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

时间:2019-05-13 20: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

第一篇: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

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

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常用于区域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比较分析的方法是。A:比较法 B:等值线法 C:方格网法 D:图表法 E:综合治理

2、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A:城市布局 B:自然资源

C:城市道路交通

D: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E:综合治理

3、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按建筑的实质性质来分,可以分为。A: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 B:生产性建筑和投资性建筑 C:生产性建筑和非生产性建筑 D: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E:经济政策

4、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为。

A: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B: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C: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

D: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E:综合治理

5、铁路的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间距约km,主要进行铁路运行的技术作业,场站布置不一定要与居民点结合。A:8~12 B:2~8 C:1~2.7 D:20~40 E:综合治理

6、城镇体系的前工业化阶段的特征不包括。A:规模小 B:职能单一 C:集聚 D:低水平均衡分布 E:综合治理

7、按照层数的不同,可将住宅建筑分为四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那么6层住宅属于。A:低层住宅 B:多层住宅 C:中高层住宅 D:高层住宅 E:经济政策

8、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织关系和演化规律。A:“点” B:“面” C:“线” D:“角” E:经济政策

9、”镇”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A:北宋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时期 D:清朝时期 E:综合治理

10、编制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的依据是。A:项目批准文件 B:项目建议书 C:编制设计文件

D:工程建设任意陸标准 E:经济政策

11、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也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A: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B:城市道路交叉口

C:城市道路平面规划设计 D: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E:经济政策

12、全世界大约有的人生活在沿海岸线60 km范围内,这里经济发达、城市密集。A:1/2 B:1/3 C:1/4 D:1/5 E:经济政策

13、关于“内涵式”经济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是在不增加要素投入量的情况下来提高总产出,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B:实现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途径之一是提高生产者的技能,通过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来提高总产出

C:实现内涵式的经济增长也需要投入,但其需要的只是劳动的投入,而劳动是可再生性的,这就使其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

D:实现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途径之一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E:经济政策

14、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生态化的必经之路。根据分类收集的垃圾分别选择综合利用、堆肥、填埋和焚烧等处理方法。其首先应选择的处理方法是。A:综合利用 B:堆肥 C:焚烧 D:填埋 E:经济政策

15、通过管道、加压泵站、水塔、高位水池等配水设施将满足一定水压要求的水量分配到用户是的任务。A:取水工程 B:净水工程 C:配水工程 D:输水工程 E:经济政策

16、根据住宅建筑设计要点,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或住户人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A:15 B:16 C:18 D:20 E:经济政策

1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详细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确定排水体制

B:提出雨水、污水利用原则

C:估算污水量,确定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深度

D:确定规划区雨水、污水支管管径和控制点标高 E:经济政策

18、从空间演化形态看,区域镇体系的演化一般会经历“点—轴—网”的逐步演化过程,下列阶段,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动态增长时期。

A:点一轴形成前的均衡 B:点、轴同时开始形成

C: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 D:“点—轴—网”空间结构系统形成 E:综合治理

19、由于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垂直分辨率,在城市变化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SPOT5卫星数据 B:LiDAR数据 C:MSS图像

D:高光谱遥感卫星影像 E:经济政策

20、根据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质量控制和在农业上进行污水灌溉的依据。A:人口容量 B:土壤环境容量 C:水环境容量 D:大气环境容量 E:经济政策

21、社会监督是指。

A: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C:城市中的所有机构、单位和个人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管理等行为的监督,其中包括对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规划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和相关程序的监督

D: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E:综合治理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步骤的是。A:全面检讨总体规划及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 B:立足现状,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C: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D: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E:综合治理

23、在设计前期工作阶段中,对最终决策项目投资是否可行进行认可,确定最佳投资方案。A:项目建议书 B:设计任务书

C:可行性研究报告 D:项目评估报告 E:经济政策

2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不包括。A: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B:保证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

C:保证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 D:保证规划的地域性 E:综合治理

25、镇与乡同为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实行直接管理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体制,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点,是依据我国设立的。A:宪法 B:刑法 C:民法 D:行政法 E:综合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我国现行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中的轻轨系统是指采用钢轮钢轨体系的中运量系统,主要技术特征。A:单向运输能力一般为1万~3万人次/h B:单向运输能力在2.5万人次/h以上

C:采用全封闭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离,独立路权 D:采用钢轮钢轨支撑和导向,旋转电机或直线电机牵引

E:主要服务于市区,一般适用于特大城市的辅助线路或大城市的骨干线路

2、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因实施国家行政权而发生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之间、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具体包括。A: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间接管理关系 B:宏观调控关系 C:服务关系 D:合作关系 E:指导关系

3、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B: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C:制定全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D: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E: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4、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典型用途包括。A:地形测绘 B:土地使用调查 C:人口估算

D:经济水平调查 E:绿化、植被调查

5、行政监察的基本原则__。A.监察权相对独立原则

B.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

D.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6、镇规划的工作范畴包括。

A:为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适应并满足规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B:镇的现状等级层次——行政体系 C:镇的规划等级层次——规划体系

D:县城关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规划的工作范畴

E:一般建制镇(县城关镇外的其他建制镇)规划的工作范畴

7、在进行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时要对城市现状布局结构进行分析,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__。

A.分析城市现状布局结构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城市的合理用地规模 B.城市布局结构是城市各项功能要素组合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与城市性质没有任何关系

C.布局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城市各项功能的组合与结构是否协调,以及城市总体运行的效率

D.城市布局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规模有很大关系,城市规模越大,一般越难以改动

E.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会制约城市扩展的方向和用地选择

8、工业城市的特征包括__。A.生活多样化 B.资本集中 C.信息中心 D.文化复杂化 E.政治中心

9、我国城乡规划的行政机制的法理基础是__。A.自由裁量权限 B.城乡规划法 C.羁束权限

D.各级法规、规范

10、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应当包括__。A.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B.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

C.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D.建设项目土地使用合同

11、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A:法律法规体系 B:行政体系

C:城市规划自身的工作(运行)体系 D:政策体系 E:行为规范体系

1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包括。A:现状调研 B:文字说明

C: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D:总体规划纲要

E: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13、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模的因素包括。A:城市性质 B:城市规模 C:自然条件

D:城市经济发展水平E:居民生活习惯

14、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包括。A:编制总体规划纲要 B:规划编制规范化 C:规划编制的针对性 D:科学性 E:综合性

15、社会利益的协调涉及的方面包括。A: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B:通过开发控制的方式,协调特定的建设项目与周边建设和使用之间的利益关系

C: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而且又是不同类型人群高度集聚的地区,各个群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希望谋求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有居间调停者来处理相关的竞争性事务 D:改善人居环境

E: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16、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要统筹规划交通、能源、等市政公用设施。A:水利 B:通信 C:环保 D:卫生 E:体育

17、有效成立的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具有__的效力。A.说服力 B.确定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E.强制叻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主要方面的是__。A.行政监督检查

B.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C.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D.社会监督 E.法律保障

19、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晶体、玻璃体及胶体等,其中玻璃体特点有。A:导热性较低 B:各向同性

C:化学活性较高 D:无固定熔点 E:有固定熔点

20、风景名胜区区别于一般旅游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的特点有。

A: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是这些价值和功能的综合体 B:风景名胜区应当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够反映独特的自然风貌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比较集中的景观

C:相对于一般旅游区,风景名胜区是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向上级政府申报,经审核批准后获得政府命名

D:风景名胜区管理依据的法律地位较高,是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 E:风景名胜区具有提供社会公众的游览、休憩功能,具有较强的旅游属性

21、网架是一种新型结构,是由许多杆件按照一定规律组成的网状结构,其优点包括。

A:整体性强,稳定性好 B: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

C:适合工厂化生产,可地面拼装、整体吊装

D: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 E:种类很多,形式丰富多彩

22、行政法以行政规范的性质可划分为。A:实体法 B:步骤法 C:程序法 D:使用法 E:形式法

23、小城镇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包括。

A:布置在城区中心地段;结合原中心及现有建筑

B: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 C:应选择在靠近电源、水源和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 D:结合主要干道;结合景观特色地段

E:采用围绕中心广场,形成步行区或一条街等形式

24、《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提出了对风景名胜区采取的工作原则。A:科学规划 B:统一管理 C:权责分明 D:严格保护 E:永续利用

25、城市用地的属性包括以下__的特性。A.自然属性 B.政治属性 C.社会属性 D.环境属性 E.经济属性

第二篇:内蒙古2016年上半年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考试试题

内蒙古2016年上半年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

化和城乡二元经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著作中,提出了户外空间规划设计的有效途径。A:《俄勒冈实验》 B:《交往与空间》 C:《城市设计新理论》 D:《形式合成的纲要》 E:综合治理

2、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系的目的就是将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规划付诸实施,下列不属于其基本内容的是。A:城市规划实施的组织 B: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C: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D: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建立 E:综合治理

3、根据住宅建筑设计要点,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或住户人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A:15 B:16 C:18 D:20 E:经济政策

4、对于消防辖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陆上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按正常行车速度15 min內可以到达辖区边缘 B:水上消防站在接到火警后,按正常行船速度35 min可以到达辖区边缘

C:普通消防站和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特勤消防站,在城区内辖区面积不大于15 k㎡

D:普通消防站和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特勤消防站,水上消防站至辖区水域边缘距离不大于30 km E:经济政策

5、补偿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整个生态环境功能所依赖的基础。A:植被补偿 B:经济补偿 C:耕地补偿 D:森林补偿 E:经济政策

6、架空敷设是将供热管道设在地面上的独立支架或带绷梁的桁架及建筑物的墙壁上。以下属于其特点的是。A:受到地下水位的影响 B:运行时维修检查不方便 C:占地面积较小 D:管道热损失大 E:经济政策

7、在百货商店建筑场地选址的要求中,基地内应设净宽度不小于m的运输消防道路。A:3 B:4 C:5 D:6 E:经济政策

8、当干路设计车速为40 km/h时,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值为。A:700 m B:800 m C:900 m D:1000 m E:经济政策

9、下列选项中,对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叙述错误的是。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B: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C: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D: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E:综合治理

10、把城市分散发展推到极致的是。A:赖特

B:勒·柯布西埃 C:霍华德 D:恩温 E:综合治理

11、与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宏观层次的规划相对应,详细规划主要针对。

A:用地的性质、建筑量及有关环境、交通、绿化、空间、建筑形体等的控制要求,通过立法实现对用地建设的规划控制,并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依据

B: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

C:城市中某一地区、街区等局部范围中的未来发展建设,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绿化与开敞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统一的安排

D: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争、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E:综合治理

12、城市供热对象选择应满足“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以达到系统在方面的合理性。A:经济 B:距离 C:供求 D:布局 E:经济政策

13、对大都市带现象的发展趋势给予推断的是。A:戈特曼

B:杜克西亚迪斯 C:麦吉 D:爱丽丝 E:经济政策

14、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按自行车的行驶能力控制在以下为宜。A:2.0% B:2.5% C:3.0% D:3.5% E:经济政策

15、从空间演化形态看,区域镇体系的演化一般会经历“点—轴—网”的逐步演化过程,下列阶段,区域局部开始有组织状态,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进入动态增长时期。

A:点一轴形成前的均衡 B:点、轴同时开始形成

C:主要的点—轴系统框架形成 D:“点—轴—网”空间结构系统形成 E:综合治理

16、剧场选址时至少有一面.临接城市道路,临街长度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剧场前面应当有一定面积的集散广场,100座至少应有的集散广场。A:10 m B:20 m C:15 m D:25 m E:经济政策

17、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通过家庭手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批发零售商业来推动农村工业化,并以此来带动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城镇化模式是以为主导的。A:国有企业 B:乡镇集体经济 C:分散家庭工业 D:混合型经济 E:综合治理

18、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是。A:工业用地的布置 B: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C: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D:经济中心 E:综合治理

19、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来源于。A:欧文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B:戈定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C:傅里叶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D:莫尔的“乌托邦”(Utopia)概念 E:综合治理

20、下列符合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行人净空中的净宽要求的是。A:0.2 m B:0.4 m C:0.6 m D:0.8 m E:经济政策

21、城市总体规划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是。A:修建性详细规划 B:总体规划

C:控制性详细规划 D:近期建设规划 E:综合治理

2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中,把城市发展问题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且将城市物质环境的建设和对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结合在一起,由此引起了社会改革家和工程师们的热情和想象的是。A:法国巴黎改建 B:城市美化

C:空想社会主义 D:公司城建设 E:综合治理

23、下列不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意义的是。A: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C: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D:可以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E:综合治理

24、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可行性的保障。A:背景研究阶段 B:前期准备阶段

C:线网方案研究阶段 D:实施性规划阶段 E:经济政策

25、主要为城市组团的中、长距离交通和连接高速公路的交通服务,宜布置在城市组团间的隔离绿地中,以保证其快速和交通畅通的道路网类型是。A:快速路网 B:城市主干路网 C:城市次干路网 D:城市支路 E:综合治理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中,堆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A:占地较大 B:卫生条件差 C:处理量小

D:运行费用较高 E:管理操作要求高

2、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A:中心城市 B:直辖城市区 C:全球城市区域 D:大都市区 E:大都市带

3、下列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 B: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C: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宏观法律效应向微观法律效应的拓展 D: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E: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城市发展理论包括。

A: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B:城市化理论

C:城市发展概括理论 D:城市体系理论

E: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

5、对于多层住宅建筑,常以一种或数种单元以标准段拼接成长短不

一、体型多样的组合体,其单元组合方式有。A:平直组合 B:错位组合 C:单向组合 D:转角组合 E:多向组合

6、下面关于领导及行政领导含义的理解,有__是正确的。A.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某一管理目标 B.领导是一种上下双方共同行为的过程

C.领导是执行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规章的部门 D.领导是规范国家对社会事务的行政控制的执行者

7、根据当地,确定城市集中供热标准、供热方式,是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的任务之一。A:气候 B:生活需求 C:生产需求 D:经济条件 E:居民生活水平

8、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A:城市具有系统性

B: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C: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D: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E: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9、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等措施。A:执法检查 B:案件调查 C:不定期抽查 D:接受群众举报

E: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询问

10、广义的城市环境除了物理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美学环境。其中经济环境主要有。A:人口分布及动态 B:收入水平C:市场条件 D:技术条件 E:建筑特色

11、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建设部颁发规划编制的规章包括__。A.《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B.《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C.《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D.《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E.《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2、下列关于车流量、车流密度和车速三项指标之间相互关系正确的是__。A.平均车速与车流密度成反比的直线关系

B.车速与车流量之间,开始车流量是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加的,直到临界车速,相应的车流量是最大值,车速超过临界车速之后,车流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C.车流量与车流密度之间成反比直线关系

D.为了提高车速,增大交通量必须要拓宽城市道路 E.以上说法均正确

13、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等方面。A:近期建设规划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B: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C: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E:只有通过近期建设规划,才有可能实事求是地安排具体的建设时序和重要的建设项目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基本内容的是。A:风景资源评价

B: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

C:对风景名胜区资源实施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D: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

E:突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15、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是。

A: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 B: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C: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E: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16、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A: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B: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C: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D:城市具有系统性

E:城市是一个社会复合式系统

17、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包括。

A:居住建筑与配套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B: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C: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

D: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E: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

1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包括。A:条文规定 B:前期研究

C:城市设计引导 D:现状调研

E:规定性与指导性

19、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可以有两种划分方式,其中一种是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A:主干法 B:从属法 C:专项法 D:相关法 E:规划法

20、在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中,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定必定由要素构成。A:假定 B:认可 C:处理 D:效力 E:制裁

21、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包括。A:性质不同 B:法律效力不同 C:职权不同

D:监督对象不同 E:审理方式不同

2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图一般必须标明__的位置及用地范围。A.居住区内的绿地 B.林地 C.苗圃 D.陵园 E.游乐场

23、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作用包括。

A: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B: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C: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D:随着城镇体系规划实践的发展,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衍生型的城镇体系规划类型,例如都市圈规划、城镇群规划等

E: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4、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 B:明确城镇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C: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D: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E:提出城镇近期内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序和选址,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布局和用地,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安排

25、按照层数的不同,可将住宅建筑分为。A:多层住宅 B:低层住宅 C:中高层住宅 D:高层住宅 E:超高层住宅

第三篇:山西省2017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试题

山西省2017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

乡二元经济结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水量方面,应满足规划期内城市用水量需求,保证率应达到以上。A:50% B:75% C:90% D:95% E:经济政策

2、肝火扰心不寐的治法为 A.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B.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C.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D.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E.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3、镇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A:落实市(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指导镇区、村庄规划的编制

B:落实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规划提出的要求,合理利用镇区土地和空间资源,指导镇区建设和详细规划的编制

C:综合研究和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镇合理发展

D: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E:综合治理

4、电力负荷预测中,采用,预测城市居民生活用电量的远期控制性标准。A:符合密度法

B:综合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 C: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 D:综合用电水平指标法 E:经济政策

5、用以指导城市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增强城市规划的连续性的是的需要。A:加强城市监督管理 B: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 C: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D: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 E:综合治理

6、下列选项中,不是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A:居住区一组团一小区 B:居住区一组团 C:小区一组团

D:独立式组团和街坊式 E:综合治理

7、既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多个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是。

A:城市生产系统专项规划 B:城市防护系统专项规划 C: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D:城市附属系统专项规划 E:综合治理

8、不同色相会有不同的明暗程度,在标准色中明度最高和最低的颜色分别是。A:红色和黄色 B:黄色和紫色 C:红色和蓝色 D:黄色和蓝色 E:经济政策

9、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工作程序中的关键程序是。A: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B:总体规划纲要

C: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D:现状调研 E:综合治理

10、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是指。

A:根据城市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优劣差异,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

B: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C: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的结果 D:合理地选择城市的具体位置和用地的范围 E:综合治理

11、以下各项中,__是对“进口药品通关单”的正确描述。

A.证面内容可以修改,但必须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申请,经批准才可改动

B.在有效期内只能在一个海关使用,每证最多使用12次 C.在有效期内可在多个海关使用,每证最多使用12次 D.在有效期内只能在一个海关使用,且只能使用一次

12、通常是指一个被建筑物围合的区域,可能是纪念性的空间,也可能是公共活动的场所,或者兼具两种功能。A:广场 B:街道 C:小区 D:居住区 E:综合治理

13、根据城市防空工程设施布局要求,避开易燃易爆品生产储存设施,控制距离应大于m。A:30 B:50 C:100 D:150 E:经济政策

14、对城市的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是人口。A:劳动 B:基本 C:服务 D:被抚养 E:综合治理

15、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程序的是。A:修改道路系统规划图 B: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C: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D: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E:综合治理

16、古代罗马建筑艺术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同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

A:叠柱式 B:巨柱式 C:混合柱式 D:券柱式 E:经济政策

17、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A:城市人民政府 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城市规划主管部门 E:综合治理

18、大跨度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是一种类似于筒壳的薄壁空间体系。A:悬索结构 B:薄壳结构 C:折板结构 D:网架结构 E:经济政策

19、当设计地面标高时,对地面排水有一定的要求,当建筑物设进车道时,坡度为。

A:0.1%~3% B:0.4%~3% C:0.5%~6% D:0.6%~8% E:经济政策

20、雨水管道在满流时的最小流速应。A:大于或等于0.55 m/s B:大于或等于0.65 m/s C:大于或等于0.75 m/s D:大于或等于0.85 m/s E:经济政策

21、民用建筑主要以为主组织建筑空间,而工厂中人流与物流、人与机之间运行在同一空间之内,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为物流所提供的空间远远大于为人提供的空间。A:物流 B:机械 C:人流 D:材料 E:经济政策

22、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体系。A:生活居住区 B:工业区

C:公共活动中心 D:道路交通 E:综合治理

23、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为。

A: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B: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C: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

D: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E:综合治理

24、城市遥感最常用的信息是。A:彩红外航空像片 B:TM图像

C:气象卫星图像 D:微波雷达图像 E:经济政策

25、比较精确,可用于计算或预测较小范围内有确定资料地区的热负荷计算方法是。

A:计算法 B:预算指标法 C:概算指标法 D:比例估算法 E:经济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建设部颁发规划编制的规章包括__。A.《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B.《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C.《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D.《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E.《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主要方面的是。A:行政监督检查

B:立法机构的监督检查 C: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D:社会监督 E:法律保障

3、城市人口可分为__。A.基本人口 B.服务人口 C.固定人口 D.流动人口 E.被抚养人口

4、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A:中心城市 B:直辖城市区 C:全球城市区域 D:大都市区 E:大都市带

5、下列属于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的的是。A: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B: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C:明确市域及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措施

D: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E: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6、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中,一定要慎重对待旧城区的更新改建项目,这要求。

A:要认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B:必须注意依法保护和合理保护

C:要合理确定旧区的居住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重点是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差的地段进行改建,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按规划进行,不能大规模地盲目改建

D:必须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加强对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

E:要合理确定旧城更新改建的拆迁项目,在保护历史格局、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文化古迹的前提下有机更新、合理拆迁,防止大拆大建破坏风景名胜资源

7、针对截流式合流制和分流制这两种排水体制,在工程投资、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环境影响方面的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A:在工程投资方面,整个排水系统的投资一般是截流式合流制低于分流制,主要是大大减少了管道工程量

B:在施工建设方面,合流制排水系统管线单一,减少了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交叉,施工较分流制简单

C:在运行管理方面,截流式合流制比分流制复杂,主要是晴天和雨天的污水量和污染物浓度、成分变化较大,加大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难度

D:在环境影响方面,合流制系统雨水和污水共用一套管网,污水产生的气味会通过雨水口散发到空气中,对大气环境有一定影响

E: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比较容易,将原有合流制系统改造成分流制系统也不困难

8、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A: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B:公平公正原则 C:责任自负原则

D: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E:责任法定原则

9、可以注销行政许可手续的情景不包括。A: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并延续的

B: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病重但未丧失行为能力的 C: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D: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E: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10、以下有关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设工程共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三种类型

B:建设工程是有形有色的实体工程,具有明显的内在和外部特征包括功能性特征、空间性特征、形象性特征、时代性特征、长期性特征

C:由建设单位来编制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指重要地块的详细规划,包括城镇中的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景观风貌区、重点发展建设区等,由所在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审定

D:建设单位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来编制房地产成片的开发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E: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符合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求

1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道路宽度应符合的规定不正确的是。

A: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 m B: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5 m C:小区路面宽度为6~9 m D:在小区路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无供热管的不宜小于8 m E: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 m

12、乡驻地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定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布局,提出道路网络建设与控制要求 B: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以及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C: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D:建立环境卫生系统和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确定规划区内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目标,划定主要水体保护和控制范围

E: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及要求

13、下列属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的是。A: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B: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C: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D: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的空间布局

E: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4、通信管道建设方式中,统建分管的缺点是。A:维护线路的要求较高

B:与目前地下构筑物无产权的政策冲突 C:浪费城市地下空间,造成道路反复开挖

D:大部分城市的扩建管道无法满足建设管道的技术要求 E:未考虑分散管道需求以及暂时无能力建设管道的需求

15、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划体制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结合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法律法规赋予城市设计什么样的地位

B:城市设计的内容、编制和审查如何体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

C: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D:对城市环境做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E: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或程序来保证城市设计的落实

16、城市公共停车设施的类型可分为。A:露天地面停车场 B:坡道式停车库 C:路边停车带 D:机械停车库 E:路外停车场

17、城市总体规划附件包括。A:规划说明

B:相关专题研究报告 C:公共设施规划 D:基础资料汇编 E:城市发展目标

18、多层住宅基本平面的类型。A:单元式 B:外廊式 C:跃层式 D:集中式 E:独立式

19、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规定,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的包括。A:新建城市 B:扩建新区 C:新开发区

D:条件特殊的城市 E:旧城改造地区

20、下列属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是。A: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B:森林法

C:风景名胜区条例 D:环境影响评价法 E:防灾减灾法

21、行政复议的特征体现在。

A:行政复议的启动是依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 B: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 C:行政复议时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D:行政复议是对行政决定的一种法律救济机制 E:行政复议的性质是行政机关处理行政纠纷的活动

22、下列关于《雅典宪章》的叙述正确的有__。A.《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 B.《雅典宪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C.《雅典宪章》是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发表的 D.《雅典宪章》是1977年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 E.《雅典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23、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有。A:城市自然条件 B:城市社会经济条件 C:城市现状条件 D:经济技术条件 E:历史文化条件

24、《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提出了对风景名胜区采取的工作原则。A:科学规划 B:统一管理 C:权责分明 D:严格保护 E:永续利用

2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包括。A:条文规定 B:前期研究

C:城市设计引导 D:现状调研

E:规定性与指导性

第四篇:从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化

学术论坛专题

从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化

——三十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变迁的回顾与展望

刘学勇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城乡关系调整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近期,《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这是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在突破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后的再次起航,需要人们立足于新的社会经济背景,战略性地思考城乡关系从何处出发要走向何方。而城乡关系变迁是我国1978年改革以来社会转型中的重要社会过程,研究城乡关系的特征、运作逻辑和转型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议题。站在转型社会学和发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型过程的研究可以成为“当代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灵感来源和动力源泉”(孙立平,2002)。因此,无论从当下的改革需要,还是从社会学的发展来看,回顾、总结我国三十年来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及相关研究和改革逻辑的演进过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元分割与农村中的“三农问题”

改革初期,人们对城乡关系的关注及国家对城乡关系格局发展远景的种种设想,其逻辑起点是一种不言自明的事实,即中国自1949年以来逐步成型的二元分割的城乡社会格局——以社队制为载体的总体性农村社会和以单位制为载体的总体性城市社会彼此分立。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十分有限的就业机会与规模庞大的城乡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城市失业问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存,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道路无法解决日益增长的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了缓解城市失业问题并阻止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我国逐步构建了城市与 作者简介:刘学勇,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

乡村的体制性边界。有学者指出,“为了使新兴的工业城市一开始就具有与西方不相上下的现代气质,我们也不得不依靠行政之手建立户籍、粮食供应之类的制度,强行构筑城乡分割的高墙,以防止农村人口大规模地涌入,分享城市居民的利益,降低城市生活的现代化水平”(吴怀连,1991)。我国城乡差别由此呈现出体制化特征,它们分别采用不同方式组织社会生活,并以不同逻辑整合到国家政治与经济生活之中。不过,处于分割状态的农村与城市都采取了集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于一体的管理体制,国家控制了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社会生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过程。当1978年中国开始农村改革时,决策者和研究者很自然地将“城乡二元分割”作为思考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起点,试图在严格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中心城市和不废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化在农村地区构造一个平行于城市的现代社会。

小城镇是介入农村和城市的之间特殊的社会实体,从改革一开始就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出路。费孝通指出,“中央领导早就看到了小城镇问题的意义,要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费孝通,1983/1999:198)。1980年10月,我国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战略,这为严控城市人口机械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合理论据。在具体政策上,国家采取堵疏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国家严格控制“农转非”以防止城市人口剧增。1979年6月国务

院批准了公安部、粮食部《关于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意见的报告》,要求15

学术论坛专题

各地继续从严控制“农转非”。直到1990年代中期,国家对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和“农转非”的态度仍然是强调“控制”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国家允许农民有条件地迁入城镇,并努力重建小城镇在连接城市与农村上的功能。1984年中央1号文件宣布农民可以自带口粮迁入集镇落户,同期有关商品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又逐步恢复了小城镇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的重要地位。但是,恢复小城镇的流通职能只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费孝通指出,“我曾经产生过一种错觉,以为是农副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复苏。后来经过实地调查,才发现,吴江小城镇兴盛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社队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不能说是多种经营、商品流动的结果”(费孝通,1983/1999:211)。就是说,农民在1978年农村改革后兴办的各种工业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繁荣。小城镇往往是乡镇工业最集中的地方,乡镇工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并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很多农村地区的农、副、工三业在乡镇工业兴起后开始齐头并进,小城镇真正成为了农村地区商品流通中心、农副产品加工或手工业活动中心、文化与政治活动中心。

然而,乡村工业化一开始并未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邓小平,1998:238)。但是,这种工业化道路后来被证明具有重要意义。“从具体历史发展来看,并不是理论上推论出来的结果,而是农民群众在自己实际生活中的创造,经过了多年实践的检验,‘实行几亿农民离土不离乡,积极发展乡镇企业’,终于被肯定为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方针”(费孝通,1984/1999:350)。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我国最终显示出数种不同风格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一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工业化道路,最为典型的是苏南模式。“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与人民公社传统和社队企业的早期成就脱不开关系。正因为社会主义集体的传统和成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16

会遇到本地农民的普遍抵制,‘公社制度这班车’才得以接着往前开,并一直开进了市场”(潘维,2003:243)。二是以基层政权为中介、以外资为推动力的工业化道路,最为典型的是珠三角模式。珠三角的农村工业在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前,已随着港资流入而兴旺起来,两田制和延续的集体权力使农村工业可以毫不费力地以低价获得土地(王琢,1994)。而且,珠三角地区的中外合资企业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主义工厂的组织模式,农村基层政权对香港企业家来说是可靠的生意伙伴,他们通过农村集体可以获得低价土地、有组织的劳动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进出口许可证,甚至可以逃税或诈取出口退税。三是以家庭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最为典型的是温州模式。在基层政权的庇护下,极具商业传统的温州人依赖家庭内的资本积累或“地下金融市场”,成功创建了具有惊人灵活性的家庭工业(王小强、白南生,1985:69-93)。在这些乡村工业道路中,农村通过集体力量打破了它与城市之间长期以来被固定化了的产业分工和职业身份,部分实现了与城市的市场化连接。

毫无疑问,早期研究者的战略性思考和国家的改革逻辑是非常成功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释放出的农民主体性、财税体制改革后“公司化了的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①与改革初期巨大的市场短缺结合在一 ①“公司化了的地方政府”也被翻译为“地方政府公司化”或“地方法团主义”。戴慕珍提出“地方政府公司化”这个概念,用来分析中国1978年至1988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戴慕珍的分析把财政改革作为改革的基础,极富洞察力地在经济动态演进中融合了制度分析的成分,即由地方政府对经济事务和所有权进行组织安排与控制把关,从地方福利角度进行再分配,因此是中央放开了指令体系促进了强有力的地方官员群体及公有制企业或集体企业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共同存在。这一分析路径与市场转型理论大为不同,后者更强调市场力量而不是地方官员群体的创业精神,把指令体系向市场体系过渡看做是改革的基础。在本文中,笔者仅视地方政府公司化为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相关讨论可以参考戴慕珍的“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化基础”(载于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府经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林南的“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地方发团主义之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第5-6期),边燕杰主编的《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

学术论坛专题

起,主导了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运动。农村集体企业产值在1978至1990年期间年增长26.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75元增至629.79元,1994年的乡镇企业产值按照1990年的价格计算为4.3万亿元,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大格局。②到1993年底,乡镇企业共吸收了1.2亿多农村劳动力,占当时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5%。③改革开放的前五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中国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从1978年的2.4:1缩小到1983年的1.7:1(朱庆芳,2002)。如此巨大的成功激发人们去寻找乡村工业化的动因和机制,人们发现:苏南的活力有赖于社队工业和农工相辅的乡村社会传统、农民的创造性和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温州的繁荣有赖于小商业传统、社区内的关系网络和地方政府对私营经济的庇护,珠三角的起飞有赖于外来资本和地方政府在组织地方经济上的协同行动。而海外学者更关注经济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和地方政权在财税体制改革后的创业精神,以及转型过程中乡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它也促使人们长期关注乡村社会中经济组织方式变迁与乡村文化及传统社会结构的互动,研究者观察到乡村结构和文化传统在工业化过程中适应并改造经济运作方式,从而产生了单位化现象(毛丹,2000),或者造就了一种非农非城的“超级村庄”(折晓叶、陈婴婴,2000),也有研究者观察到农民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重组了他们的生计活动,并重新调整外在的和内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庄孔韶,2000)。这些研究提醒人们注意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维度,暗含了乡村结构、传统文化能否与经济现代化同步的城市化命题。

二、城乡社会冲融与城市中的“新三农问题”

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城乡关系调整的重要方式,但发展条件有限的广大农村不能依靠本土资源走上工业化道路,这些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只能以“离土又离乡”的方式,跨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珠三角等对外开放的 ②数据来自《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96)。③数据来自《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92-2002)。

前沿地区和长三角等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尤其在1990年代,我国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外开放的区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城市逐步扩大至绝大多数地区,在市场转型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扩张的城市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新的就业空间,中央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面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废除粮食供应制度)又为进城农民提供了生活机遇。恰在此时,农村社会经济形势对劳动力产生了一种析出效应。1994年,在“产权明晰化”的诉求下,农业部发布的《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意见》要求乡镇企业“转制”,地方政府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后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大力推进转制,其后果之一是削弱了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④而整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村的过度索取又严重降低了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农民除了“日常形式的抵抗”或“依法抗争”之外,更为个体化的抗争方式便是进城务工。于是,在农村劳动力长期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人口迁移的推拉机制促成了1992年中国突然出现的4000万农民工的民工潮,并且民工潮在香港回归后伴随着港澳台制造业向珠三角、长三角大规模转移而变得更为波澜壮阔。如今,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社会中的重要社会阶层。2008年2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外出从业劳动力中近半数去省外从 ④有关乡镇企业转制政策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很大争议。部分支持转制的学者认为乡镇企业模糊的产权造成乡镇企业严重亏损和过度负债,企业管理层在产权模糊的情况下缺乏创造利润的动力,甚至贪污浪费、假公济私或侵吞集体财产,乡镇企业支配集体产权加重了乡镇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由此这些学者主张乡镇企业“产权明晰化”。部分学者强调政府自上而下推行乡镇企业转制政策的客观原因,大环境销蚀了乡镇企业赖以生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基层政权组织,私营企业兴起后逐渐形成了与集体企业竞争的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压迫中国的出口给私有化支持者提供了接口,国有大企业大规模倒闭给部分乡镇企业较为沉重的打击,因此必须转制以再造乡镇企业。而有学者认为乡镇企业转制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政府比企业家和农民更积极地推动转制,支持改制的学者们普遍对乡镇企业缺乏科学、政治的判断,推动改制的直接原因是“产权明晰化”这一意识形态以及国企改革。

学术论坛专题

业。⑤这些农民工直接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被整合进城市社会分工体系,乃至被整合进全球化的产业链条。

城市的扩张不仅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还直接吞噬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在1990年代的开发区热和2001年后的房地产开发热中,官员的政绩冲动和产业资本扩张对土地需求的膨胀一拍即合,导演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圈地运动,促成了临近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的快速城市化运动。在由农村变成城市功能区的过程中,一种征地方式是政府征用村落中包括宅基地在内的所有农地,在彻底涤荡村落社会的一切痕迹之后建立现代城市社区。浦东大开发就采取了这种征地方式,地方政府拆除低矮的农民住宅而代之以高楼大厦和标准化厂房,废除乡镇企业和小农经济而代之以现代社会的工商业活动,粉碎农村的权力结构和熟人关系而纳入城市体制。这种征地方式产生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他们往往陷入到“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困境。有官员在2005年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现在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已成为很庞大的社会群体,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至少在1000万人以上,占失地农民的20%”(人民日报专访,2005)。另一种征地方式是政府只征用部分农地,为农民保留宅基地和部分集体发展用地。珠三角大开发的征地就是如此,它产生了“城中村”问题。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在农地上建造起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失地农民则利用狭窄的自主性空间将村落改造成巨大的“城中村”。“城中村”的内部秩序非常混乱(马中柱,2000),它的物理结构也与城市形态格格不入(李培林,2005),但这些“都市村社共同体是已经走进城市生活的特殊‘村民’群体之利益与权益高度依附于其中的独特场 ⑤数据来自网易新闻:“统计显示我国共有1.3亿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

[Z]http://news.163.com/08/0222/00/459371GS0001124J.html笔者最后一次浏览此网页的时间是2008年12月4日16时。18

域,是‘村民’群体及其社区谋求发展与实现城市融合的重要倚赖”(蓝宇蕴,2003)。

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城中村现象显示出城市内部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意味着城乡社会的某些片段和部分以某种方式融合在一起。两个社会都必须突破原有的体制来组织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意味着存在于农村内的“三农问题”被直接带入城市空间中,“三农问题”也是城市里的社会问题。这样,城市内部的社会过程必然对农民和农村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后果,比如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导致了村落的终结,城市义务教育体制产生了城市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等。然而,这种融合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简单整合,它遵循着一种经济学逻辑,卷入市场中的农民和农地被化约为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要素。“要劳动力、要农地而不要农民”的城市化方式高度扭曲了“在城农民”的生活空间,并引发了种种冲突。农民工不得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候鸟式迁徙,或者依靠内部资源在体制边缘的薄弱处组织起来,形成诸如“浙江村”、“韩河村”这样的庞大聚居群落。这些聚落中的“村民们”依靠社会关系在城市空间内展开自己的经济行为,只能以某些分散的接口链接上城市社会(项飚,2000:510-512)。而在征地过程中连挨“四闷棍”⑥后的失地农民,既不能被整合进新体制,又无法退回到旧体制,也不再拥有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自主空间(李友梅,2007,1999;刘学勇、李友梅,2005)。⑦“城中村”则像农村社会在城市里的一个个孤岛,这些农民依靠狭窄的自主空 ⑥指土地转换过程中的不公平,城市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原有社会生活网络的改变,城市人在心理、文化和利益上的排斥(南方周末报道,2002)。⑦有关浦东大开发中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变迁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大开发中失地农民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及其背后的文化制度因素,可参见李友梅、刘学勇等研究者的相关论述。浦东大开发过程采取全面清除农村社区的方式,该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原本就业于较为发达的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并依靠农地、自有住房和集体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来组织社会生活。在浦东实施大开发中,乡镇企业被迫关停或转移,农地被征用,村落被拆迁,农民丧失了原有的社会生活空间,同时却不能进入引进的跨国企业内就业,也难以获得足够的社会生活保障,只能在旧体制和新体制的夹缝中生存。

学术论坛专题

间实现他们的利益,维系着由血缘、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和乡规民约等深层次社会网络连接而成的村落社会。这三大群体的遭遇显示出城乡二元社会的排斥性仍旧保持着刚性稳定,“处于强势的社会核心组织边界封闭功能强大,而处于弱势的边缘群体则不具有整体向核心集团融入的能力。而且,这种状况并不会因经济发展而得到改善。恰恰相反,经济的发展只会为强势的核心组织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料来加强其边界的排斥能力”(于建嵘,2008)。由此,1990年代以来农民工在劳资关系领域内展开的日常反抗和以法律为武器的权利斗争(李静君,2005),失地农民因征地补偿不足和生活困难而在经济交换领域内进行的集体抗争,以及最近数年来农民对“城中村改造”⑧的抵制,都具有双重的社会政治含义,必须同时放到农村社会与国家的矛盾关系、农村社会与市场的矛盾的制衡关系中才能理解。换句话说,这些抗争和抵制既是农民和农村社会对市场化过程的初步回应,也是他们对城乡二元体制的积极行动。

城市结构的变迁消解了人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思考城乡关系格局的逻辑前提,两个总体性社会及其相互分立格局在市场转型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冲击下已大为松动,城市的发展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在两个相互隔绝的社会空间和地域范围内以各自的方式独立展开,全球化和中国的快速转型使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处于同一个发展空间。这首先要求人们在新的现实基础上重新界定“三农问题”的具体领域,并寻找思考城乡关系的新的逻辑起点。为此,人们将视线从农村移向城市深处,挖掘那些深入城市的“三农问题”所 ⑧“城中村改造”表面上关系到村落社会制度和村落物理结构两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说,它指户籍上村民变为居民、行政上村改为社区居委会、经济组织方式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城中村建筑改造为现代城市社区。这些变化在更深层次上涉及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农地及相关建筑在城市化过程中增殖的分配体制,农民转变后市民后国家对农民的福利渗透方式,以及国家对集体经济的财税政策等方面。在“经营城市”的开发模式中,农民的利益述求较难获得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合理回应,这往往成为冲突的缘由。

蕴含的社会政治意义。具体来说,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从“旧三农问题”转向“新三农问题”。李培林将“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和城市化地区内“村落的终结”归纳为“新三农问题”,并指出“新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热带”,也是改善农村面貌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前线”,也切入到了当前城乡关系最重要的“连接点”(李培林,2006)。同时,人们开始站在城市内部城乡社会冲融的角度上,甚至开始超越原有的现代化框架站在全球化视野上思考城乡关系,问题域不再局限于农村地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过程、传统农民向“现代人”的发展过程,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如何发展出一个与中心城市并行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等问题,而是提出了以不同方式进入城市的农民如何被锻造为城市市民、选择不同发展方式的城市如何整合进城农民的问题。总之,人们提出问题的逻辑起点从城乡二元分割变为城乡社会冲融和城乡整体化地融入全球社会,思考的焦点从“农村是否能城市化”转移为“农民是否能市民化”、“农村如何面对全球化”。而整合城乡关系的国家力量也开始跳出农村寻求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并确立了新的推动方向和政策着力点:推行“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城乡关系模式,逐步完善农民工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权益保护机制以帮助“在城农民”融入城市社会,并在更深层次上变革农民(国民)与国家的关系。

三、城乡一体化与走向新的权利安排

综上所述,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市场转型,我国城乡关系变革的诸多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城乡总体性社会都从固化社会走向了流动社会,社会诸要素乃至人都一定程度地呈现出流动的现代性;再者,城乡社会正以不同方式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两个社会在对外开放中逐步模糊化了边界,并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融合,并在不同程度上衔接了全球经济体系;其三,城乡社会都出现了结构上的分化,国家吞没社会和经济的体制格局受到市场改革的严重冲击,从国家中析出的经济甚至获得了按市场原则重组的空间,社会阶层结构和

学术论坛专题

利益群体也呈现出分化特征。这些变化是当前城乡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要求城乡关系从经济衔接走向全面协调,最终形成一体化的整体社会,这也要求人们从城乡融合并共同实现高层次现代化的角度提出推进城乡关系发展的新逻辑。

然而,审视人们在过去三十年来关于城乡关系变革的种种思考,可以发现其未能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基本方向。从开放社会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和政策普遍关注城市如何应对来自乡村社会的冲击,或农民如何融入城市,即站在城市向农村开放的视角看待城乡关系演变,而相对忽视了城市向农村的渗透。从利益分化社会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和政策主要从经济层面考虑引导农民进城就业、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等问题,即在就业和经济层面由城市整合农民,但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匮乏、针对农民工的种种制度性社会排斥等问题,不断提醒国家必须重视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层面的整合。从流动社会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和政策集中在农民进城门槛、农民进城后的身份合法性、农民在城市定居等问题,即站在经济增长中心持久、产业结构稳固的视角去设计城市吸纳农民的方式,忽视了市场经济中资本与劳动力不断流动、相互追逐以至于地方社会不断重组的基本事实。2008年,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传统经济增长中心在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打击后,农民工纷纷踏上返回农村之路,显示出经济现代化的不稳定性为构建稳定社会带来的困境。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融合与社会政治隔离已经集聚了空前巨大的结构性张力,农民工、城中村及失地农民等新三农问题和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显示出这一张力在寻找迸发的突破口。因此,重新起航的城乡一体化既要能促使城乡居民的社会政治整合,又要能通过全面整合形成抵御市场化后资本流动和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社会生活风险。从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城乡一体化就是要通过社会政治整合发展出相对分离的、有组织的整体社会,形成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关系格局。从转型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整体性社会既是“能动社会”,20 又是“公民社会”,它们将共时态地生产出来(沈原,2007:273-300)。

通过何范畴才能贯通“能动社会”与“公民社会”呢? 从理论上说,可能有很多方式把它们联系起来,但在我们看来最切近的却是通过“公民权”建设来界定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这必然要求突破现有的社会政治体制,采取一种新的权利安排,赋予城乡居民充分、完整、平等的公民权,在权利层次上削平城乡差别,建立联系紧密、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公民权”(citizenship)是马歇尔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马歇尔认为“公民权是给予那些一个共同体的完成成员的一种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就这种地位所授予的权利和义务而言是平等的”(Marshall,1992:18)。基于对英国社会的历史考察,马歇尔阐述了公民权的三个层次和相关的制度安排,其中的民事权(civil rights)由个人自由所必须的各种权利组成,政治权(political rights)指作为政治权威机构的成员或此种机构成员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社会权(social rights)指从享受少量的经济和安全的福利到充分分享社会遗产并按照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Marshall,1992:8)。按照公民权社会学的思想,我国应发展出与公民权三种要素相应的制度结构来保障城乡居民的权利实现。

从这一角度出发,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城中村拔地而起意味着农民在一定程度实现了自身的民事权,分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成果;失地农民、“城中村”村民维护地权走向抗争,农民工在劳动领域内针对低薪、工伤和由制度安排生发出来的歧视所进行的维权运动,则在争取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地位,尤其是争取平等的市场交换权和获得国家福利的社会权。而从改革的逻辑出发,如果说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是释放被国家吞没的市场,赋予农民以一定的民事权,让农村社会中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入市场,今天的重新起航必定是释放出被国家吞没的社会,并通过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保障民事权、建设社会权和政治权。国家从2005年前后提出“和谐社会”“、社区发展”

学术论坛专题

和“社会建设”,到近期又提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流动社会、开放社会和利益分化社会等背景下,试图通过释放出被国家吞噬的“社会”来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在具体政策上,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福利制度上的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正是国家调整相应的制度机构,提升公民权的制度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Marshall.T.H.1992.“Citizenshipand Social Class.” In T.H.Marshall

&

Tom Bottomore(eds).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Lodon:Pluto Press.[2]边燕杰主编,2002,《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书店。[3]戴慕珍,1997,“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化基础”,载于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府经济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4]邓小平,1998,“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载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费孝通,1983,“小城镇,大问题”,本文是作者在1983年9月21日南京“江苏省城镇研究讨论会”上的发言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现载于《费孝通文集》第9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出版。—1984,“小城镇,再探索”,作者1984年4月在1983年12月初稿基础上改写而成,现载《费孝通文集》第9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出版。[6]林南,1996,“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地方发团主义之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第5-6期。

[7]蓝宇蕴,2003,《都市里的村庄:关于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失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论文。

[8]李静君,2006,“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载李友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李培林,2005,《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二期。

[10]刘学勇、李友梅,2005,“自由行动者缺席与集体行动的困境——以上海浦东新区‘列车工程’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1]刘学勇,2000,“大城市征地农民失业问题探讨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城市问题》第3期。[12]李友梅,2007,《快速城市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浦东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以严桥镇及其管理的社区为案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13]马中柱,2000,“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广东精神文明通讯》87-88期专刊。[14]毛丹,2000,《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

[15]秦晖,1994,“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年第1期。

[16]南方周末报道,2002,“‘流民’的诞生”,4月18日第949期。

[17]潘维,2003,《农民与市场》,北京:商务印书馆。

[18]人民日报专访,2005,“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12月9日第十六版。

[19]沈原,2007,《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孙立平,2002,“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1]王琢,1994,“南海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财经论丛》第3期。

[22]王小强、白南生,1983/ 1985,“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动向:温州农村几个商品产销基地的考察报告”,原载《人民日报》1983年12月8日,现载王小强等编,《农村,社会,经济》第三卷,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出版。

[23]吴怀连,1991,“工业化、城市化能救中国吗”,《读书》第11期。

[24]项飚,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联出版社。

[25]于建嵘,2008,“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与分析”,《领导者》第2期。[26]折晓叶、陈婴婴,2000,《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7]朱庆芳,2002,“社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协调调度解决快慢混行”,《中国企业报》1月11日。[28]庄孔韶,2000,《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

学术论坛专题

第五篇:注册城市规划师2008年规划实务试题

2008年城市规划实务试题

试题一:(15分)

我国某大城市,市域内北部为丘陵地区,南部为平原地区。市域范围内现状有两个主要城市Y和Z,两城市相距约60km,另外有若干中小城市。城市Y为市域的中心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100万,城市Z为临海的港口城市,规划人口为40万,其他的中小城市人口为10-20万不等。现状有一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南北向穿过市域。为协调市域城镇发展,配合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出了以石化为主的工业区A、以电子为主的工业区B、区域性物流园C及4D及新机场等的规划布局意见,同时还规划了环形高速公路等内容。

根据提供的规划示意图,指出该规划的项目布局和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

(1)化工区不靠近港口和铁路,交通不便(2),且靠近水库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2)。

(4分)

(2)区域性物流园区布局不合理,与主要对外交通设施不衔接(3)。

(3分)(3)飞机场未选址在城市Y和Z之间,不利于区域基础设施共享(4)。

(4分)(4)城市Y与城市Z之间没有高速公路相连,不合理(1),而若干中小城市却用高速公路相连,不经济(3)。

(4分)

试题二:(10分)

概况:某市地处经济发达核心地区的西部,沿江河流域发展已形成一主两次三个组团。东南向与经济发达核心地区相邻接,处于发达地区与内地经济腹地的交汇点。该市近几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主城区已达到发展的饱和状态,建设重点已逐步向东北部沿江和南部跨江的地区蔓延。

为了引导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市政府开展了新一轮总体规划,针对城市拓展方向提出了两个比选方案(如图)

根据以上条件及附图分别指出两个比选方案的主要优缺点。

答案:第一方案(向东发展)

(1)用地平坦、开阔(1),发展余地大(1)。

(2分)(2)便于与发达地区的联系。

(1分)(3)距主城远(0.5),基础设施无法共享(1),自建投资大(0.5)。(2分)

第二方案(跨河发展)(4)可依托旧城(1),充分利用沿河景观资源(1)。

(2分)(5)便于对外联系(1)。

(1分)(6)侵占了湿地,对生态环境有影响(1)。

(1分)(7)基础设施跨河建设投资大(1)。

(1分)

试题三:(15分)

如图为北方某历史文化名城旧城区的一个居住街坊,占地10.4公顷,居住人口约4000人,其东侧近邻历史文化街区,属于建设控制地带。地段内大部分建筑(除标识层数的以外)为单层合院式建筑,合院建筑为其主要建筑特色,建筑质量较好,地段内还有2处文物保 护单位。

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需要进行地段整治和适当改造。地段北侧为城市主干路,西侧为城市次干路,东、南侧均为支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地段以保护整治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西南角房屋破败,可以进行更新改造,拟建设多层住宅及为街坊服务的商业网点。为疏散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停车位数量不以一般居住区标准计。方案除图中标识的车行路、步行路和新建多层住宅外,其余地段依照总体规划要求按原有院落边界整治、改造,不打破原有城市肌理。

试分析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优点:

(1)大部分合院环境得到改善(1),增加了绿地(1)。

(2分)(2)街坊肌理(1)与合院格局(2)均得到很好保护。

(3分)(3)道路组织较好,(1)人车分流,减少干扰(1)。

(2分)(4)迁走了工厂,增加了幼儿园(1)、停车场(1)等公共设施。

(2分)

缺点:

(5)东西向道路选线破坏了文保单位A(1),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1)。(2分)(6)西南角地段的建筑与整体环境不协调。

(2分)(7)面向西侧次干路的出入口偏多。

(2分)

试题四:(15分)

某县级市为发展当地经济,拟出让县政府所在镇中心的一块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镇中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规划条件。

甲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土地市场公开交易的方式,取得了该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并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定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合同中明确了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和需要同步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要求,但未对建筑高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甲公司在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为了突出企业形象和便于建筑布局,向规划主管行政部门提出了以下要求:

1、将用地内原规划安排在西北角的消防站调整到用地东北角;

2、在维持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将用地东南角三栋住宅楼的建筑高度由18米增加到30米。

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委托省规划院进行专题论证,认为甲公司提出的要求不违背镇总体规划,也有利于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布局 优化。

试问:

1、甲公司在通过公开交易的方式取得个土地使用权后是否还可以向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变更规划条件的申请?为什么?

2、该市规划主管行政部门是否可以依法批准甲公司的以上申请?为什么?依法批准必须履行的程序是什么?

答案:

(1)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2),确实需要变更条件的可以提出申请(2)。(4分)

(2)规划部门依据控规(1)和相关规定(1)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1)。(3分)(3)组织专家论证(1)。

(1分)(4)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1)。

(1分)(5)提出控规修改报告,报原审批机关同意(2)。

(2分)(6)修改控规,并依据法定程序批准(2)。

(2分)(7)与土地管理部门通报变更后的规划条件,并进行公示(2)。

(2分)试题五:(15分)

某市中心区的一个拟改造地段,占地41.1公顷,现状基本为工业,其中有少量质量完好有历史保留价值的工业厂房,应保护合理应用;该地段拟按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要求进行改造,地段北侧为保留的工业用地,现多为机械工业,有噪声干扰;;西侧为地方铁路;南侧为已建成十年的居住区,配套公建明显不足。(地段现状详见附图)

已给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是:

1、用地情况、规划性质、边界条件、规划用地面积;

2、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及间距规定;

3、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指标;

4、小区绿地配置要求;

5、市政公用设施及道路的配置要求;

6、地块内应保留的市政设施;

7、遵守事项,搞好设计条件的时限、规划方案编制、报审计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申请须符合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

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已给定的该地段规划设计条件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规划设计条件。

答案:(1)与铁路之间设隔离防护带(2)。

(2分)

(2)与工业区之间设隔离防护带(2)。

(2分)

(3)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以弥补南部居住区之不足。(2)(2分)

(4)明确新规划的居住区内需保留的工业建筑。

(2)

(2分)(5)建筑形式(1)与周围环境相协调(1)。

(2分)(6)确定该小区的出入口,与周围的道路相衔接(2)。

(2分)(7)住宅套型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住宅比例要大于70%。(3)

(3分)

试题六:(15分)

附图及附表为北方一城市某房地产商通过土地出让方式所获得的住宅商品房建设用地,该用地北邻城市快速路,东、南与西侧均为现状居住用地。其中《土地出让合同》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条件如下:

1、土地用途:居住用地界线:见附图

2、总用地面积:4.5公顷

3、容积率:不大于2

4、建筑密度不大于20%

5、绿地率不小于35%

6、规划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不少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70%

7、建筑间距按1:1.61控制

8、沿城市次干路需设6m绿化带。并要求建筑退绿线大于5%,沿快速路设30米绿化带,建筑退绿线大于10m,用地界线至绿线。

9、住宅层高3m,室内外差高0.6m,女儿墙高1.1m,地商层高3.6m.室内外高差0,6m.女儿墙高0.9m.经审查,其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配套指标等符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试问,按照建设单位所提供的规划设计方案及经济技术指标,指出有哪些不符合规划设计条件(即土地使用条件)或相关规定?

答案:(1)容积率超标(2)。

(2分)

(2)底商、幼儿园、变电站压红线(2)。

(2分)

(3)地下室突出建筑线,占绿线(2)。

(2分)

(4)停车场占绿线(2)。

(2分)

(5)南端建筑间距不够(小于1.61)(2)。

(2分)

(6)幼儿园间距不够,且层数超标(2)。

(2分)

(7)住宅套型面积小于90平方米的住宅比例要大于70%(3)。

(3分)试题七(15分)

某公司拟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一座面积为一万平方米的综合楼,该项目经过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该公司委托一家甲级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对原投资方案的总平面布局做了调整,增加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该设计单位负责人几次向该公司催要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却一直未得到。在该公司的再三催促下,该设计单位完成了施工的设计,两年后工程竣工,在工程竣工验收时,被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违法建设。

试问:该项目为何被认定为违法建设?请结合实情提出处理意见。

答案:认定为非法建设的主要理由:

(1)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总面积①,增加建筑面积①,属于改变建筑工程规划许可内容的行为①。(3分)(2)按照擅自变更的总平面图进行施工图设计①,属于违法设计①,按此进行建设属于违法建设②。(4分)(3)如确需变更规划许可内容,应该依法重新报规划部门批准。(2分)(4)按规划法规定,应该对设计单位进行行政处罚。(3分)(5)规划部门应依法对建设单位进行行政处罚。(3分)

下载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下半年黑龙江城市规划师《规划实务》:城乡一体化和城乡二元经模拟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

    《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

    《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通过论证 8月21日下午,《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论证会在华厦大酒店举行。 该规划从2008年6月开始编制到完成经过了三次修订,不断完......

    注册城市规划师实务模拟试题与答案(大全)

    注册城市规划师实务试题与答案(一)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_考试大 [ 2007-5-7 ] 责任编辑:hujing 【纠错】 试题一:(15分)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级市,其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山区,山区经济以......

    城乡规划师-城镇化规划原则及目标

    建设工程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城乡规划师-城镇化规划原则及目标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

    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模拟试题

    2015年上半年河北省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根据住宅建筑设计要点,七层及七层以上......

    2015年下半年海南省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模拟试题

    2015年下半年海南省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是指所提措施......

    规划实务模拟试题

    规划实务模拟试题 实例一 某企业位于市中心重点地区,占地面积24500平方米,由于企业效益不好,打算利用区位优势,将一部分多余的工厂用地出让,建设住宅。经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