为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必须首先控制的是()。

A.水污染B.生态环境破坏C.尽量少建造大坝D.保护水生生物

42.西部地区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污染B.水土流失C.地下水超采D.大量进行城市建设

43.《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实施于()。

A.1976年1月1日B.1986年1月1日C.1996年1月1日D.2002年1月1日

44.建设单位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时应提交()。

A.预申请的水质审查意见B.取水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C.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D.排污口设置申报表

45.我国迄今为止进行了多少次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

A.1次B.2次C.3次D.4次

46.我国《水法》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同意,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可以处罚款的限额是()。

A.1万元B.3万元C.5万~10万元D.10万~20万元

47.《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取水许可水质管理机关可以()。

A.对取水户进行现场检查B.可以责令违法取水户限期改正C.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警告D.可以对违法取水户进行罚款

48.《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规定,在河道内进行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编制立项文件时必须向河道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申请时应说明建设项目对哪些方面存在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

A.河势变化B.堤防安全C.河道行洪D.河水水质

49.国务院要求,多少人口以上的城市应逐步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旬报?()。

A.10万B.20万C.30万D.50万

5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并施行于()。

A.1958年B.1978年C.1988年D.1998

51.通常在水质分析中生化需氧量(BOD)是指20℃下培养几天生物需要的氧量?()。

A.1天B.2天C.5天D.15天

52.一个工厂用管道将工业废水排到水体,对水体来说,工厂是哪种污染源?()。

A.面源B.点源C.流动源

三、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53.水体富营养化后一定会发生“水华”。

54.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是氮。

55.现阶段,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是有机污染。

56.清洁生产是一种从源头控制、全过程控制的生产理念。

57.只要是污水就不能灌溉农田。

58.一瓶水很清澈,表明水质很好。

59.进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一定要有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60.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完成后,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终审就行了。

61.可持续发展就是可持续经济。

62.水体的自净机制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大类。

63.化学需氧量(COD)是表征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单一指标。

64.挥发酚是无机污染物。

65.城市污水入河排放口属于非点污染源。

66.防治水土流失是解决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67.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主要途径。

68.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

69.进行水质预测的方法主要取决于预测的目的和所能得到的数据资料。

70.水质数学模型按确定性分,可以分为稳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71.水环境容量就是一定条件下的水体纳污总量。

72.水环境容量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据。

73.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最佳的统筹兼顾方案的过程。

74.要保护好地下水一定要了解水文地质特征。

75.一般情况下,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不如地表水。

76.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下称为包气带。

77.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

78.一个流域内地下水都是相通的,不存在地下水系统。

79.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是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80.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

81.海水入侵在我国滨海地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82.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83.我国在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时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84.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基本成分组成。

85.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破坏生态平衡。

86.只有重金属污染物才容易在食物链中放大。

87.信息传递不是水生态系统的功能。

88.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89.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首次出现断流是在1976年。

90.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91.加强植被建设是涵养水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92.洪水频率的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93.“资源水利”的特点就是不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94.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的特点是以《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保证流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

95.《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规定,未按批准要求退水的可以处以罚款。

96.河道主管机关对河道内建设项目有关文件进行审批时只需对工程进行审批,而不需要对水质影响和拟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批。

97.水资源保护规划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

98.水资源保护规划就是水污染防治规划。

99.污水深度处理主要是为了回用。

100.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不是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综合回答

101、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02、写出5个与水资源有关的法规法律。说明其实行的时间,选择其中一个简单说明其包括的内容。

103、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有哪些

104、生活饮用水2001规范与G135749-85饮用水国标相比有哪些变化?

105、水资源管理内容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三篇: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本站推荐)

水资源状况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2.77亿m3,在安徽省排名第3位,与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11亿m3相比,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3.0%。其中地表水资源90.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不含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644m3,位于全省排名第5名,稍大于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00m3(按2011年常住人口计算)。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6.39亿m3,出境水量为99.89亿m3(其中往合肥出境量21.31亿m3,往河南省出境量8.53亿m3),出入境水量之差73.50亿m3,与全市实测地表水资源量相差-2.2%。

六安市境内淠河总干渠主要承担淠河灌区及跨流域调水任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20.20亿m3,占淠河横排头以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69.8%,占淠河总地表水资源量的59.4%。史河灌区引水主要有史河总干渠和史河南干渠,多年平均引水量为7.99亿m3,占史河地表水资源量得46.2%。

通过全市供水工程的最大供水能力近似估算六安市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全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4.78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6%。

经过六安市1956~2010年间水资源总量分析可以看出:六安市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203.94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33.02亿m3,极值比为6.2。全市水资源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多年变化趋势与降水变化一致。全市产水系数、产水模数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六安市水资源总量以地表水资源量为主体,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7.5%。在空间分布上,地表水资源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径流深最大的四级区是淠史河上游区715.2mm,是全市平均径流深的1.4倍多,最小的是王蚌南岸沿淮区334.7mm,不到全市平均径流深的70%。在时程分布上,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总量的60%~70%,汛前(1~4月)占年总量的比例在20%~25%;汛后(10~12月)进入秋冬季,降水稀少,各地径流量占年总量的比例均在10%左右。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上世纪50年代为偏丰6.9%,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枯7.8%、5.6%,80年代偏丰11.7%,90年代以后呈平水状态。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根据六安市1956~2010年的地表水资源量资料和2011年实际供水量分析,六安市整体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约为34.3%(供水量中未扣除过境水利用量)。经1980~2011年的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用水总量缓慢增长,用水结构明显变化。2011年六安市用水总量为32.19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26.17亿m3,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1.3%,是第一用水大户;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分别为2.46亿m3和3.56亿m3。与1980年相比,全市用水总量增加了6.55亿m3。工业和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结构由1980年的93.6:2.2:4.2,调整为2011年的81.3:11.1:7.6。

供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能力显著提高。经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估算,六安市现状地表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54.78亿m3,其中以蓄水工程居多,地下水源现状供水能力1.49亿m3(不含人力井)。2011年六安市供水水源实际总供水量32.19亿m3,占全市现状供水能力的58.7%。供水量以地表水源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7.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1%。1980~2011年,全市供水总量增加的同时,其水源构成也发生一定变化,引水和提水工程供水量增长较大,其占供水总量比重也有较大增长。

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节水仍有一定潜力。2011年六安市人均用水量为571 m3/人,高于全省494 m3/人的平均水平。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

自1980~2011年,六安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全市单位GDP用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8033 m3/万元降低到2011年的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用水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用水定额不断下降,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980年的1233 m3降低到2011年的160 m3。生活用水定额持续上升。城镇和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分别由1980年的100 L/人·日和51 L/人·日上升为2011年的176 L/人·日和85 L/人·日。从总体而言,六安市用水效率低,社会节水意识不强,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用水效率指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水质状况

根据六安市2010~2013年的地表水水质情况分析,六安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整体上较好,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均呈达标状态,但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有待提高。全市水质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监测范围逐渐扩大,监测强度逐渐加强。自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由2010年的27个增加到2013年的31个,监测次数由2011年的198次增加到2013年的364次,监测范围包括全市境内的淮河、淠河、史河、沣河、汲河、东淝河、杭埠河、沣乐河等8条主要河流,以及淠河总干、史河总干、淠东干渠、瓦西干渠、淠杭干渠、沣东干渠、沣西干渠、舒庐干渠、杭北干渠等9条主要渠道。

全市主要湖库监测范围包括境内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梅山、龙河口水库等6个大型水库和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3个大型湖泊。湖库监测断面总共19个,其中包括水库11个,湖泊8个。2013年全年湖库水质取样监测次数已达到227次。

河流水质整体上较好,湖库水质较为稳定。从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得出,河流水质整体较好,Ⅱ~Ⅲ类水占全市总水质监测次数的50%以上;6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全年水质基本维持在Ⅰ~Ⅱ类水;3大湖泊水质较好,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个别时段超标为Ⅳ~Ⅴ类,呈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良好,均呈达标状态。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六安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为淠河总干渠,已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达标;寿县瓦埠湖水源地、霍邱县城东湖水源地、舒城县杭埠河水源地、金寨县梅山水库水源地和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水源地,均已列入安徽省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均呈达标状态。

水功能区监测范围不断扩大,水功能区达标率有待提高。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全市水功能区监测范围由2010的22个扩展至30个,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全市水功能达标率在70%左右,主要表现在农灌渠道水质达标率偏低,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还有待提高。4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能力地区差异显著

六安市水资源在时程和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在时程分布上,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5~9月份),年际变化大,丰、枯、平水年交替出现;在空间分布上,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大别山区是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产水模数是北部沿淮平原区的2倍。

现状六安市主要供水工程以蓄水工程为主,以引、提水工程作为补充。南部大别山区6大水库是六安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其对于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能力是下游淠史杭灌区的供水保证;中部江淮丘陵区和北部沿淮平原区大部分位于淠史杭灌区之内,区域内以中小型水库、塘坝和灌区渠道供水为主,以闸坝、泵站为辅,构成错综复杂的供水体系,可保证一般干旱年份的供水需求。但在灌区尾部和灌区外,由于渠道水量供水不足,区域内水库、塘坝供水能力有限,在一般干旱年份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在特殊干旱年份更是缺水严重。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清淤扩挖等工程的开展,部分区域供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工程的开展还未完全覆盖到全区域,干旱年份供水不足问题依旧是六安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之一。

另外由于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完善,大别山区、岗地丘陵和沿河湖圩区依然存在农村生活饮水不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足、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依旧存在浪费现象

与1980年相比,六安市在用水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11年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位于末列。

全市农业用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约为0.47。部分灌区由于灌溉方式落后、配套不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跑水漏水现象较为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近年来,随着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不断推进,主要干渠及重要支渠均纳入渠系改造、防渗处理等工程建设中,渠系水利用系数有所提高。支渠以下的农渠、斗渠等渠道虽纳入区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但由于渠系众多,经费有限,渠系改造力度不够,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能力有限,农业节水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

在工业用水方面,随着近年来对工业用水监管能力和力度的逐步加强,不少企业工业用水工艺逐渐改善,工业用水逐渐趋向合理水平。

(3)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根据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六安市现状大部分水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水质良好。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及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特别是沿河(渠)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河流(渠道)水环境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

目前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地较为单一,六安市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淠河总干渠,应急备用水源为大公堰水库,大公堰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仅满足短期应急供水需求,不能作为长期的补水水源,规划新增淠河橡胶坝拦蓄作为第二应急备用水源,远期则考虑响洪甸、佛子岭水库作为应急补充水源;其余县区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水源单一,应急备用水源地尚未规划实施等问题,一旦遇到水源地污染,则区域供水受到影响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4)水资源监测能力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六安市河流水库水资源量上的监测主要由水文部门承担;工业用水量监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农业灌溉主要渠道节点放水量监测由淠史杭管理总局承担;水质监测由省水质监测中心、环保部门承担,其中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主要由水质监测中心承担。近年来随着新建水文站点、对工业企业安装水量计量设施、水质监测断面的增加等,全市水资源在量和质的监测范围上均有所增加,但在社会公共用水(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中小灌区农灌用水、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提高监测范围和能力。

目前六安市在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调整水价、征收水资源费、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推广节水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配套法规和监督、协调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再加上六安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范围广、内容多,水资源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技术能力有限,难以顾及全方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5 水资源开发利用策略分析

(1)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 通过加强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提升全市主要干渠及重要支渠的输水能力和渠道水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全市重点缺水地区(特别是灌区尾端和供水能力不足的灌区外区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通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渠系改造、塘坝清淤扩挖等配套工程建设,增加区域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扩大供水工程的供水范围,提高区域农田灌溉用水效率,逐步解决灌区末梢和灌区外的农田灌溉缺水问题,提高区域防旱抗旱能力。

(2)提高全市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能力和监测范围,加强用水考核 在现有监测能力和范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市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能力,扩大全市水资源量和质的监测范围。

在水资源量监测上,一方面逐步提高工业用水监测力度,逐步扩大工业企业用水在线监测范围,建立工业企业用水调查统计名录,实现年取水量在5万m3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作为工业用水的直接统计对象;一方面扩增生活用水监测范围,对年取水量在5万m3以上的服务业、建筑业、城镇供水企业、供水站等逐步实现监测。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中小灌区和干渠以下渠道的水量监测,完善全市水资源监测体系。

在水质监测上,在现有全市省控30个水功能区监测的基础上,依据《六安市水功能区划》选定市级水功能区的监测范围和监测数量,尽快开展市级水功能区水质监测工作。同时推进六安市水质监测中心建设,便于更有效的监测全市水功能区水质变化情况。

在提高全市水资源量和质监测能力和监测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全市及各县区的用水考核,依据制定的县区用水效率考核指标,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3)积极开展中水利用工程建设,探索研究雨洪资源利用方案

在全市积极开展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分质供水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城市污水具有不受气候影响,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城镇供水中有80%转化为污水,如经再生处理,70%可安全使用,估算相当于增加城市总供水量的50%,这部分水可作为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用水 或城市公共及环境用水。

六安市城区目前已有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处理能力近期达12万m3/天,远期将有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可达45万m3/天,估算中水产生量可达27万m3/天。完善中水利用设施,充分利用这些中水资源,一方面作为工业用水,满足城市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一方面用于城市绿地及道路浇灌,或者河道及景观补水,可大大减轻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目前在雨洪资源利用上主要是通过抬高沿淮湖泊洼地蓄水位,扩大常年需水面积等途径,提升湖泊洼地的需水量,缓解干旱年份的缺水压力,远期可探索研究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建设雨水综合利用设施、蓄水工程等,增强对雨洪资源的综合利用。

(4)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一方面通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依据区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明确主要水污染排放控制指标,确保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另一方面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对入河湖排污口设置进行论证制度,不合理的则限制审批。

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在全市范围内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同时对重要水源地制定相关水源地保护规划,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对水源地的保护措施。

(5)健全水资源管理配套法规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水行政法规体系是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根本保证。根据颁布实施的《水法》、《安徽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已有的法律规章,进一步完善水法规体系建设,加强依法行政,规范各项涉水的开发利用活动,针对水资源管理规程和标准薄弱的现状,制定规范供水、用水、节水和水资源保护以及管理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落实水资源管理的责任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配合;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更好的为六安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篇: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评价

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北部和东部山区降雨充沛,地表迳流发育,西部和东部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赋存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省80个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差不齐,缺水地区主要为大庆、哈尔滨、绥化等大中型城市及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水资源缺乏已制约了上述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严重缺水地区已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饮用。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的东北部,幅员辽阔,山环水绕。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控制北部和东部疆界,松花江如一条玉带从西南向东北横贯黑土大地。连绵起伏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及那丹哈达岭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和逊河平原围隔起来。在平原中形成大型的地下水贮水盆地,在广大的丘陵山区形成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孔洞及溶洞等蓄水构造。

根据黑龙江省地下水循环的总体特征及地形地貌、含水岩组的特点,将全省地下水划分为三级资源区(资源区、亚区、子区)。

首先按地下水流域及汇水范围划分六个地下水资源区;按地形地貌划分十一个亚区。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区划分表

资源区 符号 面积

亚资源区 符号 面积

黑龙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Ⅰ 10.64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1 9.30

逊河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Ⅰ2 1.33 松花江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Ⅱ 17.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1 4.95

松嫩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Ⅱ2 1.21 松花江中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Ⅲ 8.10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1 7.81

松花江中游地下水亚资源区 Ⅲ2 0.29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 汇流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Ⅳ 6.22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1 1.85

三江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Ⅳ2 4.38 乌苏里江中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Ⅴ 3.01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1 2.01

兴凯湖平原地下水亚资源区 Ⅴ2 1.00 绥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区 Ⅵ 0.78 丘陵山区地下水亚资源区 Ⅵ 0.78

根据含水介质组成特征及赋存条件,将我省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三种基本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逊河平原及广大山区的山间河谷和盆地内。含水层岩性为第四系砂、砂砾石、砾卵石。含水层厚10-300mm不等,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一般500-3000m3/d。地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或钠钙型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g/l。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之下(局部地段直接出露)和山区的中、新生代坳(断)陷盆地中(即: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地区)。含水层岩性为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侏罗系砂、砂砾岩及煤系岩层。含水层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富水性极不均一,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承压性。一般在构造复合部位水量较丰富,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缺乏地区,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广大的基岩山区及溶岩台地区,按含水裂隙成因及其功能特征,可分为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分布与富水程度受岩性、地形、水文及气象等因素控制,其富水性差异极大,一般不具有大规模集中供水意义。

全省地下水化学类型较为简单,属低矿化度、重碳酸型淡水。山区基岩裂隙水循环交替强烈,一般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经暂短的迳流后,部分沿途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山间沟谷潜水;部分径流至山前地带,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大多小于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及HCO3-Ca.Na型。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平原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循环交替作用相对较弱,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g/l,PH值6.0-8.0,水化学类型为HCO3-Ca或HCO3-Ca.Na型。在松嫩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循环交替作用滞缓,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矿化度一般为1-3g/l,为微咸水或咸水,出现HCO3.Cl或HCO3.SO4-Na型水。全省地下水中普遍存在铁、锰离子含量偏高现象,铁离子含量一般为1-10mg/l,三江平原中部铁离子含量多在4-20mg/l,最高达32mg/l。另外,在松嫩平原和一些山区向平原区过渡地带,存在高氟水及低碘低硒水,为地方病多发区。

黑龙江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迳流深149.52mm(1956-1999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85.58×108m3/a。其中,枯、丰变化基本与年降水量变化一致。1999年为枯水年,年迳流深为92.99mm,地表水资源量为426.35×108m3/a。

全省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年迳流深度变化在10-500mm之间。南部拉林河、牡丹江上游区,年迳流深在500mm以上,北部及中东部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地区年迳流深一般在250mm左右,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迳流深度在10-25mm。

黑龙江省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314.86×108m3/a。其中平原区为218.00×108m3/a,占69.2%,山区为96.86×108m3/a,占30.8%。

黑龙江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15.14×108m3/a,其中平原区为182.07×108m3/a,占84.6%,山区为33.06×108m3/a,占15.4%。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预测结果表

平水年 2010年 2030年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 地下水天然补给量 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266.76 182.86 316.98 217.29平水年(75%频率)197.72 135.22 247.93 170.22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地下水开采量七十年代为28.01×108m3/a,八十年代为58.21×108m3/a,九十年代为65.00×108m3/a。二十年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36.91×108m3/a。

现状年全省地下水利用量按行业统计:农业为42.45×108m3/a(其中包括林、牧、渔业利用量为2.11×108m3/a),占用水量的65.30%;工业为12.33×108m3/a(其中包括矿坑排水量为1.87×108m3/a),占用水量的18.96%;生活为10.23×108m3/a(其中大中型城市约为6.00×108m3/a),占用水量的15.74%。

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省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可开采资源量之比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哈尔滨、大庆、鸡西、绥化、双鸭山、七台河、海伦等市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100%;阿城、木兰、甘南、呼兰等城镇,地下水开采程度大于80%;其它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均低于70%。而北部和东部低山丘陵区各市(县)地下水开采程度多在1.34-40%之间,表明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我省的大、小兴安岭以及东部山地区,地形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含水层分布不均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差,虽然目前该区地下水开采程度很低(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达50×108m3/a)。但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难以开发利用。因此,开采潜力较小。需要指出的是,在山间河谷区及山间盆地区,地下水相对富集,为区地下水开采具前景地段。

我省三大平原,总体上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剩余量达102.04×108m3/a,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特别是东部的三江平原与兴凯湖平原,地形条件简单,地下水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且分布较稳定,富水性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采潜力。松嫩平原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平原区,省会哈尔滨市以及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齐齐哈尔、油城大庆、商品粮基地绥化市均位于区内,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相对较高。由于松嫩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地下水开采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东部高平原,地势较高且上覆厚层亚粘土层,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赋存,相对贫水。仅在双城、绥化、海伦和肇东-五站一带的第四系承压水盆地,地下水相对富集,适宜建设小型水源地或分散供水。中部低平原,地势低平,有利用地下水赋存,且含水层多层叠置,构成大型蓄水盆地,具有较大开采潜力。但是,低平原深部前第四系含水层构成半封闭型承压水盆地,补给条件差,调节能力低,且局部存在微咸水和高氟水。因此,对该区地下水的开采应加强规划,科学布局,避免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西部扇形平原埋藏有丰富的第四系潜水,且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开辟中型或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分布于松花江、嫩江干流及各支流两侧的河谷平原,是松嫩平原最具开采潜力地段。

根据中期预测,至201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297.83×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63.1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89.35×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08.48×108m3/a。至2010年,地下水可开采量平水年(50%频率)为182.86×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35.22×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48.86%,枯水年资源量66.08%,表明地下水资源供水保证程度较高。

根据远期预测,至2030年,全省需水量将增至417.02×108m3/a,较基准年(1999年)增加182.33×108m3/a。其中地下水需供水125.11×108m3/a,地表水需供水219.91×108m3/a。至2030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平水年(50%频率)为217.29×108m3/a,枯水年(75%频率)为170.28×108m3/a。界时,地下水需供水量仅占平水年资源量的41.12%,枯水年资源量的52.47%,其保证程度虽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满足远期供水需求。

地下水水质分级及其空间分布:

Ⅰ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低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我省北部及中东部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兴凯湖平原大部分地区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区的深层承压水区。

Ⅱ类地下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分布于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及其支流河谷区和松嫩低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

Ⅲ类地下水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闭流区及三江平原七星河流域。

Ⅳ类地下水以农业和工业用水为依据,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等大中型城市的建城区。

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其分布:

我省地下水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哈尔滨、大庆、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主要污染质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锌、铅等。其次为耗氧量、铵氮、亚硝酸盐氮.反映该区工业污染占主导地位,生活污染次之。

中度污染区分布于大中型城市的郊区及城镇中心区。污染质主要为总硬度、硫酸根、氯离子及铵氮等。反映受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复合影响。

轻度污染区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平原农作区及村屯所在地。污染质主要为氨氮、亚硝酸盐等。反映生活、农药和肥料污染。

未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广大低山丘陵区,地下水中检出的各项组分均未超过背景值。

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

黑龙江省主要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

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天然水质不良、土壤盐渍化等。

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我省地下水中Fe、Mn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局部地区存在高氟水和低碘水。

高铁锰水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其次为山间河谷地带。高氟水集中分布于松嫩低平原,零星分布于海林、尚志、鹤岗等地。低碘水在全境内普遍存在。

由于存在天然水质不良,我省为地方病高发区,主要的地方病有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及氟中毒病等。

黑龙江省土壤盐渍化分布于松嫩平原闭流区。该区潜水埋藏浅、迳流滞缓,土壤蒸发强烈,区内土壤盐渍化面积达27000多km2。

我省次生地下水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污染和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及绥化等重要农业区,由于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和农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致使地下水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质为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等。

在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城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呈区域性持续下降趋势。目前,在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和大庆市让湖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一带形成面积达380km2和近5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哈尔滨市重型机械厂开采井,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近30m,大庆市让胡路区地下水水源井二十年间地下水位下降近20m。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1、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问题

黑龙江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可采资源量为215.17×108m3/a,而现状地下水开采量为65.00×108m3/a,仅占可开采量的30.21%。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地下水开采程度不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恶化,进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沙化等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如哈尔滨市、大庆市、鸡西市等四大煤矿及重要农灌区,已出现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哈尔滨市、大庆市区已出现地面沉降迹象。另外,在大庆等地区草场退化、土壤沙化严重,现有沙化土壤面积16.3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1.9%。

2、用水结构不合理

在我省地下水利用总量中,工业用水占16.9%,农业用水占65.1%,生活饮用水占15.3%。由于农业用地下水所占比例过大,不仅在重要农灌区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也使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在灌溉过程中受到肥料、农药和地面固体污染物及地面污水的污染。从而制约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浪费问题

工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16.9%,而我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其中哈尔滨市最高为65%,其它大多城市为40-50%,而中小城镇仅为10-20%。农业用地下水占我省地下水总利用量的65%,目前农业灌溉方式基本上是漫灌,其用水定额水田是600m3/亩,菜田400m3/亩。若采用先进喷灌或滴灌技术,可降低用水定额近半。

针对我省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1)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联合调整,综合利用。

(2)调整地下水超采区开采井布局,减少现状开采量,控制地下水位。

(3)以找水为主,多渠道开源和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

(4)控制污染,综合防治,制定地下水保护政策。

(5)因地制宜,制定讲求实效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地区战略。

第五篇: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水资源评价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可再生性(水循环)不可替代性 有限性(存在更替周期)多用途性(工业发电灌溉饮用)不均匀性(分布不均)利、害两重性(洪涝灾害)脆弱性(水易污染)3.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3)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4.我国四大水问题

水多 水少 水脏 水浑

5.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步骤

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水资源评价是指对水的来源、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此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内容:(1)水资源区划;(2)水资源量的计算;(3)水质评价;(4)水资源供需分析;(5)水资源开发规划;(6)水资源系统分析;(7)水资源管理

步骤:1.背景与基础资料收集调查2.水资源量的估算与评价3.水资源质量评价4.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5.水资源综合评价6.对策分析 6.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

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水资源评价分区的主要原则:

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同一区内。边界条件尽可能保持水系、流域的完整性。供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同一区内自然地理因素、水资源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水利建设发展方向基本相同或相似。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中国水资源评价分区:

10个一级区——按流域水系划分,以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江河为主体,并入其邻近单独入海或出境的河流各成一个一级区;

80个二级区——一级区以下划分二级区,基本保持河流水系完整性; 214个三级区——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考虑流域分区与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

计算分区——各项资料成果的统计单元。除个别情况外,水资源分区套行政区划形成的单元为计算分区。水资源评价的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

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重点掌握: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我国水资源概况、特点 水资源评价的定义、内容

水资源评价分区 WHY, HOW 水资源评价的作用

第二章 降水与蒸发

1.为什么要对资料进行三性审查?三性审查定义以及具体分析方法? 目的:

定义:

可靠性:对原始资料的可靠程度进行鉴定 分析方法:

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 如特大值、特小值是否过分突出

方法:

(1)逐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2)相关分析法: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系列同邻近站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大的点据进行审查与修正。

2、与其它水文气象要素比较

降水量多,径流量大,利用径流关系进行审查 查清问题后校正,无法校正则舍弃

一致性:一个系列不同时期的资料成因是否相同。

对于降水资料,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测站的气候条件及周围环境的稳定性上。

分析方法:单累积曲线法(单站资料)设有年降水系列Xt(t=1,2……n),则第t时段的累计降水量:绘制Xct的过程线

双累积曲线法(单站与多站平均)利用上式分别计算分析期逐年的单站累计降水量和多站平均降水量累计值,然后以分析站累计降水量为纵坐标,以多站平均累计降水量为横坐标,绘制关系曲线。

代表性:是指样本资料的统计特征能否很好地反映总体的统计特征。当应用数理统计法进行降水量分析计算时,计算成果的精度取决于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1)周期分析 ① 方差分析法

设周期为m’,将系列分为m’组,假定各组数据相互独立且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计算组内、组间离差平方和,进行F检验,小于显著性水平则m’不存在,重新假设,大于显著性水平,则存在周期m’。

② 差积曲线法(距平累积法)

将每年的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然后绘制这种差积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

其中模比系数Ki=Xi/X平均

特点: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一个完整的下降段表示一个枯水期,一上一下或一下一上组成一个周期。

③ 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

所谓滑动平均值,就是在一个系列中,先确定若干年为计算平均值的滑动计算时段,求得一个均值,将其作为中间年份的修匀值,然后向后滑动一年,形成新的计算时段,计算均值。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计算时段的最后一个数据为系列的最后一个数据为止

(2)稳定期分析

稳定期分析的目的是通过降水系列某种指标或参数达到稳定的历时来确定代表期。

②长短系列相对误差分析法

从长系列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短系列。(1)计算长系列的统计参数。

(2)将长系列分成几个短系列,分别计算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

(3)将各短系列的统计参数与长系列的统计参数进行比较。其中相对误差最小的一个短系列时期即可认为是一个稳定期或代表期。代表期的确定:代表期是指样本系列的统计参数能够较好地代表总体的时期。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计算,可用有较长实测降水系列的代表性雨量站或水文站的降水系列对评价区降水资料的代表性作出分析,并可据此选择代表期。降水资料的插补展延: 目的:

1)为了扩大样本容量,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统计参数的精度;

2)为了在区域性水资源分析与评价中取得不同测站的同期降水资源系列,以使计算成果具有同步性。

(一)地理插值法

1、移用法

小范围内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比较均匀,且两个雨量站距离相近,气候、地形条件一致。

2、算术平均法

插补站周围有分布较均匀的雨量站,且地理与气候条件基本一致,降水量在面上的分布较均匀,各相邻站的降水量数值较接近时。

3、加权平均法

研究区域内地形变化不大时。

4、降水量等值线法 精度高,工作量大。

(二)相似法

插补站与参证站降水量长短系列的均值有等比关系,则

(三)相关分析法

插补延长最实用的方法。拟插补的降水量称为研究变量,用来建立建立相关关系借以插补研究变量的参变量称为参证变量。选择合适的参证变量遵循原则:

(1)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必须有物理成因上的联系。

(2)参证变量与研究变量应有一定数量的同步观测资料,以保证相关图有足够的点据。

(3)参证变量的系列要足够长,足以用同期资料建立的关系插补出计算需要的研究变量的缺测部分。

降水量分析计算:面平均降水量计算,降水量统计参数的确定,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面平均降水量计算: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 降水量统计参数:均值,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 等值线图的勾绘:为了研究年降水量变化的地理规律,估算无资料地区各种指定频率的年降水量,必须绘制年降水量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即均值和变差系数等值线图。

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勾绘步骤

(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的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的主要点据。

(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的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

(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线距):降水量>2000(线距1000),800-2000(200),100-800(100),50-100(50),<50(25)

(4)勾绘时,既要考虑各测站的统计数据,遵循直线内插的原则,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的地形分水线走向一致,切忌横穿山岭。等值线图的合理性分析:

(1)绘制的等值线图是否符合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量影响的一般规律。其一般规律如:靠近水汽来源的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远离水汽来源的地区;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迎风坡降水量大于背风坡;高山背后的平原、谷地降水量一般较小;降水量大的地区Cv值相对较小。

(2)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邻近地区的等值线是否衔接。

(3)检查绘制的等值线图与陆面蒸发量、年径流深等值线图之间是否符合水量平衡原则

(4)与以往编制的等值线图进行对比分析,检查高低值区是否对应,大的走向是否一致,出现明显变化的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的修改。

降水量的时程变化:指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分配,一般包括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指年降水量在年内的季节变化,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

(1)分析计算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数及其发生月份,并统计不同频率典型年的降水量月分配。

典型年出现年份偏丰年1988平水年1989偏枯年1994枯水年1982多年平均123450.215.641.41978.89.49.222.265.445.26.3713.741.520.32.34.12459.343.53.65.618.441.560.6降水量67115.4159.356134.5123.869.218.54477.611689101112全年158.932.6733.30.9698.4109.888.23316.87596.745.9101.561.717.614.7523.2100.299.819.813.20.6429.3115.892.349.613.93.1598连续最大四个月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比例5~8512.473.46~9388.565.16~9340.465.17~10263.861.46~9401.767.2(2)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程度还可以采用降水不均匀系数Cl表示,计算公式为: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多年变化幅度分析:极值比法,距平法,趋势法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可用降水量等值线图来反映,包括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及多年连续最大四个月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等。

流域(区域)蒸发量——指流域(区域)面积上的综合蒸发量,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三部分。

水面蒸发——流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表面的蒸发。(充分蒸发,表示蒸发能力)

陆面蒸发——土壤蒸发与植物散发总称为陆面蒸发,包括流域内从土壤表面的蒸发和从植物叶面的散发。水面蒸发量分析与计算:

 蒸发器折算系数法:水面蒸发器折算系数是指天然大水面蒸发量与某种型号水面器同期实测蒸发量比值。 道尔顿经验公式:

 彭曼经验公式(FAO推荐使用)

水面蒸发的空间分布:水面蒸发等值线图的绘制

水面蒸发的时程分配:年内分配——代表站法

年际变化——统计参数

流域蒸发量计算分析:它等于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量的总和。一般用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间接估算

(小计算题)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我国以干旱指数将全国划分为5个气候带:十分湿润带(<0.5)

湿润带([0.5,1.0))半湿润带([1.0,3.0))半干旱带([3.0,7.0))干旱带(>=7.0)重点掌握:资料代表性审查的方法

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

区域不同保证率年降水量方法。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如何进行描述。

第三章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即还原后的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年径流量表示。

资料收集:(1)区域社会经济资料(2)评价分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料(3)水文气象资料(4)水资源开发利用资料(5)以往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径流资料的审查:

可靠性:上下游水量平衡、径流模数、水位流量关系检查

一致性审查:受气候条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三个方面的影响,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来判断资料整体趋势的方法,如M-K检验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滑动平均检验法另一类是判断资料中跳跃成分的方法,如累积曲线法有序聚类分析法重标度极差分析法。

还原:将受影响的资料统一修正还原到原来天然状态 折现:将受影响的资料统一修正到现在的状态

代表性:对评价区域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测站分析确定,通常采用滑动平均值法、累积平均值法、差积曲线法、长短系列对比分析法等

年径流量的插补延长(相关分析)

(1)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2)上、下游站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3)与邻近流域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4)汛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的相关分析 月径流量的插补延长

(1)汛期月径流量的插补 ①水位流量关系法

②相关分析法(上下游、相似流域、流域的月降水量)(2)非汛期月径流量的插补

①用缺测月份的多年平均值代替

②按退水规律插补

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对径流的影响):  农业水利-农业灌溉用水,回归水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改变径流时程分配  抽取地下水

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

 灌溉和排水(蒸发径流地下水位)

 水库等蓄水工程(蒸发径流地下水位泥沙) 城市化(热岛效应城市水文学产汇流影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还原目的:为了使河川径流及分区水资源量计算成果基本上反映天然情况,并使资料系列具有一致性,满足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计算要求,凡测站以上受水利工程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消耗、减少及增加的水量均要进行还原。还原计算方法:

(一)分项调查法

对流域中各项影响因素所造成的水量变化逐一调查、观测加以定量,从而获得总的还原水量。

(二)降水径流模型法 基本思路:首先建立人类活动显著影响前的降水径流模型,然后利用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以后各年的降水资料,用上述降水径流模型,求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年径流量及其过程。还原水量即为计算的天然年径流量与实测年径流量的差值。(适用于难以进行人类活动调查,或调查资料不全的情况。)(回归分析法产流模型法)

(三)流域蒸发差值法 基本思路:在计算时段较长的情况下,流域水量平衡公式中流域蓄水变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有:P =E + R一旦流域下垫面有了较大改变,引起蒸发量变化了ΔE,则径流量相应地变化ΔR,上式就变为:P=(E ±ΔE)+(R ±ΔR)ΔR=ΔE=E后R后)-E前

还原计算成果的检查:

(一)单项指标的检查:重点是灌溉定额、灌溉回归系数

(二)上下游、干支流及区间水量平衡检查:下游站流量大于上游站

(三)用径流深和降雨径流关系检查:山丘径流深大于丘陵平原区径流深,上游径流深大于中、下游径流深。还原后的降雨径流关系相关系数要提高。

(四)各种影响因素的序列对照及统计参数检验:把还原后的天然径流系列由大到小排列,同时把各种影响因素如降水量、蒸发量也由大到小排列,对照序列检查其对应关系。一般还原后的统计参数具有较好的地区分布规律性。

(五)框算检查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目的:了解评价区域代表站年径流的统计规律,推求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指定频率的年径流量,分析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为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和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规划提供依据。年径流量的频率分析:选择代表性水文站→径流资料还原和插补展延→三性检查→频率计算

径流的时程分配(径流年内分配和径流年际变化)

径流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年径流变差系数Cv实测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之比来反映其相对变化程度。年径流的空间分布:用年径流深或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反映径流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用年径流的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年径流年际变化的空间规律。(如何绘制?)

区域地表水资源分析方法:代表站法,等值线法,年降水径流相关法,水热平衡法。代表站:在计算流域内,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或几个基本能控制本流域大部分面积、实测径流资料系列较长、精度满足要求的代表性水文站,且流域内上、下游自然地理条件比较一致,可以用代表性水文站的年径流量按面积比的方法,推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不同频率年径流量计算

用代表站法求得的评价区域逐年径流量构成区域的年径流系列,在此基础上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即可推求评价区域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等值线法:(使用条件)在区域面积不大并且缺乏实测径流资料的情况下,借用包括该区在内的全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查算出流域内的平均年径流深,乘以流域面积,来计算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包括山丘区地表水资源和平原区地表水资源 出境和入境水量计算

入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入区域的河川径流量(还原过后天然状态)出境水量——天然河流经区域边界流出区域的河川径流量

计算方法:(1)代表站法:只有一条河流过境,在入(出)境处恰好有径流资料年限较长且具有足够精度的代表站,该站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即为计算区域相应的入(出)境水量。(2)水量平衡法

河流上、下断面的年水量平衡方程:W下= W上+ W支- W蒸发- W渗漏+ W地下-W引、提+ W回归±△ W槽蓄

当过境河流的上、下断面恰与区域上、下游边界重合时,上式可改写为:

W出= W入+ W支- W蒸发- W渗漏+ W地下-W引、提+ W回归±△ W槽蓄

入境与出境水量的时空分布

在一般情况下,入(出)境水量的年内分配可用正常年水量的月分配过程或连续最大四个月、枯水期水量占年水量的百分率来反映,也可分析指定频率年入(出)境内外水量的年内分配形式。也可以典型年的不同时段的最大入(出)境水量反映其年内分配特点。

入(出)境水量的多年变化,可用代表站年入(出)境水量的变差系数表示,也可通过入(出)境水量的周期变化规律和连丰、连枯变化规律来反映。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

扣损法(较传统):——以流域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基础,扣除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生产需水量、跨流域调水量以及汛期不可利用的洪水量,得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W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W地表水资源量-W河道内需水量外-W洪水弃水-W跨流域调水

河道内总需水量——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及河道内生产需水量,逐月外包值。

汛期难以控制利用洪水量——批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能被工程措施控制利用的汛期洪水量。

地表水供水系统及可供水量地表水供水系统是由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等组成的取水、输水及配水系统。地表水供水系统可提供的水量称为可供水量 重点掌握:

1、径流还原计算的基本方法

2、如何制作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等值线图,原则与合理性分析

3、区域地表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何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如何计算

5、如何描述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6、年入境、出境水量的计算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一般评价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地下水数量是指地下水中参与现代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可开采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与地表水类比复习)

地下水资源评价:

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全面评价;在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需进行深层承压水资源数量评价。重点评价矿化度(水的含盐量)小于2g/L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收集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水文气象资料,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分析和确定包括给水度、渗透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分析确定各平原区、山丘区及水资源评价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和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资料收集:

 评价区及临近区有关的水文资料  评价分区内的流域特征资料  区域内水利工程概况  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 区域经济社会资料  水质监测资料

 以往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成果(与地表水类比复习)

地下水资源计算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是按照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的,然后归并到各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为确定评价方法和选用水文地质参数,需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划分原因(水源补给不同)

水文地质参数: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灌溉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

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它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给水度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弹性给水度:承压水给水度)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hydraulic conductivity)。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导水系数(transmissibility of groundwater):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潜水蒸发系数: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参数测定方法:(1)水文地质试验法(抽水试验等)(2)统计分析法

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壳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新、恢复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

地下水资源具有可恢复性、调蓄性和转化性等特点。水资源分类方法:

(一)以水均衡(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的分类法

V补-V排=±△V因此,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补给量,排泄量和储存量

1.补给量:是指某时段内进入某一单元含水层或含水岩体的重力水体积。又分为天然补给量,人工补给量,开采补给量。

2.排泄量:排泄量是指某时段内从某一单元含水层或含水岩体中排泄出去的重力水体积。分为天然排泄量和人工开采量。

3.储存量:储存量指储存在含水层内的重力水体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在平原区,通常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的补给量有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越流补给量以及闸坝蓄水渗漏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

(一)补给量计算 1.降水入渗补给量

指降水渗入到包气带后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潜水的水量,是浅层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1)系数法 Pr=αP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P -降水量。

该方法概念清楚,应用方便,易于区域综合。(2)地下水动态分析法

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地下径流微弱,在一次降雨后,水平排泄和垂直蒸发都很小,地下水位的上升是降雨入渗补给所引起的结果,以下式表示: Pr=μ﹒△h μ-给水度;

△h-降雨入渗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幅度,mm。2)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

(1)系数法以及(2)降水量-水位上升相关法 2.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时,河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渗流形式补给地下水,称为河道渗透补给。

2.1 河道渗漏补给量的确定(1)断面测流法

Q河渗—计算区内的河道渗漏补给量,m3/s

Q上、Q下—河道上下断面实测流量,m3/s

E0—水面蒸发量,m/s β—水面宽,m

L—实测流量段距离,m(2)单位长度渗漏量法

L’—实测段长度,m L—计算河段长度,m λ—修正系数

2.2 年河道渗漏补给量的计算

4.越流补给量

如果某一含水层的上覆或下伏岩层为弱透水层,并且该含水层的水头低于相邻含水层的水头,则相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可能穿越弱透水层而补给该含水层,这种现象称为越流补给。

(二)排泄量的计算

平原区地下水的排泄量主要有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出流量、越流排泄量以及人工开采量等。

1.潜水蒸发量是指潜水在毛细管引力作用下向上运动所造成的蒸发量,包括棵间蒸发量和植被叶面蒸腾量。潜水蒸发是浅层地下水消耗的主要途径。潜水蒸发强度ε是指潜水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体积。潜水蒸发强度的变化受土质、潜水埋深、气象、植被等因素的影响。(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土质、潜水、气象、植被 评价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方法步骤(P114)

2.河道排泄量:平原地区地下水排入河道的水量称为河道排泄量。计算方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 3.侧向流出量

地下水侧向流出量一般指的是以地下潜流形式流出均衡单元的水量,有时称为地下径流量。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计算依据:山丘区的补给排泄机制比较简单,按地下水均衡原理,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所以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计算方法常用水文分析法 水文分析法

山丘区排泄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河川基流量,其他各项数量较小。河川基流量的推求:选择合适的水文站,从该站实测的河川径流量过程线图上把它分割出来,即基流分割法。

1、分析代表站的选择 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是闭合的;代表性(地形、地貌、植被和水文地质);控制面积200km2;实测资料系列较长,代表性(丰、平、枯)。

2、单站河川基流量的分割法

分割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河川基流量)。

分割方法:直线平割法,直线斜割法和加里宁分割法。

3、单站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与基流模数

4、评价区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5、评价区基流量合理性检查(平衡性,合理性)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目的:最主要的是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计算允许开采量六种方法与适用条件

(一)水均衡法:水量平衡法,又称水均衡法,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来计算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变化的方法。

理论上适用与任何区域,实际上在范围较大的区域,其他方法应用困难时使用。

(二)可开采系数法

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并有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实际开采量等长系列资料地区,可用可开采系数法确定多年平均可开采量。

(三)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也称回归分析法,是根据开采地下水的历史资料或不同水位降深的抽水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开采量与降深或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依据这种相关关系外推来预报开采量的一种方法。

该法适用于对已开采的潜水和承压水的旧水源地扩大开采时的评价,对新水源地不适用。

(四)开采试验法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如一时难以查清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补给条件),而又急需作出评价时,可打勘探开采井,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适用,但主要是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性不均一的中小型水源地。

(五)开采强度法

一般含水层是均质各向同性,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规则,在不考虑边界条件的情况下,在含水层分布广、距补给区较远的平原区或大型自流盆地的中部,井数很多、井位分散时(为农业供水的特点)采用开采强度法计算开采量比较方便,而计算补给量和评价原则同上。

(六)数值法: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常用的数值方法有两种,即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

第5章水资源总量计算

水资源总量计算的目的:分析评价在当前自然条件下可用水量的最大潜力,从而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在国外称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或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总量评价:三水转化关系分析、水资源总量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水资源总量分析计算

W——水资源总量; R——地表水资源量; Q——地下水资源量;

D——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

由于D的确定方法因区内所包括的地下水评价类型区而异,故分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以下介绍三种类型:

一、单一山丘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包括山丘区、岩溶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为河川基流量。

水资源总量为:

Rm为山丘区河川径流量;Qm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Rgm为山丘区河川基流量。

单一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可以用多年平均年河川径流量代替。河川基流量可以用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来推求。具体有直线分割法,直线斜割法,加里宁分割法等。

二、单一平原区水资源总量的计算(P146)

三、多种地貌类型的混合区 重复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山前侧渗流入补给量;二是山丘区河川基流对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量。

水量平衡分析

水量平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地区水文要素的数量及其相互的对比关系,利用水文、气象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地带性规律,检查水资源计算成果的合理性。

第7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

定义:是对过去水利建设成就与经验的总结

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是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的基础性前期工作。目的:增强流域或者区域水资源规划是的全局观念和宏观指导思想,是水资源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状水资源开发分析,二是现状水资源利用分析

现状水资源开发分析:是分析现状水平年情况下,水源工程在流域开发中的作用,包括社会经济及供水基础设施现状,供用水量的现状、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内容。

现状水资源利用分析:是分析现状水平年情况下,流域用水结构、用水部门的发展过程和目前的用水效率、节水潜力、今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评价。需水预测:在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节约用水的情况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供水预测:供水预测指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包括原有工程)后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其中 新增水源工程包括现有工程的挖潜配套、新建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微咸水利用、海水利用、以及雨水利用工程等

供水水源类型:微咸水利用、雨水利用、洪水资源化,跨流域调水,地表水源,海水利用,地下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地表供水量的调节计算

地下水可供水量的计算

如何分析供需平衡?P(206)分析中注意事项:(1)一次平衡时:考虑需水时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等方面;考虑供水时要考虑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格局以及要充分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

(2)二次平衡时:要强化节水意识、加大治污力度与污水处理再利用程度、注意挖潜配套相结合;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来合理抑制用水方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3)三次平衡时:要加大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力度,进一步强化群众的节水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时,通过外流域调水来解决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内涵:开源节流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

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应从供和需两方面入手:增加供水量,减少需水量。

1、合理配置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搞好节水管理工作,构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3、加强水资源的权属管理

4、采取经济杠杆调控水资源供需矛盾

5、加快海水利用步伐,缓解淡水资源供需矛盾

下载水资源评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资源评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水资源分析评价

    南京水资源分析评价 摘要:随着南京的进一步发展,南京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南京水质状况。我们将进行系统的分析。 南......

    简要评价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分布

    一、简要评价中国水资源的地理分布 中国水资源是指我国国土上可资利用的天然水的总称。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

    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安庆市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摘 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水资源评价总结(共5篇)

    一、水资源基本含义: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

    评价要点.doc中国的水资源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评价方法:小组自评、组组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对照资料获取信息,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先自评,最后教师点评。)评价工具:课堂学习......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5篇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

    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简要大纲

    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简要大纲一、工作目的 区域水资源调查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查和估算区域水资源数量,评价区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调查分析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水资源利......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精选五篇)

    摘要:本文利用国际通行的水资源紧缺指标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 发展 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宁夏和新疆为轻度缺水地区外,其他地区均为极度和重度缺水地区。可见,水资源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