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

时间:2019-05-13 20: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

第一篇: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

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txt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对付凶恶的人,就要比他更凶恶;对付卑鄙的人,就要比他更卑鄙没有情人味,哪来人情味

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收银员说:没零钱了,找你两个塑料袋吧!匡堰镇总工会自2008年1月建立以来,在上级工会和镇党委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形成了“科学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镇一品工作特色。今年初,镇总工会获得了宁波市工会工作创新奖。同时,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工作创新,强化四个服务,着力在建设有为工会、维权工会、和谐工会、服务工会、实力工会、满意工会上下功夫,使工会工作特色明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被广大企业经营者赞誉为企业的“亲家”,被广大会员职工认定为职工的“娘家”。

一、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加强工会工作领导。镇党委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体系,由党群副书记分管工会工作,经常听取镇总工会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解决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坚持“党建带工建”,突出在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组织上带,配强配好配足镇总工会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建立了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主动征求工会意见,同时,镇政府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全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扎实有效地推动了工会“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工会组织网络健全,建会入会名列前茅。镇总工会组织网络体系完整,人员配备齐全,配备了专职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工会协理员,工会主席、副主席任职期间享受了同级行政副职待遇和中层正职待遇;高度重视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全镇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村(居)联合工会组建率达到100%,全镇连续三年规模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100%,到目前止,全镇职工入会率达到98.5%,建会入会率连续三年名列全市前茅。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工会工作。广泛开展了以重点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面达到80%以上,评选出一批镇级“工人先锋号”;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创建成功宁波市级和谐企业1家、慈溪市级和谐企业10家,镇级和谐企业15家,村级和谐企业30家,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会创建全覆盖,全镇230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参与创建面达到92.6%,创建和谐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了典型介绍;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五个一”职工文化工程建设。

四、认真履行基本职能,突出维护职工权益。大胆探索创新科学维权机制,形成了一个网络、两个合同、三个机制、四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维权“匡堰模式”,为广大职工构筑起维权“保护伞”,全镇连续两年实现“一般矛盾不出厂、劳资纠纷不出镇、群体上访不发生”的维稳维权目标,其中55家单建工会企业连续三年劳资纠纷零发生,科学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力促进企业发展,有效维护职工权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率先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全镇企业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不降福利的“三不”要求,成为全市的样板;建立企业职代会制度,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全镇连续两年实现集体合同签订率和履约率两个100%。

五、指导帮助基层工会,形成一企一品特色。在抓好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因企制宜,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工会分类指导和管理,培植起4个特色明显的镇级先进企业工会和2个镇级先进村联合工会典型,汇丽公司工会成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省“模范职工之家”,鸿达公司工会成为省强保障促和谐联系点和全市实施蓝领人才工程示范企业,四维尔公司工会和中大公司工会成为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职工电子书屋建设单位,使基层工会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工会活力。

六、主动服务职工群众,努力多办实事好事。建立了镇总工会联系职工制度,工会干部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经常性地征求和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开展了困难帮扶、金秋助学等送温暖活动;扎实推进“强保障、促和谐”活动,职工的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生活保障、文体活动、互助基金等得到进一步落实,有力地推动了“三个改善、两个建立、一个落实”;主动做好职工的就业、培训等服务工作,全面实施了蓝领人才工程,督促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连续三年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0%以上,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每年新增参保1000多人,年均增长25%以上。

七、创新工会工作方法,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一是搭建三个平台,加强与企业老总沟通联系,主动服务企业,赢得企业支持与配合;二是创新三个机制,改进指导和管理基层工会的工作方式,调动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三项考核,确保基层工会有人干事、有章理事;四是实施三种方法,利用工会QQ群、电子邮箱、移动手机短信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今年,针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镇总工会创新组织建设,率先建立了工会青年职工委员会,在加强80后、90后青年职工教育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抓好工会自身建设,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建立和完善了镇总工会工作汇报、工作例会、财务管理、信息报送等10多项制度,自身建设过硬,有凝聚力、号召力,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明显;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全面实行干事对帐,每年做到提前或超额完成镇党委和上级工会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工会工作实现了上级满意、基层满意、企业满意、职工满意。(匡堰镇总工会)

匡堰镇总工会自2008年1月建立以来,在上级工会和镇党委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形成了“科学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镇一品工作特色。今年初,镇总工会获得了宁波市工会工作创新奖。同时,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工作创新,强化四个服务,着力在建设有为工会、维权工会、和谐工会、服务工会、实力工会、满意工会上下功夫,使工会工作特色明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被广大企业经营者赞誉为企业的“亲家”,被广大会员职工认定为职工的“娘家”。

一、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加强工会工作领导。镇党委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体系,由党群副书记分管工会工作,经常听取镇总工会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解决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坚持“党建带工建”,突出在思想上带、工作上带、组织上带,配强配好配足镇总工会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建立了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主动征求工会意见,同时,镇政府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全镇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扎实有效地推动了工会“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工会组织网络健全,建会入会名列前茅。镇总工会组织网络体系完整,人员配备齐全,配备了专职主席、副主席和专职工会协理员,工会主席、副主席任职期间享受了同级行政副职待遇和中层正职待遇;高度重视抓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全镇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村(居)联合工会组建率达到100%,全镇连续三年规模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工会组建率达到100%,到目前止,全镇职工入会率达到98.5%,建会入会率连续三年名列全市前茅。

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做好工会工作。广泛开展了以重点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参与面达到80%以上,评选出一批镇级“工人先锋号”;全面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创建成功宁波市级和谐企业1家、慈溪市级和谐企业10家,镇级和谐企业15家,村级和谐企业30家,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工会创建全覆盖,全镇230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参与创建面达到92.6%,创建和谐企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了典型介绍;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五个一”职工文化工程建设。

四、认真履行基本职能,突出维护职工权益。大胆探索创新科学维权机制,形成了一个网络、两个合同、三个机制、四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维权“匡堰模式”,为广大职工构筑起维权“保护伞”,全镇连续两年实现“一般矛盾不出厂、劳资纠纷不出镇、群体上访不发生”的维稳维权目标,其中55家单建工会企业连续三年劳资纠纷零发生,科学维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力促进企业发展,有效维护职工权益;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率先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全镇企业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不降福利的“三不”要求,成为全市的样板;建立企业职代会制度,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全镇连续两年实现集体合同签订率和履约率两个100%。

五、指导帮助基层工会,形成一企一品特色。在抓好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因企制宜,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工会分类指导和管理,培植起4个特色明显的镇级先进企业工会和2个镇级先进村联合工会典型,汇丽公司工会成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省“模范职工之家”,鸿达公司工会成为省强保障促和谐联系点和全市实施蓝领人才工程示范企业,四维尔公司工会和中大公司工会成为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职工电子书屋建设单位,使基层工会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工会活力。

六、主动服务职工群众,努力多办实事好事。建立了镇总工会联系职工制度,工会干部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经常性地征求和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开展了困难帮扶、金秋助学等送温暖活动;扎实推进“强保障、促和谐”活动,职工的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生活保障、文体活动、互助基金等得到进一步落实,有力地推动了“三个改善、两个建立、一个落实”;主动做好职工的就业、培训等服务工作,全面实施了蓝领人才工程,督促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连续三年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0%以上,督促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每年新增参保1000多人,年均增长25%以上。

七、创新工会工作方法,有效推进各项工作。一是搭建三个平台,加强与企业老总沟通联系,主动服务企业,赢得企业支持与配合;二是创新三个机制,改进指导和管理基层工会的工作方式,调动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三项考核,确保基层工会有人干事、有章理事;四是实施三种方法,利用工会QQ群、电子邮箱、移动手机短信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今年,针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镇总工会创新组织建设,率先建立了工会青年职工委员会,在加强80后、90后青年职工教育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抓好工会自身建设,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建立和完善了镇总工会工作汇报、工作例会、财务管理、信息报送等10多项制度,自身建设过硬,有凝聚力、号召力,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明显;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会工作,全面实行干事对帐,每年做到提前或超额完成镇党委和上级工会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工会工作实现了上级满意、基层满意、企业满意、职工满意。(匡堰镇总工会)

第二篇: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

http://2012/7/5 10:51来源: 广西工人报

一、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

(一)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协调作用。一是主动参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社会政策研究拟定,从源头上参与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二是以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和调处机制,协助政府妥善解决和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矛盾。三是积极开展“要约行动”,帮助、指导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大力推动建立完善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

(二)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服务作用。一是加强工会帮扶长效机制建设,对困难职工、农民工做到应助尽助、全面覆盖,实现送温暖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和社会化。二是完善各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站、点)建设,并逐步向乡镇、社区、企业延伸,使之成为党委了解民意、政府改善民生、工会深化帮扶的重要阵地和窗口。三是围绕党委政府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有效承接政府赋予的资源手段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就业、就医、就学等帮扶服务工作为重点,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全面、有效、快捷的服务。

(三)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一是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认真研究网络时代、“虚拟社会”条件下引导职工思想的新途径。三是积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技能型职工”活动。

二、积极探索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理念。一是要树立以职工为本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提升工作的人性化水平。二是要树立维权为重的理念,以工会维权机制建设为核心,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三要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实现职工群众的社会权利、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二)夯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一是加大建会工作力度。推动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实现基层建会的动态全覆盖。二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工作活力。

(三)完善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一是完善工会参与机制。进一步明确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职能,搭建工会有效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平台,探索建立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健全协同协作机制。加强与人大、政协的沟通联系,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协作,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相互配合,形成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

桂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蒙家坤

第三篇:乡镇检察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乡镇检察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 蔡仕强 ]——(2012-2-20)/ 已阅530次

乡镇检察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以五华县检察院的三个检察室为视角 五华县人民检察院 蔡仕强

【内容摘要】如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职能作用,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通过探讨检察机关设立乡镇检察室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检察室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检察室从合理设置、正确履职、严格管理、不断创新四个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从而认为检察室参与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关键词】检察室 社会管理创新 探索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作用、担负重要使命。当前,各地检察机关为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积极试点设立基层检察室。设立基层检察室拓展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领域,检察室立足本职,面对基层,贴近群众,服务大局,对于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起到了很好效果。但是,一些地方的检察室存在设置华而不实、工作流于形式、人员严重紧缺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试以五华县检察院设立的三个检察室为视角,就如何加强检察室建设、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设立检察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是健全司法体系、强化法律监督的需要。一方面设立检察室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组织机构形式由法律规定。根据人民检察组织法第2条规定:“省一级人民检察院和县一级人民检察院,根据工作需要,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林区等区域设置人民检察院,作为派出机构。”条文中“根据工作需要”“等”等字眼,对检察机关派出机构作出了不完全列举的规定,为设立乡镇检察室预留了法律空间,因而设立乡镇检察室符合立法精神,具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设立检察室完善了法律监督体系。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乡镇分别设有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有自己的基层“阵地”,而检察机关没有乡镇一级的检察机构,在基层信息不通、耳目不聪,无疑使检察机关对基层的法律监督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现状,使得我国宪法构筑的行政权、审判权、监督权三权架构出现漏洞,与宪法立法初衷不符,更难以适应我国现有的国情。因此,积极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在重点乡镇、街道设立派出检察室,将法律监督关口前移、工作重心下移,使原来的“两所一庭”体制变成了“两所一庭一室”,从机制上完善了乡镇一级的司法体系。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发展大局的需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乡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主要特征是广大农民再也不依附依赖于土地,广大农村已在向城镇化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但是,在这历史性大变革中,也暴露了出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目前,农村尚存在相当数量的严重暴力、黑恶势力、破坏农业生产和侵犯农民生命财产犯罪,出现了不少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腐化、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政策调整、征占农村土地等引发了一些显性的和潜在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农村纠纷不断增多。而乡镇检察室正是密切同群众之间的关系,重心下移,检力下沉,把法律监督触角延伸到广大农村的最有效载体。以五华县为例,该县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1.47%。总人口105万,其中农业人口89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4.76%,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地广人多,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利益纷争错综复杂,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检察机关创新服务民生新平台助推社会矛盾化解,势在必行。因此,设立乡镇检察室,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立足检察本职,维护社会稳定、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是检察机关服务绿色的经济崛起发展大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三)是加强基层建设、推进检察改革的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检察机关的执法主体80%在基层,检察事业的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发展希望也在基层,基层检察院建设在检察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基层检察院经历了30 余年的发展,但是基层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能力、队伍建设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由于检察工作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基层检察院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把群众关注点作为检察工作着力点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法治需求。适时发展乡镇检察室,通过与基层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的接触,发挥检察室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作用,既有利于基层检察机关畅通监督渠道,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检察机关的基层知名度和认可度,走检察专业化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之路,又可以让检察人员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接受他们的评议和监督,提高检察队伍的群众工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基层检察院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执法公信力和检察机关形象。

二、乡镇检察室设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设置模式不统一。有些地方在乡镇检察机构的设置在决策前缺乏必要的调查论证,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存在一哄而上,搞一刀切的情况。表现为:检察室名称不一,五花八门。如派出检察室、检察站、乡镇巡回检察室、检察联络室、检察工作联系点、检察法律服务室;报批程序不一,形式各异。有的报上级检察机关批准,有的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有的报当地党委批准,有的多头报批;机构编制不一,地位尴尬。大部分乡镇检察室或类似机构没有行政级别和固定编制,也有个别如珠海市的横琴检察室有行政级别和固定编制,还有个别如陆丰市甲子镇检察室有编制,但只保留了机构设置,无实际人员,也没有开展工作;人员配备不一,随意性大。有的安排干警“客串”,定期办公。有的安排干警驻点蹲守,长期办公。有的甚至聘请外单位人员担任检察工作联络员,协助工作。例如五华县院,现有在职人员77人(其中院领导9人),内设17个科室,有些科室甚至只有一个人,平时工作任务重,案多人少,没有多余的人员补充到派驻检察室,只能采取部分干警“兼职”检察室,定期驻室办公的办法。

(二)职能定位不突出。高检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规定了派驻检察室的职能,但仍不够全面具体,不能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人民检察院职责。由于没有法定职责和明确的职能定位,各地检察室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五花八门,有的片面强调侦查办案,有的则强调为检察院其他部门提供案源,有的重点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受理信访举报工作等等,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法律监督中的作用。甚至产生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职责泛化,认为检察室包打天下,大包大揽,“份内”的事干,“份外”的事也干,什么都做,最终什么都做不好;二是职责虚化,工作只停留在协调和服务上,不敢大胆履行监督职责,监督不到位;三是职责异化,主次不分,脱离法律监督职能开展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协助政府处理拆迁、土地征用纠纷等检察职能之外的工作上,充当了当地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三)内部管理不规范。目前,各基层检察院对乡镇检察室的管理尚处于松散无章的状态,有的由具体业务部门协调管理,如反贪局、控申部门等,有的由政工部门或办公室等综合部门统一协调管理,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部门。其次,乡镇检察室与检察院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对接尚未形成制度化,工作关系没有理顺,仅靠乡镇检察室“单打独斗”,难以将一些重要矛盾及时化解,工作不能形成合力。另外,由于上级院未将乡镇检察室工作列入考核的范围,各基层院在设置乡镇检察室后,将更多的精力集中本院各条线有考核指标的工作上,而对乡镇检察室如何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如何实行规范管理却较少涉及,结果是想管就管、不想管也没什么大问题,反正未列入上级考核范围,不会对全院总体工作造成什么影响。这样,管理上的不到位,使乡镇检察室不能走上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严重制约了其健康有序开展。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据了解,大部分地区的乡镇检察室的经费由派出检察院自行解决,少部分地区的乡镇检察室的经费由派出检察院和所在乡镇共同解决,也有个别乡镇检察室的经费由财政统一支出。由于经费的保障没有合法、稳定的来源,检察室在装备上受到了限制,有的借用乡镇政府的办公用房,与综治办或信访办等部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租用当地的房屋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有的因技术装备落后而制约了一些工作正常开展等等,这些实际困难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整体执法效能和执法形象。同时,由于大多数乡镇检察室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基层检察院在设立乡镇检察室时,增加的人员、办公经费的开支还要从现有经费中挤占,靠自筹经费加以解决,特别在经费保障不充裕的欠发达地区就显得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只好在规划设置上则能省则省、能减则减,物质装备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乡镇检察室工作的发展处于软弱无力的状况。

三、检察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一)要认真谋划,科学设置。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高检院应该通过司法委员会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个修改检察院组织法的建议,明确在乡镇设立检察室的规定。高检院要进一步对派驻检察室建设的选址、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基层检察院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拟设立乡镇检察室的布局、数量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向当地编委申请增加机构编制,机构规格与基层检察院的内设机构相同,原则上可与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对应设置。其名称可统一为“xx人民检察院派驻xx(驻在地名称)检察室”。检察室的设立、更名和撤销,应报上级检察院和当地党委备案。检察室应有专门的办公楼,统一规范,融入检察机关独有的检察元素外观标识,并配齐人员,配备车辆、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施,常年办公。检察室的设立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乡镇人口数量、地理环境、交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实行重点区域先行,稳步推进,做到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巩固一个。如五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东西相距71.59公里,南北长为87.99公里,有16个乡镇,五华县院根据各乡镇的地域、人口、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实际情况,在其中经济和交通较为发达、人口数量较多、辐射面较广的安流、华城两个乡镇和工业园区设立了检察室,选址合理,运作规范、效果明显。

(二)要突出特色,明确职责。高检院《意见》规定了检室室的工作职责。笔者认为,检室室要突出检察特色,明确监督职责,努力把检察室建设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线平台,打造检察工作的新亮点。一是服务基层群众,减轻群众诉累。协助乡镇党委建立由乡镇党政统一领导,“两所一庭一室”分工牵头,各基层单位各司其职,群众广泛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维护和谐稳定,减少社会对立,将社会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反腐倡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发现、收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全面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根源,提出解决对策建议,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笔者认为,检察室可以发现、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但不能承担职务犯罪案件的初查、立案等工作,检察室应更多的配合内设业务部门办理案件。三是突出法律监督,拓宽工作领域。将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立案、侦查、审判和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检察室的监督视野,收集、发现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及诉讼中的违法问题,使检察监督更直接、更快捷、更方便、更有效。四是参与平安建设,提升执法形象。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以及运用检察手段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

(三)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一是加强内部管理,资源配置到位。检察室所需的人财物不能依赖于当地乡镇镇委、镇政府,建议由县级以上财政拨出专款,由基层检察院统一管理,办案办公经费统一拨付,办公用品装备统一购置。同时,须加大对检察室的经费投入,尤其是网络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流转畅通。二是合理配备人员,选好人用好人。每个乡镇检察室要配备3到5名检察干警,将综合能力强的检察官派驻检察室任职或者将年轻干警充实到检察室,加以重点培养和锻炼。笔者认为,绝对不能从社会上聘请人员行使检察权。由于人员紧缺,一些检察室采取返聘部分离退休干警的做法,这一做法可以借鉴。如五华县院3个检察室均是返聘刚退休不久的3位院领导担任主任。去年7月,华城镇两个村发生冲突,集体械斗一触即发,华城检察室主任获悉后,利用其经验丰富、协调沟通能力强、具备做好群众工作的优势,做了大量调解工作,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很快平息了事件。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制度管理。包括建立轮流派驻机制,由于检察室工作条件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所以驻室干警要实行轮岗换岗,以3至5年为宜。要建立激励制度,对工作出色的干警优先提拔使用或向相关组织部门推荐提拔使用。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文明接待规范》等规章制度,确保检察室工作规范有序。要对乡镇检察室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建议由省院制定标准,将乡镇检察室工作列入考核的范围,纳入省院统一考核。

(四)要力求创新,不断完善。首先,着眼自身,不断完善实践中总结出的有利于提高检察室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大局和执法为民的能力、促进执法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好做法。如完善文明接访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健全与当地司法、公安、法庭、信访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等。要优化检察权配置,推进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笔者认为,检察室可定位为基层检察院的一个独立部门,作为一个内设机构,属院党组直接管辖,基层院办公室为检察院其他内设机构与各检察室之间的联络部门。其次,着眼社会,致力解决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在检察环节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如建立服务当地党委中心工作协调保障机制,积极发挥近距离接触基层、获取各方面信息比较迅速的优势,立足检察职能,主动协调本院其他职能部门为乡镇、园区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再次,立足服务,推进服务措施的创新。如设立“农村干部警示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通过开设“检察官讲堂”及举办“检察开放日”等活动,运用近期查办的典型案例,对农村基层干部及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检察宣传工作深入田间地头,送进农户家中。

参考文献:

郑红,发展乡镇检察室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人民检察,2008年第22期 邵长生,重构乡镇检察室,人民检察,2009年第2期

曹志瑜,乡镇检察室的立体解构与回溯性发展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张和林、严然,关于广东省检察机关开展驻镇(街)检察室等类似机构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广东省检察院专题调研,2010年第1期 张金锁,立足检察职能 延伸工作触角 创新社会管理,检察日报,2011-07-15 程宗林、汪凌鸿,乡镇检察联络室制度探析,正义网,2011-09-08

第四篇: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社会建设与管理概念的由来与内涵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社会秩序。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改进管理方式,保持良好社会秩序。2004年,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建设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专门有1章来阐述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新格局,把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作出全面部署。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就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党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大 公共安全投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管理社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7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分12个部分、42条,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

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

其一,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有序和谐运行; 其三,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完善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新体系;二是形成与社会发展变化新特点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群众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动员公众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

二、当前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举措

1998年12月,第1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通过《北京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等2文件。重点推进街道改革,“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赋予街道充分的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财权;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1999年12月,第2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刚正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等5个文件,围绕抓住区级枢纽、理顺市区财政体制、下放部分市政管理权限、完善街道“条专块统”,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第3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形成《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城市社区建设,探索社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

2002年08月,第4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社区建设相关文件,研究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问题。

2004年09月,第5次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研究深化街道体制 改革和加强社区建设问题,明确街道职能: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

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若干意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2006年6月,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

2007年12月,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同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

2008年9月,召开市社会建设大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等“1+4”系列文件。同年,成立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009年3月,召开市志愿者工作大会,出台推进志愿者工作文件。

2010年7月,出台《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召开全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推进大会。

2011年6月,召开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另《规划纲要》正在审议之中。

(二)过去五年建设与管理创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不断推动社会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建设实践创新。继出台《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后,又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 要》,以此为标志,北京社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1、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实施“五无”目标动态管理;(2)完善城乡促进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4)实施“九养政策”等系列惠民举措;(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6)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1)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2)组建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3)成立区县社会建设工作机构,街道乡镇成立社会工作党委;

(4)在社区、商务楼宇建立社区服务站和商务楼宇工作站;(5)出台社会建设“1+4+X”系列文件,构建五大体系框架。

3、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迈出重要步伐。(1)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2)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3)试行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4)试点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

(5)实施《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6)推动“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试点;(7)加快推进50个重点城中村改造与建设。

4、广泛参与共建共享局面基本形成。

(1)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创建活动;(2)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年志愿服务世人瞩目;(3)推进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化、规范化;(4)认定两批22家“枢纽型”社会组织;(5)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组织并发挥作用;(6)实施大学生社区计划,推进社工专业化职业化;(7)动员驻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8)推动各类经济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5、安全稳定工作根基更加牢固。(1)建立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体系;(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3)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4)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5)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6)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7)探索做好特定人群服务管理工作。

6、社会领域党建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1)成立街道(乡镇)社会工作党委;(2)完成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3)建立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站;

(4)启动“枢纽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5)推动社区区域化党建“三有一化”;

(6)开展非公制经济组织党建“五个好”试范点;(7)开展社会领域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

(三)今后五年发展思路与目标

今后五年,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首都社会建设,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更好成绩,任重而道远。

1、把握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一个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牢牢把握三个最大限度总要求: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法律、体制和能力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

2、遵循“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根本); 坚持依法办事、发扬民主(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动力); 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途径); 坚持广泛动员、共建共享(方法)。

3、明确发展目标。

北京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个更加目标:

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社会管理更加科学;

社会动员更加广泛;

社会环境更加文明;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深刻理解社会建设五大体系。完善社会服务; 创新社会管理; 动员社会参与; 创建社会文明; 构建社会和谐。

5、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社会建设五大体系。

“五大体系”的构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科学体系的新概括,是中央精神与北京经验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是科学理论与北京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大体系”的形成,是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系统设计与全面推进的新成果;

“五大体系”的实施,是纲要老五大体系的继承、发展、创新与完善,是改革创新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今后五年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从《意见》到《规划》,对今后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作出科学部署,努力构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全面开创具 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局面,是今后五年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意见》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文包括12个部分、50条,提出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以及41项具体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规划》以《意见》为依据,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创建社会文明、构建社会和谐,对今后五年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勾画出“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体系的总体框架,力求体现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工作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十个“着力”: 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着力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 着力实现各类人群服务管理全覆盖 着力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

着力创新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着力提高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水平着力加强公共安全服务管理 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

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着力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二)“十个理念”:

执政为民理念: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和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为先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和创新管理

创新驱动理念:以体制机制法制创新为动力 科学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法办事理念:依法行政、遵纪守法、司法公正

全员覆盖理念: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 群众满意理念: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党建引领理念:以党建工作创新引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整体推进理念:以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四、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一)社会建设的三个“W”:

第一个“W”(What):社会建设是什么?

五大体系: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个“W”(Who):社会建设由谁来做?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W”(Why):社会建设为什么?

实质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安居乐业。

(二)社会管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社会管理管什么? 十项重点任务,即“十个着力”。第二个问题:社会管理由谁来管?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第三个问题:社会管理怎么管?

创新理念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法规、创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经济调节、行政管理、群众自治、道德约束 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方法。

(三)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服务站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

社区服务站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政府事务承办者。

(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与服务管理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

社区工作者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之路: 加强学习(理论政策、本职业务、现代科技)

尽责敬业(让居民满意、让组织满意、实现自身价值)联系群众(了解居民、熟悉居民、服务居民)

善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经验)管好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扮好角色(联系服务居民、完成上级任务、团结同事)

第五篇:加强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范文]

关于完善创新药品安全社会管理实践与探索

刘恩强

[摘 要]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害事件,暴露出我国当前药品安全形势还不容乐观,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完善药品安全创新管理视野入手,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药品创新监管 体制完善 思考

当前,药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在农村,原因有体制、机制、制度等各个方面,基层政府职责不明、运行机制不畅、监管内容不清是直接原因。

一、药品监管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

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指出,在药品监管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表现滞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不能适应监管执法实际工作需要。法规建设普遍落后于监管实践,监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法律依据不足或不明确的情况,致使监管难以到位,药品安全责任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分析,当前药品监管的主要问题包括:药品管理法对使用环节的规范较少,处罚条款更少;行政执法强制措施滞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衔接不够,有的内容 1 甚至相互抵触;网上购药相关法律前瞻性不足等。而更应引起重视的是,即使是现阶段已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其“对部分地方政府关于药品安全责任的约束力转弱”。

“目前,虽然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药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但缺少可依据的法律文件对如责任主体、责任分配原则、责任形式、问责程序、救济方式等必要的要件进行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含义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部分省市,尽管在某种形式上建立了药品安全领导机构,但是其领导组织的功效及其实际运行的作用不明显。”2011年中国食品药品蓝皮书分析说。

二、全面推行农村药品安全“六常监管”制度

我市结合农村药品安全工作实际,摈弃传统思维定格,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推行“六常监管”模式、开展互动药学服务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六常监管”是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农村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它的要义是“工作常检查、政策常指导、秩序常督促、问题常整改、药学常服务、科普常宣传”,主要是解决“监管什么”的问题,避免就监管而机械监管,提升行政运行效能。“六常监管”主体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及镇(街道)、村(居)社区药品监管组织;监管方式以村(居)社区为网格,开展分级管理、网格监管。

一是工作常检查。有较强专业与技术要求的药品安全工作检查,由药品监管部门组织执法人员按标准检查;其他如以讲座或体验为名销售药品、医疗器械,非法行医者使用药品、医疗器械以及无证生产经营药品、零售药店销售药品未提供销售凭证等,以镇(街道)、村(居)社区药品安全监督员结合日常工作生活进行巡查为主。二是政策常指导。药品监管部门驻镇(街道)药品安全工作指导员重点对镇(街道)在各个时期推进药品安全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并培训镇(街道)药品安全协管员业务,指导村居、社区药品安全监督员开展工作。三是秩序常督促。督促和规范农村药品流通秩序,主要规范药品采购渠道,推进药品配送工作,杜绝非法渠道药品进入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督促全力推进村级卫生室药房管理提升工程建设,夯实基层药品安全工作基础。四是问题常整改。各类检查发现问题,包括行政监察发现的问题,反映以及群众举报投诉的问题,明确以药品监管部门驻镇(街道)药品安全工作指导员为主组织整改,做到边整改边巩固。五是药学常服务。以组织订单式专家讲座、清理家庭过期药品、家庭过期药品置换、药品真伪鉴别为主,倡导零售药店、村级卫生室常年开展用药咨询等,开展社会互动的一体化药学服务惠民活动。六是科普常宣传。利用“一册、一卡、一碟”在村(居)社区卫生室、药店、老年协会常年宣传药品安全科普知识;村居(社区)委员会设立宣传栏或黑板报每月落实一期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协助讲师团进村宣讲等工作。

三、切实加强农村公共药学服务体系建设 药学服务既然是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广大药学工作者利用药学知识及其工具,为社会公众(包括医药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关心用药群体等)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那么不能将提供药学服务局限在涉药单位,应该以村(居)社区为网格,发挥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搭台、社会参与、企业唱戏”的一体化农村公共药学服务工作格局。

我市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药学服务的意见》,在全市选择50个村(居)、社区开展药学服务示范建设活动,以“三化”全力推进药学服务全覆盖。一是工作常态化。引导各涉药单位从保障药品供应向关爱群众健康转变,把开展药学服务活动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使工作常态化。二是举措科学化。明确药学服务内容,年底开展药学服务工作考核,记入诚信监管档案。三是服务互动化。让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市民互动起来。市级层面设立了每年10万元“爱心”行动药品储备库,对家庭过期药品进行等值免费置换银杏叶滴丸和枸橼酸钙片等药品;组织专家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讲师团,开展由乡镇、村居订单式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巡回宣讲,纳入药学服务内容。开展社会互动药学服务,由村委会组织每季一次,药监、卫生、镇政府与当地卫生室、零售药店以及村民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帮助清理家庭过期药品、组织家庭过期药品回收与置换、订单邀请医药专家讲座、提供真假药品鉴别和用药咨询、测量血压、免费赠送宣传手册等。

四、完善我国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是构建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地方政府对药品安全负总责机制。针对当前各地落实药品安全责任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地方政府完善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措施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即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协调机构;严格考核,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药品质量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资源保障。落实药品安全监管各部门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坚持权力和监管责任相一致的原则,使其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不作为;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如不同执法部门参与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以及权限争议裁决制度,加大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的力度,着力消除监管盲区。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同时,强化企业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二是构建地方政府药品安全责任考核机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经济水平等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基本的地方政府关于药品安全“负总责”的督促和制约机制,着重解决省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具体规定与要求,明确省级人民政府在担负药品安全方面的责任。对地方政府所应履行的药品安全职能进行深化、细化,在行政运行中突出体现责任,把责任落实到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因此,应当编制确保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面履行药品安全责任的指导意见,并建立督促和制约机制。研究表明,采用药品安全责任考核可以促进形成地方政府工作有目标、实施有依据、发展有方向、考核有指标的局面,完善地方政府职能,督促地方政府确保辖区内的药品安全。三是在乡镇、街道设立监管机构。为保障最广大的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的用药安全,光靠县(市、区)药监部门一、二十号人进行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乡镇、街道所在地设立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对其人、财、物由政府和财政予以统一保障。其职责可设定为负责对辖区内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查处一般违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药品的违法行为,督促做好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及时收集药品安全信息并报告上级单位,在辖区内做好相关药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配合上级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等。虽然现在不少地方也在建设“多员合一”的基层药品监督管理队伍,但是这支队伍没有法律地位,对于发现的涉药违法行为其行政处罚权是没有的,换言之,它没有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资格。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指依法拥有行政处罚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并且独立地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主体。在各乡镇、街道设立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并赋予其行政处罚实施主体资格,对于震摄违法行为、及时打击违法行为保障药品安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是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独立依法行使职权,不归由卫生部门管理。在中国现有体制下,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归由卫生部管理,无疑是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削弱之举。因为,当今中国的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还处于缺乏规范和监督的境地,不少药品安全隐患产生于药品使用环节,如山西疫苗事件,就是因为使用环节在高温下私贴标签引发的,虽然后来卫生部也发布新闻声称这些疫苗产品经检验是合格的,但是至少这种在高温下存放疫苗的做法是违反 产品说明书规定的可能给产品带来安全隐患的不规范做法。按现在机构改革的模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不少地方药监部门也与卫生部门合署办公或归于卫生部门管理,作为医疗机构行业主管的卫生局凌架于对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药监部门之上,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药监部门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形同虚高,最终流于走走形式、走走过场,医疗机构的用药安全缺乏了外部的监督管理,其安全保障系数较机构改革前更小。因此,有必要将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作为独立的部门直接归中央政府领导,与卫生部门平起平坐,卫生业务主管部门与药监外部监督部门双管齐下管理监督各级医疗机构,才能真正管好药品使用安全关。

五是借鉴美国FDA,实行中央财政直接管理。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归于地方政府管理后,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办公经费、办案经费、日常监管经费等费用很难由财政全额解决,不少药监部门就与辖区内企业达成默契:相关企业每年向药监部门缴纳一定额度的“罚款”,药监部门就不去企业监督检查了。这样长此以往,势必给公众用药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即使这些企业只是相对偏远的、落后的地区的生产企业,但其产品却是全国各地都在流通的。美国FDA则由中央财政预算统一支付,FDA真正能够实现独立执法而不因需要当地政府甚至企业给付费用才能生存而腰杆子硬不起来。为实现全国药品质量全面过关,必须实行中央财政统一承担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所有财政预算费用,唯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欠发 7 达地区的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与发达地区的监管部门一样敢于履行好监管职责,共同筑就保障药品安全的“钢铁长城”。【作者单位】辽宁省灯塔市人民检察院

下载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胆探索实践 铸就特色工会 发挥乡镇工会在社会管理服务与创新中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