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时间:2019-05-13 20:2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第一篇: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

周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博士期间师从日本医疗福祉建筑领域的著名专家、东京大学长泽泰教授,2004-2006年曾任日本国立保健医疗科学院设施科学部JSPS Postdoctoral Fellow。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医疗及养老建筑领域的研究、设计与教学工作。代表作品:泰康之家苏州吴园与成都蜀园诊所项目医疗规划及建筑设计、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卫生院与扎雪卫生院(南京市援藏项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验实训大楼、昆山市老年医院暨锦溪人民医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科科技综合示范工程)、四川省绵竹市广济镇福利院(2010年度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众所周知,老年人的居住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活品质,而且与医疗、介护等社会事业息息相关。因此,在老年人数量快速增加但尚不富裕的中国,如何为广大老人提供适宜的居住场所来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及其亲属的选择,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文章首先分析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并在总结分析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养老设施、养老住宅、退休住区以及地域综合健康系统等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住区设计理念。

老年人及其医养需求

前期老年人与后期老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65-74岁属于前期老年人,75岁以上属于后期老年人。一般来说,前期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程度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关系较高;而后期老年人的身心机能及ADL会明显下降,且患各类老年病、生活习惯病及身心障碍的比例也会显著增大。因此,后期老年人才是医疗、介护及生活支援的重点对象。

老人的自立度

为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国外的通用做法是按照自立度将老年人分为自立型老人、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三类。其中,自立型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需重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支援型老人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在进食、洗浴、行走等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得生活支援和轻度介护;对于支援型老人,要重点防止他们卧床不起或产生严重智障。而介护型老人的身心机能衰弱、生活自理程度很低,需要24小时的重度介护。

图1-3显示了2012年日本的高龄化率(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前期老年人与后期老年人中自立型老人、支援型老人及介护型老人的比例。从中不难发现两点:1)超过95%的前期老年人是自立型老人;2)后期老年人中,自立型老人仍占相当高的比例,但与前期老年人相比,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的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无论哪个国家或民族,多数老人都希望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好处显而易见,对于自立型老人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及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所需的生活援助及医疗介护会持续增加,相反家庭规模却趋于缩小,从亲属那里得到的照顾也越来越有限。对于支援型老人与介护型老人来说,由于目前通所与访问介护服务还远未完善,维持一定水准的居家养老生活势必越来越困难。养老需求的层次与多样

马斯洛(1943年)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列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及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老年人当然也不例外。概括地说,老年人的生理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睡眠、排泄和居住等;安全需求包括环境、医疗、介护等;归属需求包括爱与集体归属等;尊重需求包括自立、自尊与受到他人的尊敬等;自我实现需求则包括自我肯定与社会贡献等(图4)。

此外,因经济水准、文化背景、地域特性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养老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例如,东方老人较注重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欧美老人较注重社区生活的参与;身心健壮的老人热衷户外娱乐活动,而文化程度高的老人喜欢读书求知等。

可见,提供养老服务时,除了要着重考虑饮食、医疗、介护等基本需求外,更不可忽视老人的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求,即养老需求的多样化特性。

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

概要

为弥补居家养老的不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养老设施(NH,Nursing Home)与养老住宅(SH,Senior Housing)(表1)。各国发展历程也大体相近,养老设施的建设先行,经过一段长短不等的时期后养老住宅逐渐登场。两者的共同点是建筑空间均实现了无障碍化,能充分满足老人日常生活及介护服务的需要。两者的具体差别在于:养老设施主要针对介护型老人(含重度智障老人),管理方式类似医院,可提供24小时的全面生活照料与介护服务,但存在人均居住面积较小、居住环境欠佳、生活情趣缺乏及介护成本较高的缺点。而养老住宅可大体分为自立型(1L,Independent Living)与支援型(AL,Assisted Living)两类,分别面向自立型老人与支援型老人,居住环境接近一般住宅,但建筑形式多采用集合住宅、空间布局较紧凑,公共空间面积较大,以便高效展开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表2)。此外,为增强预防保健的效果并防止意外的发生,许多养老住宅还提供:1)每日定时巡访,以确认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2)就医、介护、生活等相关咨询,以消解老人的不安。养老住宅的缺点是介护密度较养老设施低,因此当入居老人身心状况恶化时,仍需进一步移住养老设施。

从表1可见,发达国家养老设施的比例约为3%-4%,养老住宅则约为2%-7%,均与各国的国情及医疗福祉制度有关。具体而言:1)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丹麦实施了“居住与介护分离”的构想,建设重心由养老设施转向养老住宅与居家养老,导致养老住宅的比例增大而养老设施比例降低;2)为改善类似医院住院部的传统养老设施的居住环境,瑞典的养老设施向住宅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的差异不明显,两者被统称为特别住居;3)美国的养老住宅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以AARC及CCRC等退休住区的形式存在,这与美国国土广博以及人民的移住意识分不开(后文将详述);4)日本养老住宅的建设较为滞后,部分原因在于日本医院的人均病床数较多、住院期间较长,因而滞留医院的老人数量相对较多;此外,不同于欧美国家,约1/3的日本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因而老人入住养老住宅的意愿不太强烈。然而,近年来由于养老设施供不应求,为节约介护成本,日本不断加大了养老住宅的建设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情不同,且经过长期演变,世界各地的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均已发展出很多类型,难以计数。借鉴其建筑形式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要素:1)利用对象;2)提供的服务种类;3)医疗与养老保险;4)规模大小;5)设施或住宅的选址。

下文对几个典型的国外养老设施、养老住宅及其组合的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典型养老设施案例

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养老设施类型是Unit Care与Group Home,两者均源自瑞典。Unit Care的原理如下:将养老设施分为若干个单元(Unit),每个单元仅容纳10名左右的介护型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生活小组。单元内所有居室均为单人间,此外还设厨房、餐厅,以及供日常交流的公共起居空间(图5)。实践证明,这样既可确保个人的自由与私密,又容易营造类似家庭的气氛,以满足入住成员的归属需求。同时,各单元均配有若干专职介护人员,可以按照每个入住者的个性与生活节奏提供细致的个性化生活支援与介护服务。Group Home与Unit Care类似,但主要面向智障老人。

图5为美国某Unit Care型养老设施的标准层平面,包含南北两个单元。每个单元由10间单人居室及公共空间组成。居室平均面积为25m2,分摊公共面积为35m2。图6为该设施的一层平面,除办公区域外,还设有SPA中心、餐厅、咖啡厅、亲友用房及小教堂。

必须指出,欧美国家经济发达、人少地多,因而Unit Care与Group Home的建设标准与运营成本都比较高,例如Unit Care中工作人员与入住老人的比例约为1:2,Group Home甚至接近1:1。这对尚不富裕、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是难以简单效仿的,我们必须有选择地吸取其设计精髓。

典型养老住宅案例

图7为美国某自立型养老住宅的标准层平面,每层包括6户养老住宅及公共空间。养老住宅的户型以两室两厅或两室一厅为主,公共空间包括起居中心及相谈室;平均每户面积为142m2,分摊公共面积为37m2。

图8为瑞典某支援型养老住宅的标准层平面,与养老设施中以病床为中心的单人居室相比(即图5所示),其居室以老人的日常活动为中心(图9)。

养老设施与养老住宅的组合

伴随老年人身心机能的衰退,常常会同时引发多种问题,此时仅凭单一类型的养老住宅或设施往往难以应对。通常的解决方案是在同一基地范围内集中建设多种类型的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图10是美国某养老设施?住宅群,基于公共空间共享、养老功能互补以及运营管理合作的考量,将支援型养老住宅、智障老人之家与养老设施这三栋独立的建筑物组合在一起(表3)。

退休住区与地域综合健康系统

退休住区

(1)移住意识

退休社区(Reti rement Community)源自美国,主要分为AARC(Active Adult Retirement Community)及CCRC(Continuing Care Reti rement Communitu)两大类(图11)。

应该说,退休社区的产生及发展与美国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移住意识有很大关系。据统计,约80%的美国人希望退休后居住在子女附近;但其余20%并不做如此打算,他们梦想从工作中解脱出来后能移住到合适的退休住区中,积极地享受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

早期美国老年人选择退休住区的标准主要是气候温暖、人际关系良好、生活成本低、娱乐设施丰富等。但近年来,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更注重精神生活。因此,位于大学附近且能充分满足老年人求知欲的退休住区越来越受欢迎。

(2)AARC

AARC是自立型养老住宅的一类,主要面向55岁以上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自立型老人。除了大量的别墅型住宅外,社区用地范围内还建有高尔夫球场、游泳池等丰富的娱乐设施,以便老人充分享受自由、快乐、健康的退休生活。多数AARC位于气候温暖的南方或大城市附近,一般能容纳数千乃至数万人人住。由于入住者的年龄与背景相近,AARC的犯罪率相当低。但其缺点是社区内普遍缺乏医疗或介护设施,因此当老年人年龄增至80岁左右时,一般需要再次移往CCRC或其他养老住宅(图12)。

Sun City Arizona是美国所有Sun City中建设最早、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所AARC。Sun City Arizona总占地面积达37.8km2,人口3.75万(2010年),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老城(Senior Town)(图13)。

总的来说,AARC倡导的积极养老的理念值得肯定,但由于占地面积过大,因此到目前为止,除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国家外,难以在其他国家得到推广。

(3)CCRC

作为美国养老住宅的一种(图14),CCRC主要面向80岁以上的老人。其最显著地特色是将自立型住宅(1L)、支援型住宅(AL)、介护型养老设施(NH)与各类生活设施及小型诊所一并设置在同一块用地范围内,同时与相关医疗设施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关系,可以为入住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全面而可持续的介护服务及医疗保障,因而颇受美国老年人的欢迎。

如表4所示,CCRC一般能容纳300名以上的老人。刚刚入住时,老人必须是自立型,因此先住在1L。1L一般由若干间附设厨房的独立居室组成,其丰富的公共空间能提供餐饮、娱乐、读书、康复训练等各类服务。许多CCRC位于大学附近,可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欲。当老人出现身心障碍时,再视其具体状况转移到邻近的AL或NH中继续生活。CCRC中的小型诊所通常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医生、心理医生、护士、介护师,通常以医疗小组的形式为每个老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与介护服务,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此外,由于预防保健措施完善,CCRC中卧床不起的老人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

可以说,CCRC充分体现了美国老人积极养老的精神与持续医疗介护的理念。由表4可以看出,自立型住宅占CCRC的60%以上、健康状态下的居住期间就超过了5年。对八旬以上的高龄入住老人来说,CCRC的实质就是一种健康保险。

但CCRC也有以下不足:1)主要面向富裕阶层,收费过高;2)占地面积过大;3)采用封闭的管理方式,其设施与资源不对周围地域开放。

由美国Ericksonliving公司开发的Riderwood和Greenspring的CCRC(图15-19),分别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西南角与东北角,距华盛顿特区的直线距离均约为20km,周边都是成片的别墅住宅区。始建于2001年,Riderwood是美国规模最大的CCRC,采用分期方式建成,现有2800户,占地约40ha,以7层建筑为主,曾因“采用创新模式的设计来适应当地的老龄化趋势”入选世界最佳养老社区。Greenspring的用地约为Riderwood的一半,以5层建筑为主。这两所CCRC均将所有建筑物用连廊相连,可为入住老人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地域综合健康系统

近年来,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至2025年,预计仅75岁以上的后期老人的比例就将达到18.1%,不难想象,社会医疗介护成本会大幅攀升。对此,日本政府的解决方案是推进“地域综合健康系统”(Integrated Community Care)。

如图20所示,将一次医疗圈(日常生活圈)划分为若干个规划单元(约为30min左右的徒步范围,大致相当于大都市的中学学区,或中小城市的小学学区)。除一般住宅外,每个单元均依据具体情况建设一定数量的养老住宅、养老设施、生活支援设施、预防保健康复设施、介护设施及医疗设施,并通过各设施间的协作,为该规划单元中生活的老年人提供比较完整的居住、生活支援、预防保健康复、介护与医疗服务,从而在老人熟悉的地域范围内实现“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的目标(图21)。

在地域综合健康系统中,通常将预防、医疗、介护等设施集约地设置在一起,各设施规模虽然不大,但可通过定期巡访、访问医疗与介护等方式,有效推进在宅医疗与介护(图22,23)。此外,规划单元中设置的各类公共交流、活动中心及各类生活便利设施,可增进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有助于促进老人间的互助。

应该说,地域综合健康系统能否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医疗、介护相关的保障制度。2000年,日本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之外,还实施了介护保险制度。规定不论服务场所有哪些不同,只要介护服务相同,个人负担的介护费用就相同(图24)。因此,自宅、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中的介护服务均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新型养老住区

中国国情

众所周知,我国不仅老龄化现象严重,而且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健康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很突出,因此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虽已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指导思想,但真正实施起来,尚有许多困难。

(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相当多的住宅因房屋老化、户型陈旧、缺乏无障碍设计等原因,不适合老年人居住,而且改造难度很大;2)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居家老人越来越难从子女那里得到有效的照顾;3)缺乏欧美国家的家庭医生制度,专业的访问医疗介护体系尚不成熟。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尚未从建设和收费等方面确立养老机构的分类标准;2)缺乏欧美国家普遍实施的法定养老住宅的制度。

(3)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加强社区医疗设施的建设: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设施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为满足医养结合的需要,有必要在城市周边地区建设一定数量的能满足当地社区医疗需求的医疗设施。

2)拓宽社区养老的内涵:社区(Community)一词不仅指一定的地域范围,也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形成的共同体的意味。Bayley(1973年)指出,社区服务(Community Based Care)应具有Care in the Community和Care by the Community这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指社区中的各类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而后者指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所提供的服务(图25)。

目前我国的养老住区,基本停留在Care in the Community的层面,因此如何通过Care by the Community弥补医疗或介护资源的不足将是今后我国社区养老的努力方向之一。

新型养老住区探索

(1)项目概况

此养老住区选址于主城区边缘,用地面积近11万m2,距市中心不足11km,地铁8站的位置(图26,27)。用地周边为近年内开发建设的大片成熟住宅小区,交通便利,住区东北出入口距地铁站约700m,距高速公路在1km以内。

用地北侧为一所以老年护理与康复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投资建设该养老住区的目的是建成后不仅可供2000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入住,同时也可用作该校护理、康复等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

(2)规划设计理念

主要包含:1)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在充分尊重每个老年人意愿的基础上尽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2)创造条件增进住区老人主动养老的意识;3)营造生活共同体,强化住区老人的归属意识与互助精神;4)提供完善的住居、生活支援、预防保健康复、介护、医疗等服务;5)部分医养设施向周边居民开放。

(3)医养设施体系

1)医疗设施:为确保医养结合,在用地东南角与某省级医院合作设置老年康复医院。除养老住区外,该医院也面向周边居民开放,最终确定了300床、4万m2的建设规模。除老年病及康复医疗外,还提供常见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院前抢救、协助转院等基本医疗服务。该医院中还设有访问护理站,可为住区老人提供访问护理服务。

2)养老住宅与养老设施:住区中设有针对不同健康状态老人的自立型养老住宅、支援型养老住宅与介护型养老设施。此外,还增设了可持续居住养老住宅,居室环境能同时满足轮椅、偏瘫及卧床不起老人的各种需求,可供老人从自立、健康的状态住到终老(图28)。

3)介护服务功能设施:住区中设有日间服务中心与访问服务中心,既为养老住区中的老人服务,也向周边居民开放。短期入住中心则主要面向周边住区中的老人(图29)。

4)布局、规模及建设标准:为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与管理成本,需合理确定各类设施的规模与建设标准(图30,31)。由于住区位于主城区,介护型养老需求量较大,因此拟定介护型养老设施的规模为500床;其中一部分采用Unit Care的形式,另一部分采用传统护理单元的形式(表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健康状况、亲属关系、经济能力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老年人的医养需求具有不同的层次与多样的特性。为满足这些需求,不存在单一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本文所作的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第二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高陵区卫健局关于医养结合的工作要求,2019年上半年公寓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面继续探索尝试,将老年人健康评估、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绿色急救、安宁疗护等全方位融合,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护服务新模式,现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

1、医务室的硬件改造和设备扩充基本到位。

目前面积达到了90.55m2,其中医护办27.4m2、药房4.75m2、治疗室10m2、输液室48.4m2。日常药品及急救设备均已配备到位。

2、中医养生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公寓新建成的中医馆室内面积近100㎡,目前已开展艾灸、熏蒸、中医经络治疗等特色服务项目。我们还聘请原长庆职工医院离退休医师岳志新坐堂问诊,岳大夫擅长中医针灸、按摩、骨科等治疗,对老人常见患有颈椎病、腰椎、偏瘫、失眠等疾病的老人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服务,缓解老人痛苦,得到了家属的一致好评。

3、安宁疗护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我们在三楼东区开辟了安宁疗护区,为重症患者提供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心理慰藉等服务,使老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焦虑和悲痛的情绪。安宁疗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反响,充分验证了我们推行安宁疗护这一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医养结合、注重服务细节。

1、打造一个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活动平台。

在公寓内设立室外、室外的健身活动场地、棋牌室、康复室、活动室、手工室等,组织各类适宜老人的文体活动、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回春健身操等练习,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打造一个提升健康素养的培训平台。

针对老人需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在公寓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宣传及中药预防,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日常巡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定期对老年公寓的老人及员工进行老年人生活知识和急救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急救意识。

3、打造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咨询平台。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公寓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音乐疗法、沙盘游戏,针对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易产生失落、孤独、怀旧心理、衰老感等心理问题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及工作人员沟通不畅、自我感觉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定期邀请志愿者开展联谊活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及存在感。

4、完善健康体能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室,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评估。初评的项目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认知能力等。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吃饭、大小便、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判断老人能不能自己完成,自己有没有感知。我们也会通过对老人的直观感觉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老人的沟通与视听能力,对于老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评估,我们能知道他们的认知程度,看老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问题并给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会对老人确定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提供对应的服务项目。

5、完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在建立老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提供健康管理与监测。对每位新入院的老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以及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向公寓护理部反馈老人身体状况,共同对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医疗照料方案。对每位入住老人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的全面监测,主要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常规的诊疗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6、确保绿色通道快捷畅通。

我们联合长庆职工医院、太和医院、凤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已有的“绿色就诊通道”基础上,达成医疗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对突发危重疾病的老人,依托医院120急救点的优势,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转诊。

三、问题与困惑:

1、专业医护人员难招难留。

老年公寓内设医务室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他们在养老机构从业但无法进行执业注册,政策制约医护人员无法多点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

2、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难。

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老年公寓推行医务结合首先要解决医务室纳入医保结算问题,现因医保资源有限、政策制约难与医保挂钩,老人就诊费用无法报销,增加了老人经济压力,老人仅在公寓做一些简单、收费低的诊疗,大大制约了老人的医疗需求,导致医务室亏损经营。

综上所述,长庆老年公寓将在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制度,完善医养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集医、护、养为一体的保障服务,同时,强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老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得到诊治,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

第四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现状

多年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就在进行”医养结合”的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养老机构基本形成了以下两种医养结合模式:(1)完全“医养结合”医护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既有配建医疗机构或卫生室的养老机构,也有具备养老功能、开展老年护理的医疗结构。(2)医疗养老机构联合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老机构提供康复期或稳定期的护理服务的模式。

中国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模式目前还远未完备。即便是名义上开展医养结合的机构也不足养老机构总规模的60%。医养结合的问题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养老机构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外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 养老顶层设计的缺失。主要表现为:

1.政府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形不成政策合力。2.相关政策的权威性不足,利好政策往往流于形式。

3.政府部门受制于财力、观念等等因素,对养老支持力度不够。二 医保结算尚未大范围铺开。主要表现为:

1.医保的顶层设计就是围绕医院展开的,对养老院缺乏支持力度。2.对套保行为的担心加重了了社保部门的疑虑。三 医疗机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养老机构赚的这点辛苦钱,根本无法引起优质医疗机构的兴趣。

2.医疗机构参与医养结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于老人及家属之间的种种纠纷,医院缺乏参与动力。四 对医养结合的各种制约因素太多。

1.很多地方对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作出种种限制,不得对外行医,不得设床位等等。2.养老机构药品往往进货价格偏高。3.医保报销条件苛刻。

养老机构的内部环境对医养结合的制约也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的规律和认识不足。

国内的养老机构往往认为医养结合就是想在机构内请医生坐堂,看病开药。把养老机构的医养鸡和跟医院看病混为一坛。造成盈利模式不清,亏损严重。二 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严重缺乏,水平低下。

三 标准的医养结合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很多养老机构无力负担。四 养老机构太小,形不成开展医养结合的基本规模。

第五篇:养老产业医养结合要点

养老产业医养结合要点

1、为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必须联合创立专业、规范、有规模的医疗机构,实现真正意义的“医养结合”。

所谓“医养结合”,是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围绕养老公寓和医院为中心,依托护理员和医生为基础,医疗设备、康复设备为辅助,有效解决养老公寓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

2、“医养结合”具体要求:

1)、信息化管理:通过养老管理系统,记录公寓内老人详细的健康资料、病历信息、体检记录、护理记录,做好日常护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康预警机制,及时做好健康预警。当老人发生疾病需要送医和进行日常康复时,公寓医院能实时调取老人所有健康信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无缝对接。公寓护理人员也能按照医生专业医嘱实行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2)、休养护理:公寓护理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公寓老人具体情况,为公寓老人安排相应护理员和护理计划,安排日常护理。并根据特定公寓老人身体具体情况,结合医生医嘱和建议定制专属专业的护理计划。

3)、疾病诊治:公寓老人休养过程中发生初始病情,可以及时转入公寓医院治疗,档案信息实时传输到医院系统,医生根据以往病史和健康数据,准确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诊治决定是否需要及时转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4)、医疗康复:公寓老人经医院治疗康复后,需要继续进行医疗康复,护理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日常休养的护理情况,为老人制定符合老人具体身体状况的护理服务计划,进行康复性护理。

5)、健康咨询:公寓老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休养过程中,随时联系医生和护理人员了解健康信息和护理信息,做到健康护理早知道。

6)、健康检查:日常生活中,通过健康检测设备,包括血压仪、血氧仪、血糖仪、心率仪、人体成分检测仪等,定期检查身体,并上传留存健康数据,形成专属健康档案,展示健康数据变化情况。

下载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养结合视点下新型养老住区的设计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范文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

    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

    新型城镇化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 摘要: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为发展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给中国农村老年人创造幸福尊严的晚年生活......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 要】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纯的服务性养老已无法满足当前现状。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

    “医养结合”破解养老之惑

    “医养结合”破解养老之惑 ——从烟台广济颐养中心看创新养老 老龄化正加速向我们走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最终定稿]

    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社会需求研究 1 失能老人护理问题突出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且需求程度逐渐增加,因而老年人......

    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是近期养老模式的热门话题,医疗对于养老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不仅要提供快乐幸福的生活环境,也要提供完善的医疗服......

    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送审稿)(5篇范例)

    港都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面临的困难及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5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户规模的缩减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