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诉讼法同步习题及答案(高教版)3
1.有关民事诉讼中实行公开审判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案件的审理、合议庭的评议、判决的宣告应当公开
B.对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但宣判要公开
C.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
D.离婚案件只能不公开审理 B 2.有关公开审判制度,正确的是:()
A.审理的案件可以不必开庭审理
B.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判时应当公开
C.个人隐私的案件是否公开审理,由当事人申请法院决定
D.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律明文规定不公开审理 B 3.有关合议制度,正确的是:()
A.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审理。
B.实行合议制一定要由合议庭研究决定
C.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三人以上组成,也可以由审判员和陪审员三人以上组成D.审判员三人以上可以组成合议庭 A 4.下列案件,应公开审理的是:()
A.工程师李某将自己所在公司的商业秘密提供给其他公司,造成其所在公司很大损失。
B.李某因泄露王某个人隐私而被王某起诉到法院。
C.王某因不堪丈夫的虐待而起诉离婚,并向法院申请不公开审理
D.16岁的李某因损害他人财物被告上法庭 D 5.下列哪些情形不需要回避?()
A.人民陪审员李某为本案原告的叔叔
B.书记员何某是本案被告某公司的股东
C.审判员宋某为本案原告代理律师的大学同学
D.审判长朱某与本案原告代理人(常在本院办案)刘律师认识,但无私交 D 6.法律未明文规定公开审理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
A.一律公开审理
B.可以公开审理
C.一律不公开审理
D.可以不公开审理 A 7.某法院审理甲诉乙一案,丙、丁、戊3人组成合议庭,院长丙任审判长,甲申请丙回避。此回避的审查决定权在于:()
A.该院审判委员会
B.上级人民法院院长
C.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D.合议庭 A 8.二审人民法院在对上诉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该案一审的陪审员李小明是本案原告李某的弟弟,而李小明并没有自行回避,双方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回避。请问二审法院应该如何处理?()
A.视为当事人放弃申请回避的权利,继续审理。
B.裁定中止诉讼
C.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报上级人民法院处理 C 9.甲诉乙名誉权纠纷案件中,在开庭审理前,甲以合议庭成员丙与乙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为由申请丙回避,又以书记员丁是乙的同学为由申请丁回避,请问对于丙、丁的回避分别由谁决定?()
A.审判长、审判长
B.合议庭、审判长
C.院长、审判长
D.院长、院长
C 10.关于陪审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陪审制度适用于任何审级
B.案件是否实行陪审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C.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D.陪审员不仅有权参与案件事实的审理,也有权参与案件法律适用的判断。
A 11.下列关于合议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合议庭的组成因审级的不同而不同
B.陪审员在合议庭中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
C.陪审员可以担任合议庭的审判长
D.选民资格案件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C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发回重审的案件,法院应重新组成合议庭,原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不能再参加重审案件的合议庭
B.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组成合议庭
C.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二审或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组成合议庭
D.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可以由另外的审判员独任重新审理
D 13.对于下列哪个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不公开审理?()
A.孙燕与吕鹏的离婚之诉
B.王霞和刘达的民事侵权案件,涉及王霞的个人隐私
C.太阳公司的技术秘密被月亮公司窃取,太阳公司提出侵权之诉
D.王三未经权利人孙二同意,擅自使用他人专利制造产品的行为,孙二提起侵权之诉
B 14.下列关于公开审判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
B.有利于促使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 C.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D.我国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一律实行公开审判
D 15.甲诉乙名誉权纠纷案件中,经甲申请,合议庭组成人员丁在第一次开庭以后被决定回避,法院另安排丙代替丁参加合议庭,那么此时该案已经经过的诉讼程序效力如何?()
A.已经过的诉讼程序全部无效,重新进行
B.由审判长决定是否重新进行
C.由当事人决定是否重新进行
D.已经经过的诉讼程序有效,诉讼程序继续进行
D
1.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民事案件有:()
A.离婚案件
B.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C.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D.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CD 2.关于申请回避,正确的有:()
A.当事人申请回避必须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B.人民法院应在申请回避的5日内做出决定
C.申请人对人民法院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原审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D.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暂停参加本案的工作
AC 3.下列有关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B.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C.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普通程序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D.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或提审的案件,按照第二审程序组成合议庭
ACD 4.下列哪些法院可以适用独任制审理民事案件?()
A.青岛市四方区人民法院
B.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人民法院
C.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D.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AB 5.下列人民法院的哪些做法是对两审终审制度的违反?()
A.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不允许当事人对判决提起上诉
B.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允许当事人对案件提起上诉
C.一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允许当事人提起上诉
D.二审法院审理过程中,原审被告提出反诉,法院调解不成做出判决
CD 6.李某诉王某欠钱不还一案中,由某县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合议庭组成人员中,陪审员张某是李某的侄子,证人牛某是李某的女儿,书记员赵某是王某的表哥,李某的代理人孙某是其表弟。本案中应当回避的人是:()
A.张某
B.牛某
C.赵某
D.孙某
AC 7.下列关于合议庭的说法正确的有:()
A.合议庭由审判长主持
B.合议庭是集体审判组织,其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
C.合议庭成员均享有同等的权利、承担同等的义务
D.选民资格案件
ABCD 8.当合议庭成员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列属于我国民事审判基本制度的有:()
A.合议制度
B.公开审判制度
C.回避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ABC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审终审制是指第二审所作的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就此再进一步提出上诉
B.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和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所审理的案件是一审终审
C.我国的上诉审既是法律审又是事实审
D.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是二审终审的例外
ABCD 10.关于陪审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陪审制使公众对司法的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B.陪审员直接参与法律的执行,从理念上讲代表公众意志
C.在我国陪审员既参加案件事实的判断,又参加法律适用的判断
D.陪审员制度适用于我国的任何审级的诉讼程序
ABC
1.某法院审理王某诉赵某一案中,审判员李某、张某、孙某组成合议庭,李某任审判长,许某任书记员。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告侄子韩某出庭作证,另有勘验人员程某、翻译人员叶某出庭。
(1)原告以审判员孙某系被告赵某邻居为理由,申请孙某回避,此时,合议庭应当:()
A.宣布休庭,报请该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是否回避
B.宣布休庭,报请该院院长决定是否回避
C.宣布休庭,由审判长李某决定是否回避 D.当庭合议,决定孙某是否回避
B(2)王某提出回避申请后,法院做出是否准许回避的决定期限为:()
A.王某申请提出的10天内
B.王某申请提出的5天内
C.王某申请提出的3天内
D.当庭决定
C(3)本案中,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制度除适用于审判人员外,还适用于:()
A.书记员许某
B.翻译人员叶某
C.证人韩某
D.勘验人员程某
ABD(4)下列哪些情形是审判人员回避的理由?(ABC)
A.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B.审判人员是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C.审判人员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
D.审判人员受过纪律处分
(5)本案中,审判长李某有权决定回避的人员有哪些?()
A.审判员张某
B.书记员韩某
C.原告女婿证人陈某
D.勘验人员顾某和翻译人员叶某
BD
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公开审判和制度。
答案:合议,回避,两审终审
2.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
答案:陪审员,单数
3.合议庭评议案件,实行的原则。评议应当制作,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答案:少数服从多数,笔录
4.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决定。
答案:审判委员会,院长,审判长
5.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答案: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简述题:
1.简述我国的回避制度的适用对象和法定原因。2.简述公开审判制度的积极意义。1.(1)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2)适用回避的法定情形是: 第一,审判人员或上述其他人员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第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第三,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2.公开审判制度反映了司法文明,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便于接受群众监督,能够提高办案质量。把审判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促使审判人员加强依法办案的观念,增强秉公执法的责任感,切实贯彻民事诉讼法的各项程序、制度,从而提高审判质量,正确解决民事纠纷。第二,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实体权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是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手段,当事人为了保护实体权益,就必须充分行使诉讼权利。而公开进行审判,能够促使人民法院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有效地防止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现象的发生。第三,实行公开审判,有助于案件的审理和纠纷的解决。公开审判,有群众旁听并通过报道形成公正的社会舆论,不仅可以促使审判人员依法办案,而且对当事人和证人等也有一定约束力,促使其如实陈述事实和提供证言,从而为人民法院查明案情、正确而彻底地解决纠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四,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公开审判,结合具体案件,讲解具体法律,使旁听的群众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守法的自觉性,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1.甲和乙打架斗殴导致甲受伤,甲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赔偿经济损失。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在法庭辩论阶段,甲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申请,要求审判员丙回避,理由是丙是乙的学生,学生当然会做出有利于老师的判决。经了解,乙曾是某中学的教师,丙是该中学的毕业生,但丙进校时,乙已经因打架斗殴被开除公职,两人并不认识。于是该法院院长做出决定,驳回甲的申请。甲不服,要求复议一次。法院经复议,在第三天做出复议决定,维持驳回甲回避申请的决定,并通知了甲。问题:
(1)本案法院驳回甲的回避申请是否正确?为什么?(2)本案中原告在法庭辩论阶段申请回避是否恰当?(3)本案中由该院院长做出回避的决定是否恰当?
(4)在院长做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丙应否停止参加本案的审理?
(5)本案中法院的复议时间是否恰当?复议期间,丙是否继续参加本案的审理?
2.甲与乙因装修店铺门面发生纠纷,乙起诉至法院要求甲赔偿损失2000元。鉴于该案事实清楚,争议金额不大,法院受理后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当日,甲和乙到庭,审判员丙也到庭,但书记员丁因突发急病不能来。当事人双方均认为该纠纷标的额不大,要求丙开庭了结此案。丙见双方都同意,于是决定自己多辛苦一点,一边审问、一边记录。第一次开庭审理后,乙申请追加装修公司为共同被告。第二次开庭时,考虑到案情发生变化,法庭将审判组织改为合议庭,由丙任审判长,戊和己两人任审判员,书记员由病愈后的丁担任。在未征求对合议庭成员回避意见的情况下,当天法庭宣判由装修公司赔偿原告乙500元。装修公司不服,提出上诉。另据查,书记员丁与乙是小学同学。
二审审理后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原审法院更换戊担任审判长,庚任审判员,与陪审员辛一起组成合议庭,重审此案。审理过程中,审判长戊的意见与审判员庚和陪审员辛两人的意见不一致。最后决定依审判长戊的意见做出判决,判决中注明此判决为终审判决,不得上诉。问:该案审理过程中有哪些违法之处?
1.(1)法院驳回甲的回避申请正确,因为乙、丙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也不存在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甲的回避申请并无法律依据。
2)根据民诉法第47条,回避申请可以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或者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但都应当说明理由。本案中原告在法庭辩论阶段申请回避并且说明了理由,是恰当的。(3)根据民诉法第47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本案中由该院院长做出回避的决定恰当(4)根据民诉法第46条第2款规定,丙应停止参加本案的审理,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5)根据民诉法第48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做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加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3日内做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复议时间恰当,复议期间,丙要继续参加本案的审理。
2.(1)本案中,审判员丙一人独任审判合法,但他同时又担任书记员,自己审、自己记,这是不合法的。
(2)本案由独任审判转为合议庭审判时,未征求当事人的回避意见,即未告知当事人回避的权利,属于违法行为。回避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制度,申请回避是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法院应当予以保障。
(3)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陪审员可以参加。本案原审法院虽组成了合议庭,但原合议庭成员戊又参加重审案件的合议庭且担任审判长,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4)本案合议庭评议案件时违反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议庭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意见不一致时,多数人的意见为合议庭的意见。
(5)本案发回重审的判决注明不得上诉,违反了民事诉讼法规定。发回重审的案件,不是终审判决,可以上诉。
名词解释:
1、独任制与合议制:独任制是只有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判决。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独任制只适用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具体来说,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和其派出的法庭按照简易程序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合议制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是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合议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原则和我国审判制度中集体负责的精神。
2、陪审制度 陪审制度是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
3、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人民法院审判某一民事、经济案件,执行审判任务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遇有法律规定的一定情形,应当主动退出本案的审理,当事人或其代理人也有权请求以上人员回避的制度。
4、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理过程应当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应当公开宣判。
5两审终审制、两审终审制是指某一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后就告终结的制度。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同步习题及答案(高教版)4
1.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
A.某甲起诉请求某乙停止损害其名誉
B.某丙起诉某丁请求撤销两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
C.女方起诉前夫,请求将二人之女判归前夫抚养
D.陆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
2.王某将房子租给刘某居住,月租金1500元。现在王某因刘某拖欠了六个月的房租未缴,而诉诸法院,要求刘某给付9000元房租。现问,此案的诉讼标的指的是什么?()
A.王某租给刘某的房子和刘某欠王某的9000元钱
B.王某向法院提出要求刘某支付9000元租金
C.王某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关系
D.王某、刘某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
3.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确认之诉?()
A.某女起诉前夫,要求将两人之女判归自己抚养
B.老刘起诉刘晓明,要求解除收养关系
C.李明起诉王海,请求判决两人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
D.王林向法院起诉孙晓辉,请求判决两人离婚并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4.下列关于诉的内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诉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程序意义上的诉,一是实体意义上的诉
B.所谓实体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利的请求
C.所谓程序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进行审判的要求。
D.诉的双重法律含义具体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诉讼请求
5.下列关于给付之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给付之诉的诉讼请求只能针对物,而不能针对行为
B.根据请求履行的义务是否到期,给付之诉可以分为现在的给付之诉和将来的给付之诉。
C.给付之诉的显著特点就是判决的可履行性
D.太阳公司请求法院判决月亮公司停止非法使用其专利的诉讼请求是给付之诉。
6.下列属于消极的确认之诉的是:()
A.要求确认收养关系成立
B.要求终止婚姻关系
C.要求确认合同关系无效
D.要求改变共有关系
ACCDAC
1.甲乙之间签订一份服装买卖合同,合同到期后甲没有交货,乙诉甲违约,要求甲履行合同;甲则向法院主张服装买卖合同无效,要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本案所涉及的诉的种类有
()
A.确认之诉
B.给付之诉
C.变更之诉
D.反诉
2.下列属于给付之诉的有:()
A.要求判决赔偿损失
B.请求判决履行合同
C.请求判决合同无效
D.请求判决离婚
3.下列哪些情形可以引起诉的合并?()
A.乙和丙分别租用甲的房屋但都欠房租不交,甲将乙和丙同时诉诸法院
B.李某起诉张某返还借款以及迁出所占房屋
C.王某起诉离婚并请求分割财产
D.李某起诉周某和王某违反合同
4.下列关于诉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诉权产生优先于诉讼程序而诉讼权利则是产生于诉讼程序开始之后
B.诉权指向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保护与强制实现,而诉讼权利则指向诉讼行为。
C.诉讼权利是诉权在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D.诉权的行使以诉讼行为的行使为外在载体
5.下列哪些诉讼请求是确认之诉()
A.李老汉向法院起诉要求其养子李大海给付赡养费
B.李明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其父亲的遗嘱有效
C.王芳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其与孙进的婚姻关系无效
D.李海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其在王平威胁下签订的买卖祖传古董的合同
6.下列关于诉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请求
B.诉是当事人用来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一种救济手段
C.诉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前提
D.诉的主体只能是当事人
AB AB ABCDABCDBC ABCD
1.根据原告诉讼请求的性质和内容,把诉分为(),()和()三种类型。
2.诉的要素中,“三要素说”认为,诉的要素应由()、()和()构成。
3.()是第一个从诉讼法的角度阐述诉讼标的涵义的德国学者。
答案
1、确认之诉、形成之诉、给付之诉
2、答案:诉讼理由、诉讼标的、当事人
3、赫尔维格
简答题:
1.简述诉的要素。
2.简述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
1.诉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当事人,其二是诉讼请求,其三是诉讼理由。当事人为诉的主观要
素,当事人即直接发生民事纠纷的双方主体,由于诉是当事人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途径,因
此诉的成立首先须有双方当事人的客观存在。否则法院处理案件就失去了基础。诉讼请求是
指诉方当事人就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提出的如何审理的主张。诉讼请求是诉方当
事人提出诉和进行诉讼的目的所在。诉讼请求是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得以成立的根据,包
括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两方面的内容。
2.诉权与诉讼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两者的内涵和意义不同。诉权包含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指向诉讼程序的开始和对当事人民事权益的保护与强制实现,有无诉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能否获得司法保护。而诉讼权利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为一定诉讼行为的可能性,它指向诉讼行为。
(2)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诉权产生于当事人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发生争执之时,显然优先于诉讼程序。而诉讼权利则是产生于诉讼程序之后,只有行使诉权才能使当事人享有诉讼权利。
(3)两者的权利主体不同。诉权的主体是具备法定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诉讼权利的主体就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论述题:
1、试论诉权与审判权之应然关系。
在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中,诉权处于核心地位,是本位,是基点。国家设置审判权的目 的就是为了公民诉权的实现。诉权以及作为其具体表现形态的各种诉讼权利所涉及的事项,均属受当事人自主支配的自治领域,审判权不仅不能侵犯这一领域,而且应当充分保护这一 领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与审判权相比,诉权应当被置于制约审判权行使的优先地位,而审 判权的行使则应以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实现为宗旨。(可参见王福华:《论诉权对审判权的制 衡功能》,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案例分析题:
李明和王晓然签订买卖一幅名画的合同。合同约定的交付日期到期后,李明拒绝交付该画,王晓然起诉李明到法院,要求法院判决李明交付该名画,而李明也提出反诉,要求法院确认 该合同无效。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李明的父亲李玉向法院提出该画系自己所有,李明无权处分 问:在本案中存在哪些具体的诉讼请求?它们各属于诉的分类中的哪一类?
本案中存在三个具体的诉讼请求:(1)王晓然提出的请求李明给付名画的诉讼请求,该 请求为给付之诉。(2)李明提出的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该诉讼请求为确认之诉。(3)李玉提出的请求法院确认名画属于自己的诉讼请求,该诉讼请求属于确认之诉。
名词解释题:
1、诉权与诉:诉权是指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 裁判的权利。诉权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特定的法院 就特定的法律主张或权利主张(诉讼上的请求)进行裁判的诉讼行为。
2、形成之诉:形成之诉是指原告要求法院变动或消灭一定法律状态(权利义务关系)的请求。形成之诉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通用的概念,也称为“权利变更之诉”。
3、诉的利益:诉的利益,是指当事人所提起的诉中应具有的,法院对该诉讼请求做 出判决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必要性是指法院有无必要通过判决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4、诉讼标的:诉讼标的是当事人之间产生争议的并要求法院加以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
5、诉的合并与追加:诉的合并,是指法院将分别提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种联系 的诉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制度。诉的追加,是指在诉讼中,原告在原 有诉讼请求存在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
6、反诉:反诉是指在正在进行的诉讼中(诉讼系属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 为被告提起的诉讼。
第三篇:高频习题答案3
第三章习题与解答
3-1 某谐振功率放大器,已知Vcc24V,输出功率Po5W,晶体管集电极电流中的直流分量Ic0250mA,输出电压Ucm22.5V,试求:直流电源输入功率P;集电极效率c;谐振回路谐振电阻RP;基波电流Ic1m;半通角c。
题意分析 此题没有指明是临界状态,实际上是用尖顶脉冲的分解系数0(c)、1(c)来进行计算,也就是说计算的不是欠压就是临界状态。过压状态为凹顶脉冲,不能用尖顶脉冲分解系数,只能定性分析。
解
(1)直流电源输入功率PVccIc0240.256(W)(2)集电极效率cPo/P5/683.3%(3)谐振回路谐振电阻RP
22Ucm1Ucm22.52由P可得RP50.63()o2RP2Po25(4)基波电流Ic1m 由Po12P25UcmIc1m可得Ic1mo0.4444(A)=444.4(mA)2Ucm22.5(5)半通角c 由c2120.833g1(c)可得g1(c)c1.777,查表,c62。222.5/243-9 某高频功率放大器,晶体管的理想化输出特性如图3-25所示。已知
输入电压ub0.4cost(V),输出电压uc10cost(V),试求: Vcc12V,Vbb0.4V,(1)作动态特性,画出ic与uce的波形,并说明放大器工作于什么状态?(2)计算直流电源Vcc提供直流输入功率P、高频输出功率Po、集电极损耗功率Pc、集电极效率c。
题意分析 此题是要掌握动态特性的作法以及判断工作状态。而功率、效率计算只是通过图找出ICM并计算出c就可以解出各量。
解
(1)根据已知条件Vcc12V,Vbb0.4V ,Ubm0.4V ,Ucm10V,而gc和UbZ可由输出特性求出,可得
UbZ0.50V
gcic600mA=2000(ms)ube(0.8-0.5)V采用虚拟电流法可得
①Vcc12V
②IQgc(UbZVbb)2000(0.50.4)200(mA)由①②决定Q点的坐标(见图3-25),③ubemaxVbbUbm0.40.40.8(V)④uceminVccUcm12102(V)由③④决定A点的坐标。连AQ交于B点,图3-25 晶体管输出特性
⑤ucemaxVccUcm121022(V)
由⑤与ic0,决定C点坐标,则ABBC折线为动态特性。
由于A点在ubemax与饱和临界线的交点上,放大器工作于临界状态。集电极电流ic和uce的波形如图3-25所示。
(2)根据动态特性可知,集电极电流脉冲的幅值ICM600mA,而
coscUbZVbb0.50.40.25
Ubm0.4可得c75.5,查表0(c)0.271,1(c)0.457,则
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P
PVccIc0VccICM0(c)126000.2711951.2mW 高频输出功率Po
11PoUcmIc1mUcmICM1(c)0.5106000.4571371mW
22集电极损耗功率Pc
PcPPo1951.21371580.2mW
集电极效率c
c
Po137170.3% P1951.23-2有一谐振功率放大器,已知晶体管的gc2000ms,UbZ0.5V,Vcc12V,谐振回路谐振电阻RP=130,集电极效率c74.6%,输出功率Po500mW,且工作于欠压状态。试求:(1)Ucm、c、Ic1m、Ic0、ICM;
(2)为了提高效率c在保持Vcc、RP、Po不变的条件下,将通角c减小到60°,计算对应于c60的Ic1m、Ic0、ICM、c;
(3)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达到将c变为60°的目的? 题意分析 此题的目的是分析计算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参数变化时,各项指标应该怎样变化。
解
21Ucm(1)由P可得Ucm2PooRP20.513011.4(V)
2RP由c220.746121Ucmg1(c)可得g1(c)cVcc1.57,查表
Ucm11.42VccIc1mUcm/RP11.4/13087.69(mA)
ICMIc1m/1(90)87.69/0.500175.38(mA)Ic0ICM0(90)175.380.31955.95(mA)
(2)若Vcc、RP、Po不变,c60
由于Po、RP不变,则Ucm不变,Ic1m不变,则
1111.4c(60)[Ucm/Vcc]g1(60)1.8085.5%
2212Ic1m87.69mA
ICMIc1m/1(60)87.69/0.391224.27(mA)Ic0ICM0(60)224.270.21848.89(mA)(3)在保持Vcc、RP、Po不变的条件下,要将c90改为c60,它应满足的条件是Ic1m不变,ICM(90)175.38(mA),ICM(60)224.27(mA)
由于ICM(90)gcUbm(1cos90),所以
Ubm(90)ICM(90)175.380.08769(V)87.69(mV)gc2000c90,0(90)0.319 ,1(90)0.500
Vbb(90)UbZ0.5(V)
由于ICM(60)gcUbm(60)(1cos60),所以
Ubm(60)ICM(60)224.270.24427(V)244.27(mV)
gc(1-cos60)1000由cos60可得 UbZVbb(60)0.5Vbb(60)0.5
Ubm(60)0.24427Vbb(60)0.112135(V)112.135(mV)
因此,若要保持Vcc、则Ubm由87.89 mV变为244.27 mV,RP、Po不变将c由90°变为60°,而Vbb由500 mV变为112.135 mV。
3-3某谐振高频功率放大器,已知晶体管饱和临界线斜率gcr0.9s,UbZ0.6V,电源电压Vcc18V,Vbb0.5V,输入电压振幅Ubm2.5V,集电极电流脉冲幅值ICM1.8A,且放大器工作于临界状态。试求:(1)直流电源Vcc提供的输入功率P;(2)高频输出功率P(3)集电极损耗功率P(4)集电极效率c;(5)输出回路的谐振电阻RP。o;c;题意分析 此题是利用在临界工作状态已知ICM、gcr、Vcc求出Ucm,然后根据cosc(UbZVbb)/Ubm计算出c,查表得0(c)、1(c),则可解出各项值。
解
由于工作于临界状态,则ICMgcr(VccUcm),可得
UcmVccICM1.81816(V)gcr0.9由coscUbZVbb0.6(0.5)0.44,得c63.9,查表
Ubm2.50(63.9)0.232,1(63.9)0.410
则 Ic0ICM0(c)1.80.2320.4176(A)417.6(mA)
Ic1mICM1(c)1.80.4100.738(A)738(mA)
(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2)高频输出功率
PVccIc018417.67516.8(mW)
1PoUcmIc1m0.5167385904(mW)
2(3)集电极损耗功率
PcPPo7516.859041612.8(mW)
(4)集电极效率
c(5)输出回路的谐振电阻
Po590478.5% P7516.8RP UCM1621.68()Ic1m0.7383-4某谐振高频功率放大器,已知晶体管饱和临界线斜率gcr0.9s,UbZ0.6V,电源电压Vcc18V,Vbb0.5V,输入电压振幅Ubm2.5V,集电极电流脉冲幅值ICM1.8A,且放大器工作于临界状态。试求:(1)直流电源Vcc提供的输入功率P;(2)高频输出功率P(3)集电极损耗功率P(4)集电极效率c;(5)输出回路的谐振电阻RP。o;c;题意分析 此题是利用在临界工作状态已知ICM、gcr、Vcc求出Ucm,然后根据cosc(UbZVbb)/Ubm计算出c,查表得0(c)、1(c),则可解出各项值。
解
由于工作于临界状态,则ICMgcr(VccUcm),可得
UcmVccICM1.81816(V)gcr0.9由coscUbZVbb0.6(0.5)0.44,得c63.9,查表
Ubm2.50(63.9)0.232,1(63.9)0.410
则 Ic0ICM0(c)1.80.2320.4176(A)417.6(mA)
Ic1mICM1(c)1.80.4100.738(A)738(mA)
(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2)高频输出功率
PVccIc018417.67516.8(mW)
1PoUcmIc1m0.5167385904(mW)
2(3)集电极损耗功率
PcPPo7516.859041612.8(mW)
(4)集电极效率
c(5)输出回路的谐振电阻
Po590478.5% P7516.8RPUCM1621.68()Ic1m0.7383-5 晶体管3DG12B组成谐振功率放大器,已知电源电压Vcc18V,电压利用系数0.94,gcr0.219s,c80,放大器工作于临界状态。试求:(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P;(2)高频输出功率Po;(3)集电极损耗功率Pc;(4)集电极效率c;(5)输出回路谐振电阻RP。
题意分析 此题是利用在临界工作状态,已知gcr、Ucm/Vcc、Vcc求出ICM,然后根据c查出0(c)、1(c),则可解出各项值。
解
由于工作于临界状态,则ICMgcr(VccUcm)可得
UcmVcc0.941816.92(V)
则ICMgcr(VccUcm)0.219(1816.92)0.2365(A)236.5(mA)
Ic0ICM0(80)236.50.28667.6(mA)Ic1mICM1(80)236.50.472111.6(mA)
(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
PVccIc01867.61216.8(mW)
(2)高频输出功率
11PoUcmIc1m16.92111.6944.1(mW)
22(3)集电极损耗功率
PcPPo1216.8944.1272.7(mW)
(4)集电极效率
c(5)输出回路谐振电阻
Po944.177.6% P1216.8RPUcm16.92151.6 Ic1m0.11163-6 某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于临界状态,已知Vcc24V,饱和临界线斜率gcr0.6s,通角c80,0(80)0.286,1(80)0.472,输出功率Po2W,试求:(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2)集电极损耗功率;(3)集电极效率;(4)输出回路谐振电阻RP。
题意分析 此题是利用在临界工作状态,已知gcr、Po11UcmIc1mUcmICM1(c)221Ucmgcr(VccUcm)1(c)和c、Vcc,计算出Ucm和ICM,然后可解出各项值。2解
由于ICMgcr(VccUcm),Ic1mICM1(c)可得
11PoUcmIc1mUcmgcr(VccUcm)1(c)
22112gcrVcc1(c)Ucmgcr1(c)Ucm 22则 UcmVccUcm即 Ucm24Ucm222Po0
gcr1(c)220
0.60.472242424Ucm240.60.472
由ICM则 Ucm23.4(V)或0.6(V)(舍去)gcr(VccUcm)0.6(2423.4)0.36(A)360(mA)
Ic0ICM0(c)3600.286102.96(mA)Ic1mICM1(c)3600.472169.92(mA)PVccIc024102.962471.04(mW)(1)直流电源Vcc提供输入功率(2)集电极损耗功率
PcPPo2471.042000471.04(mW)
(3)集电极效率
c(4)输出回路谐振电阻
Po200080.9% P2471.04RP
Ucm23.4137.7 Ic1m0.169923-10 试分析图3-26所示传输线变压器的阻抗变换关系。
+IiU+-B1IIU+-Ui-RiU+-B2IRL+UI-
图3-26 传输线变压器
题意分析 此题是对传输线变压器的阻抗变换关系的分析。解
根据传输线理论,理想传输线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如图3-26所示。由图知,负载电阻RL两端电压U,流过电流为3I,即RLU 3I3U9RL I从输入端看输入电压Ui3U,输入电流Ii=I,即Ri传输线B1的特性阻抗为ZCU3RL I传输线B2的特性阻抗与B1相同。
第四篇: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
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
3、实体性。国家机构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
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构组织履行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
(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⑴ 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 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3、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
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
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
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
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
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
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
二、民主决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
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有(1)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篇:国际贸易习题答案3
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A
4、A
5、C
6、A
7、B
8、B
9、C
二、名词解释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的管理才能等。(技术知识、经济信息);要素价格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又称为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2、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
3、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要素密集型产品指根据产品里面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不同,把产品分成不同的种类,即哪种生产要素在这种产品中所占比例最大,就把这种产品叫作这种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如生产小麦投入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就把小麦称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4、里昂惕夫之谜:指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于1947年美国进出口贸易构成分析后得出了与要素禀赋论结论相反的结果。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资本丰裕的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验证的结果确是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H-O定理:各国将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收益均等化。
7、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有益于一国使用其丰富要素进行的生产,但减少稀缺要素的实际收入。
8、罗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在两种生产要素中,其中一种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密集使用前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其绝对产量将减少。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简答题
1、为什么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
答:(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市场又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生产要素在国际间难以充分流动,即使是在国内,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移动也不是完全充分的。(3)某一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这种结合具有整体性和固定性,从而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
(4)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高,而另一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2、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
答:(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反之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中应生产输出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价格差;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3、为什么通过国际贸易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趋向一致?
答:要素禀赋理论认为:①由于生产要素无法在国际间进行自由流动,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必然出现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差异。但是,随着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活动开展,这种差异会逐步趋缓,并渐渐趋向一致。②根据H-O模型分析得出的理论,相对于他国而言,当一国的某一要素禀赋较为丰裕时,该国就会集中使用这一丰裕要素来生产和出口产品,随着对该要素需求的增加,这一要素又会变得相对稀缺,从而引起该要素价格的上涨。相反,那些禀赋原先并不丰裕的生产要素,由于国际分工后对它们的需求减少,稀缺程度因此相对降低,要素价格趋向下跌。同样,他国也会产生相同的情形。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迷,它的主要解释包括哪些?
答:按照H-O理论,美国应出口准备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验证却与此相反。里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外贸状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H-O理论恰好相反,即“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换言之,这个国家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和安排剩余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里昂惕夫之谜不仅促成了一些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对“谜”的不同解释: ㈠劳动效率的差异。㈡人力资本的差异。㈢贸易壁垒的存在。㈣未考虑自然资源因素。㈤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5、如何理解“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它们没有什么资源使丰裕的。它们的资本和土地都不丰裕。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里,甚至连劳动也不丰裕。”
答:这个论点没有区分一国的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重点不是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度而是其相对丰裕度。与其他较发达国家相比,穷国通常拥有较为丰裕的劳动而不是资本。
五、论述题
1、简述H-O定理。
答:H-O模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和他的学生俄林共同提出的。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图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对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1)H-O模型的假设前提
第一,两个国家,两种要素讨(劳动和资本),两种产品。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人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人量的因变量。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资本存量相对丰富,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劳动力存量相对丰富,因而工资率相对较低。第五,影响贸易的其他一些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2)H-O模型的基本命题
第一,每个图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率不同,即使两圈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这点是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三,国际间的贸易一般会使贸易参与圆之间的工资、地租、利息这些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趋势。(3)H-O模型的基本内在推导过程
相同种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图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差异决定的,而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曲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票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4)简要评价
①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点。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圈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价值的决定只是由劳动一种要素决定的。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②H-O模型的政策含义。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等。③对H-O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是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2、美国国内的工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东南部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比西海岸地区同行的工资低20%。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什么不能用来解释上述现象。
答:(1)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定义及假设条件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贸易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虽然生产要素在地区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地区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地区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地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地使用本地区丰裕要素进行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两地区间的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化。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存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它假设: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在所有市场上都有竞争;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在各国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移动;两种商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完全一样,但要素密集型不一样,并且不发生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两个国家不论有无贸易都生产两种商品;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自由流动。(2)分析
在本题中,之所以美国国内价格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仅仅是从理论上来讨论价格均等化存在的可能性,但现实的环境可能并不能完全满足理论假定,这样的结果可能阻碍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这点也可以从美国国内要素价格存在差异可以看出。
①首先,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可能存在问题。虽然美国是世界上发展程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素在国内流动就非常顺利的矿由于障碍的存在,导致美国国内要素价格的差异。②其次,运输成本的存在阻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实际上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国际间商品流动的成本为零,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对美国国内而言,也存在这种情况,即使同一种商品,由于运输问题,在不同的地域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导致要素价格的不一致。
③最后,国际贸易利益在区域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可以知道,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种收入在不同国家的重新分配,但是在不同的地域,这种分配是不平衡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出口和进口的商品较多采用东海岸的港口,这就导致这些口岸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金融口岸,这样在收人分配中,这些口岸的利润分配必然较高。东海岸由于贸易量较少,导致收人分配的利润转移量就必然较少,而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于该地区的经济,制约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六、计算与分析题
1、分析说明为什么里昂惕夫等人的研究结果会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矛盾。
答:要素禀赋理论有一系列的重要的假设,包括生产要素各国是同质的,各国同时生产多种商品,各国技术水平大致相同,贸易使各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但是在现实世界里,这些假设并不能够都满足。比如,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可能反映了美国教育水平较高、工人劳动生产率较高,从而人力资本比较密集这样下种情况,而不是美国的劳动力相对于资本比其他国家多。也可能是由于美国出口中主要使用了创新的技术,而创新的技术需要较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资本。这些人的研究结果之所以与要素比例理论矛盾,是因为在此实证研究中没有将国际上实际存在的技术差异因素、人力资本差异,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考虑进去。
2、答:(1)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总是倾向于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本题中,本国是土地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土地密集型产品水稻的相对产出较高,成为水稻的出口国,电视机的进口国;外国是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电视机的相对产出较高,是水稻的进口国,电视机的出口国。
(2)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疑问。里昂惕夫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没有其进口产品的密集度高。这个谜的部分解释是对生产要素的定义和测量方式不同。各类别劳动是有区别的(如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会产生错误的结果。同样的,在资本的定义中也有这样的问题,没有反映出进口相对于出口的技术密集度。
3、答:甲国:
(1)生产小麦成本:4×10+1×1=41元(2)生产棉布成本:4×1+1×10=14元 乙国:
(1)生产小麦成本:1×10+2×1=12元(2)生产棉布成本:1×1+2×10=21元
根据俄林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得出的结论,一国应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图相对充裕要素(即相对价格较低的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即相对价格较高的要素)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根据计算结果,甲国生产棉布的成本比乙国要低,生产小麦的成本比乙国要高,因此应生产并出口棉布,进口小麦;而乙国生产小麦的成本比甲国低,生产棉布的成本比甲国高,因此应出口小麦,进口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