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

时间:2019-05-13 20:2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

第一篇: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

黄河水污染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摘要:分析了黄河水污染现状,以及产生污染的潜在因素,并对水质污染突发事件提出了应对措施,提高供水企业的应急能力。

贵为母亲河的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但随着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河地区每年向黄河排放的废污水总量达到了44亿立方米。从中上游到下游,水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支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水,基本丧失水体功能,导致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该流域近年来发生多起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给黄河流 域内人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了重大影响[1]。因此作为城镇供水企业,针 对水源污染如何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对保障供水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1、黄河水质现状 1.1水源现状

根据《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黄河流域全年评价河长13847.7km,60.8%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标准,36.8%的河长水质属于劣Ⅴ类水质标准;黄河干流评价河长 3613.0km,其中29.4%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标准;支流评价河长 10234.7km,其中71.8%的河长水质劣于Ⅲ类标准;支流水质污染远重于干流。支流污染以湟水西宁至乐都河段、大黑河呼和浩特以下河段、汾河太原以下河段、渭河咸阳以下河段,庄浪河、祖历河、宛川河、关川河、清水河、大黑河、三川河、延河、涑水河、渭河、泾河、茹河、双桥河、弘农涧河、新蟒河、沁河入黄河段等尤为突出,其水质全年基本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公报》同时对15处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饮用水)进行评价,6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要求,占40.0%。

2、黄河污染源分析

黄河水污染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内污染三大类[2]。点污染是指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染在小范围内的大量集中排放;面污染是指分散的小企业和分散的居民在大面积的少量分散排放;内污染是指流域内干支流与水库中的沉积物以及水库的养殖场长期污染的积累产生的污染再排放。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黄河中上游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陕西山西至河南,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污染排放强度高,尤其像石油化工类、重金属、酚类物质将成为黄河水质污染的最大潜在风险。

(2)黄河中上游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有限,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由于其处理不及时直接排入黄河支流或干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质恶化。(3)黄河流域共有耕地1.97亿亩,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氮、磷元素等有机质进入河流,加剧了流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氨氮、耗氧量等指标严重超标。

(4)黄河水量分为汛期和枯水期,由于黄河流域排污量一定,枯水期水体自净能力和稀释能力降低,致使枯水期水质较汛期水质污染更为严重,尤其化学需氧量、耗氧量、氨氮较为突出。3.1 污染治理

为减少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事故发生的频次及危害程度,大力加强黄河中上游流域工业污染防治。要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严格环保准入、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管五方面工业污染防治任务。同时进一步提高对水源水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报纸、电视、文艺、网络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发动社会的力量对水源进行保护,对污染企业进行监督。3.2 备用水源的建立 3.4 应急净水技术储备 3.3 监测技术的提高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加之流域内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随暴雨径流进入河流的泥沙,往往携带大量氮、磷元素,影响河流水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面源污染。水污染危害

致使水源遭受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并破坏生态环境。水污染对城市供水影响很大。水污染影响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和索饵,使鱼类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甚至失去食用价值。水环境遭受污染,一些可积累性有毒有害污染物在鱼体内富集残留,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治理措施:在国家法律上应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地位和管理权限 结合流域自身情况,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水资源以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在规划指导下防治水污染 成立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促进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黄河兰州段的水体污染以生物、有机物为主,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挥发酚、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总磷等。对pH值、COD、DO、挥发酚、六价铬、总磷六项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黄河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是由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的。由于城市污废水排放量的季节性变化小,而河川径流受降水影响,季节性变化大,因而,枯水季节的水污染状况一般较丰水季节严重。但是,近几年来,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河川径流不断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工业废渣堆放场、尾矿库的不断增多,流域内汛期的水污染也显著加重,有些河流丰水期的水质往往重于枯水期,甚至出现汛期死鱼等污染事故。黄河是流经兰州市区的唯一地面水源,也是兰州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唯一地面水源。随着黄河上游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黄河兰州段接纳上游的污水显著增多,加之兰州市是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达标处理排入黄河,严重影响了黄河兰州段的水质。兰州市大部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达标处理便直接排入黄河。工业污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是生活污水。从工业污水区域排放情况看,污水中排放的污染物均以西固区为最大,其次为红古区,再次为城关区、永登县、七里河区和安宁区。从行业分布来看,水污染负荷最大的行业是化学工业,其次为石油加工业,再次为纺织工业污染 水质污染的原因

2.1大量未经处理和处理不达标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黄河。2.2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

2.3上游支流湟水河的污染。对黄河兰州段的水质影响较大。2.4径流量减少。降低了河流的稀释自净能力。2.5面源污染日趋严重。3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防治对策

3.1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手段。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3.2突出集中控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3.3控制面源污染,降低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3.4彻底治理湟水河的污染。

3.5提倡清洁生产。实施全过程污染控制。

兰州市已建成4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9.52万吨/天。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2004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二级生化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16万m。/d,目前该厂实际日均处理污水12万m。/d;七里河吴家园污水处理厂1958年建成,承担七里河区部分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是一座污水一级处理厂,设记处理能力为1.9万1TI。/d,目前实际达到2.2万m。/d,设备严重老化,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七里河一安宁污水处理厂还在建设中,至今尚未竣工。兰化动力厂和兰炼动力厂位于西固区,主要处理西固区的石油化工生产污水,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是黄河兰州段水体生物性污染的主要原因。

兰州市大气污染分析

兰州市是一个以石油化工,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及毛纺织等工业为主的城市,兰州的地形地貌十分独特,东西被高原山脉所环绕,市区为河谷阻挡了风的进入,在此情况下兰州就成了一个典型温带内陆性半干旱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常年盛行偏东风。春季盛行东风,夏季和秋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污染源主要为: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自然降尘与地面扬尘造成的总悬浮颗粒物污染,地域发展不平衡,采暖及其它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工业烟尘,粉尘,CO,SO2,NOX.静风与逆温是造成兰州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尤其是冬天静风频率较高,污染更严重。兰州市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严重成因如下: 1 城市热岛环流效应 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将过多的大型污染严重的企业安置在西固区 3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河谷盆地城市,也是典型的的山区城市,四面环山,特殊的地形阻挡了气流流通,不利于兰州市的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散稀释,同时容易使城区内积累过多的高浓度污染物,使大气质量下降越来越快。4 兰州的气候很容易出现逆温天气(夏季达五分之三,冬季达百分之九十),大气的相对稳定阻碍了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无法排放。干旱少雨,不利于空气净化。6 静风现象

兰州市管理机制的缺陷: 1 缺乏一部专业的立法 法律责任追究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 3 管理体制不顺,环保机制和监管体系不健全 4 投资力度不够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 全面规划,全面布局 改变城区的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 调节产业结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4 取消分散小锅炉,实行区域集中供暖 5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研究力度 6 绿化造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7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第二篇:大气污染现状防治与对策

大气污染现状与防治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之一,任何生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需要通过呼吸维持生命,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以下几点: 1)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 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21 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 ℃,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 ℃~ 3 ℃,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

2)平流层臭氧层变薄。距地面20 km ~ 30 km 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

3)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

4)产生酸雨。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大气污染及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9%的肺癌死亡、5%的心肺疾病死亡和大约1%的呼吸道感染死亡均由细微颗粒物引起。而细微颗粒物仅是众多大气污染物的一种。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北京卫生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北京肺癌发病率自2001至2010年增长56%,空气污染是诱因之一。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 a.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 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c. 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d.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 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20 世纪50 年代~ 60 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城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b. 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c. 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 “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千克二氧化硫0.20 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千克1 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b.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通。c.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d. 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放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较为薄弱。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目前,工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可以说,工业布局是生产布局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制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行业进入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最终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制定措施,统一标准,把排污降低到最低点。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a.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b.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如工业锅炉、窑炉的使用改为煤气发生器;在蜂窝煤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些做法都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气环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c.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通过使用“清洁”的材料,运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物“扼杀”在萌芽状态;e.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预防性地保证周边环境空气质量。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现如今提出的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强化“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正体现出了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给人类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

6)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另外,作为司机,停车等人时尽量要熄火,减少污染物排放。

7)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我国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在环境治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与我国污染现状相紧密相连,12年未予修改,许多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很大问题。例如,环保法中的限期治理制度,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纳入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然而在限期治理在决定主体上存在不明确不统一的缺陷,且该项措施由于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上的缺陷和不完善,限期治理制度日益演化成为地方政府替当地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逃避环保责任的“保护伞”。

2.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中,也进行了不少推广运用,但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没有相关法规作保障,工厂往往会因成本原因放弃对环保技术的引进运用。这个问题在煤炭、冶金、化工等行业中尤为突出。

3.我国环境污染惩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尽管我国政府关注着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016年实施的新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所作标准只有些许差别,然而我国环境管理力度仍然不够。环境管理主体存在交叉,没有统一管理机制和监督力量。我国现在对违法污染大气环境者惩处依然采取限额罚款,且额度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发展进行改变,五万十万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已经成为违法成本非常低了。

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大气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与修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9月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飞速发展阶段,几年间先后颁布了多部环保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做出修改,然而此次修改中,诸如排污许可等众多重要制度的修订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导致这次法律的修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此次修改的失败不仅体现出环境管理体制中利益的冲突,也体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所作的权衡。

由于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影响了我国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进程,加之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气质量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2000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注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为有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就5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手段作出了改革。一是禁止超标排放,并规定超标排污违法,应收法律处罚;二是建立了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改革超标收费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收费;四是改革限期治理制度,将其由管理措施变为法律责任;五是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制裁力度。

从2000年第二次修订至今,已经过去12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并没有实现较大改善,许多制度在实践看来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需要,立法在许多层次出现空白,例如大气环境应急管理方案、排污缺陷移动源召回制度等等。重新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似乎以迫在眉睫,然而据人民网报道,实施12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订草案稿2010年1月由环保部报国务院法制办后,后两三年间一直处于“排期”状态,至今未由国务院报送全国人大。归根结底仍是公众健康权益与政府政绩和企业利益的博弈。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是对环保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概称,由相关领域专家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制定而成,本身不属于法的规范,需要由立法确认并由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适用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中国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1982年颁布实施,1996年修订,并于2000年修改的标准。2012年2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了修改:将环境空气功能区第三类并入第二类,即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m)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m)PM10等的浓度限值。

可以看到,备受关注的PM2.5终于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同时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将第三类空气功能区的特定工业区并入第二类,采用二级标准,提高了对特定工业区空气质量要求,值得肯定。深入研究还可发现,由于2000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对于1996年标准中规定的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及日平均未减反增0.04mg/m3,此次修改又将其改回1996年原定标准。而臭氧一级与二级标准中每小时平均值在2000年增加0.04mg/m3后,此次并未进一步改动,同时PM10仍保留150 g/m3不变。可以看出,某些标准相对于1996年仍存在放宽情形。

第三篇: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模式

消除“心肺之患”的兰州模式

——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研报告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享有“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的美誉。受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先天痼疾”影响,过去十多年间兰州一直都在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之列。

为消除大气污染“心肺之患”,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践行“两山理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党政同责,科学施策,铁腕治理,全民行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打赢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突破性地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兰州模式”。

一、主要困难和工作进程

(一)“先天”受特殊地理地貌、不利气象条件、脆弱生态环境制约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河谷地带,地形呈明显的半封闭巨大哑铃型,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市区位于黄河河谷盆地之中,北有白塔山,南面是皋兰山,两山对峙;市区东西狭长,约30千米,南北最窄处仅2千米左右,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明显的盆地地形导致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

兰州市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逆温、干燥、无风、光照强。市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6小时,无霜期为180天;雨量少而集中,年变化率大,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但蒸发量却高达1800至2200毫米,超过降水量6倍,干旱威胁严重,加之兰州市及周边生态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形成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兰州市为盆地地形,常年多偏东风但风速小,平均风速仅0.94m/s,年静风天数达50%以上,导致逆温层天数多,年最高逆温层天数达280天,且逆温层厚度大,混合层厚度小,冬季尤为严重,12月逆温层厚度可达700m以上,逆温层强度可达l.2℃/100m,且一日持续时间长达18h以上。

(二)“后天”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及机动车快速增长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

兰州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作为老牌工业基地,第二产业是兰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7∶60。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兰州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与同为西北首府的乌鲁木齐(第二产业占比29%)和呼和浩特(第二产业占比28%)相比,第二产业占比仍较大。

兰州工业结构以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原料上游工业为主。2015年,兰州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重工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略有下降,但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达67.2%。工业企业中,兰州市“三高一低”型企业约占一半以上,企业工艺装备总体水平不高,“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相关污染防控压力较大。

煤炭在兰州市的一次能源供应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达75%。兰州市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煤炭消费量约占全市总量的86%,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个行业为主要行业,所占比重约为42%、16%、9%、8%。从大气污染防治的角度来看,电力热力生产的煤炭消费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较其他行业清洁,但兰州市电力热力生产所消费的煤炭比例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约70%)。兰州市煤炭在其他相对污染控制措施较弱的行业使用量较大,给城市空气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加之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排放,是大气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近年来,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幅超过10%,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70万辆,此外每天过境车辆超过11万辆。兰州市受地形条件限制原有道路建设不足,单位道路里程机动车拥有量高达560余辆/公里,远高于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城市。

兰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迅速。2015年房屋施工面积4187.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94%,比2013年增长40.9%。“十二五”末兰州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到1119.74公里,道路面积1958.16万平方米,道路长度比“十一五”末增加了213.44公里。同时,道路建设仍在不断加速。这些工程的施工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加大了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的负荷,给大气污染防治增加了负担。

(三)兰州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历史进程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多方努力、成效不彰、攻坚畏难”为特征。尽管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了“蓝天工程”等治理措施,但空气污染治理始终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按优良天数排名,兰州市多年都排在全国后三位,特别是2009年,排在全国省会城市最后一位。这使许多人对大气治理产生了 “人力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的想法,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第二个阶段是2012年~2013年。这一阶段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以“上下一心、攻坚克难、成效显著”为特征。从2012年起,兰州市实施燃煤锅炉“双清零”行动,打响兰州市大气污染攻坚战,先后实施“十大”污染治理工程、网格化管理、督查问效、驻场监察等管理机制创新,取得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突破,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以“污染治理法制化、治理措施标准化”为特征。2014年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修订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制定了《煤炭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扬尘污染管理办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体系。2015年,组织编制了《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及责任追究办法》,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建立。

二、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

(一)党政同责,高位推动

领导重视、上下结合。兰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新部署和中央领导新指示,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转变观念,践行“两山理论”,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难题来破解,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省委书记王三运2011年底来甘肃工作后,高度关注和重视兰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要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提出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整体战。他先后对大气污染防治批示指示26次,进行12次专题调研。省上还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省人大常委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省四大班子多次组成专题调研组亲临指导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下,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高层次的“一把手”工程,坚定了兰州市干部群众齐力治污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11月,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到兰州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专门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更三个改变”的判断:治污的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要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落实比纲领更重要,要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问责比激励更有效,要改变只有布臵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自此兰州市全面打响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

部门协同、转变观念。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兰州市成立了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实行“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亲自督导、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和燃煤、工业、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态增容等5个专项工作组,分别由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工信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公安局、市生态建设局牵头负责,市直36个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政府作为指挥部成员单位,抽派骨干力量驻市环保局办公全面参与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改变了环保局居于市政府弱势地位的尴尬局面,环保部门借助这一工作模式,能够充分调度、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共同投入大气污染防治的整体战攻坚战。

在党委领导的大力推动下,各级部门转变观念,逐渐加深了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的认识,消除了四大顾虑,强化了兰州市人民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必胜信心。一是通过科学认识大气污染的成因,消除了“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二是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有关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抛开了“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三是通过进一步学习和落实新《环保法》,明确企业责任,打消了“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四是积极开展政策风险评估和舆论引导,运用财政补贴,在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充分保障群众的利益,解决了“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

统一思想,党群联动。兰州市各级部门和人民群众一起,逐步统一思想,树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六心”。一是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为兰州大气治污注入坚定信念。二是市委市政府的“恒心”,为兰州大气污染工作开展提供了持续保障。三是上级部门的“关心”,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搭建了广阔平台,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多年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极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为兰州市开辟了工作的绿色通道,并先后给予7亿元的资金扶持。四是干部群众的“同心”,为兰州治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使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五是老百姓的“舒心”,给兰州市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治污提供了强大动力。六是各类新闻媒体的凝心,为兰州治污进行了“正能量”的宣传。

(二)创新机制、明职追责

创新管理机制。省级层面专门成立“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市级层面实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专项工作组”模式,实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成立了西北首家、全国第二家公安环保分局,形成了行政执法和司法的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同时兰州市全面公开企业排污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等环境信息,开展了全国环境审计试点、排污权交易、插卡排污、航拍取证、工地扬尘智能监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等创新性工作,推进了政府向社会购买第三方环境监测服务以及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化建设工程。

进行驻厂管理。在冬季采暖期,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多、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管理,根据空气质量控制要求实时对每个污染源的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落实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管,保证其不违法偷排,在降低采暖期污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狠抓督查问责。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检验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做法的主战场,和发现干部、锻炼干部、培养干部的广阔舞台,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做到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市委市政府成立督查室,分成4个治污督查小组,每天分两班24小时进行督查,对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请市委实行免职、调离等问责处理,并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兰州市先后对280多名干部进行了效能问责。通过督查问效、动真碰硬,形成决策、安排、落实、督查、反馈、问责的闭环工作机制。

(三)问题导向、科学治理

找准污染要害处。为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兰州市积极寻求高层次智力和技术支持,与中国环科院合作进行兰州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开展大气污染治理“院士行”活动,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污染治理把脉会诊。

研究表明,颗粒物是兰州大气面临的首要污染物,兰州的颗粒物污染属于“自生型”污染,外来输送贡献非常有限。工业、燃煤、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工业废气约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扬尘约占20%,机动车尾气约占17%,低空生活污染约占13%。

打出治污组合拳。在找准污染“病根”基础上,兰州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研究制定了“1+5”的治理规划:“1”就是一个总体实施意见;“5”就是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方案,重点采取了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的综合措施。

一是减排。主要是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对老城区工业污染源采取“改、停、关、搬”的措施,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以腾出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改”,就是通过工程化措施,强化工业污染排放治理,先后引导投入30亿元,对全市火电、化工、钢铁、水泥、砖瓦等高排放行业的210家企业全部进行深度治理,重点实施了燃煤电厂除尘脱硫脱硝改造等项目。目前全市火电机组颗粒物排放浓度均达到国家火电行业排放限值要求,城区三大电厂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停”,就是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和2015年“冬防”期间,分别对194家砖瓦、216家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关”,就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企业进行关闭淘汰,其中2014年关闭淘汰7家企业的20条(台、套)落后生产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务。“搬”,就是推动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市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腾出环境容量。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后,已启动实施107户企业向兰州新区搬迁改造,不仅有效扩大了城市环境容量,而且使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促进了产业布局和城市结构的调整优化。

二是压煤。重点从“治、管、控”入手减煤量、控煤质,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治”,就是对城区燃煤供热锅炉进行“换血式”的煤改气治理,2012年至2013年,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多元投入27.8亿元(国家和省上补助4.6亿元,市区财政配套4.3亿元,社会自筹18.9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对主城区716家1286台8270蒸吨燃煤锅炉实施了热电联产并网和煤改气,使原煤散烧供热锅炉退出主城区供热历史;2014年,对城乡接合部和高坪地区的574家615台870蒸吨经营性立式燃煤茶浴炉,通过远红外电采暖技术、空气热源泵、醇基燃料、电锅炉等清洁能源技术进行了集中治理改造。“管”,就是在冬季采暖期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实行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控”,就是改进规范城区煤炭供销体系,整合规范两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严禁流入市区,确保居民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炭产品。

三是除尘。坚持分类施策,对市区工程建设要求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驶出工地车辆冲洗、拆迁工地湿法作业、渣土运输车辆密闭等6个100%;对全市重点扬尘工地实行执法队员、环保员、网格员、施工管理员“四员现场管理”;对主次干道实行地毯式吸尘、人机结合清洗、机械化洗扫、精细化保洁、调度洒水“五位一体”的控尘除尘措施,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由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87%。尤其是探索实施沙尘天气预警响应措施,提早做好洒水、覆盖等应对准备,2015年兰州市共遭受26次沙尘天气,但通过积极预警应对,降低了沙尘强度,缩短了沙尘时间,与2014年同期相比,因沙尘造成污染的超标天数减少了8天。

四是控车。针对城市道路饱和度高、尾气污染重的现状,重点在“车、油、路”3个方面下功夫。“车”方面,主要是强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4年淘汰6.4万辆、2015年淘汰6.1万辆;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制定和落实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提前淘汰报废财政补助政策,鼓励非营运、个体老旧机动车提前淘汰报废;实施了机动车常年尾号限行,省、市单位错时上下班,缓解交通压力,禁止黄标车、重型柴油车进入城区。“油”方面,提升燃油品质,全市全部使用国四油品,2016年将提前一年推行国五油品,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市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全部实施“油改气”,双燃料汽车占到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9%。“路”方面,实施了轨道交通、绕城高速及打通断头路、上跨下穿等“畅交通”工程,开通了黄河水上公交,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减少了机动车怠速行驶。

五是增容。坚持一手治“黑”、一手播“绿”,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着力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在主城区,重点推进黄河风情线、主题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建设,以及黄河万亩生态湿地修复和城市生态水系开发,2012年、2013年新增和改造公共绿地4450亩;在城区南北两山,着力构建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多年形成的58万亩林地加强管护,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扩大固碳吸尘效果;在城市外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整个市域进行封山育林,逐步增强区域性生态防护功能。

(四)抓主抓重、系统治理

兰州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春季以沙尘浮尘等输入性污染为主,夏秋季以泥尘污染为主,冬季则以煤烟等低空面源污染为主,中、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供暖期。针对不同时段污染来源的不同特征,兰州市对症下药、因时施策。特别是针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兰州市从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最直接、最严重的空气环境问题入手,制定详细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将9月20日至来年3月31日定为冬季大气污染重点防治时段,将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具体化到冬防期间的每个月、每一周和每一天,并制定严格细致的考核细则,强化各级各部门联动治污效果。

在污染最严重的冬季采暖期,从“关”、“管”、“控”、“罚”等方面强化治理手段,对主要污染源和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关”是指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行停产减排,2014年和2015年“冬防”期间,分别对194家砖瓦、216家铸造等企业实行了停产减排措施;“管”是指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执法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不间断、全流程检查企业煤质量和煤量情况、污染物排放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等,第一时间制止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采取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减少工业动力用煤135万吨;“控”是指整合规范两家煤炭专营市场和171家二级营销网点,统一配送符合环保要求的居民用煤,对低收入家庭给予优质燃煤补贴,同时还对运煤车辆和劣质煤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严禁流入市区;“罚”是指严管重罚违法违规行为,冬防工作期间共对58起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高限处罚。

市环保局作为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单位,根据冬防考核方案的要求强化督查问效,实施 “一周一调度、一周一考核、一周一通报”的工作制度。通过对各级各部门落实冬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将考核情况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限时办结,明确责任人和成效,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明察暗访。每周考核结果进行累加,作为冬防结束后最终考核几个部门的重要依据。对不能按期完成或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县区领导班子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和环保一票否决;对转办事项未在限期内办结或考核中连续三次因同一问题被通报的责任人,按照“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的原则进行问效处理,2014年冬防期间因治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督查问效领导干部80余人。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尤其是网格监管、环卫保洁等基层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助。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拿出4000万元,对冬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两万名左右县区以下的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这是当前兰州市单项工作中最大规模的表彰行为。

(五)多元联动,精细治理

兰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天天过问、亲自研判并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全面协调、靠前指挥并一线落实,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相关部门分工牵头负责,县区政府属地落实,环保部门考核评价,市委市政府督查室问效追责的闭环工作机制。

通过颁发《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考核、评价及奖惩暂行办法》等文件,分解治污责任义务、明确任务分工,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的有效落实,极大提高了环境管理和执法效率。

兰州市把大气污染治理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逐级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落细任务,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楼院、小区),实行市、区、街道三级领导包抓,建立了网格长、网格员、巡查员、监督员“一长三员”制度,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日常监管队伍对网格内的工业生产、施工工地、煤炭配型网店、餐饮单位、道路等地点的污染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污染防控效果明显。

兰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充分利用了“12345”民情热线和“12369”环保热线,鼓励群众举报环境违法问题;新闻媒体开设污染“曝光台”,号召广大市民拿起手机、相机和电话,将所见污染情况拍照发布到媒体上曝光。近年来,基于网络、媒体和公众互动所产生的效果,兰州市委宣传部借用“随手拍”等当下时兴的信息发布方式,主动邀请广大市民参与到全市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来。

(六)常态转化、依法治理

兰州市在治污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打持久战,通过“四化建设”(法治化、系统化、目标化以及项目化)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长效治理,真正做到了将各项政策与法规“落实、落细、落小”,将各项工作与任务“抓常、抓细、抓长”,使得空气质量管理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一是立法定规。2013年以来,兰州市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煤炭经营监管管理条例》《兰州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兰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网格化监管办法》《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兰州市秸秆禁烧管理办法》《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规定》等10多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定规,确定了治污工作的正当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二是按章推进。兰州市按照“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的目标,从2012年开始,确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每年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治污工作按章有序推进。特别是连续4年开展为期6个半月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别行动,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具体化到每个月、每一周和每一天,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开展严格细致的“冬防”行动,形成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

三是全天管控。为进一步落实治污措施,兰州市开展了多个“24小时”工作机制:环保部门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驻厂监察;公安交管部门对尾气超标车辆实行24小时卡口管制;工信部门对劣质煤炭实行24小时卡口管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指挥调度;网格员对辖区街道进行“24小时网格化管理”巡查;各县区派专人对削山造地工程实行24小时驻场监察;执法局在冬防期间对扬尘污染实行24小时全天候应对等。

四是定期发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的汇报,亲自研判并安排部署;市政府分管领导在冬防期间坚持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对发现的问题即时分析、提出措施和完成时限;指挥部办公室每天分析空气质量动态变化情况,以短信指挥平台形式进行即时指挥调度;每天、每周、每月对四区空气质量排名并在媒体公示,每月通报各县区指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排名情况;环保部门每两周在媒体公开曝光环境违法企业名单和查处结果。

兰州治污是用决心、行动和效果说话,而决心源于民意,行动胜于纲领,力量来自群众。兰州市率先实践了“五化”管理,推动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战略转型,形成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模式”:

——目标是蓝天,重点在落实。

——关键特征是:真、细、实、严、联。

——基本内涵为:党政同责,科学施策,铁腕治理,全民行动。

——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明确省市“两级”党委领导,确立“三个”改变(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改变只有布臵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消除“四个”顾虑(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顾虑,大企业难管不好管的顾虑,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的顾虑),落实“五项”措施(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树立“六颗”红心(省委省政府“决心”,市委市政府“恒心”,上级部门的“关心”,干部群众的“同心”,老百姓的“舒心”,新闻媒体的凝心)。

“兰州模式”是兰州三年来探索实践的浓缩与升华,是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对其他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启示一:坚持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

以环境质量改善带动区域增长,是“兰州模式”的重要启示之一。近年来,兰州没有把大气污染治理作为负担,而是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为兰州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同期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兰州市年均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排在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接近翻一番。“兰州模式”表明,环境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两者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加强环境保护,政府、企业和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实现综合效益提升。

启示二:转变难治观念,坚定加快改善空气质量的信心。

当前,全国许多地方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产业结构等各种原因,产生了“没有天帮忙、污染治不了”的惯性认识和思维,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畏难情绪和顾虑。兰州市在面对两山夹一河、冬季无风、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治理路子。“兰州模式”表明,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臵,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同时部署、真抓实干,加强政府主导,强势推进,积极作为,任何环境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启示三:实施科学治污,明确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以人为本、科学治污”是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总基调,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邀请国内知名环保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为兰州把脉,制定了符合兰州实际的“1+5”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兰州市污染治理的导向和重点任务。按照“先急后缓、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工作中的时间、时序、时限安排,以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为治理重点,把燃煤锅炉改造作为污染治理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十分重视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专门制定冬季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兰州模式”表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坚持的标准和依据,因时而异、科学施策是大气污染治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启示四:敢于动真碰硬,确保环境治理责任得到落实。

兰州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坚持依法治污、严格执法,措施上力求硬中加硬,要求上力求严中有严,对环境问题突出的企业进行整改、处罚或关停,形成明确的工作导向。除了采取严控生产源头污染、实行网格化管理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外,还将治污和整治干部“慵懒散漫”的“效能风暴”行动相结合,动真碰硬,切实抓干部作风转变,从严监管、从严执法和严肃效能问责,为兰州市治污工作顺利完成起到了纪律保证和组织保障作用。“兰州模式”证明,要真正见成效,关键在于动真碰硬、铁腕治污,大力倡导“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的干部作风,把过去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行动,落到实处。

启示五:建立标准规范,推进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常态化。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虽然兰州市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任重道远。为此,兰州市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尤其是把标准化的精神、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工作中,正在制定大气污染治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促进工作的标准化,使得空气质量管理从运动式到常态化转变。

第四篇: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

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九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物防治的重点为:“两控区“二氧化硫;城市烟尘、粉尘;机动车排气污染。主要控制目标是: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限期达标排放,实现国家规定的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指标,全面推动机动车车用汽油无铅化;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到国家标准,控制酸雨污染力日重的发展趋势。为达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应普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采取措施落实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根据本辖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分解总量指标,并从资金、监督管理等方面予以保证。尤其是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排放二氧化硫和烟尘的项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或者由项目建设单位或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削减区域内其它污染源的排放量,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内。

2.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逐步减少直接消费煤炭,提高使用燃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逐步提高车用燃油质量和标号,加速淘汰含铅汽油,使我国的汽油尽快向无铅化、高标号方向发展。2000年已完成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含铅汽油。积极开发各种低污染汽车,如天燃气汽车、液化气汽车、甲醇汽车、电动汽车等。

3.推行煤炭洗选加工,控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污染

严格控制高硫高灰份煤炭的开采和推行煤炭洗选是减排二氧化硫的重要措施,规定:(1)不得再批准开采硫份大于3%的煤矿,对现在硫份大于3%的煤矿实行限产、配采或予以关停;(2)大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对新建硫份大于1.5%的煤矿要求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对现有硫份大于2%、无机硫含量占总硫分大于50%的煤矿,在2005年内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3)对于煤炭洗选后没有回收硫铁矿的煤研石,不能作为燃料用于发电;

4.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防治工业废气污染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采用技术起点高的清洁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减少末端污染治理所需的资金投入。

(1)国家已发布第一批限期淘汰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艺和设备名录,提出可替代的先进工艺和设备;规定普通立窑生产水泥、化铁炼钢、平炉炼钢、横罐炼铸、部分铁合金电炉和部分水泥机械化立窑等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禁止在新、改、扩建和技改项目中使用淘汰的工艺和设备,超过限期的,要坚决取缔。要继续取缔、关停小造纸、土法炼铅铸、土法炼焦、土法炼钵、炼硫磺等污染严重的“15小',企业,认真采取这项措施可减排放烟尘6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0万吨。

(2)改组、改造地方中小水泥厂,用静电除尘或袋式除尘器取代旋风除尘器,关停小立窑等措施,使水泥企业工业粉尘除尘效率达到80%。用静电除尘取代原有电厂的水膜、旋风低效除尘,这些措施是解决当前烟尘污染的重要技术。(3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严重超标排放的工业有毒、有害、有异昧的大气污染问题。

5.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的椎广从国情出发,尽快开发推广技术可靠、经济合理、配套设备过关的大气污染防治实用技术,重点领域包括煤炭洗选脱除有机硫、工业型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的气化和液化、烟气脱硫、转炉炼钢收尘、焦炉烟气治理、陶瓷砖瓦窑黑烟治理等。

6.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

(1)所有超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到2000年达标排放,制定实施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阶段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2)各地将排污总量指标分配到排污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使排污单位明确各自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对污染源排放总量实施有效控制。排污单位必须按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环境质量要求核定的允许排放量组织生产。

(3)建立了对工业部门环保工作的监督机制,要求各部门切实采取措施落实本行业“九五”环保计划。

(4)二氧化硫排污收费试点地区由“两省',、“九市”扩大到两控区。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使其逐步达到高于治理成本,促使排污企业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

(5)进一步加强城市烟尘控制区的监督管理,提高建设烟控区的标准和监测频率,配备烟尘总量计量装置。加强对除尘器等环保设备的制造、安装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快淘汰各种低效除尘器和原始排放浓度高的落后锅炉。充分发挥城市已有集中供热设施的作用,城市热网范围内不允许新建分散供热锅炉,已有分散供热锅炉应要求限期拆除。

(6)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源监督监测的技术水平,改善监测装备条件,建立酸雨监测网络,掌握“两控区"酸雨变化动态。

(7)逐步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协调分工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实施对车辆定型、生产、进口、使用的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在全过程管理中,执行相应的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对未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车辆不准制造、销售、进口和使用。完善老旧车报废制度,对严重超标排放的车辆予以取缔,以提高在用车总体装备水平,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7.真展行保护全球大气环境的国际公约

我国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成为修正后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0DS)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缔约国。《议定书》是迄今为止最具强制性限控目标的国际环境公约。按《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最终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期限是2010年。

随着发达国家在1996年基本停止了消耗臭氧层物质生产和消费,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国之一,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按限控目标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是一件非常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近年来我国政府以及生产和消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工业界已经作出很大努力,但还面临很多困难,我国要继续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资金支持,在国内有关部门的配合和帮助下,不断强化管理,以确保限控目标的全面完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政府1992年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项国际履约活动。

第五篇: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现在,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1996年酸雨频率达100%,逢雨必酸。通过采取建立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圈。关闭城郑砖瓦厂、拆除污染严重的小型锅炉等措施,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1.6%。

据预算,21世纪初上半叶,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消费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将长期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

(文章发表于2012年9月26日)

下载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水与兰州大气污染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中国大气污染现状 大气污染带有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正因如此,大气污染的程度要受到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气污染中国现状与防御措施

    大气污染:中国现状与防御措施 万征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一、中国大气污染现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人口百万以上......

    大气污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的现状及综合防治专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班级:姓名:摘要:目前,困扰世界全球性大气污染的问题主要是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这种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足......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概要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

    兰州旅游景点的现状调查

    兰州旅游景点的现状调查 (兰州五十一中学王晰斓何亚男730000) 【摘要】:该文是一篇关于兰州市几个典型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报告,全文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简介......

    兰州交通拥堵现状(五篇材料)

    兰州交通拥堵现状分析与治理方案姓 名:赵 班 级:土木 学 号:鹏 善 085班 200802209 一、交通拥堵现状分析 兰州市近郊四个行政区域内共有主次干道、支路共计285条,长401.06公里,......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兰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的调查报告 lzzx.lanzhou.cn 2012-07-16 14:46 近些年来,我市逐渐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我市后,基......

    上海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5篇)

    上海市大气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摘要: 本文简述了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污染源以及扩散方式等,针对这些方面对上海的大气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