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及趋势分1
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特点及趋势分析
时间:2012-05-09 17:35:11 来源:广东经济 作者:长子中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促进了农村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农民工流动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供给正从绝对过剩向相对紧缺转变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仍然是供给大于需求,农村仍有剩余劳动力,主要是40岁之上的中年劳动力。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3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供求明显偏紧,农村新增劳动力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外化为熟练技术工人和35岁之下普通工人的“双紧缺”,其中普工尤为紧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2010、2011年调查显示,从缺工数量看,生产性岗位的普工最为紧缺,其次是技术性岗位。从短缺程度看,2010年缺工持续时间平均达5.3个月,2011年缺工持续时间则达8.3个月,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无限供给”的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和持续的“民工潮”已被“民工荒”取代。
(二)东部仍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区域,但中西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
目前,东部仍是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区域,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打工的机会和收入增长较快,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且劳动强度和消费支出较低,社会支持网络较强,关照家里方便,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成为部分农民工的优先选择,中西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来越强。根据河南、安徽、重庆三大劳动力输出地的统计显示,2009年河南省有1019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2010年为1142万人,2011年则达到1268完人。2009年安徽省有358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2010年达到400万人。2011年,重庆则有38.5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可见农民工虽然总体上外出异地就业仍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三)农民工外出务工平均年龄在降低,学历水平却在提高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当前外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降低。全国总工会2010年调查显示,大约1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其中尤以16-25岁者最多。同时,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却在提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5—200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由2005年的83.5%下降到7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由16.5%上升到23.5%。全国总公会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拥有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和2.3倍。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农民工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趋势明显。这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输出带来一些影响:一是农民工的素质在提高,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他们。二是农民工对未来职业和就业有较高的期望,政府和企业应理性对待他们的诉求。
(四)低端服务业整体用工紧缺,40岁以上大龄农民工未得到很好利用
相对于熟练技术工人的紧缺,目前各大中城市的批发、零售、住宿、家政、保安、护理、保洁、搬运、餐饮、环卫、快递、送货(奶、报)、仓储、物流、产品组装等低端服务业整体呈用工紧缺状态。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不屑于干此类工种,大学生更不愿意降低身段去填补“民工荒”造成的空缺。另一方面,上述低端服务业属充分竞争行业,利润空间有限,工人工资少,生活刚性成本不断增加,压缩了低端服务业人员生存空间。实际上,上述工种,对那些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但劳动力还行的40岁之上的大龄农民工而言是个不错的就业选择,既能解决用工荒,又可增加收入,但是不彻底的城市化,将这些40、50人员挡在了城市劳动力市场大门之外,以至于社会往往认为他们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外出转移就业难度大。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资源浪费。其实,上述低端服务业,完全可将这些大龄农民工吸纳,他们大多能够胜任。未来,随着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用工需求也将增加,低端服务业的用工将呈更紧缺的状态。
(五)农民工已从以前的制造业建筑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
与上一代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情况不同,当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尤其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时,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也很看重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新生代农民工很少会从事建筑业。目前从事建筑业的多是35岁之上,50岁之下的。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调查显示,73.9%的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制造业,其它集中在服务业餐饮业等。农民工就业领域转移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产业结构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关。
(六)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期望高,凸显招工难
目前外出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择业期望高,在工资薪酬(工资水平高、逐年提升)、职业发展(有技术含量、进行培训、能长远发展)、安全健康(安全、稳定、环境好、无污染)、娱乐休闲(有娱乐设施及必要的文化生活)、社交归属(职业体面、八小时工作制)、权益维护(签订劳动合同、维护职业尊严、个人价值)等方面有更高的诉求,不少企业能够承担和提供的条件与待遇于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凸显招工难。全国妇联2011年底发布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有六成人会因为“工资比较低”、近四成人因为“没有发展机会”、“影响健康”等原因选择离开原工作单位,在多个工作单位和城市间频繁流动,导致企业招工难。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培训中心2010、2011年调查显示,关于招工难的原因,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期望高”。发展趋势
(一)全局性的民工荒将成为常态
2005年以来,用工短缺现象逐渐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今年尤其突出表现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我国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荒。这表明,过去那种地区性的用工荒正呈现扩大化倾向,全局性的民工荒将成为常态。
(二)农民工工资将呈趋势性上涨
自2004年沿海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停滞状态,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截至目前,农民工工资已连续7年上涨,工资性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4年到2011年,农民工工资年均增长达到12%左右。未来,随着劳动力紧缺成为常态,必然会促使企业重视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带动农民工工资上升。
(三)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将成未来趋势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将成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用出远门就能实现就业。这不仅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外出就业的盲目性和就业成本,也将增强其就业的稳定性,同时方便照顾家庭,有效缓解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社会性问题。2011年,农民工在省内就业是8390万,增长了10.1%,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未来为农民工服务重点由过去主要为异地流动就业服务,改变为围绕„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三方面服务为主已是未来题中应有之义。”
(四)沿海地区通过大幅提高工资吸引劳动力的持续性将减弱
目前,整体而言,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大部分纺织加工、服装加工、玩具加工、电子产品加工、制鞋业、建筑业等属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处产业链低端,主要依靠薄利多销,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来产生利润。未来,随着人工成本、原材料价格高企不下,以及融资难等因素叠加一起,企业利润空间将继续被压缩,这意味着通过大幅提高工资吸引劳动力的持续性将减弱,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用工荒将呈持续紧张状态。沿海企业主导的劳动力买方市场地位正在下降,农民工就业“双向选择”的局面逐渐形成。
(五)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优势将会逐年递减
相对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充足、价格低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较方便,所以近年不少企业、产业从东部转移到东部或中西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的此种优势正在逐年递减。事实上,普通工人短缺已经成为不少转移到中西部企业的发展硬伤。日趋频繁的“用工荒”将给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蒙上阴影。政策建议
(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尽快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收费制度;要稳步提高农民工收入,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夯实农民工进城的经济基础;要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将城乡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全国或全省联网,搭建起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介机构三方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便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用工监督。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用工监督,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
(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立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范围,逐步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水平,与城市居民平等的享有各种应有的权益,增进他们向城市社会靠拢和融入的动机和效率,消除他们在心理上与城市社会的隔离感。
(三)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鼓励城乡结合部的村集体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建设若干居住小区,向农民工出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已在城市稳定就业并居住一定的年限以上住房困难的农民工家庭纳入政府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如果不把新型市民的生存成本降下来,农民市民化也只能是空谈而已。
(四)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要加大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的学习培训纳入各地战略部署,制定系统的、全方位的农民工学习培训规划,建立统筹的农民工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增强农民工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的积极性,使农民工尽快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还要搞好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在城市就业竞争的能力。
(五)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要保障大量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城市政府和流入地要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主渠道作用,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进城务工农民的下一代提前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城市教育和城市文明的洗礼,避免贫穷或落后的代际传递。
(六)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的文化生活。要鼓励地方文化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如建设各类流动的民工书屋、健身房、娱乐设施以及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同时农民工所在企业和单位,也利用工作之余、节庆假日等时间,组织农民工开展投入不多、简便易行、健康而又有吸引力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歌唱比赛、健身比赛、下围棋,组织看电影及请专家开讲座等,丰富和活跃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保障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
(八)加大宣传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的氛围。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重大贡献的宣传力度,营造他们融入城市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社会氛围;要进行社会平等观念的宣传教育,一方面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引导市民调整心态,积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将他们视为享有同等社会权利的成员,帮助他们培养城市文明所需的现代思维和意识,构建起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
(九)中西部地区应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避免出现民工荒。在现有新增劳动力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确定清晰的产业承接重点和层次,设定一定的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盲目大量承接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产业,提高机械化程度,避免出现民工荒。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篇:广西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及趋势
广西队: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及趋势
近期,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对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贵港、扶绥、合浦、马山、岑溪、兴安等地农民工春节后外出就业情况开展了快速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兔年春节刚过,各地不同程度出现“招工难”和“找工不易”的情况。部分企业依然存在用工缺口。
一、农民工供求情况
(一)“南北钦防”地区用工缺口大
作为国家战略的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南北钦防(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地区是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南北钦防聚集着众多化工、轻纺、食品饮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用工刚性需求大增,企业用工缺口也很大。
南宁市:2月10日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举行的南宁市2011年“春风行动”招聘会上,开发区内76家企业进场招聘,提供近6500个岗位,现场签约协议2967人,签约人数不到计划招工的一半。
北海市:至2月底止,北海市企业用工缺口约为6000人。2月21日在北海出口加工区举行的招聘会上,共有34家企业参加,招聘岗位数约3000个,近5000名求职者前去应聘,企业现场仅录用到1500人。目前北海企业主要是酒店服务、生产类等一线的普工用工缺口较大。
钦州市:至2月底止,钦州市企业用工缺口达到2万人。近期,钦州市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招工难、留工难已经成为制约当地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如某企业正常生产需员工700—800人左右,但节后只有300多人在生产线上,因为缺人,许多订单不得不往后拖,交货期也比平常拖延了几个星期。
防城港市:防城港中一重工有限公司,计划招聘作业层工人200人,目前只招到100来人,仅完成50%左右; 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计划招工100人,目前仅到位20多人。
(二)其他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用工短缺问题
玉林市:1月份举办的第一场“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参加招聘的 162家企业需招工人数为5650人,只招到950人,仅仅是计划招工人数的17%。
百色市:今年以来,百色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平台输送到广东、浙江等地区工作的农民工接近1万人,然而,用人单位发来的招聘需求却有2万多个岗位,缺口50%。
贵港市:据对贵港市2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15家企业反映存在着用工难、用工不足问题,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75%。东莞建玮电子制品有限公司贵港分公司是一家中型电子加工企业,该厂去年与区内三所职业技术学校180名学员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但三个月后,只剩下30多名员工继续留在厂里工作。港南区顺心针织厂正常生产需要工人42名,在岗工人仅有8人。由于工人太少,无法承接订单,目前该企业已被迫停产。
河池市:宜州市城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缺口2800多人,金城江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缺口2000多人。
桂林市:兴安县在“春风行动”中,共有162家企业入场,提供2.6万个就业岗位,但只有1.6万农民工赶来应聘。
(三)技术熟练工最为抢手
企业对技术熟练工的“争夺”打出更诱人条件。
如:广东威信纺织有限公司到贵港市招工,条件非常诱人:提供食宿,新工第一个月底薪1500元,全勤奖和其他补贴另计;熟练工底薪1950-2500元/月,节假日享受带薪假期。而一些本地企业如嘉龙海杰(贵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利电子公司等,也开出提高工资以及很多人文关怀的条件,互抢民工。钦州市一些本地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打出“求发展还是家乡好”的广告标语,希望能够吸引返乡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兴安县在“春风行动”中,“长三角”和“珠三角” 有100余家企业前来招工,提供的岗位上万个。不少外地知名企业也加入到“抢”农民工的行列,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揽人才,而本地企业也纷纷打出在家门口就业的优惠政策吸引本地民工。据统计,在签约的近3000人中,本地企业占了三分之一,大部分广东等沿海企业都没有完成招工计划。
(四)“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
当前,广西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这是一种结构性短缺,显露出企业“用工”与民工“找工”两者不适销对路的问题。目前,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今年各地的“春风行动”也反映了这种“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一方面,不管是外地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完成计划招工数,“招工难”成为各地企业的普遍现象。如南宁市签约人数不到计划招工的一半,北海市企业用工缺口约为6000人,钦州市企业用工缺口达到2万人;另一方面,基本上求职者的人数大于企业招聘数,很多农民工没有如愿到企业就业,“就业难”成为农民工求职的一种无奈。如南宁市计划招6500人,当天的入场求职者达到2.7万人;北海招聘岗位数约3000个,有近5000名求职者前去应聘。
二、外出打工行业、地区分布
(一)行业分布:第二产业人数最多
据调查,广西各地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人数最多,占外出打工人数的比重最大,其中,又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体力劳动为主。
据钦州市、贵港市、兴安县调查,三市县农村居民外出从业的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分别占82.7%、61%、57.5%;从事第三产业的分别占14.8%、39%、42.5%。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及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它服务业。
(二)地区分布:以东部地区为主,广东最多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就业空间大,是广西民工外出务工的主要地区;尤其是广东省,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强,加之毗邻广西,语言风俗相近,成为广西民工外出务工的首选。
据宾阳县2月7日和13日在宾州镇和黎塘镇分别举办的农民工招聘会上反映,目前本地企业待遇仍比广东沿海发达地区低,观念、技术等各方面仍然相对落后,本地青壮年农民仍然趋向于外出到东部发达地区务工。据调查,贵港市在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88%,其中,去广东的占83%。截止2月28日,南丹县前往广东、福建等地区从业的农民工人数476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78人,增长11.16%。
三、民工就业变化趋向
(一)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就业的首选
“80后”、“90后”适龄劳动力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主要群体,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在学历、职业诉求上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他们以外出见识社会、增加阅历为主要目的,更多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就业,外出务工仍是农民就业的首选。
据对宾阳县王灵镇的调查,该镇10个村(居)委,外出打工者8000多人,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希望外出打工,坚信只有外出务工才会带来新变化。
(二)留在家乡就业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等,广西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的的也逐步增多。目前,广西与东部地区企业的工资待遇相差只有300-500元,而40岁以上的中年人更原意留在家乡就近就业,这样可做到外出赚钱和照顾家庭。
如:武鸣县工业园区目前厂里的工人95%都是武鸣本地人。该园区企业不仅工作环境好,生活成本低,而且待遇也不错,工资标准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园区企业开出的工资标准普工在1100—2000元之间,技术人员在2000—3500之间,加上本地消费水平较沿海地区低,留在本地打工每年攒下的钱和到沿海地区打工所得差不多。来宾市的“春风行动”中,签约人数15512人,其中,签约本地企业的有10909人,签约外地企业的为4603人。而2010年同时期,签约本地企业的不到700人,签约外地企业的约8000人。岑溪市在大业、归义等镇建成的四个大型陶瓷工业园区,可向社会提供2340人的就业职位;紫泥工业园区是东盟在该市投资的工业园,有29家企业,可提供2300个就业职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量吸纳了在广东从事电子、制造工作的农民工回乡就业。
(三)农民工就业的期望值提高 80、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外出打工都是怀着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与梦想去找工作,他们对就业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晋升机会、发展前景、企业竞争力、工作与生活环境等有了很高的要求,都希望能在好的企业发展。
贵港市许多农民工表示,不论是在本地外地打工,月薪没有2000元以上都不太愿意接受。但一般的本地企业雇工薪酬多在1000-2000元之间,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薪酬期望存在较大落差。
(四)惠农政策吸引部分农民放弃进城打工
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加大,种养收益不断提高,一些农民选择在农村从事高效农业产生,不愿到工厂打工。据调查,扶绥县随着甘蔗收购价的攀升,雇工劳务报酬也大幅上扬,目前砍蔗雇工一天的劳务报酬也由去年的50元涨到80元,涨幅高达37.5%。不少当地农民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当地务农打工收入比到厂里打工的收入还要高,且又能照顾家里的农活,就没必要到厂里打工了”。
(五)政策导向鼓励就近就地就业
广西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以前主要是鼓励和拉动广西民工往发达地区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企业用工需求大增,但广西民工往外省走的现象还没有改变。为此,从2008年起,广西劳动部门的思路开始转变,民工转移政策导向也有所变化,劳动部门积极引导。今年的“春风行动”,就鼓励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帮助和吸引广西民工留在本地打工;同时,还要吸引外省民工到广西接纳产业转移的地区打工。
第三篇: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调查
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调查
邓光文
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南充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农民就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近日,南充调查队派人先后深入到南部、仪陇、阆中等劳务输出大县(市)农村调查,并走访了市劳务办、就业局等单位,掌握了比较详实的情况,现就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整理如下。
一、政府帮扶农民工就业措施
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工失业返乡的严峻挑战,南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外理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指施。此外,动员全市上下坚技开源与分流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促进,内转与外输并举,稳定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七个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劳务开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千方百计保规模、保发展、保稳定,强素质、强服务、强基础,力争实现“五个突破”,努力推动劳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建立农民工失业返乡监测预警机制。就在农民工提前返乡时,我市各级迅速建立了返乡农民工统计台账和市、县、乡农民工返乡信息定期报告制度,从11月起,对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分布地区、从事行业、返乡原因、培训要求和就业意向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每半月通报一次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并免费向农民工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2、引导一批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到3月6日,我市两级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了65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搭建了广泛的就业平台;同时,从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安置农民工,并对吸纳农民工达到企业总人数10%以上的小企业给予享受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政策,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坚持围绕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招商企业、灾后重建等方面加大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力度。如顺庆区80家企业共同约定不减薪、不裁员,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仪陇香港意龙纺织公司吸纳了农民工20人和180人,南部东坝上乘寺村60多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入股本村葡萄园和兴办养殖场等方式实现就地转移。
3、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市按照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下达培训任务、统一确定补贴标准、统一认定培训基地、统一管理项目资金 “五统一”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持技能提升、转岗技能、种养技术和创业引导“同时培训”,集中整合1个国家级、5个省级、52个市级和100多个县级劳务培训基地和劳动就业、品牌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大力推进“送培训下乡”,集中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实行订单培训、定性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向输出,以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力、就业适应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和农业科技能力。如嘉陵区采取由培训机构先垫资培训后拨付的方式培训农民工1050人,蓬安800名农民工由总工会组织通过培训成了技术工等,全市共培训农民工2.74万人,其中培训后获证2.19万人。
4、解决一系列返乡农民工后续问题。做好农民随迁子女就地就近入学,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做好社保转移接续,特别是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接续工作;加强农民工维权保障,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务纠纷等问题,协调处理劳务纠纷100多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签定劳务合同59.2万人,参加工商医保25.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1.8万人,确保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协调铁路和公路等部门,帮助20人以上农民工团体买火车票2.59万张,解决了春运期间部分农民工购票难、出行难问题,确保了农民工安全有序流动。
5、印送一批宣传资料。将用工信息、培训信息、就业扶持及创业激励政策和农民工维权知识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农民工手中。
6、发出一批慰问信和慰问电。通过各级政府发出“致外出农民工创业人员的慰问信(电)”,鼓励外出人员安心工作,引导失业返乡人员积极创办新业,同是对农民工家属和困难农民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
7、召开一次返乡创业代表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在春节期间召开一次由劳务企业典型代表和劳务输出龙头人物参加的联谊会,以引导劳务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发展。
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的“七个一“活动以及实施的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就业帮助、创业扶持和权益维护四大行动,采取的培训转出、就地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使大量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了出路的作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关注,在2月19日《找工作》特别节目上对南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报道。
二、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
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已外出农民工150.3万人;因各种原因返乡农民工19.8万人,其中:已有4.1万人重新外出务工,在家从事种养业的5.1万人,返乡创业的0.9万人,本地企业就业的2.4万人。在家有7.1万人准备外出而尚未定去向。
1、从业地区及性别。据市劳务办统计资料显示:截止3月6日,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50.3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7.5万人,省内务工的28.1万人,外派劳务0.2万人,分别占外出总数的71.52%、18.70%和0.1%;在外出务工总人数中,男性91.7万人,女性58.6万人,分别占61.01%和38.99%;回乡创业累计人数达0.9万人,创办企业4495个。
2、从事行业。据340户农户问卷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外出的150.3万人中,从事种养殖业的4.5万人,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的115.9万人,从事餐饮、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29.9万人,分别占外出从业总数的3.0%、77.1%和19.9%。
3、年龄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16—45岁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有131.9万人,占87.8%。其中:16—25岁23.9万人,占18.1%;26—35岁55.4万人,占42.0%;35—45岁52.6万人,占39.9%。46岁及以上18.4万人,占12.2%。
4、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20.4万人,占总数80.1%。其中:小学文化19.8万人,占16.5%,初中文化100.6万人,占83.5%;高中文化26.6万人,占17.7%,大专及以上文化3.3万人,占2.2%。
5、技能结构。在外出的150.3万人中,有59.8万人接受过劳动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占39.8%,其中: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初级工证书33.8万人,占接受培训的56.5%;中级工11.1万人,占18.6%;高级工3万人,占5.2%;技师7160人,占1.1%。
三、外出农民工就业特点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市外出农民工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时间推迟。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关闭和破产现状,导致今年南充30.8%的农民工外出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0—15天。
2、务工地由"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代替了过去的以"珠三角"为主的就业现状。过去,在南充17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中,有72万多人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务工,占了省外务工总数的43.3%,“珠三角”地区成了南充农民工外出的主要集中地,“长三角”和京津唐分别占外出务工人数的25.4%、11.2%,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20.1%;目前,南充外出务工以“长三角” 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并向东、西、北三方转移,其中“长三角”占出省总数的33.5%,与上年比上升了8.1个百分点,“珠三角”务工的占30.1%,与上年比下降了13.2个百分点;京津唐占出省总数的13.3%,与上年同比分别增加了2.1个百分点;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占23.1%,与上年比增加了3个百分。
3、由过去的农民工盲流向有组织有计划地外出转变。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南充各级政府进一加大了对农民工的订单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及创业培训和品牌培训力度,同时加大了与省内外企业了对农民工需求的组织协调力度,并及时向农民朋友提供各种用工信息,使过去的农民工盲流正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外出转变。
4、收入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000—1500元,与上年同比减少了150—300元,下降了15%—20%。
第四篇:就业趋势
2010年在各大企业度过2009的金融低潮,各个行业开始复苏,就业呈现回春。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而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
1、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据卫生部统计,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2、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以目前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
3、精算师将成高端人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但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
4、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汽车业在我国是重点产业之一。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人,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
5、微电子高端技术人才有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微电子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1、近三年的专业就业情况
(1)2007年应届大学生整体就业率预测及2008就业形势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11月16日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表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2007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
对于2007年全国就业率的预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乐观:“排除统计误差,到2007年7月能达到60%已经很不错了。”这一数字与2005年的72.6%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落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康小明表示,目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可能在3—5年后得到缓解。
2007年是应届生是历年以来最多的一年,就业大军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明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在480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择业指导处处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毕业生就业指导分会秘书长曹殊研究员预计明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500万人以上,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人数增加,实际市场需求增长不大。曹秘书长说,全国明年总就业的人数将超过2500万人(包含毕业生),而就业岗位仅1200万个。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岗位变量不大,应届毕业生在缺乏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的双重形式下,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企业要求大多数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有2~3年的工作经验,并不欢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就加大了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难度。尽管就业难使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一降再降。但是降低期望值并没有为他们迎来更宽松的就业环境。中科院劳动和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劳动能力与需求不匹配。
知识结构影响就业方向。应当说,落后的知识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式才是大学生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在中国仍属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大学生仍是各大行业人才的输入点,但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方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得到用人方的青睐,而非“大学生”的身份。大学生需要以这种认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并且使自己处于不断学习,让自己在职场中成熟起来,提高和保持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以人才缺口很大的IT行业为例,我国每年IT人才的缺口在60万以上,而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不足6万名计算机与信息类毕业生,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所以对IT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加入IT行业,这只是一个例子。大学生要扩大自己的就业范围,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在鱼少的河里打到鱼。
(2)六部委加强国家重点领域12类紧缺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等六部委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
意见指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意见要求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意见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国家同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意见强调要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将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同时将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
(3)、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2006年,毕业生人数激增。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此前联合课题组对清华、北京交大、首都师大、天津工大等16所大学的40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同时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 门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薪酬一直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根据此次调查的统计结果,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67.10%的学生将个人发展机会视为择业时的首要选择,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冷门专业就业状况好。与大多数人的预料不同,调查显示,学冷门专业的学生似乎比学热门专业的更容易找工作。
此次被调查的学生专业可以划分为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农学的就业率最高(见表),而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东部高校就业率最高。依据大学所在地区,研究人员将参加此次调查的16所大学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统计数字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大学课程设置遭质疑。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各种能力的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也表明,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一个明显的劣势。
此外,用人单位对大学课程设置很有意见。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半数大学生认为托人求职最有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求职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学科就业率
农学78.38%
管理学 58.02%
工学55.44%
法学37.85%
教育学 33.33%
医学31.01%
来源: 新浪考试(责任编辑:zixun)
据悉,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值持续降低,爱以国企为代表的稳定型企业,有近1/4的学生将国有企业作为求职首选,北大青鸟(http://)解读大学生就业(http://www.xiexiebang.com/a/studentsemployment/)新趋势。本信息来源于百姓网baixing.com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针对全国青年读者的调查显示,53.7%的青年同认为第一份工作主要是“积累经验”,而31%的青年则把重点放在“挣钱”上。虽然整体上以“长远利益”为打算的青年占多数,但“生存”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更现实。
“收入过低”对于初入职场产生的压力逐年上升,调查中,在“60后”、“70后”和“80后”人群中,以“收入过低”作为首要因素的,分别占 16.4%、18.9%、20.2%。“我们这一代不一样,我们读书掏光了家里的积蓄,毕业了又满街都是大学生找工作”,有“80后”受访者这样说。
一位资深策划人在和几位即将迈入职场(www.xiexiebang.com)的实习生讨论这个问题时说,从学校的练习场进入职场的真正跑道,每个人都要尽快令自己成长起来,社会的竞争不再只限定同龄人间,经验决定了你的起点,更决定你的速度。同时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潜心地在职场中学习,做个“有 心人”,才是长久之计。
从工作资历上来看,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缺乏的是实际的工作经验,资历浅成为了一个硬伤,对此很多的大学生选择在大四即将毕业时提前找一份合适的实习工作,这样既能够锻炼技能又可以提前体验职场环境,但随着现代企业对用人要求的日益增长,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在这个前提下职业教育越发的被人们重视起来,从IT职业机构——成都北大青鸟名流(www.cd-accp.net)的了解中得知,现在的职业教育已不同于以往,更为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像近期开设的大学生专属“学士后”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但把IT编程知识传授给学员,同时还专门安排就业冲刺的学习,锻炼了职场适应能力。这也许就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吧。
策划人认为,刚刚入职时一切不成熟的心理都应该抛弃,因为大公司的发展比较成熟,只需要在前任所简历的框架里行事;同时由于大公司名气大,个人的荣誉感、虚荣心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在小公司,很多框架是要你去搭建的,需要你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压力很大。但是小企业用人机制相对更加灵活,对于那些希望挑战个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经历就是财富,要好好把握。”
打电话给我时,请一定说明在百姓网看到的,谢谢!
12-01-31 15:12:53 来源: 新华网 __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世界需6亿新岗位
导读
· 日前,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发表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指出,为了创造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在今后10年,世界面临需要创造6亿生产性就业机会的挑战。
看下一篇: 人民网:日本在钓鱼岛伤害中国势必伤己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日前,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发表的《 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指出,为了创造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在今后10年,世界面临需要创造6亿生产性就业机会的挑战。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12年 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劳动力市场在经过连续3年的危机状况之后,在当前经济活动有可能继续恶化的前景之下,全球至少有2亿人失业。这份报告指出,在今后10年还需要再创造4亿工作机会,方能吸收每年进入市场的4000万新劳动力。
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表示,世界上有9亿劳动者生活在每天不足2美元的贫困线之下,还需要为他们创造体面的工作机会。他表示,尽管政府采取了艰苦的努力,就业危机仍未缓解,在实体经济中创造就业应当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
报告表示,年轻人将继续成为就业危机受害最深的一个群体,然而从短期来看,没有迹象表明这一形势将会出现改观。报告指出,2011年,有7480万15岁到24岁的人没有工作,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400万人。
第五篇:当前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十大特征分析
当前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十大特征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劳动者进行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对孩子的抚养;寻找工作的活动;劳动力的流动。这些行为都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从而增强劳动者获取收益的能力。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和增值。作者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重要的资本,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流动性。我国农村目前现实的情况来看,在受耕地制约和信贷资本约束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就业模式事实上已经难以为继了。对于许多农村和农民来说,外出务工,进行劳动力的流动,这是农村人力资本最好的投资方式和最大的收益活动。本文主要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十大显著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1、高规模性我国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0-70年代末,伴随着我国“一五”计划和许多国家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少部分的农民工进入到工业和服务产业;80-9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兴起了“全民经商”的高潮,这时期农民工主要是在中小城镇流动,跨省区流动的农民工数量较少;2001年至今,我国户籍制度得到了实质性的重大改变,劳动力流动极为活跃,出现了跨省跨区、规模空前的劳动力流动。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以600万的速度递增。据统计,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总计的57.6%,其中在加工制造业占到68%,在建筑业中占到80%;在第三产业的批发、餐饮业中,农民工占从业人数的52%以上。
2、高流动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流动性。农民工人力资本只有进行流动,才有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我们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后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百万大军下广东”,到2002年开始出现的“民工荒”,再到劳动力从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都显示出了农民工人力资本具有很高的流动性。除此以外,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还表现在职业的不稳定,极易丧失工作,因而职业的流动性也极高。高收益性当前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高收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民工及其家庭收益方面。据张古鹏、姜学民、任龙等人采用1%抽样,对青岛800名农民工收入的统计表明,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是927.49元。苏群,周春芳等人也对江苏苏南、苏北、苏中的468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是1082.71元。其中,绝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收入集中在750-833元之间,其次是900-1100元之间,有少部分农民工月平均工资达到1600元以上。其次表现为巨大的社会收益方面。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流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繁荣与富强,也缔造了“中国制造”的神话。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7年中国18年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占16%,有的学者估计劳动力流动对年平均9.2%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6%。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和农业部王德文等人的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1982-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3%。
四、高差距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高差距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收入的高差距性。由于农民工流动所处的地域、行业、部门、职业等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农民工在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张杨珩对南京市633份农民工的问卷表明,农民工工资低于750元的人数占18.8%,750-1849元的人数占66.2%,高于1849元的人数占人数占9.5%。最低收入的农民工和最高收入的农民工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身份地位的差距性。基于学历、职业、技能、收入等因素的较大差异,农民工实际拥有的资本资源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农民工阶层内部的分化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现在已经出现了一部分拥有大量资本、社会地位较高的农民工,他们与那些就业能力低、收入微薄的农民工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且他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隔阂。
五、低存量性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流动,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95%,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仅占0.77%;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2.0%,小学文化程度占16.4%,初中文化程度占65.5%,高中文化程度占11.5%,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6%,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8.2%。虽然外出务工劳动力中的人力资本存量比以前有所提高,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低存量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低,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劳动熟练程度含量少,这往往使他们在劳动力供给中遭受歧视,以及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同时,也要看到,少部分的农民工其人力资本含量比较高,且其拥有的技能具有难以替代性,他们在就业中相比较而言会处于明显优势。
六、低组织性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集约度非常低下,这也是农民工工资经常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据建设部统计,2004年至2006年,全国新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64586件,拖欠工资总额303915.6万元。中国劳动保障网刊发的《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保障工作情况》指出,全国27省、市、自治区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共为150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17.35 亿元。这充分说明农民工由于低组织性而所处的悲惨境地。在已完成的流动行为中,80%以上的农民工仍然是靠亲朋好友介绍和“自找门路”,通过职业中介或者订单转移的劳动力不到20%。因此从流动形式上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部门狭窄,转移速度缓慢等特点。现在许多地方已开始尝试把农民工有组织的组织起来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积极进行劳务输入,这是一种解决农民工组织程度比较低的有益的尝试,但其中问题也不少。总的来说,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组织化程度还非常低。
七、低地位性目前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专业技术要求低,城市不愿从事的粗、重、累、脏、危等岗位,在城市人眼里,他们收入较低、形象欠佳,影响市容,而且当农民工遭遇不公平对待时极易引发治安隐患。因此,农民工尽管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们却难以被城市相容,难以平等享受“国民待遇”,他们仍被当作“二等”公民而被城市所歧视。在对农民工的一份调查中,在被问及“城里人对你的态度如何”时?选择“非常友好”和“友好”的只占26.7%,而认为城市居民对他们带有“歧视”、“敌意或戒备”的却占到65% 以上。
八、低收入性农民工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地位低,以及制度性的障碍,使得当前我国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比较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至500元的占29.26%,500元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并且,农民工工作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在被调查者中, 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内的仅占13.70%,8~9小时的达40.30%,9~10小时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
九、高风险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一旦人力资本流动的决策发生意外或失误,都会对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农民工从事的岗位大都是粗、重、累、脏、危等对身心有较大伤害的工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条件也较差,极易发生工伤事故。仅珠三角每年生断指个案至少3万宗,被机器切断手指的手指头超过4万只。有调查发现,来自农村乡镇的工伤者占工伤者总数的85.6%;工伤者平均年龄26岁,31岁以下的占81.6%,55.8%的工伤者未婚;61.7%的工伤者未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相当部分企业不按法定要求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绝大部分工伤者没有按规定获得医疗期间的工资。在珠三角,不少企业由于能源紧张而将吸尘设备闲置,工人在连口罩等基本劳保用品都没有的条件下仍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下工作,对身体伤害大,企业用工“年轻化”十分严重。工伤成为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杀手”,阻碍乃至切断受伤农民工的再就业之路,甚至使他们丧失赖以生存的劳动能力,严重的直接导致死亡。工伤造成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给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十、高成本性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的交易成本极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职位搜寻成本偏高。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我国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劳动力供求发布机制,农民工获取求职信息往往是通过亲朋好友、同乡、同学等亲缘网络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充分的、有限的。第二,就业成本偏高。农民工找到工作后,需要在短期内办理诸如身份证、生育证、务工证、居住证等一系列的证件,需要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跑,会花费农民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生存成本偏高。农民工本来收入就很低,但每月需支付昂贵的房租、水电煤汽、子女教育等费用,庞大的费用支出会严重影响农民工的生活质量。第四,交通成本偏高。由于大部分的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都是跨地区、远距离的流动,节假日往返需要支付大笔的费用。第五,心理成本偏高。大部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被城市歧视和排挤,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第六,社会成本偏高。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大部分农村出现了老、弱、病、残留守的“空巢”现象,大量的耕地被“抛荒”,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等太多的问题都要我们亟需解决,这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社会资本向高效率的部门和行业进行合理配置时,这才是一个高效率的经济体。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并为其积极创造条件。当前,进行劳动力流动或许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切实可行的方式,而充分认识农民工人力资本流动“六高四低”的十大特征,对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