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时间:2019-05-13 20:1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第一篇: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浅议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制度安排。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公司治理法规和指引,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力度,防范银行风险并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取得了长足进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北京银行公司治理实践,从认识、实践、体会三个方面,就中小银行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谈几点看法与体会。

一、认识:何谓公司治理

根据《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经合组织(OECD)明确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在实践中,完善的公司治理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形成制度,融入文化,通过企业经济附加值的创造力以及股东回报检验成效,即“形似为表,神似是里;架构易生,机制难成;制度创立,文化精髓;检验成效,价值

实现了“三次飞跃”。

(一)从多级法人体制到一级法人治理。成立之初,北京银行要把90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城市信用社整合在一起,在人员观念、利益调整、队伍稳定、业务延续等方面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当时,行党委和领导班子决定按照一级法人治理的要求,由总行对各个信用社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既实现“三会一层”之间的制衡与协调,又实现新的治理结构与原有的多个治理结构、总行与支行、总行董事长、行长与支行行长之间的整合、制衡与协调,确保机构、队伍的平稳过渡和业务的稳定发展。面对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带来的67亿元巨额损失,北京银行提出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加快发展中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即使行党委和领导班子的生命受到威胁也从未放弃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经过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北京银行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创造的利润,消化了巨额不良资产,走上了可持续稳健发展之路,迈出公司治理的(三)

(二)公司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北京银行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原中关村城市信用社严重违法账外经营案件的暴露,一度将北京银行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使北京银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为此,北京银行始终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将风险管理架构作为公司治理架构的核心,这是保障北京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基(三)础。

开放包容是基础。在战略合作中,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理念的“碰撞”。无论是怎样的“碰撞”与“磨合”都是必然的,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迈进的过程中,北京银行需要这种观念上的碰撞以及碰撞带来的新变化;北京银行所坚持的,就是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的原则,切实化解公司治理中的难题,确保实现有效公司治理战略目标。

(四)永续发展是航向。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完善公司治理的根本目标,是保障企业科学决策、高效执行、有效监督,形成一家企业长远发展的制度基础,保持一家企业永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重视公司治理的构建和完善,重视战略规划的制定、金融风险的防控、管理团队的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及企业文化的传承,构建一流现代银行的一流公司治理机制。

现代银行的建设永不止步,公司治理的完善也永无止境,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尤为任重道远。面向未来,要按照国际银行业的最佳实践标准,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之间形成权责明晰、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完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起既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基业长青、永续发展的制度传承机制。

第二篇:中小银行

杭州银行 11 东莞银行 21 重庆三峡银行南京银行 12 南充市商业银行 22 东营市商业银行莱商银行 13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 23 重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 14 北京银行 24 洛阳市商业银行日照银行 15 济宁市商业银行 25 株洲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 16 南昌银行 26 新乡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 17 九江银行 27 富滇银行廊坊银行 18 湘潭市商业银行 28 长沙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 19 赣州市商业银行 29 青岛银行盛京银行 20 湛江市商业银行 30 徽商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就太多了。。。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常数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武进农行商业银行,锡州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东吴农村商业银行。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昆山农村商业银行,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太仓农村商业银行,鄂尔多斯市东胜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沧州融信农村商业银行。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 11 陕西神木农村合作银行 21 安徽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12 浙江上虞农村合作银行 22 浙江瓯海农村合作银行3 浙江萧山农村合作银行 13 宁波余姚农村合作银行 23 浙江富阳农村合作银行浙江绍兴县农村合作银行 14 浙江诸暨农村合作银行 24 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 15 天津西青农村合作银行 25 青岛华丰农村合作银行宁波慈溪农村合作银行 16 山东临沂农村合作银行 26 福建晋江农村合作银行浙江义乌农村合作银行 17 天津津南农村合作银行 27 浙江乐青农村合作银行浙江杭州余杭农村合作银行 18 江苏海安农村合作银行 28 浙江绍兴恒信农村合作银行江苏宜兴农村合作银行 19 浙江禾城农村合作银行 29 浙江鹿城农村合作银行山东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 20 浙江温岭农村合作银行 30 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第三篇:谈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之路

谈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之路 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银行并购案层出不穷,规模越来越大。处在国内外大银行夹缝中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能否经受得住开放的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其能否生存,又怎样生存?这不仅仅是银行业的问题,需要社会共同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以资产额为标准,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是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含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中小商业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以1987年交通银行成立为标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进入了金融主体多元化的时代。十多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稳步发展,现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有包括交通、招商、中信实业银行在内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于1995年开始试点组建,至今已达90家。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除了存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产质量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外,还因整体实力、业务范围及体制等方面的限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不足,个别银行甚至出现了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所有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分支机构(包括营业网点)的合计数尚不及其中一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以自身经济实力和对投资者负有限责任为依托提供信用保障,虽然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所受限制较多,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工具,融资成本较高,使得某些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向高风险投资,导致支付能力和资产结构的恶化,甚至倒闭(如海南发展银行)。三.中小银行发展的一般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应当大力支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设计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认识规模大小的关系。中小商业银行的特长就在于规模小、服务地域与对象明确、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更适合提供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在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中小商业银行无须自卑,应根据自身优势正确选择市场定位,决不能选择“大而全”、“小而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经营模式,而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平等的待遇是中小商业银行拓展生存空间的必要条件。我国的金融机构一律以所有制而非按业务功能为标准划分类别,其结果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分别享受不同的待遇,中小商业银行一直被排除在中央银行再贷款、国债一级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电子联行之外,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网点和吸引社会公众的能力。虽然去年央行决定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力度,并批准各商业银行授权分行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力度仍显不够。在外资银行即将全面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享受与国有商业银行同等的国民待遇情况下,有什么理由继续对本国中小商业银行实行事实上的歧视性待遇?

第三、对中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上显然无法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竞争,但其自身优势则是金融创新的内部有利条件,经济主体发展的多元化以及金融需求的多样化是其金融创新的外部有利条件。投资银行业务(如基金托管、资金管理、证券清算、财务咨询等)、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家庭银行、电子银行等新业务完全也可以由中小商业银行承担,不过,国家应提供必要的政策优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得到政府、理论及实务工作者的重视;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一批分支机构,向大中城市收缩小,中小商业银行将能获取部分市场份额;今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将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入世”后,即便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也将保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中

小商业银行所受的冲击暂时不会很严重。在上述这些有利条件下,只要国家政策扶持得当,中小商业银行抓住大好机会,充分发挥优势,那么不久的将来,我国具有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特点的中小商业银行就会发展成为一股能与外资银行一争高下的金融力量。

第四篇:我国公司治理现状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更多地体现出“内部人控制”模式的特点,即掌握着控制权的内部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企业的产权,实际上是所有权缺位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不相匹配的问题。与发达国家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相比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中国的上市公司独特性在于不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利用,使这些大股东轻而易举地通过合法地表决方式控制了上市公司。虽然我国《公司法》

第4条第2款以及第5条确认了公司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但由于我国公司化改制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司产权过分集中,国家股处于绝对控制地位,股权结构过于单一的现象,难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使得《公司法》赋予公司法人的自主经营权不能真正落实,公司法人实体地位难以实现。

二、所有者缺位和内部控制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制衡机制

内部人控制即公司内部地管理层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的情况。如果公司大部分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高管人员,董事会就失去了监督管理者的职能。从理论上讲,改制后的公司中只要存在国家股,那么国家就是公司的股东。国家所有,其实质就是全民所有。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全民对公司的产权并没有极强的约束力。因此,由什么机构或人员来代表国家(全民)来履行作为出资人的股东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以及这种代表产生的法律依据、授权基础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家股的代表人至今仍然不十分明确,因而造成了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这就给企业的经营者为牟取个人私利或本企业职工的小集团利益以可乘之机,从而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严重破坏了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和已经组建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得股东和董事之间的信任委托制衡关系形同虚设。

三、股东大会类似董事会扩大会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化改制后,“由于公司产权过分集中,国家股处于绝对控制地位,加之我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产权交易市场也未建立,而社会个人股数量和持股比例有限,个人股(股民)倾向于进行短期的投机操作,所关心的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是短期的股价涨跌。因此,他们对出席股东大会不感兴趣。即使有若干分散的小股东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一些公司对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资格在持股比例和数量上也作了限制”,这种限制使分散的小股东“心有余而力不足”。股东大会实际变成了国家股东会议或董事会扩大会议,难以形成规范、有效的对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及公司行为的制衡约束机制。

四、监事会名不副实,形同虚设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大多数来自公司内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公司职工代表推选,一部分由股东提名。职工代表由于工作上受公司董事会和经理的领导,很难对其进行监督;而股东方面的监事由于缺少必要的渠道,很难了解公司经营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监事会的职能仅仅限于事后监督检查,监事会无权提名和任免董事,使监事会权利弱化。同时我国的上市公司实行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监事会仅有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更无董事和经理的任免权。

五、董事未能勤勉尽职,董事会运作效率低下

董事会效率低下的原因:第一,不少来自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的董事缺乏经营管理企业的实际经验,很难对公司经营提出有见地的看法;第二,董事缺少常规途径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第三,董事对公司的关注不够;第四,董事人数过多造成扯皮现象;董事会会议过于频繁或会期太短,董事无法充分思考问题;缺少对董事会整体和单个董事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

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董事会对股东负责,受全体股东的委托,享有充分的权力,代表股东进行决策,在公司领导中起着核心作用。但在现实中,许多公司的董事会并没有发挥其核心作用。其不规范之处主要表现在:

1、董事会的产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股东大会没有召开,董事会就已产生。也有许多公司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老国企时代的“总经理负责制中个人权力高度集中的基因又在新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得到了‘继承’和‘萌生’,致使一些企业经营者产生不正之风,以权谋私,直至陷入犯罪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大量的国有资产被侵吞和流失。”

2、有的企业虽然从组织形式上完成了公司化改制,但原有的领导班子基本不变地进入了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董事会被经理班子控制,董事代表股东利益的作用失效,董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正常运作。

3、把公司分权——制衡机制看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甚至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未经董事会的授权,董事长处处以“法人代表”和“一把手”自居,要事事“领导”总经理,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没有形成,扰乱了公司的责任体制,使公司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六、经理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国有企业经理层以权谋私、贪污的现象时有出现,特别是一些曾为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家,如云南红塔集团的楮时健,在临退休之际晚节不保,在经济问题上栽了跟头,令人叹息。由此引发了“59岁现象”的讨论和反思。”③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的空缺,另一方面也表明法人治理结构中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的空缺。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2009-02-17 10:53 来源:董建卫 柳颖君

打印 | 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摘 要: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稳步推进,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成为一个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公司治理与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银行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影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公司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银行的债权人结构与一般企业的债权人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在一般企业中的作用也有显著的不同。

关键词:银行;公司治理;银行公司治理

一、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有以下特点:一是高负债经营。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自有资本金占总资产的比例极小,主要是通过各种负债吸收到资金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二是银行负债的债权人主体多元化。一般的工商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包括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但是发行股票吸收的是资本金,不属于负债,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从银行贷款。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企业的债务融资方式主要为间接融资,即向银行借款,因而在我国工商企业债务的债权人一般都是以银行为主。相对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来说,银行负债的债权人多种多样,有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有家户和个人,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三是银行业务活动具有巨大的外部

一个运行良好的银行体系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一个有问题的银行体系会阻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崩溃。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这些特点,使得银行公司治理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一些特殊性。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也就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应问题,当然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制度性安排问题,但是相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更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一般企业的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主体不仅包括前三者,而且还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也即货币当局)和债权人。

二、政府行为与银行公司治理

政府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划分政府在商业银行参股和不参股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政府参股又可以分为政府控股和非控股两种情况。在政府控股的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成为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张维迎认为,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政府参股但非控股的情况下,政府成为银行所有者中的一员,政府也就因而取得了合法合理的银行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但是,考虑到政府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不对应的,政府所取得的控制权大于对应于其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也就是说,考虑到剩余索取权的实质是一种风险的承担,政府因得到控制权而取得的收益和其为了取得这份收益而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这种情况会产生如下两方面的结果:

制权,政府便会有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即政府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的聘用进行影响,实现其政治目的,由于政府的政治目标和商业银行其他所有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政府的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便会伤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其他股东承担了和他们的控制权不相对应的风险,即承担了政府行为带来的风险;二是政府和自然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自然人可以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政府不可能作为风险的最终承担者,而只是风险的转嫁者。当政府通过参股获得部分银行的控制权时,政府会运用这一部分控制权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风险最终会转嫁给纳税人。在政府不参股的情况下,政府没有获得银行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政府并不承担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但是,政府同样可以利用其在经营活动施加影响,取得一定的间接控制权,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不对应,风险和收益的不对应,同样会产生我上文中所分析的两种问题。

其次,划分政府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分析。对于政府行为的目标,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照此种观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中央政府追求中央政府的利益最大化,而地方政府追求地方政府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影响全国性银行的资金应用和经理人聘用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则通过影响本地的小银行和大银行在本地的分支机构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问题我在上文中已经做了一部分的分析,下面补充一点上面没有提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不同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影响全国性银行的总行,而地方政府影响地方分支机构,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的不同,就会造成全国性银行的总行和地方支行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银行内部治理的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前面分析了政府对银行的控制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造成的影响,下面分析银行的寻租行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银行向政府的寻租行为可以分为银行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和银行所有者的寻租行为。我用银行的经理人来代替银行的经营者、董事会代替所有者来进行分析。由于政府对于银行的经理人的聘用有影响力,所以银行的经理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会向政府寻租,为了寻租成功,经理人在经营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的要求,结果是经理人的经营目标更加趋近于政府的目标,而偏离了银行所有者的府的寻租行为也是为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考虑到董事会是股东的代表机构,可以说董事会的寻租行为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但这种寻租行为对于银行的公司治理同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寻租成功,银行会取得某些方面的垄断,得到垄断利润,这会使的董事会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会使得对经理人经营业绩的评价成为难题,另一方面,如果整个银行体系都向政府寻租,则所有的银行都会极力去寻租,疏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会使整个银行体系的公司治理水平下降。

三、监管机构与银行公司治理

在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但是理论界对于是否有必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却存在着争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主流的观点是,管

争,从而提高了消费者的成本,但是不论理论界如何激烈的争论,没有一个已经实行了银行监管的国家去尝试取消监管。

监管机构对于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从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正效应:一是与一般的行业相比,银行业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般的公众很难了解商业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无法对银行的质量进行合理的判断,通过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为充分的信息,以利于投资者对银行形成正确的判断,最终再通过投资者在市场上“用脚投票”的行为,对银行的经营者形成外部的激励和约束,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二是从商业银行的发展史来看,银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垄断不仅会降低整个银行业的效率,也会恶化银行的公司治理,原

就会得到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存在掩盖了银行真正的经营状况,使得银行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也使得外部的投资者很难对经理人的工作努力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 方面恶化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可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充分竞争,限制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进而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

负效应:一是对于监管机构的目标,一般认为是维护经济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商业银行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或者是市场价值最大化,换句话来说,由于法律赋予了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权力,监管机构在事实上取得了银行的部分的控制权,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并不承担相应的风险。

监管机构必然会为了自身的目标而伤害银行所有者的利益,因为监管机构并不必为其行为承担损失。二是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会对银行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首先会对人们的判断和预期产生影响,人们会认为,由于存在监管机构的监管,银行的经营是健康的、稳定的,这种心理的判断和预期会使得银行的所有者疏于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债权人也疏于对银行进行事前的调查和事后的监督,使得市场中的投资者也疏于去更多的搜集有关银行的信息,以形成科学的投资决策。这三种行为的结果是恶化了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也就是说,监管机构的监管实际上对银行公司治理产生了一种替代效应,监管机构的监管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参与人产生了一种负激励。三是

存在一个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就是说谁来监管监管机构?监管监管者的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无法解决监管监管者的问题,那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就会有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根据公司治理的一般理论,解决监管监管者问题的方法一般是赋予那个最后的监管者剩余索取权以进行激励。但是对于银行监管的问题,显然是不能通过赋予剩余索取权来解决的,因为监管机构作为一种组织,它可以获得剩余索取权,但是却不能承担风险,只会转嫁风险,因而通过赋予监管机构以剩余索取权的方法是没有用的。那么,可不可以由政府来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呢?如果由政府对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同样存在监管监管者的问题,即如何去监管政府。考虑到赋予

去监管政府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债权人与银行公司治理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企业在正常经营状况下,企业所有权为股东所有,而当企业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或重组阶段,债权人成为企业所有权的拥有者,由债权人取得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二是债权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不同的借款人在风险和收益方面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借款人,这就使得借款人必须要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而债权人的这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对公司治理形成了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三是债权人在对借款人提供融资时,往往会对所提供资金的用途提出要求,并在资金的使用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债权人在公司的内部治理中发挥了作用。

债权人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用脚投票”方面,即债权人通过对不同银行的比较和选择,从外部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激励和约束。

五、结论

正确处理政府与银行的关系。政府对银行的控制,从本质上来看,是国家信用对银行信用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在特定的时期对于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替代的消极意义也慢慢的显露了出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应当在保证银行业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对银行

业效率的提高。

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不高,监管效率低下,而且主要采取行政方式进行监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转变监管方式,主要是把过去的行政监管方式转变为市场监管方式。

促进银行业的充分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由于银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对于改善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由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这一点尤为重要。

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非常的完善,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可以使得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到银行去存款,这样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一种外部的激励和约束,促进银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05).[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J].经济研究,2001,(01).[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吴敬琏.对现代企业制度需作出明确的界定[J].生产力研究,1994,(01).[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李扬.稳步推进银行公司治理[J].中国城市金融,2003,(01).[10]江其务.论金融监管[J].财贸经济,2001,(03).[11]曾康霖,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2]窦洪权.银行公司治理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杨定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兼论内部人控制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01).[14]杨定华.市场中的政府[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05).[15]Buchanan,J.M.,Tullock,G.,1962,The Calculus of Cons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责任编辑:冠

下载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我国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公司治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我国公司的治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 公司治理逐步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公司治理成了......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公司治理问题[摘 要] 在我国,公司治理研究主要关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缺乏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研究。而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0%,对中小企业公司治理展......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摘要:公司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臵、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7......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全面构建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内容提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研究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治理 外部治理 人力资本内容摘要:论文拟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我国应如何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公司治理是社会各界......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5篇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股份公司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新型国有企业不断产生。本文对我......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若干思考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涵义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