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

时间:2019-05-13 20:1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

第一篇: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

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

近些年,各大媒体对于农产品负面舆情屡见不鲜,很多谣言对农户造成了极大困扰和巨大损失,即使能够后期证明谣言,但是重大打击已然形成。这其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面对不利舆论时极其缺乏应对能力,也缺少必要发声渠道,舆情管控水平亟待加强。

一、农产品舆情特征

在总结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各类农产品舆情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安全性疑虑为主

无论是防腐剂蜜桃,还是注水猪肉、僵尸肉、福尔马林蔬菜、糖精西瓜,所有不利舆情都是围绕着这些产品存在着安全性疑虑展开,利用各种耸人听闻的化学名词结合日常所需的农产品,通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大肆传播。

(二)信息传播迅速

近年来,我国科技信息发展迅速,并且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PC网络时代向手机网络时代的转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端获取新闻信息。而手机端获取信息虽然更加便捷,可是因为大量信息的充斥,媒体愈发倾向“抢新闻”、第一时间发布“震惊新闻”,甚至不加核实就进行传播。

(三)农民缺少发声渠道

目前除了一些农业网站和报纸杂志,基本上都没有农民的发声渠道,而即使是这些媒体,也鲜少有专业农民发布新闻信息。与各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相比,农业新闻的关注度极低,这就导致农民发声之后也会很难产生扩散性影响,遇到谣言时有心无力。

(四)负面舆情关注度高

人们普遍对农产品的负面舆情更加关注和重视,而对正面舆情缺乏关注甚至基本认识。比如对此次防腐剂喷桃事件,大量民众在微信等平台上转发,并且采取放弃蜜桃消费的方式规避潜在风险,但是对于各类农业增产、新产品上市等正面舆情知之甚少,甚至看到也多不予理会。

二、农产品舆情管控方式

要加强农产品舆情管控,就必须选择正确的管控方式,要有针对性:

(一)媒体发声

这种方式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种。第一种即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发布辟谣信息,对出现的负面舆情进行事实澄清和证据展示,重新赢得大众信任,重塑品牌形象;第二种即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发布农民本身或代表其利益的群体的声音,将相关事实讲述出来,对负面舆情进行澄清。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众广泛、信息传播迅速,缺点是需要一定费用、公信力不一定强。

(二)政府履职

这种方式即农民将负面舆情上报政府机关,政府机关鉴定核实后,在政府网站或公众媒体上对虚假信息进行驳斥、辟谣,并交由公安机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和处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公信力强、费用花费少,缺点是关注人群较少、存在处理时滞。

(三)供应链沟通

这种方式即农民对负面舆情在社会中的传播暂不予理会,而对采购商、经销商等密切相关的群体第一时间沟通,通过充分证据和事实证明农产品安全性,确保农产品的顺利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将舆情风险从自身转移到供应链相关人身上的行为,治标不治本。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风险得到转移、农民损失较小,缺点是其他关联方承担风险、无法根治。

三、农产品舆情管控建议

(一)培养专业发言人

各地农户以乡镇或者县市成立舆情管控联合组织,外部聘请或者内部选拔优秀人员,通过有效培养成为专业发言人,对外发布正面舆情信息,应对负面舆情信息,尤其是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对谣言进行辟谣。

(二)打通媒体管道

农户舆情管控联合组织主动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合作渠道,试点自建媒体平台(如某地区农业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新闻信息,形成代表农民自己心声的信息传播渠道,提高自己的?音能见度。

(三)形成政府对接机制

农户舆情管控联合组织定期邀请农业局、林业局等政府机构传授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工作,同时定期汇报农业生产、上报舆情信息,遇到虚假信息或者谣言时第一时间提供说明,邀请政府机关收集证据、权威鉴定,并采取后续措施保障农民群体合法合理权益。

(四)建立农户通气渠道

各地农户之间定期召开通气会议(可采用网络视频会议形式),沟通本地舆情传播和管控情况,交流有效的舆情管控经验,遇到危害农户普遍利益的虚假信息或者谣言时第一时间商讨应对措施,并付诸实施。

(五)不排除司法手段

当某些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传播切实且极大危害大量农户利益时,且通过媒体澄清和政府处理都无法解决之后,农户们要及时通过司法诉讼等手段要求传播人停止传播,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六)推广农业物联网

有条件的农户要推广农业物联网的普及,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全过程都依托晶片和影像保留下来,通过集中报检获取政府或者其他权威机构的安全性认证,确保生产端、仓储端、消费端都实现联网互通,从根源上消除虚假信息和谣言的生存土壤。同时,部门地区还可以建立“绿色农产品”展示和直销市场,既避免了多向流通出现的舆情管控“分神分心”,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放心的采购渠道,实现双赢。

第二篇:从“公关管控”走向舆情引导

从“公关管控”走向舆情引导

——政府应对网络事件的实证剖析与反思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近年来,随着网络用户的极速增长及对现实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大,网络媒介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发布、传播的生态,成为政府管理与民众关切互动博弈的平台,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构建网络舆情有效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崭新要求,又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对苏北F县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公关管控”的行为特征与危害,并提出了网络舆情长效引导机制构建的对策。

一、“公关管控”:地方政府应对网络事件的行动策略

F县,位于苏北地区,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利益调整波动较大的转型时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近年来因征地、拆迁等问题在网络上发生过几起有较大影响的“网络事件”。所谓“网络事件”即通过互联网传播互动的有关本地政府形象(尤其指有关负面形象)的事件。包括可引起关注的政府、官员行为,民众维权事件(个体性和群体性)及其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诸如“周久耕天价烟事件”、“千人跪倒市长事件”、“湖南株洲自焚事件”、“杞人忧钴事件”等[1]。鉴于此,该县2010年12月7日成立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配备了81名网评员(含“网管员”),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处置、引导的工作机制。具体处置行为结构图如下:

从F县处置网络事件的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典型的“公关管控”的特征。所谓“公关管控”是指地方政府在面对可产生负面影响的网络事件时,以消除影响、维护形象为目标,以实施强制“管控”为主导策略,以灰色“公关”为主导方法的一种处置方式。具体特征表现在:

1、处理网络事件采取“管控”为主的行为策略。在“压力维稳”的刚性体制约束和地方官员政治锦标赛的压力下,为了尽快消除负面影响,维护自身形象,从本能上把网络作为来自“异己”力量的挑战,无视网络时代对现代政府施政环境与公众诉求的重塑,没有把网络社会管理与应急舆情引导作为社会沟通、管理的一种现代执政方式,而是把网络事件作为现实社会生活的“衍生品”,即现实民众权益诉求行为在网络上的延伸。所谓“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一旦出“负面情况”避之不及,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快速消除“事件”的网络痕迹。为此,该县投资几十万元购买了网络舆情24小时监测系统,并从各单位、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网评员队伍,实现对重点新闻网站、论坛、商业门户网站的内容监测。在网络监测到有关事件(主要是群体事件)信息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封锁信息传播渠道,为解决问题争取宝贵时间。”建立网络管理机制,对宣传部(外宣办)、经信委(电信局)、公安局、工商局、文广新局关于网络监管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在已经形成新闻突发事件后,该县规定要较好的协调处置后续影响,做到“不推卸,主动协调”。

2、落实“管控”策略的方法则是灰色“公关”。从本意上讲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政府行为。”[2](p121-122)但是在以“管控”为行为策略下的“公关”,则往往呈现为“灰色”公关。即在地方政府处置网络“事件”的具体场域中,一旦网络媒体出现有关本地政府形象(负面)的内容时,地方政府多采取诸如宴请、送礼(包括现金)、施压等方法来实现公关网络媒体,以达到通过屏蔽、删帖等方式来消除网络影响的目的。之所以采取“灰色”公关的方法在于“管控”策略的需要,即“管控”策略的实现事实上是在规避法定的政务信息公开责任,规避媒介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新闻监督和舆论监督。由此,必然采取“灰色”而非良性的正常公共关系行为。从F县的调研来看,该县已与中国新闻社(网)、新华社(网)对外发布主渠道,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网管办、省市委宣传部网络处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实践效果来看,截止到目前已经形成网络舆情报告137期,并有25期交办本地相关部门解决。其中,只有一篇关于鱼塘纠纷导致自缢身亡的报道成为该县舆情宣传的热点事件。

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政府行为是结构与体制的外化,处于深刻的政治生态背景之中。地方政府网络事件“公关管控”是在行政区行政“代理违背”(往往是对中央和当事民众双重的违背)而民众诉诸网络维权时,迫于压力型体制的刚性约束,通过“信息封锁”对互联网媒介生态形成的政府治理挑战的一种短视回应。

二、学术回顾:有关网络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

之所以称地方政府对网络事件的“公关管控”行为策略是一种“短视回应”,在于与传统媒体生态不同,网络条件下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影响发生重要的变化。深入认识网络事件的特征与影响是准确评估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的利弊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的前提。

1、何者会通过网络进入我们的视野?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议题本身的抽象或者具体性、公众对议题的利益相关性及其确定性与否的判断即“导向需求”,共同构成了“媒介关注度”的重要条件。[3](p74-75)唐纳德·肖进而注意到了互联网能改变议程设置模式:“受众也可以把握机会,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方法建立他们自己的一系列议程。”[4]此外,“沉默的螺旋”理论[5](p92)与“媒介建构论”[6](p214-218)同样提示我们在考察网络背景下“社会公共事件”的产生及其影响时,要考虑诸如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结构和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等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即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何者会成为当下的“社会问题”,并在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中形成社会舆论,取决于该共同体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状况。换言之,构成“舆论”的核心并借由现代大众媒介传播互动形成的“社会公共事件”构成了“政治文明的重要维度,是社会文明的风向标,也是衡量和检验现代社会中公民人格的独立意识和自治水平的重要指标”[7](p270-275)国内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8]、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0、2011)》[9]等在实证研究方面根据网络舆情排行对热点事件作出了梳理。

2、议题如何形成影响?首先在于网络的技术特性对民众形成了“赋权”效应。即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如西方学者在社会运动和集群行为研究中发现媒体在“框架建构”、“资源动员”中具有重要作用[10]。而“互联网在信息扩散和动员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11]。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互联网在线动员明显高于发生在现实世界中集体行动的动员水平[12]。而且“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媒体本身也不足以引发社会运动”,而要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以及政治风险[13](p117-122)。

国内研究随着网络社会政治影响实际效用的展开而主要集中在网络民主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网络政治生态等几个面向上。如金太军《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14],方曙光《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15],史达《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互动机制研究》[16]等。同时,有学者也注意到了网络议题参与过程中的社会动员与集体行动问题。研究了网络事件的特征、类型,并结合近年来的具体的社会公共事件案例,探讨了网络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等问题。如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17]、李婷玉《网络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探索性研究》[18]等。

3、网络事件对政府治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关注web2.0赋予用户进行内容的创作(如微博)、编辑和筛选所引发的“社会变革”,特别是网民通过对公众日常话题和媒介议程设置的参与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政治必须架构在以电子为基础的媒体语言上,这个事实对政治过程、政治行动者与政治制度的特性、组织和目标都有深刻影响。”[19](p620)对此,安德鲁·查德威克从互联网政治学的角度作了系统的总结,包括:“去中心化”、“参与”、“社团”、“全球化”、“后工业化””、“理性主义”、“治理”、“自由主义”等[20](p27-46)。理论的研究还得到了国内实证研究的支持。如: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8]、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0、2011)》[9]等对事件结果和影响做了系统的梳理。

三、维稳增压:网络事件“公关管控”的危害

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地方政府对网络事件的“公关管控”本意上是为了减轻了社会压力,树立良好形象。但是网络通过对民众的赋权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解构了政治生态,因此,对网络事件的“公关管控”不但起不到减压的作用,反而会增加社会和维稳的压力。具体表现在:

1、积聚矛盾,容易演化出个体激进行为。在当前我国社会深刻转型和利益调整波动较大时期,出现了大量具有体制性、结构性原因但在不同行政区零散多发的现实社会矛盾。如F县2010年受理群众上访1749件,涉及劳动保障(16%)、城镇拆迁(14%)、改制(10%)、涉法涉诉(10%)、土地征用等(5%)问题。而在当前我国信访体制下,信访纠错和处置能力不足[21]。民众在现实权利救济框架“失灵”的背景下,试图通过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互动,形成社会影响,进而对地方政府施压,促使自身问题得以解决,是当前网络“事件”的突出特征。为追求社会影响,必然诉诸激进行为,悲情烈度不断提高。如在近年来矛盾比较突出的征地拆迁过程中,当事人为诉求自身的权益,不惜通过“自焚”的方式试图获得更多的社会同情,并产生对地方政府的压力。甚至当事人会采取“爆炸”的方式来展现,如抚州爆炸案中当事人在微博中的表白。然而,越是悲情烈度较高,越可能产生社会负面影响的行为,从地方官员的角度来看,越是需要“信息封锁”的事件。由此,“网络事件”构成了角力场,使民众与地方政府陷入恶性循环的博弈怪圈。

2、媒介风险消解政府权威与公信力。与传统媒介生态下的舆论监督不同,网络媒介生态因其“把关人”缺失、多媒体性、即时互动、并存多发等特征而使地方政府网络事件的“公关管控”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是内容监测软件本身的局限。二是传播迅速、扩散面大。即“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行动者,不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都没有解决复杂多样、不断变动的问题的知识和信息;没有一个行动者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工具;没有一个行动者有充分的行动潜力去单独地主导(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22]正如该县在网络事件处置中已经突出地感到的诸多问题。如:零失误的机制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微博、百度的监测、协调难度大;重点论坛信息的处置困难;重点事件网络爆料人的内部、外部协调难;对上级主管部门协调难度加大等困难等。④从而,在网络条件下常促使事件所涉领域进入难以把握的易变状态而出现危机。屏蔽与删帖之类的技术措施以及与此相类似的对于言论与表达自由的过度干预,很容易引起人们对舆论宣传的不信任,对强势群体的不信任,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媒体所报道的以及政府所发布的消息,作出不合作的乃至对抗性的解读,即便这些消息是确实真实的。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很容易导致民众与政府以及社会强势群体的制度性地“自觉对立”。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力不断被消解的同时,抗风险能力也越来越脆弱。

四、治道变革:网络舆情长效引导机制构建对策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社会舆情变化,掌握网络舆情主导权,利用网络推动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顺应网络时代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是必然趋势。

1、从“管控”策略转为“沟通、引导”策略。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而非自说自话的无效沟通和引导。这需要辩证认识网络时代对政府治理提出的挑战,主动应对。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23](p11)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由于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转型之中,种种环境问题和社会矛盾引起的各种突发事件,屡见不鲜。也就是说,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地方政府必须直面媒体,否则各种或真或假的消息将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方式传播,从而使其陷于更为被动的地位。在对本区域进行管理时,地方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抱着“永不出事”的鸵鸟态度,而应正面地、积极地为面对突发事件做好各种准备。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加强与网络的沟通,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

2、建立常态信息沟通机制。首先,要建立信息收集制度。舆情信息是领导了解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推动发展的重要依据,谁先占有信息,谁掌握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谁就获得发言主动权。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再次,创新“政府网络发言人”实现形式。为了民众知情权,许多政府部门在对外发布信息时设置了新闻发言人,包括官方微博、政府网站等形式,为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和诉求,更直接有效地化解政府压力,改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是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转变的重要举措。再次,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对于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建立即使的反馈制度。包括明确部门责任、反馈形式、时限等。促进群众与行政监管建立互信、互动的良好公共关系。

3、源头矛盾化解制度建设。根本上减少网络负面信息,实现有效引导社会舆情,需要矛盾化解的源头制度建设。根据现实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方法。比如构建前置化、高效化的排查调处机制,特别是在矛盾比较突出的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方面全面提升社会矛盾化解的能力和水平。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网络化、便捷化的服务民生机制,全面提升构建和谐官民关系的能力和水平等。比如:江苏太仓的“政社互动”模式[24]、淮安的“阳关信访”模式[25]等等。

参考文献:

[1]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美]唐纳德·肖.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时代的民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4):5-9.

[5][英]麦奎尔著.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许静.舆论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BIRKLAND.After Disaster:Agenda Setting,Public Poli-cy and Focusing Events[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8]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0]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CHANG Y K.Out of the Closet and into the Political Arena:Can the Internet Become a Location for Queer Movements?[J].资讯社会研究(台湾),2006,(10):175.[12]唐杰.互联网发展对社会抗议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7,(6):65.[13]查尔斯·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金太军.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方曙光.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二重建构——对一个网络事件的分析[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6]史达.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互动机制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3):78-86.

[17]高恩新.互联网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共意动员——以几起网络公共事件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09,(4):96-104;

[18]李婷玉.网络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以2008年网络事件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3):87-94.

[1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0][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任孟山译.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21]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2005,(2):26-28.

[22]Kooiman.J.&Bavinck.M.,“Governance Perspective”,in Kooiman et al(eds.),Fish for Life:Interactive Governance for Fisheries.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5:18.

[23]徐元浩.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王剑锋.政社互动在太仓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1-6-03.

[25]国信宣.江苏淮安市实施“阳光信访”服务信访群众[N].人民日报,2009-1-16.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研究之开题报告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姓 名: 赵园伟 班 级: C国贸07-7 专 业 名 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 导 教 师: 焦知岳

开题报告时间:2010年11月26日

一、论文题目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研究

二、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贸易中,自由化和贸易保护并存,关税仍然是贸易保护惯用的手段,随着世界贸易地不断发展,消减乃至取消关税成为一种必要的发展趋势。贸易保护者通过制造非关税壁垒更加灵活和隐蔽地限制了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出现了“绿色壁垒”。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在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壁垒”面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以农产品表现尤为严重。

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国际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形成。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农产品配额管理的品种将越来越少,农产品关税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绿色壁垒”的设置,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从而发达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控制地位,我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的生产优势就下降了,对外出口的成本也将大大地提高,因此认真研究“绿色壁垒”的形式和特点,具体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提出可操作性的应对措施,对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绿色壁垒”作为新的非关税壁垒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研究“绿色壁垒”的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绿色壁垒”、探讨应对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在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很多,对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因此客观的研究“绿色壁垒”是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长期对环境的忽视也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程度也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有很多环境问题,使得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很多方面不符合环保的标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对于环境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非常严格,对于进口的农产品和加工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对我国的“绿色壁垒”设置也是最多的,使得我国受“绿色壁垒”影响的出口农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多,受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标准,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成本,消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将逐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面对激励的全球竞争,面对要求日益严格的“绿色壁垒”,如何减轻“绿色壁垒”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甚至规避“绿色壁垒”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对“绿色壁垒”制度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和措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四、当前理论界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掀起了以非关税为主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在国外,目前尚未提出“绿色壁垒”这一说法,但是,“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的提法与之相近。在早期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对非关税壁垒的结构和效应进行了探讨,定性地阐述了“技术壁垒”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认为这种隐蔽性与灵活性共存的贸易保护手段实际上是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对“技术壁垒”或者“环境壁垒”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大对立的观点:一部分趋于赞同,另一部分就认为这二者会对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产生负面影响。之后,外国学者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该平衡增长,这样才不会产生壁垒。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外关于“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反对和赞成上升为理性的思考,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开始注重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我国,关于“绿色壁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基本上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加入WTO之后)。在2000年前后,有不少文献开始研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这些学者大多数认为“绿色壁垒“的设置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他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地应对办法。比如积极主动地推行国际上的各种环境法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消除外国的“绿色壁垒”,促进本国的出口发展;建立“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技术壁垒预警体系;从政府、企业、贸易三方入手消除“绿色壁垒”等。从总体上看,中国学者对“绿色壁垒”的研究是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之上的,对于中国农产品如何应对出口挑战作了理论上的指导。

五、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六、毕业论文提纲

一、关于“绿色壁垒”

(一)“绿色壁垒”的基本类型

(二)“绿色壁垒”的特点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与原因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外部原因 2.内部原因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一)“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调整 3.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外贸的观念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产品的地位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2.“绿色壁垒”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出口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3.“绿色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四、我国农产品规避“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对策

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2.加强对目标市场贸易壁垒特点的研究 3.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绿色标准方面的合作(二)内部对策

1.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提高生产者素质 3.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 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5.大力宣传绿色理念

七、论文进程

2010年11月26日 开题报告 2011年3月15日 一 稿 2011年4月15日 二 稿 2011年5月10日 三 稿(定稿)

八、参考文献

[1]廖松,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9。

[2]武振,透视绿色壁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9):23-26。

[3]舒乐、徐海波,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6-59。

[4]王聪,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6):33-37。[5]张春晖,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45-48。

[6]张婧、练微微、王楠、何海燕、郑青松,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响深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456-463。

[7]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5):99-104。

[8]卢和民,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分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0(3):101-104。

[9]张震丽、曹利军,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2008(6):47-51。

[10]邹晓鸥,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2007(190):75-80。

[11]贾会棉、刘新乐、王俊凤,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9(5):78-83。

[12]孙同瑜、赵银德,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2-136。

[13]金赛美、曹秋菊,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0):78-82。

[14]许海清,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42-47。

[15]C.P.Chandrasekhar,overcoming “green barriers”-China’s first five years into the WTO [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07.

第四篇: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公安机关掌握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以及方法,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响应。

引言

公共安全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破坏力。因此,政府应当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控,在出现危险端倪时进行预警和干预,在事件发生后实施高效的控制,力图把不良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牵涉到相当大规模的人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对于事件的演化和控制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用节点表示个人,用边连接具有接触或者其它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群就可以用社会网络抽象刻画。一些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突发事件所凭借的载体正是这样的社会网络。在网络化的今天,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方式往往表现为网络联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以及媒体信息的传播速率的不断加快,公众对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导致了各级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高度重视,什么是网络舆情呢?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络传播的人们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如果其信息的正确性及传播的范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给社会的安定以及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对于中国,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更需要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注意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防患于未然。按照罗伯特.希斯的观点,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成本

[1]最小、最经济也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方法。近几年来,很多具有不良目的的网民利用网络

蛊惑民心,宣传虚假言论和发布虚假信息,来制造人们的恐慌情绪,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干扰政府的正常管理工作,例如非典型肺炎传播最严重的时候,互联网上滋生了“政府要封锁北京”的谣言,导致市民哄抢商品,商贩哄抬物价,一度生活物资短缺,使政府在应对疫情的同时还要紧急调动物资平抑物价,缓解商品短缺现象。又如汶川大地震后因互联网上流传紫坪坝水库遭到污染的谣言,成都一度发生了疯狂的抢水事件,同时网上许多虚假的余震预报,几度让四川灾区处于人心惶惶交通混乱的状态。这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还带来了经济损失,例如海南毒香蕉事件以及带虫柑橘事件都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损失。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也显得非常重要。

2.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

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的导控机制就要做到四个新:

(一)观念上要有新突破。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舆情就是政情。以舆情为重要表现形式的社情民意往往是公众对国家或社会的诉求与不满的动态预兆和表征,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政治的角度洞察舆情。二是舆情就是警情。坚持以舆情信息主导警务,协调各警种、各部门安排专人每天参与收看、收听、浏览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了解其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有关的正反两面的新

闻报道、社情民意和网民言论,努力构建公安信息化建设趋势下的大情报信息工作格局,提高公安舆情的快速发现与处置能力。三是舆情就是生产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的效果或者说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安全感的感知和认同、对公安民警队伍形象的评价与期待、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四是网络舆情“猛于虎”。面对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日益汹涌的互联网浪潮神勇迅猛地铺天盖地而来,往往将负面舆情消极影响炒作得成几何倍数放大。因此,必须善于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增强网上舆论斗争的主导性。

(二)机制上要有新创新。一是公安舆论正面引导机制。要在继续完善公安新闻宣传归口管理、网络宣传员管理、24小时舆情值班、案件新闻宣传与编辑审核等机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安工作中心,稳固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搭建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宣传载体,坚持信息调研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实现资源和阵地的互补与共享,建立创新公安舆论正面引导工作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二是涉警舆情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以专职文秘宣传人员(含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兼职通讯员为补充的涉警舆情处置专门人才队伍,涵括政治部、警令部、纪委、督察、法制、网监、国保等多警种民警共同参与,做到懂媒体心态、懂传播规律、懂应对技巧、懂大众心理、懂网络技术、懂舆论战术,坚持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控制有力的原则,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收集、汇总、研判、分析、报送、会商、转办、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等负面报道新闻处置、网上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党委宣传部、网宣办和政府外宣办以及政法委等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警民(媒)公众互动机制。要不断创新“大走访”、“警民恳谈”、“警营开放日”、“相约警务室”、“当一天警察”等有效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线路相结合的新途径,健全畅通警民理解互信沟通渠道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加强警民和谐公共关系建设。五是责任追究与对策分析机制。要在每一次涉警舆情处置工作完成后,及时进行责任追究和对策分析,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

(三)举措上要有新推进。一是正面舆论大力宣传。牢固树立公安新闻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公安工作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的典型激励人”,整合运用警方品牌资源和公众活动载体资源,依托报纸、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通讯网络以及公安专网等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正面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音、电视有节目、报纸有文章、网络有内容”,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公安工作主旋律,进一步扩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努力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二是负面舆情积极引导。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坚持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尊重事实、正面应对、敢于认错、积极处置的原则,采取上门走访、主动邀请媒体专题座谈、召开媒体联谊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真实权威信息、网上发帖与跟贴等多种形式,坚持“第一时间”“用真实说话”,对基本属实报道、负面不实报道涉警负面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力争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连续报道和其他媒体跟进炒作,把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三是危机事件绝对控制。对于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负面报道等公安形象危机事件,要在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处置上下功夫。危机事件发生后,应当遵照“疏—导—控—泄—宣”的基本方法开展舆情控制工作:疏”就是排疏公众“视听”,“导”就是引导、转移舆论“焦

点”,“控”就是适时运用新闻管制(含网上监管),“泄”就是化解群众“积愤”、“宣”就是坚持公安工作正面宣传。

(四)成果上要有新追求。一是追求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同一。公安部长孟建柱在部属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善于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努力取得最好的舆论效果和社会效果。所有涉警舆情如果引导和控制不好,小则影响公安机关或民警形象,大则容易被媒体炒作放大或借题发挥成为直接攻击、诋毁党和政府的武器。2003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事件,由于成都市委政法委书记和成都市公安局领导旗帜鲜明、一针见血的一纸批示才最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成功挽救了一场公安舆情危机。二是追求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民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公安工作的灵魂;公平与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我们在端正执法思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同时,不断强化外部执法监督,高度重视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努力实现公安专政效果与服务社会大局效果划一。乌鲁木齐“7.5”事件的果断处置,既发挥了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敌人、惩治犯罪的专政职能,又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宣传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合法性与彰显执法方式合理性合情性相结合以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教育挽救相结合,始终把宣传公安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贯穿于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舆论的新期待新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对于严重失实、恶意炒作报道等涉警负面舆情,要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和媒体网站通报交涉,必要时谋求法律途径,依法维护公安机关合法权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我市洞口县公安局成功应对“抢小孩,卖器官”谣传事件,依法追究了最初在网上发贴传谣的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亦是

[2]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成功例证。

3.网络舆情导控方法

(1)舆情分析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舆情现象,为了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反应,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舆情分析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文本分类、[3]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

(2)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保障:一是需要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对于物质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有专人负责,不间断的对重要网站的舆情、论坛等进行监控,各网站负责人也要做好本职工作,对自己负责的网站进行监控,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储存数据,并报负责的公安机关处理。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检测两种:

1、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检测作为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其意义在于掌握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论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

2、突发事件监测: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由于突发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可能给决策者很大的压力,使重要信息被遗忘,只有准备工作做好了才能在遇到事

[4] 情时不慌乱。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导控机制中事件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一道防线,是防范网络不良舆情快速扩散的基础,因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现实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因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对网络舆情实现有效管控的组织和技术体系,因而,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指标体系,及时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变化做出判断并对可能的发展做出评价,同时建立必要的组织和制度体系以支持预警机制的运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4]

(4)制定应急预案

在侦查到网络舆情以及舆情突发事件前要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针对现实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做到有备无患。

第五篇:学校复学复课舆情管控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学校复学复课舆情管控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长:XXX

副组长:XXXX

员:XXX

具体职责:

为了妥善处置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特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收集组、事件调查组、信息发布组四个部门,组织实施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四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小组长:XXX

组员:XXX

1.负责全校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的组织召开;

2.负责做好全校复学复课舆情处置的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等工作;

3.督促落实学校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决策和措施;

4.负责舆情处置应急预案的启动;

5.负责舆情事件处置相关信息的统稿、发布工作;

6.负责相关正面宣传活动的组织开展;

7.负责组织网络评论员做好网络评论、跟帖引导工作。

(二)信息收集组的职责:

小组长:XXX

组员:XXX

1.负责做好舆情监测、收集、分析、编报等工作;及时甄别各类舆情信息,对于重要信息立即编制内部简报,向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送;

2.负责做好舆情引导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收集与疫情防控宣传教育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等资料,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

(三)事件调查组职责:

小组长:XXX

组员:XXX

1.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及时对舆情反映事项展开全面调查,快速形成调查处理报告;

2.针对调查情况,及时研究并提出复学复课舆情处置的对策和建议。

(四)信息发布组职责:

小组长:XXX

组员:XXX

1.依据事件调查组的书面报告,撰写稿件、信息等,报请领导小组审定;

2.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网络渠道,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负责做好相关的信息发布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稳定家长、师生的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增强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师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二、工作要求

1.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学生相关情况,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填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家长、师生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2.坚持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新冠疫情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学校形象为目标,顾全大局。

3.坚持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不利的后果。

4.坚持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5.坚持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监测处置

(一)舆情监测

信息收集组切实加强学生身体状况、体温等情况的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可能产生复学复课舆情信息,及时呈报学校复学复课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组长请求批示。

(二)处置机制

1.做好提前研判。

(1)密切关注广大师生、家长思想动态,关注各种可能产生的复学复课舆情事件,及时通告工作动态,回应家长关切问题。

(2)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网络渠道,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师生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采取积极的正确舆论引导,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稳定家长师生的情绪。

2.做好舆情处置。

(1)复学复课舆情发生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或组长及时向相关单位通报舆情,各工作小组人员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由事件调查小组迅速展开调查,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及时研究并提出复学复课舆情处置的对策和建议。

(3)信息发布组积极开展有效的网上舆论管理和引导工作,及时给予正面回应,稳定家长师生的情绪,消除大家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下载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农产品舆情管控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政府办政务舆情管控方案

    XX县政府办政务舆情管控方案为快速妥当应对政府办系统政务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政务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推动政务服务工作优质高......

    舆情研究(合集5篇)

    基于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断凸显,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研究视角。基于......

    镇海消防大队网络舆情管控的实施意见

    镇海消防大队网络舆情管控的实施意见明确网络舆情管控的任务要求是:按照“谁发生、谁跟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反应、......

    XX区红十字会意识形态舆情管控处置制度

    区红十字会意识形态舆情管控处置制度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区红十字会意识形态领域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妥善处置负面舆情,维护和谐稳......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引言:4月2日,新浪财经刊出题为“湖南汉寿农民自毁万亩蔬菜 因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文章。图片里大批大批的蔬菜被铲掉的景象,谁看了都觉得心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为什么生......

    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2013年舆情导控工作总结 为切实加强舆情管理,增强舆情应对能力和舆情应对水平,着力创造有利于司法审判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我院不断加强舆情导控工作力度,创新舆情导控工......

    我国农信社问题之不良资产研究

    我国农信社问题之不良资产研究 摘要:不良资产问题是当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重大难题,也是优化农村信用社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信用社资产转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

    浅析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

    浅析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 【摘要】 对当前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内涵及优势、发展现状与问题及所面临的机遇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完善我国农产品直销模式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