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20:2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

第一篇: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科技进步、企业主导、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畜产品生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我国畜产品生产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整体生产效率亟待提高,供应量日益紧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安全威胁加大,与健康的关系尚未明确。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畜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保证动物源食品安全,以满足消费者对畜产食品的需求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战略问题。

关键词: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发展建议、改进

一、我国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状况

我国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经过60年的变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体上,我国畜产品生产总量逐年增大,产品种类和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08年,全国原料肉产量为7278.7万t,是1980年的4.9倍,年均增长率约为5.9%,占世界总产量的29.0%左右,已连续19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猪肉4 620.5万t(约占世界46%)。牛肉613.2万t,羊肉380.3万t,禽肉1 533.6万t;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3:2l:8.4:5.2:2.4,向世界原料肉品种总结构比重40:30:24:5:1靠近。全国原料乳产量3 781.5万t,是1980年的27.7倍,年均增长率为12.6%,其中牛乳产量占95%,乳总产量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禽蛋产量2 638.0万t,是1980年的10.3倍,年均增长率为8.7%,其中鸡蛋2 044.86万t,占77.52%,鸭蛋420万t,占15.92%,其他蛋173.14万t,占6.56%。蛋总产量占世界44.1%,连续24年居世界第1位。另外,2008年,我国畜禽副产物达3 700余万t。2008年,世界人均原料肉占有量为37.6 kg,而中国人均原料肉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达54.8kg。世界人均原料蛋占有量超过9.2 kg,中国为20.3 kg。世界人均原料乳占有量达95.4 kg,中国为28.5 kg。

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展

(一)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对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证动物源食品安全或与之相关的法律,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为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为基础,涉及动物源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各省及地方政府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

(二)监管体制与机制逐步建立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由国家、省级以及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在国家层面,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机构包括卫生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大多数省、地区和县设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010年2月,国务院联合14个部委,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法》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了食品安全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划归卫生部统一管理,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总协调.实施“地方政府负总责,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的综合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分段监管为主,分类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主流模式。(三)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1.建立了一批公益性行业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部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包括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暨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加快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重要平台。2.开创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模式。我国畜产品领域的研发组织创新模式分为政府资助系统(政府主导型),大学、科研院所科研(学研拉动型),企业独立研发(产业牵引型)和产前研发联盟4种。自“九五”以来,国家先后在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支撑计划、“863”计划、跨越计划、“948”项目、行业(农业)公益专项等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相关方面课题。“十一五”期间又开创了新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涉及畜产品加工与安全的产业体系有生猪、肉牛、肉鸡、奶牛、肉羊、蛋鸡等技术体系,并设立了相应的科学家岗位;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于2009年建立。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取得了系列成果,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

3.发展了一批行业中介组织。我国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领域的中介组织(或社会化服务组织)正逐步健全。目前,畜产品相关中介组织有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CAAPPR)、中国肉类协会(CMA)、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CDIA)、中国奶业协会(DAC)、中国畜牧业协会(CAAA)、中围畜牧兽医学会(CAAV)等。这些行业中介对畜产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控制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1.动物源食品风险评估工作已正式启动。卫生、农业等部门已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分别制定了食品和农产品风险评估管理规定,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化、常态化。有关方面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中提供的风险评估结果为政府出台乳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2.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先后启动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已在实验室广泛推广的国家、行业标准检测方法和以各种试纸、试剂为主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如快速检测用移动食品安全监测车等。

3.动物跟踪及追溯体系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2005年又开始在四川、重庆、北京、上海等4省(市)进行防疫标识溯源试点,推进标识溯源信息化管理。2006年制定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2005年上海市发布了《动物电子标识通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上海市采用国际先进的“牲畜识别追溯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基础保障。北京市从保障奥运动物源食品安全需要出发,启动了“奥运动物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动物标识及追溯体系已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风险隐患多(1)肉类产品质量不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产品安全危害因子药物残留、微生物、添加剂含量等经常超标:非法添加国家添加剂卫生标准目录外物质或超量添加非肉组分或异肉组分;产品出水、出油、氧化、口感差、保质期内涨袋腐败;包装材料不合格而发生有害物质迁移等。(2)乳品质量不高。高品质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小。农药、抗生素残留或/和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液态乳制品保质期短;乳饮料产品蛋白含量低;酸奶制品后酸化问题;乳糖不耐症人群不适宜乳制品(如UHT乳等)。(3)传统蛋制品产品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如有些企业仍使用氧化铅等非法添加物质导致皮蛋铅含量过高、包泥的产品卫生差、咸鸭蛋加色素染色等。(二)科技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力度小我国畜产品科技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2007年,我国政府和企业R&D经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为主)总投入强度(R&D/GDP为1.49%)有限,低于日本3.39%、德国2.53%、美国2.62%、法国2.11%、加拿大1.89%、英国1.78%。我国政府研发经费投向大学与研究机构偏少,投向产业界偏多。大部分企业科技投入主要用于购买技术装备.提升企业形象,以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仅少数大型企业利用科研投入进行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档次和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单位以取得成果为目标,企业则热衷于引进,导致未能通过工程化技术与集成有效解决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问题,与欧美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活体自动分级、胴体自动劈半、自动检疫、胴体智能自动异物识别等工程化技术及集成装备在我国仍是空白。

(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存在一定的缺陷。(1)法律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不够。如体系不完整,调整范围狭窄,监管存在盲区等。执法主体与职责模糊与交叉,法律责任规定不严。(2)缺乏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专门性法律。由于动物源食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针对性法律或法规。如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屠宰法》,实行畜禽“集中屠宰,就近屠宰”。我国尽管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各省市有《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但均未上升到法律层次并涉及上述专门性规定。

我国动物源食品标准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1)标准总量少,覆盖范围小。已制定的动物源食品标准大多集中于生产和加工领域,而在动物养殖、流通领域保障其质量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2)标准间存在相互交叉、互相矛盾问题。由于我国标准的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等情况,各政府食品监管部门执行标准也不一致,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3)标准技术指标不高,国际标准采标率较低。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但是标准不够细化,分类欠科学,指标不高,国际标准采标率低。(4)标准执行不到位。比如食品添加剂使用不符合标准规定,成分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卫生指标不合格,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仍时有发生。(5)食品安全标准所需的基础性资料欠缺。主要表现在我国食品中的许多污染情况“家底不清”。食品中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尚缺乏系统监测资料,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四)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分段监管为主,分类监管为辅”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流模式。《食品安全法》虽然对分段、分类监管的职责进行了调整,但动物源食品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某些环节存在监管真空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动物源食品安全过程监督不力的问题。动物饲养过程中对造成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因素的可控手段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以兽药所致的安全问题为例,可控环节为兽药质量问题、饲料中药物添加、兽药使用行为3方面。兽药质量管理方面,尚未从终产品的监督抽检过渡到实施GMP的过程控制;对涉及加药的饲料,在药物加入的一些环节上监控手段还不到位;兽药的使用方面,也尚未实行处方与非处方兽药的划分等。(五)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欠缺。跟踪溯源体系尚未形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的背景资料。我国对食品中众多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缺乏长期、系统的监测和评价,对一些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的或典型的环境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不明。(2)尚未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地区、根据产品特性而建立的国家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地区、产品和监测项目的范围等均需要进一步扩大。(3)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没有发挥医疗服务框架作用,报告系统存在缺陷,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近几年已经开展了一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机制.以及受经费支持力度、可利用信息资源限制,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能被动应付,不具备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没有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

此外,我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源食品溯源体系目前尚有难度。原因在于:(1)我国动物的饲养生产模式,制约了国家动物源食品溯源体系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畜禽养殖模式相对较为落后,个体散养比例还很高。(2)我国动物产品分段管理模式,使得可追溯管理系统分段建立,目前尚无法实现饲养场一屠宰厂(或奶站等)一加工厂一销售一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3)目前我国仅在相互隔离的地区建立点状分布的可追溯系统,急需扩大实施区域,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的可追溯体系。从动物种类看,现有的政策和技术主要针对猪、牛、羊等家畜,对于家禽的可追溯体系严重欠缺,不能适应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和家禽产品安全追溯的需要。

四、发展对策建议(一)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切实解决制约我国畜产品加工和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基础科学问题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畜产品品质形成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传统畜产制品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生成、衍化、迁移、残留规律;研究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重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有害因子生成、残留规律。在工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畜产品品质保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畜产品智能化分级、在线检测、无损检测等信息化技术,开发相关软件与设备;研究生物防腐剂生物工程技术及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畜产品中功能性成分无损与联产提取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中的化学残留、致病或腐败微生物等快速检测及污染表征确认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全程冷链物流安全控制技术如微生物预报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全程跟踪与追溯(“物联网”)关键技术。

(二)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管理针对过去投入资金分散、浪费现象严重,资金投向不合理(如投向重大建设项目)等问题,政府须进一步加大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的科技投入,特别是针对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产业化和推广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投入,保障实用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投入。逐步完善投入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率。政府应积极鼓励其他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投入,在财政和金融上进行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在科技开发、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倾斜。(三)完善标准与法规体系 参考WTO/TBT或SPS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完善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及法规体系。建议及时制定禁止活畜禽运输和交易的相关法规,完善和强化定点和就近屠宰法规;建议加大力度制定涉及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如肉品安全法、蛋品安全法、乳制品安全法等;建议细化和完善畜产品产业链可追溯法规及动物福利相关法规;建议制定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建议优化与创新畜产品细化的分级标准;建议制定畜产品消费“碳排放”标签标注或认证制度。(四)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借鉴欧洲“统一监管”、美国“分块监管”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改革我国国家监管体制,完善目前多部门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改变政出多门、结构繁杂的状况,形成权威统一、权责分明、独立行动、权力制衡、运转高效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大大提高违法成本。此外,政府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建议鼓励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动态完善食品风险分析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突发事件战略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合作社、认证机构、第三方公证(检验)机构等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并加强管理。

(五)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政策扶持措施,如参考取消农业税的惠农政策,考虑取消或减免“农”字号加工企业的税收。扶持培育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产品深加工程度及集约化效率,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畜产品出口,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树立优质安全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行业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质量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质量管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者、特别是一级项目经理,你们的企业是否实施了ISO9000的管理模式,你对目前的质量管理阶段有什么认识?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也随着发展、健全,发展至今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们企业实施了ISO9000的全面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四个全面”(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全面综合管理)和“四个一切”(即一切为用户;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依据事实与数据;一切按规范办事)以及坚持的“八个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设计,加速生产流程,鼓舞员工的士气和增强质量意识,改进产品售后服务,提高市场的接受程度,降低经营质量成本,减少经营亏损,降低现场维修成本,减少责任事故,追求企业利益和成功、使顾客完全满意、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

质量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归根到底,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和质量。

1.1提高全员的全面质量意识。意识决定行动,任何管理措施的实施都要统一思想,首先企业领导者的认知程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员工的质

量意识。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带领全员深入持久地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其次要提高每个员工的质量意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对企业的使命感。

1.2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体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涉及企业中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责任。必须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落实、凡事有人考核,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保证全过程质量的可控、在控。

1.3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既然质量管理涉及部门多、人员多,在流程衔接上就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注意做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

1.4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注重效益。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广义的质量,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不矛盾,是协调一致的。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为了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全面管理领域新思想——顾客完全满意

顾客可以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基层员工、主管、经理乃至股东;外部顾客分为显著型和隐蔽型两种。显

著型:具有消费能力对某商品有购买需求,了解商品信息和购买渠道,能立即为企业带来收入。隐蔽型(潜在):预算不足或没有购买该商品的需求,缺乏信息和购买渠道,可能随环境、条件、需要变化,成为显著顾客。顾客最关注的是卓越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货真价实,以及按时交货。顾客眼中的价值是从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收益减去商业成本所得的利益。

而“顾客完全满意”就是倡导的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文化。企业把顾客放在经营的中心位置,让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的决策。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实施应该而且必须追随目的而变。偏重于内向型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要转变成适合于外向型经营管理的更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应追随它的方针、目标和相应的策略而做调整,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3.1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化、标准化将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得到加强。

这些标准已经并将有利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更广泛的实施,并产生更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3.2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领域将迅速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普遍通用性和有效性,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在第二产业得到公认,而且很快扩展到了第三产业领域和事业领域。甚至在一些政府行政管理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3高层对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视。

高层领导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和责任空前提高,因此,要实现“以质量为中心”、“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就必须由领导层亲自挂帅。

4、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ISO9000标准起着确定理论基础、统一技术概念和明确指导思想的作用,新增加了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新标准的理论基础,又是组织领导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4.1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每一个组织存在的基础,顾客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组织应调查和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把它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实观。这个指导思想不仅领导要明确,还要在全体职工中贯彻。

领导作用:领导必须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领导的作用,即最高管理者具有决策和领导一个组织的关键作用。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高管理者应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关注顾客要求,确保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应的资源,并随时将组织运行的结果与目标比较,根据情况决定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措施,决定持续改进的措施。在领导作风上还要做到透明、务实和以身作则。

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全体职工是每个组织的基础。组织的质量

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所以要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过程方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某些简单的过程,也适用于由许多过程构成的过程网络。在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时,2000版ISO9000族标准建立了一个过程模式。此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4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的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

管理的系统方法: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连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这种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既可用于新建体系,也可用于现有体系的改进。此方法的实施可在三方面受益:一是提供对过程能力及产品可靠性的信任;二是为持续改进打好基础;三是使顾客满意,最终使组织获得成功。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改进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续改进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把更改纳入文件等活动。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做决策,可防止决策失误。在对信息和资料做科学分析时,统计技术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技术可用来测量、分析和说明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统计技术可以为持续改进的决策提供依据。互利的供方关系: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产品将对组织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处理好与供方的关系,影响到组织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对供方不能只讲控制不讲合作互利,特别对关键供方,更要建立互利关系,这对组织和供方都有利。

第三篇: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服务业质量管理发展现状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近年来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之随着全球步入休闲化社会的大趋势,我国的服务业将持续快速增长。发改委网站消息,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为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近日,商务部决定自今年5月起开展为期半年的商贸服务业优质服务活动。

根据商务部全国商贸服务领域优质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下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商贸服务业优质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各行业协会要加强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优质服务“学先进”活动,引导企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技能,形成服务社会的行业风尚。纵然服务业质量管理已然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了相应法令来推动质量管理的发展。然而质量管理本身作为一门新兴且边缘的科学领域,理论不够成熟,发展亦不甚完善,且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质量管理更加难以把握,故而服务业现阶段亦然面临着重重困境。

服务业质量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相比制造业,服务业质量管理更难把握。

相比来说,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属性特征不同,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确有一些服务质量管理难以具备的优势:

1.生产和管理的环境。产品的生产活动是在对顾客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也有清晰和固定的运作流程,避免了来自顾客方面的干扰和影响。而服务业则需与顾客直接交涉,各种不确定因素更加明显。

2.管理的对象。生产管理的对象是明确的一系列有形实体,包括原材料、设备和最终产品。而服务业更主要的是要和顾客打交道。

3.管理的标准。产品具有公认的质量标准,可以对照检验,并且就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零部件的规格和标准都可以做得非常细致。而服务质量主要在于顾客感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4.人机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大量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人人增强,并由此导致大批量产品的同质性。例如,通常一台洗衣机出厂时可以保证达到5000次无故障运行。而服务业大多数工作必须有工作人员来完成。

5.生产过程的可分离性和可间断性。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在萌芽状态、生产过程中和被消费者使用前被消除。例如,一双皮鞋从原皮进厂到消费者购买要经历20道以上的质检程序;而服务业则不同,员工一边提供服务,顾客则同时就消费了服务,中间很难进行分离和枪验控制。

2.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配合程度

“服务工作无小事”,服务质量既受企业可控凶素的影响,也受不可控冈素的影响,让顾客满意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需要服务企业和员工倾注极大的热情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成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指南》的引言中曾指出:“在一个组织中,质量的创造和维护取决于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其目的是保证顾客的需要得到理解和满足。为获得质量,需要组织中各层次人员对各项质量原则承担义务,并基于所提供服务的顾客感受,对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评审和改进”。

然而,虽然每一个企业都标榜自己的经营目标就是为了让顾客满意,然而待顾客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往往会令企业相当不满。原因在于:首先,服务质量的改进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同时还会影响生产率;其次,基于服务业的属性,它的控制比制造业要困难的多;最后,顾客可能对改进服务质量毫无兴趣,于是企业管理者常常会具有一种心理定势,认为质量改进是没有回报的,而且提供完美的服务也是不可能的。

因而,要真正提高服务质量,企业就必须真正投身于质量管理活动,包括履行承诺;保证在资源配置上支持质董管理活动;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每个部门的员工皆能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竭尽全力提供优质服务等等,而这些都必须依赖员工和企业倾注极人的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依靠扎实的管理工作才能做好。

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以及内在驱动力,企业以及企业的员工会努力去做吗?诚如波特和林德所说,“欧美产业界出现全面品质管理其实有不同的压力。日本在更早以前就已经开展全面质营管理的做法,而且是政府努力使产品品质达到国家同标,也就是自创戴明奖(DEMINGPRIZE)的结果。而日本企业开始在市场横扫欧美产品时,欧美业者才心甘情愿地拥抱全面质量管理”。

3.服务质量标准不统一,政府管理困难

服务经济作为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经济形态,蕴含着许多理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深刻变化。不能简单套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用于制造业管理的思路和办法,而且,应当特别注重对服务业质量的整体性管理。

在服务业,服务生产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带有过程消费的特点,顾客不一定要参与服务生产,还要评价服务产出,服务是由企业和顾客共同生产完成的,服务失败很可能是来自双方的责任。在此要想确保服务质量,就必须同时对双方进行管理。但在服务业,顾客和企业都数量庞大,这就失去了固定和明确的管理对象。

此外,对于有形产品实际上有两个明确的质量标准,一是政府订立的标准,一是标杆企业的标准,对经过比较和检验发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人们可以大胆地说是不合格的或不是最好的产品。但服务质量却不这么简单。

麦当劳让一部分人感到整洁和快捷,一个小餐馆也能让一部分人感到温馨和惬意,同样都可以让自己特定的顾客群体感到满意,如果硬要使用麦当劳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快餐企业就太简单化了。

4.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成熟

针对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研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远远超过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服务质量是服务管理的核心。80年代以来,服务质晕是迄今为止服务管理方面研究最为集中的问题。但比较而言,服务业存系统的质量管理方面落后于制造业。服务质量普遍低下的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尽管服务问题已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服务质量水平普遍较低。究其原因,除措施不得力外,对服务质量缺乏深入研究也是重要因素。我国有关服务质量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对实践的作用相当有限”。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已经经历市场化发展多年、表面上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服务领域(例如出租车业、旅游业、干洗业等)仍然出大量的服务质量问题,市场机制的作用(竞争、信誉、优胜劣汰等)大打折扣的现象不仅没有及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而且仍然热情地寄希望于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诚如波特和林德所言,“相信市场力茸能片面刺激创新的人士会说,即使没有立法干预,产业界仍然会自动出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风潮”;

二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顾客由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主要作为有形产品消费者的身份转变为服务经济时代无形产品的合作生产者和消费

者,消费对象也由有形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无形的过程为主,因而管理对象由仓业和有形产品的组合转变为企业、顾客和二者之间无形的互动过程的组合,这预示着以往可以有效应用于制造业的宏观质量管理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

遗憾的是,对上述两条,理论界至今并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虽然以往人们也大量探讨了服务的特性对服务企业提高服务质董管理水平的独特影响,也提出了具有服务业特点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但忽视了这种特点对服务企业在对待顾客和服务质量上同样可能具有的深刻影响,也忽视了对服务业整体性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服务业在国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研究服务业质量管理能够促进管理科学的进步,有利于宏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帮助服务性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西方服务业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传统管理、“工业化”方式和“顾客化”方式等阶段;在中国,服务业质量管理受到社会及各部门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水平都亟待提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和国务院办公厅《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行动计划》、《质量工作考核办法》的部署和要求,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服务业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据悉,这是国家质检总局首次就服务业质量管理工作下发《通知》,明确其作为服务业质量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

根据《通知》要求,质检部门将从七个方面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服务业质量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服务质量工作的统筹协调。作为服务业质量宏观管理部门,质检系统将着力开展服务业质量国内外管理制度和模式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业质量体系。

二是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化水平。推动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快服务质量标准制修订和实施推广工作,建立健全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

三是开展服务质量统计监测与测评。质检部门将积极探索开展“民生服务”满意度测评,以超市、市内公交、电话通讯、水电供应、社区服务、银行保险、中小学教育等为重点,动态监测和发布重点城市民生服务质量状况

四是实施“服务标杆”引领计划。开展服务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研究,探索在物流、金融、商贸流通及产品售后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五是推进“安全、诚信、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加快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商务、旅游、体育、节能环保等领域。认证认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推动开展服务质量认证用。

六是强化“中国服务”品牌建设。鼓励和支持服务企业参加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

七是促进质量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评价、设备监理、信用评级、质量技术咨询等质量服务业发展。

纵然服务业质量管理已然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了相应法令来推动质量管理的发展。然而质量管理本身作为一门新兴且边缘的科学领域,理论不够成熟,发展亦相对不够完善,且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质量管理更加难以把握。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服务业规范化、国际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升,质量监管制度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总的来看,服务业质量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标准化水平不高、质量竞争力不强、消费者投诉较多、缺少知名品牌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加强服务业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生活性服务质量,强化生产性服务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服务业在国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研究服务业质量管理能够促进管理科学的进步,有利于宏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帮助服务性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西方服

务业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经历了传统管理、“工业化”方式和“顾客化”方式等阶段;在中国,服务业质量管理受到社会及各部门的重视,但对它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水平都亟待提高。

第四篇: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政策扶持、市场拉动下,畜禽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畜产品加工、销售量大幅增长;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力提高、龙头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畜产品加工、销售有了明显的进展。但是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起步晚,与其他州市相比,规模较小,实力弱,财政贡献率低,一直是制约我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为科学推动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笔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动畜产品加工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领导和同志们研究畜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分析

我市目前外销主要以活畜为主,内销以屠宰生产鲜肉为主。畜产品深加工主要以家庭小作坊等将鲜肉制成火腿、腌腊来满足自己消费,深加工的规模型企业较少。

(一)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2009年畜产品加工总产值201824万元。其中:畜禽屠宰加工全年产值130402万元;肉制品加工19764吨, 产值68276万元;乳制品加工量2416吨,产值1657万元。全市现有规模较大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效益好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15家,按加工对象分,蛋品加工1家,牛羊肉加工的3家,火腿、腌腊制品加工8家,牛奶加工企业2家,蜂蜜加工1家;现有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加工生产畜产品5567吨,创产值9860万元。全市城区共有大型屠宰企业7个,2009年屠宰生猪38万头,产值达46532万元。

(二)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特点

1、畜产品加工企业正逐步走上正规化。我市畜产品加工的卫生条件、生产流程逐步完善,产品销路逐步扩大,已由原来的小范围乃至自产自销,扩大到销往泰国、香港、上海、浙江、昆明、德宏、缅甸等地,特别是腾冲县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施甸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初具规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2、肉类加工发展独具特色。我市以猪肉、牛肉加工开发为主,形成了地方特色,特别是我市施甸县猪肉制品色、香、味俱佳,风味独特,享誉四方。我市的肉类加工企业在继承传统配方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工艺,对传统的猪肉食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进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其主要产品有火腿、香肠、豆腐肠、骨头渣、卤肉、萝卜丝等;

3、兼业经营特征明显。我市畜产品加工业最普遍的一个特征,就是多种经营并存,可以互补优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市农村涌现出来的许多专业村、专业片,乃至由许多专业户建成一片的养猪专业带,无一不得益于有大批肉类加工企业的带动,他们为满足原料来源,一方面自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引导和带领邻里乡亲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生产和区域经济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畜产品加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十分薄弱,与外地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门类虽全,深度不够。现代畜产品加工按加工对象分为乳品加工、肉类加工、蛋品加工、毛皮加工和副产品加工5大门类;按加工程度分为初加工(分割、分级、保鲜)、深加工和精加工。目前,发达国家畜产品80%以上是经过初加工,30%以上经过深加工后销售的,我国的初加工、深加工比重也分别达到35%和4%,而我市规模企业加工量仅占全市畜产品总量的2%。目前虽然各类都有,但都是粗糙加工,除了一点定点屠宰和家庭作坊式生产外,基本上是卖活畜禽产品,没有一家真正的蛋类、毛皮加工龙头企业,副产品加工几乎为空白,更谈不上规模化深加工。

(二)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全市肉类、乳类加工虽已有一定基础,也有自己的品牌,但总体看零星分散,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弱、产品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加工能力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我市畜禽资源丰富。我市是畜牧业生产大市,2009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7.13万吨,但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仅为5567吨,创产值9859.9万元,还不到1亿元,税收更低,还不到200万元。

三、我市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的优势和潜力

优势:一是畜禽资源丰富。我市是畜牧业生产大市,2009年肉类总产量27.13万吨,生猪出栏283万头,分别居全省第9位和第8位。二是优势产业特色鲜明。生猪和奶水牛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隆阳区是我省生猪生产外调大县,腾冲县是全国唯一拥有河流型和高产型的槟榔江奶水牛的县,龙陵黄山羊、槟榔江水牛是我市的两大特色产品。龙陵黄山羊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其肉嫩,膻味小,倍受人们的喜爱。水牛乳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而成为奶中极品。三是我市畜产品加工门类已全,肉、奶、蛋各类加工企业都已具备一定基础,特别是肉类加工有市场有基础,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加工企业如通过招商引资,改进生产线,年可加工生猪40万头,牛奶2000吨,发展潜力巨大。四是地理位置优越,保山与昆明有高速路直通,以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食品可在24小时内送达,同时保山也是通向南亚的桥头堡,与缅甸直接接壤,市场辐射面广。

潜力: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相比,平均为3.7:1,国内先进地区为2 :1,而我市为1.1:1;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占农产品加工产值的80%(蔬菜水果类占15%,谷物类占5%),国内先进地区如山东达30%,而我市不到1%,加工量仅占全市畜产品总量的2%。差距就是潜力,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引进现代加工技术,我市的畜产品完全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迎头赶上,使之成为我市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四、推动我市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要彻底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就生产抓生产,就畜牧业发展畜牧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势,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方法,用工业理念谋划畜牧产业的新思路,把创市场,搞加工放在产业发展的首位。二要充分认识畜产品加工业的巨大潜力。畜产品加工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既能富强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又能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同时又能帮助农民增收。而且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效益非常显著,其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在经济收益上大相径庭,如果再同时施以名牌效应更佳,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如1头生猪粗加工成分割肉可增值30%,精加工成西式火腿肠产值可翻一番,纯利达300元,如再进行明胶、皮革、医用制品等后续产品的加工获利可达400元以上。同时我市畜产品加工特别是肉类加工有市场、有基础,有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发展潜力无限。三要充分认识我市畜产品加工市场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目前我市周边地市肉食加工、乳品加工快速发展,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形势咄咄逼人。如果我们对畜产品加工再不引起高度重视,将失去畜产品

加工的所有市场。对此,在畜牧产业的发展上,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指导思想上从只抓生产坚决转到先抓加工上来,真正把畜产品加工作为畜牧业的先导产业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二)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一是突出发展肉食加工和乳品加工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畜产品的消费,已经不满足于一只鸡,一只鸭,一块猪肉的水平,而转向成品化、系列化、品牌化、超市化方向发展。我市发展肉食品、乳品加工的商机无限,市场无限,今后将积极行动,抢抓机遇,力争突破。二是加大特色畜产品的开发力度。龙陵黄山羊、槟榔江水牛是我市的两大特色产品,要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品种保护,力争一个品牌做成一个产业。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培植加工型龙头企业。要把突破性发展畜产品加工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来抓。认真落实市委政府制定的各种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市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进入畜产品加工领域,开发保山优势畜禽资源。一要扶大龙头,想法引进资金。要通过引进国内外客商,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等途径,尽快盘活目前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要借外龙,借助外力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加工企业落户保山,发展畜产品加工;搭靠外地已有一定规模,技术水平,拥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借船出海,带动我市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四)千方百计扶持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对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认真进行调查分析,选择有发展潜力、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方面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创新运作模式,增强发展后劲。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生产领域,建设原料基地。按照“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订单生产,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保山市畜牧兽医局 谭玉军)

第五篇:装配车间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鉴于车间质量问题频发,并呈现出多环节、多层次、多样化的实际情况,彻底从根源上铲除质量问题的衍生。保证产品金牌品质,为公司的品牌运行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使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健康有序、规范高效的运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的调查进行总结:

一、人员方面,对人员的管理是提高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本次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中发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包括管理人员管理不到、管不了、管不及时、处理不到、处理不了、处理不及时,一线员工不执行、不整改、不配合、意识不足等因素。本次调查在人员方面主要从生产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人员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生产管理人员

1)质量意识不够,职工反馈的质量问题不能给予处理只是反馈给相关质量管理人员,未能做到及时反馈,跟踪落实并及时传达给员工;

2)对职工的质量思想教育不够,有些问题未能真正的去检查考核,导致出现流程卡丢失而质量问题未能掌握,出现质量漏洞;

3)自身业务水平不够,有些潜在的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4)对员工出现的质量问题或者市场及成检反馈问题不能做到和员工一起分析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而主要罚款为主; 5)没有真正的发挥培训、指挥、协调、监督的作用,对违反一些质量操作要求的没有立即制止并帮助其改正,认为只要安装上就行,导致一些装配质量工艺方面的问题发生。

2、一线生产人员

1)质量意识不强,存在野蛮装配,工作不够细致认真,导致物料串户使用;(如:推拉锁投料员物料错放位置,操作工不能认真核对物料习惯性使用,导致物料错用)

2)操作工对自检互检认识不够,干完后不能进行自检互检,导致漏紧漏装;(如:前轮开口销漏装,减震器备料线上装配未能核对图号进行互检导致配置错误)

3)操作工对物料接收防护意识不强,对投料及使用过程中不能对物料进行有效防护;(如:液压油箱备完料放置在地上来做防护)

4)操作工质量意识不强,导致安装在整车的物料缺少小的零部件;(如:柴油箱上缺少拉线防护套,空滤器胶管缺少衬套)

5)操作工质量配合意识差,导致下线车出现漏装漏紧。(如:上道工序安装液压油箱或空压机下道工序紧固的螺丝有不到位相邻工位不反馈,没有补齐紧固,导致下线车无紧固)

二、设计方面,高质量的产品需要与高水平、高水准、高要求的设计理念与实际生产现状的生产能力相结合、相匹配,才能达到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设计方面包括产品设计方面和零部件的设计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产品设计方面 1)产品设计时没有考虑车间线速和人员配备情况,导致批量投产后由于车间生产线速与试制车间试装环境不匹配,造成安装困难或者不好安装,出现质量问题;

2)产品设计时未考虑到车间使用的装配工具受约束,未与实际生产能力相结合,没有先前对车间的设备工具进行调研,导致装配时受到各种约束,无法按照正常线速完成生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3)产品设计时未考虑到装配的工艺顺序,不能给予标准的操作工艺流程,导致装配时存在装配干涉,直接导致员工出现了野蛮操作,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4)产品设计的时候未进行充分验证,无法适应实际使用要求,存在设计缺陷,重新整改给装配带来重复劳动。

2、零部件设计方面

1)零部件来货时存在磕碰,特别是车架磕碰造成一些零部件无法在装配线上安装,给试车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量;

2)零部件尺寸存在误差,如车架、地板、密封件三种件互相配合安装不同心无法再装配线上安装;

3)零部件存在串户现象,来货时存在同种图号零部件不相同现象,造成物料串户及使用后还得进行更换;

4)零部件质量差,有漏紧、漏装零部件现象,如踏板支架来货时限位螺栓未紧固。

质量问题涉及到公司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从质量事故的发生、分析、整改到监督反馈,反映出公司各个环节的管理漏洞和不足,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每起事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源,再建立起有效的管控机制,才能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针对以上多方面问题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生产管理人员方面

1)从自身做到提高质量意识,深刻反省。切实,深入一线同员工一起查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员工提出的质量问题认真对待,联系处理并把对策反馈到员工立即整改,并在日常巡线过程中时刻检查,做到问题处理后的固化。

2、一线生产人员方面

1)对职工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利用班会和休班时间,组织员工参与质量排查利用一些奖励等手段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对员工互检工位进行教育指导,明确其责任,认真认清自身重要性;

3)提高整体团队合作意思,确保每位员工都是检验员,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能及时改进,真正做到“三按”“三检”“三不放过”原则,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4)要重视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员工操作熟练,准确,达到标准化作业。为以后的标准产能和定额管理做好准备。

3、设计方面

1)通过车间技术组人员积极与研究院设计人员及外协厂家零部件负责人员进行积极沟通,结合车间生产现状对设计的相应产品进行事先分析落实,将新产品的设计思路、设计要求、装配要求交付车间技术组进行落实可行性,提高设计与生产相结合的意识,提高后期批量生产时的产品质量。

2)产品设计人员和零部件负责人员需要深入车间,协同车间技术组人员一同验证车间装配现状是否能够满足产品的装配要求,试制车间完成试制试装样品后,由试装的相关人员出具试装产品的装配要点和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装配质量问题点报告,并对试装产品做出可行性报告三份,试制车间、车间技术组和研究院相关部门进行保管。

3)设计合理的价值流图和工位分析,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进一步标准化,从而减少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出错的几率。

4)做好供应商和外来货厂家的质量宣传工作,分别召开供应商和供货厂家质量大会,会议要求所有供应商参与并签订相关质量保证协议,并听取供应商对质量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让供应商们了解公司的质量管理形式,积极配合公司的质量控制活动,提高供应商的质量意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合作双赢局面扫清道路。

通过实施以上各环节的各质量整改,会解决一些质量问题和管理上的弊端,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负面的质量因素,只能不断优化和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不断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

庄许超 2016.8.20

下载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畜产品质量管理及其发展现状(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现状

    浅谈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现状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是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药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所以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 1、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事后检验把关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924年休哈特控制图; 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

    发展健康养殖业确保畜产品安全

    发展健康养殖业确保畜产品安全 ——辽阳顺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获得“畜牧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这一称号,在这里,感谢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

    中国酒店质量管理现状解析

    中国酒店质量管理现状解析 文/冯树宝 【摘要】随着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服务质量在国际管理学科中已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 研究课题。我国加入WTO后,作为在服务......

    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文章编制扣扣:一**一六五三九八二 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和实质是质量。一个企业而言,要提高经济效益,从根本上......

    可口可乐企业质量管理现状报告

    可口可乐企业质量管理现状报告 摘要: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无酒精饮料知名品牌之一。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凭借其卓越的管理制度和浓厚的企业文化平台,汇聚了来自世界......

    我国民营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中文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管理模式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体系不够完善、意识薄弱,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民营企业若要改变现状,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提纲(定稿)

    产品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提纲 1职责分配 1.1各事业部××产品技术质量负责人: 1.2各事业部各工种××加工、装调技术质量负责人清单; 1.3各事业部在制项目技术质量负责人清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