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20:3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2014年7月18日在细河区 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卫生系统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战略,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工作基础,完善服务网络,强化行业监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广大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一)管辖区域

依据行政职能区划,区卫生局负责管辖市经济开发区、市高新区、细河区三个区的卫生工作。共辖1个镇、9个村、6个街道 1

办事处、6个管委会、42个社区,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5504人)。

(二)机构设置情况

辖区内有市直管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8家。区管一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204家,其中疾控机构1家、监督机构1家、妇保所1家、防保所3家、一级医院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家、镇医院1家、村卫生室37家、卫协会诊所32家、个体诊所74家、企事业卫生所13家。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区、镇(街道)、村(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覆盖。

(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情况

驻区市局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约1800人,区级一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90人。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208人,占21%;大专及中专673人,占68%;高中以下109人,占11%。职称方面:高级职称20人,占2%;中级职称353人,占35.7%;初级职称617人,占62.3%。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基础设施建设及医疗设备投入不断加大。近3年,通过中央投资和区政府自筹方式投入1430多万元,对东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筹建中)等进行了新建、改扩建。2

又投资320多万元为区医院、区妇幼保健所、区防疫站增添和更新医疗、检验、快速检测、应急服装、手持执法终端和取证设备等,改善了医疗、预防、监督、保健工作和就医环境,提高了医疗诊断、应急处臵、卫生监督能力和服务水平。

2、卫生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坚持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和培训并重,2011年至今社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达100%。其中全科医师培训126人次,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2人;社区护士培训128人,护士理论培训243人次;社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80人次;社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77人次,社区康复专业师资培训5人;社区内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2人;社区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46人次;社区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22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适宜技术培训142人次;社区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培训2人,社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培训195人。2011年至今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97人次。截止2013年末,辖区一级医院床位428张,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15人,执业护士132人。临床医师与床位比是0.27:1,临床护士与床位比是0.3:1,卫生技术人员与床位比是1.02:1(国家规定一级医院每床至少配备0.7名卫生技术人员)。

3、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结合区委开展的“接地气、暖民心、办实事、促增长”主题实践活动和卫生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 “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和 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 3

里行” 和卫生行风建设,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改善诊疗环境,充实服务内涵,服务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2013年,辖区一级医疗机构门急诊51534人次,出院人数5019人次。

4、中医药服务、康复服务和慢性病综合防治全区达到“三个全覆盖”,基本实现“一街道一中心、一村一卫生室”建设目标。全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100%达标,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六统一、两独立”一体化管理的服务模式。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镇村“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2013年我区成功创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也是我市唯一一个示范区。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先进单位。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依托,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一项社会工程。2010年实施以来,由53家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全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二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11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在区政府的支持下,4

全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由2010年的人均15元(含省、市补助款)增加到2014年的人均30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全区居民185504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录入193041人(含流动人口),建档率达到100%。

2、全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9家,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3家,规范门诊3 家,合格门诊3家,省级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列居全市第一,全区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8%以上。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99.11%、强化麻疹疫苗接种率99.45%,人群免疫屏障已基本形成,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相应疾病的流行。重点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3、孕产妇和儿童两个系统化管理均达98%以上,做好高危孕妇的筛查、随访和管理工作,控制孕产妇的死亡率,我区已连续12年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83‰下降到2013年的2.35‰。

4、加强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筛查力度,截止到2014年6月末,全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共计22376人,规范管理19234人,规范管理率85%;糖尿病患者管理共计11670人,规范管理8253人,规范管理率71%;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396人,规范管理291人,规范管理率73 %(上述各项指标2014年全年要求达到75%)。进一步加强了省市级健康教育基地的创建工作,加 5

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措施的落实,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5、建立健全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全区19家责任单位网络直报系统运行良好。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实现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6、建立健全了卫生监督执法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加大了对医疗市场、食品安全、学校卫生和宾馆、桑拿浴室等公共聚焦场所的卫生监督和管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卫生安全。

7、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得到落实。开展农村孕妇孕中期免费超声筛查、补服叶酸、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在区政府的支持下,补助标准达到500元,2010年以来,区政府共匹配资金 6.8万元,用于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保证了母婴安全。

(三)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1、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我市城区唯一一家实行基本药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医疗单位,区政府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补偿机制等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形成了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区政府举办、经费足额安排、独立核算、绩效考核、竞聘上岗等机制。2011年9月份,顺利通过省医改验收组验收。全部实现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使用、零差率三个100%,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医改成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全区共有农业人口17422人,参合17255人,农业人口参合率99.04%。常住人口参合率100%(其中:特困人口599人,参合率100%)。2014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其中:省补助207元,市补助56.5元,区补助56.5元)元,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全面展开。到2013年末,区政府共累计匹配新农合资金424.3 万元,受益人数累计达55680人次。

几年来,通过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卫生工作者辛勤而细致的工作,实现了“六无”的目标,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无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无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无群体性计划免疫接种事件发生、无孕产妇死亡、无重大传染病传播。有力的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区也先后荣获“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辽宁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区”、“辽宁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辽宁省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标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存在问题

(一)受大环境的影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形成梯队,影响卫生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发展,缺乏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

(二)医疗体系发展不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还应进一步完善,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 7

构的对口支援和指导工作应进一步加强,稳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资源配臵不足。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疾控中心的建设,将其列入区政府的工作报告,并作为“十大惠民工程”之一。区疾控中心竣工后,区政府将加大对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区疾控中心检验、检测、监测能力,为全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为加强医疗、预防、保健、监督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采用面向社会招考的方式,聘用卫生技术高学历人才,充实卫生专业队伍,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无法形成梯队等问题,为卫生工作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三)按照公有制主导多元化办医原则,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合理配臵医疗资源在城市农村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分布,积极促进医疗服务市场充分而有序的竞争。

(四)秉承中西医并重原则,做到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臵。我区现在正积极筹备9月份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评审工作。

第二篇: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汇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与成效

(一)实行集团化管理,市、镇、村一体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

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将原30家镇民营医院回购转制为公立医院,按建制镇所在地组建11个基层医疗联合体,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近年,特别是2014年5月我市被确立为省深化医改先行先试县市以来,我市转模式、建机制,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探索构建以医疗管理集团为核心,市、镇、村一体,公共卫生管理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医疗健康联合体。双联体的成功组建,使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龙头带动、城乡一体、资源集约、技术共享、管理同质、发展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组建医疗管理集团,创新医院管理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全市以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为龙头,根据区域划分,按照一家三级医院、一家二级医院、若干一级医院模式组建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纳入集团化管理。两大医疗管理集团分别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总院长负责制,集团内医疗机构在集团统一领导下实行院长负责制。为加强对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的监督与管理,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确立全市公立医院发展规划,行使医疗管理集团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两大医疗管理集团理事会、监事会之间形成决策、管理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新局面。

二是实行五个统一管理,转变医院管理模式。

两大医疗管理集团接受市医管委统一领导和市卫计委行业管理,集团各成员单位在理事会领导和统一管理框架下相对独立运行、独立核算,集团内部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人事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绩效考核 “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集团内部编制(岗位)统一管理、人员柔性流动,理事会经医管委同意,可根据集团运行情况和实际需求对人员进行合理化整合,促进集团内部人员合理流动、有效使用,缓解人才缺乏问题。集团成立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分户建账,统一会计人员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审核监督,切实提高财务效率。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医管委对公立医院及其主要负责人、医院对科室、科室对个人实行三级绩效考核。

三是建立五大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管理效率。

创新优化集团运行,医疗管理集团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营、分工协作运营模式,构建协作、联动、高效、灵活的运行新机制,建立分工协作、分级诊疗、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技术共享五大运行机制,组建消毒供应、病理、会计核算三大资源集约中心,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影像、远程临检、远程心电五大技术共享中心。集团内部龙头医院对下级医院、龙头医院一级科室对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对村卫生室建立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工作机制。龙头医院每月组织一次不少于3名专家的对结对医院的巡诊、会诊、义诊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送医下乡。实行龙头单位一级科室结对制度,每周到结对基层医院进行两次会诊、查房、教学等活动。龙头医院每年派驻高年资主治医生或副主任医生全日制下基层对口支援,派驻时间主治医生不少于半年,副主任医生不少于三个月,并作为晋升晋级的刚性条件,基层医院的临床科室、执业医师与辖区卫生室结对组成健康管理团队,每周固定不少于两个半天下村卫生室坐诊,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医,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通过实行基层、城乡双重联合体的集团化运行模式,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市级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公立医院实现优势互补,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均衡发展。全市市、镇、村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

(二)夯实基层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筑牢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切实增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基础。

一是深入推进示范创建工作。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示范创建,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达到省示范标准,占比77.8%。49家村卫生室达到省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占比20.1%,对达标的村卫生室实施每家10万元财政补助。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改造。

2011年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当年市财政专门安排1800万元,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装备建设,其中120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600万元用于房屋维修改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12年起,我市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2012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其中400万元用于18家乡镇医院房屋维修改造和5家新组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室改造,200万元用于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达标改造。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为吕四、寅阳、北新、东海4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分中心、分院争取到省补助的彩超、血球计数仪、生化分析仪等设备价值240多万元,争取到用于基层医院建设的中央补助资金50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150万元。2013年又投入近600万元为18家基层医疗机构改造维修医疗用房,为基层医院配置医疗设备240多万元,为30家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改造,基层医院服务环境全面改善。2015年,市财政又安排2000万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设备提档升级,新增DR12台、彩超21台、生化仪7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高。

三是大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校园招聘、现场招聘、集团招聘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2015年共为基层医院招聘本科毕业生24名,编外卫技人员51名,为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农村医学专业生40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实施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和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利用集团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对基层卫技人员的业务辅导,定期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全面提升基层医院技术能力。

四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足问题,我们以健康管理团队服务为载体,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252个健康管理团队在全市开展“一对一”签约和面对面健康管理服务,极大地增进了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普及性。通过签约方式让团队医生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开展日常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常见病的诊疗,使卫生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同时,全面实施医生驻村制度,要求镇级医生每周不少于2个半天驻村服务,切实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五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有效落实医改措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整合医疗资源,降低医药费用,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规范运转,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此,我市扎实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卫生信息化一期建成全省示范,二期建设快速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同市级龙头医院的远程会诊、教育、影像中心全面建成启用,其中远程心电中心全市基层医院与上海新华医院实现实时会诊。全市基层医院同上海仁济医院远程超声中心、市级龙头医院同上海瑞慈医疗集团远程会诊中心正在培训调试,准备启用。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医院门诊、住院、收费、药房、检验、病历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现医保联网实时结算。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提高。居民健康卡用卡环境建设到位,全市2192多台健康卡读卡器全部安装完成,15000张居民健康卡试点发放。加快推广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项目,推进移动查房、移动护理、移动输液、移动药房、自助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搭建公共卫生系统管理平台,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数据挖掘,推进卫生决策科学化、卫生管理精细化、绩效考核数字化。

(三)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实施医疗管理集团化运行,全市市、镇、村医疗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医疗资源逐步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工作,鼓励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到就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有效分流市区综合医院就诊病人,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为此,我市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以“一提升、双引导、三规范”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工作,努力构建合理有序就医新格局,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加快实现“引导考核制度化、双向转诊普及化、就医秩序规范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

“一提升”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筑牢医疗服务网底,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我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环境,加大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投入,加快基层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集团化管理优势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帮扶、技术共享、同质管理等制度,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内部以龙头医院为技术支撑,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组建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远程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的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双引导”即强化医保政策的刚性引导、强化舆论宣传的柔性引导。进一步完善新农合政策,调整市级医院和基层医院起付线及报销比例,拉开基层医院、市级医院(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市外医院诊疗报销差距,引导群众常见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强化正面宣传,引导群众合理预期。通过医务人员诊治过程中主动宣传,提高就诊患者知晓度和认可度。通过组建健康管理团队,建立市级医院医生驻镇、镇级卫生院医生驻村制度,在城区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农村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进行面对面宣传引导,为分级诊疗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即规范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分级诊疗考核、规范慢病管理。实行基层首诊负责制,严格转诊办理责任制,健全转诊信息登记报送制度,明确双向转诊流程,确保分级诊疗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分级诊疗工作日常管理,各级医疗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完善转诊流程和相关制度,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做到无缝对接。严格控制转诊率和平均住院日,乡镇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6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市级医院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医院和一级以下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强化分级诊疗工作督查考核,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列入医疗机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并纳入等级医院复核评审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财政统筹经费下拨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考核指标,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分级诊疗工作的自觉性,形成制度化。注重规范慢病(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助推分级诊疗工作,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和医保支付制度。

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模式,提倡基层首诊,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疑难危重症病人及时转诊至二、三级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病情缓解或进入康复期的病人及时转回基层接受康复治疗,病人的合理、有序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和基层医疗资源闲置的状况,群众看病就医习惯逐步转变,全市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就医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依然匮乏。

由于乡镇医院在民营期间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新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等原因,引进人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基层医务人员务实进修、转岗培训等也因人员紧缺难于有效落实,导致当时的乡镇民营医院人才严重匮乏,青黄不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和梯度均不合理,多数基层医院连值班运转都存在一定困难,只能通过退休返聘等暂时解决。乡村医生队伍结构更是严重老化,全市乡村医生中超过60岁的占68%,较多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返聘退休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学历结构也普遍偏低,无一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专学历仅占14.6%,绝大多数是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取得执业助理乡村医生资格的仅占9.8%。乡村医生队伍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和后继无人的现状已严重制约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我市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民营医院回归公益后,我们着力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基层卫技人才总招录数在逐步增长,但受招聘开考比例、学历、年龄等条件限制,往往是需求大,实际录用人员少,甚至不到招聘需求的40%,基层人才缺乏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二)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依然落后。

近年来,市财政对基层医院投入了一定的财力进行设施设备添置改造和环境改善,使医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房屋简陋、设备落后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改观,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分中心、分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环境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与筑牢基层网底的要求尚有一定脱节,需要财政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改造和更新。2014年起,我市开展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和标准化改造,2015年底对已完成示范创建的49家村卫生室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但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未进行补助,根据南通市2016年底全市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改造要求,市财政应对完成标准化改造的村卫生室每家给予5万元的补助。

(三)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依然偏低。

一是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偏低。自2011年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财政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工资的70%,另30%根据医院效益发放,这种工资机制促使了医院有活力,院长有压力,职工有动力,在这种体制机制下,效益好的医院和效益差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有了差距,院长与院长之间也有了竞争,压力产生动力,动力带来了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尚未真正衔接,特别是效益不好没有收支结余的基层医院,30%部分无法兑现,医务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二是在岗乡村医生基药补助也偏低。自2011年4月实行医改以来,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为弥补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给乡村医生减少的收入,市政府实行基药补助,即每名在岗乡村医生每月补助800元。执行五年来,物价大幅上涨,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已多次提高,且增幅较大,而乡村医生基本工资分文未增。建议增加乡村医生基药补助标准,从原800元提高到1200元,以满足村医基本生活,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三是退职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偏低。自2009年起,全市有977名退职乡村医生享受生活补助,平均在150元至230元之间,至今未作任何调整,这一群体到省、市信访、上访不断,而企业退休人员、离任村干部都有增长机制,周边县市也都提高了退职乡村医生待遇,我市也应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稳定这一群体。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改善基层人才短缺现象。

一是改革人事招聘方式。充分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编内人员、备案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招聘权限全部下放到两大医疗管理集团,人社、卫计等部门负责全程监督。根据医院实际需要,取消开考比例限制。简化招聘程序,增加招聘次数,除常规招聘外,组织实施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在招聘硕士以上学历和紧缺的本科类专业时,可现场签约,省却繁复的考试考核环节,便于吸引人才,进一步提高人员招聘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培养。深入推进定向培养工作。继续与南通高等卫生技术专科学校合作,每年培养一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储备乡村医生人才。同时,大力开展临床、医学影像等紧缺专业定向委培养工作,努力缓解基层医院人才紧缺现状。加大社区(村)卫生室人才培训力度。实施以全科医生和村医为重点的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社区(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向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对在职乡村医生实行轮流进修制度,每一名乡村医生至少有一个月在当地乡镇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面实施人才奖励办法。认真执行《启东市医学重点学科及重点人才资助奖励办法(试行)》,对新引进的各类卫生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予以奖励,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实行定向招聘。对愿意赴基层医院工作的紧缺性人才根据相关协议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提高基层岗位吸引力。财政对基层医院编外护理人员的拨款应及时到位,以稳定基层编外护理队伍,缓解人才缺乏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二)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保障力度,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环境改善和能力提升。

进一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财政支出保持力度,多渠道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更新和服务环境改善。一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对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重点人才培养、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紧急救治等经费均列入政府部门预算,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中长期政府投入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科学持续发展。二是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着力完善两大集团会计核算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远程影像中心、临检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管理,实现集团内部技术资源共享互助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使全市医疗资源高度集约利用、质量提升并以卫生信息化为依托促进城乡医疗水平均衡发展。三是鼓励转型发展。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鼓励开展特色科室创建,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分院转型为医养结合型老年护理和康复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确保基层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待遇。

实施档案工资管理,将档案工资与实际分配分离,在岗薪酬按绩效考核分配,五险一金按档案工资基数缴纳。建立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核心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公立医院工资总量制和院长年薪制,在人员工资总量核定上,重点突出医务性收入、取消药品和耗材收入、淡化检验检查收入等因素,并与公立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挂钩,在总收支平衡的范围内合理确定工资总量上限。如果核定的工资总量仍低于保障性工资的,则由市财政补助。医院内部根据院科两级考核结果进行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差距。试行集团总院长年薪制,按照医院等级和类别确定年薪基数。总院长实际获得年薪为年薪基数乘于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分与当年目标分的比率。总院长年薪由市财政核拨,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同时实施集团内各成员单位院长年薪制,其年薪由系统统筹经费内列支,不列入医院工资总量,并逐步探索实施医院其他管理层、骨干医生年薪制,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三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中心卫生院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中心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南部,版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和*社区,总人口*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年,占地面积*㎡,业务用房面积*8㎡,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医疗急救服务。现有职工91人,开设病床*张,年出院***人次,门诊**人次。打造了完备的现代化医疗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具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能力。全镇下辖*家村卫生室,在编村医50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我院于*年新建了行管公卫综合楼,*年又耗资*对业务综合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与装修,住院部分科设置,达到“四化”标准,病人诊疗更加舒适方便。分对全镇*家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建设,均达到了“五化”标准,卫生室服务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院通过“外引内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夯实发展内涵。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三年共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二是与上级医院签订人员培训协议,三年来选送31人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214人参加市县级短期培训。每年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授课10余次,每月均请上级专家来院指导手术、会诊。三是强化院内培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每年组织院内培训30余场次,举办技能操作竞赛、业务技能考核不低于4场次,不断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质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全面贯彻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无医疗事故和大的医患纠纷发生。二是强化急诊急救,护佑生命安全。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畅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120”年接诊病人**人,急危重转诊**人,未发生因急诊急救处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三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今年在“国医堂”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病区,形成了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科室;成立了烧伤治疗专科,填补了区域空白,社会反响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治未病”意识,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危害,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人负责药品网上采购,基本药物使用率100%,运行已经走入正轨。三是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镇参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来共为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427.2万元,惠及群众7.9万人次。四是是开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改革试点,自2016年*月*日起实行按床日定额付费,通过控制药品、耗材、辅助检查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呈现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费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费用下降,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医院文化引领发展

我院始终把建设自己的医院文化,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作为“内功”来修炼。确定了院训、院徽,愿景,创办了院报,目前已发行48期,开通了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与辖区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常性举办演讲竞赛、文体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和事业成就感,凝集人心,积聚合力,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健康扶贫精准有效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对象慢性病门诊免费医疗工作。对贫困对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的逐人建立台帐,免费发放日常治疗药品,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体检,为贫困对象提供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实我县健康扶贫“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脱贫。经常性深入挂点扶贫村,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帮助完成帮扶工作计划,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业务发展不匹配,服务能力提升遭遇瓶颈。现有业务综合楼建于**年,使用已达30年,且多次维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级编制床位数仅64张,实际开放床位146张,仍时常需要加床,病区负荷已达极限。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基层医疗队伍人才不足。因基层医院和县直医疗机构待遇相差较大,县级绩效工资为基准线的1.6~1.8倍,乡镇卫生院才1.2倍,目前医院仍有临聘人员54人,编制无法解决,人员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动人员,致使医院服务能力萎缩。同进村医养老保障问题未解决,导致老村医退不出,新培养的村医安置不了,村级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是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缺乏CT等大型诊疗设备,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确诊断赴上级医院诊治,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贻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四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跟不上发展需求。现在医院执行的还是2006年出台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标准,其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现阶段医院配置标准和社会发展现状不一致,也不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第四篇:关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工作安排,5月22日,市政协组织委员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基层卫生机构设施

明显改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提高县级、完善乡级、加强村级”的原则,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逐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利用中央县级医院(中医院)项目对6个县(市)级医院(中医院)进行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总建设面积达到30.4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到1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亿元,地方配套和机构自筹资金10亿元。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县级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为打造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累计完成95个乡镇卫生院和104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总建筑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到1亿元。三是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解决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问题,从开始以市为单位统一招录合格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其中08——09两年来全市共统一招录557名。去年,又通过省卫生厅、人社厅统一招聘了144名,有效地缓解了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问题。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建立了县、乡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加强依法执业监督,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

(三)“新农合”助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使广大参合人员得到了实惠,群众对新农合的知晓率和认可度大幅提高。一是农民群众主动参合的越来越多,参合率逐年稳定提高。从至2012年,新农合参合率由最初的21.72%提高到98.8%,为民市参合率连续两年达到100%。据我市每年民生工程群众知晓度和满意度调查显示,新农合的群众满意度超过90%。二是新农合对农民群众的保障能力越来越强,保障面越来越宽。从共济机制发展成为医保制度,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病、小病都有补偿。三是新农合对农民的保障程度越来越高,报销比例不断提升。我市从7月开始,在市、县、乡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探索开展了按病种付费的试点工作,纳入试点病种的补偿实际补偿比例达到70%左右。四是农民报销越来越方便,网络即时结算,不让农民出院后为报销医药费来回跑路增加负担。五是基层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农民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诊越来越便宜。基层医改后,全部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费用下降40%左右。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统计的情况来看,我市的基层卫生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基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

(一)地方财政投入仍需加大。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的投入明显增加,但增加的部分多为中央财政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的补助,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增加的部分也多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和人员的工资,对农村卫生工作经费增加较少。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医院结束了以药养医的时代,医院在基本建设方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质量。

(二)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队伍不稳定。医疗技术人才是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因乡镇卫生院基础条件不好,近十多年来,本、专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很少到农村基层工作,大都集中在城区医院,造成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人才短缺、诊疗技术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同时由于乡镇卫生院职工报酬低,就医对象少,技术水平不易提高,再加上子女教育等其他因素,使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加剧了人才匮乏,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趋于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

(三)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运行费用过高。调研中基层卫生工作者反映镇卫生院、所属分院、门诊部平均每月网络费用需要560元,村卫生室每月网络费用需要159元;基层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业务用电按营业性用电标准收取,支出负担较重。

(四)“新农合”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

第五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四)加快建设,逐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项目资金,逐步完善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卫生院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卫生院就医环境,提高急诊急救整体水平。

下载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细河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