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

时间:2019-05-13 20: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

第一篇: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

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

调查的对象:闽侯县居民 时间:2011年7月至8月 地点:福建省闽侯县

主题: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 调查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走访居民区、查阅资料

研究中国宗教问题,特别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如果只注意到制度化宗教信仰是远远不够的,汉民族民间社会中非制度性宗教信仰是非常突出的现象,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福建地区尤其是这样.尽管制度化宗教在福建信徒众多,影响较广泛,但与民间信仰相比较,制度化宗教民众生活中的影响是较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民间信仰拥有众多的信仰活动场所,繁多的各类神明,以及经常性个体与群体性的信仰活动.福建居民经常将自己所的民间信仰归类为佛教或道教信仰,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将以实证调查以及调查整理出的数据来证明福建民众宗教信仰是以民间信仰为主,宗教理念主要以实用主义,具有宽容的一面。一,汉民族宗教信仰研究回顾

汉民族是具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不过大多数人的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关于泛化宗教是杨庆堃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可以从组织结构的程度和特性将宗教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所谓制度化的宗教是指那些拥有独特的神学体系,仪式与组织系统,并与其它世俗建制的社会相区别的宗教,也可以说,这类宗教在教义上自成一体系,在经典上则有具体的刊行出版的典册,同时在教会组织上也自成一严格系统,与一般世俗生活分开。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属于制度性宗教。所谓泛化宗教则是指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系统的教义,也没有成册的经典,更没有严格的教会组织,而且信仰的内容经常是与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没有明显的区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制度性宗教的主要代表是佛教,道教;泛化宗教主要是祖先崇拜,社区神崇拜等。在社会功能方面,制度性宗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系统发挥作用,而弥散性宗教则是作为世俗社会制度的一个部分而发挥作用。

福建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的宗教大省,这主要表现宗教种类众多,活动场所多,信仰人群广泛等方面.目前国家法定承认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福建都有;另外,民间信仰信徒众多,远超过制度化宗教的信仰。福建省政府出版的《福建年鉴》(2004年版)在“宗教”条目下说:“福建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全省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104万人(不含信奉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依法登记(含临时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5990座.佛教寺庙和僧尼总数均居全国汉族地区首位,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首批重点寺院有14座,占全国重点寺庙总数近10%.全省有各级爱国宗教团体267个;有福建佛学院,福建神学院,福建天主教修院,闽南佛学院4所宗教院校,在校生600多人.当选为本届省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宗教界人士有22人。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约25000多座”如果以2004年福建省总人口3400来统计,则制度化宗教信仰人数约占全省人口的3%;民间信仰信徒至少在20%左右。二,闽侯县居民的宗教信仰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10个省市,从全国平均值来看,福建省民众认为自己是宗教徒比率为29.2%,是全国值8.7%的3.4倍;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只有11.0%,而全国比率为26.1%,见表1数据.从宗教场所来看,高达92.3%的调查对象回答居住社区有宗教活动场所,而全国值为34.8%。

在接着提问“您信仰何种宗教时”,闽侯县居民回答结果是:第1位是佛教,占56.8%;第2位是道教,占18.2%;第3位是基督教占12.3%;第4位是民间宗教,即民间信仰,占9.1%。全国的调查的数据是佛教徒比例第1位,占48.6%;基督教排在第2位,占27.2%;第3位是民间宗教,占9.8%.福建与全国数据相比,佛教都占第1位,区别较大是福建道教信仰占第2位,其次才是基督教,而全国数据第2位是基督教,道教只占7.6%,排在第4位。

笔者认为,闽侯县调查数据得出近29.2%的居民是宗教徒,其原因是是民间信仰者也认为自己是宗教徒所导致的结果。福建民间信仰非常发达,每个村庄都有多个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其中必有一个社区性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称为村庙。福建民间信仰的核心就是一种以村庙为信仰活动场所,以社区神为崇拜对象的社区群体性民间信仰。村民与村庙之间联系密切,村庙所供奉是神明是社区保护神,村民有责任与义务敬奉社区神,因此,信仰非常热诚。其实福建省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与道教徒都很少,他们实现是民间信仰的信徒.在问卷调查时,被调查对象往往将自己所信仰的民间信仰理解为佛教或道教.由于民间信仰不是国家法定的五大宗教,民间信仰的存在与发展面临着合法化的问题,民间信仰为了争取合法性,闽侯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者都村庙定义为道教活动场所,而普通群众则认为自己信仰的是佛教或道教。因此在问卷调查时,被调查对象自认为佛教徒与道教徒比例较高。

在问及家庭是否供奉有偶像与圣物时,闽侯县92.3%的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家里有供奉偶像,其中,祖先牌位最多,达77.7%,其次是财神,灶王爷,关公,达51.7%;佛像,观音,菩萨41.7%.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像仍有18.0%调查对象家中拥有。家里拥有耶稣或十字架的只占6.0%,这表明他们是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家庭。数据表明,闽侯居民是以多神崇拜为主,家中各位神明偶像较多,这也表明他们是民间信仰的信徒。

农村居民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息来源.通过调查发现,闽侯居民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息很少来自于媒体,来自于传道者也很少。85%以上的受调查对象都没有阅读宗教刊物或报纸,浏览过宗教网站者近于0。听法讲经者78.3%.由此可以看出,闽侯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主要来自熟人之间的交流,而通过媒体则较少。三,闽侯居民宗教伦理与宗教体验

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宗教伦理是传统的释道儒三家宗教伦理的杂糅,其内核主要有:源于佛教的因缘说,轮回论及劫变观念;源于道教的内丹说,长生说等,源于儒教的天命论说等。因缘说和轮回论是在民间影响最深远的宗教理论,原本是佛教用来说明众生与世界状态的复杂学说,但是到民间社会,却变成了单纯和直线式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人的前生后世状态各依其思想与行业的善恶。天堂与地狱是人死后的归宿,积德行善的人死后将直接升入天堂,而作恶多端的人死后将进入地狱,其灵魂在投胎转世时只能为畜生,受尽人间磨难。在宗教体验方面,祈求神佑,并能得到实现是最主要的信仰模式,因此,功利主义较明显,但这种信仰仍具有理性主义色彩,不会达到迷信程度。

在问及调查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或经历:感受到一种很神秘的力量在控制,支配或引导着自己。闽侯民众非常相信命运(运气),其次是看重佛/菩萨(因缘),再次就是先人。四,总结

1,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可分为制度化宗教与泛化宗教信仰两大部分,大部分人都是泛化宗教信仰者,泛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制度化宗教的影响力。

2,闽南居民宗教信仰现象突出,比全国汉族地区平均比例要高,不仅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与天主教,而且还有民间信仰。调查显示闽侯县宗教徒比例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多,这是主要民间信仰信徒也自认为是宗教徒的结果。

3,民间信仰是闽南居民的宗教信仰的主体,民间信仰发达主要表现在宗教活动场所多,崇拜偶像较多,以及对民众生活影响较大等多方面.日常生活中来自媒体方面的宗教信息较少,民众对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大都持积极的看法。

4,闽南居民相信因果报应与运气,但不迷信与宿命,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宗教信仰具有功利主义特色,宗教体验缺乏神圣性,不关注彼岸世界,生活满意度较高。

第二篇:农村居民健康宗教信仰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健康宗教信仰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的影响,而且对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希望从此份问卷中了解农村是否有邪教在暗中活动,以积极开展反邪教宣传与教育,避免一些无知的村民遭其毒害,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拒绝邪教、反对邪教。

本文以我村山西省天镇县张西河乡肖强村为例,对我村农村居民的健康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宗教信仰、农村居民、反对邪教、风俗习惯、肖强村

调查计划:

(1)调查目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现在,邪教组织仍在暗中活动,我们在深切了解邪教的危害以后,更有一份责任与义务,为让一些无知的村民不遭其毒害,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拒绝邪教、反对邪教。总之,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希望我的点滴努力可以让我村营造出更多文明和谐的气息。

(2)调查对象:肖强村村民

(3)调查时间:2013年1月25日——2月22日

(4)调查范围:山西省天镇县张西河肖强村。由于我村人数较少,我也与村中人熟悉,这也有利于我更好地了解我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我省乡镇范围内的实施和开展情况。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个别询问、入户调查的方法,对我村村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调查过程

没有实习,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我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认识实习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于是我才决定这个假期要真正的去接触社会。1月25日我开始了我的调查活动,我没有准备问卷是因为怕他们误以为我会干一些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所以我就简单地准备了三个问题是否信教,为什么信教,是否了解邪教,从而了解农村信教情况和信教的原因以及传导了一种思想坚决抵制邪教。因为我们村比较小,所以这个工作还是容易完成,不过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老人不理解我的目的,拒绝回答我的问题。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遭遇着寒风的洗礼,也饱受了严寒的折磨,可是当完成这个报告时心中的任何委屈都烟消云散了。我村差不多就是100来户,我用半个假期的时间都调查完了,在这100户中共有10户是信教的。其中有6户是全家都信奉基督教,还有4户是信奉的一种教叫做东方闪电教,听说是邪教。问到信教的原因,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认识因素。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贯穿落实,宗教活动逐步正常,但人有一部分人误把宗教信仰自由理解为活动自由而到处设点,私自传教;;一些唐典在宣传宗教政策时,也片面强调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和宗教的“好处”;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误把政府保护合法宗教活动理解为支持或提倡宗教发展,放松教育和引导,从而也导致信教群众人数转增长较快。

2、社会因素。一是因生病而入教。群众有病一时难以康复,为解脱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便转而求助于宗教。而是因封建迷信而入教。有的群众迷信思想严重,因天祸人灾、意外事故或夫妻间不和而求助于信教,保佑平安。

3、经济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增收较难,少数农民生活压力加大,转而信教。对于青壮年男性性来说,发展生产和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和责任,女生由于承担的生活负担相对较轻,为了消磨农闲时间并求得心理上的慰藉而信教。从总体上看,农民在经济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当前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救助体系不健全,救助体系尚待完善,而教会宽松的内部环境、平等对待的交流氛围,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相处援助,对这些弱势群体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4、文化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也随之上升。而当前农村除去看电视、听广播等单一的文化生活方式外,基本没有其它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基层文化生活带的匮乏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堂里除了有风琴、唱诗班外,有的还有电子琴,有的组建了圣乐队,经常在在礼拜天或重大节日时举行演出。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较大。

在调查过程了解到,大部分居民还是比较了解邪教组织的,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与此同时居民们积极支持反邪教活动的宣传及开展。可是正如自己调查的结果还是有的村民因为对宗教了解不深,被邪教误导。经过自己上网查询还有村子里的人告知,“全能神”邪教组织又名“东方闪电”、“实际神”

教”名义从事非法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有村里的领导帮助下说服了那些信仰这个教的人,他们最后主动地烧掉了那些入教时发的那本书。那时更让我觉得自己的时间活动是特别的有意义,为村子里的人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经过我的反邪教知识的宣传,大家对邪教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在这些人群中,大家贯彻“相信科学、相信党”的方针,反对一切危害国家的邪教组织。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更多的人们会转向追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就选择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感受到社会的理性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物质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理性的交流,更多地涉及利益,缺乏纯粹情感上的流露),从而缺乏一种集体的归属感,感到内心的一种空虚,也会去找寻一个宗教信仰,以此寻找到一种内心的慰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因为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从数据中显示,信教者参加宗教活动的感受大部分是精神得到寄托及生活获得充实。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当然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比如贪污,贫富差距拉大等等,让一部分人缺乏希望,也会找寻宗教信仰来得到慰藉。

从调查的结果以及一些文献上可以知道,政府对宗教的良好管理可以对地方的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相当部分人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也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这点在的口头采访上也凸显出来,调查中,部分人认为宗教仍被需要。而且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比社会道德或者法律更有约束力。事实上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于社会稳定的贡献或者说对于群众的约束,会比社会道德规范或者法律更加有效。

实践心得: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锻炼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了解社会现实,从实践中拉进了与社会的距离,认清一些社会问题,看清一些社会现象,在社会大课堂里,经风雨、见世面,检验知识,培养能力,磨练意志,使自身得到启迪,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真正走进社会铺定基石。

第三篇:农村居民健康宗教信仰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居民健康宗教信仰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的影响,而且对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希望从此份问卷中了解农村是否有邪教在暗中活动,以积极开展反邪教宣传与教育,避免一些无知的村民遭其毒害,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拒绝邪教、反对邪教。

关键词:宗教信仰、农村居民、反对邪教、风俗习惯、肖强村

调查计划:

(1)调查目的: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现在,邪教组织仍在暗中活动,我们在深切了解邪教的危害以后,更有一份责任与义务,为让一些无知的村民不遭其毒害,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拒绝邪教、反对邪教。总之,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是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希望我的点滴努力可以让我村营造出更多文明和谐的气息。

(2)调查对象:肖强村村民

(3)调查时间:2013年1月25日——2月22日

(4)调查范围:山西省天镇县张西河肖强村。由于我村人数较少,我也与村中人熟悉,这也有利于我更好地了解我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我省乡镇范围内的实施和开展情况。

(5)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主要)、采用个别询问、入户调查的方法,对我村村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调查过程

没有实习,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我与

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其实学校要求我们参加认识实习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于是我才决定这个假期要真正的去接触社会

问到信教的原因,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原因:

1、认识因素。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贯穿落实,宗教活动逐步正常,但人有一部分人误把宗教信仰自由理解为活动自由而到处设点,私自传教;;一些唐典在宣传宗教政策时,也片面强调信仰自由的重要性和宗教的“好处”;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误把政府保护合法宗教活动理解为支持或提倡宗教发展,放松教育和引导,从而也导致信教群众人数转增长较快。

2、社会因素。一是因生病而入教。群众有病一时难以康复,为解脱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便转而求助于宗教。而是因封建迷信而入教。有的群众迷信思想严重,因天祸人灾、意外事故或夫妻间不和而求助于信教,保佑平安。

3、经济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增收较难,少数农民生活压力加大,转而信教。对于青壮年男性性来说,发展生产和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和责任,女生由于承担的生活负担相对较轻,为了消磨农闲时间并求得心理上的慰藉而信教。从总体上看,农民在经济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当前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救助体系不健全,救助体系尚待完善,而教会宽松的内部环境、平等对待的交流氛围,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相处援助,对这些弱势群体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4、文化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也随之上升。而当前农村除去看电视、听广播等单一的文化生活方式外,基本没有其它的娱乐设施和活动。基层文化生活带的匮乏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堂里除了有风琴、唱诗班外,有的还有电子琴,有的组建了圣乐队,经常在在礼拜天或重大节日时举行演出。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较大。

二、基督教信仰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潜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甚至危险因素。

(一)基督教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1.促进乡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道德滑坡,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人情淡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这冲击着社会秩序。而基督教教义要求爱人如己,相互友爱、孝敬父母、忠诚于家庭,这些教义对信徒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补充,有助于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2.有助于信徒心理调试,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自然灾害、生理病痛、社会压力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人类尚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往往会产生恐惧感、无助感。另外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相对剥夺感的弥散、现实生活的困顿等往往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农造成心理失衡,可能会对现实产生不满与愤恨。心理的失衡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而基督教可以使信众在对上帝庇护的想象中获得安全感和慰藉感。

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信教后“变乐观了”或者“心态更平和了”。如L县L乡D村的李某说“自从信了耶稣之后,有了爱人如己的心,有了可以诉说心事的神,信了他就好像婴儿

躺在母亲怀抱里一样,感到温暖,无风又无浪”。由于信教,教徒心灵获得了抚慰,从而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积愤与不平,化解内心世界的紧张和怨怼,所以基督教徒即使现实生活不如意,但仍然拥有一个平静、乐观的心、拥有热爱生活的勇气,而不是用极端手段制造事端宣泄不满对抗社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基督教徒的现实困难

目前L市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妇女、孩子和老人守望家园,现实生活、生产中会遭遇许多实际困难,需要有帮助。而基层组织功能弱化,一些基层组织工作作风恶劣,不为农民谋利。因此当这些留守的老、妇、幼遇到困难时,除了亲戚个体的帮助外,缺少组织的帮助。

以信仰耶稣为中介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增加了教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基督教徒的现实困难。

(二)基督教信仰中潜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1.信徒精神容易被控制从而被利用

2.教徒对耶稣的的虔诚信仰可能会排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3.许多家庭聚会可能存在隐患

三、趋利避害,发挥基督教积极作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基督教信仰所含的隐患一旦变成事实,对社会的破坏性远大于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在尊重农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必须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使基督教真正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政府应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引导,使其教义宣传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

只有当宗教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时,才能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而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宗教思想的传播者,信教群众的引领者,他们的思想认识必然直接影响到农村宗教信仰价值观的取向,所以要对他们加以引导。要通过讲经、研讨座谈、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传道人的宗教学识水平,使其能对基督教义思想做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这样建设起一支既懂宗教学识、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由他们引导广大农村信徒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加强对农村基督教信仰监管,推动基督教健康发展

要在乡(镇)、村设立专门宗教管理机制。基督教信徒分布在广阔的农村,仅依靠市、县级宗教部门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在乡(镇)、村成立专门的宗教工作小组,并确定一位宗教信息员,以此加强与广大信徒的联系与沟通,信息员要多留心,多观察,及时了解掌握村民信教情况、村里宗教活动情况、是否有邪教活动等,并及时反映给宗教工作小组。上级政府相关部门也需加大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监督检查,通过上下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展开工作,确保农村基督教健康发展。

(三)关心保障广大农民利益,使其自由信仰基督教但不依赖宗教

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代表,要关心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对信教群众更要特别关心,通过实际行动,使群众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一味相信神灵的力量。

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农民温饱早已解决,闲暇时间增加了,但由于乡村公共活动的锐减,村民变得无所事事,同时也没有了归属感。因此政府部门应在乡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如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多搞些文化娱乐活动,搞些技术培训等,让闲暇的农民不无聊,让他们有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可做,同时找到了集体归属感,从而可以减少农民对宗教的过度依赖。

(四)打击、防范邪教活动,使农民远离邪教

邪教不是宗教,但邪教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欺骗群众,广大农民对五大宗教的真正教义也不清楚,所以往往会被邪教组织蒙蔽,上当受骗加入邪教组织,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不幸,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严厉打击邪教活动,同时更要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邪教是犯罪组织,不能参加,使农民认识到邪教的危害并且帮助农民鉴别宗教与邪教,从而自觉抵制邪教,远离邪教。

综上所述,农村迅速兴起的基督教信仰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双面的,既可以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也有危及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隐患,因此在尊重村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趋利避害,发挥基督教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更多的人们会转向追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而其中的一部分人就选择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感受到社会的理性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物质化,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理性的交流,更多地涉及利益,缺乏纯粹情感上的流露),从而缺乏一种集体的归属感,感到内心的一种空虚,也会去找寻一个宗教信仰,以此寻找到一种内心的慰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因为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从数据中显示,信教者参加宗教活动的感受大部分是精神得到寄托及生活获得充实。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当然一些社会的不良现象,比如贪污,贫富差距拉大等等,让一部分人缺乏希望,也会找寻宗教信仰来得到慰藉。

从调查的结果以及一些文献上可以知道,政府对宗教的良好管理可以对地方的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相当部分人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也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这点在的口头采访上也凸显出来,调查中,部分人认为宗教仍被需要。而且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比社会道德或者法律更有约束力。事实上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于社会稳定的贡献或者说对于群众的约束,会比社会道德规范或者法律更加有效。

实践心得: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锻炼了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了解社会现实,从实践中拉进了与社会的距离,认清一些社会问题,看清一些社会现象,在社会大课堂里,经风雨、见世面,检验知识,培养能力,磨练意志,使自身得到启迪,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为日后真正走进社会铺定基石。

第四篇: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讨论题:关于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渊远流长,有着特定的价值和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有特定的价值和功能。那么,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二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与不同点呢?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该问题的讨论。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同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思想,他们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存在决定思维。这种观念引导我们公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事情从实际出发,客观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而关于宗教信仰这一问题,它是一种客观唯心的表现。举一个常见例子,西方社会人们都信奉耶稣,信奉上帝,从这一层面来说,宗教信仰是以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即思维决定存在。它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能够引人向善,改善人们的行为等。从我的观点来说,我是不反对一个人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把物理学研究到登峰造极地步后,晚年开始研究神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牛顿认为以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就连他自己提出的理论都无法完美的解释世界和宇宙,所以,由此可见唯心主义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可见,宗教信仰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在特定的时期也是有着自己的特殊作用的。

因此,我认为,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方面来说,可以是互补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都不能从绝对的层面来说谁对谁错,即使我们信奉唯物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唯心主义为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所以,二者是相互补充的。无论是宗教信仰也好,马克思主义也好,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的学习与认知。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相同:

1、二者都作为一种世界观,知道我们正确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二者都在精神上能够为人指引方向,引人奋进。

3、二者都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重要方式。

4、在二者的影响下,都曾引导社会发生过重大变革。如十月革命,文艺复兴。

5、随着社会的进步,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迈进着,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不同:

1、宗教信仰主要以唯心主义为主,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为主。

2、宗教信仰是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有神论。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宗教信仰已经迂腐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残疾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伤残系数*赔偿年限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认定】一般以户籍登记地为准,但登记为农业户口的当事人举证证明其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已经在城镇连续居住满一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数额。

受害人事发时为农业户口,一审起诉前因正常的原因和正当的途径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数额。

当事人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审查,可以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地区居住一年以上:

(1)事发前至事故发生时已满一年的暂住证;

(2)城镇居住地公安机关出具的书面证明;

(3)城镇居住地居民委员会出具书面证明且有相应的房屋租赁合同或其他书面证明;

(4)受害人为产权人(包括共有人)的城镇房屋产权证明文件或房屋买卖合同、支付房款证明及在事发前实际入住此房的居住地居民委员会证明材料;

(5)事发前在城镇工作满一年的劳动合同及社保、工资等其他原始证据;

(6)事发前在城镇工作满一年的雇佣证明及工资领取流水账目等原始证据;

(7)事发前在城镇学习满一年的学籍证明或入学通知书及学费缴纳凭证、学校证明。

下载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闽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企业文化与宗教信仰范文大全

    1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 【摘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作用不容小觑。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日本企业文化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日......

    个人信仰与宗教信仰

    宗教与政治 “信仰”一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当人们提到信仰二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将其默认为宗教信仰。很多宗教信仰的教义和书籍里都有明确的告诉和引导它的信徒向善......

    《宗教与中国社会》

    我与宗教 生活在农村免不了要与宗教打交道,农村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记得儿时,每每家里进行一些宗教仪式的时候,父母总免不了要我们过去给各种神磕几个响头,心里总是生出几......

    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政治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对政治生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把它概述为宗教的政治功能。本篇主要是从宗教的政治整合作用这个方面来介绍宗教的政治功......

    宗教与科学论文

    宗教与科学 肖一凡 宗教与科学 肖一凡2010201974 统计学院 一、 综述 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

    社会主义与宗教

    社会主义和宗教 3212001243高露 在列宁的《社会主义和宗教》中,我才发现社会主义社会与宗教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绝不是单独的两件事,它们两个相互影响,并不是单方向的谁对谁产生......

    浅谈信仰与宗教

    浅谈信仰与宗教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 -----牛顿与自然神论 对于这个课题的理解,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自然神论。自然神论(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个哲学观点,主要是回应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